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生态学基础.ppt
合集下载
城市生态学4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功能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10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外部功能:联系其它生态系统,根据系统内需要 输入和输出的物质能量,保持系统内部物质能量 流动的正常与平衡。 内部功能:维持系统内部物质与能量流动的循环 和畅通,并反馈各种流的信息,以调节外部功能, 同时将系统内剩余或不需要的能量输出到其它生 态系统。
一个国家、城市的能源结构反映该国或该城市生 产技术发展水平。
精选PPT课件
14
次生
热
热
能源
利用率
原生 能源
转化率 传输率
热
最终
能源
热
利用率
热
有用
能源
热
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精选PPT课件
15
精选PPT课件
16
精选PPT课件
17
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与自然生 态系统比较)
精选PPT课件
20
人口流:包括人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前 者即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后者反映城市 与外部区域之间人口流动中的过往人流、迁徙人 流以及城市内部人口流动的交通人流。
分类:劳力流和智力流
精选PPT课件
21
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1.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 2.既有物质输入,又有物质的输出; 3.生产性物质远远大于生活性物质; 4.物流缺乏循环 5.物质循环在人为状态下进行 6.物质循环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
城市生态学
精选PPT课件
1
第四章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 基本功能
精选PPT课件
2
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城市 定义:以空间和环境资源利用为基础、以人类社 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 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它是一个经济实体、 科学文化实体和自然环境实体的综合体。
城市生态学——生态学基础02

生态学基础理论
8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综合性: 如气候的作用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塜雉孵卵的温度控制;渔 业高密度养殖增氧 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 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中华绒螯蟹的孵化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水体内的钙和锶
2012-10-18
生态学基础理论
9
2012-10-18
生态学基础理论
17
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
A 树皮纺织娘(Bark katydid) B 枭蝶(Owl butterfly) C 枯叶蝶 (Leaflike insect(Anaea)) D 捕食花螳螂 (Predatory flower mantis) E 蛙鱼(Frog fish)
A B
C
D
E
2012-10-18
生态学基础理论
18
生态位
生态位(niche)与栖息地(habitat) 生态位--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 栖息地--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超体积生态位(hypovolume) 生态位的每一个环境变量称一维,生态位空间的环 境变量可以是多个,超过3个维度的生态位空间称超 体积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和实际生态位 (realized niche) 物种理论上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称基础生态位; 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态位。
2012-10-18
生态学基础理论
22
太阳辐射能(A. Mackenzie et. al,1999)
紫外线 可见光 红外线
能 量 强 度
400
630
1000 波长(nm)
2500
4000
《城市生态系统》PPT课件

R.E.帕克(1864—1944),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他认为社 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他在社会学研究上
侧重于对种族和城市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是《城市—对都 市环境研究的建议》(1925)、《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 生态学》(1925)。帕克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 式。人类的生态总是由“生存斗争”进化原理所推动的,它
个象征上流商业地址的权利),也是竞争的目的之一。
长期担任新闻记者的经历,使帕克观察到20世纪早期芝 加哥城市形成过程。
R.E.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
1944)
R.E.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 州。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
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
和信息交换,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和抵抗干扰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发育和演化过程。
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是借用生态学进化论原 理,研究城市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系统。
它是由美国芝加哥经验社会学派代表人物R.E.帕克和E.W. 伯吉斯提出.人类生态学注重研究生态对于人类组织形成 和行为的影响。
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社
会学的奠基人。主要从事对城市
现象和种族关系的研究,首创了参与观察法,是一位经验Fra bibliotek会学 学派的领袖。
芝加哥(Chicago)是美国第二大城市。1831年,芝加 哥还只是一个村庄,到1837年才形成城镇。1848年完工的 伊利诺伊河与密执安运河,将芝加哥与密西西比河连接起
来。1835年,芝加哥又与东部铁路相连,随着交通的发展, 芝加哥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起来。芝加哥人民有光荣斗争
生态学基础理论 PPT课件

按时间
演替类型
按起始条件 按主导因素 按代谢特征
世纪演替 长期演替 快速演替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内因性演替 外因性演替 自养性演替 异养性演替
原 生 演 替
次 生 演 替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 会发生变化,功能也随之发生变 化。 乔木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苔藓植物阶段 地衣植物阶段
4.为谁生产?(产品分配问题)
第三节 系统论和热力学定律
一、系统论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起来 的具有某种或几种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宇宙万物,虽然本质上差别 很大,但都以系统形式存在着。
1.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系统的结构性原理 系统中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一切联 系方式的总和,叫做系统的结构。 结构对元素进行制约,使元素的性 质和功能,不同于它们在孤立存在 时的性质和功能。
第二节 经济学理论
一、资源是稀缺性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如果人类能无限量地生产出各种物品, 人类的欲望能够完全得到满足,那么 个人就不必为生计而担忧;企业就不 必为成本和利润而犯愁;政府也不必 税收和支出而斗争;也没有人会关心 不同人或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中,所有的物品都是 免费的,就象沙漠中的沙、海洋中 的水、大气层中的空气,价格和市 场互不相关,这样,经济学就没有 存在的必要。但是任何社会都不可 能达到物品是无限的这种情况,因 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 需求是无限的。因此经济学发展成 为一门重要的科学。
O2,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以及排泄
废物、分解等)主动地影响环境,改
造环境。
热带雨林,有“地 球的肺”之美誉, 对于调节气候、维 持空气O2和CO2的 平衡、保持水土有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3章城市环境生态学基础

孤立农家 市井集镇 老工业区 新工业区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1.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形式
(一) 链结构
食物链结构(自然食物链、完全人工食物链) 资源链结构(主链、副链) (二) 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构 (三) 空间组合结构
圈层式:市区生命与环境为内圈;郊区为中圈;区域为外 圈
• 2. 能量流动功能 (一)能源分类 按来源、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加工、能否再生、技术发 展水平,可以对能源进行不同的划分。 (二)能源结构(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 关系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
(一)城市生态系统缺乏“生产者”(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数量少,功能也由提供食物转变为美化环境, 城市所需食物靠外部输入。
(二)城市生态系统 缺乏分解者
城市缺乏分解者存在环境,大量城市废弃物在市外分解。
• 4. 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性系统
(一)所需能量和物质以及各种信息、技术人力等由系统外 输入;
(二)向系统外输出生产的产品、信息、技术、人力等;
• 2. 城市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系统,它不仅包含自 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也包括人类及其社会经济等要素, 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 生态系统。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产生及发展
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自然生态系统到 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城市生态系统,从此, 人类生态系统可划分为农村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两大 类型。
• 1. 城市
(一)城市的含义 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
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 会活动的载体场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 系统。 (二)城市的发展及其特征
《生态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精选ppt
18
三、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
➢ 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由于竞争的结果, 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在进化过程中,由于激烈的 竞争,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一个物种完全排斥 另一物种;二是两个物种之间必须出现栖息地、食性、 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 生态位是指生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 作用。
精选ppt
21
二、群落的结构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
间相互关系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 科学则是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生 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 来研究的一门学科。因此,生态学 作为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可以指 导人们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 的相互关系。
精选ppt
1
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 第四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五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平衡
I型——凸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达到生理寿命之 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如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II型——对角线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各年龄期的死 亡率基本相同,如鸟类、大多数爬行动物和一些小 型哺乳动物。
III型——凹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幼体的死亡率很 高,只有极少数个体能够活到生理寿命,如大多数 鱼类,两栖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等。
0.014
0
0.014
2.0
0
-----
精选ppt
死亡率 qx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00 -----
Lx
Tx
102
2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4年)全新生态学ppt课件

02
01
倡导全球共治
积极倡导全球共治理念,推动构建公平合理 、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04
03
2024/3/26
32
2024/3/26
谢谢聆听
33
03
温室气体排放趋势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 ,对气候的影响日益严重。
9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原因分析
2024/3/26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01
全球变暖使得极端高温、干旱、洪涝等天气事件频发。
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02
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
1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破坏和生境 丧失。
2
城市扩张占用大量农田和绿地,导致生态服务功 能下降。
3
城市人口集聚,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增加,环 境压力加大。
2024/3/26
19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实践
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均衡布局、功能多样。
绿地建设实践
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生态廊道、居住区绿地等 。
政策支持
政府加大对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快速发 展。
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提高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效率 和经济效益。
2024/3/26
2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畜禽粪便
通过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
农作物秸秆
推广秸秆还田、生产生物质燃料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 。
固体废弃物分类
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等。
生态学基础与环境科学PPT(67张)

»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事物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二、环境的组成与分类
Hale Waihona Puke • 环境的组成如下:自然环境: ①物质:空气、土壤、水、岩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②能量:阳光、地热、气温、引力和地磁力等;
③自然现象: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地质构造、地震、火山活动 、海啸)、全球水循环、大气流动、水土演变等。
第一节 环境概述 四、环境要素和环境效应
• 环境要素——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
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又称环境基质 。分为自 然环境要素与社会环境要素,习惯上指自然环境要素 。特点如下 :
(1)最小限制律 (2)等值性 (3)环境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之和 (4)环境诸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3. 地质环境——岩石圈部分
4. 宇宙环境——大气圈以外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三、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 60亿年以前,地球是一团云状气尘物质,演化后形成了地球胎。 – 46亿年前,地球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演化过程中逐
步形成原始的 ①岩石圈:物质的重力分离; ②大气圈:上升到地表的还原性气体,无O2; ③水圈:地球内部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圈,降雨产生了河流、湖泊、海洋.
第二节 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学概述(2/2)
•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影响社会活动及其社 会发展,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
①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必须为多数人的利益服务。避免自然资源 的浪费,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无污染废物。
②限制影响环境的人类活动。所有自然物都有存在的权利。
③人类、其他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合作关系。 只要他们中间任何一方发生问题,这种关系都会遭受破坏, 即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二、环境的组成与分类
Hale Waihona Puke • 环境的组成如下:自然环境: ①物质:空气、土壤、水、岩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②能量:阳光、地热、气温、引力和地磁力等;
③自然现象: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地质构造、地震、火山活动 、海啸)、全球水循环、大气流动、水土演变等。
第一节 环境概述 四、环境要素和环境效应
• 环境要素——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
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又称环境基质 。分为自 然环境要素与社会环境要素,习惯上指自然环境要素 。特点如下 :
(1)最小限制律 (2)等值性 (3)环境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之和 (4)环境诸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3. 地质环境——岩石圈部分
4. 宇宙环境——大气圈以外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三、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 60亿年以前,地球是一团云状气尘物质,演化后形成了地球胎。 – 46亿年前,地球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演化过程中逐
步形成原始的 ①岩石圈:物质的重力分离; ②大气圈:上升到地表的还原性气体,无O2; ③水圈:地球内部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圈,降雨产生了河流、湖泊、海洋.
第二节 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学概述(2/2)
•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影响社会活动及其社 会发展,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
①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必须为多数人的利益服务。避免自然资源 的浪费,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无污染废物。
②限制影响环境的人类活动。所有自然物都有存在的权利。
③人类、其他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合作关系。 只要他们中间任何一方发生问题,这种关系都会遭受破坏, 即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物种之间 的竞争产生的生态位分离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12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驯化 内稳态 适应
2021/3/1
驯化
生态学基础理论
13
实验驯化(acclimation)与气候驯化(acclimatization) : 驯化(acclimation/acclimatization) :生物在实验/自然 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前者需要较短的时间,后 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 理调节反应称实验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 的生理调节反应称气候驯化,实验驯化是对环境条件改变 的一种生理上而非遗传上的可逆反应。
生态学基础理论
15
负反馈过程(维持哺乳动物血液渗透性)
➢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 植被地带性分布
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 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 性变化(干燥空气,-1℃ /100m;湿润空气,-0.6℃ /100m)。
经度地带性: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 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异。如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
条件(conditions)和资源(resources):环境因子可分 为条件和资源二类,不可消耗的称条件,可被消耗的 称资源。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 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 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 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8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综合性: 如气候的作用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塜雉孵卵的温度控制;渔
业高密度养殖增氧 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 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中华绒螯蟹的孵化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水体内的钙和锶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9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4
生态因子的类型
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 生物因子( biOtic factors) :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 非生物因子( abiotic factors) :温度、光、湿度、
pH、氧气等
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
➢ 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 、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 、生物因 子、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
生态学基础理论
10
生物种的耐受性限度图解(Smith,1980)
耐受性下限 不能耐受区 生理受抑制
最适区
耐受性上限 生理受抑制 不能耐受区
种 群 种群消失 数 量
数量很低
数量最高
数量很低 种群消失
低
环境梯度
高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11
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 响:如温湿的关系;湿度和溶氧的关系;温度和盐的协 同作用
➢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 养元素称最小因子(Justus von Liebig,1840,德国) 。
➢ 两个补充条件(Odum,1983):1)严格的稳定状态;2)因子补偿作 用(factor compensation) :生物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能够减少温 度、光、水等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Begon等将非生物因子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
➢ 条件:温度、湿度、 pH等 ➢ 资源:营养物质、水、辐射能等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5
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 分带性规律。
➢ 太阳辐射量差异 太阳辐射--热量带 --水分差异 --植被分带--土壤分带
驯化的应用:植物的引种栽培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14
内稳态
内稳态(homeostasis): 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 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内稳态通过形态、行为和生理适应实现。
大多数内稳态机制依赖于负反馈过程。依靠三个基本组 成成份:接受器;控制中心;效应器。
2021/3/1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1
生物与环境
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物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2
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概念 生态因子的类型 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3
环境概念
环境(environment)和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s)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 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 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 要素称环境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定律
➢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 生存、生长、繁概念的意义
❖为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奠定了一个便利的基点;
❖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薄弱环节。
2021/3/1
“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美国)
V.E.Shelford,1913,
➢ 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 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 态幅 (ecological amplitude) 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6
植被的空间格局(自M.C.Molles,Jr,1999)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7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生态位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12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驯化 内稳态 适应
2021/3/1
驯化
生态学基础理论
13
实验驯化(acclimation)与气候驯化(acclimatization) : 驯化(acclimation/acclimatization) :生物在实验/自然 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前者需要较短的时间,后 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 理调节反应称实验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 的生理调节反应称气候驯化,实验驯化是对环境条件改变 的一种生理上而非遗传上的可逆反应。
生态学基础理论
15
负反馈过程(维持哺乳动物血液渗透性)
➢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 植被地带性分布
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 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 性变化(干燥空气,-1℃ /100m;湿润空气,-0.6℃ /100m)。
经度地带性: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 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异。如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
条件(conditions)和资源(resources):环境因子可分 为条件和资源二类,不可消耗的称条件,可被消耗的 称资源。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 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 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 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8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综合性: 如气候的作用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塜雉孵卵的温度控制;渔
业高密度养殖增氧 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 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中华绒螯蟹的孵化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水体内的钙和锶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9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4
生态因子的类型
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 生物因子( biOtic factors) :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 非生物因子( abiotic factors) :温度、光、湿度、
pH、氧气等
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
➢ 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 、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 、生物因 子、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
生态学基础理论
10
生物种的耐受性限度图解(Smith,1980)
耐受性下限 不能耐受区 生理受抑制
最适区
耐受性上限 生理受抑制 不能耐受区
种 群 种群消失 数 量
数量很低
数量最高
数量很低 种群消失
低
环境梯度
高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11
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 响:如温湿的关系;湿度和溶氧的关系;温度和盐的协 同作用
➢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 养元素称最小因子(Justus von Liebig,1840,德国) 。
➢ 两个补充条件(Odum,1983):1)严格的稳定状态;2)因子补偿作 用(factor compensation) :生物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能够减少温 度、光、水等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Begon等将非生物因子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
➢ 条件:温度、湿度、 pH等 ➢ 资源:营养物质、水、辐射能等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5
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 分带性规律。
➢ 太阳辐射量差异 太阳辐射--热量带 --水分差异 --植被分带--土壤分带
驯化的应用:植物的引种栽培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14
内稳态
内稳态(homeostasis): 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 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内稳态通过形态、行为和生理适应实现。
大多数内稳态机制依赖于负反馈过程。依靠三个基本组 成成份:接受器;控制中心;效应器。
2021/3/1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1
生物与环境
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物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2
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概念 生态因子的类型 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3
环境概念
环境(environment)和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s)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 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 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 要素称环境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定律
➢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 生存、生长、繁概念的意义
❖为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奠定了一个便利的基点;
❖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薄弱环节。
2021/3/1
“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美国)
V.E.Shelford,1913,
➢ 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 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 态幅 (ecological amplitude) 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6
植被的空间格局(自M.C.Molles,Jr,1999)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
7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生态位
2021/3/1
生态学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