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中职《致橡树》教案

语文中职《致橡树》教案
作业
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极力攀附型相互依存
致橡树:先破心心相印
单方痴恋型后立“新型爱情观”独立平等
甘苦与共
一味奉献型爱情升华




平等独立、心心相印、独立个性、祸福与共、相知相惜
二、联系实际,经由诗歌升华感情。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
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三、教师小结
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他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2、掌握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及象征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提倡平等、独立、成熟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生学法
听讲学习法、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PPT、课本、图片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整顿纪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思政元素
课前
三分

第一课时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致橡树》教案4篇

《致橡树》教案4篇

《致橡树》教案4篇《致橡树》教案篇1一、导入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二、作者简介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

1969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

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

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爱情观1.朗读。

师: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人们的爱情观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师:想想此诗目的是阐述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也就是作者认同的、赞同的一是种什么样的爱情观?(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明确:不,这些都还不够。

师:“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这些指的是哪些?)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教案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教案

《致橡树》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舒婷及其诗作。

2.把握《致橡树》的情感和主题。

3.结合诗歌的学习掌握诵读法。

【教学设想】1、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起伏的脉络,掌握诵读法。

2、教学安排:诵读法,点拨法,对话法,1课时。

【教学步骤】1、导入。

2、新课讲授:(1)抓住意象,感受诗境,体悟诗意。

意象: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

例,玫瑰花橡树——木棉阳刚之美的爱人,阴柔之美的女性。

花、鸟、泉峰、日、雨橡树——木棉心心相印、平等独立的爱情。

相依相恋、充满缠绵、幸福感。

(2)品味语言,体验诗情,诵读表达。

前半部分,“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在语气上与“绝不像攀龙附凤的陈世美”相比有优点,有缺点。

诵读指导。

诗歌的美和情感融合在声调的起伏、节奏的缓急、语气的轻重之中。

诵读就是要把情感通过声音的节奏和轻重表达出来,诵读先要熟读诗句,再进入意境,然后感悟诗情,把握全诗情感变化起伏的脉络。

比如“不,这些都还不够!”这句话是应该读强一些还是稍弱一些。

提问并作示范,明确:不仅要根据作者的身份,还要根据它在全诗感情发展的脉络中的位置来考虑应读重一些还是轻一些。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要语气缓慢而又高昂,读出美好的憧憬和幸福感。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是后半部分的高峰,也是全诗的高峰,要停顿有力,蓄势到“伟大的爱情”迸发出来,“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语调要低缓,读出爱的深沉。

齐诵全诗一遍,要读出情感的起伏变化,做到熟读成诵。

(3)、结束语: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站着的人。

3、小结。

4、布置作业:练习册。

【教学后记】1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

会写“晨、绒”等13个字。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7课《致橡树》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7课《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2.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对诗歌情感的领悟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2.感悟诗人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我们看到了坚贞执着的爱情,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

《致橡树》则是一位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三、朦胧诗派朦胧诗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四、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注意重音,停顿)1.让一至两名学生示范朗读;(总结其朗读的优缺点)2.播放视频朗读,学生跟读,进一步把握诗歌情感;3.学生齐读诗歌,再次感受诗歌优美的词句与独特的意境。

五、赏读、研习诗歌1.根据诗歌的形式和结构,给诗歌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13行),第二部分(14-36行)。

2.第一部分中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完整word版)致橡树公开课教案.doc

(完整word版)致橡树公开课教案.doc

《致橡树》教案授课人授课日期2017.9.8 教学对象课题致橡树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过程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多媒体;朗读讨论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文学作品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爱情。

不同的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心中思考心中的爱情观以爱情观导入课文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等一下我们找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二、作者及朦胧诗介绍1.作者介绍齐读了解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了解朦胧诗派2. 朦胧诗介绍齐读见多媒体三、朗读课文1.请三位同学朗读2.听录音3.齐读课文(配乐)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是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你”,另一个是“我”,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明确:“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教学过程路是什么?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传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发作者的爱情观。

分界线是“不,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象。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凌霄花 :借高枝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了解内容找出回答明确诗题思考回答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齐读第一部分迅速提取信息找出意象根据诗句分析意象把握意象特点特点教学过程儿:方造的阴重复的歌曲,是极力攀附和只知依附的方痴恋。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1、导入: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穆旦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2、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 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1)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

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致橡树教案6篇

致橡树教案6篇

致橡树教案6篇致橡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懂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就这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2感受到工程师与工人身上高尚的情操。

3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付诸以行动。

教学重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下面这文章写的就是人与树的故事。

读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

2、揭题:《路旁的橡树》二、自学课文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2、反馈:①出示句子: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a、请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脑海中出现一棵怎样的树?b、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想,这棵橡树会有多大的年龄,究竟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②这棵橡树将要遭遇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内容简要交流一下。

③最终这棵橡树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被砍掉了吗?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一说。

三、品读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情。

1、本该为了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而要被砍掉的一棵橡树为什么最终被保存下来,而那条沟通两座城市之间的那条道路却因此而拐了一个弯呢?请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到底是谁救了这棵橡树?划出相关的句子。

2、反馈①工程师救了橡树a、出示句子: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

”他轻声地说。

请你想像一下,这里的“谁”会指哪些人?为什么?b、是不是工程师一开始就决定把这棵橡树保留下来呢?出示句子: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工程师说。

试着想像: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那位工程师,你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②工人救了像树理由:a、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新编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说课稿

新编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户县职教中心刘会娥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致橡树》选自北师大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选文突出经典性,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范本”(见拓展模块前言“编写指导思想”)《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

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依据:意象生动鲜明是本课的特点,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难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限制,如何引导就成了难点)教法和学法(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本人的教学特点。

确定以下方法。

)教法1、诵读法: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指导学生准确诵读。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舒婷及其诗作。

2.把握《致橡树》的情感和主题。

3.结合诗歌的学习掌握诵读法。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起伏的脉络,掌握诵读法。

2、教学安排:诵读法,点拨法,对话法,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2、新课讲授:
(1)抓住意象,感受诗境,体悟诗意。

意象: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

例,玫瑰花
橡树——木棉
阳刚之美的爱人,阴柔之美的女性。

花、鸟、泉
峰、日、雨
橡树——木棉
心心相印、平等独立的爱情。

相依相恋、充满缠绵、幸福感。

(2)品味语言,体验诗情,诵读表达。

前半部分,“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在语气上与“绝不像攀龙附凤的陈世美”相比有优点,有缺点。

诵读指导。

诗歌的美和情感融合在声调的起伏、节奏的缓急、语气的轻重之中。

诵读就是要把情感通过声音的节奏和轻重表达出来,诵读先要熟读诗句,再进入意境,然后感悟诗情,把握全诗情感变化起伏的脉络。

比如“不,这些都还不够!”这句话是应该读强一些还是稍弱一些。

提问并作示范,明确:不仅要根据作者的身份,还要根据它在全诗感情发展的脉络中的位置来考虑应读重一些还是轻一些。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要语气缓慢而又高昂,读出美好的憧憬和幸福感。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是后半部分的高峰,也是全诗的高峰,要停顿有力,蓄势到“伟大的爱情”迸发出来,“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语调要低缓,读出爱的深沉。

齐诵全诗一遍,要读出情感的起伏变化,做到熟读成诵。

(3)、结束语:
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站着的人。

3、小结。

4、布置作业:
练习册。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