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名校联考作文写作指导:别把做“真实的自己”当成放纵的借口(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存敬畏,守住底线(含解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存敬畏,守住底线(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心存敬畏,守住底线1.认真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作文。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感悟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月25日晚,昆山青阳路万达广场一女子骑车撞上外卖小哥。

小哥被撞,虽不太生气,但坚持要求女子赔礼道歉。

而女子不仅不承认自己有错,反而就地撒泼,辱骂小哥,言辞不堪入耳。

视频传至网络,网友纷纷留言。

有人认为外卖小哥要守住是非底线,坚决要求对方道歉。

也有人认为对于这种毫无底线的人,与其和她争执,还不如息事宁人,节省点时间多送几单外卖。

请结合上述材料,围绕“底线”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什么是底线”“如何坚守底线”等问题的认识和主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

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和启发?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4.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要求作文。

所谓“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球越过了界线,则判为无效。

后来被衍生为社会中的各种行为需要把握的最低限度。

请以“守住底线”为题作文。

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700 字。

答案1.例文:守住底线,得一世安生什么是底线?底线就是: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民财,不伤无辜;做人,不卖朋友,不丧天良。

不损人利己,尤其不能损人不利己,不破坏社会风气,这是“底线”。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学习要不知足,常怀紧迫之心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学习要不知足,常怀紧迫之心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学习要不知足,常怀紧迫之心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这一生,面对大千世界,有三种心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找到方向,在不知足中获取动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这是一个三元概念的材料作文题。

先要明确“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概念的内涵:知足,是指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美好和幸福时,能够感受到满足和快乐。

这种心态能够帮助人们珍惜当下,感恩生活,从而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知不足,是指在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努力去改进和提升自己。

这种心态能够激发人们的进取心,促使人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不知足,是指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一颗永不满足的心,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和进步。

这种心态能够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使人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三种心态的重要性:知足的心态能够帮助人们感受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如果不能保持一颗知足的心态,很容易被压力和挑战压垮。

相反,如果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就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知不足的心态能够激发人们的进取心和自我提升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反,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不知足的心态能够为人们提供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不能保持一颗不知足的心态,就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

相反,如果能够保持一颗不知足的心态,就能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知足、知不足和不知足这三种心态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欲望与志气,追寻内心的真实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欲望与志气,追寻内心的真实

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欲望与志气,追寻内心的真实原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梁湫溟说:“这个时代有一个误会,就是错把欲望当志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文题解析】:本题要求我们根据梁湫溟的话,结合自身的感悟与思考。

关键在于理解“错把欲望当志气”的内涵。

这句话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很容易把欲望当作自己的志气,从而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因此,文章的主题应该是关于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欲望与志气的关系,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立意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1.从理解材料中的欲望与志气角度:我们可以阐述欲望和志气之间的本质区别,以及如何正确地区分和对待这两者。

2.从个人价值观的迷失角度:我们可以分析误把欲望当志气对个人成长和价值观塑造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3.从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角度:我们可以讨论误把欲望当志气对社会风气的危害,以及如何纠正这种错误观念。

在审题立意时,要把握住“错把欲望当志气”这一现象,从自身感悟出发,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佳作赏析【佳作赏析】:寻找真正的志气在梁湫溟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震撼。

这个时代,我们是否真的误会了什么?我们是否真的错把欲望当成了志气?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

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各种欲望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追求名利,追求地位,追求金钱,甚至为了这些欲望,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然而,这些真的是我们的志气吗?我想,不是的。

志气,应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追求,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考作文模拟导写:其实,那不是理由(审题立意技法+美文+例文)

中考作文模拟导写:其实,那不是理由(审题立意技法+美文+例文)

中考作文模拟导写:其实,那不是理由(审题立意技法+美文+例文)文题理由是指道理、根由。

理由是事实促成的,理由不是借口。

如果努力得不够,就会找理由来开脱;如果用心得不够,就会找理由来为自己打圆场……这样的“理由”都是托词。

这段话引起了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以“其实,那不是理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发现和思考等;内容健康,文体明确;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等信息。

审题思路“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很明显这里的“理由”其实也不是理由,而是借口。

而成功的方法,其实是需要先为失败找理由,找出失败的事实原因后才能真正寻得。

话不多说,开始解题1.判断类型全命题作文,通过分析解读材料和标题关键词,可以更加明确主旨方向,从而选材立意。

2.分析材料分析材料,以过渡句“理由是事实促成的,理由不是借口”为分界,我们可以发现材料主要是围绕题目中心词“理由”进行定义诠释和近义区分的。

理由是指道理、根由,且这些道理、根由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意味着理由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

而“理由不是借口”则提醒我们要注意区分理由和借口。

材料举了两个经常把“借口”当成“理由”的例子:事实上为不够努力开脱的、为不够用心打圆场的,是托词、是借口,而不是“理由”,因为“理由”是事实真正的原因,而不是临时想到的托词,也不是为己辩白的借口。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文章的切入点,很多人可能会在某些情境中把借口、托词、甚至是狡辩当成是自己态度和行为所促成的结果的理由,以求证明面前的结果或处境不是因错误或疏忽造成的,而是存在某些“合理”的“原因”的,但事实上那些借口和托词都是站不住脚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写作中体现“反思”,去思考、去揭示那些表面上看似是“理由”实际上却不是的事实和现象。

找关键词,立意“其实,那不是理由”的关键词在“其实”和“理由”。

“理由”一词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有“道理、根由”之意,是指某件事情或某种结果发生的真实原因。

做最真实的自己高三联考作文

做最真实的自己高三联考作文

做最真实的自己高三联考作文1.做最真实的自己高三联考作文(篇1)有的时候我啊,还真的是特别不理解,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要去整容呢?特别是的人,不仅想把自己整的美美的,甚至还希望自己整成像明星那样子。

太可笑了,一个和别人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就能获得别人的喜欢吗?那么你还真是太天真了,也别以为做明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做明星大多数都是科班出身的,他们背后也付出了努力啊。

你的一张脸和别人相像这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你不可能获得和别人一样的荣耀啊。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生活,干嘛要放弃你自己现在已经足够好的生活,去选择一个根本就不适合你的生活呢?别人过得还不错的,有滋有味的生活,未必也是和你呀?干嘛要把别人看上去似乎过得很光鲜亮丽的生活,套在你自己的身____。

我们人呢,有时候啊,就是喜欢去追求一些太过浮夸的东西了,以至于,我们都把曾经最真实的自己给忘记了啊。

真实的自己似乎也因为自己的模仿别人的行为而慢慢消逝了吧。

记得曾经听过一句话,假着假着就真了。

是的我们贴身带的面具,装一个事情你时间长了,那么这个面具就是真的了。

可是正是因为戴____这个面具,可以前最真实最纯粹的我们呢?就这样消散了吧,而且就算你的容貌,动作都和那个人一模一样,可你的内里还是不可能真正的变成他。

想想吧,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一样,我们都有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生活环境,有不一样的想要的未来,我们才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去努力,就像相交线一样,所有线都是__行的,那么还有什么意思呢?正是因为不__行只相交才更有意思啊。

还是那句话,做真实的自己就最美!活出自己最想要的样子吧,别人过得还算不错的生活,未必也适合你啊。

做真实的自己,交自己喜欢的朋友,别太迁就,也别太假,你也不是个演员,何必设计那些情节呢?最近挺喜欢这句话的啊,是了我们又不是演员,让自己活得那么累,每天带张面具,何必呢?2.做最真实的自己高三联考作文(篇2)几乎每个女孩都幻想做一个公主,每个男孩也梦想成为王子,但是为什么不抛弃这些念头,做真正的自己,背负我们的使命呢——题记小时候,我们都曾沉浸在白雪公主的童话里。

2021年高三名校联考作文“做最真实的自己”原题解析及范文

2021年高三名校联考作文“做最真实的自己”原题解析及范文

2021年高三名校联考作文“做最真实的自己”原题解析及范文01名校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奇葩说》第四季中,肖骁说:“很多时候,我们都鼓励自己说,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但很多时候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往往是你最放肆,也是你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02作文解题本则材料是一句内容上具有矛盾性质的句子。

其中“很多时候,我们都鼓励自己说,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是对“做真实自己”的肯定,而“但很多时候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往往是你最放肆,也是你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则是对“做真实自己中,那个放肆自己”的否定。

按照常理,在转折关系的句子当中,重要的内容由“但”字领起,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题老师的情感倾向是要求我们在“做最真实自己过程中抛弃那些放肆、违背某些界限(原则)的因素”。

这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相吻合,我们要做“真实的自己”,但是不能放肆到抛弃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因此我们要做的是真实且美好的自己。

因此该题的思辨性体现为:真实的自己可以一分为二,真实的自己可以是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也可以是被欲望与私念支配的,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最佳立意应该是追寻那个美好的真实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03审题立意根据材料解读,最佳立意如下:最做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努力追寻完美就是最真实的美好。

其实本则作文材料的核心关键词就是“真实”,能够讨论的也就是“真实”,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最真实”?如果联系现实,“真善美”不是中华民族一直奋力追寻的吗?那么到底应该追寻怎样的“真实”呢?或许追寻“最真实”,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而后追寻完美就是做“最真实自己”的一种“最真实”吧!行文结构可以选择递进式。

第一段,由周迅主演的网剧《不完美的她》的热播,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群体的不完美但真实。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共享真实,悦纳自我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共享真实,悦纳自我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共享真实,悦纳自我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乐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真实的生活,仅仅只是为了展示自己吗?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这篇作文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材料内容进行联想和思考,以社交平台上分享真实生活为主题,撰写一篇作文。

材料中提出了一个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真实的生活,是否仅仅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问题,让我们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因此,这篇作文的核心立意应该是分析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的目的,以及这些目的背后的心理动机。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思考:社交平台分享生活的目的:可以分析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的原因,如展示自己、分享经历、交流心得、寻求认同等。

不同情况下分享生活的目的:可以讨论在不同的情况下,如高兴、悲伤、成功、失败等,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的目的和心理动机。

分享生活的影响:可以分析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对自己和他人生活的影响,如提升自信、获得安慰、建立人脉、引发攀比等。

正确看待分享生活:可以提出如何正确看待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分享生活的过程中保持理智和自律。

综上所述,可以从个人自我展示、社交互动、社会影响力和个人成长与反思等角度出发,对一个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真实的生活进行审题。

佳作赏析【佳作赏析】:分享生活,寻找共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平台成为了人们展示自己、分享生活的重要舞台。

有人认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真实的生活仅仅只是为了展示自己。

然而,在我眼中,分享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更是为了寻找共鸣,为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那些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

我曾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她每天都会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时是一段优美的文字,有时是一张美丽的照片,有时是一段有趣的视频。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于烈火中升华,于磨砺中借力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于烈火中升华,于磨砺中借力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于烈火中升华,于磨砺中借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要与自己和解,唯有接纳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也有人说人要与自己死磕,所谓成长与优秀、不过是与自己死磕罢了。

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这是个问题。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出了两个不同看法,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

什么是“放自己一马”?“接纳自己”。

什么是“逼自己一把”?“与自己死磕”。

“放自己一马”意味着接受自己的现状,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在面对无法改变、无法超越的情况时,如果死磕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不断循环的失败中,不仅会严重打击信心,还可能使情绪崩溃;而放自己一马可以帮助避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更好地处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调整好状态之后再重新再战或者另辟蹊径。

正如材料所说“唯有接纳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并且,有时候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只有“悦纳自己”才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而“与自己死磕”通常意味着面对挑战和压力,不要给自己退路,逼自己直面挑战,以充分发挥潜力,实现个人目标。

这种态度适用于追求个人成就、面对困难和抓住机遇的情境。

逼自己一把可以帮助我们养成勇敢面对的态度,而且压力也能够转化成动力,从而锻炼能力、磨炼意志,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要“接纳自己”?因为人要“超越自己”。

为什么要“与自己死磕”?因为人要“成长与优秀”。

“接纳自己”,接纳什么?自然是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如颜值、才能、成就等。

“与自己死磕”,什么叫“死磕”?那就是不认输,并想方设法去弥补、增进、完善。

写作时应该明确观点,是“接纳”还是“死磕”。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好是认定一个方向作为主轴,同时兼及另一个方向,但不建议平均着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山东名校联考作文写作指导:别把做“真实的自己”当成放纵的借口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奇葩说》第四季中,肖骁说:“很多时候,我们都鼓励自己说,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但很多时候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往往是你最放肆,也是你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全人格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题目以肖骁在《奇葩说》中的话语作为引发考生思考和写作的真实情境。

“做真实的自己”有两方面的理解:第一,做不虚伪、不受外界规矩约束的自己,体现为拥有更多自由的状态;第二,做随心所欲的散乱、放纵的自己,体现为无约束的颓废状态。

材料中“但”字后面的内容是思考方向:面对最放肆,自己最瞧
不起的那个真实的自己,我们还做不做最真实的自己?考生应针对此情境展开联想和思考。

要紧扣材料审题立意,不能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是本题的典型任务,这一任务的核心是对肖骁话语的理解,不能选择“肖骁”或“奇葩说”这样的人物或节目来立意。

“阐述你的观点”,这一指令限定文体为议论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

肖骁的观点饱含深意,体现着题目的价值导向。

“最放肆”“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隐含着命题人的批评态度,“做真实的自己”,它不要求人们完全拘束自己,又不是让人们完全不受约束,做散乱、放纵的自己。

考生对此要联系现实,理性思考如何去更好地把握自己。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

“做真实的自己”,大前提没有错,但题目的重点在于:面对“最放肆,自己最瞧不起的那个真实的自己”,我们还做不做真实的自己?“最放肆,自己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这是一次开放:是彻底放纵自我、毫无约束的自我状态,还是甘于平庸、不求上进的自己?还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社会责任意识,甚至不惜牺牲别人保全自己的小利益的自己?……这就有了不同的立意侧重点,考生可在反复思考、权衡中作出理性的选择。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在立意角度自由的基础上,此题的联想和思考也是开放的。

对于“最放肆,自己最瞧不起的那个真实的自己”,我们还做不做最真实的自己?材料只是一个触发点,可以产生很多联想及思考,或者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或者是现实中引人深思的事例,都可以在作文中适当使用。

比如托尔斯泰,面对曾经的自己他要赎罪,这是不是真实的自己?再如卢梭,他写《忏悔录》,这是真实的自己,还是新的自己?我们自己面对“最放肆,自己最瞧不起的那个真实的自己”该如何选择?如此,每位考生都有话说,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
解题
本题属于思辨类材料作文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题目借用肖骁的话,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成长中面临的问题,暗中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常提“做真实的自己”,其实是想不受外界各种规矩的限制和压抑,能够无拘束地自由生活。

然而,“真实的自己”也可能是过于散漫放纵、没有追求的颓废状态。

二者形成的矛盾,正是考生构思立意的落脚点。

实际上,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勇于追寻真实的自我,同时也要不断升华自己,绽放光彩。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真实、自由不等于放纵、无底线和堕落。

2.自律才能自由,不做自己瞧不起的自己。

3.追求心灵自由不等于放纵自我。

4.做真实的自己不是自我放纵,而是做有追求、有规划的自己。

5.既要身心自由,也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6.与其追求真我,不如完善自我。

······
偏题立意:
1.活出自己的精彩。

(偏题,缺乏对“真实的自己”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偏到活出精彩上)
2.真实的自己也许不完美,但那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偏题,没有理解“瞧不起”在句中的意思,没有紧扣材料中的矛盾关系)
3.自由位于规则之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跑题,重点变成了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
下水文
与其追求真我,不如完善自我
龚新定
在《奇葩说》第四季中,肖骁说:“很多时候,我们都鼓励自己说,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但很多时候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往往是你最放肆,也是你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

”面对这样的自己,与其追求真我,不如完善真我,成就新的真我。

追求真我,不是自我颓废、懈怠的理由,而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动力。

诚然,追求真我使人们摆脱压抑和虚伪,但“真实的自己”很可能是一种散乱放纵、无约束的颓废状态,令人萎靡不振,甚至对社会有害。

所以,我们对它需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19世纪俄国文学里的贵族知识分子中,有一类“多余人”角色,他们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然而,他们却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浪费自己的才华,这样人生便没有多少闪光点。

现实中的我们,偶有较长的闲暇时间,是不是会陷入同样无作为、无规划的散漫颓废状态呢?又怎能避免危害社会的事件发生呢?这样的“真实的自己”想必我们都不想看到吧?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也丧失不见,美好的前途和灿烂的人生更是空谈。

与其追求连自己都瞧不起的真我,不如去完善真我。

如果真实的那个自己,往往是最放肆,也是自己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追求这样的真我,不如去努力完善自我。

你也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但这并没有消除你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的拖延癌,你谈论未来也会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但是,只要一接触到真的计划和实际工作,癌症就会被触发,什么事都不能立刻去做且准时完成。

拖延让你一事不成,你还要做这样的真我吗?如果你恨这样的自己,那就改变自我,成就新的真我。

完善自我,成就新的真我,这才是对真我的敬重。

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悉达多,一个乔达摩。

哪个是本我,哪个是真我?黑塞《悉达多》里的悉达多,跌落温柔富贵乡,不再持斋,不再思考,他酗酒、赌博、纵欲……年华渐渐老去,他在厌恶、悔恨、绝望、恐惧中觉醒,战胜了“贪嗔痴”的欲望,重又回到一个赤诚天真的真我。

从婆罗门到沙门、商人、船夫、父亲,从俗世到逃离,再到入世,到再次逃离而出世,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终于找到了精神上的终极归宿。

努力完善自我,成就新的真我,这才是最真实完美的真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