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故事
刘伯温的经典传说民间故事

刘伯温的经典传说民间故事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刘伯温传说故事一:百里坊破爿山解围后,朱元璋率众乘胜追击,在温州城西翠薇山安营扎寨。
他带刘伯温、徐达等登上山巅再次察看温州地形。
商议一阵,定下攻城计策。
这天夜里,月黑风高,朱元璋分兵五路,悄悄接近温州城下。
三更刚过,一阵火起,顿时金鼓齐鸣,五路伏兵架起云梯,将士们个个争先攀城。
在刀光剑影中,守城的元兵惊慌失措,无力抵挡。
眼看一举就可攻下温州城了,朱元璋骑在高头大马上,不觉纵声大笑道:“温州城呀温州城,哪怕你再坚固,今夜我朱元璋也要拿下你来。
哈哈哈!”笑声未歇,突然城里闪过白光,“哗喇喇”一声巨响,跳出成千上万的白鹿,一只只白鹿用头角猛撞过来。
已上城的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冲击吓昏了,逃的逃,喊的喊;几架云梯也被掀翻,将士们纷纷跌落下来,不是死就是伤。
朱元璋看了,忙对弓箭手嚷道:“快放箭,快放箭!”“嗖嗖嗖”,万箭齐发,只见白鹿在箭雨中穿梭奔跑,一只也伤不着。
这时,白鹿伸颈一阵鸣叫,一齐跳下城墙,向朱元璋猛冲过来。
将士们急忙挥舞刀剑砍杀,白鹿上窜下跳,刀剑难以近身。
朱元璋见阵势大乱,命令退兵。
忽然一只大白鹿凌空而下,把朱元璋连人带马撞翻在地,几个亲兵慌忙地把他扶起。
便见白鹿又伸颈一阵鸣叫,纷纷跃上城墙,一眨眼竟不知去向了。
朱元璋被扶回大营,躺在军账里,脑子昏昏沉沉,眼前全是白鹿来回奔跑的幻影,一会儿又一齐用角向他撞来。
他大叫一声,睁开眼睛,却见刘伯温站在面前。
朱元璋怔怔地望着他,只说声“军师请坐”,便不吭声了。
刘伯温坐了下来,也不说话。
半晌,朱元璋才叹了口气,说:“小小山兽,竟这样杀我的军威!”刘伯温说道:“莫小看这山兽,确实不好对付。
都元帅有所不知,这温州城又名白鹿城,白鹿是护城的神兽!神鹿虽只有一只,但它能千变万化,这千万只白鹿都是那只神鹿变化出来的。
【神话故事】刘伯温的传说故事

【神话故事】刘伯温的传说故事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号称“万里诸侯”。
他出生在南朝宋末年,在他出生的时候,江山已经分裂,战火纷飞,人民生活艰难。
刘伯温从小聪明机智,读书识字,立志成为一名英勇忠诚的将领。
刘伯温小时候就被认为是个“怪胎”。
他的家族世代都担任过官职,但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没有从政,而是放弃了功名,专心经商。
刘伯温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成为了一位商人。
然而,他不像父亲那样满足于小生意,而是渴望成为一名有声有色的大商人。
一天,刘伯温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听到一个老人说:“你此生注定不能成为大商人,但你会成为一位英勇之士。
”刘伯温不以为意,以为是路边的老人胡言乱语。
然而,几年后,刘伯温就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当中原和南北朝时期,中原局势动荡,流民遍地,各路兵马混战不断。
刘伯温看到这样的局面,决定集合流民,组建一支军队,打击盘踞在当地的土豪劣绅,保护百姓安居乐业。
他带着自己的兄弟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开始了一段艰难的征程。
一开始,他们只有十几个人,装备简陋,根本就不是对手,经常被敌人追杀。
但刘伯温非常机智聪明,不断寻找战略上的机会,采取合理的战术,打败了敌人,逐渐扩大了规模。
经过多年的打拼,刘伯温终于成为一名炙手可热的将领,被南北朝各路势力争相招揽。
他本着尽忠报国的精神,先后为宋、齐、梁三朝效力,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被皇帝赐予“万里诸侯”的称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刘伯温的传奇故事不仅是一段峥嵘的征程,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的史诗。
他的一生,饱经风雨,历尽艰辛,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报效祖国,保护百姓”,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刘伯温拜师民间故事

刘伯温拜师民间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慧过人的年轻人,他叫刘伯温。
刘伯温自幼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一心想要拜得一位厉害的师父,学习更多的本领。
有一天,刘伯温听说在一座偏僻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位神秘的老人,据说他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技艺。
刘伯温心想,这会不会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师父呢?于是,他毅然踏上了寻找这位老人的旅程。
经过长途跋涉,刘伯温终于来到了那个小山村。
他四处打听老人的下落,村民们都笑着说:“那老家伙啊,整天神出鬼没的,谁知道他在哪里呢!”刘伯温可没灰心,他继续在村子里寻找着线索。
嘿,你说巧不巧,有一天,刘伯温在村子外的树林里迷路了。
正当他着急的时候,突然看到前方有一个身影。
刘伯温连忙跑过去,定睛一看,这不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那位老人嘛!老人正悠闲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晒太阳呢。
刘伯温激动地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说道:“老人家,我听闻您智慧非凡,我想拜您为师,跟您学习本领,您收下我吧!”老人看了看刘伯温,笑着说:“哈哈,你这小子,倒是挺有眼光。
不过,想当我的徒弟可没那么容易哦!”刘伯温连忙说:“我不怕困难,只要您肯教我,我什么都愿意做!”老人想了想,说:“那好吧,我先考考你。
你看这周围的树木,你能数清楚有多少棵吗?”刘伯温傻眼了,这树林这么大,怎么数得过来呀!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开始数起来。
数了半天,刘伯温也没数清楚。
老人哈哈大笑起来:“怎么样,知道自己的本事还不够了吧?”刘伯温红着脸说:“师父,我知道错了,我还有很多要学的。
”老人点了点头,说:“嗯,那我就给你一个机会。
从今天起,你每天都要来这树林里,观察这些树木的变化,直到你能说出它们的特点和规律为止。
”刘伯温满口答应下来。
从那以后,他每天都早早地来到树林里,认真地观察着每一棵树木。
有时候,他会因为观察得太入神而忘记了吃饭;有时候,他会因为遇到难题而苦恼不已。
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刘伯温终于掌握了树木的特点和规律。
他兴奋地跑去找老人,说:“师父,我做到了!我知道这些树木的秘密了!”老人微笑着点了点头,说:“不错,你这小子还挺有毅力。
刘伯温的传说故事(五则)

刘伯温的传说故事(五则)时间:2016-12-24 07:48来源:未知作者:admin刘伯温的圆通元末明初,刘伯温隐居于青田的山中。
由于他能言善谋,许多村民都向他请教棘手的问题。
一天,一位村民慌张地跑来,脸上露出胆怯:“先生,我姓孟,住在李家庄,以卖菜为生。
今天来了几个恶霸,他们要我每天交保护费,否则就收拾我,我该怎么办呢?”刘伯温沉思了一下,说:“待他们再来时,你挥刀向他们冲去,保证他们再也不敢来骚扰。
”不一会儿,又有一位村民怒气冲冲地走来,眼神中难掩气愤:“先生,我姓王,住在王家庄。
我卖肉都十几年了,今天却有恶霸找我收保护费。
我当时就想教训他们,但被我老婆拦住了。
你说我该怎么办呢?”刘伯温想一想,说:“待他们再来时,你请他们好好吃一顿。
记住,吃饭时多叫上族人。
”村民走后,一旁的书童不解地问:“同样的问题,先生为什么却给出两种不同的办法呢?”刘伯温笑着说:“孟姓是小姓,第一个人身单力薄,就算交了保护费也难免不再被欺负,只有反击才能根绝后患。
而王姓是大姓,在吃饭时展示了家族的实力,恶霸们才不敢轻举妄动。
”情况果真如刘伯温所料,十几天后,两位村民都高兴地前来道谢。
对于处世的智慧,刘伯温作出了完美的诠释:弱者不可示弱,要立之以刚强;强者不可逞强,要辅之以圆通。
刘伯温画语谏言朱元璋在打拼天下时,刘伯温就给他当谋士。
在战事顺风顺水时,刘伯温在帐下工作,从不多言。
谁知,当战事让朱元璋连连失利时,许多官兵和谋士都纷纷逃出军营另谋高就了,刘伯温却一反常态地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朱元璋不解地问:“你怎么不走,难道你就不害怕?”刘伯温说:“我很害怕,但我不能因为害怕就自己逃命而放弃了忠诚。
”刘伯温的言行让朱元璋感慨万分,也使他精神大振,随即重整旗鼓度过了危机。
此后,朱元璋就把刘伯温当成最贴心的谋士。
刘伯温画语谏言朱元璋打下江山做了皇帝后,打算给有功之臣和自家的亲戚册封嘉奖,还想大赏那些功臣的亲戚和朋友。
面对需要封奖的几百号亲朋好友,朱元璋很犯愁。
【神话故事】刘伯温的传说故事

【神话故事】刘伯温的传说故事刘伯温,字伯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战略家,被誉为“东方的拿破仑”。
他生活在南宋末年,以其军事才华和智谋出众而闻名于世。
一个寒冷的冬日,刘伯温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从小,他善于观察,聪明机智,时常能在邻村的孩子面前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和智慧。
刘伯温长大后,他投身军旅,立志要为天下苍生谋划一番大事业。
他先后效力于多个将领,得到了各地军民的敬仰。
他以严谨的纪律和优秀的指挥才能,率领军队在河南、山东等地频频获胜。
他军队的战绩迅速传遍了天下,使得刘伯温声名远扬。
南宋末年,中国面临着强敌金国的入侵,战争一触即发。
刘伯温看到了国家的危机,决定为民族的未来而奋斗。
他决定辞去官职,独自隐居在山区,研究军事战略,为国家防御设计蓝图。
在山区的日子里,刘伯温孤独但从不放弃。
他苦心钻研兵法,思考如何应对金军的进攻。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武器——火器,在当时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
他还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军事战术,能够有效地对抗金军的骑兵。
就在南宋面临灭亡的边缘时,刘伯温带领着训练有素的军队站在了祖国的首都南京城外,准备与金军决一死战。
刘伯温带领的军队以钢铁般的意志和铁壁般的阵容迎击金军。
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他们用石头、火器等武器顽强地击退了金军的猛烈攻势。
刘伯温的智谋和勇气使得金军对南京城望而却步。
金军的入侵势如破竹,无数官员和士兵心灰意冷,觉得再无机会挽救祖国。
在刘伯温的带领下,整个南京城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人们再次相信了胜利的可能。
终于,宋朝皇帝派遣使者来到刘伯温的军营,任命他为南京城的总指挥,掌握全城的防守事宜。
刘伯温接受了这个任务,他紧密团结起士兵和百姓,加强城墙的修筑,调整部队的布局,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对抗金军。
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南京城外展开。
无数金军的攻势被南京城的守军挡住,他们不畏艰难,英勇作战,展示出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
最终,金军多次攻城未果,被刘伯温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
【神话故事】刘伯温的传说故事

【神话故事】刘伯温的传说故事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武将,他在明朝时期为朝廷效力,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誉为“明朝无敌将军”。
他的传说故事流传至今。
刘伯温的出生并不寻常,据传说他的母亲在怀孕时梦到了一头能言人语的大黄牛,告诉她:“你的腹中有一位将军,名为刘伯温。
”听到这个消息后,刘伯温的母亲非常高兴,心存期望。
刘伯温自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兵书。
他很早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
所以当他来到军队后,很快就被提拔为幕僚,并受到了上级的赏识。
刘伯温的第一次战争是在辽东与日本倭寇的战斗中。
当时倭寇肆虐海疆,给中国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
刘伯温非常愤怒,他带领部队奋力作战,最终击败了倭寇,赢得了胜利。
这次胜利使刘伯温的威名迅速传播开来。
接下来,刘伯温又多次出征,立下了许多功劳。
他与蒙古人的战斗尤为激烈。
蒙古人强大的骑兵让中国军队束手无策,但刘伯温通过变换战术,采取防御反击的方法,成功地击退了敌人,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刘伯温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明朝朝廷的高度认可,他被封为官职,成为了一位重要的将军。
此后,他开始着手整顿军队,加强边防防线,保护国家的安全。
刘伯温一生征战无数,赢得了许多胜利,但他并不骄傲自满。
他关心士兵的生活,尽力提高他们的待遇。
他也提倡节约用兵,力争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刘伯温的传说不仅仅是关于他的军事才能,还有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爱。
有一次,刘伯温带领大军巡视宋辽边境。
他看到了边境上的贫困和凄凉,非常心痛。
他决定亲自捐出自己全部的俸禄,用来救助贫民。
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所有的士兵,也使得刘伯温的威望进一步提高。
刘伯温的英勇事迹流传至今,他被后人称为“草木皆兵”,意思是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通过观察四周的环境,灵活运用兵法,发现潜在的战略要点,为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伯温的传说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他的军事才能和拯救百姓的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让我们勇往直前,不断追寻卓越与伟大的境界。
刘伯温龙脉传说故事

刘伯温龙脉传说故事话说那明朝开国年间,有这么一位神算子,名叫刘伯温,他的故事在民间那可是传得神乎其神,尤其是关于他寻找龙脉的传说,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一开头,咱们得说说刘伯温这人的本事。
他啊,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能掐会算,预测未来,简直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活神仙。
那时候,朱元璋还没当上皇帝,就看中了刘伯温这身能耐,把他请到了身边当军师。
有一天,朱元璋心里头犯起了嘀咕,他想啊,这天下虽然打下来了,但怎么才能保得住这万里江山,让朱家子孙世世代代都坐龙椅呢?于是,他就把刘伯温找来,问:“军师啊,你说这天下龙脉何在?咱们得把它牢牢攥在手里才行。
”刘伯温一听,心里就明白了,这是要他找风水宝地,保朱家江山稳固啊。
他微微一笑,说:“陛下,龙脉之事,非同小可,需得遍访名山大川,细细勘测。
”就这样,刘伯温带着几个随从,踏上了寻找龙脉的征途。
他们走啊走,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那叫一个辛苦。
不过,刘伯温心里头有数,他知道这龙脉啊,往往就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
有一天,他们来到了一座大山前,这座山啊,云雾缭绕,仙气飘飘,看起来就不同寻常。
刘伯温抬头一看,心里头就咯噔了一下,暗道:“这怕就是我们要找的龙脉所在了。
”于是,刘伯温带着人开始在这山上细细搜寻起来。
他们找啊找,终于在山腰处发现了一个洞穴,洞口不大,但里面却别有洞天。
刘伯温走进一看,只见洞内金光闪闪,一条金龙盘踞其中,龙头高昂,龙尾摇摆,看起来威风凛凛。
刘伯温一看这情形,就知道自己找到了真正的龙脉。
他赶紧跪下磕了几个头,然后恭恭敬敬地说:“龙神在上,小人刘伯温,奉大明皇帝之命,特来寻找龙脉,以保朱家江山稳固。
望龙神赐福,让大明江山千秋万代,永固不摇。
”说完这番话,刘伯温就带着人退出了洞穴,然后在洞口布下了阵法,以防外人破坏龙脉。
从此以后,这大明江山就真的是稳如泰山了,朱家子孙也世世代代都坐在了龙椅上。
当然啦,这只是个传说故事,咱们听听也就罢了。
不过啊,这刘伯温的聪明才智和非凡本领,却是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刘伯温的历史故事

刘伯温的历史故事刘伯温是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刘伯温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刘伯温的历史故事篇一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
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
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
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
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
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
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刘伯温的人物简介刘伯温的历史故事篇二刘基天资聪明却好,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
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
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0xx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
他从师习春秋经。
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
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伯温的故事1、一代名相刘伯温刘基,世称刘伯温,是明太祖的开国谋臣、明初的一代奇人。
《明史》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在民间传奇和文学作品里,刘伯温则更是一个传奇,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风唤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称为“帝师”、“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
预言之作《烧饼歌》就是他所写。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预言了久远的未来,当然也看到元朝气数已尽,明朝将兴。
所以他才能顺乎天意,成为一代名相。
刘基是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其著述也广泛涉及到了这些方面,“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明史》),其《郁离子》想象诡异,寓意深远,,《百战奇略》更是兵书宝典(后人对是否伯温所作尚有争议),天文历数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观象玩占》传世,此外据《明史·艺文志》,还著有历书《玉洞金书》一卷,《注灵棋经》二卷,《解皇极经世稽览图》十八卷。
颇为奇特的是,和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的传统学士名臣儒雅潇洒的形象不同,刘伯温身着布衣,威猛刚烈,“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
”全然一副梁山好汉的模样。
刘基二十二岁时進士及第。
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
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
朱元璋起兵后,刘基出山投靠。
自从刘基前来投靠之后,朱元璋常常前来征求刘基的意见。
刘基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对朱元璋说,主公现在据有金陵,形势险要,虎踞龙盘,地理位置很好。
但东南的张士诚,西北的陈友谅,他们常常侵扰犯境,与您作对,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把这两个人除掉。
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势力很大,该怎么对付他们呢?于是,刘基便为朱元璋规划了实现帝业的宏伟蓝图。
刘基指出:“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块地盘,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因此不值得忧虑,可以暂时不去管他。
而陈友谅就不同,他杀主篡位,野心大,阴谋多,是个危险的对手。
而且,他占据武昌,地处南京上游,又有巨舰精兵,时时刻都想吞并我们。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战略上不能两边作战,而应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陈友谅。
陈友谅灭亡之后,张土诚的势力必然孤立无援,一举可定。
然后,主公可以挥师北上,平定中原,最后消灭元王朝,那时您的帝王之业就可以实现了!”刘基如此为朱元璋预言帝王之业,无异于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预言天下三分。
这一番预言,使朱元璋大开眼界。
过去,朱元璋只是着眼于与群雄争夺地盘,未有一整套夺取天下建立帝王之业的战略方针。
因此,听了刘基的话,朱元璋十分佩服、赞赏,高兴的说:“先生以后有高明之计,一定要赶快把它说出来!”从此以后,朱元璋就按刘基的策略一步步地夺取天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被朱元璋战败,中箭而死。
陈友谅之子陈理于次年投降,汉政权灭亡。
消灭陈友谅的政权之后,朱元璋又集中兵力,转过来对付东南面的张士诚。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陷苏州,张土诚被俘,自谥而死,大周政权灭亡。
到了年底,朱元璋便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朱元璋开始独立旗帜,脱离了小明王韩林儿的控制,并派人在瓜步江沉杀了韩林儿。
接着,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万北伐,先取山东,旋师河南,扼守潼关,直捣北京。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是年八月,朱元璋的北伐军攻陷北京,元顺帝北逃,元王朝终于灭亡了。
总之,朱元璋乘势而起,削平群雄.最后推翻元王朝,都是得力于刘基当初的谋划。
刘基为朱元璋所预言的帝王之业终于实现了。
根据刘基的分析,这个陈友谅是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朱元璋听取了刘基的建议,决定首先集中兵力来对付陈友谅。
然而,要消灭陈友谅政权,并非轻而易举。
这里先说说朱元璋与陈友谅展开的第一次大战。
陈友谅拥有十分强大的军事实力。
自从在武昌自立为帝后,他经常率兵侵扰朱元璋的地盘,占领了太平路,杀死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在云,然后又约东南的张士诚同攻南京。
张士诚不答应,陈友谅便亲自集中战舰,指挥精锐之师,沿江而下,从江州直指南京。
一时舳舻满江,旌旗蔽日.气焰十分嚣张。
朱元璋的部将闻报陈友谅来犯,一下子惶惶不安。
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奔钟山,唯有刘基怒目相对,闭口不言。
朱元璋发现了,便单独召见刘基,在密室中向刘基问计。
刘基此时十分激动,气愤的说:“凡是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可以杀掉!”朱元璋问:“先生有什么破敌之计?”刘基说:“陈友谅太骄横了,骄兵必败。
等陈友谅孤军深入,我们可用伏兵袭击取胜,易如反掌。
自古以来,后发制人者得胜。
我们以逸待劳,不愁陈友谅不败。
要打下陈友谅的气焰,制服敌人,这是您成就帝王之业的第一步啊!”朱元璋消除了顾虑,于是按照刘基的建议,命令胡大海袭击信州,牵制陈友谅的后路;又命人前去诈降,诱使陈友谅孤军深入;同时又命众将多处埋伏,处处伏击敌兵。
陈友谅果然中计,大败而逃,丢下了无数战舰。
这一仗,朱元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刘基战前的预言果然又应验了。
2、刘伯温联对朱元璋朱元璋率农民起义军到达刘伯温的家乡后,一天在街上遇到一个卖菜的。
两人攀谈中,朱元璋觉得对方谈吐不凡,便出一上联求对: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卖菜人听后,随即对曰: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朱元璋见他文才出奇,一问姓名,方知就是久闻其名的刘伯温。
朱元璋随即劝他参加起义军。
刘伯温经过反复考虑答应了。
刘伯温随朱元璋攻打姑苏时,朱元璋出一上联要刘伯温对: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这是拆字联:“天下口”为“吞”字,“天上口”为“吴”字,随后又组成“志在吞吴”(姑苏古属吴国)。
刘伯温稍一思索,针对上联的意思,对曰: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人中王”是“全”字,“人边王”是“任”字,归结为后一句“意图全任”。
文字上是妙对,意思上更進一步:朱元璋说要把江南(吴)拿下来,刘伯温则说,岂只江南,整个中国都全由你一统天下。
不久,朱元璋就攻下了姑苏,几年后建立大明王朝,果真实现了“全任”。
3、刘伯温梦解对联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谋臣,是民间传说中神机妙算的人物,甚至有人传说他是诸葛亮“转世”。
传说有一天,刘伯温在行军途中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离开朱元璋的营帐,独自走進深山老林。
山路坎坷异常,森林越来越密,他不觉有点着急。
看看四周无人,刘伯温就想找一处隐蔽地方方便,慌忙间惊走一群野鸡,腾空而飞。
只见不远处有一座千年古庙,刘伯温径直走了進去,一看,庙门匾额上书“诸葛武侯”四字,庙门左右贴着一副对联:金鸡土狗奔马时留头金刀在此溺刘伯温不解其意,也来不及琢磨推敲,先在庙内僻静处方便之后,抬头一看,坏了!怎么能在庙中撒尿,冒犯神灵,其罪不小,赶忙给庙中神像深深施了一礼。
随即发现神像下有木刻神牌,上写:三分天下诸葛亮刘伯温大笑一声,心想:我一统天下还没说什么,你三分天下有啥了不起。
一气之下,把木牌摔断在地。
谁知断牌里面还有一个小牌,刘伯温拿起小牌一看,上面竟然写着:一统天下刘伯温此时,刘伯温才大吃一惊,诸葛亮果然是神人也!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就算定我会跑到这里小便。
再回头看看庙门上的对联:那留头金刀不是分明指自己的姓吗?留去田加金、刀旁正是“劉”字(刘的繁体)。
上联那“金鸣土狗奔马时”,很明显是指时间。
此年是丁酉年,酉即鸡;九月九日的地支是戌,戌的生肖是狗;奔马时,显然是指正午时辰,现在正是正午啊!想不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诸葛亮算得准确无误,太神了!他连忙在诸葛亮像前跪下作揖,连连请罪。
没想到,跪下之后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又见对面墙上写有拳头大四个字:“弃甲而走”。
心想:这不是暗示脱了盔甲才能脱身吗?刘伯温赶忙脱下盔甲,果然得以脱身。
此时,刘伯温的梦也醒了。
4、刘伯温巧建紫禁城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叫朱棣,此人能征贯战帮助父亲把蒙元赶到漠北,收复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功勋卓著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驻守北平。
太祖死后,皇孙朱允炆继位当上皇帝。
燕王哪能服气?就以“清君侧”为名,率领几十万虎狼之师杀進南京城,赶跑了亲侄子自己登上皇位改国号为永乐。
永乐皇帝朱棣觉得南京虽好,但不是自己的根基,他的地盘在北平,于是就将国都北迁,改北平为北京。
可当时的北京由于连年战乱造成城破垣败,连皇帝住的地方都是茅屋草舍没有一点皇家气派。
朱棣就琢磨干脆重新在元朝大都的东边建一座新城,一就事也把皇城建起来。
皇城一定得多盖点宫殿,房子还得大点,而且要华丽有气派才能显出天子的尊严。
让谁操持这事呢?他想除了刘伯温找不到第二个,于是就传旨召刘伯温上殿。
真是想谁来谁,刘伯温不请自到了。
刘伯温三跪九拜后,十分神秘的对朱棣说:“万岁,臣昨晚做了一个梦,这梦事关江山社稷,臣特向您禀报,请万岁定夺。
”朱棣一听急切地问:“什么梦?快快说来。
”刘伯温定了定神:“昨晚,臣早早睡下。
不知是啥时辰,来了两个锦衣玉面的武士,把臣架起说玉皇大帝召臣。
臣不敢耽搁随他们乘风而去,不大工夫就到了凌霄殿上。
”朱棣瞧着刘伯温的样子,心里暗暗发笑,这个老道准是有话不直说跟朕转腰子呢,朕到要看他玩什么鬼画符。
“玉皇大帝当面问臣,你就是人间永乐皇帝跟前的刘伯温?听说他要筑新城建皇宫?”朱棣惊呆了,这是我心里的事谁也没告诉呀?玉皇怎么会知道的,他问刘伯温:“爱卿如何回答?” “臣答道,天意难测,永乐皇帝未曾对伯温说过此事。
”刘伯温说:“玉皇对臣道,既然如此,你把我的话转告永乐皇帝,方今天下战乱才停,百姓需休养生息。
北京城要筑,但不能劳师伤民。
永乐皇帝不用性急,可先建北京初型,后世的明君贤臣自然会锦上添花精益求精,何愁北京不为人间第一的帝王之都呢?至于皇宫可现在动手兴建,只是有一点,不能超过我的天宫。
他必定是人间天子,我乃天庭之主,不能不顾及规矩。
如遵我言,我将派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保大明江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玉皇说完龙袍一甩,迎面扑来一阵香雾,就将臣吓醒了。
臣恐遗忘赶紧上朝,禀报万岁。
”朱棣听完沉默半晌,于是他说:“就按玉皇所言,北京城大小可量力而行,但我的皇宫不能比天庭小得太多!你去办吧。
”刘伯温领旨下朝而去。
过了些日子,刘伯温就把事情办好了。
他请永乐皇帝验收,朱棣不看北京城直奔皇城,一看宫殿巍峨、红墙黄瓦、金光闪烁、豪华气派胜过朱元璋南京的皇城。
他绕着皇城转了一圈也没数清有多少间房屋。
刘伯温马上禀报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才比天庭少半间房。
朱棣一听嘴都合不上了:“玉皇派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呢?” 刘伯温说:“请您随臣往太和殿前一看。
”君臣二人走到宽敞的太和殿前广场,伯温手指大殿前左右各十八口包金大水缸说;“这就是三十六天罡。
”“那七十二地煞呢?”伯温请朱棣登上太和殿的三层汉白玉石台,用手一指南北排列的外朝内宫奏道:“万岁,这下面有七十二条排水地沟就是七十二地煞也!”永乐皇帝哈哈大笑,连连称妙,说:“这皇城就叫紫禁城吧!”5、刘伯温智修北京城燕王朱棣在南京城居住时,打算在北方重建一座京城,于是找来大臣刘伯温,请教京城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