小动作心理学看透别人的所有

小动作心理学看透别人的所有
小动作心理学看透别人的所有

小动作心理学

作者:舒微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

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

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类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能否流利

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

而谎言不需要回忆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

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泪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

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

所说的话,这样是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摇头之前先轻轻地点一下头,典型的模棱两可;

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19.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漂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

定,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漂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

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

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

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23.用到“那个XX”之类的字眼,表示想划清界限;

24.瞳孔放大:害怕,愤怒,性欲。

25.五指向上紧贴在身体的一侧:紧张(stop),激烈的争吵;

1.用手遮住嘴巴

下意识地用手遮住嘴巴,表示撒谎者试图抑制自己说出那些谎话。有时候人们是用几个手指或紧握的拳头遮着嘴,但意思都一样。有的人会假装咳嗽来掩饰自己遮住嘴巴的手势;

对于会议的发言人来说,如果在发言时看到有听众捂住

嘴,那是最令人不安的手势之一,那表示他们认为你可能

隐瞒了某些事情。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停止发言并询问

听众“大家有什么问题吗?”或者“我发现有的朋友不太

赞同我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值得注意的

是,听众们双臂在胸前交叉的动作,与遮住嘴巴的手势有着相同的含义。

2.触摸鼻子

触摸鼻子的手势一般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很快地摩擦几

下,有时甚至只是略微轻触。

和遮住嘴巴一样,说话者触摸鼻子意味着他在掩饰自己

的谎话,聆听者做这个手势则说明他对说话者的话语表

示怀疑。

当你与朋友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候,你常常不自觉做出以下哪些动作呢?

A.手捂住嘴巴或是鼻子

B.手不停地抚摸下巴或拖着下巴

C.玩弄头发

D.喜欢东张西望

E.不停地搓揉着耳朵

A.你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你在说话时,你总是以手捂住嘴巴附近的部位,这就暗示你似乎不是很同意对方的说法,只是你不好意思说出来,而这种动作就是潜意识怕一不小心说溜嘴的防卫姿势。通常会以手遮住嘴巴或鼻子的人,在心理的反应上有两种可能,一个就是想反驳对方,一个就是在说谎,因此你在人际交往,会常常保留自己的看法

和想法,有时别人也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很难与进行下一步的交涉。

B.手不停地抚摸下巴或托着下巴

你是一个很喜欢思考的人,常常在交谈容易陷入个人沉思中,连对方在讲什么,你都听不见。如果对方突然问你,你一定是答不出来。你虽然是喜欢想东想西,但是还不至于会去算计别人,只是有时候会钻牛角尖。因为你容易胡思乱想,在人际关系的表现上是比较神经质一点。当你知道自己这点特征后,必须给予改正喔!否则容易引起他人对你的不满。

C.玩弄头发

你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平时你给人的印象是温和的,一副柔弱的摸样,但其实你的内心深处刚强,你有自己固执不易动摇的原则,简言之,你的“外柔内刚”有时会吓到某些人,有时会是某些人对你刮目相看。你的朋友不多,但是个个绝对是你知心的好友;一旦你恋爱了,你会因此缩小了你的社交会交际圈,得失要自己衡量一下啰。

D.喜欢东张西望

你与他人说话,喜欢东张西望,表示你无法专心地听他人讲话,只期待对方快点结束刷提。事实上,你不太喜欢说话,你觉得与他人谈话是一种困难。通常你一个比较懒懒散散的人,最什么事情提不起劲,对于朋友的事情也不会很热心。如果你跟他人不是很熟,基本你不怎么喜欢说话,在不熟的人眼中,

他们可能认为你是不可一世的人,如果你不想得罪他人,不想说话的时候,可以用微笑代替。

E.不停地搓揉着耳朵

你是一个属于静不下来的人,喜欢讲话,不喜欢当听众,通常你不耐烦的时候,虽然可以控制自己的声调和表情,但你会无意识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自己心中的所想,你对自己的内心行为无法去伪装的,因此你在谈话之中,常常带有个人色彩,你越想表现自己,反而会越弄巧成拙,如果交谈中出现别人有不满的情况,不妨问问对方的意见。

动作1:脸部经常不自觉的颤动,频繁的眨眼。

心理:明显的欲求不满,这部分人多是落魄失意者,当然,大多数时候又要刻意掩饰自己的缺点,于是脸部动作格外频繁。

动作2:说话时微微低头,用手指掩饰住嘴巴的女人。

说话时微微低头

心理:总觉得这样的女人很古典,古装片里的大美女大多是如此,而近几年火爆荧屏的韩剧中,很多淑女也爱低头掩口讲话,真如莲花一样羞涩。甚是这样的动作恰恰透露出女人内心的狡猾,做此动作的女人大多是想吸引对方的注意,谁白了:想勾引男人了!

动作3:总在你不注意时偷看你一眼,又迅速收回视线,保持酷酷的姿态,不要理睬,你的异性。

总在你不注意时偷看你一眼

心理:这样的男人(女人),是典型的性欲过盛的表现,不要被他们冰山一样的外表所迷惑哟!

动作4:总爱拥有一两件跟上司同样的物件,比如领带夹,打火机,手机等等。

总爱拥有一两件跟上司相同的物件

心理:做老板的要注意了,身边如果有这样的员工,证明他正对你心存嫉恨,这些跟你相同的物品,是他潜意识的流露:总有一天老子要取代你!作为老板,的赶快梳理上下属之间的关系!

动作5:喜欢跟女孩子谈论车子的男人

喜欢跟女孩子谈论车的男人

心理:这表明他的下一步要对你的肉体展开攻势了,一个男人谈论汽车,潜意识中是对“性”的渴望,跟女人谈论汽车,则表明他想“上床”谈情了!

动作与心理分析

安慰行为:用手摸脖子,手放到颈窝上(女)表示自我安慰,有可能是在说谎 表现不适行为:身体倾向一侧,皱眉,手臂交叉或抱紧 感到不安、不适、恐惧或忧虑时,人们会用手掩盖颈窝 摩擦前额通常表明一个人举棋不定,或者感到某种不适 摸一摸脸、玩弄一下头发、抚摸颈部、擦一下脸颊、用舌头舔一下嘴唇、鼓起脸颊然后再轻轻地呼一口气、抽烟抽更多、嚼口香糖嚼得更快通常表示一个人感到不适,有压力 女:左手拖住手肘,右手盖住颈窝,表紧张,当放松时右手放低,逐渐捉住左臂,当压力再次出现,又重新盖住颈窝 脸部安慰:搓前额、触摸及抿或舔嘴唇、用拇指拉或捻耳垂或食指、安抚脸部或触摸胡须、把玩头发 打呵欠,有压力 搓腿动作:一只手放在一只脚上,重复沿大腿向下搓至膝盖 将手指放于衣领和脖子之间,然后用手将衣物拉离自己的皮肤 快乐脚:双脚何双脚一起摆动和颤动,出现在某些意义重大的事情或事物时 尊敬一个人或全心全意迎接一个人的时候,双脚和整个上身会对着他 脚做起跑姿势,后脚跟翘起,重心移到脚掌上 叉开双脚,感到压力、烦乱、威胁 双脚交叉是高度舒适的体现 两人并肩坐,交叉腿,压在上面的一条腿指向另一个人的方向,表示两人关系很好,如果不喜欢,会将腿指向另一个方向 一个人的脚部动作从左右轻摇转上下踢动,说明这个人一定看到或听到什么消极或不高兴的事情 一个人突然将脚趾转向内侧或两只脚互锁时,他感到不安全,焦虑或威胁 说谎的人脚会长时间保持不动,就像被冻住一样,或者,他们会将双脚紧缩来限制其动作 当一个人站在一个令人讨厌的或自己不喜欢的人旁边时,他的躯干会倾向远离这个人的一侧

女:双手叉放在胃部,保护性壁垒 自动地鞠躬或叩头还是阿谀奉承或地位卑微的表现 尖塔手势说明一个人十分自信,食指交叉,低度自信,竖起拇指高度自信,,将拇指放进口袋,其他手指挂在外边,低度自信 说谎的人通常会尽量减少各种手势、接触 搓手,处于怀疑和低度压力 紧张的人:目光焦距锁定的,脖子僵硬的,头一点都不会偏的 额头上的皱纹伸展,嘴角边肌肉的松弛,嘴唇的完成呈现(没有挤压或双唇紧闭),眼部区域扩张,这都是积极情绪的信号。当我们感到放松和舒适时,我们的面部肌肉就会松弛,头就会倾向一边,向外展示我们最脆弱的部位,即脖子 眼睛睁大,遇到吃惊的事,眯起眼睛,受到拘束 把嘴唇藏起来,说明他们的压力很大 嘴唇缩陇,说明这个人不同意你们所讲的内容,或是他正在酝酿着转换话题 冷笑,颊肌(位于脸的两侧)会一起将嘴角拉向耳朵的方向,使脸上露出嘲笑的表情 舌头舔嘴唇,感到有压力,我们用舌头反复摩擦嘴唇,表达自我安慰 露舌尖,发生在人们侥幸成功的时候 皱眉头,感到焦虑、悲伤、专注、担忧、不知所措或气氛的时候。 鼻孔张大,表示情绪高涨 咬指甲,压力无安全感或不舒适 下巴向下,不太自信,情绪比较消极,下巴上扬,一般都处于某种积极情绪 说话时用手掩嘴,张嘴伸舌头,说明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内向和保守,或者表达可能是自己做错一件事情,而进行自我掩饰 关键时刻将嘴抿成“一”字的人,其性格比较坚强,有种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固执 用手捂着鼻子,捏着鼻子,摸鼻子,都表示反感,当你要求比人做事,出现这样的动作,表示对方不愿意接受你得情况。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及学习

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认知发展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各种认知功能趋于成熟,认知结构趋于完善。因此,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黄金时期。本章主要讨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学习的规律;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学习的规律。 第一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弄清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认知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一、认知发展概述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 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体。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 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它是一定的教育条件下,由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而形成的。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中活跃的一面。所谓原有的认知水平,就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是过去认知活动的结果。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一面。 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当新的学习需要足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能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心理学控制情绪的几种方法

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要把它们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是要根据情绪,情感的不同性质和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加以经疏导,例如,我们在欢乐的时候,把自己不要遏制的欢乐情绪暴发开来,不仅会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这种快乐的心情也会感染和影响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但不是所有情绪都可以这样爆发的,消极情绪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渲泄渲泄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可以向朋友倾诉,渲泄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情绪越紧张,越强烈,渲泄的必要性越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缓解自己激荡的情绪,获得感情上的平衡。2.转移排除消极有害的情绪,常常使用转移的方法,情绪激动时,转移可以使自己能够有时间冷静地考虑和分析自己,把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唱歌,运动,下棋等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尽快散去,抵消和冲淡原来的情绪。3.升华人的情感冲动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活力,许多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伴随着热情和执着,人的痛苦情绪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向学习转化,完全有可能创造学习的奇迹。4.克制有时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暂的情绪,要用意志力来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的后果,如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千万要冷静”等,使理智战胜冲动。 (一)、合理发泄情绪: 1、哭——适当地哭一场 2、喊——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3、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4、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二)、主动控制情绪: 1、自我暗示法:

当你发怒时,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还是振作起来吧。” 2、自我激励法: 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思想来鼓励自己。一个人在消极情绪中,通过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如林则徐写“制怒”条幅悬挂屋中,以此告诫自己。 3、回避法: 在苦闷、烦恼时,集中精力做一件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或者冲淡烦恼。 4、转视法: 有时候,同一事物,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积极意义,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5、自嘲法: 当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难堪时,自嘲的语言,自嘲的行为,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尴尬化为自然,使紧张转为轻松,最终摆脱消极情绪和心里困境。 6、心里换位法; 就是与他人换一个位置,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7升华法: 困难和挫折,不是人们能够回避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调节情绪的人,能把这种情绪引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达到积极的心里平衡。 1、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告诉他的孙子:“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假如怒火燃烧,那就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公共课《心理学》+大纲2020doc

《心理学》教学大纲 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心理学(Psychology) 2.课程类别: 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他 3.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4.课程总学时:34总学分:2 5.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不包括教育系) 6.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一、课程简介 《心理学》是全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基础理论课。课程内容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简要介绍普通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是高度简化了的普通心理学。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心理学的体系框架,形成学科思维,为后续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要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听课和认真思考,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理解学科概念和理论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整体系统学习,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正确认识心理学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问题意识,形成正确心理观;树立正确世界观,积极主动参与生活与学习。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心理学的对象,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体系、任务和性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 教学重点:科学心理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难点:科学心理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时数:3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概况 一、心理学的对象 二、心理学的任务和性质 三、心理学的体系

公共管理心理学(1)

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A) 正确

B) 错误 6.敞开式的办公环境噪声大、干扰大、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工作效率易受到影响。(A ) A) 正确 B) 错误 7.慢性应激反应在突发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较长。(B ) A) 正确 B) 错误 8.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仅表现为模仿、跟从、无目的和无组织等。(B ) A) 正确 B) 错误 9.从心理学方面看,与新闻敏感联系最密切的心理现象就是社会判断。(B ) A) 正确 B) 错误 10.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都受同一心理机制的制约,即要使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相一致、相协调。(A ) A) 正确 B) 错误

1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1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1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1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1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心理学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心理咨询师心理测试:小动作可揭示内心真实心理你造吗

最新修正版 心理咨询师心理测试:小动作可揭示内心真实心理你造吗 心理测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测试方法,它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来衡量个体心理因素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差异的一种科学测量方法。这也是人们心理养生的重要部分。心理学家指出平时人们一些小动作会揭示内心真实心理以及性格。 1、摇头晃脑:这种人特别自信,以至于唯我独尊。他们在社交场合会表现自己,对事业一往无前的精神常受人赞叹。 2、掰手指节:这种人习惯于把自己的手指掰得咯嗒咯嗒地响。他们通常精力旺盛,非常健谈,喜欢钻“牛角尖”。对事业、工作环境比较挑剔,如果是他喜欢干的事,他会不计任何代价而踏实努力地去干。 3、腿脚抖动:这类人总是喜欢用脚或脚尖使整个腿部抖动;Zui 明显的表现是自私,很少考虑别人,凡事从利己出发,对别人很吝啬,对自己却很知足。但是很善于思考,能经常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4、拍打头部:这个动作是表示懊悔和自我谴责。这种人对人苛刻,但对事业有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一般心直口快,为人真诚,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但守不住秘密。 5、摆弄饰物:这种人多为女性,一般都比较内向,不轻易使感情外露。她们的另一个特点是做事认真踏实,大凡有座谈会、晚会或舞会,人们都散了,但Zui 后收拾打扫会场的总是她们。 6、耸肩摊手:这种动作是表示自己无所谓。这类人大都为人热情,而且诚恳,富有想象力,会创造生活,也会享受生活,他们追求的Zui 大幸福是生活在和睦、舒畅的环境中。 7、常常低头:慎重派。讨厌过分激烈、轻浮的事,孜孜勤劳,交朋友也很慎重。 8、托腮:服务精神旺盛,讨厌错误的事情,工作时对松懈型的合作对象会很反感。 9、两手腕交叉:对事情保持着独特的看法,常给人冷漠的感觉,属于易吃亏型的人,稍微有些自我主义。 10、摸弄头发:这是一个情绪化的,常常感到郁闷焦躁的人物。对流行很敏感,但忽冷忽热。 11、把手放在嘴上:属于敏感型,是秘密主义者,常常嘴上逞强,但内心却很温柔。 12、靠着某样物体:冷酷的性格,有责任感和韧性,属独自奋斗型。 13、到处张望:具有社交性格的乐天派,有顺应性,对什么事都有兴趣,对人有明显的好恶感。 14、边说边笑:这种人与你交谈时你会觉得非常轻松愉快。他们大都性格开朗,对生活要求从不苛刻,很注意“知足常乐”,富有人情味。感情专一,对友情、亲情特别珍惜。人缘较好,喜爱平静的生活。

《心理学基础》课程教案

《心理学基础》(Psychol ogy) 课程教案 教案

《心理学基础》教案 专业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Psychology)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时数:34 学时 授课教师:朱晓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科学学院院,心理学系主任)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40%) + 闭卷考试(70%) 注意事项:迟到或早退一次,扣总评分5分。 上课缺席一次,扣总评分15分。 主要教材: :《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主要参考书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英]朱莉娅.贝里曼等:《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美]罗伯特.索拉索:《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上、下),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5. [美]加德纳.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 [美]E.G.波林:《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主要学术期刊:

1. 《心理学学报》(中科院) 2. 《心理学新进展》(中科院) 3. 《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 4. 《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 5. 《心理学新探》(江西师范大学) 6.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 7. Educational Psychology(美国)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加德纳.墨菲)第一版前言: 心理学,就探讨精神的本质及其活动的意义来说,是一门历史非常悠久的学科,一门在古希腊就已达到高水平并随着欧洲文明每一发展阶段一直延续到今天(与哲学密切相关联)的学科。 1. 构造主义心理学 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要素。 2. 机能主义心理学 研究意识的功能,认为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3. 格式塔心理学 研究意识的组织,认为意识体验与知觉大于部分之和。 4. 行为主义心理学 研究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认为只有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S-R) 5. 精神分析心理学 研究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认为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研究人类所独有的特殊经验,认为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7. 认知心理学 研究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认为不了解人如何获取、储存和对信息的加工,就不可能对人的行为有真正充分的理解。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临床/咨询以及其它应用心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

公共心理学试题一

公共心理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注意; 3、感知; 4、记忆; 5、思维; 6、定势; 7、迁移 8、智力;9、创造力;10、情绪(情感);11、情商;12、意志;13、气质;14、性格;15、学习 二、简答题 1、我们应具备怎样的学生观?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4、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 5、教学应如何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情商发展? 6、青少年存在哪些意志障碍? 7、教师在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行为有哪些? 8、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 1、学习策略的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2、如何根据迁移原理来组织教学? 3、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4、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有哪些方法? 5、如何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案例分析答题思路: ?1、说明该案例符合或违背什么心理学原理。 ?2、简要阐明所符合或违背的心理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3、结合材料分析(将案和原理融为一体)。 ?实例分析: 在为高年级教师在上课中,发现班上一中队委员思想开小差,老师为促使他“醒悟”,便要这位同学用“以身作则”这个词语造句,这位同学低头不语,于是,老师带着讥讽的口吻造了一句,“中队干部上课应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纪律!”谁知,过了片刻,该学生站起来回敬了一句,“老师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学生应以身作则,怎么能挖苦学生呢?”话音刚落,全般轰动,气得这位老师脸色发白。请分析,这位老师为什么会碰壁(提示:从心理学的意志、品德、需要谈起)。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需要 2、感觉 3、性格 4、想象 5、技能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2、反射弧由、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构成。 3、食物入口会引起唾液是反射;“望梅止渴”是第信号系统。 4、人的视觉中枢在大脑的叶;运动中枢在大脑的叶。 5、按照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需要和需要;劳动属于需要。 6、“我饱了”属于感觉;“我好冷”属于感觉。 7、在100克的重量上增加3克,甲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当增加5克时,乙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这说明甲同学的差别阈限比乙同学的差别阈限,乙同学的差别感受性比甲同学的差别感受性。 8、用刀子刮玻璃的声音会让人产生皮肤寒冷的感觉,这属于;吃糖之后吃桔子有酸的感觉属于感觉的。

微动作心理学 行为语言

微动作心理学行为语言 1.单肩抖动------不自信。 2.注视对方眼睛------撒谎中(为了看看自己的把戏是否得逞)。 3.中断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谎(回忆中) 4.回答时生硬的重复问题------典型谎言。 5.抬起下巴------十分尴尬。 6.揉鼻子------掩饰真相(男人的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 7.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 8.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 9.男人右肩微耸一下就是在说假话。 10.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 11.用手抚额头-----表示羞愧。 12.瞳孔放大-----恐惧,愤怒,性欲。 13.话语重复声音上扬-----撒谎。 14.肢体阻抗向后退一步,表示刚说的话不可信 15.抿嘴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 16..摸脖子人撒谎的时候会摸脖子,典型的强迫行为 17.纵火与强奸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宣张自己的力量 18.撒谎的时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往往没有任何表情 19.在学校越受欢迎的学生越会撒谎。 20.手一直摩挲,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当你不相信自己的在说什么的时候,使自己安心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 21.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会是吃惊。 22.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23.亮出中指(fuck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满敌意。 24.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

25.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 26.眉毛向上,拉紧,恐惧。 27.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摩挲自己的双手来使自己安心。 2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 29.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你很疑问。 30.嘴唇左边向撩起,假笑。脸部74%的真实感受往往会在右脸暴露。 PS:面试中常见的“微表情” 把玩饰物—心神不宁 紧抿嘴唇—窘迫 挠头—不知所措 双手反复摩擦—焦虑 左顾右盼—害怕 撇嘴—不屑 手插在裤袋里且肩部顶起—紧张 双手抱臂—自我保护、不安 嘴微张眼瞪大—错愕 摸鼻子—思考 指尖塔状—自信 稍偏头微笑—自在与友善 微笑—自信!

公共心理学考试题库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 一.填空题 1.于1860至1879年间,和等人开始采用实验法研究心理 学, 使之逐渐从哲学、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有: _______________ 、分析与综合的原则和_______________ 3. 心理学通常从两个方面去研究人的心理,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 4. ________ 指的是来源于现实并为每个人所意识到的各种映象本身,______________ 指的 是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 5.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________ ,它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共同的________ ,二是个性差异。 6. 心理学于 ____________ 年由费希纳、______________ 等人开始采用实验法并逐渐从哲 学、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迄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7.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两项,它们分别是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 二. 名词解释 1. 实验室实验 三. 选择题 1. 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常用一种方法,即在日常的情境中进行心理实验。这种方法是: A观察法B 实验室实验法 C 自然实验法 D 调查法 2. 研究男孩和女孩游戏方式的不同,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A实验室实验法 B 测验法 C 自然观察法 D 相关法 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于1957做的“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的研究,运用了: A、观察法 B 、实验室实验法C 、调查法D 、自然实验法 4. 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发现问题或事实材料,然后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题成因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心理调查 B 、访谈法 C 、个案法 D 、观察法 5. 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条件,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主动引起被试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是: A、实验室实验 B 、自然实验C 、教育经验总结法 D 、作品分析法 6. 在研究心理现象时,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原则是: A、系统性原则 B 、教育性原则 C 、客观性原则 D 、分析与综合的原则 四. 简答题 1. 简述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 第一章答案: 一'.填空题 1. 费希纳,冯特; 2.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3.心理过程,个性差异; 4.心理内容,心理形式; 5.心理现象,心理过程; 6.1860,冯特; 7.理论任务,应用任务。 二. 名词解释 1. 实验室实验:它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心理实验。

心理健康教案-完整版

心理健康促成长 【课题】心理健康促成长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功能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成长过程中的意义,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心理自助的意识。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讨论,引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在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过程中,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功能及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几个方面逐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们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成长的意义。 难点:树立心理自助的意识,学会自我心理维护。 【教学方法】 教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谈一谈: 我们该怎样正确利用心理测试?怎样区别哪些心理测试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 七八班班主任:徐憬

心理健康哆唻咪 74班马瑞 【课题】心理健康哆唻咪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让学生们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设计思路】 通过对健康概念的了解,引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讲解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从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如何正确理解心理健康几个方面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最后使学生懂得心理健康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时调节或寻求帮助。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难点: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懂得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流动的过程,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时调节或寻求帮助。 【教学方法】 教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教学过程】

公共关系心理学大纲往年试题完整版

公共关系心理学(大纲)+往年试题完整版 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56)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公共关系心理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本课程是为了向应考者提供公众心理特征等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提高本专业应考者处理公共关系、人际交往和关系协调等能力。 本课程是在基础心理学课程之后的后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应考者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公众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定势等个体和群体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掌握对公众心理认知、与公众心理沟通及影响公众心理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具备处理某一组织的公共关系事务的能力与技术。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 (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 (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二、考核要求 (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 1、识记:(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心理学 2、领会:(1)公共关系的特征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识记:(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领会:(1)公共关系与心理学的联系 (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 1、识记:(1)公共心理的概念 2、领会:(1)公共心理的特征 (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 1、识记:(1)公共关系客体;(2)公共关系主体;(3)公共关系过程 2、领会:(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习内容 (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1、领会:(1)为什么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2)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 一、考核知识点 (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 (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 (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 二、考核要求 (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 1、识记:(1)公众;(2)心理特征 2、领会:(1)公众心理特征的成分与结构 (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 1、识记:(1)个性心理特征;(2)能力;(3)气质;(4)性格 2、领会:(1)了解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 1、识记:(1)公众在性别、年龄

小动作心理学(看透别人的所有)

小动作心理学 作者:舒微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 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 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类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能否流 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 而谎言不需要回忆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 (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泪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 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 所说的话,这样是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摇头之前先轻轻地点一下头,典型的模棱两可; 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19.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漂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 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漂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 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 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 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23.用到“那个XX”之类的字眼,表示想划清界限; 24.瞳孔放大:害怕,愤怒,性欲。 25.五指向上紧贴在身体的一侧:紧张(stop),激烈的争吵; 1.用手遮住嘴巴 下意识地用手遮住嘴巴,表示撒谎者试图抑制自己说出那些谎话。有时候人们是用几个手指或紧握的拳头遮着嘴,但意思都一样。有的人会假装咳嗽来掩饰自己遮住嘴巴的手势; 对于会议的发言人来说,如果在发言时看到有听众捂住 嘴,那是最令人不安的手势之一,那表示他们认为你可 能隐瞒了某些事情。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停止发言并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重要概念: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它是心理现象的动态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适应:指与刺激与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观察是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一定任务进行的知觉过程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表象是头脑里所保存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现出来的形象。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 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能力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是指生来具有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学习广义学习是学习者凭借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变化的一种活动过程。狭义的学习仅指学生的学习;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和躯体化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或者说是指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心理过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 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它是心理现象的动态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一般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2.研究心理学对教育工作有何意义? 3.开展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是什么? 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问卷法、个案法 4.如何理解“心理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依据”? 5.为什么说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第一,从物种发展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才产生的,并伴随着人脑的发展而发展。第二,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随着脑的成熟,心理发展也不断成熟。第三,心理学和临床诊断的大量事实说明,脑是心理最重要的器官 6.心理的本质是什么? 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动机和情绪情感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随之强烈。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在了,但只要动机仍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只是以别的形式存在。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内在的生理需求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2.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有时,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 动机中,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连。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随之减弱或消失。

动作心理学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摇头之前先轻轻的点一下头,典型的模棱两可; 16. 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23用到“那个XX”之类的字眼,表示想划清界限。 24瞳孔放大:害怕,愤怒,性欲。 25五指向上紧贴在身体的一侧:紧张(stop),激烈的争吵。 1、用手遮住嘴巴 下意识地用手遮住嘴巴,表示撒谎者试图抑制自己说出那些谎话。有时候人们是用几个手指或紧握的拳头遮着嘴,但意思都一样。有的人会假装咳嗽来掩饰自己遮住嘴巴的手势。 对于会议的发言人来说,如果在发言时看到有听众捂着嘴,那是最令人不安的手势之一,那表示他们认为你可能隐瞒了某些事情。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停止发言并询问听众,“大家有什么问题吗?”或者“我发现有的朋友不太赞同我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值得注意的是,听众们双臂在胸前交叉的动作,与遮住嘴巴的手势有着相同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