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鉴定标准

破骨细胞鉴定标准
破骨细胞是一种特殊的多核细胞,主要功能是吸收和分解骨组织。
它们在骨髓中产生,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骨组织。
破骨细胞的鉴定标准通常包括形态学特征、特殊的细胞标志物以及功能性实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破骨细胞鉴定标准:
1. 形态学特征:破骨细胞通常具有大的多核体,细胞质富含溶酶体。
它们通常呈扁平或不规则形状,并附着在骨表面,形成所谓的吸附边。
2. 细胞表面标志物:破骨细胞的表面通常表达一些特殊的标志物,如CD51/61(Integrin αV/β3)、TRAP(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等。
这些标志物可以通过流式细胞术或免疫组化染色来检测。
3. 功能性实验:破骨细胞具备吸附、溶酶体分泌和骨吸收等功能。
功能性实验可以通过体外培养破骨细胞,观察它们的吸附能力、溶酶体酶活性以及对骨基质的吸收能力来鉴定。
需要注意的是,破骨细胞的鉴定标准可能会因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具体实验中,破骨细胞的鉴定标准应根据实验目的和所使用的方法进行调整和确认。
破骨细胞分化的功能

破骨细胞分化的功能破骨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它主要存在于骨骼组织中,并且起着重要的功能。
破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吸收和降解骨组织来促进骨重塑和修复,这对于维持骨骼的持续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破骨细胞分化的功能。
1.吸收和降解骨组织:破骨细胞主要功能是吸收和降解骨组织,通过分泌酸性酶和酶类来降低骨钙化程度和预处理骨骼,为骨质破坏和重塑提供条件。
2.促进骨重塑和修复:破骨细胞在骨骼重建和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骨骼受损时,机体会通过调节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性,启动骨重塑和修复的过程。
破骨细胞通过吸收和降解骨组织,清除损伤部位的碎骨残骸和细胞垃圾,为新骨的生长创造条件。
3.调节骨骼平衡:破骨细胞的功能不仅仅限于破坏和降解骨组织,在正常骨骼生长和维持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破骨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蛋白质,参与调节骨骼平衡,即新骨形成和旧骨吸收的协调。
通过调节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性,机体可以适应骨骼发育、生长、修复和代谢等需要。
4.参与骨代谢调节:破骨细胞是骨骼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它可以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蛋白质,调控骨骼中的钙离子平衡、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等。
破骨细胞还参与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于骨骼发育和再生具有重要意义。
5.参与骨肿瘤和骨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破骨细胞在骨肿瘤和骨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转移瘤等,与破骨细胞的异常分化和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破骨细胞的分化机制和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破骨细胞的分化功能是多方面的,它通过吸收和降解骨组织、促进骨重塑和修复、调节骨骼平衡、参与骨代谢调节以及参与骨肿瘤和骨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等多种方式,维持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功能,对于维持骨骼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破骨细胞与细胞信号传导

破骨细胞与细胞信号传导近期,我们上课内容是细胞信号的传导,我在配合书本以及网络资源的情况,对破骨细胞进行了稍许认识,细胞信号的传导再破骨细胞的活动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先简单的了解一下什么事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osteoclast,亦称bone-resorbing cells)是骨细胞的一种,行使骨吸收(bone resorption)的功能。
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osteoblast,亦称bone-forming cells)在功能上相对应。
二者协同,在骨骼的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表达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和组织蛋白酶K (cathepsin K)是破骨细胞主要标志。
破骨细胞由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r giant cell, MNGC)组成,直径100μm,含有2~50个紧密堆积的核,主要分布在骨质表面、骨内血管通道周围。
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胞浆嗜碱性但随着细胞的老化,渐变为嗜酸性。
破骨细胞具有特殊的吸收功能,某些局部炎症病灶吸收中,巨噬细胞也参与骨吸收过程。
在破骨细胞吸收骨基质的有机物和矿质的过程中,造成基质表面不规则,形成近似细胞形状的陷窝,称为Howship 陷窝。
在陷窝内对着骨质的一面,细胞伸出许多毛样突起,很象上皮细胞表面的纵纹缘和刷毛缘。
电镜下,贴近骨质的一侧有许多不规则的微绒毛,即细胞突起,称为皱褶缘(ruffled border)。
在皱褶缘区的周缘有一环形的胞质区,含多量微丝,但缺乏其它细胞器,称为亮区(clear zone),此处的细胞膜平整并紧贴在骨质的表面。
亮区犹如一道以胞质构成的围墙,将所包围的区域形成一个微环境。
破骨细胞向局部释放乳酸及柠檬酸等,在酸性条件下,骨内无机矿物质自皱褶缘吞饮,于皱褶缘基质内形成一些吞饮泡或吞噬泡。
于破骨细胞内,无机质被降解,以钙离子的形式排入血流中。
004破骨细胞培养及鉴定

1.主要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大鼠、兔、人等。 (2)培养液 M199培养基、RPMI 1640培 养基或MEM培养基,配制时须加20%的小牛血 清、HEPES 25mmol/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 刺激因子100ng/m1。 (3)淋巴细胞分离液 密度为1.077g/m1。
2.培养方法 (1)薄骨片的制备 同成熟破骨细胞 分离细胞培养法中的薄骨片制备。 (2)骨髓单核细胞分离及培养 所有 取材、分离细胞及培养过程均须在无菌 条件下进行。
/m1)的抗生素溶液的小容器中,每次10-20min。最
后可浸在盛有含抗生素的培养液的容器内,置4℃(短 期)或-20℃(较长期)冰箱内保存备用。
(2)破骨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所有取材、 分离与培养过程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①取出生后3-5d的大鼠,拉颈处死后置 于盛有75%酒精的容器中,消毒3-5min后取 出放入培养皿中。 ②用手术剪剪开其四肢皮肤、肌肉,取 股骨和胫骨等长骨,放入盛缓冲液的培养皿 中。除去骨表面的软组织、骨膜以及软骨。
③将除去骨膜等多余组织后的长骨干部分清 洗后,置于盛有少量培养液的培养皿中。用手术 刀或手术剪纵行剖开骨干。用手术刀轻刮骨的内 表面,同时用尖吸管不断吸取培养皿中的培养液, 冲洗骨内表面多次,直至骨内表面变白为止。 ④用吸管吸打上述含碎骨片及分离细胞的培 养液2-5min,使附着于碎骨片上的破骨细胞分离 脱落于培养液中。静置1-2min后,待碎骨片沉降, 收集细胞悬液。
⑵单个核细胞分离: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向 采集的血样标本内加入等量的PBS,取6支10ml离心 管,分别加入大鼠淋巴细胞分离液各3ml,再小心
缓缓地向各离心管内加入上述含PBS的血样各2.5ml,
然后以2000rpm,水平离心20min,取出后在絮状层
简述骨重建过程

简述骨重建过程摘要:1.骨重建过程概述2.骨重建的参与者3.骨重建的步骤4.骨重建的意义5.骨重建与健康的关系正文:骨重建是人体骨骼系统不断进行的一种生理过程,旨在维持骨骼的稳定性和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旧骨被分解并替换为新骨。
这个过程并非静态,而是持续整个生命周期。
以下是骨重建过程的详细解析。
骨重建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骨吸收和骨形成。
骨吸收阶段,破骨细胞(OCs)负责分解旧骨,同时释放出钙离子、磷酸盐等矿物质。
这些矿物质在骨形成阶段被利用。
骨形成阶段,成骨细胞(OBs)负责在新骨上形成骨基质,包括胶原纤维和无机盐晶体。
这个过程由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等生长因子调控。
骨重建过程中的参与者包括:1.破骨细胞(OCs):负责骨吸收,激活后迁移到骨表面,分泌酸性酶和蛋白酶,分解骨基质。
2.成骨细胞(OBs):负责骨形成,分为骨母细胞(OB-1)和骨细胞(OCN)。
骨母细胞分泌骨基质成分,骨细胞负责矿化。
3.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调控骨形成过程,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和活性。
骨重建的步骤如下:1.破骨细胞在前骨表面附着和扩散,分泌酸性酶和蛋白酶,分解骨基质。
2.破骨细胞移动,暴露出骨表面。
3.成骨细胞前体细胞迁移到骨表面,分化为骨母细胞。
4.骨母细胞分泌骨基质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机盐晶体。
5.骨细胞成熟,负责矿化,形成新骨。
6.新骨逐渐成熟,骨重建完成。
骨重建过程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维持骨骼稳定,预防骨折;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稳定;参与身体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骨重建受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等疾病。
要维护骨重建过程的正常进行,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充足的钙摄入,维持血钙水平稳定。
2.保持维生素D水平适宜,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3.加强锻炼,促进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增加。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骨重建受损的风险。
通过了解骨重建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骨骼健康,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共培养体系

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共培养体系
1 建立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培养体系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是骨再生的重要细胞,在成骨和破骨之间存
在矛盾性相互作用,为解决该矛盾性作用,建立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
共培养体系是有必要的。
1.1 获取细胞
获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是共培养体系的第一步。
一般的获取方
式有从动物原位骨组织采集、从动物移植位骨组织采集以及从动物分
化出的骨细胞培养采集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旁路移植操作获得成骨
和破骨细胞,以及通过多剂量胶原纤维骨再生制备法获取到成骨细胞,以及经过分离纯化的单个样品。
1.2 制备培养基
共培养体系建立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必须将对成骨细胞和破
骨细胞培养基进行优化;即构建一个基于实验的的多层联合的培养体系。
1.3 实现活细胞共培养
实现活细胞共培养仅用AMP法是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而且很容
易造成细胞成骨破骨细胞凋亡和发生假复合,因此需要考虑利用有特
殊支架结构的凝胶体,或者应用其他生物材料来实现活细胞共培养。
1.4 动物实验
为了在实际应用中证实共培养体系的可行性,需要在动物实验上进行实验验证,有助于进一步用于临床应用,以达到促进骨再生的目的。
建立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从而实现骨量的增加与骨质的维持,这不仅将有助于改善骨健康,而且有助于促进骨骼可塑性,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进一步改善骨病患者的治疗方法。
破骨细胞的诱导培养

破骨细胞的诱导培养1.和仪器,技术相关的危害物质∙无2. 准备工作仪器和耗材:∙TDGC2J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厂)∙AUTOCLAVE MLS-3780高压灭菌锅(SANYO)∙DGG-9140B型电热烘干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DK-8D型水浴锅(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SZ-93纯水蒸馏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COIC XDS-1B倒置显微镜∙MCO-15AC CO2 INCUBATOR(细胞培养箱,日本Sanyo)∙移液器(Gilson公司 )∙废液缸∙10μl,200μl,1000μl无菌枪头∙一次性无菌吸头∙细胞计数板,盖玻片∙96孔细胞培养板∙-20℃/4℃冰箱(海尔)∙细胞培养瓶(25cm2)∙采血管试剂:∙DMEM(无血清)∙无菌水∙含诱导因子的带胎牛血清DMEM(血清20%,GM-CSF 25ng/ml,RANKL 30ng/ml)平时于-20℃冰箱中保存。
∙PBS3.操作者防护措施∙实验服∙手套∙注意面部防护4. 工作区域∙超净工作台5.流程准备工作:操作步骤:1.细胞铺板:提取的单核淋巴细胞计数后按每孔2×104个细胞铺96孔板,每孔加DMEM培养基200μL,孵育5h。
2.弃培养液,加带血清的DMEM,200μl/孔,孵育24h。
3.(细胞消化:弃培养液,会有贴壁细胞,加0.25%胰蛋白酶40μL,晃动混均,37℃消化3-5min,代细胞将近脱落时,加完全培养液终止消化。
反复吹打细胞,1500r/7min。
收集细胞沉淀加完全培养基重悬。
→对于成骨细胞等可以,对于破骨细胞,一是比较难消化,二是消化后难贴壁。
)将每孔分为4个视野,在显微镜下计数。
4.弃培养液,加含诱导因子的DMEM200μl/孔,孵育,每三天换一次液。
5.到出现破骨细胞时再进行计数。
清洁流程∙75%乙醇擦拭超净工作台∙紫外照射30分钟6. 废物、废液处理∙84消毒液清洗废液缸,废弃物集中处理。
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相互作用

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相互作用
损伤骨骼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
一、牵引作用:
牵引力是指破骨细胞产生的力,这种力可以促进损伤骨骼的恢复,通常表现为被损伤骨骼的硬化和再组织形成。
二、抵抗作用:
抵抗作用是指成骨细胞产生的作用,也就是抵制牵引力,目的是防止骨折面发生太大的变形,保持骨折面的平面状态,以便损伤的骨头能完全恢复,并且保证正常的
三、细胞协作作用:
细胞协作作用是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可以促进新骨的形成,使损伤的骨骼得以再生,这是骨损伤修复的关键.
四、营养供应作用:
营养供应,也就是血液向损伤骨骼供应物质,是促进骨骼修复的必要条件。
血液中所供应的营养物质,会传递至折断的骨折面,提供必要的营养,使破骨细胞修复骨折面。
五、免疫抑制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是指破骨细胞会分泌一种特殊的细胞因子,这种因子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使损伤的骨头成功得以修复。
六、组织融合作用:
组织融合作用是把两块折断骨头融合在一起的过程,它最明显的表现是成骨细胞会形成一定的新骨折面,当新骨细胞完全形成后,损伤的骨头就可以全部恢复。
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相互作用,对骨损伤的修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破骨细胞会通过牵引作用来促进骨损伤的修复,当破骨细胞产生牵引力时,受伤的骨会硬化,并重新形成;其次,成骨细胞是通过抵抗作用来抵抗牵引力,使损伤的骨折面保持平面状态,方便骨损伤的恢复;最后,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会形成细胞协作作用来促进新骨的形成;除此之外,营养供应,免疫抑制和组织融合作用也都在损伤骨骼的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骨细胞
编辑
破骨细胞(osteoclast,亦称bone-resorbing cells)是骨细胞的一种,行使骨吸收(bone resorption)的功能。
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osteoblast,亦称bone-forming cells)在功能上相对应。
二者协同,在骨骼的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表达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和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是破骨细胞主要标志。
目录
1定义
2形态
3作用
1定义
破骨细胞(osteoclast,亦称bone-resorbing cells)是骨细胞的一种,行使骨吸收(bone resorption)的功能。
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osteoblast,亦称bone-forming cells)在功能上相对应。
二者协同,在骨骼的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表达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和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是破骨细胞主要标志。
2形态
破骨细胞由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r giant cell, MNGC)组成,直径100μm,含有2~50个紧密堆积的核,主要分布在骨质表面、骨内血管通道周围。
由多个单核细胞
融合而成的,胞浆嗜碱性但随着细胞的老化,渐变为嗜酸性。
3作用
破骨细胞具有特殊的吸收功能,某些局部炎症病灶吸收中,巨噬细胞也参与骨吸收过程。
在破骨细胞吸收骨基质的有机物和矿质的过程中,造成基质表面不规则,形成近似细胞形状的陷窝,称为Howship 陷窝。
在陷窝内对着骨质的一面,细胞伸出许多
毛样突起,很象上皮细胞表面的纵纹缘和刷毛缘。
电镜下,贴近骨质的一侧有许多不规则的微绒毛,即细胞突起,称为皱褶缘(ruffled border)。
在皱褶缘区的周缘有
一环形的胞质区,含多量微丝,但缺乏其它细胞器,称为亮区(clear zone),此处的
细胞膜平整并紧贴在骨质的表面。
亮区犹如一道以胞质构成的围墙,将所包围的区域形成一个微环境。
破骨细胞向局部释放乳酸及柠檬酸等,在酸性条件下,骨内无机矿物质自皱褶缘吞饮,于皱褶缘基质内形成一些吞饮泡或吞噬泡。
于破骨细胞内,无机质被降解,以钙离子的形式排入血流中。
无机质的丢失使骨基质内的胶原纤维裸露,破骨细胞分泌多种溶酶体酶,特别是组织蛋白酶B和胶原溶解组织蛋白酶。
破骨细胞离开骨表面后,其皱褶缘消失,细胞内发生变化,进入静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