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知识点总结

屈原列传知识点总结

屈原列传知识点总结一、屈原的生平1.屈原的家世和成长经历屈原出生于楚国(今湖北省)贵族家庭。

他的祖父曾担任过楚国的相,父亲屈匄则是楚国的上卿。

屈原从小聪慧,喜欢读书,极具才华。

他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了诗、书、礼、乐、数等知识。

2.屈原与楚国政治屈原青年时期,曾担任楚国官职,参与了楚怀王的政治活动。

他在宫廷中颇受信任,为政治改革出谋划策,劝谏国君,提出一些政治主张,但却遭到了楚怀王内臣的排挤和嫉妒。

3.屈原的流放与创作公元前314年,屈原因遭到楚怀王的冤屈而被流放到沅江,这一事件成为了屈原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

4.屈原的离奇死亡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得知楚国覆灭的消息后,心灰意冷,在汨罗江投河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屈原的作品1.《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描绘了屈原在流放途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表现了屈原的豪放诗风和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被誉为中国古代爱国诗歌的集大成之作。

2.《天问》《天问》是屈原的另一部重要诗作,其中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探索。

它以充满哲理的意境,表现了屈原对人生、时间、历史的深刻思考,堪称中国古代哲学诗歌的杰作。

3.《九歌》《九歌》是屈原的另一部重要诗篇,它是屈原在楚国宫廷时期创作的,以其豪情逸兴和雄浑壮美而闻名。

作品以叙事诗的形式,表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4.其他作品除了上述三部主要作品外,屈原还创作了《九章》、《渔父》等多部诗作,其中有不少是篇幅较短的小诗,但也充满了屈原独特的诗意和风采。

三、屈原的思想1.爱国思想爱国是屈原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主题之一。

他在流放期间创作的《离骚》中,表现出了对祖国的忠诚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宣扬了保卫国家、拯救民族的理想。

2.政治理想屈原的政治思想主张也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和文章著述之中。

他主张君主应当爱民如子,关心民生,以民为重。

屈原列传知识点

屈原列传知识点

屈原列传知识点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是楚国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爱国者。

他的作品《离骚》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屈原的知识点。

一、屈原的生平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他是楚灵王时期的官员,曾为楚国的宰相。

他一生都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诡计,他最终被贬谪到汨罗江边,并在那里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无尽思念和愤懑。

二、屈原的文学成就1.《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抒情诗集。

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屈原内心的痛苦和忧郁,展现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部作品展示了屈原卓越的诗人才华和他对国家的深深眷恋。

2.《九歌》:《九歌》也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是一组抒发爱情和思乡之情的诗歌,风格华丽、豪放,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象和人类的情感纠葛。

《九歌》被誉为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巅峰之作,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3.其他作品:除了《离骚》和《九歌》之外,屈原还创作了一些颂扬楚国历史和文化的作品,如《天问》、《九章》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三、屈原的思想观点1.爱国情怀: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他在《离骚》中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他深刻思考政治、民族和社会问题,力图为人民谋福祉、实现国家的强盛。

2.人性观念: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他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痛苦、欲望和追求等多个方面。

他的文学作品中反映了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人性伦理。

3.美学观点:屈原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美学元素,包括对音乐、舞蹈和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情感、形象和意境的追求。

他倡导用艺术的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屈原的影响和价值屈原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后世文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屈原列传知识点复习

屈原列传知识点复习

(2)疏
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拓展迁移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动词,陈说)
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
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动词,写)
十三经注疏
(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
(3)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写作 )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 “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风”和“骚” 分别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知识清单——文言现象
• 1.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 (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 (4)皦然泥而不滓(“泥”同“涅”,染黑) (5)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 (6)屈平既绌(“绌”同“黜”,被罢免官职)
5.文言句式
(15)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16)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倒装句 状语后置
(17)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18)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19)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宾语前置
6.固定结构 奈何绝秦欢
( 表疑问,怎么。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后人又把“楚辞” 的体裁称为“骚体”。
• 4.“楚辞”与《楚辞》
《楚辞》:西汉时期,刘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淮 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合编成 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 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 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史记屈原列传知识点总结

史记屈原列传知识点总结

史记屈原列传知识点总结一、屈原的家世与成长环境屈原出生在楚国,家世显赫。

父亲屈瑕是楚国宰相,对屈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屈原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学习了六艺,掌握了一定的文化修养,使他在日后的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中具备了深厚的底蕴。

二、屈原在楚国的政治生涯在楚国,屈原曾经历过辉煌的政治生涯。

作为楚国的宰相,他领导了许多政治改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但由于政治斗争以及宠信的失宠,他最终遭到排挤,被流放至远方,这一段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屈原的思想与文学成就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屈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体现在《离骚》、《天问》等诗篇以及《楚辞》的创作中。

这些作品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多以抒发离愁别绪和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为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同时,在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屈原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使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四、屈原的离奇遭遇与自杀事件屈原的一生曲折多舛,最终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排挤,流放至遥远的地方。

在绝望和抑郁的状态下,他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自杀事件成为了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不仅成为了后人研究他的一生和思想的重要线索,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深刻反思。

虽然屈原的生命轨迹并不完美,但他的形象和思想却永远闪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综上所述,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饱经沧桑,文学创作卓越,政治经历颇为丰富,离奇的自杀事件更是使他成为后人研究和思考的对象。

通过深入挖掘屈原的一生和思想,不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政治史,更可以对我们当下的社会和文化产生深刻的启示。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屈原有更深入的了解。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1.屈原的背景: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大臣。

在他时代,楚国正面临着来自秦国的威胁,他在这个危机时刻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2.屈原的才华:屈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给楚怀王建议抵抗秦国,劝说楚王与周边国家合作,以建立反秦联盟。

他还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如《离骚》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3.屈原的触怒:然而,由于内外交困的局势,楚怀王在屈原的建议中没有采纳,反而与秦国和谈,这使得屈原非常愤怒和沮丧。

他被楚国的敌对势力诬告,被国王放逐。

4.屈原的离任:在被放逐后,屈原失去了所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他离开了楚国,流亡到了长江流域地区。

5.屈原的投江:在流亡期间,屈原对楚国的命运感到极度痛心和不安,他决定以死去祭告楚怀王,希望能唤醒楚国人民的觉醒。

他在汨罗江投江自尽,以此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忠诚。

6.白蛇救屈原:传说中,屈原自尽后,一条大白蛇从江中浮出,吞食了他的尸体,以此来保护他的尊严和纪念。

这个传说象征着楚国人民对于屈原的敬仰和怀念。

7.屈原的影响:屈原的投江事件震惊了楚国,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他的忠诚、爱国主义精神和创作的文学作品,成为楚国后来的政治家、士人和文人的楷模。

他的作品也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文学成就: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湘夫人》等。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9.自由思想:屈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他的自由思想。

他以诗歌表达自己对政治现实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评,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10.屈原的遗产: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和爱国主义的先驱。

他的精神传承至今,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屈原列传》的知识点整理,该篇文献记录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受,遭遇。

易错误地理解为“离开”)2.人穷则反本(同“返”,返回,这里译为“追念”)3.靡不毕见(同“现”,明白,显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意旨,旨趣)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浊”,污浊)6.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7.屈平既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8.乃令张仪详去秦(同“佯”,假装)9.厚币委质事楚(同“贽”,见面礼)10.齐与楚从亲(同“纵”,合纵,联合抗秦)11.亡走赵,赵不内(同“纳”,接纳)12.被发行吟泽畔(同“披”,披散)古今异义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当权。

今义:行事。

)2.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

)4.颜色憔悴(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5.形容枯槁(古义:外貌,模样。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古义:委婉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7.《国风》好色而不淫(古义:喜好描写男女恋情。

今义: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古义:返回(楚国) 恢复 (国家)。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一词多义1.属①屈平属草稿未定(zhǔ,动词,撰写)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动词,连接)③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动词,请托,嘱托) (《岳阳楼记》)④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shǔ,动词,归属、隶属) (《琵琶行并序》)⑤吾属今为之虏矣(shǔ,名词,类,等辈)(《鸿门宴》)⑥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动词,类似)(《核舟记》)2.疏①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分条陈述)(《促织》)③谏太宗十思疏(名词,上给皇帝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④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形容词,稀疏)(《与妻书》)3.本①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名词,草木的根) (《谏太宗十思疏》)③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鱼我所欲也》)④本在冀州之南(副词,本来)(《愚公移山》)4.志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②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志趣)③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④悲其志(名词,志向)⑤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⑥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桃花源记》5.闻①博闻强志(名词,学识)②不闻六百里(动词,听说)③忽闻门外虫鸣(动词,听见) (《促织》)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动词,知道,懂得)(《师说》)⑥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促织》)⑦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闻名) (《出师表》)⑧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名词,知名、名气)(《五人墓碑记》)⑨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劝学》)6.迁①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②盘庚之迁(动词,迁移)(《答司马谏议书》)7.害①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②邪曲之害公也(动词,损害)8.约①其文约(形容词,简约)②仪与王约六里(动词,约定)9.明①明于治乱(动词,明晓)②明道德之广崇(动词,阐明)③月明星稀(形容词,明亮) (《短歌行》)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齐桓晋文之事》)10.亡①亡走赵(动词,逃跑、逃亡)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灭亡)③亡其六郡(动词,失去)11.疾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名词,疾苦)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痛心)③君有疾在腠理(名词,病)(《扁鹊见蔡桓公》)④臣少多疾病(动词,生病)(《陈情表》)⑤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动词,忧虑)(《伯夷列传》)⑥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劲疾)(《劝学》)⑦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形容词,快)(《长亭送别》)⑧草枯鹰眼疾(形容词,锐利)(王维《观猎》)12.见①信而见疑(介词,被)②举类迩而见义远(动词,表达)③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动词,见到)④彗星见于东方(动词,同“现”,出现)(《三国志·吴主传》)⑤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答司马谏议书》)13.微①其文约,其辞微(形容词,含蓄隐晦。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屈原列传》(解析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屈原列传》(解析版)

《屈原列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楚国的作为。

该篇列传以叙述屈原的生平为主线,穿插叙述了屈原的政治主张和辞章才能,揭示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以及屈原忠诚正直、倡导爱国精神的形象。

以下是对《屈原列传》的文言知识点的梳理。

一、屈原生平与楚国政治1.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志士,他呼吁君主要为民众着想,重视民生。

2.屈原的政治主张:屈原主张重视农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亿兆千万百家,肆行赋敛以为不厌”的政治理念;他也主张加强军事力量,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3.楚国政治黑暗:《屈原列传》透过屈原的生平揭示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包括官员贪污受贿、压迫百姓等问题。

二、屈原的爱国精神1.忠诚正直:屈原始终忠诚于国家,直言进谏,不惧权贵,一心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幸福而奋斗。

2.爱国主义:屈原以身作则,提倡“民资百倍,不待戮辱之殃”;他以国家利益和民众福祉为重,呼吁君主为民众着想。

3.抱负壮志:屈原忧国忧民,有志于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

他言辞慷慨激昂,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壮志。

三、屈原的文学才能1.辞章才能:屈原擅长辞章之艺,有着很高的文学才华,他的辞章语言优美,表达深沉,具有感染力。

2.形象描写:屈原通过对楚国的描写和自己的表白,展现了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情厚意。

他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了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忧虑。

3.文化传承:屈原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辞章成为了楚辞的主要代表,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四、屈原的悲剧命运1.政治迫害:屈原因为他的政治主张遭到了当时楚国的贵族和权臣的排斥和压迫,被赶出宫廷并被流放。

2.自杀身亡:在流放期间,屈原深感国家的衰败和民众的苦难,失望绝望之余,选择投江以自杀,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爱和忧虑。

3.纪念活动:为了纪念屈原,后世人们形成了端午节等传统习俗,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对爱国精神的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一、字音
属(zhǔ)草稿惨怛(dá)帝喾(kù)濯淖(zhuónào)
皭然泥而不滓(jiào nièzǐ)靳尚(jìn)渔父(fǔ)三闾大夫(lǘ)
餔糟啜醨(būchuòlí)弹冠(tán)汶汶(mén)汨罗江(mì)温蠖(huò)二、重要实词
1.与上官大夫同列.:位次。

2.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

3.属.草稿未定:写作。

4.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

5.屈平不与.:允许,同意。

6.屈平伐.其功:夸耀。

7.自矜.功伐.:夸耀。

功劳。

8.人穷.则反本:处境困窘。

9.惨怛
..:内心悲痛。

10.《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

11.靡.不毕见:无。

12.推.此志也:推究,探究。

13.齐与楚从亲
..:合纵亲善。

14.使使如.秦受地:到。

15.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责备。

因为。

通“返”,返回。

16.屈平既嫉.之:痛恨。

17.冀幸
..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希望。

完全。

18.一篇之中三致.志:表达。

19.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因为。

fèn资质。

20.顷襄王怒而迁.之:放逐。

21.新.沐者必弹冠:刚刚。

2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

23.及见贾生吊.之:悼念。

三、通假字
1.博闻强志.:通“记”,记忆力。

2.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3.人穷则反.本:通“返”,返回。

4.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5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要旨,含义。

6 .举类迩而见.义远:通“现”,表现,表达。

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8.屈平既绌.:通“黜”,罢免官职。

9.乃令张仪详.去秦:通“佯”,假装。

10.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拿着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送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11.亡走赵,赵不内.:通“纳”,接纳。

12.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着。

四、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2.谗谄
..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3.邪曲
..之害公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4.方正
..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5.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6.蝉蜕
..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那样……。

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7.厚币
..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8.泥.而不滓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活在污秽里。

9.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0.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11.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朝外。

13.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14.同.生死,轻.去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把……看做一样。

看轻,不看重。

五、古今异义
1.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骗人的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3.颜色
..憔悴
古义:脸色。

颜,颜面。

色,气色。

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色彩。

4.形容
..枯稿
古义:形,形体。

容,容貌。

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5.而能与世推移
..
古义:变化。

今义:移动。

6.《国风》好色
..而不乱
..而不淫,《小雅》怨诽
古义:好写男女恋情。

今义:男性贪恋女性。

古义:埋怨指责。

今义:怨恨诽谤。

六、句式类型
1.判断句“离骚”者,犹离忧也。

2.省略句遂绝( 于) 齐( 省略介词)
又因厚币(贿赂) 用事者臣靳尚( 省略谓语)
3.被动句
方正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是以见.放
而自令见.放为?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都爱好文学并且凭善于作赋被人们称赞)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圣人不凝滞于.物
4.倒装句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状语后置)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状语后置)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宾语前置,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七、成语典故
1.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2.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3.随波逐流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4.弹冠振衣整洁衣冠。

5.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八、翻译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朝内,与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而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臣,
应酬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辨是非,谗言和谄媚蒙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
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纳,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原道德端正行为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小人离间他,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遭遇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

他的文辞表达的虽是平常的事物,但是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是眼前的事,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6.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并且让他在怀王的宠妃郑袖面前编造谎言。

7.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他思念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衰弱的国势改变过来,在《离骚》这篇作品里多次表达这种意愿。

8.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君王无论愚昧、聪明、贤良,不贤良,没有人不想寻求忠臣来辅佐自己,选拔贤良的人来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的君主清平的国家却好几代都没出现过,这是因为君王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的忠诚,认为的贤臣并不是真正的贤明。

9.子非三闾大夫欤?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10.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怎么能让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