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哪些
单位犯罪的主体的有哪些规定?

You don't have that many viewers, don't be so tired.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单位犯罪的主体的有哪些规定?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单位,这里的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在我国刑法中,之所以没有采用法人犯罪一词而代之以单位犯罪,主要原因在于法人犯罪这一概念范围较窄,使用单位犯罪一词可以概括更多的虽非法人但亦属一定组织体所实施的犯罪。
在进行犯罪的时候,是会有犯罪主体的,而对于一个罪名的分析,其中离不开的一个构成要件其中之一就是犯罪主体了。
但是主体也会有特殊的一些,例如在进行单位犯罪的时候,犯罪主体就是特殊的。
可是单位犯罪的主体的有哪些规定呢?根据《刑法》第30条的规定,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但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单位是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
”按此解释,单位不仅指机关、团体等本身,还指其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
由于《刑法》总则第30条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几乎虚化得不成其为单位犯罪的概念,只是对单位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宣言式规定。
因而,对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在司法界认识不尽一致。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界定关于单位犯罪的概念,目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1、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在单位意志支配下,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
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单位犯罪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实施的。
这是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主要区别;(2)单位犯罪必须以单位名义实施;(3)单位犯罪是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而实施的,这是单位犯罪的主观心理状态。
2、单位犯罪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
具有以下特征:(1)单位犯罪的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这是单位犯罪的主体特征;(2)单位犯罪在主观上出于故意或过失,并具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心态;(3)单位犯罪必须是经单位决策机构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这是单位犯罪的客观特征。
单位犯罪的认定与界限

一、单位犯罪的认定与界限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
自然人犯罪,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所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我国刑事立法中所规定的绝大多数犯罪是自然人犯罪。
二、单位犯罪基本特征单位犯罪是法定犯罪与传统的自然人犯罪有显著不同的特征。
其基本特征如下:1、单位犯罪的主体的法定性。
所谓的单位犯罪主体法定性具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单位犯罪主体范围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不是任何单位或者组织都可以作为单位犯罪主体构成单位犯罪的。
二是某一具体单位犯罪罪名的犯罪主体是法定的。
有的单位犯罪的主体法律规定必须是特定的,如刑法第387条规定的单位受贿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其他单位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
2、单位犯罪的意志的整体性。
单位意志不是单位内部某个成员的意志,也不是各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单位领导集体或者代表单位整体利益的成员在领导、指挥、决策、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单位整体性的意志,即单位的整体意志。
3、单位犯罪利益的整体性。
单位的利益即包括非法利益也包括合法利益。
关于单位犯罪谋取的利益是否包括合法利益这一问题上存在不同的争议。
有的认为,“单位犯罪是为本单位谋取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为本单位全体成员或多数成员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为单位谋取合法利益的行为,不可能成立任何犯罪”。
我们认为,单位的故意犯罪是在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支配下实施的危害行为,这时单位犯罪所谋取的利益自然具有非法性。
然而,单位的过失犯罪行为就不能一概而论。
在单位的过失犯罪中,有的引发犯罪的因素是基于谋取非法利益,如在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中施工单位为了偷工减料,造成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的,是属于谋取非法利益形成的单位过失犯罪;有的单位过失犯罪引发的犯罪因素并不是基于谋取非法利益,而是从事常规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履行常规的工作职责过程中发生的单位过失犯罪就不能理解为单位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
犯罪主体单位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吗

犯罪主体单位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吗在实践中,我们很多人可能都会接触到有关犯罪主体单位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吗的问题,但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更层次的接触,所以我们对此不是很了解,有很多的东西都不是很清楚。
对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刑法》中单位犯罪是不要求有法人资格的,即与法人资格无关,与法律是否规定有关。
我国单位犯罪时有严格的法定性的,即法律规定的情形才能成立单位犯罪的。
法律没有规定其为单位犯罪的只能按个人犯罪处理。
单位犯罪的要件为:1、以单位的名义;2、犯罪利益归单位共同享有。
如果明确法律规定某非法人资格的主体犯罪为单位犯罪的,只要是以单位名义实施,利益归单位,也构成单位犯罪。
如果没有明文规定,无法人主体资格的独资、私营企业犯罪的为个人犯罪。
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在民法上属于企业性质团体。
根据《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刑法30条规定的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既包括国有、集体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公司、企业、独资、私营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犯罪的,按照自然人犯罪对待。
团体一般指社团。
如工会、红十字会、妇联等。
法人是一种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组织,它和自然人一样,同属于民事主体的范围,而且是民事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相对于自然人而言。
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责任,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单位犯罪主体范围如何界定

单位犯罪主体范围如何界定首先,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的界定是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进行的。
法律是指导和规范社会行为的最高准则,在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界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的相关规定。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第一百九十四条,单位犯罪指的是由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在单位内与本单位的利益冲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挪用公款,受贿,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犯罪行为。
其次,在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的界定中,还应考虑到单位性质、组织结构和法律关系方面的因素。
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单位对员工的管理和控制程度。
例如,政府机关的管理力度较强,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相对良好,单位犯罪案件相对较少;而私营企业的管理力度较弱,员工之间关系复杂,单位犯罪案件发生的可能性较高。
此外,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也是界定单位犯罪主体的重要因素。
组织结构越复杂,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关系越模糊,从而可能导致更多的犯罪行为。
第三,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的界定还需考虑到经济领域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难以确定。
一方面,由于经济实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会随着产业的发展、组织形式的多变而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经济利益的冲突与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单位犯罪主体产生多样化和复杂化。
例如,由于竞争压力,一些企业为了谋求发展,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包括偷税漏税、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等行为。
这些行为涉及到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除了法律和制度的界定,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的界定还需要考虑到实践经验和社会认知的因素。
实践经验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通过对单位犯罪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单位犯罪主体的一些特征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界定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
社会认知涉及到人们对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的普遍认识和理解。
社会认知的形成是在人们对单位犯罪案例进行观察、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
单位犯罪主体的构成要件

一、单位犯罪主体的构成要件(1)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2)单位犯罪必须是在单位主体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3)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分则或分则性条文明确规定。
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以双罚制(即对单位和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均处以刑罚)为主,以单罚制(即只处罚单位或只处罚单位直接责任人员)为辅。
1、单位故意犯罪的集体意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决策主体体现出来的。
判断犯罪行为否体现了单位的集体意志,需要看犯罪行为是否经单位负责人决定,否则,无法形成一个单位的犯意。
但是,也不能简单的认为,负责人做出了的决定,就可以认定为单位犯罪的意志,这是要具体分析的。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1999年6月25日2、个人为进行犯罪违法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二、不认定为单位犯罪的情形有:1、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走私犯罪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2、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单位是否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应根据单位实施走私行为的次数、频度、持续时间、单位进行合法经营的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认定;3、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单位犯罪的处罚适用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在多数情况下,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都要追究刑事责任。
在少数情况下,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那么,如何认定单位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呢?2001年1月21日,《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规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在单位实施的犯罪中起决定、批准、受意、纵容、指挥等作用的人员,一般是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包括法定代表人。
高铭暄《刑法学》(第5版)章节题库(上编 刑法总论 第七章 犯罪主体)【圣才出品】

第七章犯罪主体一、概念题1.犯罪主体(东财2011年研)答: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自然人主体是我国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犯罪主体。
单位主体在我国刑法中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具有其特殊性。
我国刑法中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有:①犯罪主体必须是自然人。
②作为自然人的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这种能力与犯罪的成立和刑罚的适用密切相关。
2.刑事责任能力(西南科技大学2014年研;武大2009年研)答: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包括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
3.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武大2005年研)答:以主体是否要求以特定身份为要件,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自然人犯罪的一般主体是指达到一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自然人。
特殊主体是指除具备犯罪的一般主体应当具备的条件外,还必须以一定的身份条件而构成特定犯罪的人。
特殊主体与一般主体构成共同犯罪时,一般主体能否构成只有特殊主体才能构成的犯罪,应当以特殊主体的身份条件是否在共同犯罪中发生作用为标准予以认定。
4.“单位犯罪”与“犯罪集团”(华南理工2007年研)相关试题:(1)犯罪集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4年研)(2)单位犯罪(上海海事大学2014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1)单位犯罪,又称法人犯罪,是与自然人犯罪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其基本特征表现为:①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对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

对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出现的犯罪情况越来越严重,其中单位犯罪问题就是争论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单位犯罪中学术界对单位犯罪主体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
在实践中我们仅仅依靠《刑法》第30条的规定来判断犯罪主体是否具有单位资格是很困难的。
本文就从单位主体的分析入手,探析单位主体的条件,以及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
然后着重分析单位犯罪主体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希望对我们实务有所帮助。
关键词:单位犯罪主体;法人;特殊主体一、法人犯罪说的基本理论从世界范围的刑事立法现状来看,英美法系国家早就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制度,大陆法系国家长期坚持法人拟制说而否认“法人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但随着实践的需要和法人犯罪的发展,一些大陆法系国家也陆续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法人犯罪做出一系列的规定,主要包括法人犯罪否定说与法人犯罪肯定说。
二、单位犯罪的主体条件及范围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称得上是单位犯罪的主体,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合法性、社会功能性、财产的独立性。
而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大致包括:公司,公司的四大要素,依法成立,必须以营利为目的,有独立的财产,能够独立承担责任;企业,所谓的企业就是依照有关的企业法的规定成立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依照法律或者行政命令而成立的社会公益组织。
它包括两种:一种是国家事业单位,这种事业单位依靠国家财政从事活动,单位领导人享有民事权利,也相应的承担责任。
另一种是集体事业单位。
它包括两种:一种是劳动群众集体出资,独立从事经营活动,自负盈亏;一种是集体企业出资,这种集体事业单位又被称为集体事业法人;团体,团体是指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利益或娱乐而联合或正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
社会团体是现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代指各种群众团体组织,例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等;机关,是指国家为行使其职能而设立的各种机构,是专司国家权力和国家管理职能的组织。
论单位共同犯罪的主体范围

Z HOU J a — a, A o g e u in d M R n -hn
(. h 1 Sc oolo w ,Na ha g Unie st ,Na c a g 3 0 fLa nc n v r iy n h n 3 031 Chi a; , n 2 Re e r h Ce e gilton ofNa c a n v r iy,N a h g 3 0 31, i a ) . s a c nt rofLe sa i n h ng U i e st nc an 3 0 Ch n
t y
按 照 目前 的刑 法理 论 通 说 , 罪 主体 都 是 单 位 犯
的单位 共 同犯 罪是 纯粹 的单 位 共 同 犯罪 , 犯 罪 主 而
mo n f mb r a o eu e oj d et en r o h u j c q aii to fu i c i ,i c dn — ut o me e sc n n tb s dt g h o m ft es b e t u l c ino nt rme n l i gU u fa u n t on rme i j itc i .A a u a e s n i n tc nc mmi au i j itci t nt n t r l ro au i a o p n t n t on rmewi a u i,wh l a u a e s n h i an t r l r o e 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包括哪些
根据我国刑法第30条之规定,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五种,分别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公司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它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是指依法成立并具备一定的组织形式,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和商业服务的经济组织。
事业单位是指依照法律或者行政命令成立、从事各种社会职能活动的组织。
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三种:国家事业单位,集体事业单位,以及私营事业单位。
机关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机关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军队、政党等有关机关。
狭义的机关主要是指行政机关,一般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机关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团体,又称为社会团体,是指各种群众团体组织,例如人民群众团体、社会公益团体、学术研究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宗教团体等。
社会团体因为拥有自己的独立财产,并且在完成自己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享有财产方面的权利能力,所以它们都是法人。
因此,团体也可以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二、单位犯罪主体的形式包括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规定了:“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1、企业单位。
2、事业单位如新闻,出版、学校、医药卫生等单位。
3、机关,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4、团体,如文艺体育团体,宗教团体、社会经济团体。
三、单位犯罪包括哪些罪名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才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对于常见的单位可以构成的犯罪,列举如下: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面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
2、生产、销售假药罪。
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假药,足以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
3、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比如一家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无实际交易的第三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4、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
某公司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频率,发布教育宣传信息,扰乱无线电通讯秩序的行为构成该罪。
单位犯罪还可能涉及其他某些罪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如果是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我国刑法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