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说课稿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说课稿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认为应该注重对古诗词的深入解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要注意对古诗词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他们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我也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也让学生对古诗词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讲解:通过对古诗词的逐句讲解,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对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3.讨论: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让学生从他人的观点中得到启发。
4.总结:通过对古诗词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对古诗词的魅力有更深的感受。
5.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课外古诗诵读 四首

《式微》 《子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胡:为什么
式微:天黑了。 微:(如果)不是。
中露:露水中 躬:身体
《式微》重点问题
1.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 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
2.描写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的诗 句是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
3.“欲济无舟楫”意思想是渡湖却没有丞相》重点问题
4.“徒有羡鱼情”意思是只能白白地产 , 隐喻 想出来做官 。生羡鱼之情了。
而没有途径
5. “端居耻圣明”意思是? 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步 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岔路口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徒然看著那湖畔垂钓的人们,空自倾羡他们钓得魚獲,只有 聊表欣慕之情!
用典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
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 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 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 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 卑不亢,不失身份。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水气蒸腾,弥漫整个云梦大泽。波涛汹涌,几乎要撼 动了这座岳阳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

作者档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其为“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 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作者档案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 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 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 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 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 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词语解释
(1)驿(yì )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 古代官道上设有驿站,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 人往来歇息。 (2)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3)着(zhuó):遭受。 (4)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 去争芳斗艳。 (5)苦:苦苦,极力。
词语解释
(1)白水:明净的水。 (2)为别:作别。 (3)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 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4)浮云游子意:比喻游子的心意像浮云一样飘 忽不定。 (5)落日故人情: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这里以落日对大地的依恋比喻与友人难分难舍。 (6)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 (7)萧萧:马嘶叫声。 (8)班马:离群的马。
词语解释
(1)卜算子,词牌名。 (2)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 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3)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3)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 断”。 (4)幽人:幽居之人。 (5)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6)省(xǐng):知晓。 (7)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8、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本诗的哪一句: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9、诗的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清幽/幽〕美
的特点。
精品PPT
10、诗的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 11、“万籁此俱寂〞与“惟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
么?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都消寂,而仅有禅院的 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 禅院更为空寂,使之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一刹那 成为永恒。
全诗层次清楚,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 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 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精品PPT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精品PPT
【诗歌背景】
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 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曲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
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 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 者赞赏的名句。
精品PPT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
宣城,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 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 来情有独钟。
精品PPT
自然环境
精品PPT
送友人
译文
青山横北郭, 一脉青山横卧在北边的外城, 白水绕东城。 一泓清水绕着城东潺潺流动。
此地一为别, 在这幽美环境里我们握手言别, 孤蓬万里征。 你就象孤独的蓬草将要飘泊万里。
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而传神。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诗词赏析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赏 析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比喻难舍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从此离去。兹,此。
马嘶叫声。 离群的马。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缓缓流过。
译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要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飞旋到万里之外去 墨剑飘文雨 了。游子像天上的浮云行踪不定,落日缓缓而下,似乎有所留恋。挥手
李永强
板 书 设 计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送友人 (比喻)
孤蓬 夕阳
远行的友人 难舍之情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名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苏强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 称“苏辛” ;善书,“宋四家”之一。
送
班 马 鸣
自 兹 去
故 人 情
游 子 意
万 里 征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择了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包括《登鹳雀楼》、《春晓》、《江雪》等,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对古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能够理解所学的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能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欣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和引导欣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所学的古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准备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3.准备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所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词,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蜀州》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板书设计
首联 ——点明地点 意境开阔
依
依
颔联 ——离别原因 坦然面对
惜
别
颈联 ——与友互勉 乐观豁达
的 深
情
尾联 ——宽慰勉励 积极进取
理解性默写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
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2.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
消除孤独的苦闷,表现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以及与友
人深厚的友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
远隔千里的朋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名句。
诗意理解④
岔路口,古人送行常 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泪沾手巾,形
不要做
容落泪之多。
译:我们不要在岔路口,像恋爱中青年男女那样让 泪水沾湿手巾。
诗意理解②
对人的尊称,相当于 “您”。这里指杜少府
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译:我与你此时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 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宦游人:做官的人。
拓展链接:王勃此时的职位是“沛府修撰”,这 只不过是寄人篱下的御用文人,并没有实际权力。 杜少府是被外放到蜀州做县尉,这在当时对于一 个有才气、有抱负的文人来说是很不屑的。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最后两句不见离别伤感之情,突显出来的是一股豁然 爽朗之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 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 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尾联直抒胸臆,慰勉友人不要泪沾手巾,要心胸
豁达、坦然面对。
诗歌主旨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送友人》(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屈复《唐诗成法》:“青山”、“白水”,先写送别之地,如此佳景为“孤篷 万里”对照。“此地”紧接上二句,“一别”,送者、去者合写。五、六又分 写。“自兹”二字,人、地总结。八止写“马鸣”,黯然销魂,见于言外。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首联整齐,承则流走,而下联健劲,结有萧散之 致。大匠运斤,自成规矩。
(6)征:远行。
(7)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 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 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 游的人。
(8)兹:声音Biblioteka 。此。(9)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10)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 “斑”。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 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 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 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 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 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 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 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 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 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 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日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 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 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 河水围绕着城东缓缓流过。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 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漂浮不定,就像行踪不定的游子,落日缓缓 而下,正如我们难舍的情谊。挥挥手从此分离, 离群的马儿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 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 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不想和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妒忌。 即使凋零了,化作泥,又碾作尘,梅花一如 既往散发出缕缕清香。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词 课 《送友人》李白
题 总
《卜算子·黄州定状元成才路慧院寓居作》苏轼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览 《卜算子·状元成才路咏梅》陆游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三环节 布置作业 巩固提升
• 《送友人》李白
•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
:
。
•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
:
。
•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
:
。
•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
分之情的诗句:“
”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 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这首词运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词的上阕写深 夜院中所见景色。前两句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 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 “孤鸿” 的出场 做铺垫。后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 应,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 超凡脱俗。词的下阕写鸿“惊起”“有恨”,写鸿 “拣尽寒枝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表现了词人 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 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美食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状清元成才路 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 豪放一派,与辛弃疾状元成才并路 称“苏辛”。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送友人
李白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 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代表作有 《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望天门山》《静 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后人辑有《李 太白全集》。
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 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 渝的高尚品质,表现自己虽屡 遭不幸却不趋炎附势、坚守节 操的高洁品格。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词的上阕写梅花的生存境况。从生长环境的恶 劣,到无人欣赏的孤寂,再到暮雨黄昏的愁苦,写 出了梅花处境的悲凉。下阕写梅花的品格精神。梅 花无意与百花争夺春色,却惹来“群芳”的嫉妒。 但它与众不同,即使凋谢了,化作泥,碾作尘,仍 然香气不改,精神犹在。全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梅花的傲然不屈,暗喻了自己 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表现了作者孤傲高洁、不 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风骨。
卜算子·咏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陆游
状元成才路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 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 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 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 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跟辛弃疾的一样, 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他的诗作近万首,是 我国历史上丰产的诗人。著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等。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首联交代了诗人来到破山寺的时间及所见。 颔联写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 的幽静迷人,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 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颈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 染禅房周围清幽的环境:状山元成才路 光、鸟、潭影,让人 感觉心境空灵。尾状元成联才路 两句以声衬静,营造出一个 万籁俱寂的境界,而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 悟也随着这钟声磬音起伏飘扬,袅袅不绝。
状元成才路
颔联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对朋友深 切的关心。颈联诗人状元成巧才路 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 表明心意。尾联写离别时的场景,借马嘶叫衬托离情 别绪,突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这是直写自己孤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三环节 布置作业 巩固提升
《卜算子·咏梅》陆游
• 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
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
”
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
。
• 2、《卜算子•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
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
:
。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 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 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 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诗歌的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描摹出一 幅寥廓秀丽的图景。“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 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中间两联写出了离别的深情。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常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常建的诗现存不多,其诗意 境清迥,语言洗练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代 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等, 广为古今传诵。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 集》二卷。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著有《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滴漏声断 了,夜深人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 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状孤元成才路 雁惊飞却又回过头 来,心里有幽恨状元却成才路 无人知道。它挑遍了寒枝 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凉。
第三环节 布置作业 巩固提升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 1、“
”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
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
铺垫。
• 2、“
”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
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
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
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 3、“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三环节 布置作业 巩固提升
•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
写“
。”
• 2、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
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
”“
”
•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 4、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 ,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 高耸的树林。蜿蜒的小路通向幽僻处,忽见花 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山中景色使鸟儿怡 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一切声 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课外古诗四首(新授课)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 的观感,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 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之情和对 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