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简史

合集下载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近现代中国的翻译( ) 近现代中国的翻译(2)
林纾(1852-1924)生平 《巴黎茶花女遗事》:《可怜一卷茶花女 ,断尽天涯荡子肠》 翻译过183种小说,属于名著的有40种,包 括《伊索寓言》、《块肉余生述》(大卫 科波菲尔)、《鲁滨逊漂流记》、《黑奴 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贼史》( 雾都孤儿)等。 课外阅读: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中国翻译简史
2011年11月 2011年11月26 日
对中国翻译史的学习, 对中国翻译史的学习,主要了解什 么内容
简而言之,即了解:Who 简而言之,即了解:Who did what at when? 什么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谁(人物简 单的生平)翻译了什么典籍 相关的问题:为什么要翻译这些典籍?
近现代中国的翻译( ) 近现代中国的翻译(1)
一般认为,1840年是我国古代和近代的分水岭, 1911/1919年则是近代和现代的分水岭,1949后算当代 近代主要译者是严复和林纾。 严复(1853-1921)生平 《天演论译例言》:三难说,翻译标准的集大成之说 ,对后世影响深远 主要译作:《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穆勒名说》 《群学肄言》《原富》《法意》《社会通诠》《名学 浅说》
四次翻译高潮
1.东汉末年到唐宋之际的佛经翻译 1.东汉末年到唐宋之际的佛经翻译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3.近现代翻译(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 3.近现代翻译(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 4.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全方位的翻译活动(略) 4.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全方位的翻译活动(略)
从东汉到唐宋:佛经翻译(2) 从东汉到唐宋: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分四个阶段。 1.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1.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安清安世高,安息国太子。 支娄迦谶,月氏人。 安玄 严佛调 朱士行 支谦 竺法护 特点: 一、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 二、翻译全凭口授 三、一般采用直译法 四、佛经内容,常借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林语堂
•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 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 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又改名为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 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分别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提名。
中国译历史简介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中国的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 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 动,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 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三次翻译高峰(three translation peaks)
• 1)东汉--唐宋时期 • 2)隋唐--明末清初 • 3)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第一次翻译高峰期
•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 释道安首创译场制度,提出著名"五失本,三不易"理论,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 • 天竺人鸠摩罗什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 倾向于意译,注重文质结合,既忠实与原文的神情,能 “以实出华”,他反对译经时用“格义”。 • 玄奘(唐朝佛经翻译达到顶峰),他不但把佛经翻译成汉 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了梵文,成为了第一个 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制定了“五不翻”的原 则,即:秘密故、含多义故、无此故、顺古故以及生善故。 译文中运用的种种技巧: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 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
第二次翻译高峰期
• 科技翻译(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 代表人物: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 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 • 这一阶段主要是外国人口译,中国人笔述, 国人选择译品的余地不大,译者对翻译理 论技巧知之不多,所以译作大都有“文义 难精”之弊。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摘要:
1.引言
2.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2.2 近现代翻译
3.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3.2 近现代翻译
4.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5.结论
正文:
【引言】
中西翻译简史是对中西方翻译发展历程的概述。

本文将从中国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以及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中国古代翻译起源于佛教传入时期,如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等。

古代翻译以文学、宗教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以口译和笔译为主。

2.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严复为代表,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

此外,鲁迅、茅盾等文学家也积极参与翻译工作,促进了中西文化
的交流。

【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西方古代翻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哲学作品翻译。

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3.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翻译家如傅雷、罗曼·罗兰等人为代表,他们将大量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各自语言,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中西翻译交流对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古代的佛教翻译,到近现代的文学翻译,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同样,西方翻译家也将大量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

【结论】
中西翻译简史展现了中西方翻译发展的历程,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翻译简史(英语专业版)

中国翻译简史(英语专业版)

10
3. Modern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thoughts through translation (19th~mid-20th)
11
see its word file*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ol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t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The native grasses and weeds, the scattered patches of gorse, contended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scanty surface soil; they fought against the droughts of summer, the frosts of winter, and the furious gales which swept, with unbroken force, now from the Atlantic, and now from the North Sea, at all times of the year; they filled up, as they might, the gaps made in their ranks by all sorts of underground animal ravagers. One year after another, with an average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balance of the 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mong the indigenous plants, maintained itself.

中国翻译简史3

中国翻译简史3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鸦片战争失败后,一批忧国忧民的先进人士面对民族危亡,图自强、谋复兴,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早期翻译人才,在近代翻译史上开创了西学翻译的高潮,使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动,促成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子最典型的西学观点。

洋务派认为学到西方的坚船利炮之技艺,就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官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学者型翻译家。

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办讲习外语、军事、工艺的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1862)、上海广方言馆(1863) 、广州同文馆(1864), 江南制造局翻译官(1867)等。

同时派遣大批留学生赴英、法、美、德等国学习军事、技术、自然等科目。

设译书局、翻译西籍,传播西方科学,沟通中西文化。

清朝最早创建的翻译馆是俄罗斯文馆,后在京师同文馆、天津水师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等校均创设译书局(翻译学馆),专门从事西籍翻译,有组织、有分工、系统译介西学的精华。

中外合作译书,发挥各自优势,造就一流科技翻译家。

各译书局聘请一批外国来华教会人士和汉学家担任教习,或主持馆务,并与中国教习合作,从事西学翻译工作,对清末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早就了一批中国一流科技翻译家。

他们的历史功绩和翻译成就为后人敬仰。

其中杰出的代表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

),清代杰出的数学家,科技翻译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他自幼通晓数学,15岁又习《几何原本》。

1852年在上海客居期间,结识英国人伟烈亚力等人,与他们一起探讨中西学术,并与伟烈亚力合作续译《几何原本》后九卷,于1856年译成,翌年出版,最终完成徐光启未竟之业。

还译有英国数学家棣么甘《代数学》13卷,美国数学家罗密士的《代微积分拾级》18卷,使西方近代符号代数学、解析几何学、微积分学第一次传入我国。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中国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

(中国翻译史话)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高潮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

据史家考证,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继安世高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一直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继安世高、支娄迦谶之后的又一译经大师支谦“颇从文丽”,开创了不忠实原著的译风,对三国至西晋的佛经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翻译中的“会译”(即将几种异译考校对勘,合成一译)体裁,以及用意译取代前期的音译.也均由支谦始。

到了前秦时代,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采用“会译”法来研究翻译。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并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

释道安晚年时请来天竺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

罗什倾向意译,其译经重视文质结合,既忠实于原文的神情,读来又妙趣盎然,能“以实出华”,传达原经的文体美和修辞美。

他反对前人译经时用“格义”(用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比附和传译佛学概念)的方法,创立了一整套佛教术语。

隋唐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经不多。

其中彦琮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译工作的八项条件,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

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

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