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和深刻谁才是作文的生命 (1)

合集下载

生与死和现实的作文

生与死和现实的作文

生与死和现实的作文生与死和现实的作文「篇一」生死本就无常。

只有生的繁花似锦,才有了死亡的永远安宁。

一切事物貌似都受到了神秘力量的驱使,都在蓬勃地地向外生长,扩散。

曾经弱小的树苗,确实在风雨的历练中成长为一棵粗壮的大树。

那些曾经渺小到无人在乎的新生事物,却是不断地成长与磨练,如今生的繁花似锦,耀眼夺目。

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精神的,那种不断进步、释放生命力的精神。

还记得一个多月前的冰雹,残忍地破坏了本已长成的道旁树木,一夜间,枝叶尽落,只有那么几个在风中摇摇欲坠。

可今天,当我再次回顾那些树的时候,我震惊了,那些年轻力壮的树,经过洗礼与重生之后,褪去了过去的外衣,变得更为成熟。

那茂密的枝叶就如同一团绿色的火焰,笼盖着整个分枝,若非仔细观察,还真看不出那些许的棕色。

而那“绿光”,就是他们精神的闪耀,是他们生命的完美形态。

生的繁花似锦,展现自己的那种精神,让它闪耀如阳。

死亡,带来永恒的宁静,精神脱离了肉体的禁锢,能够自由的在世间徘徊。

死亡的美丽是永恒的,肉体被永远定格,时光在那时终结,属于自己的那份记忆将尘封于世,无人问津。

希望当我被封尘入土的时候,记忆能化作一株忘忧草。

在我的身旁。

将近一个世纪的记忆,化作后世最美的忘忧,即使昼夜更替,星辰变改,忘忧草依然笑靥如初。

愿,把我葬在一个可以看到星空的地方,我的忧伤化为蓝色的幽光,向着星辰奔去。

也许我的记忆会化作一颗星,照亮一个夜的寂。

死的永远安宁,与万物一起迎接日夜、星辰的变幻。

生与死本就关联,应该说是类似,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个是反复渲染记忆,而另一个却是让记忆被忘却。

只有时间和星空会给我答案。

我诞生于世,时间是属于我的;死亡时,我的时间已经终结。

星空却一直在我头上,从生到死,周而复始。

时,不语;星,不语;我,生与死的忘忧。

生与死和现实的作文「篇二」生与死,一个严肃的话题。

生,是天堂;死,是地狱。

两个极端的字眼,却莫名地被牵到了一起。

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显得很平常。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真实”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词汇,它饱含着纯粹、可靠、不虚假的意义。

在小学作文的世界中,“真实”更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和追求。

作文的真实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与自己生活经验相关的话题,或者选取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通过真实的题材选择,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作文更加生动、鲜活。

作文的真实表现在观点的表达上。

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过程,我们应该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无论是对一件事情的喜爱还是对一种现象的不满,都应该以真实的态度去表达,不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

只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文的真实表现在细节的描写上。

细节是作文的灵魂,也是真实的源泉。

通过细腻、真实的描写,使作文更具有感染力和真实感。

我们可以通过描写一个人的表情、动作,来展现他的内心活动;通过描写一个场景的细微之处,来传递一种真实的氛围和情感。

真实的细节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更生动、具有力量。

作文的真实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我们应该用真实、朴实的语言去表达。

不要刻意地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要用自己平实的语言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只有真实地运用语言,作文才能贴近读者,让读者真正理解和接受作文的内容。

“真实”是小学作文的生命。

只有选择真实的题材,表达真实的观点,描写真实的细节,运用真实的语言,我们的作文才能更加鲜活、具有力量。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追求作文的形式,更要追求作文的内涵,通过真实的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真实,习作的生命

真实,习作的生命

真实,习作的生命作文,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

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

真实地记录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体会到的,是需要,是快乐,是享受。

真实,才是作文的正道。

真实,才是习作的生命。

标签:真情趣;真素材;真水平作文,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

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

它表现的是儿童的世界,使用的是儿童的语言。

学生怎么做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新《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真实的作文,让真实成为习作的生命,而不使学生无病呻吟,总写空词套话,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真情趣当学生没有体验,在毫无热情的情况下去完成“任务式的作文”时,便可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

人是感性动物,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的发展。

因此,创设一定的习作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如笔者在上三年级习作课《盒子里的秘密》时,神神秘秘地端出一个盒子,让学生猜猜盒子里的东西,学生们兴致勃勃,猜想五花八门。

我趁势让他们把自己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并承诺让写得最好的一个看看盒子里的秘密。

学生的写作热情顿时被点燃了,真情不知不觉在笔尖流淌。

可见,只有学生有了表达的兴趣,有了不吐不快、喷发自己情感的激情,才有自由表达、乐于表达的真实基础。

二、贴近生活,积累真素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前苏联教育家拉德任斯卡雅也认为,作文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学生只有身临其境,体会才会真切,写作时才会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

不少学生感到作文难,就是难于没有东西可写。

他们写作文时不是胡编乱造就是抄袭别人的文章,写出来的作文出现“假”“大”“空”的现象,缺乏真情实感。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者:王素清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07期真实、本色,是作文的最高境界。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

”他强调的就是作文要真实,真实才是作文的生命。

假花尽管美艳,但缺少生命的活力;假话尽管动听,但缺乏生活的激情。

虚假的作文面目可憎!令人痛心的是,长久以来,假、大、空的现象一直充斥着中学生的作文,很少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

因而,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好文章有很多标准,好作文也有很多写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有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活力。

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的活力,更谈不上有何审美价值。

基于这样的认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把培养学生能写、会写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这一点更是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视。

感情真挚,感受独特,体会真切是一篇好文章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这对提高广大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写作水平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情真意切、春意盎然的文章呢?一、感悟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的真实美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们经常抱怨找不到写作的好素材,其实他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只需留意,便会精彩纷呈:校园生活,快乐与忧愁同在;家庭生活,得意与失意共存;社会生活,光明与灰暗并行……生活处处都有精彩,只要做个有心人,便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体验生活,品味人生,留住美丽,用心为文,作文的世界必会无比广阔,焕然一新!一沙一世界,一鸟一天堂。

学生的生活也有动人的传奇,根本不必舍近求远、存伪去真。

作文就是写生活,也应该是真实情感的体现。

诚然,来自生活的材料可能不会很典型,可经过艺术处理,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作文并非生活的简单实录,它在不违背艺术真实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进行加工处理,使来自生活的素材更典型、更有说服力和更动人。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真实”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词汇,它所代表的意义也是非常广泛的。

在我看来,真实并不是说一件事情的全部,而是说事情的一部分。

只有将它写进作文中,才能让读者对它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并且会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体验作者所写的内容。

作文的真实不仅仅指的是内容的真实,更是指的作者的真实感情。

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真实感受,让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文中去,这样才能让作文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你在作文中描述自己做过的一个好事时,应该尽可能详细地记述自己当时的感受:比如说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选择去做这个好事,做完之后的自己有何感受等等。

只有这样,读者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你的善良、真挚,并且会被你的文字所打动,从而对你更加认可与喜爱。

作文的真实也包括作文中的场景、环境的真实。

当我们去写一个地方的风景时,可以通过描写一些具体的地名、景点等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你所描述的地方,这样读者就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你所描述的场景。

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的描述来让人物更加生动、真实。

我们可以把他/她的外貌特征写得非常细致,比如说他/她的身高、体态、着装等等,这样读者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这个人物的真实性。

作文的真实也来源于作者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只有当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了充分的素材之后,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

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多地去思考和观察。

只有当我们洞悉了事物的全貌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将内容写出来,也才能够让作文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作文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应该尽量多地让作文更加真实、更加生动,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好地向读者传递自己的思想。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小学作文是每个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一个必修课程。

当我们走向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发现自己在这些小学作文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些小学作文不仅是我们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我们记录自己成长轨迹的重要方式,从而走得更坚定。

小学作文的生命在于其“真实性”。

小学作文需要真实地诉说我们的内心感受,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抄袭别人的作品,也不能虚伪地装扮自己。

教师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作文,而是一个真实的作文,一个能让他们观察到我们成长的作文。

当我们写作文时,我们对一些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还不是很深刻,我们需要时间去经历和增长,而小学作文正是我们成长的机会之一。

我们在书写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加深对待事物的理解。

我们能够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思考、执行并得到反馈,因此,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写作技巧。

小学作文,因此成为了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经历并不足以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或是我们在写作文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担心不如别人那么出色。

然而,只要我们坚持去尝试、去经历、去学习,去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都不是问题。

我们需要用一个真实的作文,来赢得教师或家长们的信任和引导。

我们需要用一个感性的故事,寄托我们成长中的感触和教训,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口语表达和思考能力变得更加敏捷和自如。

在现今这个社会,大家给自己的成绩不同,对其评价和重视也不同。

然而,小学作文中的“真实性”永远不会过时。

只有一个真实的作品才能够在年复一年的成长中,让人们一直看到我们的成长轨迹,才能够让我们的成长更为有意义。

在我们写作文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真实”。

比如,我们在描述一个人或一件事时,必须从他们自身的动机出发,不能为了取谗人而夸大其个人的成绩或身份。

同时,在描述自己的内心想法时,我们也必须深切思考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去让教师与家长理解并引导。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真实真实,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词汇。

它是我们坚守的原则,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更是我们对自我的肯定。

在学校里,我们学习的科学知识就是真实的,它们是由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的结论。

在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景色和所经历的事情也是真实的,它们是对世界的真实反映。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也是真实的,它们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真实是小学生的作文生命,点亮我们学习的火炬,塑造我们的性格。

在语文课上,老师要求我们写作文,字字句句都需要真实,要真实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感受。

有一次,老师给了我们一个阅读材料,要求我们根据材料写一篇短文,我很认真地读完了文章,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了想象。

可是当我拿着这篇文章去找老师批改的时候,老师认真地品味了一下,然后问我:“这篇短文是你真实的感受吗?”我张口结舌,不知道如何回答老师。

“不是吧,你这篇短文完全是凭想象写的,没有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在里面。

”老师严肃地说道。

我听了老师的话,深感自己的错误,于是我紧紧抓住笔,重新写了一篇真实的短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感受作为素材。

这一次,老师对我的批改就是满分。

在生活中,真实就更加重要了。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外婆家去玩,爸爸妈妈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外婆为了款待我们,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

可是我发现外婆做的菜虽然看起来很美味,但吃起来却没什么味道。

我想了一下,觉得应该和外婆说实话,于是我小声地对外婆说:“外婆,您的菜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吃起来却没什么味道,是不是放的调料不够?”外婆听了我的话,有些生气,但是马上笑了起来,说:“小家伙,你这么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外婆非常高兴,我会加强调料的。

”外婆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也为自己的真实而自豪。

在人际关系中,真实更是我们立足的基石。

我有一个同学,他要转学到另一所学校去,我们都很舍不得他。

于是我们决定给他一个特别的离别礼物,为他写一篇真实的留言。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

“真实”——小学作文的生命小学作文是我们在学校生活中最常进行的写作活动之一。

作文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通过写作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展现个性和才华。

而作文的核心就是“真实”,只有真实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才能让作文富有生命力。

所谓真实,就是指真实的观察和真实的体验。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我们真实地观察、体验了周围的一切,才能有真实的思想和感受。

在写一篇描写春天的作文时,我们可以真实地描述春天的温暖阳光、绿草如茵和鸟语花香等。

通过真实的观察和体验,我们的作文才能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真实也意味着真实的心情和真实的表达。

“心情是作文的灵魂”,只有在写作中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才能使作文充满生命的力量。

在写一篇关于取得成功的作文时,我们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悦和自豪之情,同时也可以真实地描绘成功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通过真实的情感和表达,我们的作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感受。

真实还需要有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态度。

“态度决定高度”,只有在写作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才能使作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风采。

在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时,我们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和对环境保护的赞赏,同时也可以真实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行动。

通过真实的想法和态度,我们的作文才能有深度、有观点、有价值。

真实是小学作文的生命,只有真实的观察和真实的体验、真实的心情和真实的表达、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态度,才能使我们的作文充满生机、充满感染力。

我们应该在写作中注重真实,通过真实的作文传递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展现真实的自我。

让我们用真实的笔触去书写美丽的作文,让我们的作文因真实而闪耀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和深刻,谁才是作文的生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要能深刻独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和道理。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二者都能兼备,当然肯定是一篇内容厚实、立意厚重的成功作品,问题在于如果“鱼”(真实)与“熊掌”(深刻)不可兼得,如何来对两者进行取舍和选择?究竟是取“鱼”而舍“熊掌”,还是舍“鱼”而取“熊掌”呢?或者先获“鱼”再猎“熊掌”?这是每一个写作者和教学者不可绕避的作文现实命题。

一、“深刻”背后的追溯从目前作文教学的整体现状审视,日常的作文教学体系基本属于应试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选题命题、过程指导,评价反馈等等策略与方法都带有鲜明浓厚的应试色彩,学生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体式表达,都在应试作文的框架和规则下波澜不惊地运行着。

在这套由师生共同构建而又牢不可破的应试作文教学系统下,普遍的价值取向是去真求深,唯深至上,“深刻”被过分拔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学生作其文,深其意,以博取批改者亲睐的目光和慷慨的分数;老师观其深,察其思,以检阅写作者思辨的深浅与为文的境界。

个别学生和老师更是固执一端,剑走偏锋,非深不下笔作文,非深不足以为佳。

其实,以“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为主要内容的“深刻”“发展等级“评价标准,或许正是学生作文“伪主体、伪事件、伪情感”的客观源头之一。

当学生的材料储蓄,思维水平,技巧积淀,难以支撑和展现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的作文格局之时,为了迎合老师“深刻“的口味,讨取诱人的分数,只有勉为其难地故意编造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勾描几个空中楼阁式的人物角色,叫喊几句苍白乏力的空洞口号。

于是乎,虚假的事件就此上演,高大的形象因此诞生,空泛的思想从此萌芽。

可以说,唯深是判、唯深是写的作文评价和写作观,在一定程度上对“假、大、空”的作文乱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

为了求深,可以杜撰事实,谎话连篇;为了求深,可以掩饰个性,故作高大;为了求深,可以虚情假义,蒙骗老师。

勿庸置疑,叙假事,抒假情,表假意的“假打”之风的滋生和泛滥,对学生说假话、做假事、为假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显而易见的。

长此以往,不仅文将不文,而且必定人将不人。

如果说“深刻”至上对学生的写作影响是现实而可见的,那么它对孩子的个性成长和精神世界的负面辐射则是长远而无形的。

在虚假浸染和包裹的写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最终“成果”只能是生产一批批貌似深刻、实则孱弱的假文,造就一个个湮没自我、善于逢迎的“假“人。

如果这样,那将是”深刻“的沉痛悲剧,是作文的最大悲哀。

其实,从目前学生的现实状况和思想实际来看,作文也是缺乏根基,深刻不起来的,这正是作家方方之所以不主张中学生作文深刻的原因。

她说:“我以为中学生写作文,也不必强作深刻。

深刻不是你们这个年龄的事。

深刻是需要年龄和阅历垫底的。

在经过风风雨雨的人生磨砺后,在反复地跌倒和爬起来后,在领略各式各样的人事后,无论成功与否,深刻都自会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小小年龄做深刻状,却只给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可笑感。

”反观今日之中学生,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坐井观天的狭隘视域,一穷二白的思考体验,何以能有力支撑起深刻写作的底座呢?因为“深刻“的土壤和基石是丰富的阅历,厚重的积累,宽广的眼界,深邃的思考。

舍此,人不足以言深,文不可能为深。

由此观之,为文深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深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必然会降临的一个“节日”。

方方说,如果一味过早“追求深刻制造深沉,全然没有了自己本真的面貌,失去自我比得到深刻的损失要大得多”。

二、“真实”的价值存在钱理群在谈及当前作文教学时,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表达,不想说的他却能说得出来,甚至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

这样一来,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使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

”当然,这种伪装和逢迎的写作,除了应试背景下师生共同构筑而又坚不可摧的功利心态使然之外,学生缺乏生活、阅读和思考体验,素材、思想、情感、语言积累严重不足,教师漠视主体存在,扼杀写作自由(定话题,定内容,定立意,定写法等),成人崇尚虚华、社会远离真善的虚假言语习惯和做作矫饰风气也是假文盛行的主客诱因,尤其是老师和公众对写作的捆绑和影响更甚。

曹文轩在一篇与中学生谈写作的文章中说:“在写作文这件事上,中国的少年缺少足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权利,你们预先(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被灌注了种种不利于发现自己生活的思想。

一套机械的、僵硬的、幼稚的、教条的、程式化的、抹杀个性的写作文的纲领与方式,迫使你们将自己的身体扭转过去背对自己那份熟悉的生活,而睁大了眼睛,根据几条空洞的思想去寻觅一些所谓崇高的、高尚的、伟大的、光辉的人和事。

”总之,“假”是当前作文难言的阵痛,“真”是走出迷途的必然选择。

与“深刻”相比较,“真实”为什么是第一位的?为什么是文章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呢?我想,当今作文教学之所以要提倡和践行“真实”的写作,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课标的指引现行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不难看出,“真”在课标中是一个反复出现和强调的高频词汇。

“真”是学生写作的基本出发点,是教师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导原则,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考作文评价细则来看,作文之“真”,主要立足于“感情真挚”似乎有些偏颇和缺失。

其实文章之“真”除了“感情真挚、真诚”的隐性特征之外,还包括显性可见的材料真实(不杜撰),语言真纯(不藻饰),文章真作(不宿构、不套作、不抄袭)。

2、名家的寄语在作文教学中,一些颇有建树的名师也表达了他们对“真实”写作的观点和看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事理的真实,合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

”特级教师方仁工也认为:“作文要百分之百的真实,百分之百的本色。

”可见,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许多语文大家都主张作文以诚为贵,以真为高。

此外,一些具有实际创作经验的作家也把“真”视为作品的生命和精魂,并且以此作为评判一部作品价值大小、艺术水准高低的主要依据和衡量指标。

作家方方说:“我以为中学生写作文,大可不必去编造情节。

我一直觉得作文最应该追求的是真实。

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这些都应该是写作者最基本的训练内容。

”她还认为,除了内容和思想情感真实以外,语言文字也应当真纯一些。

“不必去堆砌华丽的词藻,不必为显示独特而去寻找怪僻生冷的字词,也不必拼命追求‘推’和‘敲’之间的差异。

”“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的真实状态写出来,哪怕文字粗疏一点也没关系,哪怕段落模糊一点也没关系。

”鲁迅先生在谈到“白描”手法的运用秘诀时,以“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来加以总结。

“有真意”即要讲真话,写文章讲真话,这不能算是秘诀的秘诀,却成为鲁迅写作最实用、最有效的秘诀。

另外,以“真”作为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也是文人学士传统的审美取向。

顾炎武在《日知录》“文辞欺人“中贬斥谢灵运、王维文辞之伪,而称道屈原、陶潜文辞之真。

他说:“汩罗之宗臣(指屈原),言之重,辞之复,心烦意乱,而其词不能以次者,真也。

粟里之征士(指陶潜),淡然若忘于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

”“心烦意乱”,“不能自止”,正是屈原和陶潜为文时真情真性的自然流露和反映,也是顾炎武非常欣赏和看重的地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元好问对潘岳“失真”二字的评价,也正好抓住了他文章致命的硬伤。

3、“真”人的呼唤钱理群先生有言:“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

”作真文,做真人,就是写作教学的价值追求和育人目标。

常言道:作文如做人,文学即人学。

作文和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渊源,二者相互促进,彼此依存,难以割舍。

只有秉承“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的为文之道,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表达,把体验和表达衔接起来,把作文和为人融合起来,才能真正领悟和实现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真谛和理想。

被誉为德国教师之母的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知识和本领的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真实”的写作目的就在于召唤和引领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发真言,做真人。

这既是写作本体价值之彰显,也是做人精神价值所必需。

三、探求中的应对之策由以上对“深”的粗浅认识和对“真”的价值透视来看,对于“真实”和“深刻”在写作中的定位及二者关系,我们应当形成“三个一”的共识。

1、转变一种眼光在一般人看来,以为“真实”就是吟唱风花雪月,描摹山水草木,没有厚重的思想含量,缺乏崇高的精神境界,小气有余,大气不足,而“深刻”则是大题材、宽视野、高立意的象征和代表。

其实,这种观点与对“有意思”和“有意义”两种选材观和立意观的片面认识和孤立理解有关。

曹文轩先生说:“写东西不一定瞄着‘有意义’,也可瞄着‘有意思’。

你尚处在少年时代,这个时代本来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时代。

如果真的把‘有意思’的事完全排斥掉了,那这个人的一生就惨了。

他活得太严肃,太死板,太缺乏活气,太没有色彩,也就太累,人生的质量也就不高。

”他还说:“依我之见,少年写作文,就应该多写‘有意思’的事。

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么深沉?故作高深,一本正经,老气横秋,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气,倒没有什么可爱之处。

”“你若心里不踏实,我再告诉你一个理:‘有意思’的事都是‘有意义’的。

”因此,学生作文多倾情包容“真实”特质的“有意思”的事,对带有“深刻”特征的“有意义”的事件的过分热恋降降温,“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真实自由写作状态才会呈现,“为生活而写作,为生命而写作,为自我而写作”的生态绿色的“三为”写作观才会形成。

2、实施一条策略一般而言,“真”由于对学生要求不高,门坎较低,只要养成热爱生活、勤于观察、积极体验、善于积累、以“真”为本、乐于表达的语文写作习惯,当“真“的精神种子破土萌芽、枝繁叶茂之时,“深刻”的幼苗也将会在其滋养和荫庇下生气蓬勃地茁壮成长。

道理很简单,没有无数次“真实”写作的锤炼和夯实,“一览众山小”的“深刻”是没有源头和依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