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太阳病伤寒证

合集下载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全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全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及全文及译文由于《伤寒杂病论》原文内容非常丰富,无法在此全部列出。

原文(太阳病篇部分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1.太阳经发病,脉象表现为浮,会出现头部和颈项部僵硬疼痛以及怕冷的症状。

2.太阳病,有发热、出汗、怕风,脉象缓的情况,叫做太阳中风证。

3.太阳病,有的已经发热,有的还没有发热,但一定怕冷,身体疼痛,呕吐,脉象寸关尺三部都紧的,叫做太阳伤寒证。

4.伤寒病第一天,病邪在太阳经,如果脉象平静,就是病邪没有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者烦躁不安,脉象急促的,就是病邪传变了。

5.伤寒病两三天,如果没有出现阳明病、少阳病的症状,就是病邪没有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且口渴,不怕冷的,是温病。

如果发汗以后,身体发热厉害,叫做风温。

风温的病症,脉象寸关尺三部都浮,自动出汗,身体沉重,多睡眠,呼吸时鼻子有鼾声,说话困难。

如果用了泻下的方法,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眼睛直视,小便失禁。

如果用火法治疗,会微微发黄,严重的就会像受惊的痫病一样,时常抽搐;如果像用火熏的方法治疗,一次错误的治疗还可以拖延一些时间,再次错误治疗就会缩短病人的生命。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伤寒论条文整理

伤寒论条文整理

伤寒论条文整理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其中关于太阳病的内容。

太阳病的主要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

太阳病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三种类型。

中风以发热、汗出、恶风和脉缓为主要表现;伤寒则以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痛、呕逆和脉阴阳俱紧为主要症状;温病则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为主要特征。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辨寒热的真假也是中医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

例如,头痛七天以上自愈的病人说明病程已经结束,而病人身体太热反而想穿衣服,说明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针对太阳中风,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汤能够调和荣卫气,治疗中风的症状,例如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等。

同时,桂枝汤也可以用于治疗其他太阳病,例如头痛、汗出、恶风等。

在应用桂枝汤时,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例如,对于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的患者,可以加入葛根;对于下之后脉促胸满的患者,可以去芍药;对于微寒的患者,可以加入附子等。

1.太阳病中的方剂应用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进行治疗。

(43)发汗后身痛,脉沉迟者,可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进行治疗。

(6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进行治疗。

(112)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可用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再加桂二两进行治疗。

(117)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进行治疗。

(118)2.阴阳自和的条件与机理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8)3.表郁轻证的证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进行治疗。

(23)服桂枝汤,大汗出者,脉洪大者,可再用桂枝汤进行治疗;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14)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18)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11.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2.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3.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31)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38)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不过这个话是有语病的,什么语病?还是说是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有热这个味道,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

那么就是不管是伤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开始得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

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轻病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

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

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比较平、静,这个病不要紧,吃点什么发汗药就会好了。

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甚至喝点姜汤就能好了。

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

“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的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里闹的慌,要吐。

“若躁烦”,这个躁烦那,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的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

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的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

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你这个大夫必须在这个病的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

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依法来治的,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

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

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

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临床的大夫,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必传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不能自如俯仰,且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太阳经脉不利表实的症治。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①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释】①合病: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谓之合病。

【译文】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症,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而致下利的治法。

太阳为表症,阳明为里症,表里症同时出现,因名二阳合病。

一般把阳明病专属于胃肠燥实症,是片面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所谓阳明病,就是胃与大肠病,热实症为阳明病,虚寒症也是阳明病。

本条二阳合病的阳明病就是指下利症而言,而不是肠腑燥实症。

这种下利,是因感受风寒之邪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所以治宜葛根汤解肌发表,表邪外解则利自可止。

这一治利方法,后世称为“逆流挽舟。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译文】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下利,但有呕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犯胃致呕的治法。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王晋三:葛根汤,升剂也。

半夏辛滑,芍药收阴,降药也。

太阳阳明两经皆病,开阖失机,故以升降法治之。

麻、葛、姜、桂其性皆升,惟其升极即有降理寓于其中,又有芍药、甘草垫安中焦,再加半夏以通阴阳,而气遂下,呕亦止,是先升后降之制也。

伤寒论太阳病提纲证与鉴别

伤寒论太阳病提纲证与鉴别

伤寒论太阳病提纲证及鉴别提纲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条辩》:太阳者,膀胱经也。

其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

挟脊,抵腰中,乃六经之首。

主皮肤而统荣卫。

1、有一分脉浮,就有一分表。

脉浮,《伤寒论》以相关中医著作中,对脉浮的表述有很多,但又各不相同,放到这里的脉浮是太阳表证脉浮,其脉象为: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如水上漂木。

也是和芤脉和弦脉浮在表相鉴别。

太阳病脉浮的病机是,体表受风寒之邪,正气抗邪与表,气血浮盛于外,脉应之以浮。

所以后世医家也称“有一分浮,就有一分表。

”在鉴别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如果重按中空的,可能为虚阳外浮的表现;(2)这里的脉浮是相对个体而言,也就是要与基础病脉相联系。

在《伤寒论·辩脉篇》中:“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

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的说法,也就是在诊脉的时候要注意胖瘦、长幼、男女等不同带来基础性区别,有时候也要考虑春夏秋冬四时变化带来的差异。

(3)这里的表证指向也是广泛的,不仅仅是说狭义伤寒中的外感太阳病,现代中医实践中,不仅仅用以辨证论治伤寒感冒,同时包含荨麻疹、黄疸型肝炎引起的脉浮、身痒等表证,所以就不能将脉浮主表限定在太阳表证上。

2、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

这句话和上面一样,但意义却不同,它是后世温病学派认为伤寒温病不属于表证的一个依据。

“而恶寒”,这里的“而”表示的递进和并列关系,就是“而且”的意思。

其病机为:风寒邪气伤人体表卫阳奋起反击,体内阳气不足,温煦肌肤功能失调,人就感觉到寒冷。

所以后世医家总结说:“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但在鉴别太阳病恶寒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1)素体阳虚,肾阳不足,大多可以看到恶寒的证状,鉴别时要结合是否脉浮,以及有无疼痛和疼痛部位等因素。

(2)总体思路是,病证体现的表证,脉和证相符合。

3、头项强痛。

这里的强痛,主要发生在太阳经循行的部分,由面部开始,从头到后背到足,头痛也表现在后头部,颈部为后颈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
(1)表证日久不愈的证治:
主症: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伤寒。 治法:当发其汗。 方药:麻黄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服麻黄汤后的两种反应:
服药已微除——药后病情稍减。 反应较轻 发烦目瞑——正气得药助,与邪交争。
剧者必衄——阳气怫郁,邪不得解,ຫໍສະໝຸດ 反应较重损伤血络。
衄乃解——邪随衄解(此衄血亦称红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原文】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提要】
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思考:1症状可否再精炼? 2脉象应如何? 3无汗与喘有何关联?
主症: 伤寒八症(麻黄八症)
发热
——风寒袭表,正邪相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麻黄三两(君)——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桂枝二两(臣)——通阳解肌,助麻黄发汗 杏仁七十(佐)——宣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甘草一两(使)——调和诸药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①先煮麻黄去上沫:减其悍烈之性,以免发生心烦。 ②覆取微汗:微汗使太阳经气始得周遍而病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4)
淋家①,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②。
【词解】
①淋家:指久患淋证的病人。 ②便血:此处指尿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下焦湿热阴伤者,禁用辛温发汗。
【释义】
淋家—— 素患淋证,多下焦阴虚而有热。 不可发汗—— 误汗更伤其阴,邪热愈盛。 发汗必便血(尿血) ——热伤脉络,血液妄行。
过汗必致津气大伤,病必不除。 ③不须啜粥:本方具有直接发汗作用。 ④余如桂枝法将息:服后无汗可续服,汗出邪解止
后服等。
医案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 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 覆两床棉被,仍洒晰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 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 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 之证。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用麻黄汤: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 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遇身汗出而解。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
【原文】 (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
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 除,其人发烦,目瞑①,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②故也,麻黄汤主之。
【词解】
①目瞑:闭目懒睁,不喜强光刺激。 ②阳气重:阳气郁遏较重。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太阳伤寒日久不愈的证治及服麻黄汤后 的反应。
韩天育医案;某女.32岁。1991年春因感受风 寒而发热恶寒头痛,服用感冒胶囊等未愈。此 后经常怕冷,微热,头痛身痛,体温常在37℃ 以上,住某院治疗,发热有所好转,但小便开 始不利,数日后不禁,迭经医治,病无起色。 刻诊:形体肥胖,两眼睑虚浮,下肢浮肿,尿 意频急,小便后仍有尿意,时有自遗,咳嗽高 声、大笑时尿液自出。有尿时需急入厕,动作 稍迟则尿湿衣裤,痛苦不迭。发热微恶寒,肢 节疼痛,体温在37~38℃之间波动,平时很少 出汗,炎夏时亦是如此,查尿常规阴性。舌质 淡润,苔白腻,脉浮微紧。查以前所服处方, 皆温肾固涩、补肺健脾之法,鉴于此,另辟路 径,以太阳表实证治之,投麻黄汤:麻黄10克, 桂枝6克,杏仁10克,甘草15克,3剂。 服药后遍体津津汗出,发热解,小便正常,至 今未有复发。【吉林中医药1992,(4):19】
【原文】 (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 者愈。
【提要】
论述太阳伤寒证可自衄热泄而解。
【原文】 (55)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 主之。 【提要】
太阳伤寒未汗,自衄病不解者,仍可发汗。
1 太阳伤寒证衄血的不同成因与转归: 46条为汗后而衄,因衄而解; 47条为不汗而衄,邪随衄解; 55条为衄而病不解,用药而解。 2 需要注意:并非所有都会自衄,并非都能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养阴清热兼解表。
【原文】(85)
疮家①,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②。
【词解】 ①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②痉:证名,指筋脉拘急,项背强直。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气血不足之人禁用辛温发汗。
【释义】 疮家—— 久患疮疡,必气血两伤。 虽身疼痛—— 指疮家复感外邪而兼表证。 不可发汗—— 血汗同源,发汗更伤营血。
恶风 ——风寒外束,卫失温煦。
无汗 ——风寒束表,腠理郁闭。
头痛
身疼
寒邪束表,卫闭营郁。
腰痛
骨节疼痛

——风寒犯肺,肺气不宣。
答1:第一组是表证共同的特征,恶寒,发热; 第二组是诸多的疼痛的临床表现,提示寒 邪在表的特征;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
答2:脉浮紧 。
答3:肺外合皮毛,风寒外袭,闭塞毛窍, 肺气宣降受限,故气喘。
【原文】 (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原文】 (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提要】
补述太阳伤寒之脉象。
【原文】 (37)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 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提要】
论述太阳病十日以上的三种转归。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方具有解 热、抗炎、镇咳祛痰、缓解平滑肌 痉挛而平喘的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①治疗内科疾病: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 喘、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心病、急性 肾炎、感冒等;②妇科疾病:妊娠中毒症、产 后发热不退、痛经、急性乳腺炎;③骨外科疾 病:腰椎骨质增生、关节炎、脉管炎、银屑病、 荨麻疹、鱼鳞病、冻疮等;④其它:如坐骨神 经痛、三叉神经痛、中耳炎等。
病愈。 3 衄后可汗的注意事项:衄血量不多;无内
热烦躁之征;五无热入营血表现。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麻黄汤禁例(麻黄九禁83-89,49,50) 【原文】(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提要】
论阴虚之体禁用辛温发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咽喉干燥 ——阴津不足,无以上承滋润咽喉。 不可发汗——若强 发之,必致阴虚热 炽。 (治法:滋阴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