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诗词三首ppt课件(含素材)全面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课件

月照 无眠 恨月 悟理
愿人久
下阕:
转朱阁,
蕴含哲理: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赠 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开。
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 本来白诗的意思是:您长守寂寞独自 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 思是反过来:他安慰白居易不必为自 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 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开朗、豁达、 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补充2】
此联被后人赋予的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 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唐 文 学家、哲学家。字 梦得,洛阳人。晚年任 太子宾客,世称刘宾 客。被白居易称为“诗 豪”,有《刘梦得文 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首联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晗联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颈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尾联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短句字数少,
行路难,行路难, 容量小,简 多歧路,今安在? 洁有力。
行路难啊行路难, 多歧路兮今安在。
路修远兮穷且艰! 青天大道知何边?
长句字数多, 容量大,合 适表达比较 复杂的内容, 表述往往更 准确周 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课件(共6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课件(共66张PPT)
(2)后一句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 后生疏而怅惘的感觉。
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现实意义 ?
[提示]这两句是传世的警句,刘禹锡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自己,表 达了自己的怅惘,更重要的是显示了诗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 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弃置:抛弃。
(4)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 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5)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的意思。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
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
公 务 员 预 备 党员转 正申请 书范文 格式_1 公 务员预 备党员 转正申 请书格 式
尊 敬 的 党 支 部: 您好!
经 党 支 部 大 会讨论 通过,上 级党委 批准,我 20XX年 X 月 成 为 了 一 名光 荣的中 国共产 党 预 备 党 员 ,至今已 届一年 ,现特向 党组织 郑重提 出转为 正式党 员的申 请。我 于XX 年 10月 荣 幸 的 来到 XX镇 党 政 办工 作,一 年来,在 各位领 导的关 心、支 持、鼓 励和各
《行路难》(其二)
有归隐之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第13课诗词三首ppt课件(含素材)全面版

第13课诗词三首ppt课件(含素材)全面版

(三)品析《水调歌头》
1、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请 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望月
思乡
2、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齐吟上阙: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 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月圆中秋之时,作者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 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虽豪华,却同样是孤身 一人,独怆然而涕下,此情此景与作者“我”是何等相似 啊!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三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 同学们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2.朗读节奏划分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明确: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 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二)品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
明确: 孤寂、苦闷,与“高 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 沦落人。
4、齐读下阙,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句 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旷达乐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 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 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 轮圆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课件(共107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课件(共107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 三首》 课件( 共107张 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 三首》 课件( 共107张 PPT)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 直万钱。
酒杯 一斗值十千钱,形容酒美价贵 直:同“值”,价值
金酒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里装满价值万钱的 佳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 三首》 课件( 共107张 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 三首》 课件( 共107张 PPT)
zūn dǒu
xiū
háng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zhù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臣 上 呼 斗 是 酒 来 酒 酒 家 不 诗 中 眠 上 百 仙 。 船 篇 ”,
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呢?
—杜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 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 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 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 三首》 课件( 共107张 PPT)
青年时代就怀抱着“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的李 白,终于在四十二岁来到了长安,进入朝廷供职。 可他担任的只不过是文学侍臣,并不参与政事。表 面上受到玄宗礼贤下士的优待,但因他傲视权贵放 荡不羁,得罪了很多人。才两年,即“赐金放还”, 逐出长安。
仕途的艰难与挫折,令他苦闷、不平。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 (58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 (58张PPT)
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 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3、饱含感情,波澜起伏。
水 调 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衷心祝愿天下“有情人”一世平安
作业布置
一、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积累更多苏轼的诗词。
三、以《我心中的明月》为题,写一篇小作 文。
水调歌头
苏轼
苏轼(1036—— 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 高的文学家、艺术 家。
苏轼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 并称“三苏”。
苏轼与苏洵、苏辙、韩愈、柳 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均为北宋著名书画家,
诗词三首
行路难
李白
行 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 斗十千,玉盘珍羞 直万钱。 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满山。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
•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 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 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 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 “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琵琶行》等。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10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10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 赏析优美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积累拓展五
学习目标
3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四
4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六
品格素养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 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13. 渡进门送别
导入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 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 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 近李白这位大诗人的心灵吧!
导入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读、译、背、默写这五首诗,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四、积累拓展六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
阔大高远,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画,具 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归纳总结
2.构思巧妙,脉络清晰。 首联总叙渡荆门游楚,颔联、颈联细致入微
地刻画长江江面的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尾联 紧扣“送别”的诗题,与首联诗人离蜀远游的诗 意遥相呼应。
课文细读品味
3.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由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借故乡水为“我”送
行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言有尽而情无穷。
课文全篇探究
如何理解《渡荆门送别》中的“送别”? 这两个字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诗人离别蜀中;二说
赠给送别的友人;三说“送别”二字可删,如清人沈德潜认为: “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第二种说法无依据,诗作中 也没有相应字眼,可不考虑;第三种说法可备一说。但从全诗来 看,首联写诗人远离家乡,来到荆门外,尾联写故乡水万里送行, 前后呼应,“送别”之意蕴含诗中。故教材编者倾向于认为, “送别”指故乡水送别诗人,实际上指的是诗人作别故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43张PPT)
6
苏轼的弟弟 苏辙的字
小序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 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原 因。
通宵,整整一 夜,直到天明。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酒喝得很畅快,一 直喝到天亮,酩酊大醉,作这首词,同 时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7
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因 宫门外有双阙,故称宫阙。
11
联想与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甲事物 想 到 乙事物
存在(月圆)
存在(人圆)
想象: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甲事物 创造出 乙事物
存在(明月)
不存在(天宫)
12
环境描写
1.写出了(回忆了).....景色....特点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3.渲染...气氛 4. 烘托人物心情,反映人物性格 5.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 6.深化文章主旨 7.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哪一年
端起酒杯 担心,害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哪里比得上
想要
经受不住
月光下作者起舞 的清朗身影
8
译文: 明亮的圆月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举起酒杯 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月宫,今晚是哪一 年哪一日。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 又恐怕月宫殿太高远,难以承受那里的凄 寒。 月光起舞,清影随人,哪里比得上在 人间呢?
13
借景抒情
} 上阕——写景 望月问天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
(抒发人生感慨) 下阕——想象 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第13课《诗词三首》课件(36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诗词三首》课件(36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4
导学活动一、初读,把握诗歌大意
5
活动步骤
1.诵读诗歌《行路难》。 2.理解诗意。
在预习基础上,小组内交流个人学习 中存在的困惑,理解诗意。准备展示。
6
导学活动二、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7
活动步骤
请同学自读诗歌,找出诗中咏叹行路艰 难的诗句。并作品析,说说你读出诗人 怎样的内心情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个人思考。小组合作完 善,准备展示。
16
直抒胸臆 “凄凉地”,“弃置身” 被贬 职离京多年,内心悲凉。
“长精神” 振奋精神 颔联用典 抒写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 后物是人非的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名句 生动的景物画面,表现出面向 未来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结合背景 诗人被贬官在外多年,当时被 召回京,内心还有不平之气,既回顾过去 又有对未来的希望。
34
优秀经典的诗文带给我们美的享 受,也带来精神的洗礼。一起来 听王菲演唱的“千里共婵娟”, 在优美的乐声中再次体会词文所 表达的情怀。
35
感谢倾听!
36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 的意境,品味作者丰富的情感。
3.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 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1
“月是故乡明”, “明月别枝鹊”, “月到中秋分外明”, “海上明月共潮生”。
22
导学活动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23
活动步骤
读诗歌,正音。 读诗歌,解意。 读诗歌,有情味。
30
导学活动三头 明 月几时有》,读出 了怎样的苏轼?
32
贬官杭州:我 故乡本无无此家好更湖安山往。,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一)品析《行路难》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 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夸张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 心 情如何? 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 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明确: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 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二)品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
(三)品析《水调歌头》
1、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请 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望月
思乡
2、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齐吟上阙: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 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月圆中秋之时,作者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 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虽豪华,却同样是孤身 一人,独怆然而涕下,此情此景与作者“我”是何等相似 啊!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三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 同学们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2.朗读奏划分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 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 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 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 写下了这首名篇。
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
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
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2、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是谁?
明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此句揭示了 什么道理?
明确: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 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 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 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第十三课 诗词三首
一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 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 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 的内涵呢?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二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行路难》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
《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 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 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 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 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 ,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 了此篇《行路难》。
极度苦闷、抑郁。
停、投、拔、顾
3、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是实写吗? 明确:不是,是想像、是虚写 。
4、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 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抒情
5、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 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明确: 孤寂、苦闷,与“高 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 沦落人。
4、齐读下阙,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句 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旷达乐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 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 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 轮圆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