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园林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生态学)

合集下载

(完整版)园林生态学

(完整版)园林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2、生态园林: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生态系统。

3、耐受定律:植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植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植物的耐受限度,该种植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

4、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

5、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换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6、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7、冻拔:又称冻举,气温下降,引起土壤结冰,是间接的低温危害。

8、冻裂:昼夜温差导致热胀冷缩产生弦长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

9、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10、富营养化:大量N、P、K等营养物进入水域,引起不良藻类和其他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生物大量死亡。

(水华、赤潮)11、团粒结构:是土壤中腐殖质把矿物土粒互相粘结成直径0.25〜10mm的小团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状态处于最好的相互协调状态,团粒结构的土壤最适宜植物的生长。

12、菌根: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形成互惠共生,即菌丝侵入树木根系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内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

13、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化学变化或化学变化反应,形成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硫酸烟雾、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贺凤春、匡振鶠一、前言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苏州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

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

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

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

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

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

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

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

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

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贺凤春、匡振鶠一、前言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苏州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

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

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

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

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

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

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

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

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

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城市园林生态学

城市园林生态学

院工作,任平顶山市林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 的城市气温高于周围自然环境气温现象[1],在温度空间分
员,研究方向为林业(园林)科学。
布上,城市就如一个温暖的岛屿。它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
3 结论 通过对目的层营城组的实验研究,预测结果与实际测 试的相关系数很好,吻合程度很高,因此采用多参数曲线
非线性回归的方法预测横波,会减小预测误差,对后续的 叠前反演提供了保证。
市的环境恶化带来的困扰;尤其人口密集的区域生态的破 对生态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它以园林生态学的理
坏更为严重。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在发展经 论框架为依托,以园林植物环境、园林植物群落和园林生
济的同时必须控制对原有生态的破坏,合理的分配资源, 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内园林生物与
有效的改善环境。园林绿化的效益同样也是经济效益,发 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强调园林与居民之间的协调。研究
展经济是为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园林绿化更与人息息 相关,更是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服务。城市园林生态的保 护和改善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 — —— —— —— —— —— —— —— —— —— —— ——
摘 要 :“城市园林生态学”作为城市园林建设的指导性学科,时刻提醒我们城市的生态是脆弱的,需要我们去了解它,去维护它 。
本文介绍了城市园林生态学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城市园林生态的要素,提出了城市园林生态学评价方法和保护生态的办法。
Abstract: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as the guiding discipline of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lways reminds us of the fragile urban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城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等, 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尖锐, 从而使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提 到了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Agenda)。
1.2 城市生态学发展简史
1.2.1 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反映在人口、人与 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390B.C.,商鞅第一个提出了 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①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 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②主张增加农业 人口,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 小于10: 1,鼓励从事农业,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自 迁居。荀子( 238B.C. )提出减少工业人口,国家才能 强盛的主张。 170A.D. ,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 理布局思想,1885年,包世臣提出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 比例关系应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这些“重 农抑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1.1.3 研究意义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经 济、政治、社会、科学、文化、生态环境 发展和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 城市的优势在于工业、人口、市场、文化 和科学技术的集中,这有利于生产的专业 化、协作化和新型高度精尖技术密集工业 的发展,有利人员流动、物质流通。
但是城市的缺点也恰恰在于人口和工业的过量集中和密 度过大,在城市化地区,进行着大量的资源利用、物质 变换、能量流动、产品消费等活动,从而使自然资源大 量耗用和各种生产、生活废料大量产出,引起了一系列 城市问题。如人口密集、住房困难、土地资源紧张、工 业资源短缺、水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疾病流 行 、 犯 罪 增 多 、 就 业 困 难 等 等 。 (3R, reduce, reuse, recycle).

生态学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研究

生态学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研究

生态学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风景园林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尊重自然的理念也受到推崇,本文在生态学的理念下介绍景观生态学机理并将它运用在城市绿地设计中,为城市居民打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成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生态设计;景观生态;风景园林1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生态设计是指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景观设计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一种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

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

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目前国内景观设计现状是无论五一、十一的花坛,还是景观大道或是城市广场,或者是郊野“自然公园”还是整治一新的市区水系;从普通的住宅绿地设计,到“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所以,有必要对生态设计的原理加以认识,以指导正确的景观设计。

2景观生态学的机理景观生态学一词首次出现在1937年德国地理学卡尔特罗撰写的《航空像片判图和生态学的土地研究》一文中。

这个概念是在他利用航空照片进行东非土地利用空间的研究之旅中总结而来的。

他在提出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因为看到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中各自的不足以及相互之间的互补关系。

因此,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研究考虑,才能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问题[2]。

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并迅速在中欧传播开来。

现今,其所谓的景观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并具备了自身的要素和特征。

景观生态学理念包罗的内容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苏州市园林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生态学) PPT

苏州市园林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生态学) PPT
政策;落实空气质量管控措施;创新排污许可 证新模式。在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推广完善刷 卡排污。
降尘
• 苏州市区降尘年均值为2.01吨/平方千米•月,符 合国家推荐标准。
噪声
• 苏州市区区域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为53.2分 贝,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二级(较好)。社会生活 噪声仍是影响全市声 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 源,所占比例为 68.1%;其次为交通 噪声、工业噪声和施 工噪声,所占比例分 别为21.1%、8.1%和
苏州市园林生态城市研究 (城市生态学)
苏州市位于长江 三角洲东南部, 西濒太湖,北依 长江,东南与上 海接壤,西北毗 邻无锡,南部连 接浙江嘉,湖州 两市。苏州市区 7区面积1649.72 平方公里,5县
• 苏州这块被誉为“天堂” 的宝地的由来,自然和
苏州的地质发展史密切 相关。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
• 生态环境质量: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评价,苏州市的 生态环境状况属于良级别,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 适合人类生活。
水环境综合整治
保障饮用水安全。强化蓝藻和湖泛巡查监测预 警工作;推进阳澄湖生态优化;推进阳澄湖生态 优化。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防控机动车污染。出台老旧机动车提前淘汰补助
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
需氧量和 溶解氧等。
2015年苏州市环境空气污染属煤烟型和石油型并 重的复合型污染。细颗粒物是影响我市环境空气 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 苏州各地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和一氧化碳日均浓度 均达到二级标准要求;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均超过标准要求;臭氧日最大 8小时平均浓度出现超标现象。

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2015 年平均气温17.1℃,降水量 1601.1毫米

园林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园林生态学是利用植物、动物、土壤、水体和风等物质和能量元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探讨园林生态系统的建立、维护和管理的学科。

它关注园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这个系统的发展和变化。

林生态学是一个多学科学问的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水文学、风学、自然资源学、生态保护学和园林学等学科。

园林生态学涵盖了园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水体、土壤、动物和气象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园林生态学研究可以解释园林建设过程中的植物、土壤、水体和动物等因素如何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个有效的成果。

园林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气候条件的测量和观察,植物群落的计数和观察,动物群落的调查,水体的化学分析和微生物活性的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分析,行政监管的评估等。

园林的建设是人类加工自然环境的一种形式,由于园林形态的多样性,园林本身就具有多种形态,因此园林生态学尤其重要,园林生态系统内植被、水体、土壤、动物和气象等因素的构成都是园林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参考,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为园林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针。

一般说来,园林分为室内园林和室外园林。

园林生态学在研究室内园林时,需要考虑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以及室内园林中植物和动物群落的结构和演化特点;而在研究室外园林时,则需要考虑气候、土壤、经济发展等条件,以及室外园林中植物和动物群落的结构和演化特点。

因此,研究园林生态学的同时,必须和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水文学、风学、自然资源学、生态保护学和园林学等学科和跨学科结合在一起,考虑多种因素。

园林生态学的研究是人类社会的需求和利益的体现,它不仅仅是在研究材料规律,而且是在探索和构建有效的园林建设和管理模式。

目前,园林生态学研究一直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并在园林设计和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实现和谐社会环境、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和提高园林建设和管理水准作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境

AQI均值在0~50空气质量为优, 51~100为良,101以上为污染。
2015年苏州市地表水污染属综合型有机污染。影响全市主 要河流水质的首要污染物为氨氮,影响全市主要湖泊水质 的首要污染物为总氮。
全市主要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湖泊水质污染以富营 化为主要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与2014年持 平。 苏州市区地下水水质较好,开展监测的39项指标有38项 达到地下水Ⅲ类标准,水质保持稳定。 河流水质环境质量监测网的53个断 面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总体为轻度
降尘
• 苏州市区降尘年均值为2.01吨/平方千米•月,符 合国家推荐标准。
噪声
• 苏州市区区域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为53.2分 贝,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二级(较好)。社会生活 噪声仍是影响全市声 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 源,所占比例为 68.1%;其次为交通 噪声、工业噪声和施 工噪声,所占比例分 别为21.1%、8.1%和 2.7%。
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 需氧量和 溶解氧等。
2015年苏州市环境空气污染属煤烟型和石油型并重的 复合型污染。细颗粒物是影响我市环境空气 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 苏州各地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和一氧化碳日均浓度 均达到二级标准要求;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均超过标准要求;臭氧日最大 8小时平均浓度出现超标现象。
• 森林公园情况:高新区大阳山、吴江区铜罗、太仓市西庐园等7个 森林公园,面积为20.67平方公里。 • 湿地情况:国家级湿地公园6个、省级6个、市级9个,湿地公园面 积约1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为51.4%。
• 生态工业园区情况:全市1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除2个旅游度假区 外,其他15个工业开发区全部建成生态工业园区,位列全国、全 省前茅。
• 苏州有历史记载以来,虽无大的毁灭性地震,但发生在苏州及邻近地区,对苏州造成
一定影响的有100多次,1964年吴县东山4.3级地震;1991年常熟太仓5.1级地震。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全市总
面积 8848.42平方公 里,其中平原约4660平 方公里,占54.8%;水面约3607平方公里,
占42.5%;丘陵约221平方公里,占2.6%。 呈现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低丘点缀的地
形特点。山不高而清秀, 水不深而辽阔,山水 相依,风景旖旎,人 文彬蔚,历史悠久, 古迹众多,自然景观 和人文景观美不胜收,
成为江南游览名胜之地。
• 苏州西濒太湖,北枕长江,湖荡河港密布,水面占42.5%,江湖水可以 统调,雨量充沛,河网储水功能大,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年径流量95亿 立方米以上;多年平均人均总资源为1820立方米,大于全省人均值22.5 %;多年平均实用人均资源830立方米。过境水,进量(包括太湖、杭 嘉湖区、无锡及长江引水),平水年为81.39亿立方米,干旱年为86.64 亿立方米,特枯年为92.91亿立方米;出量(包括入太湖、 入黄浦江、

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2015年 平均气温17.1℃,降水量1601.1 毫米

苏州与全国的温暖变化稍有不同,即使与属于同气候区 的南京、上海相比,冬季比南京暖,但比上海冷;夏季比南京 凉,而比上海热。苏州历史上多雨潮湿年代多于少雨干旱年代





平均初雪日为12月24日,最早的1976年 11月17日已见初雪; 平均终雪日为3月8日,最迟的1980年要到4月下旬。常年平均降雪 日数为6.7天,
• 生态环境质量: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评价,苏州市的 生态环境状况属于良级别,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 适合人类生活。
水环境综合整治 保障饮用水安全。强化蓝藻和湖泛巡查监测预 警工作;推进阳澄湖生态优化;推进阳澄湖生态 优化。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防控机动车污染。出台老旧机动车提前淘汰补助 政策;落实空气质量管控措施;创新排污许可 证新模式。在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推广完善刷 卡排污。
无锡及长江排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平水年为79.54亿立方米,干旱年为78.3亿立方米,特枯年为 65.71亿立方米;地下水仅限于一些工矿开采使用,年开采量为 0.73亿立方米。苏州市境内的需供水量包括农业、工业和民用三 方面,三个典型年份的实际需用水量分别为44.09、46.75和 57.33亿立方米。在平水年和干旱年主要靠取太湖水以补给地区 径流的不足,在特枯年则需依靠大量引用长江水源以供需用。 1978年属特枯年,从长江引水53.31亿立方米。
苏州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吴 中区和高新区。已探明的中型以上矿产地 13处,为苏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 定数量的资源。苏州的金属矿产,已探明 的铁、铜、银、铅、锌、锡、铌、钽、铟、 镉等矿产,都与本期岩浆活动有成生关系。 苏州非金属矿产种类多,资源较为丰富。 主要有高岭土、瓷石、花岗岩、明矾、萤 石、石灰岩、石英砂岩、煤等。
苏州市生态城市研究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
角洲东南部,西濒
太湖,北依长江, 东南与上海接壤,
西北毗邻无锡,南
部连接浙江嘉,湖 州两市。苏州市区7
区面积1649.72平方
公里,5县市面积 4444.20平方公里, 大型湖泊面积 2394.50平方公里1, 全市共8488.42平方 公里。
• 苏州这块被誉为“天堂” 的宝地的由来,自然和 苏州的地质发展史密切 相关。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 水湖之一,位于长江三 角洲南缘,,地跨江浙 两省,总面积2452平方 千米(水位3.14米时), 湖岸线长393.2千米,太 湖三分之二的面积在苏 州辖区内。太湖与苏州 的社会、经济、历史文 化的发展,与苏州自然 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 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