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态学内涵
生态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其各自内涵是什么?答:生态学:研究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环境生态学:①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②目的:运用生态学理论,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你认为引种、外来物种入侵对人类、生态环境会带来什么影响?答:破坏生态平衡,作为新型病毒的传播媒介,经济影响,对人类的健康影响, 具体的如破坏农作物,排挤本地生物,成为优势种,传播或直接致病。
入侵的生物可能会成为优势物种而迅速繁殖,进而侵占当地物种的生态位,造成本地物种的灭绝,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关系如何?什么是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答: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和效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和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
此点称之为光饱和点。
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此点称为光补偿点。
3、阐述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答:(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良好溶剂,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3水有较大的比容,为生物创造稳定的体温和环温。
(2)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矿物质、气-土壤肥力;○3构成土壤生物作用,土壤中生物包括各种菌类、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对土壤有机物分解转化、元素循环有重要作用,改变土壤物化性质,影响生物生长;○4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4、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意义?答: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表示: K = N•(T-T0)。
生态学的定义

第一篇生态学与生态学科第一章 生态学科概述已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惊心动魄的一个世纪,有史以来最长足的科技进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最沉重的人口负担、最严峻的环境危机、最空前的生态浩劫都发生在这100年。
经历了一个世纪上下求索的地球人终于意识到,即使拥有强大科技手段,人类并不能逃脱作为其生存环境的地球的种种变化对其前途的影响,人类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圈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而且只能与这个星球同命运、共存亡。
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不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只能带来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厄运。
可以说,还很少有象生态学这样一门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在时空尺度,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而我们现在则更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在不久以前我们感到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相互联系的重要性,而我们现在则感到在国家之间生态学方面相互依赖的重要性。
生态与经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个互为因果的网络之中。
”生态学对人类如此的重要,不仅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且也因为人类自身有责任维护人类赖已生存的星球,需要以生态学原则来调整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所以生态学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必需认真学习的科学。
一.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ecology)一词由德国学者E.H.Haeckel于1866年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由词根“oiko”和“logos”演化而来,“oikos”表示住所,“logos”表示学问。
因此,从原意上讲,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住所”的科学。
不同学者对生态学有不同的定义。
英国生态学家Elton(1927)的定义是“科学的自然历史”;澳大利亚生态学家Andrewartha(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科学,强调了对种群动态的研究;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重心是生态系统.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个体: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和空间分布结构等。
60年代前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
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野外是首选、并且是第一性的。
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
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
--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态,种群增长和种间竞争。
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第二章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关键性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解析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地球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研究这种相互作用对生物体和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涉及生物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旨在了解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繁殖和相互作用方式。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包括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物种是指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个体群体,物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也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层次。
种群是指生物个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自然交配群体的总称,种群是研究生物个体间相互作用和种群动态变化的重要对象。
群落是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总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较高层次,它研究的是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它研究的是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空间上的组成和功能。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观察、实验、数学模型和生态学调查。
实地观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实地观察可以获取生物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验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实验室或控制条件下对生物个体和环境进行人为干预,可以研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复杂动态过程。
生态学调查是对生物个体和群落分布、结构和功能等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调查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相对稳定性、遗传适应、能源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物个体和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一种稳定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遗传适应是指生物个体通过基因变异和选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遗传适应是生物个体适应环境的基础。
能源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维持生物体生存和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转移和转化过程,物质循环是生物体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生态学概述

第六节 生态系统
九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概念:广义概念、狭义概念。曲格平:是 一定的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个对立因 素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达到一个相 对稳定的平衡阶段。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1 自然因素、2 人为因素 生态平衡失调标志: 1 结构标志(缺陷)、2 功能标志(受阻、中断)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1 反馈机制 2 抵抗力 3 恢复力
温度:
随时间变化
第二节 生物生存环境
二 生物的物质环境 1 大气圈: 大气的组成:氮气78.9%,氧20.95%,氩气0.93%, 还有微量元素占0.03%。 2 大气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3 水圈:能利用的淡水约占全部淡水的20%,只有 0.5%能直接取用于河水。 4 岩石圈和土壤圈: 岩石圈:地球表面30-40km厚的坚硬地壳层 土壤圈: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第五节 群落
群落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一 群落的基本概念:是指一定时间内 居住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二 群落的特征:
1群落中的优势种
2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3群落的中间关联性 4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5群落的稳定性
第五节 群落
三 群落与生镜
生镜:群落具体生长的环境,不同生存条件 综合的地域空间。 四 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1植物群落的指示作用
第六节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类型 六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
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七 生态系统的类型 空间环境性质: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第一章生态学内涵

第四节 群落
一、群落概念及基本特征
2、基本特征
1.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 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4. 具有一定的结构 5.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 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交错区 8. 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第三节 种群
三、种群增长基本模式
A 种群在无限环境下的 指数增长(Malthus方 程)
B 逻辑斯谛增长:种群 在有限环境条件下增 长的一种简单形式, 又称为阻滞增长 (s型增长)。
第三节 种群
四、种间关系
第三节 种群
四、种间关系
(1)竞争 例子:同一草地的牛和羊 (2)寄生 槲 寄 生 菟丝子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 生命系统更高组织层次——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第三节 种群
2、基本特征 1)空间特征
东北虎活动范围需300~600km2 浮游生物需要的空间较小 2)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 生物量:单位面积或空间内所有个体的鲜物质或干物 质的重量。 3)遗传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共性+差异 种群内的变异 进化 更适应变化的环境
通常海拔每升100m,年平均温度降低0.5~0.6摄氏度。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2、物质环境
生物的物质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圈等组成, 他们具有两个明显特征: 空间性,即提供了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空间场所。 营养性,即提供生物发育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3、生物圈(biophere)
第五节 生态系统
超小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的概念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2.种群的概念?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哪些?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抽象:探讨一般规律时,泛指该种的任一种群。
具体:具体研究时,种群是具体的,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定。
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共生;捕食;寄生;竞争;协同进化。
3.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分类?群落的定义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相同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的分类指对实体(或属性)集合按其属性(或实体)所反映的相似的关系把他们分成组,使组内成员尽量相似,不同组的成员尽量相异。
4.生态因子的概念和分类?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光、温、湿度、降水量、大气运动土壤因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营养状况地形因子:起伏、海拔、山脉、坡度、坡向生物因子:种群结构、密度、竞争、捕食、共生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5.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所构成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一个生态复合体。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环境变化、干扰和保持系统平衡的能力。
6.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
7.导致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原初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原因是(1)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2)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
8.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什么?层次,价值和形成因素分别是什么?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第一章 生态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一节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原理一、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最早黑格尔(德国生物学家)1869年提出。
意为:自然界的经济学。
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
研究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以及影响平衡的因素及相关结果都是生态学家所关心的问题。
生态学中所说的生物包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最近,由于人类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也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等方面,把人类这一生物种也列入生态系统中,来研究并阐明整个生物圈内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问题。
生态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德国生物学家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二、生态幅和生态位生态幅:生物对环境因素的耐受范围。
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子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即: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生态入侵:也称外来生物入侵。
指某一生物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被引进到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非原产地区;在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在当地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种群;其分布地区逐步稳定扩展,造成自然景观或生态系统的明显变化或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 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 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 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 或 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 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 幅或生态价。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二、生物生存环境
1、分类
(1)物理环境(又称非生物环境),是生物栖息地周围
与之相关的理化因素的总和。
(2)生物环境:指包含有机体的环境,由影响动植物生 产和繁衍的其他生物所组成 。
第五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 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 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组织、自 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 动态的科学。现代生态学的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
第五节 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1)空间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况 (2) 物种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类物种在数量方面的分布 特征 (3)营养结构:食物网及其相互关系
植物群落的演替速度主要取决于——组成群落的物 种特性及其所处生境的严酷程度。 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的演替类型 (1)水生基质演替系列 (2)旱生基质演替系列
第五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935年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提出。他认为“ 生 态系统不仅包含生命有机体部分,而且包括了形成我们 称之为环境的所有物理因素”。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两个基本要点: 第1, 生态系统是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构成 第2, 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两点表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同时能 发挥其相应的功能。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一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2、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a)限制因子规律: (b)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c) 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 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教学方法
• • • •
多媒体教学 分组讨论 反转课堂 课后实践(安徽省新惟度规划设计创客工作室)
考核方法
考勤和讨论20%,笔记、反转课堂与作业完成40%,
考试成绩40%,
1、考勤和计分规则
总分100分,迟到或早退1次扣1分,请假1次扣1分,旷课1
次扣5分。课堂踊跃讨论、思路清晰加5-10分。
2、考试 总分100分,考试内容参考上课课件、课后思考题 3、笔记和作业完成,50分;反转课堂(分组完成),50分。
第三节 种群
三、种群增长基本模式
A 种群在无限环境下的 指数增长(Malthus方 程)
B 逻辑斯谛增长:种群 在有限环境条件下增 长的一种简单形式, 又称为阻滞增长 (s型增长)。
第三节 种群
四、种间关系
第三节 种群
四、种间关系
(1)竞争 例子:同一草地的牛和羊 (2)寄生 槲 寄 生 菟丝子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生物对光的适应
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 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 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
光周期调控: 人工光源与植物栽培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温度的空间变化:——纬度与海拔高度
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也大。大约纬度每 增加1º ,年平均气温降低0.5℃。因此,从赤道到极地形 成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第四节 群落
二、群落的种类组成
1、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一个群落或一个地区 的生物种类名录。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 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物 种 数
最小面积
样方面积
图:种-面积曲线示意图
第四节 群落
二、群落的种类组成
2、优势种和建群种
•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 物种称为优势种 。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 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 植物种类。 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
第四节 群落
一、群落概念及基本特征
2、基本特征
1.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 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4. 具有一定的结构 5.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 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交错区 8. 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第四节 群落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概念 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 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原生裸地——原生演替 次生裸地——次生演替
第四节 群落
四、群落的演替
2、演替类型
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3种: (1)快速演替 (2)长期演替 (3)世纪演替
第一节 生态学的的内涵
二 、生态学的起源和分类 起源于生物学:biology=生物学&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学研究的“生物系统”+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 包括:基础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 : 生态学与地学、经济学等相互渗透出现的交叉 学科: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生态经济学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第三节 种群
(3) 共生、捕食
生于树干上的地衣
狮子捕食
第三节 种群
(4) 种间合作与互利共生 例子:与根瘤菌共生的豆科植物 人体肠道中的某些细菌与人
第三节 种群
第四节 群落
一、群落概念及基本特征
1、概念
生物群落(biocoenosis)简称群落(community),是指一定时间
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包括动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 生命系统更高组织层次——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第三节 种群
2、基本特征 1)空间特征
东北虎活动范围需300~600km2 浮游生物需要的空间较小 2)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 生物量:单位面积或空间内所有个体的鲜物质或干物 质的重量。 3)遗传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共性+差异 种群内的变异 进化 更适应变化的环境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叶 片 气 孔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种群生的内涵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第一节 生态学的内涵
农业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应 用 生 态 学
污染生态学
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学
生态工程学
• • •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一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1、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 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 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 物和其他生物等。主要有两方面因素组成:非生物因素和 生物因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 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habitat)。
以下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 • • • • • 何为城乡? 生态系统? 环境问题? 生态工程? 生态规划? 环境管理?
看到这张图的情况如何应对??
主要讲授内容:
• 绪论(生态学基础) “人工湿地”
•
•
城乡生态系统
城乡生态学基本原理
“禾本科分蘖”
“大鱼吃小鱼”
•
•
城乡污染生态防治
城生态工程与生态规划
“不能吃的鱼”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作用于生物: 大漠魂——胡杨
荒漠植物-刺旋花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2)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
长江源地区的草场正在退化 超载放牧 草场退化
第二节 有机体与环境
物理环境可分为能量环境和物质环境两部分。
1、能量环境: 光环境和温度环境组成了地球上的能量环境。能量环 境的能量唯一来源来自太阳。
第三节 种群
二、种群数量动态参数
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信息主要来于 A 人口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一个种群,该种群的个体数 量是经常变动的。人口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都会影 响人口数量的变化。但是它们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人 口数量的变化的。例如,在人口种群内,老人口数量较多, 分布均匀,处于生育期的人也比较多,男女比例接近1︰1, 此时的出生率可能较高。但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而使其死亡 率增加,那么此时种群数量并不一定随出生率的增加而增大。 所以种群数量的变动是出生率、死亡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因 此应选D。
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 层的交接的界面所组成的,其中有生命在其中积极 活动,所以称之为生物圈。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 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 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
第三节 种群
一、种群概念及基本特征
1、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特定空间内能相互进行繁殖的、 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个体总和。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点:
一、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基本知识
二、城市生态系统
三、环境影响评价
四、城市环境保护
第一章 生态学的内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生态学的内涵 有机体与环境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学的的内涵
一 、生态学概念 1869 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 (Haeckel)首次提出 Ecology来自希腊语:Oikos+Logos =住所/栖息地+学科研究 生态学的定义(Haeckel) :“研究有机体及其 周围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外部世界是广义 的生存条件”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