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公共政策的概念

第一讲   公共政策的概念
第一讲   公共政策的概念

第一讲公共政策的概念、本质及学科的发展、研究范式和方法自哈罗德·拉斯维尔(Harold https://www.360docs.net/doc/6f7482750.html,sswell)和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于1951年发表《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发展》以来,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正逐步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话语之一,甚至被誉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一次“科学革命”(德罗尔语)、当代西方政治学的“最重大的突破”(冯贝米语)以及“当代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发展”(罗迪语)。正如杜克大学乔尔·弗莱什曼教授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作报告时指出的:“目前已经发展起来的公共政策分析和管理专业,首次成为正式的教育科目,仅仅是在短短的的20年里,这是令人震惊的。在回顾20年的发展时,人们既对这一学术的新发展表示赞叹,又对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感到吃惊。”

一、对公共政策概念多样性的理解

学界关于公共政策本质内涵的代表性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现代行政学之父”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2](p4)这个定义带有明显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特征,且缩小了公共政策的范围和制定主体。首先,公共政策不仅包括法律法规,还包括政府的计划、指示、决议,甚至政府领袖的某些特定意图和表征符号也会起到公共政策的功能。其次,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员不仅仅有政治家,还包括人民代表、专家学者,尤其是在当今“行政国家”时代,随着政府职能的急剧扩张和行政裁量权的广泛应用,行政当局参与制定公共政策的主动性日益增强。基于此,亚伯雷比(Paul Appleby)指出:“决策不仅仅属于政治”,换言之,“公共行政就是制订政策”。(2)政策科学的创立者哈罗德·拉斯维尔和亚伯拉罕·卡普兰(A. Kaplan)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4](p8)这个定义既包含了公共政策的工具理性(策略),又注意到了公共政策的价值理性(目标和价值),应该说极有见地。但宽泛地把公共政策等同于计划则是不可取的。计划可以是政策,但政策并不天然就是计划,它还包括指示、决议、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发出的其他符号系统。

(3)托马斯·戴伊(Tomas R. Dye)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行为就是公共政策。”[5](p1)这一定义不仅看到了政府的“为”,又注意到了政府的“不为”,因而具有明显的行为主义色彩,体现了公共政策分析实践性的学科特征。所谓“为”,就是政府为解决一定的公共问题而公然采取行动或者公然做出一定的符号表示;所谓“不为”,就是政府遵循一种放任主义的不干涉原则,不采取任何行动,不做出任何积极性的符号表示。“不为”和“为”都是公共问题的重要解决之道。比如中国一直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在执行“为”的政策;同时,朱镕基总理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绝对不会抄袭西方的模式,也就是说不实行政党的轮流坐庄或者是两院制。”[6]这实际上是在执行一种“不为”的政策。但是,下定义必须遵循民间话语和学术话语两种规范。日常生活中人们讲的“遵循公共政策”,显然不是遵循政府的行为,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符号表示。因此,把政府执行政策的行为等同于公共政策本身是不妥的

(5)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从其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10](p4-5)换言之,“一项政策的实质在于通过那项政策不让一部分人享有某些东西而允许另一部分人占有它们。”[11](p123)这个观点指出了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因而颇受学界的青睐。但是,这一定义本身存在四个问题:

首先,究竟什么是价值?根据戴维·伊斯顿的理解,这里的价值不仅包括实物、资金,还包

括权力、荣誉和服务等有价值的东西。然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作为一种哲学话语,价值就是在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体之于主体的意义和效用;而另一方面,价值又可以被理解为对主体有意义或有效用的一切客体。学术话语应该与大众话语相吻合或者说至少不能造成大众误读。而戴维·伊斯顿以含糊的价值界定公共政策,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

其次,公共政策仅止于分配吗?公共政策的确具有价值分配功能,但人们会沿着这一话语逻辑发问:公共政策仅止于分配吗?与分配同系列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是否也是公共政策的功能所在?我们认为,公共政策除了分配社会价值的功能外,还具有生产、交换和消费社会价值的功能,表现在:1)政府通过执行直接投资、国家控股等政策,直接创制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尽管各国的国有化程度不同)。这种公共政策的生产功能在政府主导型的后发展国家尤为突出。2)通过签订和执行政府间外贸协议,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互相交换社会价值。如今我国积极推行的“入世”政策,本质上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内外社会价值的交换和互惠;3)通过制定扩大内需等政策,鼓励民众消费社会价值。如果没有公共政策的消费功能,公共政策对社会价值的生产、分配和交换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再次,全社会的价值都能够分配吗?在戴维·伊斯顿的视野中,价值就是对人们有价值的东西。然而,对人们有效用的东西太多了:阳光、雨露、地热、臭氧层等是价值;财产、权力、地位、荣誉等也是价值。前者显然是公共政策所不能分配的,后者则可以经由公共政策被分配给不同的群体。我们不妨把前者称为自然价值,把后者称为人化价值。一般地说,公共政策能够分配人为价值,但却不能分配自然价值。但这只是就极端状况而言。事实上,随着人与自然分离鸿沟的日益弥合,许多社会价值有二极融合的趋势,换言之,既有人为性又有自然性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多。譬如在传统社会中,阳光是纯粹的自然价值,政府的政策无法实现对阳光的分配。但在法制完备的现代社会中,政府可以通过保护公民的住宅采光权,实现对阳光的分配调节。然而,这种分配又是不完全的,任何公共政策都无法给阳光清晰地划定产权,使得一部分人拥有阳光,而另一部分人却付之阙如。因此,并非全社会的所有价值都能通过公共政策加以分配。

最后,价值的分配对象一定是或选吗?在戴维·伊斯顿看来,公共政策的实质在于不让一部分人享有某种价值,而允许另一部分人占有它们。这里面暗含着一个假设:公共政策的对象既有受益者又有非受益者。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现实中,公共政策在分配价值时可能有三种情形:一是既有受益者又有非受益者,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形;二是只有受益者,没有非受益者,比如政府加强国防的公共政策,能够为全社会带来价值;三是只有非受益者,没有受益者,比如前苏联政府的对外扩张政策,并未给苏联人民带来任何福祉,反而造成国力衰微和民生凋敝,这是一种完全失败的公共政策。因此,公共政策的实质并非分配的或选性。

综上可见,公共政策分析在其基本分析单位——公共政策——的认知上亦存在着巨大的歧异,这阻碍了学术对话通道的建立。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公共政策分析尚未成长为系统的理论范式和完善的学科建制,它只是关涉诸类领域、杂糅多种学科的研究途径。借用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话说,公共政策分析的“各个途径正处于…不可共量

性?(incommensurability)的交战状态。”[12](p14)所以,公共政策分析如果欲在科学界和实务界寻求认同、实现突破,就必须在方法论、分析单位和理论基础上能有所共识,同时建立

完整的学术对话机制。其中,最为紧迫的就是在其基本分析单位——公共政策——上率先取得突破。

二、公共政策学科发展的历史

1938年巴纳德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经理人员的职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巴纳德认为,组织理论不是要就组织成员的操作活动(如工头下达指标、市长公布决议等),而是要研究决策活动——做决策的过程。这是决策一次首次出现在管理理论中,由此揭开了决策研究的序幕。巴纳德这一思想,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他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管理中有关决策问题的研究并未取得多大进展。

1947年,赫伯特.西蒙《Aaministrative Behavior: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多种翻译

本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有限理性”和“满意解”,其次是决策过程理论。西蒙提出,现实生活中个人和组织的决策需要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是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的。理想中的完全理性会导致人们寻求决策的最优解,而现实生活中的有限理性则导致人们寻求满意解。西蒙将组织内部的活动分为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活动两类,前者的决策为程序化决策,后者的决策为非程序化决策。所有的程序化决策过程都可以概括为:界定问题、明确目标、寻找为达到目标的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比较并评价这些方案、做出决

策、在决策中进行检查和控制,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1958年,西蒙与马奇合作出版《组织》,又进一步提出了有关决策理论的四个问题,即令人满意的准则、冲突、协调和创新。

·1960年前后,西蒙在纽约大学作了有关决策问题的一系列讲座。出版《管理决策新科学》。

西蒙对现代管理理论的贡献

西蒙的出走

第一,把管理中的决策这一重要环节突出出来,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决策理论,开创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时代。

第二,西蒙一改过去对管理进行静态研究的研究方法,提出要对决策过程作动态的考察,这是管理理论研究方法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三,西蒙指出用“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准则”,强调其实用性,从而使决策理论与决策实践更加接近。

瑞典皇家学院在授予西蒙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对西蒙的决策理论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西蒙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对西蒙的评价:见丁煌老师《西方行政学説史》P213-214

1951年拉斯韦尔、勒那《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政策科学运动

1959年林德布罗姆《渐进调适的科学》

1968-1971 叶海卡.德罗尔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的再审查》、《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探索》1986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1973 普瑞斯曼和威尔达夫斯基对美国联邦政府旨在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项目——“奥克兰计划”执行的跟踪研究写出了报告《执行:联邦政府的期望在奥克兰市落空》,指出奥克兰计划并未向政策制定者所设想的那样被执行的,它并未取得预定的目标,问题就出在执行的方式上,尤其是“联合行动”的困难上,他们的工作引发了政策执行的热潮,导致了七八十年代的“执行运动”的兴起。

九十年代以来的后现代公共政策理论

如金登的多源流理论支持联盟框架

三、范式

范式

美国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首次从学术的角度提出了“科学范式”这一概念。库恩指出,在科学的意义上,一个范式就是关于现实的一套较为系统的假设。这套假设主要包括用以阐释和说明某一类现实的规则,而这些规则表现为人们观察现实世界的观点、理念和基本价值判断。范式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好的范式的作用在于其假设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反应客观现实世界。库恩还认为,在一段时间内,科学界被一个流行的范式所控制,那个范式代表科学界的世界观,它是指导和解决问题、数据和理论的选择——直到另一个范式将其取代。库恩将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的过程叫范式革命,或者范式转换。范式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特定模式,是学界内大部分人认同和遵从的一套规则体系,包括学科术语、理论假设、方法预设、操作规则、思维习惯、价值逻辑等。

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式

1.拉斯韦尔-德罗尔传统。政策科学范式

拉斯韦尔:“民主的政策科学”

拉斯威尔相信,政策科学可以超越社会科学的零碎的专门化建立起一门全新的、统一的社会科学。

拉斯威尔提出了政策科学的六个假设:(l)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由于公共政策涉及个人的选择问题,它必须以民主的体制为前提,因此,是一门“民主的政策科学”;(2)政策科学的析学基础是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拉斯威尔认为政策科学应该追求政策的“合理性”,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性“数据”,是一门用科学的方法论进行分析研究的学问;(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政策分析必须建立在历史背景和情景的基础上;}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是一门多学科共同合作研究的学问;} 5)政策科学是一门必须由政府官员参与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是一门具有“发展建构”理论的学问。

从拉斯威尔的上述主张中,我们不难看出政策科学这门崭新的学科体系的宏大抱负。在拉斯威尔宏大学科体系的建构和设想在中,科学与民主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都是同等重要的,最终行为主义将服务于人本主义、科学将服务于民主。通过学科间的整合,把有关政策过程的知识与政策过程中的知识相匀_结合起来,关注效率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民主。政策科学最终将真正发展成为一门不折不扣的“民主的政策科学”。

德罗尔:政策科学的十四项假设(陈振明书P9)

政策分析范式:从林德布罗姆开始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讲导论 1.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 Who?——谁来管理? 公共管理者——人(公务员、公共事业举办者、公共事业工作人员等) 政务性管理人员:上级考核选派,民主选举的决策型高级管理人员 业务性管理人员:通过考试招聘等途径任用的执行型专业管理人员 公共管理者——机构 政府机构 非政府公共机构(事业单位) 非营利组织(公共事业组织、企业化的公益性组织) What?——管什么? 从管理领域来看,要管经济、管社会、管政治 从具体公共事务内容来看,要管理10个方面的公共事务:国家发展战略、公共政策与决策、法律和行政程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公职人员、公共财政(公共预算、政府采购等)、国土和其他公共资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公共项目、公共信息、各项公共事业、政府绩效 从与私人部门的比较来看,要根据公共管理的要求和特点管理公共部门自身: (1)不同的结构——权利责任的清楚与模糊:公共机构组织效率的管理 (2)不同的激励——客户和资金:公共激励机制的管理 (3)不同的背景——长期连续性与届内任期短期性:决策体制管理

(4)不同的目的:利润与大众福祉:公共部门的公共性管理 Why?——为什么管? 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看不见了路 政府失灵:看得见的手只看自己的手指 外生性失灵——不完全信息决策 内生性失灵——非公共利益行为 体制性失灵——投票悖论、组织间关系、时滞 传媒和舆论失灵:非正式组织行为、无政府主义行为、奴隶思想 How?——怎样管? 角色与知识的运用,三个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两类知识,新问题 2.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的作用 作为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法中,知识是双向流动的,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不仅学生能够获得知识、真理和智慧,教师也能获得教学经验,开拓教学视野,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以及联系案例运用理论的能力 3.公共部门管理和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 政治权威——经济权威 多元制衡——自主性 公共利益——私人利益 法的支配——意志支配 政府——市场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1)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 摘要: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 众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中的意义是极其重大 而长远的。公民参与也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概念,“真正的民主,需要 通过‘公民持续的参与’,方能领略什么是民主,在心理上融会和建 立民主作风,在行为上获取民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 社会运作是真正由人民主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 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实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不过,因 为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公共事务的复杂等因素,公共政策往往并不像人 们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样有效。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人们持续地从多方视角、通过多种途径实行探讨及实践。本文从“公民参与”视角出发,从原因和背景、功能、争议及存有问题和对 策几个方面论述了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以期为公民参与乃至政策 科学的发展“添一把薪”。 一、公民参与的原因及背景解析 1.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 首先,政策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民众或团体(利益集团)。任何一项 政策的实际需求总是来自社会的实际需要,代表公众实际利益和要求 的政策总是从民间社会首先萌发。且任何公共政策总是涉及广大民众的,公共政策应是以保护他们的起码利益为目的的。其次,民众也是 公共政策运行的主体,公共政策的执行常常需要施政者与影响对象之 间的密切合作。如果后者是被动的、消极的,那么政策的效果会大打 折扣或成本大增。政策制定者也只有在充分考虑到政策相对人的态度、利益得失,才能够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知识点知识讲解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 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 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 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 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 构的出现 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 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 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 发展 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 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 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 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

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 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 战术(微观决策) 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 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 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 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 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 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 制性 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 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 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 论) 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学 第一讲公共管理学概论 问题: 1.公共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之间的区别。 2.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 3.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4.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5.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一、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一)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共物品”和“公共事物”。 “公共物品”是属于大众所有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性: 1)非竞争性。是指人个消费物品或事物在由一个人消费的时候,并不影响和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2)非排他性。是指阻止一个人的消费享用该产品,代价是非常大的。 “公共物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管理的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 对管理的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 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活动。 公共管理有五个内涵。 1)公共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或其他组织。 2)公共管理对象是公共事物。公共事物的特征有:a.公共事物与公共利益有直接关系; b.公共事物管理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管理是永恒存在的。具体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于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并且工作 绩效不能简单以利润或效率作为标准。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二、公共管理的具体类型。“三分法”。a.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以便于管理。b.政府管理。 处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c.非政府组 织管理。是指除政府门部外其他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物,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霎时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三、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1.公共管理学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延续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以及企业管理方面 的内容。 2.公共管理学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情况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公部门。 3.公理管理重视与外界环境关系,强调以最高领导者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并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理方式。 5.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价值调和与责任。“效率,效能,公平,经济。”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的是政府的改革与再造。建立服务型政府,比如电子,生态,高效及法 制等。

2014年4月公共政策学自考真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 A.政策群 B.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个别政策 2.提出政策执行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7-328 A.西蒙 B.德洛尔 C.泰勒 D.尤金·巴达克 3.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 A.战略、战术、策略 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 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 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 A.省政府 B.乡政府 C.市政府 D.县政府 5.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6.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 A.公共问题 B.社会实践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 D.私人问题 7.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 D )5-253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历史性 D.动态性 8.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群体是(B )5-257 A.政党组织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政治人物 9.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方法是(B )5-263 A.边界分析 B.类别分析 C.层次分析 D.假设分析

公共政策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公共政策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动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答案:1 a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从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广义的政策概念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b 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角度) 2 (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且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创立政策学科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分配。 (4)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决定不做的事都是公共政策。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简单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方案获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 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c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 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 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 f 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4、政治行动的基本类型? (1)权力与控制。它认为,政治活动经常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而且通常需要武力作为依托。 (2)交易 (3)博弈。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彼此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 5、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2)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中观政治在各个公共政策的领域产生,不仅与政府部门的分散性权力和专业化分工有关,而且与人们的愿望和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3)宏观政治史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6、有哪些价值标准能够影响决策者的行为? a政治价值观——决策者评价政策方案的标准受其所在政党或政治团体及其服务对象的影响; b组织价值观——各种组织机构都试图运用奖惩手段使成员接受其确定的价值观并照此行事; c个人价值观——保护个人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的利益,维护个人的社会声望和历史地位,这些考虑也可能起到决策准则的作用; d公众价值观——决策者在很多时候是从公众利益出发进行决策的; e意识形态价值观——一整套逻辑上的相联系的价值观和信念。 7、什么是经济自由主义?什么是国家干预主义?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术渊源是斯密的经济自由放任主义,现代(经济)自由主义,又称新自由主义,是以哈耶克为代表人物,这一学派认为,市场是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力量,因而极端崇信自由市场经济、反对任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简答题全解.docx

公共政策学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与基本功能: ( 1)基本特征:阶级性、目标性、强制性、相对稳定性 ①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一定的公共政策总是要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服务的,超阶级的公共政策是不存在的。 ②目标性:在公共政策中,目标集中体现了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利益追求。 ③强制性:公共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权威所选择或制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其 合法性基础并且具有权威性,因而它对于社会成员特别是目标团体具有约束 力和强制力。 ④相对稳定性:只有保持政策一定的稳定性,才能有利于特定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和 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但是其稳定性又是相对的,需要根据具体事实进行 调整。 ( 2)本质属性: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判一切公共政策的基 准性价值,成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精神。 ①阶级性和社会性:这两方面是紧密相联的,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②超前性 ③系统性:即公共政策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应是一个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是一个整体 ④合法性:这是极其重要的政治要求。 (3)基本功能:指公共政策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功效与作用。从其对社会 所起到的基本积极作用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配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 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2、公共政策学产生的背景: 公共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而出现,既是当代世

界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与战后美国特殊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虽然导致公共政策学科产

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更直接的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问题的压力;政府管理的需要;政治科学的发展;其他学科的发展。 4、经验决策模型的基本观点: 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非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适,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一项新的政策。①决策者不必企图调查与评估全面的政策方案,其只要着重于那些与现存政策只具有渐进性的差异者就可以了。 ②决策者只要考虑几个有限的政策方案就行。③决策者对每个方案,只评估几个可能产生的重要后果而已。④决策者所面对的问题,一直在重新的界定。渐进主义斟酌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调适,其结果使得问题较易处理。 ⑤社会问题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透过分析与评估的过程,永无休止地对所面对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指正。 ⑥渐进决策是补救性的,其适应于减轻现行的具体的社会问题,但较少着重于将来社会目标的增进。 5、传统公共政策过程模型的成就与局限: (1)过程模型的主要贡献 首先,过程模型简化了复杂的政策过程。 其次,过程模型带来了众多关于公共政策过程各阶段研究的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政策过程的认识,丰富了政策科学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 第三,过程模型为全面了解现实的政策运行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概念框架,尤其是它与常识相一致,易于被接受、把握和运用于实践之中。 第四,对于政策过程的强调,使研究不再严格地依附政治科学中逐渐增多的公共行政和制度的研究,以及在经济学偏好中的准市场研究。 (2)对过程模型的主要批评 第一,“阶段模型并非真正是一个因果关系模型”,也就是说,它并不适合预测,或者甚至指示一个阶段怎样导致另一个阶段。

公共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概念: 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民众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制定得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 二者得相互联系体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上相同,都就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2)实施过程得环节相同,都要经过确认问题、制定方案、计划实施到结果评估得程序。 (3)公共管理要在公共政策得指导下进行。 (4)在实现目标上,公共政策得目标要通过公共管理来实现。 (1)两者得范围不完全一致。 公共管理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得职能 公共政策主要体现在解决公共问题上。 (2)两者得实施方式不完全一样, 公共管理则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来改善大众得生活质量 公共政策通过规范人们得行为来对利益关系进行权威性分配 公共政策得本质 ①公共政策得本质就是解决社会公共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得增进与分配问题。 ②公共政策对利益得分配过程就是动态过程4个环节。 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 ③公共政策对利益得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即服从于政府对利益得追求。 ④公共政策对利益得分配与增进过程,就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得。 公共政策得基本特征: 1、阶级性:政策得指导思想就是统治阶级思想得集中体现,其理论基础就是统治阶级倡导并支持得理论等、 2、整体性:政策得内容与形式具有完整性;政策得过程具有完整性等、 3、超前性:政策就是对未来得一种安排与指南,所以必须具有一定得超前性、 4、层次性:不同得主体制定得不同政策就是有主次之分得、 5、多样性:由于政府职能管理内容得扩大,而引发得政策问题页涉及到诸多领域,从而变得多元化与复杂化 6、合法性:政策体现着政府得行为,在法治国家,政府得行为必须依法而行、 元政策:元政策(即总路线、总方针),就是关于政策得政策。 就是政策体系中管总得或具有统摄性得政策,对其她各项政策起指导与规范作用,就是其她各项政策得出发点与基本依据,就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得高度原则行得指针。 基本政策:就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得、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得政策。又被称作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等。 具体政策:又称部门政策或方面政策,就是为在某一个特定得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得具体行动方案与行为准则。就是针对特定而具体得政策问题作出得政策规定。 (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 A、政策分析包括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得研究。 B、政策分析分为规范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 C、政策内容政策过程与规范性分析描述性分析相互交叉,构成四种不同类型得政策分析。 2)沃尔夫得分析模式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制定公共政策,侧重于实施前得政策方案确定过程 (3)邓恩得分析模式

0318公共政策复习重点资料参考(1)

公共政策复习题 1.什么是公共政策? 在本教材中,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2)什么事公共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3)公共政策的作用 3.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①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 知识,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③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4.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②管制功能 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1)积极性管制;(2)消极性管制。 ③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④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5.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①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一种权利的相互制约,有一定的规范。 ②公共物品③公共职能④公共问题 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⑥公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运用其职能来实现规与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以及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等价值目标的方案或决定。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 公共政策分析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 (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资源(5)政策评估标准(6)政策效果(7)政策环境(8)政策信息 第二章 一、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 二、公共政策主体构成 (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政党(5)利益集团(6)思想库(7)大众传媒(8)公民个人 官方政策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执政党 非官方政策主体:1、利益集团2、非执政党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公民和选民 三、什么是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公共政策主体而言的,是指公共政策发生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方面。 四、公共政策环境的定义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五、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 一般把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 六、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 1、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 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环境制约政策主体的行为; 2、政策主体又能能动改造政策环境 (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在地位上具有相 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章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 公正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生存、发展条件和价值规中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并经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条件 (1)客观情势的存在;(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3)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围广(4)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围;(5)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 三、公共政策问题确认的过程 1、问题察觉; 2、问题描述; 3、问题分析; 4、问题界定 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是由一系列功能活动或环节构成的复杂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与确定、政策议程的设立、政策方案的规划和政策方案合法化几个活动相互关联的过程。 四、公共政策议程的定义 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公共部门的议事日程,公共部门正式决定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决定如何制定有效政策加以解决的过程。 五、公共政策方案规划程序 (1)确定政策目标 1、政策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2、政策目标的性质和特点; 3、确定政策目标过程中遇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重点笔记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目标的作用(说到任何目标的重要性都是这三个方面) 1.是政策方案设计和优选的基础依据 2.是政策方案执行的指导方针 3.是政策绩效评估的参照标准 正因为目标的作用比较重要,所以才要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正确设计,一是不同参与者对目标的共识,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要具体明确:表达要准确;约束条件要具体;要尽可能量化 2.要具有前瞻性:一定的难度才能产生激励 3.要具有可行性:分析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4.要具有协调性:多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5.目标与手段的统一:目标的层次性,具体目标往往是具体目标的手段,会形成复杂的目标——手段链, 要避免目标置换 但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是容易的,也就是说,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并保证其有效性是有困难的:表现在:价值因素;政治因素和目标冲突上(但是这里的概括比较简单,答题时看情况自己进行补充) 1.价值因素:政策目标到底确定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受到决策制定者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而机制受到政 治地位,利益偏好,传统习俗等的影响 2.政治因素:决策是政治的产物,决策者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常常故意把目标弄得模糊不清

3.多目标的冲突:横向和纵向上都可能冲突,要分清主次轻重 二、备选方案的设计 两步: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两者的不同在于轮廓设想是大致的,所以可以大胆地设想,运用更多的是创造性的思维,之所以备选方案的设计一开始并不要求细节地进行轮廓设想,主要目的也就是在于激发这种创造性思维,省得它受到束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 1.政策方案整体上的全面性与多样性:既然是创造性思维,当然就要求方案要全面,所以当决策者发现 只有一种备选方案而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时,就陷入了“霍布森选择” 2.政策方案彼此间的互斥性:说白了就是指两个方案之间不能有雷同 3.注重创新性:轮廓设想的核心,要摆脱旧的政策的束缚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 (一)名词解释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 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第三,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进行对比。 4.危机应对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 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 (二)什么是公共管理 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 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 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 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 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 (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 ——实践说张康之 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 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 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 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 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 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代表性理论: 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讨论题之一:请你谈谈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理解

案例七:上海财政补贴改革 我国城市自来水、煤气等公共产品的频频涨价引来了老百姓的不满。老百姓埋怨道,公共产品怎能一有亏损就涨价?前些时候广州自来水涨价、南京煤气涨价,因为老百姓的不满而暂时流产。对此,政府也是一肚子苦水。公益产品成本与价格背离,公益企业的亏损,政府的财力有限,没有能力包揽。市政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价格低下,其最大的理由是“公共产品是市民生活的必需品”这个假定,认为其价格上升会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因此城市公共产品计划的传统方法仅限于供给方,即如何寻找资源,如何提高开采技术以增加供给,而对公共产品价格与需求关系完全不予考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的预测实际上就是对其需要的预测”。经济学家早已对这种所谓的“需要方法”提出批评,这种方法不仅使供给者的“供给管理”毫无意义,还无视价格在公共产品消费决策中的作用。在传统的公共产品计划中,供给管理者随着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供给量,而不是调整价格。 于是,除了公益产品成本是否合理以外,又一个问题自然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政府对公益企业的财政补贴是否合理?财政补贴落到了谁的口袋里? 材料一:城市公用水业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财力有限时,吸引民间资本、外国资本,或通过上市筹集公益企业投资资金。这些投资者不同于政府,往往有着较高的回报要求。 上海市宝山区内有一家英国独资水厂。这家成立于1997年,自有资本金2190万美元、贷款510万美元的水厂,其投资者要求的年回报达15%,公益企业充其量只是微利企业,而这个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水厂10%的平均回报率。这两年,这家水厂每年的项目利息473万美元,年投资回报192万美元,两者相加达投资额的24.6%。如此高的回报从哪里来?厂家的做法是,在水价上做文章,其与自来水公司的结算价高达1.5元1吨,而自来水公司民用水的售价只有0.6元1吨。 同样在上海,有两家上市的水厂,凌桥股份与原水股份。原水股份自1992年9月成立以来,共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11.392亿元。原水股份为获得配股资格,使每年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10%以上。同时,为向股东分配1.14亿元的股利,就连年提高水价,与自来水公司的结算价从1993年0.32元1吨,到近年变成0.738元1吨。凌桥股份自成立以来,与自来水公司的结算价一直保持在1.3元左右1吨。两家上市公司的水价都高于自来水公司的零售水价。由此造成水厂赚钱,自来水公司亏损。 而水厂赚的钱,全都进了股东的腰包。换个角度说,政府给自来水公司的亏损补贴,实际上部分给了属于少数人的股东。 材料二:城市煤气 不管是自来水厂,还是煤气厂,大多由政府投资,项目完成后,以行政划拨方式交给企业。企业的财务制度规定,从营业收入中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为以后的设备改造筹集资金。总投资12亿元、1997年建成的上海石洞口煤气厂,一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1亿元。这家以重油、轻油为生产原料的煤气厂,生产1立方米煤气的原料成本为0.66元,完全成本为1元左右,而上海民用煤气的销售价为0.9元1立方米。本身是亏损性生产,也就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持折旧费。如此,其折旧费实际由财政补贴承担。

浅析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_公共性的涵义_黄维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第35卷第6期,N ov .,2005,V o.l 35,N o .6 Journal o fN o rt hwest U niversity(Phil osophy and Soc ial Sciences Editi on) 收稿日期:2005 04 02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02J K015) 作者简介:黄维民(1955 ),男,江西南昌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与行政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浅析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公共性的涵义 黄维民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摘 要:依据多样化理念,诠释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公共性的涵义。公共性理念及其制度在传统国家体制内的影响日益扩大,人们对政府善治和公共政策的深层次了解对于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质量与执行效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政策;本质属性;公共性;涵义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731(2005)06 0112 05 在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今社会,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已不是个别的、单一的、简单的和基本稳定或 者再重复出现的社会问题,而是大量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交流性和发展性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公共问题。与此同时,广大的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和兴趣的焦点,也不再是抽象的理念或原则性问题,而是那些与现实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特殊的公共政策问题。例如,犯罪与社会安全,公平与经济发展,种族与社会和谐,污染与环境保护,以及住房、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一系列的、实际的公共问题。公共政策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科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影响面最大、应用领域最广、实证性最强、社会效用最明显的学科之一。被人们誉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一次 科学革命 ,是当代西方政治学的 最重大的突破 ,以及 当代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发展 [1] 。 公共政策之所以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兴起和发展,既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相联系,也与公共政策自身的学科特点相关联。那么,公共政策到底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这些根本性问题都是必须 要搞清楚的。本文就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公共性的涵义,略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供大家探讨。 一 自从美国著名学者哈罗德 拉斯韦尔(H aro l d https://www.360docs.net/doc/6f7482750.html,ss w e ll)和丹尼尔 勒纳(Dan i e l Le m er)于1951年发表 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发展 一文以来,公共政策作为政治科学中的一个新的边缘性领域,正在逐步成为公共行政学界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回顾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几十年的发展成就之际,人们发现,虽然公共政策日益渗透到了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中,对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公共政策至今尚未在学理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在行为科学和管理学科以及学术界和实务界之间构架起一座真正稳固、一致的桥梁。换句话说,公共政策这门新兴学科的科际整合任务并未完成,人们迄今尚未就公共政策的本质内涵及其根本属性达成真正的共识。其主要原因是公共政策并不是一个或者几个学科简单的集合、发展或更新,而是一个几乎全新的学科研究领域。 公共政策明显的跨学科性特点,并被广泛地应 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