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和翻译的标准

神似(傅雷);(similarity in spirit)
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鲁迅);
信达雅(严复);(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化境(钱钟书);(sublimation)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
翻译的标准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01
02
Theories of Chinese scholars’ 中国: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文”“质”之争(实际为“意译”与“直译”之争)(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时期(东汉至元末,2世纪至16世纪) 特点:时间长;译量大;译者多为佛教高僧;以梵汉互译为主
释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第一次主张译者署名;组织翻译《金刚经》《法华经》等300余种佛经,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的神情。
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孙,P3)
社会科学及文学翻译时期 (清末至“五四”时期)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王子复仇记》等文学作品
中国翻译简史1

• “失本”的五种情况是:①梵文的词序 是颠倒的,译时必须改从汉语语法; ②梵经质朴,而汉人喜欢华美,要使 读者满意,译文必须做一定的修饰; ③梵经中同一意义,往往反复再三, 译时不得不加以删削;④梵经于结尾 处,要做一小结,将前文复述一遍, 或一千字,或五百字,译时也得删去; ⑤梵经中话已告一段落,将要另谈别 事时,又把前话简述一遍,然后开始, 译时则又必须删除。
草创时期 • 早期佛经翻译的主要标志:外国 人主译。 • 译经数量:共译经书近570部。 • 杰出的佛经翻译家:安清、支谶、 支谦、竺法护 • “译界开创二杰”:安世高、支 谶
安清
• 安清(安世高):通晓华语,故译文比较能正确 地传达出原本意义。总的来说,偏于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 註:安世高,公元二世紀時人。本名清,是西域 安息太子,特別信仰佛教。當輪到他繼承王位時, 他就讓位給叔父,出家修行。精研佛學。當安世 高來到洛陽時,佛教的信奉者多把佛教當成是一 種神仙方術,祈求長生。安世高認為應當讓人們 了解佛教,於是萌發了譯述佛經的宏願。安世高 共譯佛經三十五部四十一卷。他是中國佛教史上 第一位譯師,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佛學。
中国翻译简史
•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 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 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 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 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 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 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 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 季羡林
• 译经数量: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 的记录,有一百五十九部、三百零 九卷。 • 译作:《正法华经》、《修行道地 经》、《阿惟越致遮经》等 • 译经特点有三: 种类繁多、范围广阔; 存真偏质,提高质量; 助译者多,共襄其成。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 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1讲 翻译入门%26中国翻译史简介

❖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 译文一: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 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 也是君子吗?”(徐志刚 译)
❖ 译文二: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Waley 译)
❖ 2、课堂积极参与发言、讨论; ❖ 3、课后认真做作业,包括初次作业和二次修改,
三周交一次纸质作业,多读翻译类书籍。
Any questions?
❖ Do you have a big picture in mind concerning what and how we are going to do in this term?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Chapter1中国翻译简史Three peaks of translation in history1)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classics: the first peak支谦,鸠摩罗什,真谛,玄奘2)the translation of book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econd peak徐光启(科学译祖),李之藻3)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classics: the third peak1,严复信faithfulness,意义不背原文达expressiveness,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最准确、最生动的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雅elegance,译文本身的古雅《天演论》《法意》《原富》《名学》》《群己权界论》2,梁启超学术界的鸿儒用资产阶级思想方法研究中国历史3,林纾儆醒人心,反帝救国;开创中国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巴黎茶花女遗事》,《王子复仇记》Transl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1919 to 19494, 鲁迅对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的重要贡献(一)开辟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第二潮流(二)我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大变革翻译思想(一)“易解、丰姿”双重标准(二)“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5,瞿秋白大众化原则,“绝对正确,绝对白话文”的思想翻译《国际歌》6,郭沫若重译家责任, 重视译者主体性;强调的翻译动机7,林语堂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标准:忠实、通顺和美8,朱光潜西方美学翻译Transl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1949 to the present time9, 茅盾“神韵说”;创造性翻译论10,傅雷神似说强调原文精神和韵味的重现11,钱钟书化境论,强调译者流畅、地道的本族语12,王佐良以诗译诗;为读者着想, 译文要可靠、可读13,许渊冲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文学翻译是艺术;以诗译诗;贯彻再创作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中国翻译简史

▪ 严复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在 天演论 卷首的译例 言 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八九八年)
▪ 《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一八九四年提出了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一、译 者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 语气,把它表达出来;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
经》。他所译的经文变而不滑,质朴而不粗俗,因而被称为直译的鼻祖。
* 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王苻坚热心提倡佛教,并将其奉为国教。他 请来释道安成立了专门的译经机构“译场”,道安推荐并组织众多 译经大师从事翻译工作,其中鸠摩罗什是最知名、成就最大者。他 共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等39部,313卷。译著文字优美、畅 达,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道理,具有“天然西域之情趣”。鸠摩罗 什开了意译的先锋,译文妙趣盎然,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他 还进一步完善了译场,原来的译场只有“口授、传言、笔授”三个 环节,他增加了“校对”这一环节。译完作品之后写上译者的名字 一也是从他开始的。梁启超评价他所译经文为“秦梵两娴,诵写自 在,信而后达,达而后雅”。
▪ 鲁迅译《毁灭》、《死魂灵》等。他的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
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反对胡译乱译,主张“宁信而不顺”的原 则。他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不同于“死译”。
▪ ——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翻译工作在党的领 导下不断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理论方面也日益充实完善。
《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写道;“译事三 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主次突出。因此尽管人们对这三个字尤其是对“雅”字的解释存在着 分歧,但许多年以来,“信、达、雅”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 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这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总之,严复 对我国翻译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
G4:翻译简史与翻译名家

• 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
• 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
奖(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 一),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 译家。
中国
翻译名家鉴赏
许渊冲
翻译思想
• “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 “三化”:深化、等化、浅化
翻译理论与实务系列讲座· 第一讲
翻译简史与翻译名家
G4:李钰、赵丽齐、曲凯杰
许宁宁、Peter Higgins
20160314
西方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中西翻译史对比 翻译名家鉴赏 翻译性质
西方翻译史节点
公元前3 世纪中叶 17-20 文艺复兴 世纪上 4-6世纪 11-12世纪(14-16世纪) 半叶 二战后
翻译性质
• 一种行为 • 翻译≠工具 • 起点
翻译性质
• 进口或出口想法、理念、思维、思想、语篇结
构与服务等。
• 借助与文本匹配或相关的工具或资料让产品、
理念、思想等在传播过程中跨越不可逾越的障 碍:语言障碍、不了解的编码(形码)、聋哑 障碍(手语翻译)得到(尽可能广泛的)传播。 ——《职业翻译与翻译职业》,2011
译工作,出色的译者和编 辑。
西方
翻译名家鉴赏
Peter Newmark(彼得·纽马克)
翻译思想
• 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 语义翻译 • 交际翻译 • 关联翻译法
中国
翻译名家鉴赏
傅雷
• 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32部。
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 成绩卓著。 的翻译介绍工作。
• 从30年代起,致力于法国文学
西方
第一讲:翻译简史

He that plunders a wealthy neighbour gains as much as he takes away, and may improve his own condition in the same proportion as he impairs another's; but he that blasts a flourishing reputation, must be content with a small dividend of additional fame, so small as can afford very little consolation to balance the guilt by which it is obtained.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 释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衡水县西南)人 出身士族.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主张全面意译 第一人. 真谛,西印度人. 佛经翻译的第三个阶段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姓陈,名(示韦), 洛 州 缑(gou)氏(今河南省偃师县)人,世家出 身.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三)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 目前,西方翻译事业仍处于第六次高 潮之中;今后向何处发展,第六次高潮会 持续多久,眼下尚难预测。
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位理论家 —— 西塞罗
古罗马著名翻译家、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 翻译过荷马的《奥德赛》、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和《普 罗塔哥拉斯》等希腊名作 对翻译理论的阐述,主要见于《论优秀的演说家》和《论 善与恶之定义》 对‚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进行区分,成为 西方翻译理论起源的标志性语言 翻译理论大致有以下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 备五也。 (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 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其 备六也。 (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
❖ 译德、译才,德才兼备,方为合格的译者。 也就是说 既包含人格修养,又包含学识修养 八备把译经活动同译者主体的道德风尚、学 识修养和语言能力结合起来。有学者认为, 八备开创了主体性(subjectivity)研究的先河。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 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 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以后则是 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支谦 三国时佛经翻译家。东汉末年,避乱入吴,博览群 书,通晓六国语言,才学深澈,内外通备,得到孙 权赏识。
❖ 有意识地变通原文,删减原本中繁复的表达,减少 胡音在译本中的比重,改‘胡音’为汉意,减少胡 语即音译在译本中的比重,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
❖ 其译文:文质调和。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早期翻译经文的特点: ❖ 佛经翻译初期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口口相
传,译者多来自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宗教知识 渊博但中文程度低, 像安世高等那样的人才凤毛麟 角。 ❖ 常集体翻译 ,“译场”,民间活动 ❖ 初期翻译一般采取直译,“弃文从质 ”,“尚质”。 ❖ 依附主流意识形态,顺应中土文化,往往从当时流 行的儒家道家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 解释佛教的名词。消解文化陌生感,以利于佛教的 传播接受。
❖ 彦琮在《辩正论》 《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 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 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彦琮在古代译论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在《辩正论》中提 出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 佛经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 翻译技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 他“是把原文读熟了、嚼烂了,然后用适当 的文字表达出来”。
❖ “三更暂眠,五更复起”,坐在灯下圈点第 二天要译的经论。
唐代(全盛时期)的佛经翻译
❖ 玄奘译经的质量达到了自有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 平。梁启超认为“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 和,斯道之极轨也。” (陈福康,2005:31)
重 “文”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重 “质”
《Huang Feihong》
《纵横四海》
《Once a Thief》
《Cross Four Oceans 》
《 Blood and Sand 》
《碧血黄沙》
《血与沙》
《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飞越疯人院》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这一阶段译经的特点:
❖ 这一时期,统治者开始接受和弘扬佛教,到了南北朝时,由于 统治者的大力扶植,全国兴建了许多寺庙,有诗云:
❖ “千盏青灯映卷红, 万山兰若沐西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真谛释不空”。
❖ 从东晋到隋代,佛经翻译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 规模的译场,促进了译经事业的更大进步。译经得到了统治者 的支持,选拔大批人才参加译经活动,佛经翻译由私译转入官 译。译文质量有较大提高。
❖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 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
❖ “……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 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文质之争在佛经词汇翻译的体现
重 “质”
舍利弗 般若 涅槃 浮屠 轮回
重 “文”
秋露子 明 无为 佛 生死
文质之争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体现
❖ 片名
《黄飞鸿》
❖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 其 备一也。 (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助人济事,不怕费时长久。) ……
❖ 三、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 备二也。 (博览佛教诸典,通晓其义旨,消除暧昧不清的问 题);
❖ 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 备三也。 (旁涉经典史籍,加强文学修养,不使译笔生硬);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钱钟书认为,我国开宗明义论述翻译的首推道安, 支谦的《法句经序》仅发头角而已(陈福康,2005: 10)
❖ 道安虽有此主张,他的弟子仍利用儒书和老庄牵强 附会来宣传佛教。
❖ 时至鸠摩罗什,佛教传入内地已有400多年,已基 本上为中土文化所接受,佛教不必再依附中土文化 以求肯定认可。在这种境况下,佛学界开始批判此 前的各种宗派,首当其冲便是译本的勘误和审订。 上至统治阶层,下至民间信众,都对旧译本产生了 怀疑。
❖ 一方面描述了由于时空距离和受众知识水平所导致的矛盾和 困境,另一方面也阐述了佛经文本的特殊性,译家须心存敬 畏虔诚方能为之。
❖ 鉴于此,道安主张,翻译佛经必须谨慎从事,他反对删繁从 简,削胡适秦,饰文灭质,求巧而失旨 。
❖ 同时他认为佛经翻译须合乎原文本意,主张“尽从实录,按 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明确提出了“敬顺圣言,了不 加饰”的直译原则,主张严格的直译。
❖ 儒教:三纲五常,仁义忠孝,礼,君子,小人
❖ 道教:通过修行各种道术以求长生不死,得到成仙。 符咒,占卜,阴阳五行,神仙方术
❖ 安世高,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安息国(今伊朗)太 子。 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 好处。但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于直译。 安世高通过附会中土文化的名词概念,藉以实现其 翻译目的。
❖ 从鸠摩罗什起,佛经翻译开始脱离本土文化,走上独立的发展 道路。佛经译者探求外来佛教本意的兴趣逐渐增强。南北朝学 者对佛经的研习解说已自成体系,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唐代(全盛时期)的佛经翻译
❖ 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是唐代,是我国佛教和 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
❖ 我国佛经翻译的四大译家——鸠摩罗什、真 谛、玄奘、不空——有两名都出现在唐代 (四人中最突出的是鸠摩罗什和玄奘)。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支谶译文比较顺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文的 面目,往往辞质多胡音,即多用音译,
❖ (胡:古代泛指西域各民族。西域:包括今 新疆、中亚及中亚以外部分地区)。
❖ 支谶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有名的人。 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的佛经翻译
❖ 玄奘
在译经的数量和译论贡献方面 皆无人出其左右。也是我国历 史上促进中印友好和文化交流 的首屈一指的人物。 ❖ 河南人,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 安出发,西出敦煌,四年后展 转到达印度,至贞观十九年回 到长安。往返十七年,行程五 万里,历尽艰辛,使他成为一 个传奇人物。
❖ 玄奘带回佛经650余部,数量之多,品类之 富,空前未有。谢绝官职,献身译经事业。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鸠摩罗什
后秦僧人,生于西域龟兹国 (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
我国古代著名的译经 大师。梁启超称之“译界第一流宗匠也”。
❖ 修正以往译本,删繁就简,灵活处置,以适应汉语表达。
❖ 罗什精通佛学,又晓汉语,再得到众多名僧的协助,因此所 译经论的质量,不论在语言的精美上,还是在内容的确切上, 都是前所未有的。
《诗经·邶风·式微》
❖ 式微,式微!胡不归? ❖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 式微,式微!胡不归? ❖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 天黑了,天黑了, ❖ 为什么还不回家? ❖ 如果不是为君主, ❖ 何以还在露水中! ❖ 天黑了,天黑了, ❖ 为什么还不回家? ❖ 如果不是为君主, ❖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东汉至西晋(草 创时期)、东晋到隋(发展时期)、唐代 (全盛时期)、北宋(结束时期) (马祖 毅,2004:22)。
❖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我国有规模的佛经翻译是从东汉桓帝建和 二年(公元148)开始的。最早的翻译家 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 名:支娄迦谶,简名:支谶)。
❖ 在翻译文体上一改过去朴拙的古风,更加重视译文的文体和 意蕴,既保留原文的风格,同时又避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文质兼顾,开创了全新的佛经体例。
❖ 创设许多佛教的专用词汇,从而引入了新的文体和语法,极 大地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