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大多数民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与汉族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呈多种状况,如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民族心理特点:我国各民族的各自民族归属感很强。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民族分布特点: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我国有30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绪 论
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中国民族的特点
民族人口特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ﻫ名词解释:1.民族识别:就是指对一个族体得成分与名称得辨别与确定。
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得特征,接受别得民族得特征,变成别得民族得组成部分得社会现象与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得共同喜好、习尚与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礼节与生产诸方面,就是民族文化得反映,也就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她民族得重要标志。
4、民族观:就是人们对民族问题得总认识。
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与民族问题得基本瞧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与处理民族问题得政策与方法上。
5、宗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得一种人得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就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得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就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得,歪曲得反映。
6.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得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得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得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ﻫ7、心理认同:组成一个民族得人们得相同得心理特质,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得认同心理与民族成员之间得认同心理。
8、民族融合:世界上一切民族得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得共同性增长得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ﻫ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得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得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得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策,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得产物。
简答题1、什么就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共同特征?答:民族就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得稳定得人们共同体。
共同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就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答:既包括民族自身得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得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得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两个:壮族和满族。
2、在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种左右,这些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3、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11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形成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4、邓小平指明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一错误观点,各民族关系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5、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6、民族识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4)至此,我国民族数量达38个。
第二阶段(1954—1965)又确定了16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1978—1986)在1979年,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识别得到确认。
7、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8、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91.51%。
9、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趋势,不断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
10、民族问题有两个历史趋势:第一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压迫民族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11、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民族问题的特性有: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1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当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绪论1.什么是中国民族理论?答: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2.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标志是什么?答: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答: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第一讲1。
什么是民族?答:民族是指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共同体。
2。
民族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什么?答:基本形式是民族的同化、分化与交融的聚合,往往表现为具体民族的生灭与转换。
3.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有哪些?答:(1)从部族发展成为民族(2)由几个部族或民族融合而成新的民族(3)异族通婚后形成的混血民族.4。
什么是民族发展?答:民族发展,从总体上看,应是民族所创造的和拥有的文明从低级形态不断向高级形态演进,共同体成员的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和现象。
具体来讲,可分为民族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人口发展等。
5。
简述民族的一般特征是什么?答:(1)共同历史渊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同第二讲1。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坚持什么?答:(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5)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千方百计加快申请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6)必须毫不动摇地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特性是什么?答:(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3。
如何理解民族问题的特征?答:(1)普遍性:首先,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形成民族以来,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民族问题。
2015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doc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我国的民族构成答: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少数民族人口人数最多的三个:壮族、满族、回族。
2.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答: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哪几个答:155个。
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120个,还有1173个民族乡。
4.中国民族研究的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5. 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
6.、民族的一般特征:斯大林四个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中国共产党的六大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知)7.民族的基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
8.民族类型的分类: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9.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10.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11.民族发展的内容: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人口发展。
12.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常态模式、异态模式。
13.民族关系的内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
14.、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15.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基本问题是民族利益;关键性问题是民族权力。
16.民族问题的特性:①普遍性②长期性③复杂性④国际性⑤重要性。
17.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间问题的道路。
1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1、目前,我国有(A)个民族。
A、56B、75C、400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B)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理论。
A、《神圣家族》B、《德意志意识形态》C、《论波兰》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B)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4、(C)阐述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应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5、(A)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发展的两个趋向。
A、列宁B、周恩来C、斯大林6、(B)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
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7、《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作者是(A)A、邓小平B、刘少奇C、毛泽东8、民族理论所回答的问题是(AC)A、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C.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9、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ABCD)。
A.民族差异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C、阶级问题的影响D、国家政策的影响10、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民族平等包括(ABCD)。
A.一切民族平等B、一切民族的一切权利平等C、消灭阶级D、社会主义国家应帮助弱小民族达到事实上平等11、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AB)。
A.民族平等B、团结C、民族文化自治12、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ABC)。
A、地方民族主义B、大汉族主义C、大民族主义D、种族歧视13、在我国少数民族中,(A)族人口最多。
A、壮B、古C、回D、满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C)年颁布的。
A、1979B、1952C、1984D、195615、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内治的基本原则是(ABC)。
A.维护祖国统一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16、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的级别主要是(BCD)。
A.盟旗B.自治区C.自治州D.自治县17、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照(B)的顺序组成。
民族理论考试资料

民族理论复习资料1.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55。
2. 少数民族人口及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55个少数民族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3. 我国人数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壮族(16178811人),珞巴族(2965人)。
4.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5. 民族自治地方及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数量: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民族乡1173个。
6. 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64%左右。
7. 我国建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建立);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60400平方公里);四川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
8.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观:①在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人们共同体的“族类”花粉就已存在,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族类”划分。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观,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所谓的“夷夏观”或“华夷观”。
②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现,诸侯国之间、民族之间攻伐不止,夷夏关系变得紧张,从而催发了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先秦夷夏观。
③在我国封建时代也有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出于有利于国家统一的考虑,提出过比较开明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也提出过偏见较少的主张,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又如唐代皇帝李世民提出了“四夷一家、胡越一家”的主张。
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领导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根据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若干原则,提出了他们的民族观及其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9. 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民族融合。
10. 新中国成立前,保持完整的奴隶制的民族是凉山彝族,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地区是西藏。
11. “四月八”“火把节”“端节”“西迁节”“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布依族; 彝族; 水族; 锡伯族; 傣族。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常考点

1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2民族经济不同的发展形态,(1)汉族地区生产发展水平较高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2)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或同汉族聚居的地区相互连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侧相对落后。
3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4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2)共同的生产方式(3)共同的语言(4)共同的文化(5)共同的枫树习惯(6)共同的心理认识5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是个少数民族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第二:民族识别时确定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第三:是试试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
第四: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6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7民族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出现。
8民族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9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也称作此生形态民族,他表现为“同源异流,同源同流”。
10民族的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和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1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13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14全世界各民族将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消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名词解释:1.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礼节和生产诸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4.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
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5.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6.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心理认同: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8.民族融合: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简答题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共同特征?答: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共同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答: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其本质特征是民族平等(基石)、民族团结(主线)、民族互助(条件)、民族和谐(本质)。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权利、利益的平等。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
民族互助是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
民族和谐是指在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4.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是什么?答: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一方面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其他民族要尊重这种自由和国家保障这种自由。
5.最初的民族何时形成?如何形成?答: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从氏族解体到民族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原始社会末期有三个重要的过渡和城乡分离同时展开,民族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6.什么是民族同化?民族同化有哪两种基本类型?答: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有两种类型:自然同化,即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互相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强迫同化,即用强制手段,就是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同类化的社会现象。
7.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
8.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一是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二是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三是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条件;四是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9.民族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答:研究对象:是以客观存在的特定事物、现象、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以对这些事物、现象的运动规律或特定规律的发展轨迹以及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出解决这种事物、现象等的矛盾为其研究的内容和根本任务。
10.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答:(1)自然根源: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异主要指民族特征、特点的不同。
(2)社会根源:因社会制度、人的行为而导致的民族问题的原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1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主要有哪三种类型?答:①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如西藏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②以一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包括其他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但其中包括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等民族聚居区;这些少数民族也分别以其聚居区为基础,建立了相应行政地位的自治地方。
③以两个或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
这说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它可以使大聚居的民族和小聚居的民族,人口多的民族和人口少的民族,都能充分享受到民族自治权利。
12.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的内涵是什么?答:“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就是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民族工作主题最基本的内涵是凝聚智慧,集中力量,促进发展,推动繁荣。
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含义。
答:(1)基本内容:主张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2)含义: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施特殊保护,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答:由历史情况所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政治认同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由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和一般原则;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
历史和现实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
3.为什么民族的消亡比经济、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答:民族消亡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民族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终结果。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即,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民族消亡这一自然历史过程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这一物质力量。
民族消亡是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历史规律。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文明、制度、精神、生态文明高度发达,各民族高度繁荣发展,是各民族走向融合的必经途径和基本条件。
4.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答: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女里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切实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战略任务,使民族地区面貌得到更快、更大的改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人民。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发展的全局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
Ⅰ加快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步伐Ⅱ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Ⅲ切实抓好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②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④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①改革开放是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Ⅰ改革开放是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动力Ⅱ改革是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思想前提条件Ⅲ改革开发需要持续推进②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进程③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步伐(3)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4)国家大力扶持,加快发展①多渠道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②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5)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6)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①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Ⅱ要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发展的内在活力②因地制宜,用好国家的政策③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5.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表现和原因。
答:(1)①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内涵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民族特点主要指的是民族实体的自身特征;民族差异则是基于民族特点而表现出来的民族间的差别。
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并且表现在民族构成诸要素上,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1.经济生活方式不同;2.民族文化生活不同;3.风俗习惯不同;4.心理素质不同;5.宗教信仰不同。
总之,民族特点、民族差异是随着民族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一种自然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并有着不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差异长期存在,主要表现在民族属性差异将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