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及禁忌
除夕有哪些禁忌习俗

除夕有哪些禁忌习俗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那你知道那天有什么禁忌的习俗吗?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除夕的禁忌习俗有什么除夕有很多的禁忌。
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
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
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
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
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2、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
因此,人们的除夕禁忌,是源于传统对年的特殊认识。
除夕的禁忌极多,也极其重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
在与时俱进的年代,人们除夕的禁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朝着科学健康和谐的方向前进。
3、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
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4、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
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
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
春节的禁忌与讲究

春节的禁忌与讲究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禁忌和讲究。
这些禁忌和讲究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旨在带来吉祥、健康和幸福。
以下是春节期间常见的禁忌与讲究。
一、扫除与洗涤在春节期间,一些动作和行为是被视为不吉利的。
其中之一就是扫除和洗涤。
传统上,人们认为扫除和洗涤会将好运气扫走,所以尽量避免在大年三十扫地或者洗衣服。
然而,这一禁忌在现代社会逐渐减弱,很多家庭还是选择在春节来临之前彻底打扫家居。
二、使用刀具与火种春节期间,人们也会避免使用刀具和火种。
这是因为刀具和火种都代表了危险和破坏力。
因此,不宜在春节期间烹饪时使用尖锐的器具,也不要玩火等行为。
三、言辞与行为春节期间,举止言谈也要注意。
人们常常告诫年轻人要尽量避免说一些不吉利或者伤感的话,以免给家人带来不好的情绪。
此外,还应避免讲论病痛、死亡、倒霉之类的话题,以保持节日的欢乐气氛。
四、禁忌食物春节期间,有一些食物是被视为禁忌的。
比如,糖果被认为有粘住人的意思,因此不宜在春节期间食用。
类似地,螺蛳和海螺,因为发音与“罗痰”谐音,被认为有病痛的象征,也应尽量避免。
此外,一些锋利的食物,如梨和剥皮的柚子,也不宜在春节期间食用。
五、避免戴帽子与剪发在春节期间,戴帽子也是禁忌之一。
这是因为头盔和帽子从形状上看起来像“合”字,而“合”在汉字文化中有分散的意思,所以在春节期间不宜戴帽子。
此外,剪发也需要避免。
剪发在汉字中与“割绳”谐音,被认为会断掉财运,因此人们常常选择在春节前剪发。
六、红色与吉祥春节期间,红色是不可或缺的色彩。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幸福、吉祥和好运。
因此,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穿红色的衣物,贴红色的对联、窗花和春联,挂红灯笼等。
此外,还有一些与红色有关的习俗,如压岁钱和红包。
七、贴门神与福字贴门神和福字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习俗。
人们常常在大年三十贴门神,相信门神能够祈福驱邪,保护家人平安。
同时,贴福字是为了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够有好运和吉祥。
春节的禁忌与忌讳

春节的禁忌与忌讳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然而,在庆祝这一传统节日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遵守一些禁忌和忌讳,以示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春节的禁忌与忌讳。
一、传统忌讳与民俗习惯春节有许多传统忌讳,主要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首先是避免“四”的谐音诸如“死”,“无”之类的忌讳。
在春节期间不宜说这些带有负面含义的词语,以免带来厄运。
其次是要尊重老人,不得与老人争吵,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另外,春节期间不宜剪发、剃头,因为“剪”谐音“断”,有剪短寿命的寓意。
“盖房”也是不宜的,因为谐音为“盖倒”,有倒霉的意思。
此外,还有禁止打破陶瓷器皿、碰撞铜器,以免破财等。
二、饮食禁忌春节期间,饮食方面也有一些禁忌。
首先是不宜吃寒凉食物,如荔枝、柚子等,因为寒凉食物容易引起腹泻等症状。
其次是不宜剩下剩菜剩饭,这是因为春节期间预示着新的开始,剩下的食物意味着过去的残余,破坏了新年的氛围。
此外,还有不宜吃破损的水果,因为会带来厄运。
总之,饮食禁忌主要是为了保持人们身体健康和尊重传统文化。
三、社交礼仪与行为春节期间,我们还应该遵守一些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
首先是不宜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要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此外,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得擅自进入他人的房屋或触碰他人的财物。
还有一个重要的忌讳是不得在他人面前大声喧哗或辱骂他人,要保持良好的言谈举止。
社交礼仪与行为的遵守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养,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四、传统活动与习俗在春节期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和习俗,我们也需要遵守相应的禁忌。
比如,在放鞭炮时要注意安全,不得在人群拥挤的地方乱放鞭炮,造成安全隐患。
此外,要尊重长辈,不得用红包或礼物来向长辈索取红包,要尊重对方的意愿。
同时,在参与传统活动时,要遵守活动的规则和要求,保持秩序和安全。
总结:春节的禁忌与忌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遵守这些禁忌和忌讳可以彰显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春节的禁忌与讲究传统的迷信与规矩

春节的禁忌与讲究传统的迷信与规矩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有许多与春节相关的禁忌和讲究。
这些禁忌和讲究既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敬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春节的禁忌与讲究,揭示其中的深意。
一、禁忌方面1. 不许扫地:在春节期间,人们会避免扫地,因为扫地被认为是扫走好运的象征。
这个习俗源于“扫晦气”的观念,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不要将不好的运气带入家中。
2. 不许破碗:破碗被视为破财的象征,所以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特别小心,尽量避免破碗的情况发生。
这也反映了人们对财富的重视和珍惜。
3. 不许剃头:在春节期间剃头被视为不吉利的行为。
人们相信剃头会“剃掉”一年的好运,所以很少有人会在春节期间剃头。
这个禁忌的背后,也体现了人们对命运的敬畏和不可预知性的认识。
二、讲究方面1. 年夜饭的讲究: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一餐,吃年夜饭有许多讲究。
比如,鱼被视为富贵、余年的象征,所以年夜饭上一定要有鱼;饺子则象征着团圆,所以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是一盘盘饺子。
这些讲究既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喜爱,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2. 红包的讲究: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放红包。
在发放红包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红包的金额一般是偶数,因为奇数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红包里的钱也要事先准备好,不可以现场拼凑。
这些讲究体现了人们对于传统习俗的尊重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3. 拜年的讲究: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新年快乐。
拜年也有一些讲究,比如拜年的顺序要按照年龄大小来,先拜年长者;拜年时要注意佩戴红色或喜庆的衣物,以示吉利。
这些讲究体现了人们对尊卑之礼的重视,也体现了人们对吉祥如意的追求。
春节的禁忌与讲究既有历史渊源,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敬畏。
人们通过遵守这些禁忌和讲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安、幸福、吉祥如意。
虽然有些禁忌和讲究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但它们仍然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传承和珍视。
春节的习俗与禁忌

春节的习俗与禁忌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在中国,春节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持续15天,期间家人团聚,欢度新年。
春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与禁忌,这些传统文化既展示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也蕴含着祝福与祈愿。
一、春节的习俗1.贴对联贴对联是春节期间家庭装饰的一项重要习俗。
对联是一对写有对偶句的纸条,一般用红色纸张制成,上联写在门楣上,下联贴在门框下方。
对联的内容通常与福、财富、健康等主题有关,寓意着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2.挂红灯笼挂红灯笼也是春节的常见习俗之一。
红灯笼作为象征喜庆和吉祥的物品,被用来装饰家门口、街道和庙宇等。
红灯笼通常制作精美,上面可以绘制各种吉祥图案,如龙、鸟、花等,给人们带来节日的氛围和愉悦的心情。
3.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互相问候和祝福的一项传统习俗。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拜访亲戚、朋友和长辈,表达新年的祝福和关怀。
拜年时,一般要带上礼物(如水果、糖果等)或红包,表示对被拜访者的敬意和祝福。
4.赏花灯赏花灯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
花灯多样而精美,有各种造型和图案,如动物、花草、传统文化人物等。
人们常常在花灯下欣赏表演,如舞龙、舞狮、杂耍等,同时也可以品味社区文化氛围。
5.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一个传统习俗,用来驱邪、辟邪、迎接新年。
传统鞭炮是用竹子制成的,装有火药,点燃后可以发出响声和彩色火花。
然而,由于鞭炮会产生噪音和排放有害废气,现代社会越来越少人放鞭炮,而转为欣赏烟花表演。
二、春节的禁忌1.不要破坏生活器具在春节期间,人们应该避免破坏或损坏生活器具,因为这可能象征着将来财富和运气的减损。
尤其是要小心谨慎地使用碗盘、锅碗瓢盆等,避免摔碎或损坏。
2.不要打破鸡蛋春节期间,要注意不要打破或弄碎鸡蛋。
鸡蛋寓意着生命、孕育和新生,因此不要随意挤压或敲击鸡蛋,以免带来厄运。
3.不要提及负能量话题春节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人们应该避免谈论与负能量相关的话题,如疾病、丧亲等。
中国人传统过年习俗和禁忌的完整版,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

中国人传统过年习俗和禁忌的完整版,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最近大街上的年味也越来越浓,还有十来天就到了我们盼望已久的春节了,想想是不是还有点小激动呢。
那么你知道我国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呢?小编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看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过年的!1、腊月二十三(1月17日)过小年(1)习俗民间把每个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日称为“过小年”,也同时称为小年、小年节。
过小年虽然不是过年但却是在预示着新年即将到来,也是十分重要传统节日。
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小年的时候一般也是祭祀灶君的时候,而北方地区的人在小年给灶君上供的时候,就要端上一碗饺子,因为“送行饺子迎风面”,给灶君送行,所以要准备饺子。
山东的部分地区,有一句民谣叫做“二十三,粘糕粘”,指的就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要吃粘糕,粘糕的粘性很足,也有着希望灶王粘住嘴的意思。
(2)禁忌湖北一带忌宰杀、河南一带忌捣蒜、台湾称为“送神日”忌椿米。
2、腊月二十四(1月18日)扫除日(1)习俗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2)禁忌尽量用新扫把,老一辈的人在春节前进行大扫除,会用竹叶扎成扫把,打扫屋顶、墙壁和洗涤家具;可由里而外扫;红纸掩神灵,如果家里有神灵和祖先牌位等,为免不敬,可使用红纸稍微遮掩神像或祖先牌位,免被沾上灰尘。
春节的禁忌与讲究中国春节期间的禁忌和传统讲究

春节的禁忌与讲究中国春节期间的禁忌和传统讲究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会遵循一些禁忌和讲究,以期迎来幸福和吉祥。
本文将介绍中国春节期间的一些禁忌和传统讲究,带您了解这一重要的文化习俗。
1. 禁忌之一:不说晦气话在春节期间,人们要尽量避免说一些晦气话,如“病了”、“死了”等,因为这些话会给人带来不好的预兆。
相反,人们会以吉利的话语来祝福他人,如“年年有余”、“恭喜发财”等,以带来好运和财富。
2. 禁忌之二:不打破东西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尽量避免打破东西,因为这被认为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与平安。
尤其是不要打破碗、杯子等容器,因为这象征着财富的流失。
如果不慎打破了东西,人们会立即说一些吉祥话,以驱散厄运。
3. 禁忌之三:不剪头发在除夕之前,人们会避免剪头发。
这是因为“剪头发”与“断财”在发音上非常相似,人们认为剪头发会剪断财运。
而在除夕当天,人们则会理发,象征着剪掉过去一年的不好运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4. 传统讲究之一: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讲究。
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对联,对联的内容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福。
同时,人们还会在家中的窗户上贴上一些喜庆的剪纸,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5. 传统讲究之二:吃团圆饭团圆饭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除夕之夜,家人会齐聚一堂,品尝丰盛的年夜饭。
这顿团圆饭象征着家庭的团结和幸福,人们会尽可能准备丰盛的菜肴,以祈求来年的幸福和富贵。
6. 传统讲究之三: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除夕之夜点燃鞭炮,以驱走邪恶和疾病,同时也象征着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然而,现代社会的环保意识增强,放鞭炮的风俗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欢快的烟花表演。
春节的禁忌和传统讲究凝聚着中国人民对幸福和吉祥的期望。
通过遵循这些禁忌和讲究,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迎来好运和好兆头。
同时,这些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传统。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了解和尊重这些习俗都能增进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正月有什么讲究和习俗禁忌

正月有什么讲究和习俗禁忌正月的讲究与习俗1. 正月初一拜新年:这一天是春节,人们会互致新年祝福、拜年,全家团聚吃团圆饭。
早上开门前通常有放鞭炮(部分地区因环保等原因已禁止或限制)、贴对联、挂灯笼等习俗,寓意驱邪避凶、迎福接祥。
2. 守岁与祭祀:除夕夜家家户户会守岁至深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并进行祖先祭祀,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3. 饮食习俗:各地都有特定的食物习俗,如饺子、汤圆、年糕等,寓意着吉祥如意、生活甜蜜和步步高升。
4. 正月初二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探亲,向父母及亲戚拜年,展示家庭和睦,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
5. 正月里忌动刀剪、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打破器皿,如有不慎打破,需立即说“碎碎平安”以求化解。
6.新年初几天不宜扫地倒垃圾,以免把好运扫走,之后可以选吉时进行清扫,并用红包包裹垃圾,象征财富积累。
7. 娱乐活动:春节期间有舞龙舞狮、看大戏、赏花灯、猜灯谜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活动。
8. 春联与门神:家家户户会在年前贴上春联和门神,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来年安康的美好祝愿。
正月的禁忌1、不能讨债:正月里不能向别人讨债,否则会把自己的财运赶跑。
2、不能剪头发:正月里剪头发,会把自己的好运气剪没。
3、不能打破东西:正月里打破东西会意味着破财,所以应该特别小心。
4、不能扫地:正月里扫地会把财运扫没。
5、不能借钱给别人:正月里借钱给别人,意味着把自己的财运送给别人。
6、不能倒污水:正月里倒污水会把财运倒掉。
7、不能换床单:正月里换床单会把好运换没。
8、不能撕破红纸:正月里的红纸代表着喜庆和吉利,如果撕破红纸,会把自己的好运撕没。
9、不能钉钉子:正月里钉钉子会把财运钉没。
10、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正月里应该说吉利的话,避免说不吉利的话,以免影响自己的运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习俗及禁忌习俗: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4、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5、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6、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7、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8、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9、看春节联欢晚会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小年祭灶蒸花馍腊月二十九、大年三十看春晚吃年夜饭置天地桌接神守岁踩祟接财神扫尘吃灶糖写春联开门炮仗正月初二回娘家祭财神(北方)正月初三 贴“赤口”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送年”正月初五(破五)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正月初七“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正月初八顺星放生祈福食俗春饼腊八粥元宵年糕禁忌:饺子语言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
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
大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无论是你骂别人,还是别人骂你,只要你先骂别人,那就可能会使你一年的运势都不好,而且对健康不利,都知道过年是个最重要的节日,那为何不能和气的过春节,所谓和气生财。
行为方面:①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
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
②春节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
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
③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④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择。
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
⑤这一天甚至忌杀生。
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⑥有大年初一早上不洗澡、不洗衣物的说法,这样才不会将财运洗掉。
大年初一的时候女儿不能回娘家,否则对娘家不利,女儿出嫁了就理应在夫家过年,假如新年第一天就回娘家,表示婚姻可能出问题才需要迫不及待回娘家求助。
⑦在大年初五之前不能拿针、刀利器,用意在使辛苦一年的女主人能好好休息一下。
另有一个习俗是说大年初五之前不能吃鸡头或脚,这表示新年能有头有尾。
不可看蒸发粿,否则发粿无法蒸发,将影响全家运势。
也不可赠送粿类,因为送粿是示不吉利。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
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缠身,吃药不断。
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为趋吉避凶,祈求好运。
元宵节习俗及禁忌习俗:1、观灯,猜灯谜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花灯上悬有谜语,供人猜射,流传甚广。
2、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必备的食物,不论南北,不过南北叫法上有区别而已。
但不管是元宵还是汤圆,都是各地元宵节的重要风俗之一。
3、舞龙灯舞龙灯,也称龙舞。
在古人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古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舞龙灯也就成了一项元宵节的活动。
4、踩高跷、舞狮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舞狮,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5、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相传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
6、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7、逐鼠主要是旧时养蚕人家进行,据说人们在正月十五熬好粥,放到老鼠出没的地方,边放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8、送孩儿灯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灯”与“丁”谐音)。
9、迎紫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10、走百病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11、偷菜台湾,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菜。
贵州某些地方也有类似习俗。
四川元宵节的“偷”范围更广,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
禁忌:吃元宵的禁忌:七种人吃元宵有禁忌元宵节大家都要吃元宵,但是元宵属于高热量高糖食物,一次不能吃得太多,更不应贪一时口福而伤害了健康。
特殊人群和某些慢性病人要特别注意减量或忌口。
1、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甜馅元宵,可改吃咸味汤圆。
如果把元宵当点心吃,就一定要减少正餐中主食的量。
2、心血管病、高血压病患者应尽量少吃这种难以消化的食品,如果吃得太饱并吹到冷风,这类病人就容易引起急性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3、溃疡病患者吃元宵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对溃疡面的刺激,严重者可诱发胃出血、胃穿孔等。
4、胃肠消化功能不良者元宵是由糯米面做成的,黏性较大,不易消化,食后可导致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甚至腹泻。
5、急性胃肠炎患者春节期间很多暴饮暴食的人易患急性胃肠炎,这时候如果多吃元宵反而会加重胃肠道负担。
6、老年人老年人多有消化功能减退,牙齿脱落,而且吞咽反射也比较迟钝,可能会因急速吞咽而引起元宵卡喉,导致呼吸困难,甚至造成窒息,所以老年人吃元宵一定要细嚼慢咽。
7、婴幼儿3岁以内的婴幼儿是不适合吃元宵的。
由于糯米比较黏,1岁以下的孩子很可能将元宵黏在食道而阻塞呼吸道,1到2岁的孩子不容易嚼碎元宵馅中的花生。
端午节习俗和禁忌习俗: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
它和新年、中秋并列为最重要的三个中国传统节日。
1、吃粽子据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这可算是粽子的起源。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2、悬挂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几乎家家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3、驱五毒过去民间把蛇、蝎子、吴蜙、壁虎、蛙或、蜘蛛叫“五毒”。
到了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贴在门、窗、炕上,或系在儿童的臂上,以避诸毒。
有的还剪成装着五毒的葫芦图像,表示用葫芦把这五毒给镇住。
有的地区把五毒串成长串,在它们上端系上艾草、菖蒲,然后在下端穿上三瓣大蒜组成藕形,菖蒲、艾草表示刀和剑将它们斩除,大蒜表示锁,将它们锁住杀死。
还把它挂在门前显眼的地方这叫“悬端午景”。
4、饮雄黄酒,百病多远走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质也是常用的中药,对各种皮肤真菌和金色葡萄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
所以端午家人团聚喝雄黄酒有驱走百病,涂在小孩的鼻子、耳朵、并在额上画一个“王”字,有健身驱邪作用的意思。
5、悬艾草为了驱除疾厄,端午节时可见住家门口都挂菖蒲和艾草。
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6、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市售香包种类繁多,除了动物、花、鸟、还有流行的卡通造型。
禁忌: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民间认为这一天不吉利,有“躲午”的习俗。
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家家都在门旁插艾蒿以驱避邪秽,小孩身上要佩戴棉布缝制的狗、小人等,这些东西要小心保护,忌讳丢失,否则年内将有灾难。
躲过端午之后,要将所佩戴的东西扔到水里,以祛除灾祸。
中秋节习俗和禁忌习俗:1、文人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2、民间拜月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3、月光马儿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