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快速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大功率直流快充充电桩的研究与设计

大功率直流快充充电桩的研究与设计
$&
关键词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C总线
44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以及 大气污染全球气温上升的危害加剧各国政府及汽车企业普 遍认识到节能和减排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方向发展电动汽 车将是解决这两个难题的最佳途径$ 本文所研究的大功率 直流快充充电桩能够解决电池续航短充电时间长等问题对 于推动电动汽车跨越式发展和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具有重要 的作用
!科技风 "#$% 年 % 月下
科技创新 !"#$%&$'(') *+&,-./&$01$21(3$&)%$1$3%)%
大功率直流快充充电桩的研究与设计
程4刚
西安工程大学电信学院!陕西西安!'#%%")
摘4要充电桩是普及电动汽车的重要基础设施而直流充电桩相比交流充电桩而言具有输出的直流电可调和调整范围大 等优点可以实现对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的要求 本课题在研究 $5.J 单个充电模块的基础上设计一款 $)%.J 的大功率一体式直 流充电桩
图 $4三相 U#>CC;整流电路 $&) $)%.J 直流快充充电桩的设计 在 $5.J 单个充电模块的基础上设计一款 $)%.J 的大功 率一体式直流充电桩其结构图如图 ) 所示
图 ) $)%.J 直流充电桩结构图 $一桩双充的功率自动分配控制策略 该控制策略根据两枪充电过程中状态信息产生充电功率 自动 分 配 使 充 电 机 具 备 负 荷 调 节 分 配 功 能 优 化 负 荷 利 用 率( 其系统框图如图 ( 所示
#直流快充充电桩的设计 $&$ $5.J 单个充电模块的设计 对 ;=*!=变换电路的要求是输入电流无谐波输出直流 电压稳定输入功率因数高 采用 U#>CC;型三相 H?=电路作 为 ;=*!= Reserved.

研究大功率直流快充充电桩的设计

研究大功率直流快充充电桩的设计

研究大功率直流快充充电桩的设计[摘要]伴随电动汽车整个行业领域的持续发展,对充电桩实际需求量不断增加,尤其要注重大功率的直流快充一类充电桩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

那么,为能够设计出最能够满足使用者快速补电充电需求的充电桩,使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体验接近与传统燃油汽车,本文主要探讨大功率直流快充充电桩的总体设计,仅供业内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充电桩;直流快充;大功率;设计前言:现阶段直流充电桩,其相比较于交流充电桩,能够更为便捷地调节所输出直流电为电动汽车快速充电,但充电时间还相对较长,影响用车体验及电动汽车的发展,直流充电桩应具有更大的调节范围,促使新能源电动汽车实际充电速度更快。

因而,对大功率直流快充充电桩的总体设计开展综合分析较为必要。

1、关于充电桩的概述所谓充电桩,即为电动车辆提供重要的能量补充一种充电装置,充电桩基本功能与加油站当中加油机较为相似,能够固定于墙壁或是地面位置,安装至各种公共建筑、居民小区的停车场及充电站当中,能够结合实际电压等级,对型号不同的电动车辆实施充电。

充电桩现阶段以常规及快速这两种不同的充电方式为主,人们借助特定的APP软件和充电卡,对充电桩实施人机交互各项操作,扫码或刷卡后便可正常使用,实现各项充电操作,还可人机界面和APP软件上查看充电数据和费用数据等。

2、直流快充大功率充电桩总体设计2.1在系统架构层面充电桩输入三相380V交流电,经过滤波电路EMI后,由三相功率因数校正电路(PFC)进行整形与参数优化,后级DC-DC电路主要是为了提高直流输出电压的幅值,最后经滤波电路输出后给电动汽车电池充电。

充电桩电源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电源模块总体结构框架示意图2.2在充电桩层面如图2所示,为此充电桩总体结构示意图。

智能直流充电桩采用交流AC380V供电,设计功率480 kW输出电压200-1000V,结构分为一体式和分体式。

充电桩基本构成包括:充电模块、智能计费综合管理、充电控制、功率控制、开关控制、电子锁驱动板、充电接口、供电接口、人机交互显示屏、读卡器等各模块。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的设计与研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桩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成为了一个极具实用价值和战略性意义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加油站模式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因此设计一套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I.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概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是指一种将电能输送到汽车内部用以充电的专用设备,通常包括充电接口、电源输入端、主控制器和数据通信模块等配件。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具有安全、高效、智能化、远程管理等特点,成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的主要手段。

II.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的设计原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的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例如:1. 安全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一定要保证安全性,防止电击等危险事故发生。

2. 适用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要具备广泛适用性,能够兼容多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

3. 高效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应当具备高效性,避免因充电速度慢而造成的诸多不便。

4. 稳定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必须保证稳定性,从而保证充电效率和充电安全。

III.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的设计方案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1. 硬件设计硬件设计是指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的物理构造,包括外观设计和内部结构等。

外观设计应当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内部结构应当合理布局,避免电线乱糟糟。

2. 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指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的软件构造,包括控制程序和数据管理等。

控制程序应当易于维护,稳定可靠,数据管理应当简单实用,便于远程管理。

IV.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的应用前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未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将显著缩小充电时间,并能够进行远程管理与智能化操作等。

V. 结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全面考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的安全、高效、智能化等特点,设计一套完美的充电桩系统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瓶车充电桩方案

电瓶车充电桩方案

电瓶车充电桩方案引言随着电动车辆的快速普及,充电设施的供应和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特别是在电动自行车(电瓶车)市场,由于其低成本、便捷性和环保特性,充电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探讨电瓶车充电桩方案,并提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需求分析1. 充电速度在选择充电桩方案时,充电速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对于电瓶车用户来说,能够快速充电是提高使用便利性的关键。

因此,充电桩方案应该具备高效的充电速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电池充电,提供给用户足够的电力。

2. 充电桩数量随着电瓶车的普及,充电桩的数量也需要相应增加。

特别是在城市和居民区,需求量巨大,充电桩的布局也需要考虑用户的出行需求,以便提供充足的充电设施。

3. 安全性充电桩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用户在进行充电时,需要保证自身安全,防止电击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因此,充电桩方案应该采用安全可靠的设计和材料,提供给用户一个安全的充电环境。

二、充电桩方案设计1. 快速充电技术为了满足用户对充电速度的要求,可以采用直流快速充电技术。

直流快充技术能够提供更高的充电电流和充电功率,从而提高充电速度。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充电时间,提高用户的充电效率和便利性。

2. 充电桩布局针对不同区域的需求量和用户出行特点,充电桩的布局需要合理规划。

在城市中心和交通枢纽周边,应该增加充电桩的密度,以满足高频率的充电需求。

在居民区和商业区,可以采用分布式布局,将充电桩设在方便用户到达的地点,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服务。

3. 安全设计充电桩的安全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应该采用高质量的材料和工艺,确保充电桩的结构强度和电气安全。

同时,可以采用过流保护、漏电保护和短路保护等安全设备,预防充电事故的发生。

此外,充电桩应具备防雷、防水等功能,以应对各种环境条件。

4. 智能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充电桩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充电桩的工作状态和使用情况,保证充电桩的正常运行。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设计与研究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设计与研究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设计与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续性的日益关注,电动汽车(EV)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正逐渐受到大众的青睐。

然而,电动汽车的普及与推广仍受限于其充电设施的发展。

因此,智能充电桩的研究与设计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设计与研究,包括其核心技术、设计理念、实际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将首先介绍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当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接着,将详细阐述智能充电桩的核心技术,如无线充电技术、快速充电技术、智能调度系统等,以及它们在充电桩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还将探讨智能充电桩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法,包括其结构设计、功能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方面,本文将分析智能充电桩在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中的应用场景和优势,如提高充电效率、优化充电资源配置、增强用户体验等。

还将讨论智能充电桩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领域中的融合应用,以及其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展望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政策支持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探讨,旨在为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设计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概述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环保问题的日益关注,电动汽车(EV)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正逐步成为未来交通出行的重要选择。

而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则是电动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其发展与优化对于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交流充电(AC Charging)、直流充电(DC Charging)和无线充电(Wireless Charging)。

交流充电通常使用家用或公共充电桩进行,电流和电压较低,充电时间较长,但设备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家庭或日常慢速充电。

直流充电则采用高电压和高电流,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为电动汽车充满电,适用于商业充电站或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需要快速充电的场合。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快速充电方案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快速充电方案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快速充电方案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如何快速充电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快速充电方案,从充电桩技术、充电模式以及充电设备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充电桩技术充电桩技术是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的关键。

目前,主要有直流快充桩(DC快充桩)和交流快充桩(AC快充桩)两种充电桩。

直流快充桩可以实现大功率的充电,充电速度快,适用于商业充电站和长途充电。

而交流快充桩则适用于家庭和小区等场所,它的优势在于与家用电网相连,不需要建设专门的电力设备。

直流快充桩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当前主要的技术难点在于交流快充桩。

目前,一种新型的交流快充桩技术是利用虚拟同步技术,可以在保持较低成本的情况下,实现高功率充电。

这种技术通过对电网进行特殊控制和优化,实现模拟同步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充电功率和速度。

二、充电模式快速充电技术需要不同的充电模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目前主要有直流快充和交流快充两种充电模式。

直流快充模式是通过直接将电能由充电桩输送到电池中进行充电,具有高功率和快速充电的特点。

而交流快充模式是将交流电能通过充电桩转换为直流电能,再输送到电池进行充电。

此外,创新的充电模式也在不断涌现。

比如无线充电技术,可以消除传统充电线的使用,实现无电触点的充电过程。

这种模式具有充电方便、安全性高的特点,但目前仍面临技术瓶颈和成本较高的挑战。

三、充电设备除了充电桩技术和充电模式外,充电设备也是实现快速充电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电动汽车市场上有许多充电设备供应商,它们研发出了各种类型的充电设备,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其中,快速充电设备主要包括充电枪、充电线和充电插头。

充电枪是连接充电设备和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它通过将电能传输到电动汽车的电池中实现充电。

充电线则是连接充电枪和充电桩的部件,它需要具备较高的绝缘性和导电性能。

充电插头则是充电设备与电动汽车之间的连接部件,它需要具备稳定性、耐用性和防水性能。

在充电设备的发展中,充电设备的标准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电动汽车光伏充电桩系统研究与设计

电动汽车光伏充电桩系统研究与设计

电动汽车光伏充电桩系统研究与设计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交通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光伏充电桩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研究与设计对于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电动汽车光伏充电桩系统的研究现状、设计原理以及实际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发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电动汽车光伏充电桩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介绍,阐述其工作原理、组成部分以及与传统充电桩相比的优势。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光伏充电桩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光伏电池板的选型与配置、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充电控制策略等,并探讨这些技术在提高充电效率、降低能耗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还将对光伏充电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系统设计原则、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等方面。

在硬件设计方面,将重点关注光伏电池板的选型与安装、充电接口的设计与兼容性、安全防护措施等;在软件设计方面,将探讨充电控制算法、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以及系统通信协议等。

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探讨电动汽车光伏充电桩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包括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效果、用户体验反馈等。

通过案例分析,旨在为光伏充电桩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提供实践依据。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与设计电动汽车光伏充电桩系统,为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电动汽车光伏充电桩系统基础理论电动汽车光伏充电桩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光伏发电技术与充电桩设备的绿色能源系统。

其核心基础理论主要涉及光伏发电原理、充电桩工作原理以及两者的集成设计。

光伏发电原理基于光伏效应,即利用太阳能光子撞击光伏电池板上的半导体材料,产生光生电流。

光伏电池板中的硅材料吸收光能后,电子从束缚状态被激发到自由状态,形成光生电子-空穴对。

这些电子-空穴对在电池板内部电场的作用下分离,电子流向负极,空穴流向正极,从而形成电流。

光伏发电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是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理想能源来源。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设计与研究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设计与研究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设计与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并且汽车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传统燃油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上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因而推广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目标。

新能源汽车采用电池作为能量源,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车。

然而,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充电时间长、充电效率低、充电桩分布不均衡等等。

为了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的问题,充电桩技术需要对充电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设计。

第二章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现状2.1 充电模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式充电、公共充电、快速充电,其中家庭式充电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充电方式。

2.2 充电桩类型: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基础公共充电桩、智能公共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

2.3 充电桩设备标准:充电桩设备标准涉及到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目前国内应用较广的充电桩国际标准主要有CHAdeMO、GB/T、CSS等,而国际上采用的是SAE标准。

第三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设计3.1 充电桩的结构:充电桩主要由电源控制模块、充电控制模块和充电连接模块三部分组成。

3.2 充电桩的通讯协议:充电桩的通讯协议主要是为了保障充电桩与电动汽车之间的通讯,并保证了充电桩的相互兼容性以及互联互通的能力。

3.3 充电桩的安全性能:充电桩的安全性能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主要体现在防雷、防渗水、防爆炸、防过电流等方面。

第四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研究4.1 快速充电技术:快速充电技术主要是为了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

通常采用的是直流快充技术,适合于在路途中进行短时间的快速充电。

4.2 智能充电技术:智能充电技术是在充电桩中加入人工智能技术,使充电桩拥有了自适应学习和优化控制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电动汽车的充电特性为其进行快速、高效、低耗、可靠的充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电桩快速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方案1.1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充电方式动力电池充电设备是电动汽车充电不可或缺的子系统之一,它是将太阳能光伏电池输出的电能传换为电动汽车车载动力电池的能量。

1.恒压充电法顾名思义,恒压充电即是在充电过程中将蓄电池两极间电压维持在恒定值的充电方式。

在恒压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是逐渐减小的,即达到了自动调节充电电流的效果,与蓄电池接收能力曲线走势相同。

如果设定的电压恒定值适宜,就既能保证蓄电池的完全充电,又能尽量减少析气和失水。

图1.1恒压充电特性曲线与接收特性曲线虽然两曲线基本走势相同,但在随着恒压充电的进行,充电电流的下降速度趋于平缓,无法下降到接收曲线的要求值,这时再进行充电就会对蓄电池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两曲线对比如上图1.1所示。

总体来说,恒压充电有以下优点和缺点:①充电特性曲线更接近于蓄电池接收特性曲线。

②充电电路易于实现。

③恒压充电电解水很少,避免了由于硫酸铅浓度上升而造成的电池老化。

④但是使用这种方法会造成充电初期电流过大,容易使蓄电池极板弯曲,导致电池报废,且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

综合考虑以上优缺点,恒压充电现阶段已经很少使用,只有在要求低充电电压、大电流时才采用。

2.恒流充电法与恒压方式相对应,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维持在恒定值,也是一种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充电方法,充电电路多用开关电源控制实现。

充电时可以根据蓄电池的容量和接收特性曲线来确定合适的充电电流值,利用小电流、长时间的充电方式在不伤害蓄电池性能的情况下完成充电。

图1.2 恒流充电特性曲线与接收特性曲线为了尽量减少充电时间,充电电流值的选择不能过小,但是这样就会造成在电池即将充满的后期阶段充电特性曲线超过蓄电池接收曲线的情况。

所以现阶段在恒流充电的基础上,将后期恒流充电阶段置换为小电流连续充电,充电特性曲线如上图1.2所示。

3.快速充电法①脉冲式充电法,这种充电法不仅遵循蓄电池固有的充电接受率,而且能够提高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接受率,从而打破了蓄电池指数充电接受曲线的限制,这也是蓄电池充电理论的新发展。

脉冲充电方式首先是用脉冲电流对电池充电,然后让电池停充一段时间,如此循环。

充电脉冲使蓄电池充满电量,而间歇期使蓄电池经化学反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有时间重新化合而被吸收掉,使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自然而然地得到消除,从而减轻了蓄电池的内压,使下一轮的恒流充电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使蓄电池可以吸收更多的电量。

间歇脉冲使蓄电池有较充分的反应时间,减少了析气量,提高了蓄电池的充电电流接受率。

②2REFLEXTM快速充电法,这种技术是美国的一项专利技术,它主要面对的充电对象是镍镉电池。

由于它采用了新型的充电方法,解决了镍镉电池的记忆效应,因此,大大降低了蓄电池的快速充电的时间。

铅酸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和对充电状态的检测方法与镍镉电池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借REFLEXTM充电法的一个工作周期包括正向充电脉冲,反向瞬间放电脉冲,停充维持3个阶段。

③变电流间歇充电法,这种充电方法建立在恒流充电和脉冲充电的基础上。

其特点是将恒流充电段改为限压变电流间歇充电段。

充电前期的各段采用变电流间歇充电的方法,保证加大充电电流,获得绝大部分充电量。

充电后期采用定电压充电段,获得过充电量,将电池恢复至完全充电态。

通过间歇停充,使蓄电池经化学反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有时间重新化合而被吸收掉,使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自然而然地得到消除,从而减轻了蓄电池的内压,使下一轮的恒流充电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使蓄电池可以吸收更多的电量。

④变电压间歇充电法,在变电流间歇充电法的基础上又有人提出了变电压间歇充电法。

与变电流间歇充电方法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阶段的不是间歇恒流,而是间歇恒压。

在每个恒电压充电阶段,由于是恒压充电,充电电流自然按照指数规律下降,符合电池电流可接受率随着充电的进行逐渐下降的特点。

⑤变电压变电流波浪式间歇正负零脉冲快速充电法,合脉冲充电法、ReflexTM快速充电法、变电流间歇充电法及变电压间歇充电法的优点,变电压变电流波浪式正负零脉冲间歇快速充电法得到发展应用。

脉冲充电法充电电路的控制一般有两种:1)脉冲电流的幅值可变,而PWM(驱动充放电开关管)信号的频率是固定的;2)脉冲电流幅值固定不变,PWM信号的频率可调。

脉冲电流幅值和PWM信号的频率均固定,PWM占空比可调,在此基础上加入间歇停充阶段,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充进更多的电量,提高蓄电池的充电接受能力。

1.2快速充电系统主电路的设计快速充电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主变换电路(高频开关电源电路、斩波电路)和辅助电路(隔离驱动电路、采样电路、辅助电源)。

下面各节将分别对硬件系统的各电路进行设计,主要工作包括电路拓扑选择、原理分析、参数计算及其元器件的选型。

并以此设计为基础,对硬件电路进行搭建和调试。

1.2.1快速充电系统整体设计参数为实现上述提出的快速充电方法和控制策略,本文选用铅酸蓄电池LC-RA1212,设计了最大输出功率为300W 的充电电源硬件系统,硬件系统的整体设计参数如表 1.1 所示。

表1.1系统的整体设计参数1.2.3快速充电主回路设计由图1.3所示的快速充电系统硬件部分的主电路结构图可知,硬件系统的主电路由整流电路、高频开关电源电路和斩波电路组成。

光伏发电系统输出的220V交流电经全桥整流、滤波后输出电压约为300V的高压直流电;高频开关电源电路不仅起隔离作用,且将整流后的300V直流电转换为18V低压直流电,为后端的斩波电路提供稳定的电压输入;斩波电路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完成快速充电方法中蓄电池的充、放电功能。

图 1.3快速充电系统的主电路图由图1.3 可知,220V 的单相交流电由全桥电路进行初级整流,并经过大电容低频滤波稳压,输出电压为300V 左右的直流电。

输出直流电压:()74221=2±⨯=220U(4-1)418357.~.%26415考虑到电网电压的波动需选取一定的裕度,低频滤波电容的耐压应大于:.21.11=⨯86290~U52V.393(4-2) 单相整流电路需滤除较高幅值的纹波电压,并保证稳定的直流输出电压,因此需要大电容的滤波电容器。

为获得大电容的同时又尽可能的减小电容器的体积和成本,所以本课题选用330uF/400V 的铝电解电容。

由桥式整流电路分析可知,流过二极管中的平均电流只有负载电流的一半。

若忽略二极管的正向压降,二极管所承受的最高反向电压见公式(4-3)。

⨯=220=U RM311V2(4-3) 设计中考虑到光伏电源电压波动和整流电路中的器件损耗,二极管的最大反向工作电压和最大电流均选取一定的裕度。

实际电路中选用1N5408 硅整流二极管,其反向工作峰值电压为1000V,最大工作电流为3A。

1.3快速充电系统斩波电路的设计研究蓄电池快速充电的关键任务之一是在充电过程中通过负脉冲放电及时缓和铅酸蓄电池的极化现象,提高蓄电池的可接受充电电流比。

为提高充电过程的能量利用效率,负脉冲放电回路采用能量回馈型。

因此,为实现充电桩快速充电,斩波电路的设计必须具备充、放电功能,即斩波变换电路可逆,能量可双向流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斩波电路选Buck/Boost型拓扑,即充电时为Buck电路,放电时为Boost电路,Buck/Boost 型斩波电路的拓扑结构如图1.4 所示。

图1.4 Buck/Boost 型斩波电路拓扑结构图1.Buck/Boost 型斩波电路的原理分析(1)当充电电源对蓄电池充电时,开关管Q3开通,Q4关断。

直流电压经过Q3、滤波电感L1、续流二极管D5组成Buck电路。

通过控制Q3的开通与关断,实现对充电电压或电流的控制。

(2)当蓄电池进行去极化负脉冲放电时,开关管Q4开通,Q3关断。

蓄电池通过L1、D4、Q4向电容C1充电,形成Boost电路。

因此蓄电池放出的电量被储存在C1中,当去极化结束时,由于C1两端电压较高,能量通过上述的Buck电路流回电池。

当电压低于一定值时,由光伏电源通过充电装置向蓄电池供电。

下面将分别介绍Buck和Boost电路的参数计算和元器件选型。

2.蓄电池充电Buck电路的设计降压斩波电路(Buck Chopper)的原理图如图1.4 所示。

当开关管V 闭合时,电源 E 同时为负载和电感供电,从而完成电感的储能;续流二极管VD 在开关管V 关断时给负载中的电感电流提供通道。

图1.6为降压斩波电路电流连续时的工作波形。

由图1.5中开关管V的栅射电压U GE波形可知,在t = 0时刻驱动开关管V 导通,电源E 向负载供电,负载电压U0 = E,负载电流i0按指数曲线上升。

当t = t1时刻,控制开关管V 关断,负载电流经二极管VD 进行续流,而负载电压U0则近似为零,负载电流呈指数曲线下降。

为了使负载电流连续且脉动小,通常串接较大电感值的电感L。

至一个周期T 结束,再驱动开关管V 导通,重复上一周期的过程。

当电路工作于稳态时,负载电流在一个周期的初值和终值相等。

图1.5降压斩波(Buck)电路原理图负载电压的平均值:DE E T t E t t t U on off on on ==+=0 (4-4)式(4-4)中,t on 为一个周期内开关管V 处于通态的时间,t off 为一个周期内开关管V 处于断态的时间,T 为开关管的周期,D 为占空比。

图1.7压降斩波(Buck )电路电流连续时的波形2.蓄电池充电Buck电路的设计Boost 电路即升压斩波电路(Boost Chopper),其电路原理图如1.7 所示。

图1.7升压斩波(Boost)电路原理图首先分析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首先假设电路中电感L值很大,电容C也很大。

当开关管处于通态时,二极管截止,电源向电感L充电,充电电流I L基本恒定,输出电压V out靠输出滤波电容C维持,由于C值很大,输出电压V out基本保持恒定,设V处于通态的时间为t on,此阶段电感L上积蓄的能量为L in V on I t,其等效电路如图1.8a所示;当V 出于断态时,二极管导通,电感把前一阶段储存的电能全部释放给负载和电容,同时电源也向负载R提供能量,设开关管处于断态的时间为t off,则在此期间电感L 释放的能量为(V out -V in )I L t off ,其等效电路如图 1.8b 所示。

当电路工作于稳态时,一个周期内 T 中电感积蓄的能量与释放的能量相等,即:()off L in out on L in t I V V t I V -=(4-5)化简得公式(4-6):in off in off off on out V t T V t t t V =+=(4-6)上式中T/t off ≥1,即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故称该电路为升压变压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