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模拟的方法共21页文档
合集下载
汽车动力学仿真基础PPT课件

1.3、系统-三要素
实体 属性 活动
研究系统,就是研究系统状 态的变化,即研究系统的动 态特性和运动规律.
性能状态
系统状态
第14页/共44页
1.4、系统-分类
描述特性
连续系统:微分方程,差分方程 离散事件系统:逻辑条件,流程图
可以用有限个变量描
物数理学参结性述数的构质物系系体统统和的(,用运称质动为心定线 集)集描中述常性 中和和 参时非 数变线 和性 分布参需时数考(物虑体刚的体扭内转部,运场动)
是系统的本质特征的数学表达式,即用数学公式来 描述所研究的系统的某一方面的规律
第18页/共44页
静态模型 :一般形式是代数方程、逻辑工表程达动力关学系式。
系统动力学
动态模型 :
确定性模型
集中参数 :常微分、状态
方程
热传导
连续
分布参数 :偏微分方程
系统
动
随机模型
计算机采样系统
态
模
离散
型
系统
时间离散 采样控制系统:差分、离散状例-工厂经济管理系统
原料
采购部门
制造车间
装配车间
运输车间
成品
第12页/共44页
1.3、系统-特点
➢
系统是实体的集合
➢
组成系统的实体具有一定的属性。属性指组成
系统的每一个实体所具有的全部有效特征(如
状态和参数等)。
➢
系统处于活动之中。活动是指实体随时间推移
而发生的属性变化。
第13页/共44页
• 多体动力学模型:需要建模者给定各部件的详细特征、运动学约束和系统的拓扑结构, 然后由相应软件工具如:基于Kane 方法的SD/FAST,AUTOSIM,SYMBA;基于 Euler方法的SD/FAST,AUTOSIM,NASTRAN,SIMPACK;基于Lagrange 方法的 ADAMS,DADS,MEDYNA,MADYMD 等自动建立运动学方程。多体模型包含部 件较多,有些参数难以从试验中测量得到,因而不能从整体上保证系统的准确性;另外, 复杂的模型在计算机上求解时花费时间较长,而且一旦模型出错,很难准确查找。
系统动态建模状态模型

第5页/共122页
主要内容
• 6.1 状态图的基本组成成分 • 6.2 状态的分类与描述 • 6.3 状态迁移的触发与描述 • 6.4 活动图与状态图的比较 • 6.5 动态状态模型建模案例-信贷管理子系统 • 补充: 使用rose画状态图
第6页/共122页
• 6.1 状态图的基本组成成分 • 6.1.1 对象状态的基本描述图符 • 6.1.2 状态的迁移 • 6.1.3 一个无人职守电梯升降的状态图
第17页/共122页
第18页/共122页
6.1.2 状态的迁移
• 一个对象从一个状态改变成另一个状态称为状态迁移 • 状态的迁移用连接这两个状态的实箭线表示。在状态的迁移箭线上写上引起该迁
移的事件、条件和动作。 • 当事件发生时,动作发生,执行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迁移,称为迁移点火
或状态触发。
• 6.3 状态迁移的触发与描述 • 6.3.1 状态的迁移触发
第27页/共122页
• 6.1 状态图的基本组成成分 • 6.1.1 对象状态的基本描述图符 • 6.1.2 状态的迁移 • 6.1.3 一个无人职守电梯升降的状态图
• 6.2 状态的分类与描述 • 6.2.1 对象的状态属性 • 6.2.2 简单状态与嵌套状态 • 6.2.3 状态的顺序迁移-顺序状态 • 6.2.4 状态的并发迁移与同步-并发状态与同步 • 6.2.5 嵌套状态中的历史状态指示器
第42页/共122页
子状态的关系
• 与关系说明复合状态中在某一时刻可同时到达多个子状态(称为并发子状态)。 具有并发子状态的状态图称为并发状态图。
前进和低速 前进和高速 后退和低速 后退和高速
第43页/共122页
6-6 描述设备(车床)状况的嵌套状态图
主要内容
• 6.1 状态图的基本组成成分 • 6.2 状态的分类与描述 • 6.3 状态迁移的触发与描述 • 6.4 活动图与状态图的比较 • 6.5 动态状态模型建模案例-信贷管理子系统 • 补充: 使用rose画状态图
第6页/共122页
• 6.1 状态图的基本组成成分 • 6.1.1 对象状态的基本描述图符 • 6.1.2 状态的迁移 • 6.1.3 一个无人职守电梯升降的状态图
第17页/共122页
第18页/共122页
6.1.2 状态的迁移
• 一个对象从一个状态改变成另一个状态称为状态迁移 • 状态的迁移用连接这两个状态的实箭线表示。在状态的迁移箭线上写上引起该迁
移的事件、条件和动作。 • 当事件发生时,动作发生,执行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迁移,称为迁移点火
或状态触发。
• 6.3 状态迁移的触发与描述 • 6.3.1 状态的迁移触发
第27页/共122页
• 6.1 状态图的基本组成成分 • 6.1.1 对象状态的基本描述图符 • 6.1.2 状态的迁移 • 6.1.3 一个无人职守电梯升降的状态图
• 6.2 状态的分类与描述 • 6.2.1 对象的状态属性 • 6.2.2 简单状态与嵌套状态 • 6.2.3 状态的顺序迁移-顺序状态 • 6.2.4 状态的并发迁移与同步-并发状态与同步 • 6.2.5 嵌套状态中的历史状态指示器
第42页/共122页
子状态的关系
• 与关系说明复合状态中在某一时刻可同时到达多个子状态(称为并发子状态)。 具有并发子状态的状态图称为并发状态图。
前进和低速 前进和高速 后退和低速 后退和高速
第43页/共122页
6-6 描述设备(车床)状况的嵌套状态图
系统工程与需求工程方法详解演示文稿

➢ 将问题分解为层次结构的系统和子系统,每个系统和子系统是
可以理解、建模和管理的,识别每个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以便
能理解、定义和建模它们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交互方式;
➢ 因为没有一个系统是完全正确的,能反应一个不断变化世界的发
杂性,所以要准备好试验不同的系统模型直到找到一个最合适的。
第18页,共38页。
➢ 一个系统保留太长时间是有害的。 ➢ 必须领会到系统分析时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
第19页,共38页。
4.1.3 系统分析员
1. 系统分析员职责
❖ 研究使用单位的存在问题和需要,理解组织(使用单位)的目标、 结构和业务过程;
❖ 确定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进使用单位工作的最佳方法;
❖ 帮助系统用户和管理者定义新的或增强的系统的需求
公告、公司新闻等。
第36页,共38页。
•收集和研究业务文档的优缺点
❖ 优点
第11页,共38页。
➢ 稳定的不稳定的系统。一个稳定的系统表现为动态平衡,或通过状态 改变对内部和外部事件做出反应,但改变是非常微小的或返回到一个接 近于以前的状态;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对内部和外部的反应是不确定的、 不可预期的或大多时候 比例失调。
➢ 自适应和非自适应的系统(或活动的和非活动的系统)。一个 自适应或活动的系统是一个能回应环境变化和外部干预事件的 系统;一个非自适应或非活动的系统是对环境变化和外部干预 事件不能做出回应的系统。
第29页,共38页。
访谈过程中:
❖ 要注意观察身体语言和感情流露,帮助准确理解;
❖ 要坦诚,并创造和谐的环境; ❖ 要告诉被访问者调查内容的用途;
❖ 以自己的理解复述被访性问题,时刻领会调查不是评价或批评;
❖ 要使用清晰和准确的语言,不要使用过于专业术语; ❖ 避免冗长和复杂的问题,及时中止不必要的访谈; ❖ 不要用“你们”对一组人提问等; ❖ 大部分时间是倾听和记录。
可以理解、建模和管理的,识别每个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以便
能理解、定义和建模它们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交互方式;
➢ 因为没有一个系统是完全正确的,能反应一个不断变化世界的发
杂性,所以要准备好试验不同的系统模型直到找到一个最合适的。
第18页,共38页。
➢ 一个系统保留太长时间是有害的。 ➢ 必须领会到系统分析时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
第19页,共38页。
4.1.3 系统分析员
1. 系统分析员职责
❖ 研究使用单位的存在问题和需要,理解组织(使用单位)的目标、 结构和业务过程;
❖ 确定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进使用单位工作的最佳方法;
❖ 帮助系统用户和管理者定义新的或增强的系统的需求
公告、公司新闻等。
第36页,共38页。
•收集和研究业务文档的优缺点
❖ 优点
第11页,共38页。
➢ 稳定的不稳定的系统。一个稳定的系统表现为动态平衡,或通过状态 改变对内部和外部事件做出反应,但改变是非常微小的或返回到一个接 近于以前的状态;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对内部和外部的反应是不确定的、 不可预期的或大多时候 比例失调。
➢ 自适应和非自适应的系统(或活动的和非活动的系统)。一个 自适应或活动的系统是一个能回应环境变化和外部干预事件的 系统;一个非自适应或非活动的系统是对环境变化和外部干预 事件不能做出回应的系统。
第29页,共38页。
访谈过程中:
❖ 要注意观察身体语言和感情流露,帮助准确理解;
❖ 要坦诚,并创造和谐的环境; ❖ 要告诉被访问者调查内容的用途;
❖ 以自己的理解复述被访性问题,时刻领会调查不是评价或批评;
❖ 要使用清晰和准确的语言,不要使用过于专业术语; ❖ 避免冗长和复杂的问题,及时中止不必要的访谈; ❖ 不要用“你们”对一组人提问等; ❖ 大部分时间是倾听和记录。
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详解课件

互作用,还与在相邻单元内的镜像原子有作用。
第19页,共39页。
基本单元大小的选择
• 基本单元的大小必须大于2Rcut(Rcut是相互作用势的 截断距离)或Rcut<1/2 基本单元的大小。这保证了任
何原子只与原子的一个镜像有相互作用,不与自己的镜 像作用。这个条件称为“minimum image criterion” • 在我们所研究的体系内的任何结构特性的特征尺寸或任 何重要的效应的特征长度必须小于基本单元的大小。 • 为了检验不同基本单元大小是否会引入“人为效应”,必 须用不同的基本单元尺寸做计算,若结果能收敛,则尺寸 选择是合适的。
MD方法的发展史
• MD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B.J Alder和T.E. Wainwright创造发展的。他们在1957年利用MD方法, 发现了早在1939年根据统计力学预言的“刚性球组成 的集合系统会发生由其液相到结晶相的相转变”。
• 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刚性体系的动力学方法被应 用于水和氮等分子性溶液体系的处理,取得了成功。 1972年,A.W. Less和S.F. Edwards等人发展了该 方法,并扩展到了存在速度梯度(即处于非平衡状态) 的系统。
建立完全弹性碰撞方程,借以求解出原子、分子的运动
规律。这种处理可以在液晶的模拟中使用。 • 质点力学模型是将原子、分子作为质点处理,粒子间
的相互作用力采用坐标的连续函数。这种力学体系的应 用对象非常多,可以用于处理陶瓷、金属、半导体等无
机化合物材料以及有机高分子、生物大分子等几乎所有
的材料。
第14页,共39页。
• 为了减小“尺寸效应”而又不至于使计算工作量过大,对
于平衡态MD模拟采用 “周期性边界条件”。
第16页,共39页。
第19页,共39页。
基本单元大小的选择
• 基本单元的大小必须大于2Rcut(Rcut是相互作用势的 截断距离)或Rcut<1/2 基本单元的大小。这保证了任
何原子只与原子的一个镜像有相互作用,不与自己的镜 像作用。这个条件称为“minimum image criterion” • 在我们所研究的体系内的任何结构特性的特征尺寸或任 何重要的效应的特征长度必须小于基本单元的大小。 • 为了检验不同基本单元大小是否会引入“人为效应”,必 须用不同的基本单元尺寸做计算,若结果能收敛,则尺寸 选择是合适的。
MD方法的发展史
• MD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B.J Alder和T.E. Wainwright创造发展的。他们在1957年利用MD方法, 发现了早在1939年根据统计力学预言的“刚性球组成 的集合系统会发生由其液相到结晶相的相转变”。
• 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刚性体系的动力学方法被应 用于水和氮等分子性溶液体系的处理,取得了成功。 1972年,A.W. Less和S.F. Edwards等人发展了该 方法,并扩展到了存在速度梯度(即处于非平衡状态) 的系统。
建立完全弹性碰撞方程,借以求解出原子、分子的运动
规律。这种处理可以在液晶的模拟中使用。 • 质点力学模型是将原子、分子作为质点处理,粒子间
的相互作用力采用坐标的连续函数。这种力学体系的应 用对象非常多,可以用于处理陶瓷、金属、半导体等无
机化合物材料以及有机高分子、生物大分子等几乎所有
的材料。
第14页,共39页。
• 为了减小“尺寸效应”而又不至于使计算工作量过大,对
于平衡态MD模拟采用 “周期性边界条件”。
第16页,共39页。
动态系统模拟的方法

通过假设进一步明确理发店系统的运行,为 模拟工作做好准备。 对理发店系统进行了部分简化,是一种理想 化的模拟。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在模拟 模型中可以考虑更复杂的情形。 根据假设模拟变量处理如下 1)取时间步长Δt=1(分钟),在任一分钟内有 一名顾客到达的概率是0.5; 2)每位顾客服务时间取为两类顾客的平均服务 时间:5×0.6+8×0.4= 6.2(分)。 时间步长法自然易理解, 模拟过程 但需加快模拟速度。
(2)面向事件法(可变时间增量法) 采用不等时间间隔步长的,仅在人们关心的 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上考察系统的状态变化,从 而加快模拟的求解过程。 基本思想:对对象系统的一系列不同性质的 事件,按照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个进行考察。 时间是可变的 t 0 模拟方法:编制计算机程序时设置一面“模拟 钟”,当有一个事件发生时,才向前走一步, 模拟钟走过一步后,自动地寻找下一个最先使 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事件。
停止模拟过程 事先规定运行时间; 的两种方式: 设置为某个特定事件发生; 两种模拟方法的比较: 1.如果一个系统的事件出现无明显的规律,常 采用面向事件法,可以节约计算机运算时间。 2.如果对象系统中事件发生得非常频繁,而且 具有一定的规律,为获取较多的信息,可采用 时间步长法。
3.系统运行机制的描述 模拟思路必须清晰,对模拟的系统对象的运行 机制、模拟变量做到心中有数。
分析与问题思考:
1.模拟模型中用指数分布随机变量模拟顾客 的到达间隔时间,能否用其他随机分布? 2.为顾客的服务时间由理发方式确定为两个常 数,若服务时间是随机变量如何模拟?
系统模拟是研究系统,特别是动态系统的 重要方法,对于: 1). 结构复杂的系统; 2). 很难用解析方法求出变量关系的系统; 3). 内部机理不明的“黑箱”系统; 4). 为验证用其他方法建立的模型及结果。 应是较好的选择。 一. 排队系统简介
Simulink仿真教程(共77张)

仿真技术
第8页,共77页。
第九章 Simulink动态仿真
指令窗
该窗是进行各种 MATLAB 操作的最主要窗口。在该窗内,可键入各种送给(sònɡ ɡěi)MATLAB 运作的指令、函数、表达式;显示除图形外的所有运算结果;运行错误时,给出相关的出错提示。
仿真技术
第9页,共77页。
第九章 Simulink动态仿真
仿真技术
第6页,共77页。
第九章 Simulink动态仿真
5、 Simulink与建模仿真 (1) Simulink
Simulink是一种用来实现计算机仿真的软件工具。它是MATLAB 的 一个(yī ɡè)附加组件,可用于实现各种动态系统(包括连续系统、 离散系统和混合系统)的建模、分析和仿真。
第九章 Simulink动态仿真
Simulink动态(dòngtài)仿真
1 Simulink 基本操作 利用Simulink进行系统仿真的步骤是: ① 启动Simulink,打开Simulink模块库 ② 打开空白模型窗口; ③ 建立Smulink仿真模型; ④ 设置仿真参数,进行仿真; ⑤ 输出仿真结果。
仿真技术
第5页,共77页。
4、 仿真的三要素
第九章 Simulink动态仿真
计算机仿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系统、模型和计算机,联系着它 们的三项基本活动是模型建立、仿真模型建立(又称二次建模 )和仿真试验。
数学仿真采用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yǔyán)对系统的特性进行描述, 其工作过程是:
1、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2、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即设计算法,并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使 系统的数学模型能为计算机所接受并能在计算机上运行; 3、运行仿真模型,进行仿真试验,再根据仿真试验的结果进一 步修正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
(13)化学反应器的动态模型共21页文档

如下图的管式反应器内有反应A k B为一级不可 逆反应,其截面积为A。
v
Z=0
Z
Z+dZ
Z=L
若组分A的摩尔浓度为x,则质量衡算式为:
A d Z x t v A x v A (x Z xd Z ) A ( D A Z x) A D A Z x Z D A Z x d Z k x A d Z x t D A Z 2x 2 v Z x k x
力学方程式。 对于非均相反应或非理想流动,则需列出相间传递
方程和流动模型方程,本质上属于物料衡算范畴。
化学反应器的基本方程
一、反应器质量衡算式 组分i的物料衡算:控Βιβλιοθήκη 体内经对流进经对流离
经有效扩散
1 2 - 3 4 物料随时 = 入控制体
间变化率
物料流率
开控制体 + 进入控制体
物料流率
的物料速率
质量衡算式:1=6,即:
V dci dt
Vi R
反应器质量衡算式
2、连续操作理想混合搅拌槽式反应器质量衡算
基本假设:全混流动。
质量衡算式:1=2-3+6
Vdc0 dt
Fici F0c0ViR
3、理想活塞流管式反应器质量衡算
基本假设:活塞流。
质量衡算式:1=2-3+4-5+6
反应器质量衡算式
②连续操作理想混合搅拌槽式反应器
③理想活塞流管式反应器
化学反应器的基本方程
化学反应动力学与宏观反应动力学区别:
化学反应动力学(本征动力学)是指在实验室 理想条件下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机理及反应物 系组成、T、P等参数,但不包括传递过程和反 应器结构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工业规模化学反应器中化学反应与传质、传 热及动量传递过程同时进行,是化学反应过程 与物理传递过程的综合。
v
Z=0
Z
Z+dZ
Z=L
若组分A的摩尔浓度为x,则质量衡算式为:
A d Z x t v A x v A (x Z xd Z ) A ( D A Z x) A D A Z x Z D A Z x d Z k x A d Z x t D A Z 2x 2 v Z x k x
力学方程式。 对于非均相反应或非理想流动,则需列出相间传递
方程和流动模型方程,本质上属于物料衡算范畴。
化学反应器的基本方程
一、反应器质量衡算式 组分i的物料衡算:控Βιβλιοθήκη 体内经对流进经对流离
经有效扩散
1 2 - 3 4 物料随时 = 入控制体
间变化率
物料流率
开控制体 + 进入控制体
物料流率
的物料速率
质量衡算式:1=6,即:
V dci dt
Vi R
反应器质量衡算式
2、连续操作理想混合搅拌槽式反应器质量衡算
基本假设:全混流动。
质量衡算式:1=2-3+6
Vdc0 dt
Fici F0c0ViR
3、理想活塞流管式反应器质量衡算
基本假设:活塞流。
质量衡算式:1=2-3+4-5+6
反应器质量衡算式
②连续操作理想混合搅拌槽式反应器
③理想活塞流管式反应器
化学反应器的基本方程
化学反应动力学与宏观反应动力学区别:
化学反应动力学(本征动力学)是指在实验室 理想条件下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机理及反应物 系组成、T、P等参数,但不包括传递过程和反 应器结构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工业规模化学反应器中化学反应与传质、传 热及动量传递过程同时进行,是化学反应过程 与物理传递过程的综合。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

第26页/共49页
三、多目标规划法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是在分析规划流域 (或区域)水资源条件、了解经济发展现状、 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水资 源优化配置模型而制定的。
第27页/共49页
三、多目标规划法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 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多种目标和多个约束条件, 因此可以采用多目标规划法来建立 •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3.水资源供求预测和评价 • 4.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第39页/共49页
•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区域或流域范围内,在一定的 发展模式和生产条件下,当地水资源在满足既定生态环 境目标的前提下,能够持续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 人口数量,或能够支持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
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以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具体 包括方案制定、方案综合评价和最终方案选择等工作。 1.方案制定 • 规划方案就是在既定条件下能够解决问题、实现规划目 标的一系列措施的组合。在流域水资源规划中常常需要 制定多个可能的规划方案,但规划方案并不是越多越好, 方案数量取决于规划性质、要求和掌握的资料等因素。
第30页/共49页
一、水资源规划工作流程与主要内容 水资源规划的步骤,也因研究区域的不同、水资 源功能侧重点的不同、所属行业的不同以及规划 目标的高低不同,有所差异。但基本程序类似, 概括如下:
第31页/共49页
第32页/共49页
二、规划成果要求
• 水资源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特别是,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要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等内容,需要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来研究。
• 水资源承载力的主体是水资源,客体是人口数量和社会 经济发展规模,同时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基本前提。
三、多目标规划法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是在分析规划流域 (或区域)水资源条件、了解经济发展现状、 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水资 源优化配置模型而制定的。
第27页/共49页
三、多目标规划法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 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多种目标和多个约束条件, 因此可以采用多目标规划法来建立 •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3.水资源供求预测和评价 • 4.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第39页/共49页
•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区域或流域范围内,在一定的 发展模式和生产条件下,当地水资源在满足既定生态环 境目标的前提下,能够持续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 人口数量,或能够支持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
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以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具体 包括方案制定、方案综合评价和最终方案选择等工作。 1.方案制定 • 规划方案就是在既定条件下能够解决问题、实现规划目 标的一系列措施的组合。在流域水资源规划中常常需要 制定多个可能的规划方案,但规划方案并不是越多越好, 方案数量取决于规划性质、要求和掌握的资料等因素。
第30页/共49页
一、水资源规划工作流程与主要内容 水资源规划的步骤,也因研究区域的不同、水资 源功能侧重点的不同、所属行业的不同以及规划 目标的高低不同,有所差异。但基本程序类似, 概括如下:
第31页/共49页
第32页/共49页
二、规划成果要求
• 水资源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特别是,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要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等内容,需要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来研究。
• 水资源承载力的主体是水资源,客体是人口数量和社会 经济发展规模,同时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