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骨细胞形成和功能调节的研究进展_颜艳
microRNA在调控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microRNA在调控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宋亚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microRNA(miRNA)通过特异性结合靶向目标调控基因转录后的表达,从而控制着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
近年研究表明miRNA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研究miRNA在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的作用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miRNA;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调控miRNA 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类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控制着约30%编码蛋白的基因活性,但只有非常少量的功能特点为人所知,miRNA调控着生物通路、基因的表达及转录后调控,最终使得miRNA在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中产生重要效应[1]。
随着对miRNA的深入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疾病,例如骨质疏松症与miRNA密切相关。
本文就关于miRNA调控影响骨质疏松症的两种重要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作一综述。
1 骨质疏松症中miRNA的多态性人的骨骼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不断重建的,它们的有序供给对骨骼内环境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破骨细胞吸收骨质,而成骨细胞合成新骨。
当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便造成了骨吸收和形成的失调,导致了骨质疏松症等骨骼疾病的产生[2]。
骨质疏松症以骨矿物质密度的降低为特征,而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生成的失衡则导致了骨矿物质密度降低,产生了脆弱的骨质结构,低骨矿化密度的表征受到较强的基因调控,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基因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确定调控骨质疏松症基因的遗传变异程度,基因突变改变了蛋白的序列,继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3-4]。
Lei等研究表明3’非编码区存在3个miRNA靶结合位点的多态性,这些多态性与股骨头颈矿化密度有关,它们通过改变与特异miRNA结合的亲和性的影响,导致了骨质疏松症的易感性[3]。
2 miRNA对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周明亮等[5]研究表明miRNA 分子参与了成骨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通过调节BMP、TGF-β 等一系列信号通路调控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
免疫系统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研究进展

I-3 L2 受体 , 该受体 与 I-3结合可刺激细胞因子 I-7的 L2 L1 分泌 。有学 者 通过 自身免 疫 反应 模 型研 究 证 明 , h7 T 1、 I 1和 I-3同样存在于慢性炎症 反应过程 中。活 化的 I 7 L2 , T1 h 7在骨溶 解中起 着重要作用 , 它增 强骨量 丢失 与炎症 反应之 问的联 系。这一反 应 的发 生不但 取决 于 R NK A L 的分 泌, 而且产 生 I-7 因为后 者是 由溶 骨性 细胞 因子 L1 , 诱导 O B产 生 R NK A L后 刺 激 O C而生 成 。其 实 , -7 I 1 L 大量 出现在类 风湿关节炎骨破坏 的关节周 围表 明激 活 的
主 要 来 源 , S t 发 现 T 1 细 胞 亚 群 可 产 生 而 a o等 h7 R NK A L。T 1 于 CM 细 胞 群 , 为 分 泌 I 1 辅 h 7属 I 作 L 7的 助 性 T 细 胞 , T 1和 T 2有 明 显 区 别 Ⅲ 。 T 1 与 h h 8 j h7有
重要 。
R NKL可诱导体 外 O A C形成 。后 来体 内实 验 也 证 明 该过程 的发生 。此 外 , T细 胞来 源 的 R NKL被 证 实 出 A 现在炎症 引起 的骨溶解 周围 。R NKL的产生需要 T细 A 胞处于 活化状态 , a G o等 由此提出全身抗原递呈水平可 能通过影 响 T细胞 活化水平而影响 02 (的功能。 K t e oa _ 等提 出辅助性 T细胞 ( h 1 R NK k7 T ) 是 A L的
垦 量 芏苤查
笙
箜 雀
1 期 It r o , aur 2 , 00 V 1 1 N . n J t p Jnay 5 2 1, o O h .3 , o1
破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破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破骨细胞是一种特殊的骨细胞,它的结构和功能都与其他骨细胞有所不同。
首先,破骨细胞的结构比较独特。
它们通常呈现出扁平的形态,而且具有多个突起。
这些突起有助于破骨细胞在骨组织中更好地扩散和作用。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破骨细胞的表面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是破骨细胞识别和降解骨基质的重要结构。
其次,破骨细胞的功能主要是降解骨基质。
在生理情况下,破骨细胞通过分泌一些酸性物质和蛋白酶来降解骨基质,这些物质包括组织蛋白酶K、乳酸等。
这些物质的释放可以帮助破骨细胞降解骨组织中的有机成分和矿物质,从而促进骨重塑和骨骼的正常发育。
此外,破骨细胞还可以通过调节其他细胞的活动来影响骨组织的形成和重塑。
例如,它们可以分泌一些调节性分子来影响成骨细胞的活性,从而促进新的骨组织形成。
同时,它们也可以通过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动来影响骨组织的炎症反应。
另外,破骨细胞还可以感知和响应局部微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骨质疏松等疾病状态下,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会增加,以适应骨骼的生理需求。
同时,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破骨细胞也可以通过降解旧骨组织来促进新的骨组织形成。
总之,破骨细胞是一种特殊的骨细胞,它们在骨骼的发育、形成和修复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异常也可以导致一些骨骼疾病的发生,如骨质疏松、骨折等。
因此,对破骨细胞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骨骼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治疗策略。
破骨细胞与骨生长调控机制研究

破骨细胞与骨生长调控机制研究I. 引言骨骼是人体的支撑结构,对于人体的生长、运动和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骨骼的生长与修复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其中破骨细胞的功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文将探讨破骨细胞的功能和骨生长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II. 破骨细胞的特征与功能A. 破骨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破骨细胞是一种多核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在骨髓微环境中,造血干细胞经过调节分化为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然后通过多种趋化因子和信号分子的刺激,进一步分化成成熟的破骨细胞。
B. 破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破骨细胞具有多核的特征,其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溶酶体和酸性磷酸酶等特殊细胞器。
破骨细胞主要负责吸收和降解骨组织,通过释放酸性磷酸酶和胶原酶等酶类,将骨基质中的无机盐和胶原纤维降解成小分子,在后续的骨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III. 破骨细胞的活化与调控A. 破骨细胞活化的调控因子破骨细胞的活化受多种因素调控,如细胞因子、激素、神经调节及机械应力等。
细胞因子如M-CSF、RANKL和OPG等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够促进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分化。
激素如雌激素和甲状旁腺激素通过影响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节破骨细胞的活性。
神经调节和机械应力也能够影响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B. 破骨细胞活化与骨疾病关联的研究进展破骨细胞活化异常与多种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骨疾病,其发病机制与破骨细胞活化失控有关。
针对破骨细胞活化的异常,目前已经开发出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如靶向RANKL的抗体、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和活化的药物等。
IV. 骨生长调控机制的研究A. 骨发育与骨重建的关系骨发育与骨重建是两个不同但相互关联的过程。
在骨发育过程中,成骨细胞通过分泌胶原和无机盐等物质,构建起初级骨组织。
而在骨重建过程中,破骨细胞通过吸收和降解骨组织,为新的骨组织形成提供空间和原材料。
破骨细胞及其骨吸收调控研究进展.

破骨细胞及其骨吸收调控研究进展一、概述破骨细胞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多核巨细胞,直接参与骨吸收,是骨组织吸收的主要功能细胞。
破骨细胞的来源:由于长期以来对于破骨细胞(Osteoclast,OC)的来源问题一直不清楚,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因而对临床各种骨疾患的诊断及其防治水平,也不可能进一步深入和提高。
对于破骨细胞来源的认识,在本世纪40~70年代,普遍应用的经典理论为多潜能的骨源细胞学说,认为破骨细胞是由骨源细胞融合而成。
直至70年代中期还认为OC与成骨细胞(OB)为共同的祖代来源。
这种观点多年来一直是疑问,不能被证实,现已被否定。
自80年代初开始,提出了OC来源于骨外生血系统,自此又出现了3种不同观点:(1)OC源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即由单核细胞融合而成,这一观点现已被否定。
(2)OC与单核吞噬细胞共同来源于骨髓生血系统的同一前身细胞,之后各自向不同方向分化。
这一假说也被实验研究所推翻。
研究表明,由骨髓而来的单核细胞经培养之后,可以分化为破骨细胞,但是末梢血中的单核细胞与腹腔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经培养后并不能形成破骨细胞,而且前者与破骨细胞的细胞膜上有不同的表面抗原,这提示了破骨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两者不是来自共同的祖代。
(3)OC来源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之外的骨髓生血细胞系统,为独立于骨髓干细胞系统的一个细胞系。
Walker曾采用患有硬化病的小鼠及正常小鼠进行了血循联体实验,结果患硬化病的小鼠恢复了正常。
研究表明,破骨细胞浆中碳酸酐酶Ⅱ(CAⅡ)基因突变可以引起骨硬化病的发生。
由此表明,破骨细胞是来源于正常鼠的骨髓生血系统。
此外,在临床上通过对患石骨症的患者移植整个胸腺、骨髓等,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由此说明,破骨细胞的形成取决于血循中的细胞。
OC在胚胎早期就已到达骨膜,再逐渐分化、融合为破骨细胞,也就是说OC的前驱细胞是前破骨细胞(Proosteoclast),它在胚胎期间已存在于骨的微环境中,到达骨膜后,由前破骨细胞分化、融合为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破骨 细胞前 体 Βιβλιοθήκη 胞分 化 为成熟 破骨 细胞 过程受
到一 系列 特殊 因子 的调 节 , 细 胞 内这 些 特 殊 因子通
严重损害时可导致残疾和畸形 , 其主要特 征是关节 滑膜 的炎 症 和软 骨 、 骨 进 行 性 破 坏 … 。骨 质破 坏 及
由此 产 生 的功 能 障 碍 是 R A致残的主要原 因, 多 种 细胞 参 与该 过程 j , 其 中破 骨 细 胞 在 R A骨 破 坏 中 发挥 关键 性 的作 用 J , 其作用过程 主要包括 : 破 骨 前体 细胞 的迁移 、 分 化 和破 骨 细胞 的骨 吸收 。研 究
2 破 骨细胞 前 体细 胞 的分化
超家 族 的成员 , 在成 骨细 胞 和基 质 细胞 中均有 表达 ,
通过激素 以及 1 , 2 5 ( O H) 维生素 D , 、 甲状旁腺素 、 I L 一 1 1 3 和T N F . 仅等诱导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增生和分 化 。R A N K L结 合破 骨 细 胞 前体 细胞 上 的 R A N K受
迁移 到 骨表 面 , 进而 被骨吸收 , 逐 渐 分 化 成 成 骨 细
子, 引导 抗凋 亡 B细胞 白血 病淋 巴瘤 相关 基 因 2, 使 破 骨细 胞 前 体 存 活 J 。在 破 骨 细 胞 前 体 细 胞 向成 骨 细胞分 化 的过 程 中 , 细胞表面的 R A N K配 体 发挥 关键 作 用 , M. C S F 能 够 上 调 破 骨 细 胞 前 体 细 胞
中 图分 类 号 : R 5 9 3 . 2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2 6 6 X( 2 0 1 3 ) 3 5 - 0 0 9 9 - 0 3
破骨细胞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破骨细胞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在医学领域中,骨科疾病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症、骨折等骨科疾病的患者日益增多。
而破骨细胞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正是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破骨细胞是一种负责骨质破坏的细胞,其活跃性与骨形态调控和骨修复密切相关。
因此,制备与研究破骨细胞材料对于骨科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破骨细胞材料的制备,研究者们主要通过合成材料、天然材料以及生物材料等方式来实现。
合成材料可以通过在实验室中合成特定的化合物来制备。
例如,钙磷骨水泥、骨水泥和双磷酸钙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组织诱导活性,且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然而,合成材料在应用中也存在质量不稳定和植入后组织相容性差的问题。
相比之下,天然材料在破骨细胞材料的制备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骨骼移植,利用患者自身的骨骼组织进行移植。
而来自于动物体内的骨骼组织也可以作为材料来实现。
天然材料在骨修复中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组织相容性,但其机械强度较低,容易产生感染和排异反应等问题。
生物材料则是指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培养人体细胞,制备出可用于骨修复的材料。
这种材料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及治疗需要而定制,且能够与患者自身组织完美融合。
生物材料既具备了天然材料的优势,又克服了合成材料的缺陷。
然而,生物材料的制备过程复杂,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
除了制备方面的研究,破骨细胞材料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首先,破骨细胞材料可以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
通过培养和植入破骨细胞材料,可以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加速骨折愈合的过程,并改善骨质疏松等疾病的症状。
其次,破骨细胞材料还可以用于骨科手术中的辅助治疗。
例如,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植入破骨细胞材料可以提供额外的骨质支持和稳定性,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和不适。
尽管破骨细胞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在骨科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挑战。
首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克服植入后的排异反应和感染等问题。
破骨细胞功能调控与骨吸收抑制剂

破骨细胞功能调控与骨吸收抑制剂作者:褚赞波邹荣鑫黄海燕李晓可陈勇单位:1、宁波市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2、宁波大学医学院摘要:骨质疏松症是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骨骼疾病。
破骨细胞是人体唯一的骨吸收细胞,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对于破骨细胞与骨吸收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并研发了多种抗骨吸收的靶向药物。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简述破骨细胞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RANK)/骨保护素(orthopantomography, OPG)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组织蛋白酶K和Src 激酶之间的关系,并对新型骨吸收抑制剂RANKL的单克隆抗体Denosumab、Wnt信号传导拮抗剂Romosozuma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拮抗剂、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受体拮抗剂Tocilizumab、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Odanacatib、Src激酶抑制剂Saracatinib等进行综述,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破骨细胞;抗骨吸收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破骨细胞过度活化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其特点是骨强度下降,导致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增加。
破骨细胞是人体唯一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细胞,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破骨细胞的调控机制不仅能更好地认识骨质疏松症,更能为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就破骨细胞的功能调控及骨吸收抑制剂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信号通路及影响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受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骨保护素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RANK)与RANKL结合后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辅助下,促进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并阻止其凋亡,加速骨基质的重吸收,骨保护素(orthopantomography,OPG)竞争性结合RANKL,从而抑制RANKL介导的骨吸收,RANKL的破骨作用大于OPG的成骨作用便会发生骨质疏松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骨细胞形成和功能调节的研究进展颜艳林欣代晓华王冠华张林朴邹慧儒【摘 要】目的综述破骨细胞(osteoclast,OC)的形成和功能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近年OC形成、活化调节机制和发挥功能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是OC形成和功能调节全过程中重要的两种细胞因子;除了参与骨吸收,OC还具有参与免疫应答、调节成骨细胞形成等功能。
结论对OC形成和功能调节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各种骨性疾病对骨组织的破坏机制,有助于临床寻找更合适的生物学治疗靶标。
【关键词】破骨细胞成骨细胞骨重建细胞因子趋化因子RESEARCH PROGRESS OF REGULATION OF OSTEOCLAST FORMATION AND FUNCTION/YAN Yan, LIN Xin, DAI Xiaohua, WANG Guanhua, ZHANG Linpu, ZOU Huiru. Research Center,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Tianjin, 300041, P.R.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AN Yan, E-mail: magic8502@ 【Abstract】Objective To review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osteoclast (OC) formation and functions. Method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n OC formation, activation, and functions was reviewed,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nd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are essential cytokines which regulate all aspects of OC formation and functions. In additional to mediating bone resorption, OCs also participate in regulation of osteoblast formation and immune responses.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s on the regulation of OC formation and functions have further revealed the destruction mechanisms of various kinds of bone diseases, which will facilitate to fi nd more suitable biological targets for clinical therapy.【Key words】 Osteoclast Osteoblast Bone remodeling Cytokine Chemokine破骨细胞(osteoclast,OC)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前体融合形成的多核细胞。
破骨细胞前体细胞(OC precursor,OCP)在趋化因子作用下进入血循环,当到达处于吸收状态的骨组织部位,即骨重建单位(bone remodeling unit,BRU)时,便在一系列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作用下进入骨组织并分化成OC。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和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是由BRU及其周围细胞表达的两种重要因子,它们通过调节OCP的形成和分化来促进正常或病理性骨重建过程中整体或局部的骨吸收[1]。
OC一直被认为是骨吸收细胞,除了参与骨吸收过程,几乎无其他功能,但近年对小鼠的遗传学研究发现,OC及OCP还具有其他作用,包括调节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的形成和参与免疫应答;在一些病理条件(如肿瘤)下,OC还存在于除骨组织外的DOI:10.7507/1002-1892.20140309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口腔医院暨天津市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天津,300041)通讯作者:颜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牙周组织再生与修复工程,E-mail: magic8502@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1 17:16:33;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 /kcms/detail/51.1372.R.20141021.1716.020.html 其他组织中[2]。
几个主要细胞功能调节途径,如NF- κB、Wnt/β-catenin和Notch,均对OC和OB的形成及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现对OC形成和功能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OCP向骨表面的募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OCP在趋化因子如基质衍生因子1(stroma-derived factor 1, SDF-1)作用下被维持在骨髓中。
当处于炎性条件时,高水平的TNF通过抑制骨髓细胞中SDF-1的表达将OCP动员至血液中[1];此外,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分泌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鞘脂类化合物——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 phosphate,S1P),也能吸引OCP进入血液。
OCP表达的两种S1P受体S1PR-1和S1PR-2分别具有趋化吸引和趋化排斥功能,后者能将其送回BRU部位的骨髓中[3]。
OC本身也能表达S1P,从而吸引OCP与之融合。
Lotinun等[4]发现OC中S1P的表达受到组织蛋白酶K——一种主要的胶原基质降解酶的抑制,而S1P能促进OB前体细胞分化,提示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可能会刺激骨生成。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滑液中,S1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引起OCP向关节侵袭。
炎症性关节炎小鼠经过FTY720(一种S1PR-1激活剂)治疗后,其关节的破坏和炎症程度均明显减轻,这可能与该激活剂能将OCP及其他免疫细胞维持在血液中有关[3]。
Aarthi等[5]研究还表明S1P能增加牙周炎中炎性因子的表达,但有关其在牙周病患者龈沟液中的表达水平目前尚罕见报道。
血液中的OCP还可能在牙髓和牙周膜表达的RANKL和M-CSF作用下,被募集至处于吸收活跃状态的乳牙表面,但对恒牙则无相应现象[6]。
2 OC形成的调节骨髓前体细胞在多种转录因子(如PU.1和MITF/ Tfe3复合物)的诱导下分化成OCP。
Mellis等[7]研究表明PU.1和MITF能激活M-CSF受体的表达,缺失其中任一蛋白编码基因的小鼠,均会因骨髓腔中骨小梁吸收过程受阻而发生软骨内成骨,从而导致骨硬化症。
M-CSF在OC形成早期的作用主要是促进骨髓前体细胞中NF-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RANK)的表达,并与TNF协同作用,使细胞对RANKL 作出响应[1]。
M-CSF与其受体结合后,吸引由DAP12和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Syk组成的信号复合物,从而激活ERK/Grb-2和Akt/PI3K信号通路,调节OC及其前体细胞的各种生物学行为,包括增殖、凋亡和存活。
RANKL为TNF配体家族成员,是一种Ⅱ型跨膜蛋白,在多种细胞中均有表达,包括OB、软骨细胞、T 细胞和B细胞。
在软骨内成骨过程中,参与骨小梁吸收的RANKL主要来源于肥大软骨细胞,而在成年小鼠的骨改建和对应力刺激的响应过程中,RANKL的主要来源则是骨小梁中的骨细胞[8]。
RANK为TNF 受体家族成员,属于Ⅰ型跨膜蛋白。
与其他TNF受体家族成员一样,RANK本身无激酶活性,只能通过结合衔接蛋白TNF受体激活剂(TNF receptor-activating factor,TRAF),磷酸化和激活下游信号分子。
在OCP 中,TRAF-1、2、3、5、6都能与RANK结合,但可能只有RANK/TRAF-6对OC的形成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1]。
在TRAF家族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中,只有TRAF-6基因敲除小鼠成功存活并形成骨,但却出现OC缺乏和OC功能障碍两种表型[9]。
该研究结果或许可以解释为何RANK/TRAF-6信号能激活NF-κB、c-Jun氨基末端激酶/激活蛋白1 (包括c-Fos)、c-myc 以及钙神经素/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 c1,NFATc1)信号通路,从而诱导OC 的形成;同时激活Src和MKK-6/p38/MITF信号通路以介导OC的骨吸收功能,或激活Src和ERK信号通路以介导OC的存活[1,8]。
骨诱裂发生过程依赖NF-κB信号的参与,NF-κB p50/p52双基因敲除小鼠由于OC形成受阻会导致骨硬化症[9]。
这种双基因敲除小鼠以及RANKL和RANK敲除小鼠均会出现B细胞和淋巴结发育受阻及T细胞成熟过程缺陷,提示采用药物如地诺单抗(一种RANKL单克隆抗体)等抑制RANK信号通路可能对免疫应答产生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诺单抗和双磷酸盐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但和双磷酸盐类药物相似,少数服用地诺单抗治疗转移性骨疾病的患者可出现下颌骨坏死,说明这两种药物可能干扰相似细胞的功能,包括OC或其他免疫细胞系[10]。
NF-κB转录因子家族主要有5种蛋白,包括RelA、RelB、p50、p52和c-Rel,其中任意两种蛋白二聚化后均会形成有活性的NF-κB。
NF-κB通常指的是典型NF-κB途径中的RelA/p50异二聚体,而RelB/p52异二聚体则出现在非典型NF-κB途径中,RANKL对这两种途径均有激活作用,而TNF则主要激活典型的NF-κB途径[11]。
OCP对RANKL的早期响应之一就是招募RelA/p50复合物和NFATc2至NFATc1编码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该过程被称为骨诱裂发生的宿主调控,其结果是引起NFATc1短期内快速自我表达,并伴随RANK信号组成性活性抑制物表达的下调,从而使骨诱裂发生过程得以进行[12]。
NFATc1最终被c-Fos 经由TRAF-6/NF-κB途径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途径激活,继而完成OCP的分化和随后的OC活化过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