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合集下载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科学家 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 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 食品种类。例如,在普通西红柿 里加入一种在北极生长的海鱼的 抗冻基因,这样,西红柿在冬天 就能保存更长的时间,从而大大 延长保鲜期。转基因食品好不好, 有什么利与弊呢?人们对转基因 食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认为科技的进步能大大提 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另一种则认 为转基因食品会产生预期不到的 中毒或者过敏反应。
转基因食品的优势
1 对健康有保障。比如说,抗虫的转基因玉米不会被虫 咬,就会减少玉米身上的伤口,一些有害的微生物就不 能去侵犯它,这就减少了微生物侵害的几率,对我们的 健康是一个保障。
2 拥有我们自身不能合成的营养素。和非转基因相比, 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尤其是未来一些转基因食品,增加 了一些我们所需要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很多是我们身 体不能自身合成的,对我们大有好处。
陈君石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 价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应该让生物技 术更多、更好地造福人类。”
谢谢观赏
11号
疑问五:“转基因食品价廉,是否物美?”
转基因农作物
转基因水果
工程院陈君石院士:转基因不属食品安全范畴 2012年05月29日 14:49 中国科学报
“中国对转基因生物有严格的管理规定。”近日,在中科院北
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举办的“转基因与社会学术研讨会”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作了题为《转基因与食品安全》的报 告。他认为,转基因不属于食品安全范畴。 “食品安全问题,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 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他说。 而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民间广泛流传的说 法是“至今还没有定论”。而科学家的观点则是:至今没有 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 陈君石认为,人们担心转基因不安全是由于不了解转基 因技术。实际上,传统农业中的杂交技术,使无数基因发生 了改变,而现代转基因技术,一般情况下,只是导致了1~2 个基因发生了改变。

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

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

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我们是否应该大力推广转基因食品,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1953 年沃森等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自此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为全新领域得以开创。

基于此理论,体外重组DNA 技术得以实现,新生物技术即转基因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关注。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转基因产物就是转基因作物,即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优良基因导入作物细胞使得基因得以表达,从而获取新的特性。

我们经常提到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借助于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经过现代化的加工手段生产出来的食品。

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由来已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这一争论集中在导入外源基因是否会产生无法获知的恶劣特性,如毒性、营养缺失性等,是否对人体造成危害和损伤;其二,转基因食品的生态安全问题,这一争论聚焦在转基因作物的消耗是否会导致基因污染,是否会破坏原来生物群的平衡与多样性等。

通俗地讲普通大众最担心的就是三个问题:一是转基因食品会不会有毒,二是长期食用会不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三是会不会影响人类的基因而对下一代产生影响,比如导致畸形儿之类的事情发生等。

而学者们更多的会关心转基因食品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

那么转基因食品究竟是否安全呢?如果从单一的技术原理上来说,转基因食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只是从别的生物中移植过来的,而这种基因是大自然中原本就存在而并非人为造出来的,而我们知道特定基因控制着特定性状的表达,因而该基因所表达出来的性状也是大自然中的正常存在。

那么,转基因食品的产量、口味、蛋白质、营养成分等性状也应该是正常而安全的。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并没有本质区别。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3 年提出实质等同性原则,具体内容是:如果某个转基因食品或成分与传统的食品或成分大体等同,则认为它们同等安全,就没有必要做毒理学、过敏性和免疫学实验。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摘要】转基因食品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农作物基因组的食品。

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规模庞大,但其安全性备受争议。

本文从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特点入手,探究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现状及安全性问题,并分析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论述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和健康的影响。

结论部分将总结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本文旨在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探讨,促进相关政策的完善和食品安全的保障。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现状、监管、影响、总结、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插入食品作物的基因组中,以改善作物的抗病虫性、耐逆性等特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转基因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全球粮食安全、保护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市场占有率较高。

随之而来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长期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担忧和疑虑,这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监管标准不够严格、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强等问题仍待解决。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国民健康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深入探究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提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对于维护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转基因食品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受关注的阶段,而转基因食品作为其中的一个争议点,更是备受争议和争议。

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研究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之间的区别。

浅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论文

浅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论文

浅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摘要:转基因技术在当前社会被人们广泛应用。

其安全性也被人们所关注,转基因食品也被人们所认可,文章从转基因技术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及其评价过程,以及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认识等方面进行讨论,使人们正确的认识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科学性一、转基因技术的定义与应用1、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注射、基因枪、电破法、脂质体等。

转基因最初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基因组内(一般为模式生物,如拟南芥或斑马鱼等),观察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达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

[1]2、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上,使作物育种从杂交育种走向基因育种。

(1)抗性育种。

抗性育种包括抗病、抗虫和抗逆性作物的培育。

(2)抗病性。

1986年华盛顿大学Powell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首次将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壳蛋白(CP)基因转入烟草,培育出了能稳定遗传的抗病毒植株。

(3)抗虫性。

目前,广泛应用的植物抗虫基因是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毒蛋白基因——Bt基因。

至1 997年初,在80种已经批准或即将批准的商品化转基因作物中,有2 1种是转Bt基因作物,其中以玉米、马铃薯、棉花为主。

我国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在完全不喷杀虫剂情况下,单产仍高于喷撒2—3次杀虫剂的国产棉,显示出了控制棉铃虫的极好前景。

(4)抗逆性。

抗逆性包括抗除草剂、抗寒、抗旱、抗热等。

2000年全球抗除草剂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74%。

据日本《农业技术》报道:日本北海道生物研究所将小麦过氧化氢酶用电击法导入水稻(尤加拉、松马埃)中培育成耐低温水稻,与正常水稻相比,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5。

C时约提高4.5倍,在5。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没有可靠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与环境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报告称,“使用抗虫或抗除草剂的作物并没有减少农场中植物和昆虫整体多样性,抗虫作物的大田甚至还会有更多的昆虫多样性。

” 没有证据表明大斑蝶种群数量的减少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相关。

尽管基因漂移(基因从转基因作物到野生近缘物种)已经产生,但没有实例证实这种转移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转基因作物的增产潜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更大。

一些新的作物改良技术可能会增加产量的增长率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是一家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荣誉性自治、非营利组织,由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美国国家医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组成。

它们分别于1863年、1964年以及1970年成立。

该组织在科学、技术与医学领域为美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这份报告受美国农业部等机构的基金支持。

资助者不包括从事转基因育种的孟山都、杜邦等农业生物技术公司。

朱作言是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成员,也是2016年最新一届委员会的成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就转基因问题,接受专访时表示,准确地说,人们常说的转基因,是一种分子杂交,或分子杂交育种。

他进一步解释说,传统的杂交育种是两个物种、品种进行杂交,引入成千上万个基因。

而转基因,或叫分子杂交育种技术,唯一的不同是用一个基因去和另一物种或品种杂交,引入的是唯一一条基因,更精准高效。

2016年7月初,全球100多位诺贝奖获得者联合发表公开信,支持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农作物,重申其安全可靠。

中国科学院发布过关于支持转基因的声明,专门发布过,院士们发表的我们在媒体上也能看到一些专家学者说转基因是安全的,但是老百姓好像不买账。

转基因技术对食品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转基因技术对食品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转基因技术对食品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随着人类食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多,食品生产和供应的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出于此背景,科学家们不断尝试着寻找治理方案,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转基因技术。

但是,这种技术一直存在着关于安全性的争议。

本文将就转基因技术对食品的影响及其安全性进行分析。

一、转基因技术的定义及特点转基因技术是把某种外源基因导入到其他种类生物体内,使其产生新的基因组组合,从而改变其遗传物质的过程。

这种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对食品进行改良,以增加生长速度、产量和抗病性等。

二、转基因技术对食品的影响1. 提高食品产量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一些作物获得自身缺乏的营养成分、改善叶绿素合成能力、抵抗有害昆虫的进攻、改良生长因子及增长抑制因子的良率等,从而提高产量,大大减轻了全球粮食短缺的问题。

2. 提高食品质量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营养价值得到了提高,例如,通过改善水稻的组织结构,可以降低其含有的焦油量,使其品质更加优良;在番茄中添加了抑菌因子,可以有效防止种植过程中的病害侵扰。

3. 增强作物的耐性和适应性转基因技术可以通过加强作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能,让作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发挥更好的适应性。

例如,通过将固氮菌的基因导入到农作物中,可以改善作物的氮素利用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节省化肥成本。

三、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虽然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有很多可喜之处,但在安全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以下是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上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1. 产生新毒素在转基因过程中,人工合成的外源基因与宿主基因融合,导致对食品产生新的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可能是不良的毒素和过敏原,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

2. 破坏生态平衡转基因作物会改变周围的生态环境,如改变昆虫和害虫的数量,导致他们在生态上的失衡,进一步威胁生态系统稳定性,发出一些新的噪音,可能改变了生态相同生理学的条件,可能导致新的被污染的物质在生态链中被传递。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1. 引言1.1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的重要性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在于,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转基因食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备受争议,因此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牵涉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如果不加以正视和解决,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和国际贸易也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2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特点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食品原料的基因进行人为改造,使其具有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这种改造可以使作物具有抗虫、抗病、耐旱等优良特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转基因食品的特点包括:1. 新特性: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可以向食品作物中导入新的基因,使其具有之前没有的性状或功能。

向玉米中导入一种抗虫基因,使其具有抗虫能力。

2. 改良品种:转基因技术可以帮助改良一些传统作物品种的性状,使其更适应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

向水稻中导入抗病基因,提高其抗病能力。

3. 高效性:转基因作物可以更快地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转基因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 科技含量高:转基因食品是现代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的产物,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特定性状的引入和表达,为粮食生产带来新的可能性。

2. 正文2.1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现状1. 监管责任主体不清:转基因食品的监管责任主体包括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监管重叠和责任不清的问题,容易导致监管工作的漏洞和脱节。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食品作物进行基因改良,以改善产量、抗病性等特性。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和研发转基因技术,如转基因水稻、玉米等,目前已经广泛种植和应用。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可以增加产量,减少农药使用,有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反对者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且存在环境风险。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科学评估转基因技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为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本文将围绕转基因食品的定义、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现状、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因素、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和法律政策规定展开讨论,以期明确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出建议措施,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2 问题意义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市场上逐渐增多,引发了消费者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热门话题,却鲜有专业的探讨和研究,这导致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着诸多疑虑和担忧。

问题意义在于,转基因食品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健康状况,也可能对整个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深入探究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对于确保国人食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提供可靠的依据,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正文2.1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食品作物或食品动物中,使其具有某种特定的性状或功能的食品。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农作物提高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延长保存期,改善营养成分等,从而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已经广泛存在,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棉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 2010级16班张宗浩转基因食品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将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如转接、嫁接,或者除去,从而再造成一种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

从目前相关报导来看,科学家至今似乎还没有达到将动植物的基因如小孩搭积木一样任意熟练组合的程度,不过相信随着不断的研究与实验,不久的将来转基因技术将会变成科学家的积木游戏,随心所欲组成新物种。

转基因与原子能一样,是一把双刃剑,理论上科学技术可将转基因食品用于解决食品危机的途径,用于民用,也可用于消灭对手的食品原子弹。

虽然早年的鸦片战争,作为食品的鸦片等有害食品用于掠夺真金白银损人利已成为历史,但未来随着能源、资源的危机,转基因食品技术将会怎样被利用,不得而知。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就其危害、利弊目前争论不休,没有统一说法。

转基因食品在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是近20年的事,由于其孕育着巨大的希望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西方国家在1990年还没有正式种植转基因作物,到了1999年种植面积已达4000万公顷。

全世界转基因种子的销售额在1995年仅为7500万美元,而1998年已飚升至15亿美元。

”由此可见转基因食品的市场及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消费群体的数量同样巨大。

涉及的安全问题凸现,根据HACCP体系,识别特定危害,确定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理论,对转基因食品技术方面很多部门显然是一门新的科学技术,亟待更多的科学工作者潜心研究,需要我们利用短时间内繁殖代数快的小白鼠等动物,对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后代的反应等动物观查实验。

要有当年研究原子弹技术一样掌握转基因技术的队伍,用科学的基因技术鉴别的转基因食品及其种子的安全性,从而确保安全的转基因食品服务于人类。

下面我来具体介绍一下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评价。

一、GMF(转基因番茄)发展概况1994年,第一例进入市场的GMF(转基因番茄)在美国诞生。

现在至少有13个国家种植了GMF,其中美国的种植面积最大,达3030万公顷,68%;其次是阿根廷1000万公顷,23%;加拿大300万公顷,7%;我国50万公顷,占1%。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确定的GMF品种达43个,有60%以上的加工食品有转基因成分,GMF的销售额达百亿美圆;有调查显示,美国、加拿大两国的消费者大多接受了GMF,仅有27%的消费者我食用GMF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我国已批准了6种GMF的商品化,其中食品3种: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延迟成熟番茄。

随着我国对GMF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的GMF品种会越来越多。

目前,研究重点是开发转基因水稻、转基因鱼等食品。

根据GMF的来源可以将GMF分为植物源GMF、动物源GMFH和微生物源GMF。

现阶段的主要是植物源GMF,涉及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番茄、转基因油菜、转基因马铃薯等。

全球转基因种植中,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最大2580亿公顷,占全球GMF的58%。

二、转基因食品的特点GMF与传统的食品比较:传统食品是通过自然选择或人为的杂交育种来进行。

虽然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以及新近发展的亚种间杂交技术相比,在基本原则是并无实质差别,但生产GMF的转基因技术着眼于从分子水平上,进行基因操作(通过重组DNA技术做基因的修饰或转移),因而更加精致、严密和具有更高的可控制性。

人们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并且可以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种。

比如,可以杀死害虫的食品植物,抗除草剂的食品植物,可以产生人体疫苗的食品植物等。

其具有如下特点:(1)成本低、产量高。

成本是传统产品的40%60%,产量至少增加20%,有的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

(2)具有抗草、抗虫、抗逆境等特征。

其一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其二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000年的GMC达4420万公顷,其中抗除草剂的有3280万公顷,占74%;抗虫性状的有830万公顷,占19%;抗虫兼抗除草剂的占7%。

(3)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提高。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谷物食品赖氨酸含量以增加其营养价值,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中谷蛋白的含量比以提高烘焙性能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

(4)保鲜性能增强。

例如,利用反义DNA技术抑制酶活力来延迟成熟和软化的反义RAN 转基因番茄,延长贮藏和保鲜时间。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1998年,英国苏格兰研究所的Arpad 教授用转基因马铃薯喂老鼠,1998年秋在电视上宣布大鼠食用后,引起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损。

此事引起国际轰动。

这是对转基因食品提出的最早的,有所科学证据的质疑,并在英国及全世界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讨论。

虽然,英国皇家学会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从中不能得出转基因马铃薯有生物健康的结论。

1998年3月,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批准了一项由美国农业部和DPL(Delta and Pine Land)公司联合申请的所谓“终结者”技术(terminator technology)专利,“终结者”技术获得专利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

因为该技术不是一般性技术,利用这个技术可以使作物第一年种植获得的种子不育,在第二年种植时,种子会自动死亡。

“终结者”技术是将一种终止子基因插入到作物基因组中得到转基因作物种子,种子公司在种子出售前,在种子表面喷上一种诱导剂,农民播种后,种子可以长成正常的植株,结出成熟的种子。

但是在诱导剂的作用下,插入的终止子基因会在种子成熟时激活启动,产生毒素杀死种子胚胎,因此收获的种子在第二年再种植不能正常发芽,但这种种子在油脂、蛋白质等方面完全正常。

美国农业部发言人声称,“终结者”技术是为了保护基因工程技术的知识产权。

1998年10月,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在华盛顿召开会议,明确提出禁止“终结者”技术,理由主要有:外观上不能辨认终结者技术生产的种子,易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通过花粉非故意传播造成生物安全风险。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一个研究组报告,一个斑蝶食用了转苏云金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bt)玉米花粉后44%死亡,表明GMF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此事引起科学家对GMF的广泛争论。

Bt玉米中的杀虫晶体蛋白CryLA是特异毒杀鳞翘目害虫,斑蝶属于鳞翘目昆虫,自然会受到bt蛋白的影响。

事实上,Science、Nature拒绝发斑蝶的文章,审稿人认为,这并不反映田间的情况,最后在Nature上以简讯的形式报道。

但该事件却成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报刊的头版消息。

最后,该事件被科学界否定。

2001年7月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承认,GMF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它们可能把自身的基因传递给相关物种,产生超级杂草,也可能会对其他植物或动物产生意想不到的有害影响。

有关GMF和GMC的潜在危险和安全性的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才能下结论。

因此,对GMC和GMF的种植于市场化要慎重,否则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虽然目前没有发现GMF对人类健康有害的案例,并不表明没有危害,因为它进入人类的时间还太短,其潜在危害在短时间内不会表现出来。

直到目前为止,人类长期食用是否安全仍然成疑,而科学界对这些食品是否安全也没有共识。

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国际权威机构都表示,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

即是说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去评估转基因生物及食品的风险。

国际消费者联会(成员包括全球 115个国家的250个消费者组织)表示“现时没有一个政府或联合国组织会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

”目前大量的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仍可以看出,转基因食品目前还没有可以评估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时间上的验证。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引出的潜在危险问题越来越明显。

据基因食品标准工作组专家覃文博士介绍,国际上现有的动物试验发现,转基因食品对小白鼠的某些器官造成了损害,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危害。

在转基因食品中,消费者食用最频繁的,当属食用油。

目前在超市销售的大豆调和油、大豆色拉油几乎都是用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加工而成。

作为消费主流的调和油,其90%以上的配料都采用了转基因大豆色拉油。

提醒大家在购买食用油时,要特别注意标签,看清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

由于转基因的危害是不可预期的,且潜伏期非常长,所以观察起来非常困难。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长期食用转基因产品,肯定会对人体基因或器官有所影响,而这种影响发生在下一代身上的可能性或许更大。

长期以来,关于转基因油脂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争论一直不断,但这一消息的报露,不得不让我们审视一下转基因在中国“渗透”的状况。

中国人目前消费的大豆油,90%是用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生产的。

那么,转基因油脂食品能否长期食用?它对人体的健康和安全有多大影响?在过去几年当中,曾经发生过食用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事件。

2002年英国进行了转基因食品DNA的人体残留试验,有7名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吃了用转基因大豆做的汉堡包之后,在他们小肠肠道的细菌里面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留物。

国际消费者协会认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影响人体抵御病毒的能力,而且这种不良的后果,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反应出来,它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出了问题就很麻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据了解,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怀疑:1、产生毒素或增加食品毒素含量。

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可能增加微量毒素的含量,严重的会导致某些遗传类疾玻2、营养成分减少。

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试验报告说,转基因食品中对人体有益的成份减少了12%至14%。

3、引起人体过敏反应,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

而天然食品却不存在以上的缺点,对人体是相对安全的。

目前,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大都非常谨慎,有许多国家开始反对转基因生物,尤其是欧盟,公众已经对转基因生物产生了怀疑,据悉,由于欧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普遍反对,在欧洲30家主要零售商的店铺很难找到转基因产品。

英国的许多大超市禁止使用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即使是在对转基因食品持积极态度的美国也对转基因食品做了严格规定。

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人员讲,美国用巴西豆中的某一些氨基酸研制成了转基因大豆后发现,一些人食用后出现了过敏现象。

为此,美国政府不仅没有批准这种大豆作为商品化生产,而且根本不允许上市。

在我国,如食用油行业也规定,厂家在油品的标签上要明确标注成份、原料(转基因或非转基因)、工艺、产地等标识,让国人越来越多地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曾于上海举行的“面向21世纪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论坛”上,中国消协负责人指出:“不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转基因食品,都必须明确标明含有某种基因,以免那些对转基因食物过敏的人误食而造成严重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