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当代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分析

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分析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一直是建筑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建筑设计理念和审美标准也不断演变和更新。
本文将对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一、功能至上:融合实用与美观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功能至上一直是主导思潮之一。
建筑设计师们注重将建筑物的功能与形式相结合,追求实用性和高效性。
他们更加注重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将建筑与人的需求相结合,使建筑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容器,更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空间。
同时,现代建筑设计也追求美学上的突破和创新。
设计师们将功能性与美学融合在一起,通过合理的构图、巧妙的光线设计以及新颖独特的造型,传达出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这种将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使人们在使用建筑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二、可持续发展:环保与节能的建筑设计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能源资源的日益匮乏,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在建筑设计中兴起。
现代建筑设计注重规划和设计的可持续性,追求环保和节能,致力于减少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浪费。
在设计上,建筑师们采用了许多环保技术和材料,如太阳能热水器、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光伏技术等,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他们还注重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的采光设计、隔热材料的使用以及建筑的通风系统等,实现能源的最大程度节约。
这种注重环保和节能的设计理念不仅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
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建筑设计的模式和审美标准,使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对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三、多样化与个性化:多元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反映现代建筑设计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
在设计上,建筑师们借鉴各地的建筑元素和风格,融入自己的创意和创新,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当代木构建筑设计——以山东建筑大学雪山书苑为例

材 的可持续 性 能还 体 现在 其 易 降 解 性 上 , 材可 分 木 解 成再 次进 入 自然 循 环 系统 的成 分 , 少 残 留物 对 减 环 境 的污染 , 促进 整个 生 态系统 的 良性循 环 。
1 2 木 材是 更 为节能 和环 保 的建材 . 材 料 的节 能 环 保 是 保 证 建 筑 节 能 环 保 性 的基
当代 木 构 建 筑 设 计
以 山东 建 筑 大 学 雪 山书苑 为 例
刘 长 安 , 晖 , 仝 刘廷 ,
(. 1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省建筑 节能技术 重点实验室 , 山东 济南 2 00 ;. 5 1 12 山东建筑大学 可再生 能源建筑 利用
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山东 济南 2 0 0 ;, 5 1 13 天津大学 建筑 学院, 天津 3 07 ) 00 2
第2 6卷 第 3期
21 0 1年
山 东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 OF HANDON S G JAN I ZHU UNI RS T VE I Y
V0 . 6 1 2 No. 3
6月
J n ue
2 l 01
文 章 编 号 :63— 64 2 1 )3— 20— 5 17 74 (0 1 0 0 9 0
系, 并以山东建筑 大学雪山书苑木构建筑设计为例 , 对木材的材料性与木 构建筑 的建构 等方面进行 了分析 和探
讨。
关键词 : 建筑 设计 ; 木构建筑 ; 材料性 ; 可持续发展 ; 自然性
中 图分 类 号 :U 5 T 2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Th sg fc nt m p r r o e a c ie t e: e de i n o o e o a y wo d n r h t c ur A a e s u f Xue ha u e c s t dy o s n Ho s
浅析当代校园景观雕塑设计与场地文脉的结合

2019-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当代校园景观雕塑设计与场地文脉的结合岳甲林马慧颖姜昱莹(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250101)摘要:体现文脉和校园文化是校园景观雕塑的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的方面。
西方校园景观雕塑在设计时运用本土材料,使用简化、隐喻等设计手法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在作品。
国内校园景观雕塑也有较为优秀的作品,但部分依旧古板且与文脉脱节。
分析相关优秀的案例,学习精彩的设计手法,目的是让我国当代校园景观雕塑更加丰富,推动校园景观雕塑的发展。
关键词:景观;雕塑;文脉;校园文化;发展中图分类号:J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3-0046-01一、引言校园景观雕塑是美化环境,营造校园氛围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适宜的位置上摆放精心设计的雕塑,用艺术的方式潜移默化的传播着场地文脉或寓言警示是提升校园氛围展现校园特色的重要手法。
优秀的雕塑还可以成为校园的名片,为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所骄傲。
二、校园雕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几年,高校校园的数量越来越多,校园规划越来越完善,但是校园景观雕塑的发展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提到校园景观雕塑,人们总会想到谦恭有礼的孔子雕像、按比例放大的古代礼器或者新奇抽象的金属造型等。
这几种雕塑类型在人们心中已经“僵化”了,人们在心理上和视觉上都对其产生了“疲劳感”,这种“疲劳感”使得人们已经不再被它吸引,更不会去品味这件艺术品背后的含义。
大学校园是传授知识,培养人们精神品质的地方,目光所及的任何事物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心性。
我国的校园景观雕塑作为一种特殊载体,与外国的校园景观不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们存在的目的还有美育。
校园景观雕塑存在的问题可以梳理为以下几个方面:(1)雕塑与环境和文脉联系生硬。
环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校园景观雕塑面临最大的窘境就是缺少与环境的联系,无论是造型还是所要展现的精神内涵都与环境有隔阂;(2)造型拘泥,功能单一,为了节约成本,雕塑批量化生产现象严重;(3)主题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一、本文概述《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一文旨在深入探讨和研究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未来趋势。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多元化、全球化、地域性、创新性等关键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揭示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文章首先将对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背景进行回顾,指出其在全球化、城市化、科技进步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下,如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体系。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核心特征,包括建筑设计的理念创新、技术革新、文化传承以及环境友好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当代中国建筑美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将总结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为推动中国建筑美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建筑美学思潮的形成与演变,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之相伴的是建筑美学观念的多元化和深度化。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现代建筑理论与设计理念开始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建筑师们开始尝试将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美学。
这种美学思潮强调建筑的现代性,同时也注重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和理念。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中国建筑美学思潮进一步演变。
一方面,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建筑师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使得中国当代建筑在形式和功能上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美学也开始更加注重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生,强调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还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尊重,建筑师们开始将更多的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形成了一种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的建筑美学。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山东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在职)土木工程学院 081401岩土工程孔军、陈启辉、蒋洪胜、薛守义、钟岱辉、张慎河、魏焕卫;孙剑平01工程岩土体稳定性与支护工程02工程结构与地基共同工作及地基土加固技术081402结构工程※※ 傅传国、张鑫、傅日荣、柳峰、逄鲁峰、孙剑平、王新平、张晓杰、赵考重、赵玉星、范夕森、贾留东、贾强、焦红、李安起、李秀领、李志明、林彦、王敦强、王示、王松岩、张爱社、徐茂波(校外导师)、董毓利(校外导师)、王欣;鹿晓阳、周学军、郭兵、孔军、陈启辉、蒋洪胜、薛守义、钟岱辉、刘之春01新型结构体系设计理论及抗灾减灾技术02工程结构安全性诊断与加固改造03钢结构基本理论及空间钢结构04计算结构力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周学军、郭兵、席丰、刘之春、邵广彪,夏风敏;傅传国、张鑫、柳峰、王新平、赵考重、贾留东、董毓利01工程抗震与隔震、减振02工程结构诊断评估与加固改造03结构火灾行为及性能化设计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范伟、亓兴军;陈启辉、蒋洪胜01桥梁结构理论与应用02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应用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任瑞波、傅白白、宋传增、史同广、孟飞、毕玉峰、唐勇(校外导师)、范正金(校外导师)、王林(校外导师)01道路路基与路面工程02沥青与沥青混合料03道路CAD 与“3S”技术04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管理工程学院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沙凯逊、陈起俊、徐友全、李永福、张志刚、桑培东、邢莉燕、赵锦锴、赵雷、陈兆柱、崔晓青、邓晓红、解本政、李爱华、李奇会、亓霞、杨杰、郑生钦、王国富(校外导师)、王天义(校外导师)、许传海(校外导师)、王德东、高妍方、侯延香、孙家坤、武志军、周伟忠、杨莉;王海滋01建设工程管理02城市发展与管理03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04房地产经济与管理0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6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热能工程学院080701工程热物理陈宝明、马金花、钱焕群、王远成;刘学来、张浩01热质传递与应用02流动与燃烧080702热能工程张林华、于明志、刘学来、杨冬、孟扬、云和明;田贯三、许伯彦、崔萍、周守军、钱焕群01新能源与节能技术02能源转换与利用技术080705制冷及低温工程李永安、王强、刘俊红;刁乃仁、曲云霞、楚广明01制冷与热泵技术02冷冻冷藏技术03低温技术与应用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刁乃仁、田贯三、曲云霞、刘乃玲、楚广明、王德林、尹纲领、崔永章、李兴泉、宋永明、张增刚、吕东岚、崔萍、谢晓娜、徐琳、张浩、周守军;李永安、陈宝明、张林华01室内空气品质与热湿环境02建筑节能与自动控制03燃气输配与应用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081403市政工程※武道吉、王龙、邢丽贞、谭凤训、陈文兵、陈淑芬、李梅、于军亭、张志斌、杜贞栋(校外导师)、贾瑞宝(校外导师)、李福林(校外导师)、孙铁珩(校外导师,因年龄09年起停招);01水处理理论与技术02水系统节能与优化理论与技术03污水资源化理论与技术张克峰、刘建广 083002环境工程张克峰、刘泽常、刘建广、吴俊森、孙友敏、栾兴社、刘静、王洪波、许文、杨义飞、张华、朱丽、母锐敏、杜世勇(校外导师)、张桂芹、张维建;武道吉01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02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0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04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理论与技术建筑城规学院081301建筑历史与理论邓庆坦、焦铭起01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02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与当代建筑思潮0813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刘甦、张建华、江海涛、仝晖、邵志伟、张勤、赵继龙;赵学义、邓庆坦01公共建筑设计与城市景观环境02当代教育建筑03城市住宅与居住环境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闫整、张军民、吕学昌、赵健、崔东旭、陈有川、刘兆德、王巍、周宇量(因出国09不招生)、佘丽敏、于静、王新文(校外导师);张建华、傅白白、史同广 01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02城市设计与公共环境规划03人居环境与住区规划04城市与区域发展081304建筑技术科学王崇杰、崔艳秋、薛一冰、赵学义、纪伟东01太阳能建筑一体化02建筑节能03绿色建筑艺术学院050403美术学李立华、陈天强、崔凤东、张志强、刘慨、赵海波、王磊01中国画创作及理论02油画创作及理论050404设计艺术学※陈华新、周长积、刘玉安、周鲁潍、孙继国、薛娟、张玉明、胡天君、姜波、张炜 01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02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及其理论03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及其理论090706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鲁敏、李成、王胜永、布凤琴、尚红 01园林景观植物应用与生态02园林景观绿地规划与设计机电工程学院080202机械电子工程※许伯彦、宋现春、于复生、董明晓、宋世军、李云江、张蔚波;史宝军、张明勤、郑忠才01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02机器人技术与计算机集成制造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史宝军、张明勤、张瑞军、马洪芳、郑忠才、陈清奎、王胜春、程钢、吕志杰、秦月霞、阎玉芹、袁文生、郑明刚、沈孝芹、王晓伟、徐楠、张青;许伯彦、宋现春、于复生、董明晓、宋世军 01工程机械设计及制造方法 02机械设备测试、性能分析与控制 03动力机械的研究与开发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鲁守银、段培永、于海鹰、王继忠、韦忠礼、李伟(因年龄09年起停招)、段晨旭、高诺、张宪福、齐保良、王涛、罗明华、张桂青、王树昆、张运楚、谢秀颖、姚庆梅、张永坚、赵秀珍(因年龄09年起停招)、曹建荣、曹立霞、关华、刘兆峰、王少林、李红民、李全民、曲怀敬、赵安兴、杨健、许鸿奎、李成栋、吕红丽、尚芳、石嘉川、汪明商学院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姜阵剑、于承新、姜明、高桂平、于春明、王海滋、马瑞华、宋平、孙慧琳、王静、王义华、袁振权、杜波(校外导师)、罗能钧(校外导师)、罗能镇(校外导师)、张庆华(校外导师)、栗志坤、赵莉、赵克杰、桑忠喜;沙凯逊、陈起俊、徐友全01建筑技术经济02房地产技术经济03房地产经营与管理04电子商务技术经济05财务分析与评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80502材料学刘立强、许斌、冯立明、李长龙、刘科高、田清波、范素华、牛玉超、蔡修凯、李静、孙华;马洪芳、孙德明;王修春(校外导师)、律微波(校外导师)、唐守秋(校外导师)、田长文(校外导师) 01金属材料及其表面技术02先进陶瓷材料03功能材料04新型建筑材料080503材料加工工程※孙清洲、王桂青、孙德明、景财年、赵忠魁、初福民、罗辉、张元彬、徐淑波;鹿晓阳、刘立强、许斌、李长龙;王修春(校外导师)、律微波(校外导师)、唐守秋(校外导师)、田长文(校外导师) 01塑性成型工艺及模具优化设计02材料连接及液态成型技术03材料表面改性技术04模具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李盛恩、张建、刘浩、杜忠友、马宏伟、李晓峰、夏传良、徐遵义、顾一中(校外导师)01数据库理论及应用02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理学院070205凝聚态物理许福运、赵俊卿、王凤翔、陈莹、季燕菊、庞岩涛、秦希峰、张宁玉、庄桥01低维物理02半导体光电法政学院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王传剑、韩锋、张培忠、胡宁、隋卫东、王淑华、李少琳、李祥金、张鹏、高岩、李丽、刘海霞、李庆华杨先永0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政治0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经济0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04马克思主义法学工程力学研究所080102固体力学王兆清、唐炳涛;鹿晓阳、赵玉星、王新平01固体力学数值分析/模拟方法研究及应用02结构抗震及可靠性研究及其应用080104工程力学鹿晓阳;王兆清、席丰、赵玉星、王新平01结构优化设计与工程弹塑性理论02结构动力学与工程应用注:专业名称后带※※的是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学科(实验室);专业名称后带※的是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实验室)。
谈当代建筑思潮

谈当代建筑思潮摘要:近20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的作品成为中国建筑师和青年学子模仿的对象。
正确借鉴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中的积极因素,有赖于对西方当代建筑思潮的源流、发展方向及其积极因素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当代建筑思潮当代建筑理论的进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egel)阐述“艺术美的类型”时,就依据形式和内容相对关系不同,将艺术类型划分为浪漫型艺术(形式<内容)、古典型艺术(形式=内容)与象征型艺术(形式>内容)3种类型。
作为艺术的主要类型,建筑形式和内容也具有如此关系,这在现代建筑理论中表述为“形式追随激情”、“形式追随功能”与“形式追随表达”等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念提出受到时代背景的需要,彼此排斥,但实际情况应是:三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不同建筑类型的涵义,即情感、功能与象征。
1.1内容>形式:情感范式。
在情感范式中,形式是服从内容,即服务于情感的表达。
情感范式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以情感为导向和目标进行创作。
建筑创作与艺术类似,情感在两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的要义在于:一个人自觉的通过某些外在的符号,把亲身感受到的一些情感移交给旁人,使旁人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也感受到那些情感。
”这也适用于情感范式,在该范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中,设计好坏取决于该建筑是否充分与真挚地传达出人类情感,是否使观者受到了这些情感感染,感受到这些情感。
此处,情感分为三个逻辑层面,即个人情感、历史情感和自然情感。
1.1.1 个人情感的归属。
情感的第一个层面是个人情感,其对应的建筑类型有住宅、地域民居、古镇与老街等,以住宅最为典型。
住宅是“市民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自己的场所之上。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对老屋的描述很好诠释出这一点:“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当代建筑思潮

当代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实质,是以建筑语汇表述工业化的价值取向。
早期工业社会价值取向被现代主义的先知者们转译成了种种颇具煽动性的建筑理念。
譬如,“装饰即罪恶”,现代主义者都明确地接受这一观念,反装饰也成为近乎意识形态的立场问题;又如,“形式追随功能”,建筑设计由此转变成了以功能为中心;又如,“砖就应表现为砖”,此观念强调,建筑的意义可通过构造自然地形成;再如,“住宅就是居住的机器”,表达了工业社会的审美情趣。
为利润而存在的机器,完全排斥与功能无关的装饰。
于是,它们光秃甚至狰狞的模样成了美的象征,也成了理性和科学的象征。
现代主义的这些观念表明,建筑的意义不是通过形式设立的,而是通过构造和功能的完成而自然形成的。
而且,构造和功能本身具有形式能力,意义即在其中。
在激进理念的引领下,现代主义建筑师竭尽所能地剥落建筑的古典装饰表皮,刻意淡化建筑表皮的存在,以消除表皮对功能传达意义的干扰。
表皮因此变得光秃粗糙,其色彩也因此减化为以白色、黑色为中心的工业化的中性色。
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作品是极端的例子。
于是,机器般裸露成为符合历史逻辑的抉择。
面对单调乏味的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的先知先行者文丘里认为,装饰主义应该成为建筑的重要原则;建筑不应该再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反装饰主义的垄断方式;这些风格的建筑是单一、冷漠、缺乏时代感,甚至是丑陋、平庸的。
文丘里运用古典装饰风格改造了当时的现代主义。
他所设计的建筑大部分具有古典建筑的符号和结构特征,特别是在建筑立面上使用大量的高低浮雕作装饰,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古典气息。
后现代主义重视建筑表皮的更深层原因在于,建筑风格是传达意义的关键,但是,意义必须通过刻意设计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
对于后现代主义如何传达意义和建筑精神,斯特林提出,在立面上以装饰的方式来表达意义,传达出以历史主义来改造现代主义的目的。
因此,这一方法本质上是立面装饰主义。
依照帕菲罗斯的说法,后现代主义出现了一张表现精神的“装饰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建筑思潮建筑091尹新2009051081 浅谈解构主义浅谈解构主义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091尹新2009051081内容提要:3000字左右引言:解构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学究味的尝试;一种小范围的试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
解构主义是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
解构主义不仅否定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对古典的美学原则如和谐、统一完美等提出了挑战。
关键字:解构主义、随机性、非线性建筑正文:1.解构主义的产生解构主义是借用哲学的一个名词。
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
它特别之处就是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喜欢在结构表面或几何上进行设计,形成建筑设计原则的改善与重塑。
理论的核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在反对国际式风格的探索中,一些设计师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的新理论,而被应用到不同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建筑学。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色: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无绝对权威,是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的设计,主张多元、主张模糊,这是解构主义的精神实质。
在解构主义哲学思潮形成之前,建筑文化中的“解构”因素就已经存在,为了更为准确地认识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我们还应当把视线投向更宏观的西方现代文化领域,去进一步探寻其产生的根源。
邹德侬1990年发表的《从现代艺术的角度看解构主义——迟到的“反形式”和“纯建筑”》一文,指出在西方现代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中,类似解构的“非”、“反”现象早已存在。
2.解构主义的代表早期解构主义的代表有盖里、莫斯等,盖里的早期建筑作品深受现代艺术的影响,在建筑形态构成上,他将完整的建筑形态进行破碎处理,然后重新进行随机性组合。
盖里被认为是解构主义最有代表性建筑师,特别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末完成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设计表现了对整体的否定和对于局部的注重。
盖里的设计手法就像是把建筑拆散,然后重新拼合,形成不完整,甚至七零八落的空间造型。
这种破碎产生了一种新的空间,具有更多活力,也更具特色的表现力。
极具个性,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很少掺杂社会化和主观意识的东西。
他常常采用多角的平面、倾斜结构、倒转形式以及多种材料形式,同时将视觉效应运用到图纸中去。
盖里使用断开了几何图形来打破传统,对他而言,断开意味着探寻一种未知的社会秩序。
在许多方案中,盖里将形式与功能脱离,建立了一种不是整体的建筑结构,而是一种成功思想和抽象城市结构。
大多数时候,他把建筑工作与雕刻同样来对待,这种三位结构图通过集中处理就拥有了多种形式。
(1)盖里作品分析:浅谈古根海姆博物馆概况:A.设计手法及过程人们在惊叹于古根海姆博物馆造型的同时,会提出“这座建筑是如何设计出来的”疑问。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设计过程和手法同盖里以往的诸多建筑一样,都借助于先进的电脑设备辅助,把丰富的想象力发挥到前所未有的层面。
设计中,自文艺复兴以来大量使用建筑模型后,但是由于图纸与模型的空间表现力仍有局限,因此设计者们还是无法“随心所欲”地创作。
盖里那极富变化的理念是无法用传统手段来表现的,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盖里也只有妥协而被迫选用平稳大同的空间形式。
B.功能分区古根海姆博物馆共五层,地上四层和地下一层。
博物馆展厅分为永久性作品的陈列厅、临时性作品的陈列厅和精选当代艺术家作品的陈列厅三大部分。
第二、三层南面的连续规整排列的方形展厅为永久性作品的陈列厅,临时性作品陈列在首层被拉长的向东延伸了的长条形陈列厅,精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则散布在博物馆内部一系列梭形空间之中。
这些梭形的空间跳跃分布在永久性和临时性展厅之间,以便参观者可以有联系地同时参观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品,以免在不同艺术品之间画上严格的分界线。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南面朝向毕尔巴鄂的老城区,所以盖里选择了方整规则的立方体外观造型和内部空间,并用西班牙当地的石灰石外墙材料营造空间来陈列永久性展品。
博物馆北面朝向新城区,盖里塑造了一系列“零乱”、“疯狂”的外观造型和内部空间,并选用最具时代感的太空金属材料钛金属板与永远代表现代感的钢和玻璃作为外墙材料营造空间来陈列当代艺术家作品和临时性作品。
虽然盖里的设计理念是把固执保守留给过去,让新奇幻想拥抱现在,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把时代与历史割裂,而是让两者在对比中求和谐、矛盾中求共存。
思考:A、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选址在城市门户区域——旧城的区边缘、内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进入毕尔巴鄂的一条主要高架通道经过基地的一角,是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之道。
在内维隆河北岸眺望整个城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最引人注目的首要城市滨水景观。
对于如此重要的地段,盖里拿出了一个目前为止建筑学历史上最胆大的解答: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拼接而成,形式与人类建筑的以往实践毫无关系,脱离了任何习惯的建筑经验。
在盖里通话般的设计下,建筑,这一首已停止数千年的音乐又重新弹奏起来,奏出令人流连忘返的乐章。
将建筑表皮处理成了沿各个方向弯曲的双曲面,从而随着太阳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立面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体量建筑的沉闷感。
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拉斐尔·莫尼欧对它由衷叹服道:“没有任何人类建筑的杰作能像这座建筑一般如同火焰在燃烧。
”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落成之时,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被报界惊呼为“一个奇迹”,称它是“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
”延伸:A.美国加州公司总部:“双筒望远镜”,其一边是曲面型的屏幕墙,夕阳的影子能显示在上面,其另一边是似森林般密度的柱子,以铜箔覆盖在柱子表面。
这座建筑外形完全模仿望远镜,有点像放大的玩具,,它一方面表明盖里建筑设计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显得盖里不够成熟。
B.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魏斯曼博物馆:这座建筑是盖里成熟的作品。
从此,外形极不规则,与传统建筑决然不同的一种建筑形式,随着盖里声名的传播在各地拔地而起。
3.解构主义建筑形态构成手法(1)表现主义激情的释放当代解构主义建筑思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建筑历史上连绵不断的非理性主义暗流的延续与再现。
纪念性建筑作为最受社会公众关注、也最为强调艺术性的重要公共建筑类型,而这些建筑有着亘古不变的形式,随着解构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那些僵硬、程序化的纪念性表达被彻底打破。
开端则是著名解构主义建筑师丹里伯斯金德主持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2)随机性与偶然性的追求解构主义建筑师强调设计过程的随机性与偶然性,他们拒绝表现任何预先存在的内容,否认任何规定性的前提,他们重视体验、直觉与机遇的作用追求形式不受约束的自主变异。
他们试图通过对完整构图和惯常形式的扭曲、倾覆和裂解,获得意想不到的建筑形态,正如莫斯所宣称的“我不想提供那种单一化和头脑简单的答案。
如果每个作品仅是简单的对称、简单的平衡或单纯的线性……”(3)错乱与冲突的表达解构主义的目的在于颠覆并创造不安。
他们反对妥协,反对满足的、适应的、以及后代同行的文脉建筑或者新古典主义,他们要建筑拒绝传统的形式,我们要建筑拥有更多,要建筑受伤、衰败、混乱甚至破裂。
2005年度的普利兹克奖得住汤姆梅恩,以其充满动势的建筑形态来抵制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简单化倾向,其创作动机源于一种打破秩序和惯性、建构充满自由精神、富有个性色彩的另类没学冲动。
4.广义的解构主义:更为夸张的延伸与释放(1)解形与拓扑---所谓“解形”就是指,将建筑形态从欧几里得几何体系中解放出来,打破平面、里面和顶面之间的界限,取消里面概念,于是建筑形态不能单凭立面、立面就可以进行把握和解析。
库哈斯设计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是运用拓扑手法进行建筑空间与形态构成的典型作品。
(2)非线性建筑:当代解构主义建筑新走向非线性建筑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最新走向,它为解构主义的随机性与偶然性、错乱与冲突等非理性手法套上了科学理性的羁绊。
提到解构主义和非线性建筑,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扎哈哈迪德,扎哈的设计作品反映了解构主义建筑形态的演变动态。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
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哈迪德说:“我一直相信好的建筑应当是具有流动性的,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对我来说,这就是我的舞蹈时刻。
我只遵循我自己的规则。
”5.解构主义建筑的问题及发展解构主义虽然在声势上很浩大,在建筑学前进的路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其本身存在许多的实际问题。
解构主义理论尝试从建筑语言上重新组合,实现建筑表达的真实意义。
虽然成功做到了反传统的建筑手法,但同时造成了千奇百怪的建筑形象,和人们对解构主义的错误理解。
在不多的优秀解构主义作品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之外的一种理性意识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说,解构主义完成了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挑战。
但是考虑到其自身的一系列问题,如:结构太过复杂,工程实施难度较大和高昂的造价、建筑破碎感强烈、没有延续城市文化,从而无法有机的与城市融合在一起。
因此,很多人对解构主义理论依旧存在保留心理;这些问题是解构主义本身的弊端,也是它无法为国际建筑主流的原因。
它仅仅是一种尝试,是艺术表现形式的挑战而已,无法成为市场化。
荷兰建筑师库哈斯为中央电视台设计的新大楼,或许会成为解构主义建筑在新世纪的一个里程碑性的建筑。
它打破了传统呆板的摩天大楼格局,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用“美与力的雕塑”来形容它毫不过分,造价也同样是高的惊人,可能达100亿人民币。
然而这种实验性质的建筑,是否具有存在的现实意义呢?原本可以用十分之一的钱完成同样功能建筑,却选择这样的一个方案,大概也只能在“暴发户”的思维作用下的中国才能得到实现。
不过仅仅从建筑学的方面去研究,这座建筑确实是建筑设计的一种创新。
结语:综上所述,由于解构主义自身存在着大量问题,可以进行如下推测:解构主义仅仅是一种建筑表达形式的探索,却无法取代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受到后工业社会影响的现代主义仍将是世界建筑的主流。
解构主义和当今的其他流派(如:新现代主义、驻足不前的后现代主义、强调老城价值的“新都市主义”以及“环境主义”等等)仅仅是对未来建筑发展起很大推动和启发作用的建筑理论而已。
资料来源1邓庆坦邓庆尧《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2国萃《艾森曼来到贝尔拉格——从符号学角度看消费社会中的建筑法则》3张春单王福魁《从解构主义哲学到解构主义建筑》/question/282840641.html/view/8042618cd0d233d4b14e69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