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钟书《围城》的语言风格

合集下载

围城的比喻艺术

围城的比喻艺术
如鲍小姐,苏小姐与范小姐都是女性知识分子,但个人气质背景与见识都不同,前两人都是留学生 见识广,鲍生长澳门,是有葡萄牙人血统的中国人,而苏却是典型的中国女学生,大家闺秀,留洋作 的博士论文也是《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范小姐呢,是一个偏僻学校的女生指导,如井底之蛙。 作者抓住他们的特点,通过精彩的比喻加以放大,使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准确,读之如见其人。
(五) 比喻和其他修辞方式并用
产生妙语连珠、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同时扩大了比喻艺术的表现 力。
比喻与夸张并用:“李先生头一晃,所说的话仿佛有手一把从他嘴边 夺去向半空中扔了。”
比喻与比拟并用:“辛楣也累得很,只怕鸿渐鼾声打搅,正在担心,没 提防睡眠闷棍似的突然一下子打他入黑暗底,滤清了梦,纯碎、完整 的睡眠。”
用到的比喻不失为一本优秀的比喻实例丛书。 以下仅就比较典型的几类择例说明。
(一)明喻:
简单地用喻体来比喻本体。
“顾而谦的兴致像水里浮的软木倾盆大雨都打它不下。” 写苏小姐因为鸿渐没跟自己亲近,临出门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
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这个比喻同时也是用具 体喻抽象的例子,十分形象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苏小姐当时的心情。
(二)隐喻:
把喻体和本体说成是相同的东西。如:“大学是张休息的摇篮。” (李梅亭)“适才不过是立春的爬虫,现在竟是端午左右的爬虫了”,
用具体喻具体,把貌离神似的事物联系起来,把李梅亭那神似爬虫、 蠢蠢欲动的丑态准确而生动地刻划出来了。
(三)借喻:
不说出本体,也不用喻词,而直接借喻体来代替本体。 如:写欧亚大旅社的女胖店主,“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
直接用五根香肠来代替她的五只手指,使人立即想像得出这五根手 指的油渍红腻。 还有在描写三闾大学时,把它比作摇篮:“摇篮也挑选得很好,在平成 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等等。 用香肠喻手指,摇篮喻大学,都很形象贴切通俗而又鲜明。

结合小说《围城》,谈谈你对钱钟书“幽默”文风的理解?

结合小说《围城》,谈谈你对钱钟书“幽默”文风的理解?

结合小说《围城》,谈谈你对钱钟书“幽默”文风的理解?回答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说说钱钟书先生对幽默的看法。

钱钟书说过:“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

刘继庄广阳杂记云:‘驴鸣似哭,马嘶如笑’;而马并不以幽默名家,大约因为脸太长的缘故。

老实说,一大部分人的笑,也只等于马鸣萧萧,充不得什么幽默。

”这是他对幽默的理解。

接着他又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泰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

也许要在几百年之后,几万里以外,才有另一个人与此人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他的这段话说得很明白:幽默的作品决不是游戏文章,也不是专为卖笑而幽默,而是幽默家洞察世事,面对严酷的现实,沉闷的人生,泰然处之,把人世的纷争,美与丑的搏斗,善与恶的撞击,大千世界匆匆过客的娇姿憨态,德行劣迹,用生动诙谐的笔调写出,能引起读者一种轻松的、戏谑而又含有深意的会心的笑,在笑的过程中领略人生的滋味,得到才智的增广。

《围城》的幽默风格就是如此,语言挥洒自如,摇曳生姿,亦庄亦谐,情趣无限。

在那行云流水一般的语句中,钱钟书以其匠心独运的幽默笔法,调侃社会人生,挖掘人物灵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三十年代后期中国社会青年知识分子生活的生动画卷。

纵观全文,《围城》通过夸张、对比、拟人、比喻、引申、反语等手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钱钟书式的幽默氛围,我将从《围城》呈现出的这几个幽默手法出发,说说钱钟书的幽默文风。

01 夸张手法《围城》开篇就用了夸张手法,在描写白拉日隆爵号邮船上一个姓孙的小孩时,先描写孩子“塌鼻子”、“两条斜缝的眼睛”,然后突设夸张:“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这样一来,描写对象就如同在哈哈镜前一样,让人产生新奇感,从而引起笑声。

作者对孩子相貌的夸张描写,俏皮幽默,却不会给旁人造成痛苦与伤害。

《围城》剧照再如,孙柔嘉初次在船上亮相,小说写道:“鸿渐道:‘有一次,我们坐的船险的嵌在鲸鱼的牙齿缝里。

关于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探析

关于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探析

关于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探析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语言艺术进行探析,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对作品整体效果的贡献。

一、对白的艺术《围城》中的对白极具韵味,充满幽默和讽刺,使作品更富生动性。

例如,书中角色的对话常常夹带讽刺,以幽默手法展现人物个性和情感交流。

钱钟书通过精准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印象。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在《围城》中巧妙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常常出现在小说中。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引发读者深思。

三、双关语的巧妙运用《围城》中一些句子和词语具有多层含义,通过双关语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深度。

例如,小说开头的“我看透了,我不说”,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人们对于围城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双关语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的思考性和哲学性。

四、情感描写的细腻与真实《围城》中的情感描写极为细腻,能够深入人心。

作者对于爱情、友情、家庭等多种情感的描写,能够准确捕捉到人物内心的起伏与纷争,使得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经历产生共鸣。

五、寓言与寓意的结合《围城》用了一个天马行空的寓言故事,讲真实社会中的故事。

小说中的“围城”不仅仅指代城市和家庭,也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沟通的困难。

小说的寓意通过寓言的手法巧妙地展现出来,引人深思。

六、情节设置的独特性《围城》的情节设置别具一格,扣人心弦。

作者通过精心安排的情节,将读者带入到人物内心的世界,引发出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作者还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和对人物内心的挣扎展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矛盾,使读者深入思考。

总之,《围城》以其卓越的语言艺术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话的艺术、修辞手法的运用、双关语的巧妙应用等等,钱钟书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通过细腻描写情感、寓言与寓意结合、独特的情节设置等手法,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作品世界。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论《围城》的讽刺幽默..

论《围城》的讽刺幽默..

论《围城》的讽刺幽默《围城》自面世以来,至今已有英、法、德、日、俄、捷等多种文字的译本,被誉为新的《儒林外史》。

它是一部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

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

常以平易的笔触,在貌似嬉笔中予以淋漓尽致的嘲讽和描写。

以下就是对《围城》的讽刺幽默艺术试作分析。

一、幽默的讽刺语言凡是读过《围城》的人,无不被它那妙趣横生的语言逗得忍俊不禁。

说通俗点,就是“幽默”。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显明的个性,众多的人物被作家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用一幅幅活灵活现的想象感染读者。

在描写苏文纨所请的朋友沈太太时的描写可为一绝,“沈太太生得怪样,打扮得妖气。

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感情的热泪,嘴角涂的浓姻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说话常有‘Tiens!‘o la,la’那些法文慨叹!把自己身躯扭摆出媚态柔姿。

”[1]在这里运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读后,不禁让读者浮想联翩,把沈太太形象鲜明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围城》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想象描写时,都对其进行一番讽刺的,刻意的运用,此类描写手法含蓄,令其行神毕露。

例如,出场一二次的哲学家褚慎明,他的名气是靠同外国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来的。

当他沾沾自喜吹嘘他同罗素会面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

其实每位读者可以轻易看出这些。

再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学家,但我们却看不到他的科学家风范,其实是一个心术不正的学界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败大学的化身,自称诗人的曹员朗,其实也是一位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文痞,还有韩学愈从美国的爱尔兰骗子那里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头学”文凭,骗取于大学教授的头衔,还让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国国籍,以便到外语系任英语教授,为了杜绝后患,他勾结陆子潇,教唆学生蓄意搞垮方鸿渐,勾勒出了一个厚颜无耻、奸险残毒之徒,像这样的事例,在《围城》中随处可见,每一个人物,在作家的笔下化作一幅幅讽刺性的漫画,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体验到并享受阅读的快乐。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学位论文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学位论文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指导教师姓名xxx 职称考生单位邮编409900 电话xxxxxxxxxxx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论文提交日期xxxxxxxx论文答辩日期xxxxzzz 主考单位20年月日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摘要:《围城》是一部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

书中紧紧围绕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抓住其在爱情和事业中的“城内城外”的生活,并以此为描写主干,展开枝枝叶叶的描写。

在作品中,不仅有别出心裁的比喻,别具一格的讽刺,还有生动形象的夸张等等,钱老先生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将这些有机组合,描绘出一幅三,四十年代旧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的画卷。

同时也展示了《围城》的话语色彩,增强了文本魅力。

本文将从《围城》的语言特色、《围城》中辞格的运用、语言风格与语言魅力这三方面对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进行简单的浅论。

关键词:围城语言特色语言艺术一.《围城》的语言特色由于在文化背景和情境的不同,所选用的交流方式便会存在差异,常见的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地域文化,语种和语言习惯的差异,等等。

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便顺其自然的形成了语言特色。

《围城》作为一部描写正处抗战时期受现代文明冲击的高级知识分子生活的讽刺小说,在语言特色方面是独具特色的,文中惯用语的使用,成语的使用,无锡方言词的使用为作品添色不少。

惯用语和成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因此在使用时能大大提高语言的交际性能,能够言简义丰的表述内容,生动形象的描绘语意,增强读者对意境的感悟。

在《围城》中,惯用语和成语的呈现可谓是琳琅满目,我们跟随作者的笔伐如沐成语与惯用语的海洋,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对二者的运用如数家珍,给我们的不仅是读之回味无穷,还有思之意义深远。

(一)、在《围城》中,惯用语在小说中有以下作用:1、从语法上来讲,在文中了充当句子成分。

充当主语,例如:亏得做官的人栽筋斗...,宛如猫从高处掉下来,总能四脚着地,不致太狼狈。

论《围城》的语言特色

论《围城》的语言特色

论《围城》的语言特色摘要:《围城》是一部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

小说一出版便风靡世界,这不能不归功于《围城》那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本论文从比喻、象征、描写与议论、诙谐幽默、文言词语五个方面来论证其语言特色。

《围城》中的比喻妙趣横生,丰富多彩,喻体不仅广泛新奇,而且融入了广博的中外古今知识,使作品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采用蕴含深意的象征语言,揭示人生的哲理。

通过形神毕肖的描写及精辟的议论,揭示人物灵魂的丑陋,戳穿和嘲笑人物在言行举上的虚假性。

语言诙谐幽默、尖锐泼辣,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尤其是那独特的冷嘲热讽,更是出尽了庸俗知识分子的洋相。

关键词:比喻象征描写议论幽默文言词语提到钱钟书,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那部十分有名的长篇小说《围城》。

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的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方面所遇到的矛盾和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色彩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病态社会中学术圈子里伪文化人的真实故事。

小说一经载,便风行一时,曾被译成了十多种语言在国外发表,被认为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堪与茅盾的《子夜》媲美。

小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不能不归功于钱钟书那非同一般的语言技巧。

曾有一位文学史家说过:“综览五四以来的小说作品,若论文字的精彩、生动,《围城》恐怕要数第一。

”①的确,《围城》的语言别具特色,充满学者气息,文中比比皆是的比喻、象征、幽默、讽刺,更是它拥有更多读者的原因。

一、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比喻《围城》的成功离不开大量妙趣横生、联篇缤至的新鲜比喻的创造和运用。

钱钟书在比喻的创辟运用上开了一代之风气,他的比喻别出心裁,超出常人的想象,他在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找到别人难发现的想不到的“相同点”,将两者联在一起,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作品的比喻极富意蕴,化深实为浅显,化平淡为神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文化艺术 |物的形象,外貌立体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这能够有效地提升文字语言的生动形象的特征。

在描写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比喻这个修辞的应用也能够将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更加形象自然,帮助读者更好的感受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使用比喻的修辞描写其他事物,也能够将事物具象化,形象化,让读者对钱先生笔下的事物有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认知。

虽然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性语言,但是其比喻修辞的应用并不落于俗套。

2.2 富有时代和地域色彩的词汇《围城》这一长篇小说中,还使用了大量富有地域色彩以及时代色彩的词语和句式,这种语言风格的使用也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围城》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语,例如在描写方鸿渐时,作者写到,“鸿渐脸又泛红,笑成骨朵了嘴,心里怨道别装假。

”这一句中作者使用的“骨朵”则是江苏无锡地区的吴方言,意思是指生气或者用于表达强词夺理,同样的例子,这篇小说中还有“抬杠”“哑子”“道地”等非常多的吴方言的作用。

《围城》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将江苏无锡地区的吴方言准确无误地应用到小说和人物描写中,这也与钱钟书本身生于江苏无锡,对于吴方言本身非常熟悉,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方言词汇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展示江苏无锡地区的地域色彩,通过方言词汇的使用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江苏无锡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物特点,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推进都具有铺垫作用。

《围城》的语言运用除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的使用以外,还应用了很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欧化句式。

欧化句式主要是指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文人墨客通过学习并了解西方的语言结构和知识,将这些语言特点与我国的文学创作语言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中文语法和语言习惯,这种受到西方语言文化冲击的句式就成为欧化句式。

《围城》这篇小说中很多语言都运用到了欧化句式,例如,“斜川一拉手后,正眼不瞧她,因为他承受老派名士对女人的态度。

”如果按照中文的语言习惯来说,这句话中的状语部分应该放在句子的前面,然而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和规则的影响,这句话出现了从属部分后置的现象,这就是《围城》中典型的欧化句式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钱钟书《围城》的语言风格————————————————————————————————作者: ————————————————————————————————日期:ﻩ论文题目浅谈钱钟书《围城》的语言风格论文目录1.选题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任务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内容摘要54.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5.论文指导进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6.论文正文(包括论文摘要)__________________87.参考资料目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

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49年之后,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本书长期无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重印,仅在香港出现过盗印本。

1980年由作者重新修订之后,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

此后作者又曾小幅修改过几次。

《围城》自从出版以来,就受到许多人的推重。

由于1949年后长期无法重印,这本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1960年代,旅美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对本书作出很高的评价,这才重新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

人们对它的评价一般集中在两方面,幽默的语言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

从1990年代开始,也有人提出对本书的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一部被“拔高”的小说,并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幽默作品。

除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语言之外,作者夹叙其间的文字也显着机智与幽默。

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卖弄文字,语言显得尖酸刻薄。

但这一说法并不为大多数人接受。

指导教师签名:熊建时间:2012年3月20日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题目论钱钟书《围城》语言风格学生姓名侯颖入学时间2010.9试点分校(工作站)开县电大学号15 专业开本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熊建职称高级讲师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及要求:文章以《围城》的语言风格为研究对象,建议从《围城》的构思、塑造人物的方法、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等方面展开阐述。

建议在写作过程中参考相关的书籍、文献。

要求按毕业论文规范文本进行写作,在规定的写作周期内认真广泛收集资料,提出自己清晰的观点,并在理论指导下写出较有理论深度的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进度计划:1、期限:自2012年 3 月20 日起至2012年 6 月20日年月日完成内容12.3.20至12.4.20 广泛收集资料,并写作初稿12.4.21至12.5.20初稿被初审后根据指导教师意见进行修改并进一步搜集资料以充实内容12.5.21至12.5.30 二稿被指导教师再次审查进一步根据其意见进行内容或结构的修改12.6.1至12.6.20 论文最后修改完成后审查文本是否规范并作最后修订与装订工作内容摘要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

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

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

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

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拼;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

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

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关键词:语言风格比喻讽刺象征提纲一、妙趣横生的比喻1.比喻含蓄、睿智2.比喻形象而又巧妙二、淋漓尽致的讽刺1.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 以点带面的描写,达到讽刺的目的2.通过人物刻画, 获得讽刺效果3.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对黑暗时政, 社会恶习进行讽刺4.运用机智风趣的幽默艺术嘲弄丑恶事物, 加深讽刺的效果三、蕴含深意的象征性论文指导进度第一次论文选题、论文提纲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比较丰富,拟定的写作提纲比较合理。

建议多读理论文章进行深刻理解并作初步的论文结构构想,对写作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作出详略上的合理安排。

教师签字熊建日期2012.3.20第二次(初稿)论文初稿内容上较为丰富,从三个方面对钱钟书的《围城》语言风格进行了解读,但有的地方血肉不够丰满,有的则是赘述,建议进一步修改。

教师签字熊建日期2012.4.20第三次(修改稿、定稿)论文内容较为合理,经过修改后,详略更显得当,观点鲜明,论据确凿,建议可以作为定稿。

教师签字熊建日期2012.5.20浅谈钱钟书《围城》的语言风格作者:王慧导师: 徐采霞ﻩ摘要: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早年接受过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随即入英国牛津大学深造。

193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大教授等职。

他是一位学者型的讽刺幽默作家。

1941年他出版了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次年,又出版长篇小说《围城》。

长篇小说《围城》,在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描绘与无情透视。

《围城》---它的含意,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

这是一个矛盾,也是小说对人伦中的夫妇关系所作的嘲讽。

但是实际上,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着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反映了抗战初期上层知识分子的活动和生活,具有相当强烈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语言风格比喻讽刺象征第一次听说《围城》这部小说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对这部小说颇是感兴趣,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看,这一次写毕业论文,便再次想到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于是借来书本细读。

《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

作者钱钟书以细腻而婉转的笔触表达了他独特的生活感受。

作品以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

小说着力描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即主要由三,四十年代一部分欧美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组成的知识社会,知识阶层人物,从剖析他们个性,道德上的弱点入手,揭示其精神上所处的重重困境,由此而反映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在小说的表现手法上,作者既能有声有色地绘出人为的可笑可卑的行为,以透视其五脏六腑,又能以自己的博识,设计精巧的比喻,对人物作愚弄嘲讽,笔墨酣饱,无不淋漓尽致,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一下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妙趣横生的比喻1、比喻含蓄而又睿智《围城》是一本好书,因为它有着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小说描写了一批由欧美留学回国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相。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

围城中人在各种背景、纠葛下的可怜、痛苦、窘迫、自私、狂妄都无一不渗透着作者的悲剧意识。

小说的题目本身就蕴含着一个道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比喻。

作者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没有得到的永远是好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人类生存困境的问题。

与其说是一个比喻,不如说是一种寓意、一种启示、一种抒情。

小说开头在船上描写一位留学回来的鮑小姐,打扮入时,穿着暴露。

作者将其比喻为“真理”,因为真理据说是赤裸裸的,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钱钟书先生深得比喻的奥秘,他准确把握好本体和喻体二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之间的“度”,匠心独具地创造出令人拍案的新句,形象而又生动的妙喻充溢全篇。

2.比喻含蓄而又睿智让我们来看看苏小姐命令方鸿渐吻她的那幕,“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钱钟书先生说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只是做一个样子,并不要真喝茶;或者是从前西洋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郑重而不热烈;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虔诚而不亲密。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形象有趣的喻体来比方鸿渐吻苏小姐时那种敬而远之,履行公事似的态度。

一个简单的接吻,叫作者写来,却活泼有趣,包蕴了古今中外的知识。

让我们再来看看在三闾大学的情景,汪处厚把当系主任比作结婚“先进门三日就是大”,而开会不是欢迎,倒像新姨太太的见礼。

《围城》又把三闾大学教员升级比作丫头、准夫人、夫人......这哪里是树才育人的高等院校?分明是一块明争暗斗的名利场。

这哪里是一批教书育人的高级知识分子,分明是追名逐利的市侩小人。

这接二连三的妙喻,更是妙理,我们禁不住赞叹:在一个比喻里,作者竟可以有这么多的东西,展示这么广阔的心智空间。

我们不得不被钱先生的渊博和睿智所折服、倾倒。

二、淋漓尽致的讽刺小说精妙入微地刻画了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主要人物方鸿渐留学归国后,进出于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挣扎,终归失败。

作品于主人公艰难的人生旅途中,揭示出他无处立足,找不到出路而彷徨无主的内心世界,同时又突出方鸿渐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諳世事又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

另外,作品还塑造了赵辛楣,苏文纨,李梅亭等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他们或空虚无聊,或矫情浅薄,或虚伪卑琐的精神状态。

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讽刺是辛辣的,无论在肖像服饰的描写中,还是言语动作的表现上,都能针对不同对象,给以调侃或嘲弄。

1、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 以点带面的描写, 达到讽刺的目的小说的结构非常的精致,它以方鸿渐为中心人物, 通过他的生活经历以点带面地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所特有的部分上层知识分子的生动群像, 深刻剖析了他们空疏、虚伪、卑琐的灵魂。

文章主人公方鸿渐留学英、法、德国, 归国途中与一些留学生"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 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

可是, 他一旦回归封建家庭与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圈中, 便只能为个人的谋职与恋爱婚姻浑浑噩噩地忙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