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桉树发展情况

合集下载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柳州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大城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各类植被的生长。

柳州市的桉树人工林发展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桉树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林种,其发展对于柳州市乃至整个广西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桉树人工林的不断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柳州市桉树人工林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柳州市桉树人工林的健康发展。

一、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柳州市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丰富的降水资源和温暖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桉树的生长。

柳州市的桉树人工林发展已有数十年历史,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桉树为主的人工林体系。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面积庞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柳州市的桉树人工林面积已经达到数万亩,成为了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和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桉树的市场需求量大。

桉树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观,且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被广泛用于家具、地板、建筑材料等领域。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桉树的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柳州市政府对桉树人工林的支持政策力度大。

柳州市政府对桉树人工林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支持、技术指导、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支持措施,大大促进了桉树人工林的发展。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呈现出规模大、需求旺盛、政策支持力度大的良好态势。

与此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1. 桉树人工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桉树人工林面积庞大,涉及范围广泛,但农民对于桉树的种植和管理水平不一,“三无”桉树人工林(无管理、无护理、无保护)比比皆是,导致了桉树的品质和产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整个桉树产业的发展。

2. 桉树人工林遭受害虫和疾病侵袭。

桉树易遭受一些害虫和疾病的侵袭,比如桉树虱、桉树蓟马、桉树锈病等,给桉树的健康生长带来了很大的威胁,造成了大量的损失。

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概况

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概况
气候条件正确选择造林树种和无性系,充分发挥树种的遗传 特点和优势。
• 目前,严重的病虫害有:青枯病、白蚁、 油桐尺蠖、白裙赭夜蛾等。尚未造成重大损 失。但对桉树病虫害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6 关于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问题
•项东云教授提出桉树人工林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原则:
•1 坚持分类经营的原则。只能在商品林区内发展桉树。
•2 坚持适地适树适无性系的原则。根据造林地的土壤和
•4 关于桉树人工林对地理景观的影响问 题
• 王豁然研究员在其研究论文--《从景观生 态学角度审视桉树人工林与生物多样性》中指出 ,广西原生植被大约100年前开始消失,森林植 被片断化。广西自然景观的改变主要是由于现代 农业发展、城市化和高速公路修建引起的。桉树 人工林对局部景观的影响是积极的;桉树人工林 在地区尺度上对地理景观没有影响,因为桉树人 工林所占比例很小,目前还不到5%。桉树人工 林可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广西要想完全恢复 原有的自然景观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广西现有桉树人工林分布
广西现有桉树人工林分布
区域
百分比
桂南地区
桂东南 地区
桂中地区
44.3 35.1
9.7
桂西北 地区
9.4
桂北地区
1.5
(七)广西桉树人工林生产力水平
年 度 成熟林(m3/ha) 增长率(%)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52.3 61.8 75.3
18.2 2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
•成熟林: 6年生
•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 连续干旱、过度开采、非法毁林
• 2 关于桉树人工林是不是“耗肥机”的问题
• 徐大平博士的研究结果表明,桉树具有很强 的土壤养分利用能力,可消耗较少的养分而生产 较大的生物量,与很多农用物和树木相比,其养 分消耗只有1/2-1/10,所以在贫瘠土壤上,桉树 可以不施肥而生长。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桉树对土壤肥力的消耗不比其它树种高。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摘要】柳州市桉树人工林是该地区重要的资源,但存在着管理不当、资源浪费、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

缺乏科学管理导致了生长速度慢、质量不佳;资源浪费造成了土地浪费和能源浪费;缺乏市场需求导致产品销售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人工林保护区、加强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市场需求是关键。

重视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市场是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市场需求是未来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科学管理、资源浪费、市场需求、保护区、重要性、适销对路的市场、利用资源1. 引言1.1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的意义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是一个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资源,发挥着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的种植和发展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

桉树木材质地坚硬,耐腐蚀,适合制作家具、建筑材料等。

桉树人工林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还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优质的木材资源。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的种植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桉树是一种喜温湿气候的树种,能够有效保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高环境质量。

通过发展桉树人工林,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的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木材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应当加强桉树人工林的科学管理,保护好这一重要的生态资源。

1.2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规模柳州市桉树人工林是广西柳州市重要的林业资源之一,覆盖面积较广。

据统计,柳州市目前的桉树人工林面积约为5000公顷,分布在各个县区。

以融水县、柳城县和鹿寨县的桉树人工林面积最大,占比超过60%。

这些人工林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还起到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作用。

广西桉树发展情况

广西桉树发展情况

广西桉树产业发展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2014年10月20日)广西是我国桉树种植第一大省区,桉树产业是广西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造纸和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的核心主体,为广西的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维护我国木材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广西桉树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桉树是全球生长最快的阔叶树种之一,与树、松树并称世界三大人工林树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在全世界围大力发展。

目前,桉树在世界5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栽培,面积达到2亿多亩。

我国引种桉树有110多年历史,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南部的广西、、、和等17个省(区)。

2012年全国桉树人工林总面积约6000多万亩,仅次于巴西和印度。

桉树已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纸浆材和纤维材树种,成为资源增长最快、经济效益最好,被企业、林农普遍接受的首选树种。

广西是我国最早引种桉树的省(区)之一,但大面积栽培桉树始于1965年。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种植窿缘桉、柠檬桉、野桉、大叶桉,其次为广叶桉、赤桉、细叶桉。

2000年起,随着尾叶桉的成功引进、改良和杂交种无性系的推广, 桉树得以快速发展。

到2013年,全区桉树人工林面积达到3000万亩左右,占全国桉树总面积的近一半,桉树蓄积量1亿多万立方米,占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的六分之一左右,桉树面积、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目前,全区有桉属树种90多种,但主要种植品种为尾叶桉、尾巨桉等杂交无性系,如广林9、DH924、DH3327、DH3229、DH19-6、U6、韦赤桉3号等。

形成了以种苗生产、培育采伐、加工利用为主体的桉树大产业,成为广西林业的支柱产业,支撑了广西造纸和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

(一)广西桉树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广西桉树产业发展过程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少量引种、零星种植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该阶段主要以引种试种为主。

广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光、热资源丰富,与桉树原产地的气候类似,非常适合种植桉树。

武宣县尾叶桉种植现状及发展策略

武宣县尾叶桉种植现状及发展策略

武宣县尾叶桉种植现状及发展策略武宣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一个农业县。

尾叶桉是该地区的一种重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以下是武宣县尾叶桉种植现状及发展策略的详细内容。

一、尾叶桉种植现状1.种植面积:武宣县目前的尾叶桉种植面积约为5000亩,主要分布在县城周边和农村地区。

2.产量和质量:尾叶桉在武宣县的生长环境非常适宜,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在理想范围之内,使得尾叶桉的生长快速并且产量丰富。

武宣县的土壤质量也很好,有利于尾叶桉的生长,并且能够保证尾叶桉的质量。

3.销售市场:尾叶桉主要销售到国内外市场,包括木材市场、木制品市场和化工市场等。

但是由于武宣县的产量相对较低,销售市场有一定的局限性。

1.扩大种植面积:通过政府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种植尾叶桉。

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改造土地、购买种苗和施肥等,并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种植环境,帮助他们提高尾叶桉的产量和质量。

2.提高尾叶桉的质量:在尾叶桉的种植过程中,应注重科学管理和精细化操作。

选择适宜的品种和育苗方法,合理安排施肥和灌溉,及时防治病虫害,定期修剪和整形树木等,以提高尾叶桉的质量,增加经济价值。

3.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加大对尾叶桉种植技术的研究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开展桉树病虫害防治、施肥技术、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尾叶桉的产量和质量。

4.推动产业链发展:除了种植之外,武宣县还可以发展尾叶桉的深加工产业,如木材加工、木制品制造和化工等。

通过发展产业链,增加尾叶桉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5.开拓新的市场渠道:尾叶桉的销售市场应该不断拓宽,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加强与木材市场、木制品市场和化工市场等相关行业的合作,培育新的销售渠道,提升尾叶桉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武宣县尾叶桉种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通过政府支持和科技创新,可以进一步提高尾叶桉的产量和质量,并且开拓新的市场渠道,推动尾叶桉产业的发展。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柳州市位于广西南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林业。

为此,柳州市政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力推行桉树人工林的种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寻找解决的对策。

问题一:桉树人工林生长速度慢桉树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树种,但是在柳州市,桉树人工林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这主要是由于种植的土地质量较低、环境条件不佳等因素造成的。

此外,柳州市近年来频繁受到强降雨、台风等气候灾害的侵袭,也对桉树人工林的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策一:提高土地质量和改善环境条件为了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生长速度,需要对种植的土地进行改良和改善。

可以采取施肥、深翻、石灰化等措施,提高土地的蓄水能力和肥力。

同时,应该注重维护桉树人工林周边的环境,减少外界因素对桉树人工林的影响。

对策二:选用合适的树种品种在选择桉树品种上,应该注意选用适宜当地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的品种,可以通过繁殖和试种等方法筛选合适的品种,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

问题二:桉树人工林病虫害频繁发生桉树人工林容易受到虫害和病害的侵扰,而且病虫害的种类繁多,严重危害着桉树人工林的健康和生长。

对策一:加强病虫害防治管理桉树人工林的病虫害防治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

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加强防治管理可以及时控制病虫害,保证桉树人工林的健康生长。

对策二:改变草地化倾向,提高桉树人工林密度桉树人工林生长缓慢、树干细弱,与地表覆盖率、种植密度和土壤水分等是关系密切的。

因此,在桉树人工林的管理过程中,应该改变草地化倾向,提高树密度和覆盖率,改进生态经营模式,增加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优势。

结论:桉树人工林因其生长速度快、纤维质优良、色泽深浅可调、耐腐朽等优点,成为了柳州市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从改善土地质量、加强病虫害防治、改进生态经营模式等方面入手,优化桉树人工林的发展环境,实现桉树人工林的长远稳定发展。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柳州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盛产桉树,桉树人工林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目前柳州市桉树人工林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解决。

问题一:土地利用率不高由于桉树人工林没有固定的生长期,容易造成土地闲置和浪费。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提高桉树的生产效率和利用率。

可以通过加强桉树的管理和种植技术,控制林龄,及时清理死木和病虫害,减少麻烦,并加大抚育力度,提高木材的质量和产量。

问题二:缺乏市场引导由于桉树人工林在市场上缺乏引导和定位,致使桉树木材市场表现平淡。

应该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码投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消费群体的需求,优化木材产品结构,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行业竞争力。

问题三:技术标准不够严格桉树木材供应链中缺乏严格的技术标准和监管机制,导致产值增长面临较大阻碍。

这就需要加强现有标准的更新,以国际质量标准为参考,逐步提高木材质量和规格。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木材产业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市场执法和行业管理,增强木材的信誉,提升行业地位。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优化产业布局在确定人工林区域时,要考虑土地条件、环境,以及区域人口、消费水平和市场需求。

同时,要鼓励企业和农民加入这个产业,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二、制定标准和规范在确立木材技术标准时,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参考行业的最佳实践和先进技术,结合当地环境和资源,确定地方标准和规范,为生产和销售提供更好的支持。

三、整合行业资源整合行业资源,建立统一的木材加工和销售体系,进一步提升行业中高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加强科技攻关,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助力企业走向强大。

通过加强桉树人工林的管理和种植技术,加强市场引导和消费者需求的挖掘,以及健全木材产业的质量监管体系,可以进一步加强桉树人工林的发展,以争取更大的利润。

广西桉树人工林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桉树人工林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桉树人工林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唐专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树木园,广西南宁530031)摘要:从营林技术、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5个维度研究分析影响广西桉树人工林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营林实际,从抓好营林技术创新、抓好营林管理变革和抓好综合效益平衡3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高质量发展;问题对策;广西中图分类号:F32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08-0118-030引言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已超过233万hm2,年木材生产量3000万m3,占广西采伐木材的80%,产值达180亿元[1],是广西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石。

广西林业正在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桉树人工林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但目前制约因素多,需全面分析探究,找到解决对策。

1广西桉树人工林高质量发展问题1.1从营林技术层面分析(1)未能做到适地适树种植,影响营林整体效益提高。

从种植区域布局分析。

广西出现海拔高于600m或石砾含量大于30%或坡度大于40°的区域、气温偏低的地区都种上了桉树,违背了桉树的生活习性。

以南宁树木园为例,桉树种植区域覆盖广西所有地级市,上述区域的桉树面积约占单位总面积8%左右,这些区域6~7年生桉树人工林每亩出材低于7m3,拉低了单位桉树人工林的平均每亩出材量。

从林地内不同位置分析。

造林主体对连片面积较大的林地,山顶、山脚和冲沟都种上了桉树,导致风灾病虫害严重、保存率过低。

以南宁树木园为例,其中一块6~7年生桉树萌芽林中部位置亩出材量达到12m3,山脚、冲沟和山顶局部位置平均亩出材量6m3,而山顶、山脚和冲沟面积占到该林地面积的30%左右,导致平均亩出材量9.5m3。

(2)未能做到用科学技术指导,影响营林整体产量提升。

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好坏与营造林质量有密切关系,相同的林地、种苗,如果所采取的营造林措施不同,那么林分的生长就有很大差别。

国有林场和大型造林公司对同样的区域、树种、立地条件和林分,营林技术却大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桉树产业发展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2014年10月20日)广西是我国桉树种植第一大省区,桉树产业是广西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造纸和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的核心主体,为广西的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维护我国木材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广西桉树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桉树是全球生长最快的阔叶树种之一,与树、松树并称世界三大人工林树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在全世界围大力发展。

目前,桉树在世界5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栽培,面积达到2亿多亩。

我国引种桉树有110多年历史,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南部的广西、、、和等17个省(区)。

2012年全国桉树人工林总面积约6000多万亩,仅次于巴西和印度。

桉树已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纸浆材和纤维材树种,成为资源增长最快、经济效益最好,被企业、林农普遍接受的首选树种。

广西是我国最早引种桉树的省(区)之一,但大面积栽培桉树始于1965年。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种植窿缘桉、柠檬桉、野桉、大叶桉,其次为广叶桉、赤桉、细叶桉。

2000年起,随着尾叶桉的成功引进、改良和杂交种无性系的推广, 桉树得以快速发展。

到2013年,全区桉树人工林面积达到3000万亩左右,占全国桉树总面积的近一半,桉树蓄积量1亿多万立方米,占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的六分之一左右,桉树面积、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目前,全区有桉属树种90多种,但主要种植品种为尾叶桉、尾巨桉等杂交无性系,如广林9、DH924、DH3327、DH3229、DH19-6、U6、韦赤桉3号等。

形成了以种苗生产、培育采伐、加工利用为主体的桉树大产业,成为广西林业的支柱产业,支撑了广西造纸和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

(一)广西桉树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广西桉树产业发展过程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少量引种、零星种植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该阶段主要以引种试种为主。

广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光、热资源丰富,与桉树原产地的气候类似,非常适合种植桉树。

早在1890年法国传教士就从法国引进细叶桉在龙州栽种,后来在、、等地也陆续引种过。

的沙圹在20世纪30-40年代曾引种过多种桉树。

1954年合浦县创办山口桉树林场,带动全县营造窿缘桉60多万亩。

窿缘桉、细叶桉、柠檬桉等也开始在广西南部和沿海地区部分县的村屯周围、道路两旁零星种植。

由于未经良种选育,这个阶段6年生桉树林平均年蓄积生长量仅约0.4立方米/亩,平均蓄积量约2-3立方米/亩,且木材基本没有什么用途,主要发挥绿化、防护作用,并提供部分薪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群众生活能源难题。

第二阶段:系统引种、规模发展阶段(20世纪60-90年代)1965年在广西南部地区成立了由东门林场、渠黎林场、跃进林场、石塘林场和黎塘林场等10个林场组成“桂南林业局”,开始大面积栽培窿缘桉、柠檬桉和野桉。

20世纪60年代,地区建立国营钦廉林场,桉树被列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地区也创建国营东门林场等10个国营林场,营造了大面积桉树林。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广西进行了柠檬桉、窿缘桉的选育和雷林一号桉的引进和选育;1977 年进行柳桉与窿缘桉人工杂交育种研究;1978年开始进行桉树引种研究。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全区桉树人工林面积约为150万亩。

但由于90年代以前种植的窿缘桉、柠檬桉和野桉等生长缓慢,后来逐渐被淘汰。

1982~1999年, 通过“中澳技术合作东门桉树示林项目”,广西桉树研究开始进入系统引种和世代改良时期,桉树引种改良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桉树组培工厂化育苗技术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从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引进174个树种和200个种源, 筛选了16个优良树种。

对42个树种和9个树种的100多个种源1800个家系进行了系统引种、选育和改良, 建立了有135个树种(种源)的桉树树木园和600多个优良无性系的无性系基因库,为亚洲最大的桉树种质资源库和我国最大的桉树良种生产基地。

进行了12个树种1500个亲本组合的人工杂交育种技术研究,最优人工杂交家系年均生长量达4.7立方米/亩,选育优良无性系1000个, 生长量最高的达4.4立方米/亩。

建立了桉树扦插育苗和组培育苗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桉树造林苗木无性系化。

对邓恩桉等耐寒桉树种进行了系统引进、选择和改良技术研究,选育了尾赤桉、尾圆桉等较耐寒新无性系。

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到2000年, 广西桉树林面积约250万亩左右,总蓄积量约220万立方米,大部分为新造幼林,总蓄积量偏小。

但6年生林平均年蓄积生长量提高到0.7立方米/亩,平均蓄积量达4.1立方米/亩。

形成了20万干吨的桉树木片加工、出口贸易产业,推动了林浆纸和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加工利用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开始,国家和自治区都将发展速丰林作为林业跨越式发展重点工程之一,桉树成为广西发展速丰林的首选树种。

近年来国家又将桉树作为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的重要树种。

2002年自治区出台了减半征收育林基金、优先满足采伐指标、实行造林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桉树发展的外部环境宽松。

加上桉木用途大大扩展,从单一的木片出口扩展到制浆造纸、胶合板、中高密度板、地板基材,木材市场迅速扩大,桉树发展的动力强劲。

随着桉树无性系苗木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突破,也为桉树大规模发展创造了条件。

国有林场率先发展桉树,13家区直林场除在场营造100多万亩速丰桉外,还在场外集体林区辐射营造速丰桉300多万亩。

同时,通过发展人造板产业拉动了桉树木材市场。

在科技、政策、市场的合力推动下,从2002年开始,全区桉树以每年200万亩左右的速度增加。

2005年发展到800多万亩,2010年2500多万亩;2013年约3000万亩,总蓄积量1亿多立方米。

其中权属为集体和个人的占70%左右,权属为国有的占30%左右。

6年生林平均年蓄积生长量提高到1.3立方米/亩,平均蓄积量提高到7.5立方米/亩,其中高产试验林最高年蓄积生长量达3.3立方米/亩。

各地均有种植,但以北回归线以南的、崇左、、、、、贵港、等8个市为主。

同时,以桉树木材为主要原料的造纸与木材加工产业迅速崛起,2013年总产值1050亿元,成为广西第9个千亿元产业。

(二)广西桉树产业体系情况通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近1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广西形成了以种苗繁育、培育采伐、加工利用、专用肥料、物流服务、林下种养、林权交易等为主的桉树大产业体系,总产值超过千亿元,占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的约三分之一,成为全区林业产业的主体,成为全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种苗繁育产业。

经过10多年的建设,目前全区培育桉树苗木的苗圃达800多个,其中组培工厂20多家,每年工厂化生产桉树优良无性系苗木3.5亿株,是2000年前的几十倍,不仅满足了广西造林的需要,每年还为周边省区提供2亿多株良种桉树苗木。

广西桉树种源主要来自国有东门林场,较大的苗圃除东门林场苗圃外,还有市林科所苗圃、广西林科院苗圃及其他区直林场苗圃。

2012年,由区直东门林场牵头,13家区直林场入股,组建了广西八木种苗股份,年产桉树轻基质组培苗1亿株以上,充分发挥了东门林场作为亚洲最大的桉树种质资源库的优势。

广西桉树苗木以组培苗、扦插苗为主,品种纯正、优良,深受区外经营者的喜爱。

全区桉树种苗产业年产值超过3亿元。

●培育采伐产业。

近10多年来,广西共新增桉树林面积2000多万亩,2013年全区桉树总面积达3000万亩,占全区森林面积的14%;桉树林总蓄积量1亿多立方米,占全区森林总蓄积量的16%左右。

全区桉树木材产量达1700多万立方米,占全区木材总产量的70%左右。

按目前平均单价650元/立方米计算,每年仅桉树木材原木销售收入就超过100亿元。

另外,桉树造林(更新)300万亩投入按500元/亩,抚育施肥400万亩投入按200元/亩,采伐300万亩投入按700元/亩,每年可为全社会提供50多亿元的劳务收入,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

●加工利用产业。

2000年以前,广西桉树木材主要加工木片出口日本等国家用于制浆造纸,年出口20万绝干吨左右。

2000年以后,随着桉树木材产量的大幅增加,林浆纸和木材加工业快速发展。

到2013年,全区以桉木材为主要原料的木材加工企业超过1.6万家,其中人造板生产企业1200多家,人造板总产量达2860多万立方米(其中胶合板1500多万立方米,纤维板910多万立方米,其他板450多万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木材加工业总产值达956亿元。

另外还有2000多家2万多台旋切机,年产旋切单板2000多万立方米。

广西丰林木业集团、高峰林场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了“高林”、“丰林”、“三威”等中密度纤维板知名品牌。

全区以桉木材为主要原料的制浆造纸企业有200多家,年产值260多亿元。

其中,比较大的有金浆纸、贺州华浆纸、贺达纸业,以及正在建设的林浆纸项目等。

●专用肥料产业。

桉树生长迅速,需要施足够的肥料才能满足生长需要。

广西以人工林地力维持研究为基础, 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桉树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研究和地力维持技术研究,创造了测土西方施肥技术。

即根据桉树生长所需养分元素和不同造林地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情况,提出配备肥料的种类和比例(主要是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比例),形成“桉树专用肥”产业。

全区每年生产各种桉树专用肥60万吨以上,产值15亿元以上,满足每年约800万亩桉树幼林施肥需要。

2012年,在林业厅的指导下,由区直七坡林场牵头,13家区直林场入股组建了广西华沃特生态肥业,以生产、供应桉树专用肥为主,实行统一配送。

2013年公司共完成肥料销售25万吨,农资产品贸易10万吨,完成销售收入8亿元,在全区桉树专用肥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目标是年生产以桉树专用肥为主生态肥料80万吨以上,年产值20亿元以上。

●林下种养产业。

2011年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在广西召开后,广西林下经济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广西桉树林面积大,林地交通相对比较好,成为发展林草、林药、林畜、林禽等林下经济的重要部分。

桉树林下种植牧草养牛、养羊,在林下养猪、养鸡、养鸭、养蜂,在林下种植中草药,成为国有林场职工和广大农民新的收入增长点,成为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在桉树林下发展种养业面积超过300万亩,年产值超过50亿元,打造了一批桉树林下经济知名品牌。

如钦廉林场在桉树林下种植牧草养牛羊,打造了“钦冠牛肉”品牌;七坡林场、高峰林场在桉树林下建养猪场,打造“生态猪肉”品牌。

●物流服务产业。

在桉树种植、采伐、加工过程中,以苗木运输、肥料运输、木材运输、加工产品运输等为主,形成了庞大的物流产业。

全区每年需运输的桉树苗木3亿株、桉树专用肥50万吨、桉木材1700多万立方米、桉树采伐剩余物300多万吨、桉木人造板2000多万立方米,运量超过4000万吨,需要大量各种各样的运输车辆,物流业产值至少100亿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物流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