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素质模型的运用分析 胜任素质模型 六个维度

胜任素质模型的运用分析胜任素质模型六个

维度

胜任素质模型的运用分析胜任素质模型介绍胜任素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直到1973年,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认为,从第一手材料直接发掘的、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就是胜任素质。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在1993年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素质模型是指能和参照效标(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这一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深层次特征、因果关系和效标参考。深层次特征是指个体潜在的特征能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并能预示个体在不同情况和工作任务中的行为或思考方式,其基本层面为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浅层的知识和技能。因果关系指胜任素质能引起或预测行为或绩效,一般说来,动机、特质、自我概念和社会角色等胜任素质能够预测行为反应方式,而行为反应方式又会影响工作绩效,可表述为意图-行为-结果。效标参考是指胜任素质能够按照某一标准,预测效标群体的工作优劣,效标参考是胜任素质定义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一种胜任素质如果不

能预测有意义的差异,与参考的效标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则不能称之为胜任素质。

一个企业运用胜任素质模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遵照以下基本程序:确定绩效标准(销售量、利润、管理风格、客户满意度);建立标准样本(一般经理、优秀经理);收集数据信息BEI、问卷调查、评价中心、专家评议组);分析数据信息(访谈结果编码、调查问卷分析);建立胜任素质模型(确定Competency项目、确定等级、描述等级);验证胜任素质模型(BEI问卷调查、评价中心、专家评议组)。

胜任素质模型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要解决职位与人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这也衍生出了基于职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两条思路。前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路径,到目前为止己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方法与流程,包括信息收集方法、数据处理工具、职位说明书生成等,但由于传统方法过分关注工作本身,使工作分析、人员选拔、绩效考核、团队激励等难以有机整合。而随着人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对人的内在素质,包括知识、技能、行为、个性趋向、内驱力等因素与工作绩效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日益深入,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及实践界的关注。可以说,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

理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基于职位分析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方法上对基于职位分析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构成一定的威胁。

胜任素质模型运用条件组织战略的指导胜任素质模型是在组织的使命、目标明确条件下,进行探索、设计和运用的。这就要求企业在确定某一职位的胜任素质模型时,必须从上往下进行分解,即由“企业使命”确定“企业核心战略胜任素质”;由“企业核心战略胜任素质”确定“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胜任素质”;由“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胜任素质”确定“职位需要的胜任素质”,将胜任素质概念置于“人员—职位—组织”匹配的框架中。根据特定职位需要的胜任素质,招聘、选拔符合职位要求的人员,确定该职位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培训主题、职业生涯发展等。

组织文化的包容性市场经济环境快速变化,同一岗位对人的胜任素质要求也随之变化,即一方面构成职位胜任素质模型的要素变化了;另一方面,构成胜任素质模型的内涵也将变化。比如,对某些东西过去属于负面评价,而现在变成正面评价;有些东西过去非常注重,现在已经是一般基础构成,不需要特别强调。而且在企业实践中,很多胜任素质特征往往是具有一定的矛盾的,每个人往往都是一种矛盾的结合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心理特征因素之间存在负向联系,例如协调说服胜任素质与诚实踏实、坚持胜任素质和工作效率、敢于迎接

挑战和组织忠诚度之间等,如何取舍取决于公司的文化导向。如果组织文化没有适度的包容性,胜任素质模型就难以真正实施。

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的转变在人才主权时代,尊重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对员工进行适当授权、采取自我管理式团队的组织结构、使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创新授权机制是胜任素质模型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高绩效的团队发展强调使群体目标与成员责任匹配,强化团队目标导向行为,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提高工作绩效。因此要求组织结构由金字塔的命令传递模式转变为团队的自主管理模式。

组织高层领导的支持从理想的角度来说,高层领导的支持应该能让大家有目共睹,比如,他们也把胜任素质管理的反馈工具用在他们自已和他们的直接下属身上,在他们的管理风格上采用新的、核心的行为,拥护推广胜任素质管理计划的活动等。如果没有高层领导的参与支持,胜任素质模型推广将会遇到极大的阻力,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实施胜任素质模型的开发应用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尤其是战略管理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理论和方法较为深入的掌握和了解,还需要对企业业务与技术特征具有深入的了解,并对心理学尤其是心理测量等学科有效掌握。

胜任素质模型应用到的行为事件访谈(BEI)、信息编码、建模等方法,其使用的成效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者本身的胜任素质与经验,技术门槛较高。组织薪酬体系的重新设计在胜任素质模型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团队的成员彼此之间没有很清晰的职责划分,大家共同协作,共同对团队绩效负责。“无边界工作”、“无边界组织”成为组织追求的目标,工作说明书由原来细致地规范岗位任务和职责,转变为只规定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以及任职者的胜任素质和技术。相应地,要求薪酬体系也转变为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宽带薪酬”,具有不同胜任素质的公司员工应设计不同的薪酬结构。例如,从事结构化工作,胜任素质结构较为稳定的员工应以固定报酬为主;对于从事非结构化工作,胜任素质结构不稳定,潜在胜任素质较大的员工则应以非固定报酬作为其报酬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其报酬与其胜任素质发挥情况联系起来。

组织培训和职业指导的配合在人员培训与发展方面,根据各岗位的胜任素质特征要求建立了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的培训大纲,并依此细化为具体岗位的培训专题和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同时,要建立岗位发展路线和人员职业发展计划。所谓岗位发展路线是指预先为员工发展铺设通道;而人员发展路线是基于岗位发展通道和个人兴趣,考察从当前岗位到

目标岗位的胜任素质特征要求的差异,根据胜任素质要求的差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配备绩效指标。

时间和资源要求素质模型的建立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程”,而一项基础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因此,建立组织胜任素质模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不菲的资源,对此组织高层必须对此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为保证胜任素质模型建设工作按科学的方法操作,要对访谈人员、编码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进行专业训练;为保证形成可靠的、有效的评估,必须要进行大量的评估资料搜集;为保证模型和评估紧跟形势需要,要经常性地对胜任素质模型进行检查、修正。为保证胜任素质模型深入人心,需要对组织人员进行思想观念与技能培训。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财力支持。

适当样本量的要求适当样本量是建立胜任素质模型的必须条件。中小企业不适合建立这样的模型,因为样本量太小。在相对比较大的中小企业中,干部、经理也只有一二十人,对建立模型样本量是不够的。所以中小企业建立胜任素质模型在方法技术上可以借鉴咨询公司的数据库,或向外围专家请教。而大企业比较有条件,但也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核心部门的Co mpetency模型。

参照效标的选择参照效标也是影响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的重要因素。对于有些岗位,优秀员工、一般员工和较差员工

很容易区分出来,参照效标容易获取,准确性也较高。而对另一些岗位,优秀员工、一般员工和较差员工很难准确地区分和衡量,参照效标获取困难,选择出来的标竿岗位的“标竿”不能有效“测量”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能力程度,达不到理想效果。

胜任素质模型运用障碍胜任素质模型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任何管理工具的成熟,除了具备理论与研究基础之外,还需要有广泛的实践基础与操作验的积累,这一点胜任素质模型方法还比较欠缺。胜任素质模型被引入中国才几年时间,工具本身还有待于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实践的检验。

胜任素质模型的文化适应性中国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规避倾向的高情景依赖特征的国度,一个推崇群体主义的国度,职位人对职业风险有着强烈的厌恶情绪。当胜任素质模型所要求的宽带薪酬与追究稳定、讲究人和、避免保守的职业价值观冲突时,其实施成本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外中国组织文化的高权利距离特征又妨碍授权赋能的团队建立和胜任素质的评估,使得员工的胜任能力在岗位工作中得不到发挥和提高。

实施成本与效益对比前面分析了胜任素质模型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诸多条件的协同配合,组织要整合参照效标、企业文化、薪酬体系、激励机制、培训系统等,要对访谈

人员、编码人员、数据分析人员进行专业训练、要对组织成员进行相关培训,这些都需要大量费用,因此组织在建立胜任素质模型前,必须综合考虑实施成本和所带来的效益。

参与人员的知识与技能问题目前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和管理者还没能掌握胜任素质模型运用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短时间的培训也难以达到要求。这便成了胜任素质模型在我国企业无法普遍建立的直接原因。

胜任素质模型在理论上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在西方国家企业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文化适应性、人员素质以及基础管理的限制,注定现阶段它还无法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真正运行,而只能作为一种观念的引入,影响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胜任力模型

一、讲述大纲 1、素质(含胜任力)模型提出的背景 2、素质(含胜任力)模型的主要内容 3、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二、具体内容 1、胜任力模型提出的背景 (1)不同提法 国内在素质(Competency)与素质模型(CompetencyMode1)方面提法很多,如:资质与资 质模型、能力与能力模型、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等,给人的感觉有些乱,而且对含义的诠释 也很不相同。有必要从源头上去理一下。从源头上说,“素质”、“胜任力”和“胜任特征”都是Competency的不同中文译法。 (2)泰勒:科学管理 早在1911年,泰勒就认识到优秀工人与较差工人在完成他们工作时的差异。他建议管理者用时间和动作分析方 ,界定工人的素质的构成要素,同时采用系统的培训和发展活动 法 去提高工人的素质,进而提高组织效能。 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20世纪前半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有: 生理因素。一个人的生理因素可能是形成其管理品质的中心,这些生理因素包括年龄、 身高、体重、容貌、体格、风度等等。 能力因素。智力对管理者效能的影响力较大。 兴趣因素。这是探究并乐于从事某事物的倾向,也是管理者的重要品质。 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决定了管理者的一些方面;技能:较多地提到运动技能的作用。 性格。主要是自信度、适应性、支配性、外倾等。 但是,人们认为这种理论缺乏根据,著名领导心理学家斯多蒂尔在研究领导者的素质 时就宣称:没有所谓领导者的特殊个性,更没有什么天生的领导者。此后,学者们将注意力 转到研究行为的强化或发展上。 (3)诞生 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影响工人绩效的根本原因,却找不到满意的 答案。这时,以哈佛大学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nad)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经过大量 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技能测评并不能预示工作绩效的高低和个人生涯的 成功,而且上述测评方法通常对少数民族、妇女和社会较低阶层人士不尽公平,他们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是诸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一些可称为素质的东西。

六维度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

六维度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 可信任的积极实践者、文化管理者、人才管理者/组织设计者、战略变革设计者、业务联盟、日常工作的战术家,这六大维度构成了2007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 一、可信任的积极实践者。HR应既可信任(被尊敬、欣赏和听从)又积极(提供观点,持有立场,挑战设想)。他们才是有主见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可信任的积极实践者核心要素:公正地传导人力资源成果、建立信任关系、信息共享、有主见地从事人力资源工作 怎样成为一名可信任的积极实践者?尤里奇指出,HR必须努力做到以下6点:以倾听为基础达成共识、一起分享、尊重差异、获得直线经理支持要从简单事情开始、对业务要有自己的观点。 二、文化管理者。HR鉴别、清晰表述和协助塑造公司文化。文化不仅仅是单一事件,而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作为文化管理者,HR不仅尊重传统文化而且帮助塑造新型文化。他们指导经理人如何在行为中传递文化并推动文化;他们把文化标准融入到人力资源实践和流程中;使员工真切地感受文化。 文化管理者核心要素:推动文化、塑造文化、颁布文化、使文化个性化 怎样成为一名文化管理者?尤里奇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8年前,他经常旅行,无聊时他就开始记录航班晚点情况,几年下来记录了厚厚一本。他把整理好的晚点记录寄给了航空公司的总经理,并附上了一张3天咨询费的账单。很快,老总回信了,他希望尤里奇为公司重新梳理文化,“我们希望公司文化体现公司的规范与期望,并体现在员工的行为当中,”“你们并不懂文化是什么!”尤里奇在回信中毫不客气,“文化不是自内向外考虑,而是应该由外而内。” 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声明,而是建立在客户心目中的企业品牌。身为HR,也应该由外而内,一切从客户角度出发,了解自己公司著称的3个特征、用客户语言对话、使员工与客户加深了解、改变文化传递流程,从而努力成为一名文化管理者。 三、人才管理者/组织设计者。HR应掌握人才管理与组织设计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人才管理着重于个体如何进入组织、晋升、内部流动或退出。组织设计则关注能为企业运作产生影响的组织架构、管理和流程。

胜任素质模型的运用分析 胜任素质模型 六个维度

胜任素质模型的运用分析胜任素质模型六个 维度 胜任素质模型的运用分析胜任素质模型介绍胜任素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直到1973年,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认为,从第一手材料直接发掘的、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就是胜任素质。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在1993年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素质模型是指能和参照效标(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这一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深层次特征、因果关系和效标参考。深层次特征是指个体潜在的特征能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并能预示个体在不同情况和工作任务中的行为或思考方式,其基本层面为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浅层的知识和技能。因果关系指胜任素质能引起或预测行为或绩效,一般说来,动机、特质、自我概念和社会角色等胜任素质能够预测行为反应方式,而行为反应方式又会影响工作绩效,可表述为意图-行为-结果。效标参考是指胜任素质能够按照某一标准,预测效标群体的工作优劣,效标参考是胜任素质定义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一种胜任素质如果不

能预测有意义的差异,与参考的效标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则不能称之为胜任素质。 一个企业运用胜任素质模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遵照以下基本程序:确定绩效标准(销售量、利润、管理风格、客户满意度);建立标准样本(一般经理、优秀经理);收集数据信息BEI、问卷调查、评价中心、专家评议组);分析数据信息(访谈结果编码、调查问卷分析);建立胜任素质模型(确定Competency项目、确定等级、描述等级);验证胜任素质模型(BEI问卷调查、评价中心、专家评议组)。 胜任素质模型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要解决职位与人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这也衍生出了基于职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两条思路。前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路径,到目前为止己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方法与流程,包括信息收集方法、数据处理工具、职位说明书生成等,但由于传统方法过分关注工作本身,使工作分析、人员选拔、绩效考核、团队激励等难以有机整合。而随着人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对人的内在素质,包括知识、技能、行为、个性趋向、内驱力等因素与工作绩效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日益深入,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及实践界的关注。可以说,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

创新培训管理,,提升素质能力 胜任力素质模型6个维度

创新培训管理,,提升素质能力胜任力素质模型6个维度:G710 :A 班主任的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政治 素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心理素质等。实际培训工作中,如何提高班主任管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学计划,统筹全局 培训管理在学校的各环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班主任在培 训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出科学的规划、预测,统筹全局。培训管理的工作安排、人员的分工、内容目标的规划以及各项管理措施、规章制度等,都要有全面的计划,直到具体实施的办法、时间顺序都要把握好。除此之外还要预测问题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等复杂因素。学员之间、学员与学校之间因沟通不畅可能产生的意见和问题,都要有相应的心理准备。 二、尊重依靠学员,善于民主管理 培训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重在落实。培训管理工作中必须尊 重学员、依靠学员,发挥学员的积极因素。要知人善用、量材取用、用其所长,选好用好班干部。在培学员,都不同单位,有擅长管理、有擅长表达、有擅长组织、有喜好学习的……只有做到人尽其长,各尽所能,才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

发扬民主作风,要让学员多表达意见,让学员干部多出主意、提意见,充分发挥大家的才智。各种管理措施要符合实际、符合人心。人心所向方能行之有效,才能推动培训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决策果断,决后即行 班主任在培训管理中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凡事不能拖拖拉拉 或拖泥带水,犹豫不决。拿定决策后要尽快按决策执行,但在思考决策的过程中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考察问题,还要防止意气用事,避免鲁莽或粗暴作风。大事大非问题要把握方向,坚持原则,雷打不动,千万不能随声附和。培训管理的主要责任人——班主任要想搞好工作,必须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观点,决策好每项工作,发挥班级指导的作用。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阻力要采取措施,深入研究后再提出解决的方法。 四、秉公办事,以身作则 既公正无私又能以身作则的班主任才会令人钦佩。因此班主任 的举止言行都必须成为学员的表率,胸怀坦白、秉公办事。在得失面前要让步,在生活方面要关心学员,还要帮助学员解决离家后所遇到的的各种困难,尽可能帮助解决并满足其要求。诚心、实意、风格高,

【经典案例】胜任力素质模型案例及分析

【经典案例】胜任力素质模型案例及分析 ——华恒智信咨询 文章描述:随着企业的迅猛发展,员工人数大增,人浮于事的问题日益明显,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稳步快速发展。应该“减”哪些员工,如何对员工进行科学准确的能力评价,如何搭建科学规范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就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搭建科学规范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对员工进行科学客观的能力评价就显得迫在眉睫。科学规范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可以公平、公正的评价人员,对人员配置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搭建科学规范的胜任力素质模型是企业精简员工,着重培养有能力员工的重要手段。 引言: 随着企业的迅猛发展,员工人数大增,人浮于事的问题日益明显,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稳步快速发展,加之为响应国家企业减编号召,公司将人员减编提上议程。但是应该“减”哪些员工,如何对员工进行科学准确的能力评价,如何搭建科学规范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就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搭建科学规范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对员工进行科学客观的能力评价就显得迫在眉睫。科学规范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可以公平、公正的评价人员,对人员配置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搭建科学规范的胜任力素质模型是企业精简员工,着重培养有能力员工的重要手段。本文是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为某能源电力公司搭建胜任力素质模型的项目纪实。 【客户行业】能源电力公司 【问题类型】胜任力素质模型 【客户类型】大型国有企业 【客户背景】 某能源有限公司隶属于某大型能源国有企业分公司,位于陕西省某市。公司依托集团公司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的资源优势,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策略,致力于打造“低碳环保、技术领先、世界一流的数字电站”。公司负责承建多个项目,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十三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地区、跨电网的全国性发电企业,业务发展遍及国内15个省区及1个海外地区,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近50家(含托管),目前,公司员工数量近千人,涵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基层劳务人员等多个层次类型,安全生产经营形势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正向着“国际一流发电企业”的战略目标稳步推进。 随着企业的迅猛发展,员工人数大增,人浮于事的问题日益明显,同时,为响应国有企业减编的号召,

胜任素质模型

胜任素质模型 胜任素质(能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 又叫素质模型 COMPETENCY 即“素质、资质、才干”等,是指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能力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优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素质(胜任力)模型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高端管理方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延伸方向,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及研究始终沿着两个方向延伸,一个是以岗位为始点,组织结构为脉络的横向延伸方向,而另外一个重要方向是以岗位需要的人为始点,纵向挖掘和提升胜任能力的延伸方向,其核心目的都是在于如何促使岗位与人达到最佳的匹配 素质(胜任力)模型的出现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方面弥补了以岗位为核心的硬性管理引起的软缺陷,一方面从本质上改变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如何适用于企业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更加集中了企业所需要的竞争能力的形成; 因此鹰腾咨询对于素质(胜任力)模型的定义更强调应用性: 素质(胜任力)模型是基于创造企业未来高绩效要求的,能够区分优劣业绩的,并具有测量性的员工工作行为特质。 素质模型咨询过程: 咨询需求确认——〉战略及文化分析——〉组织能力诊断——〉确定分析样本——〉访谈及编码——〉模型校验 烽火猎聘资深顾问在职业经理人中说到企业在选人、用人时应重在发现其优势,而不是去克服劣势。优势的核心是个性与天赋,一个人的能力内容正如一座冰山,我们看到和测量的是冰山以上的一小部,即一个人的表象行为、知识、技能或者是说应知、应会的内容,而冰山以下绝大部份潜在的不易察觉的,但却是决定我们业绩结果的深层次因素。 企业存在的核心问题: ◎选人、用人、育人时,所依据的标准不明确; ◎只关心员工能不能胜任而不关注员工适不适合做; ◎培训工作开展效果不明显,知识、方法、技巧培训了一次又一次,但业绩还是不明显; ◎存在“干一行,爱一行”的误区,不能做到发挥员工的优势; ◎不知道本企业运作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有哪些; ◎有的人学历、知识、技能均很好,但不能产生高绩效。 ◎专业人员发展空间成为老大难问题; ◎优秀的专业人员看不到发展前途,人才流失; ◎提拔优秀的专业人员做管理工作,造成资源浪费。 君合智联解决思路:

胜任力素质模型6个维度

【管理人员8大素质模型】胜任力素质模型6个维度 管理人员素质模型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主要反映在以下八大方面: 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1沟通能力编号有效行为特征无效行为特征1-1仔细聆听别人的意见,让别人把话说出来; 忽略他人的意见,打断别人,滔滔不绝1-2正确传播各种信息; 传播信息有困难; 1-3能说服别人,并能获得理解;不能说服并造成对方反感; 1-4为他人也为谈话留出时间; 偶尔交谈且浅尝辄止; 1-5恰当且及时沟通; 阻断重要信息; 1-6能够被整个队伍及环境所接受;扮演局外人的角色; 1-7待人以友好恰当的方式; 表现出灵活性; 不易接近,不热情; 1-8欣赏他人的有效劳动; 不愿承认他人的劳动; 2创新能力编号有效行为特征无效行为特征2-1以队伍绩效激励他人强烈表现自己的利益2-2支持自主性;只注意依赖和提出问题; 2-3激励处于困境中的项目成员;在关键时刻退出; 2-4提出解决方案;

等待他人建议; 2-5关注新闻,富于创新性,且喜欢决定新的建议,采纳首创精神; 坚持熟悉方法,且对新事物犹豫不决;2-6有协商的态度,有坚持到底的潜力、精力和毅力; 缺乏民主作风,表现迟缓,无耐性,勿忙放弃; 2-7创造激情,鼓励他人的积极热情;多批评,无能力激励; 2-8坚持有效的合作,寻求不同意见的协调; 阻碍、拖延,冻结建设性合作,回避不同分歧间的协调; 3开拓能力编号有效行为特征无效行为特征3-1态度开放、积极、乐观向上; 悲观,对别人紧闭双眼; 3-2自信,激发良好愿望; 表达出不信任; 3-3积极主动接触他人; 等待他人主动,行为保守; 3-4与涉及的团体经常保持联系;避免与相关团体接触; 3-5为队伍中的积极的环境作出贡献;给他人和队伍中制造压力; 3-6接受其他成员且具忍耐力,容纳、促进队伍中的其他观点,且促进接受的观点;使别人感到他的反感,只知道自我概念,3-7接受和尊敬少数派; 将自已定位于现存的位置; 3-8使他人成功; 阻碍他人成功;

总经理胜任力模型分析报告

总经理胜任力模型分析报告 一、引言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于总经理这一职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了更好地评估总经理的胜任力,本报告将基于胜任力模型,对总经理的胜任力进行深入分析。 二、总经理胜任力模型 1、战略眼光:总经理应具备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战略规划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企业战略。 2、领导力:总经理应具备优秀的领导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 3、沟通能力:总经理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与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4、学习能力:总经理应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5、决策能力:总经理应具备果断的决策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6、自我发展:总经理应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够不断反思和提升自身能力,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分析报告 1、战略眼光 总经理在战略眼光的得分较高,说明其具备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战略规划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企业战略。 2、领导力 总经理在领导力的得分较高,说明其具备优秀的领导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 3、沟通能力 总经理在沟通能力的得分较高,说明其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与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4、学习能力 总经理在学习能力的得分较高,说明其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不

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5、决策能力 总经理在决策能力的得分较高,说明其具备果断的决策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6、自我发展 总经理在自我发展的得分较高,说明其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够不断反思和提升自身能力,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分析报告,总经理在各个方面的胜任力都表现得较为优秀。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胜任力水平,建议: 1、加强自我反思和总结,不断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 2、持续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提高战略规划能力和决策能力; 3、加强团队建设和管理,提高领导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4、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第四章 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

第四章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 第一节职位分析概述 职位分析的含义 职位分析是指了解组织内的一种职位并以一种格式把与这种职位有关的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能了解这种职位的过程。 职位分析提供的信息可以用6W1H来概括,具体如下: Who,谁来完成这些工作? What,这一职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 When,工作的时间安排是什么? Where,这些工作在哪里进行? Why,从事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For who,这些工作的服务对象是谁? How,如何进行这些工作? 职位分析的结果 职位描述:以书面叙述的方法来说明工作中需要从事的活动,以及所使用的设备和工作条件的信息。 职位规范:用来说明承担这项工作的员工所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技能、

工作知识、能力以及其他身体和个人特征的最低要求 与职位分析相关的概念 行动(action):工作活动中不便再继续分解的最小单位。 任务(task):工作活动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由相关行动直接组成的集合,是对一个人从事的事情所做具体描述。 职责(responsibility):由某人在某一方面承担的一项或多项任务组成的相关任务集合。 岗位(position):是指由一个人完成一项或多项相关职责的集合。理论上,岗位数量=人员数量 职位(job):职位是指一个或一组职责类的岗位所形成的组合。 职位族(job family):又称职位群,是指企业内部具有非常广泛的相似内容和相关工作群。 职业(occupation):是指由不同组织中的相似工作组成的跨组织工作集合。如教师职业、秘书职业等。 职业生涯(career):是指一个人在其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工作或职业。 职分析的目的 为了保证管理者和员工能正确理解职位,保证组织的期望得以贯彻与实现,这就是职位分析的最根本的目的。 职位分析的作用 职位分析为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依据。它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平台,人力资源其他所有的职能活动应当说都是在此基础上展

胜任力素质模型6个维度

胜任力素质模型6个维度 1. 概述 胜任力素质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和培养员工胜任力的工具。它基于对不同维度的胜任力的定义和测量,旨在帮助组织了解员工在不同领域的能力和潜力。胜任力素质模型通常由多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代表员工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介绍常见的胜任力素质模型中的六个重要维度,并解释每个维度的含义和相关的能力要求。 2. 六个维度 2.1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员工在特定领域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个维度关注员工是否具备在工作中需要的专业知识,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评估员工在专业知识维度的能力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员工是否具备相关学历或专业资格证书; •员工在该领域内的实际工作经验; •员工是否持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2.2 技能和技巧 技能和技巧是员工在工作中所需要的具体技能和技巧。这个维度关注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评估员工在技能和技巧维度的能力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员工是否熟练掌握所需要的工具和技术; •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能力; •员工是否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2.3 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员工与他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这个维度关注员工在文字、口语和非言语交流方面的能力。 在评估员工在沟通能力维度的能力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员工是否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员工是否能够有效地倾听、理解他人的意见和需求;

•员工是否能够在不同的沟通场景中进行适当的表达和交流。 2.4 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是员工与他人合作完成工作的能力。这个维度关注员工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协作和合作能力。 在评估员工在团队合作维度的能力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员工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员工是否能够与他人良好地协作和沟通; •员工是否能够适应不同的团队文化和工作方式。 2.5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员工在工作中产生新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维度关注员工的创造力和对变革的适应能力。 在评估员工在创新能力维度的能力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员工是否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员工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和项目; •员工是否能够灵活应对变化和调整工作方法。 2.6 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员工管理自己的时间、任务和情绪的能力。这个维度关注员工在工作中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 在评估员工在自我管理能力维度的能力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员工是否能够有效地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任务; •员工是否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员工是否能够自我激励并保持高效工作状态。 3. 结论 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六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评估员工胜任力的体系。通过对这六个维度的评估,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员工的能力和潜力,从而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绩效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当组织了解员工在不同维度上的能力和发展需求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发展计划,以提升员工的胜任力和工作表现。同时,组织也可以更好地根据胜任力素质模型来进行招聘和选拔,以保证选择到适合岗位要求的人才。

胜任力素质模型

胜任力素质模型 胜任力素质 2.2.1国外研究 在教育领域,对胜任力的研究几乎与企业管理领域的胜任力的研究同步进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能力本位教师教育(CBTE)和人本教师教育(HBTE)。以能力本位教师教育(CBTE)教师教育模式强调培养未来教师“能做什么?”、“应做什么?”及“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成为当时美国教师教育中的特色和主流模式。而人本教师教育(HBTE)直接关注的是教师个体本身,以教师“个人成长”为中心,强调教师个体的独立性和尊严,考虑的是“作为一个教师我是谁?我拥有什么样的品质?”等问题,这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教师本身,为教师教育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CBTE和HBTE的影响,出现了“基本主义”学派推崇的“技能”为本的胜任力模型,亦称“以知识为本的胜任力模型”和“自由”学派所推崇的“素质”为本的胜任力模型(ouston,1993)。 在英国教育领域的代表就是英国南部着重技能和行为的模型(Earley,1992)和国家教育评估中心研究项目中心研究的NEAC模型。 在美国,2000年6月,Hay McBer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题为“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提出了高效教师的五种胜任特征群,专业化(挑战与支持、信心、创造信任感、尊敬他人)、领导(灵活性、拥有负责任的朋友、管理学生、学习热情)、思维(分析性、概念性)、计划并设定期望

(向上动力、信息搜寻、主动性)、与他人关系(影响力、团队精神、理解他人)。此外,这个报告还提出了高绩效教师经常使用的7种技术:有较高期望、能很好计划课程、使用多种多样鼓励学生的技术、对学生管理有清晰的策略、明智地安排时间和资源、能够使用一系列评估方法、经常布置家庭作业。美国Hay McBe公司还研究了不同规模和类型学校高绩效学校领导的特点,提出了优秀学校领导胜任力模型。 另外,Cruisckshank(1986)归纳综合他人的研究得出有效能的教师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素质;Foster(1989)对1471名成功教师、优秀教师进行研究得出优秀教师富有成效的表现的八个特征;Troug(1998)调查了255所中小学校长对有关中小学新教师需要的胜任力的基本看法;Sternberg等人(2002)对专家教师共同特点展开了研究。 Danielson(1996)等人提出教师胜任力模型的4个维度:计划与准备、教师环境监控、教学、专业责任感。 Bisschoff and Grobler(1998)运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胜任力特征包括学习环境、教师专业承诺、纪律、教师的教学基础、教师反思、教师的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探索,最后提出了2因素模型:教育胜任力和协作胜任力。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独立学校协会(AISV)(2003)的一项调查指出,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多因素模型结构,由15个因素组成,即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工作标准、适应性、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友谊、持续性学习、技术或专业知识、辅导、决策、以学习者为中心、质量关注、信息监控、创新、行动发起等对成功教学行为至关重要。

员工胜任素质模型建立及在招聘管理中的应用2000字

员工胜任素质模型建立及在招聘管理中的应用2000字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胜任素质模型的起源及现状,并结合某公司的实际状况,详细阐述了胜任素质模型的建立过程,确定了某公司不同岗位及不同层级员工的技能与职业素养素质模型,并应用于企业招聘实践。 关键词:胜任素质模型建立招聘应用 企业在员工招聘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通过面试官确认的候选人在试用期间的表现与面试评价多有不同;即使对于学历及工作经历相似的员工,因对其与岗位所需素质匹配度的评价不够准确,也经常造成人员选择错误,给人力资源管理者带来诸多困扰。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面试官对候选人偏主观,无法客观评价候选人的各项素质。通过构建员工素质模型,让候选人在招聘过程中参与测评,将为公司提供客观公正的素质测评结果,保证候选人的各项素质满足岗位要求。 一、素质模型简介 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就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 胜任素质模型的应用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于胜任素质特征模型大约有以下几种:一是麦克利兰素质模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经过研究,提出6个具体的素质族21项通用素质;二是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包括管理技能、个人特质和人际关系3个维度;三是四种能力模型,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领导能力和商业能力等;四是按照知识、技能/能力、职业素养3个维度构建胜任素质模型。 笔者认为,按照知识、技能/能力、职业素养3个维度构建胜任素质模型,更符合中国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公司的实际情况。在招聘过程中,因候选人岗位不同,层级不同,对其知识的要求也不同,因此,知识维度的测评主要通过笔试和面试来完成。而在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胜任素质模型进行测评,从而甄选出符合公司要求的候选人。 二、素质测评库的建立过程 1.选取样本。公司根据岗位不同,分别从绩效优秀和绩效普通的员工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确认每个岗位所需技能及职业素养指标。 2.调查。可以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在调查前制定访谈提纲,避免受访者无目的,开放式访谈。其次要确定访谈重点,让受访者描述在工作中的关键事件的起因、过程及结果,并充分描述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的心理想法及必须具备的素质,以此大体确认技能及职业素养指标的范围。在此基础上,要对行为事件访谈报告进行内容分析,记录各种胜任特征在报告中出现的频次,制定调查问卷,并要求参与调查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确认不同岗位所需的素质指标并设立权重。 3.建立员工胜任素质模型。首先根据确认好的素质指标,搜集整理相关问题,形成指标题库。在搭建指标题库的过程中,要选择客观性问题,避免主观性问题。每个指标,均应该有超过一定数量的题目,便于在测评中进行组合。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岗位,选定相关指标形成该岗位的素质题库。设立题库时,要将原指标题库的顺序打乱,避免测试者因同一指标题目集中出现,造成测试的不准确性。 4.选择公司内部人员测试有效性,并进行修正。素质题库制定完毕后,可以选择公司内部人员进行测试。在选择测试人员时,应同时选择绩效优秀和绩效普通的员工参与,并将测

[提升国有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素质之我见]胜任力素质模型6个维度

[提升国有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素质之我见]胜任力素 质模型6个维度 国有企业中,办公室的位置重要、任务繁重,但不少人却觉得索然无味,认为没有发展前途。实际上,办公室工作有广阔天地,它既要收集信息、辅助决策,又要组织办公、反馈情况,既要上传下达,又要协调沟通,既要作好对外宣传公关,又要作好内部后勤保障。要想胜任办公室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付出加倍的努力。 一、有为必先有识 作为国有企业的运转枢纽,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员必须内外兼修,打造全方位的过硬的素质。首要的是通过学习领会政治理论方面的重要文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其次,要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学深钻透本部门、本岗位应知应会的各项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如办文、办会准则,起草文件规范、机要管理制度、公关、接待程序等。要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上级管理机关、本企业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了然于胸,还应紧跟时代步伐,提高知识更新的频率,实现对办公室工作科学内涵的准确把握和熟练运用。再次,要视野宽广,掌握现代社会公民、应当掌握的科学信息、人文知识、法纪知识。现在不少国有企业提出了构建“学习型企业”的目标,为此,办公室应因地制宜,全面提高政治理论、职业道德、业务素质,采取内部组织和外出学习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借用外脑相结合的形式,创造各种条件和氛围加强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打造适应企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学习型办公室”。 二、有为还须有谋 办公室是保证国有企业正常运转的支撑部门,是事务和业务工作的中转站,是决策、执行、监控各环节的联接点。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立足国有企业工作的大局,找准工作重心和着力点。办公室工作主要定位于以下四个方面: 1.当好参谋助手 办公室是领导的总参谋部,担负着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评估情况、提供工作思路和建议的重要任务。一个称职的参谋,既要面面周全,又要拿捏要害,既要精于未雨绸缪,又要善于审时度势,还要勤于查漏补缺。具体而言,办公室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形势、政策走势、企业发展态势,要搞好调查研究、严谨论证,提交出高质量的工作方案。办公室要时刻跟踪了解企业各项决策、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及时提出督促、调整的建议意见。办公室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向企业决策层报告紧急事件的基本情况、影响评估、应对措施、后续处理方法等。 2.当好管理先行者 国有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否跃上新的台阶,内部管理极为重要,而办公室担负着企业标准化建设、模式化管理的策动者、标准制定者、检查监督者的重要角色。当前不少国有企业既设置有企管部门,又有办公室。有人据此认为,应由企管部门主抓管理,而办公室主抓行政。这种理解必然导致办公室工作的缺位、失位。从现实情况看,办公室和企管部两者的职能的确有交叉,但从工作内涵上看,两者的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办公室侧重于企业管理模式的设计和管理文化的培育,企管部门则侧重于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在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等方面,办公室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办公室必须围绕规范管理、提升质量、提高效率来做文章。比如公文的管理方面,办公室要牵头制定办文标准、设计办文程序,并对公文处理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做到表述清楚、内容充实、体例规范、流转迅速、处理及时、归档完整、查询方便,并把这种管理风格推广到国有企业的每一项工作中。 3.当好宣传信息员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力、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中企业形象等“软实力”不容忽视。国有企业的

干部胜任素质模型

干部胜任素质模型 干部胜任素质模型 一、胜任素质及素质模型 1.胜任素质 素质是在既定的岗位、角色、组织和文化中,驱动一个人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胜任或者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每一个素质都与特定的行为表现相联系。 根据素质冰山理论,素质由以下6个部分组成,如图5-1所示。

图5-1 素质冰山模型 (1)知识。知识是指个人在某些领域内掌握的有用信息。例如了解财务知识、管理知识等。 (2)技能。个人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一种表现——把事情做好的能力。例如可以熟练地进行业务操作,或者可以进行流利的外语交流等。 (3)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个人行为方式和风格,该方式可能因为他是某个社会团体或组织的成员而得到增强——“给他人的形象”。

(4)自我形象。自我形象是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例如把自己看成一个导师或科学家等,以及具有自信心、乐观精神等。 (5)个性特点。相对可以持续较长时间的个人行为特点。例如是个很好的聆听者,有危机感等,如正直、诚实、责任心等。 (6)动机。在特定领域内的偏好——成就、亲和或影响力——往往可以驱动、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例如:想要自我成就某些事情,想要影响他人的绩效等。 在这个素质冰山模型上,知识和技能在冰山的顶部,比较容易发现和测量。水平线下的素质,尽管它们难于被发现,但是却对表面的行为有很大的直接影响。素质的冰山模型说明了素质是如何潜在地作用于人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与预示着人的绩效。 2.胜任素质模型 胜任素质模型就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要求任职者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素质的组合。

20个要素6个维度全面解读胜任力模型

20个要素、6个维度,全面解读胜任力模型 一看到人岗匹配的问题,就不由自主的想到两个词,胜任力模型与任职资格。但我知道很多小伙伴确实是不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白如何运用。 今天就来和你们聊一聊胜任力模型的简单概要。 很多书本甚至百度词条都告诉大家,“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然而胜任力这个单词(Competency) 来自拉丁语。关于胜任力的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什么样的罗马战士才是一名好战士。到了20世纪,Taylor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引领了“管理胜任力运动”(Management Competencies Movement),这被称为最早运用工作分析方法研究胜任力的专家学者。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国务院在选拔外交官的过程中感到仅仅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有些太简单了,而且判断太难。很多看起来智力不错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非常让人失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国务院邀请麦克利兰

教授想一想”究竟如何更准确的判断某个人是否合适外交官职位“。就是在这个项目过程中,麦克利兰教授奠定了胜任力研究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提出必须“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 一直到1973年,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此项研究的文章给了一个关于胜任力的初步定义: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然而在1994年,麦克利兰本人又给出一个更先进的胜任力描述:能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的可以通过可信方式度量出来的动机、特性、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可识别的行为技能和个人特征。 起源了解完毕,现在就是找经典的时间,在众多专家学者关于胜任力描述中,最有代表性的、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提出的定义: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看起来依然不太好理解,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 张三与李四两个人一起做一个工作,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三比李四做的更好,更出色,更优秀,绩效更好呢?这个原因就是所谓的”胜任力模型”,也就是把某个岗位上无数个更优秀、绩效更好的张三们的知识、技能、自我认知、特质、动机等给描述出来,画出来就是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的类型分为三种:全员核心胜任力、通用胜任力、专业胜任力

胜任素质模型案例

胜任素质模型案例 胜任素质模型案例 【篇一:胜任素质模型案例】 第1 页北京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经典案例】胜任力素质模型案例及分析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适应企业业务的迅速发展,企业更加注重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但是,在人才选拔或人员晋升等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企业欠缺科学合理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出现了员工无法胜任岗位,人岗不匹配的现象。 那么,用什么标准来选拔能胜任岗位的优秀人才呢?此时,通过搭建胜任力素质模型来对员工进行科学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合理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可以公平、公正的评价人员,对人员选拔、人员配置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搭建科学合理的胜任力素质模型是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实现人岗匹配的重要环节。 本文是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为某电子元器件行业搭建胜任力素质模型的项目纪实。 【客户行业】电子元器件行业【问题类型】搭建胜任力素质模型【客户背景】深圳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环保节能的电源及磁性元件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开关电源适配器、动力电池充电器、音响电源、led 照明电源等产品。 产品广泛使用于led 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可视电话、便携计算机等领域。 在技术和工艺上,紧跟国际行业技术前沿,不断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拥有200多人的研发队伍,员工总人数达2300人。凭借优秀的研发队伍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公司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用什么标准来选拔能胜任岗位的优秀人才呢?这一直是该企业的管理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