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与体育文化_郝勤

合集下载

新文科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新思路

新文科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新思路

31新文科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新思路文/宋扬 李岭涛 邱珂2004 年,张江南等学者在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明确提出“体育新闻传播学”的概念,并将其定位为“专业新闻传播学”[1]。

体育新闻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与体育学的交叉学科,当前正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构建学科体系:从话语分析视角和关系视角建构学科研究范式,持续拓展研究内涵;通过在新闻传播学或体育学这两个一级学科下设置学科方向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注重与国际接轨,在体育国际传播与国家体育形象的构建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2]。

可以说,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正在路上,新文科建设的全新语境为该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一、特色与主流的博弈: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中的问题1.学科边缘化:难以融入母学科的主流体系体育新闻传播学作为体育学和新闻传播学中的其他学【摘 要】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在发展中存在学科边缘化与难以彰显特色两方面的问题。

在新文科的全新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应抓住机遇,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秉持传承主流与彰显特色并行不悖的新思路,在积极融入主流发展渠道的同时坚守专业特色,在发展实践中凸显学科价值以提高学科地位,在深度探究中构建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特色学科体系,谋求学科新发展。

【关 键 词】新文科;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守正创新【作者单位】宋扬,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岭涛,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邱珂,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10-4;G8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1.06.008任务,为传媒人才搭建全方位的知识图谱,尤其要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平台上,传媒院校应与企业、媒体等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共建人才基地,进行课题合作,从而实现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总之,传媒人才的培养应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理解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价值主导、技术支撑、内容为本、用户为要的行业发展趋势,加快传媒专业教学必革,摒弃旧有的教育理念,将传媒技术、传媒理论与传媒实践相融合,推进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全媒体|参考文献|[1]彭兰. 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 国际新闻界,2018(6):88-109. [2]孟建,赵元珂. 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 国际新闻界,2006(6):24-27+54. [3]廖祥忠:新传专业设置不在多少,关键看是否符合社会需求[EB/OL]. (2020-07-11)[2020-12-28]. http://w ww. cuc. edu. cn/2020/0711/c1383a171785/pagem. htm. [4]新闻自由委员会.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 展江,王征,王涛,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阿尔文·托夫勒. 权力的转移[M]. 黄锦桂,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6]戴维·温伯格. 知识的边界[M]. 胡泳,高美,译.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7]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费孝通. 文化与文化自觉[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9]崔林. 智能融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理念[J]. 现代出版,2019(3):10-12. 32科,在体育学中处于从属地位、边缘地位,在新闻传播学中也常常处于缺席的状态[3]。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分支机构名单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分支机构名单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分支机构名单体育社会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杨桦二、副主任委员:张剑任海张天白黄汉生、田雨普王凯珍三、常委:沈建华孙葆丽于善旭熊晓正戴健刘江南王家宏李辉王芬黄亚玲仇军霍红崔乐泉凌平胡小明四、委员:邱招义董进霞曹继红苗大培林显鹏张建华裴立新沈望舒胡红夏思永吴光远张锐刘坚茹秀英李建国李树旺孟文娣颜天民李相如杨建设闫旭峰刘德佩谭华胡光宇倪依克方千华王旭光五、秘书长:黄亚玲(兼)六、副秘书长:邱招义(兼)茹秀英(兼)运动训练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钟秉枢二、副主任委员:马文广王清张贵敏李宗浩李鸿江杨立国罗超毅潘志琛三、常委:牛德成冯树勇冯潮叶国雄刘大庆刘建和刘爱杰许海峰吴瑛李永波周继红胡亦海崔富国黄玉斌薛继升四、委员:陈国荣邓运龙陈立人匡鲁彬吕志华于光岩王倩孙盛伟杨文彬李益群张路陈小平金学斌张晓蓬于洪臣王永盛李卫李晓宪张英波朱家志张亚东华凤岩杨汉雄任洪国朱佳滨郑念军李少丹王向宏曹景伟刘钦龙王海滨熊焰袁守龙张莉清五、秘书长:刘大庆(兼)六、副秘书长:张莉清(兼)运动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李国平二、副主任委员:张勇陈世益陈佩杰敖英芳钱金华谢敏豪虞亚明三、常委:马云马建王安利伊木清孙学川余家阔李捷李之俊苏全生周志宏林文弢常芸葛新发蒋青詹晖四、委员:丁树哲王正珍王健全厉彦虎乔德才安江红闫汝蕴何玉秀吴毅宋吉锐张林张蕴琨李方祥李建华杨翼邱有才陆一帆周丽丽范家成郑刚侯乐荣洪雷赵斌翁锡全高炳宏高维纬曹彦彬梁俊甫盛蕾矫玮潘珊珊傅力五、秘书长:詹晖(兼)六、副秘书长:周敬滨李璟运动生物力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王清二、副主任委员:李建设张跃周继和刘卉三、常委:刘宇刘颖严波涛周里郝卫亚赵焕彬钱竞光潘慧炬四、委员:文立王向东毛德伟艾康伟仰红慧伍勰曲峰纪仲秋闫红光闫琪张胜年李世明李建英杨金田陆阿明陈峰郑伟涛黄勇五、秘书长:郝卫亚(兼)六、副秘书长:刘颖(兼)、严波涛(兼)、王向东(兼)运动心理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姚家新二、副主任委员:章建成季浏张忠秋张力为漆昌柱三、常委:任未多姒刚彦王润平李京诚殷恒婵黄志剑毛志雄四、委员:周成林颜军王进李薇殷晓旺符明秋程勇民谢红光谭先明石岩王斌金亚虹高志青李年红李安民刘英赵洪朋杨剑五、秘书长:黄志剑(兼)六、副秘书长:毛志雄(兼)体质研究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杨俊安二、副主任委员:续川廖文科江崇民三、常委:邱汝隆胜军王梅马军李相如蔡睿张一民郭瑞平陈琪四、委员:刘欣赵晋吕少军安平吴向军张芯杜仲林武杰何仲涛张春华褚锃黄志平熊开宇谭思洁庄洁周卫海张艺宏迟荣国五、秘书长:江崇民(兼)六、副秘书长:张彦峰王荣辉体育信息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闫平二、副主任委员:孙义良戴健侯君瑜韩建国三、常委:孙晓晔李桂华张重喜张大为冉强辉郭建伟张立四、委员:张新顾灏宁白玲毛军司虎克马洪波刘淑艳王广虎王子朴毛德伟张蓓王圆圆刘枚瑾陶倩钟炼雷钊韦国胜侯海波五、秘书长:张立(兼)体育仪器器材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冯连世二、副主任委员:连秋利孙义良陈骐三、常委:刘宇孙晋海吴钟权罗杰顾灏宁周廷国四、委员:于岱峰王培勇王跃李大丽田丰危小焰孙守迁侯力波赵会群张彦群张雪临张然蒋勇孟庆华熊开宇五、秘书长:陈骐(兼)六、副秘书长:李祥臣郑伟涛体育建筑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杨嘉丽二、副主任委员:马国馨张立增汤顺宏三、常委:张家臣张春梅四、委员:王士淳王小南王兵王建海王健冯金虎田新德许兵孙一民庄惟敏陈国亮陆诗亮李兴刚沈纯德肖建波张存民张自和张伶伶祈斌侯君瑜胡越修龙郭明卓钱锋袁安江梁林董石麟颜争鸣黎佗芬魏敦山刘德明罗鹏姚亚雄六、秘书长:张立增(兼)七、副秘书长:张春梅(兼)体育统计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权德庆二、副主任委员:陈恩堂祁国鹰雷福民三、常委:郑凯丛湖平刘炜梁荣辉魏登云殷继红四、委员:徐文强史进袁尽州陈培友余萱俊刘涛李健张路王晓芬陈红梅夏成生赵书祥隗金水李世明陈志强覃朝玲孙立娟何国民夏敏慧五、秘书长:雷福民(兼)六、副秘书长:徐文强(兼)史进(兼)袁尽州(兼)体育计算机应用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戴健二、副主任委员:蒋勇张辉洪玉明施之皓三、常委:凌培亮蒋宏伟刘宇刘玫瑾钟亚平四、委员:李晓东王光和宋建华陈跃易名农戴金彪李蔚清彭勇齐芳张民朝钟亚平姚瑶雷钊刘伟民许以诚朱丽李尚滨魏振钢赵会群管业鹏五、秘书长:张辉(兼)学校体育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杨贵仁二、副主任委员:潘志琛毛振明刘国永季克异王华倬李颖川耿培新吕万刚焦颖三、常委:王凯珍张耀辉沈建华陈伟强周爱光郝光安霍红卢逊陈琦张瑞林于可红于秀刘海元于振峰刘新民潘绍伟姚蕾兰自力吴键王健马凌四、委员:王慧琳庄弼陈小蓉陈喜珍赵斌高嵘董翠香谢翔武杰张继顺胡永南王健王子朴王炳华陈海波白光斌蔡楚元张志勇杨军李寿荣陈晴赵青舒盛芳盛昌繁王峰龚正伟辛莉王宏董伦红侯德红胡振浩靳梅媚卢雁雷震阮利民李龙陆立青刘亚平五、秘书长:王华倬(兼)六、副秘书长:刘海元(兼)体育史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孙大光二、副主任委员:朱国平肖焕禹孙葆丽三、常委:古柏罗时铭郝勤黄亚玲曹守和傅砚农熊晓正四、委员:于学岭马宣建王斌王俊奇史兵许万林乔凤杰孙喜和苏肖晴陈彦宛霞饶远李金梅杨祥全赵諓华曹莉黄莉程大力梁柱平五、秘书长:崔乐泉六、副秘书长:王军孙越武术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高小军二、副主任委员:王玉龙陈国荣朱瑞琪虞定海曾于久三、常委:康戈武冯宏芳洪浩陈亚斌赵斌赵秋菊周之华李旺华梅杭强四、委员:程慧琨杨战旗张玉萍李小杰高楚兰马敏卿马健朱永光林小美周伟良王建华冯宏鹏花妙林李成银李德祥刘定一乔镖田金龙代林彬翟寿涛梁少宗赵幼斌高文斌肖彤岭王立峰郭玉成五、秘书长:康戈武(兼)六、副秘书长:罗卫民洪浩(兼)体育管理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池建二、副主任委员:白晋湘宋继新闽建苏明理三、常委:王莉刘青张瑞林陈林祥孙晋海四、委员:刘少英刘靖南张林张强强罗普林金玉强赵培宏高春燕高雪峰谭建湘王斌肖林鹏骆秉全花勇民何世权游松辉吴贻刚毛丽娟汪晓赞五、秘书长:王莉(兼)六、副秘书长:花勇民(兼)高春燕(兼)体育产业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章建成二、副主任委员:刘江南张贵敏陈恩堂彭道海鲍明晓三、常委:姚颂平顾灏宁曹可强耿力中谭建湘张林沈炜四、委员:安枫陈锡尧刘清早王才兴程林林陈晓陈林祥林显鹏肖淑红王爱丰骆秉全丛湖平兰自力陈元欣蔡军曹亚东张佳华张立新姜澜靳英华肖林鹏五、秘书长:张林(兼)六、副秘书长:顾灏宁(兼)陈锡尧(兼)刘清早(兼)体育新闻传播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陈伟二、副主任委员:郝勤肖焕禹张玉田史勇三、常委:史国生杨茜萍张江南骆秉全邹英马增强张德胜四、委员:古柏王大中尚志强刘斌张英李鹏郭晴陈国强毕雪梅万晓红李芳王庆军包富秋五、秘书长:郝勤(兼)六、副秘书长:肖焕禹(兼)张玉田(兼)运动生理生化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名单一、主任委员:田野二、副主任委员:冯连世吴侔天谢敏豪陈佩杰苏全生张勇葛新发三、常委:丁树哲乔德才伊木清李捷何玉秀张立李之俊林文弢郭海英赵晋徐友宣袁琼嘉盛蕾曹建民胡扬四、委员:于新凯马福海文立包呼格吉乐图刘建红归予恒安江红朱珂衣雪洁严力何文革吴昊宋刚张林张漓张克成杨明邱俊强曾凡星洪平洪雷胡敏郝选明席翼徐晓阳翁锡全郭卫东郭成吉高炳宏高新友娄淑杰张蕴琨五、秘书长:冯连世(兼)六、副秘书长:赵杰修。

论中国近、现代体育史

论中国近、现代体育史

论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及未来摘要: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是由1840鸦片战争开始至今,伴随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也进入了近代体育发展史。

主要由于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外国近代体育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而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是由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到现在已经经历了60余年,这段时间的体育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由最初的体育弱国成长为在29届北京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榜首这样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还有就是中国体育以后的发展道路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近代体育现代体育体育发展体育科学化体育社会化学校体育正文:一、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中国近代体育,一般指从1840—1949年,这一时期内中国流行和实施的体育。

这一时期中国体育的主要特征是:西方近代体育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不同的渠道与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了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体育的主流位置。

为中国体育的的主要内容和模式,伴随这一过程中国体育与当时的世界体育的发展主流模式逐渐融合一致,成为近代体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从而为中国现代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

【1】1、中国近代体育的发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以后,清朝政府统治集团中产生了“洋务派”洋务运动开启了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先声,近代体育的某些内容被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而首先引进中国从1862年起,清朝政府开始对部分军队实行西式编练当时的“兵操”俗称“洋操”实际上是西方仅是军队以列队的训练和基本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军事体操。

创办军事学堂,设置体操课程。

19世纪后叶洋务派引进西方科技,培养人才。

先后兴办了一些新式军事工业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较早创办的新式学校大多仿照外国同类学校设置课程。

一般都开有体操课程,并聘用欧洲人担任教习。

以得、日两国居多。

派遣留学生学习近代体育为了培养军事工业人才及军官。

洋务派曾选送不少学生赴英、法、德、美、日等国留学。

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一些西方近代体育,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近代体育知识。

《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丽水学院隆重召开

《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丽水学院隆重召开
沈艳梅 , 许鑫华 , பைடு நூலகம் 燕: 浙江省省级机关公 务员体质现状调查
岁 以下 的女性公 务员 , 该数据望 引起 年轻公 务员 的重视 。建
[ 2 ] 国家体育总局. 国 民体 质测定 标准 手册 ( 成 年人 部分 ) I - M] . 北京 : 人 民体 育出版社 , 2 0 0 3 :1 5 .
[ 8 ] Wo r l d He a l t h Or g a n i z a t i o n .Ob e s i t y :P r e v e n t i n g a n d
ma n a g i n g t h e g l o b a l e p i d e mi c . Re p o r t o f a W HO C o n — s u l t a t i o n . Ge n e v a ,Wo r l d He a l t h Or g a n i z a t i o n, 2 0 0 0
参 考 文 献
Di s e a s e s( g t h e d i t i o n ) , B a l t i mo r e :Li p p i n c o t t Wi l l i a ms
& Wi l k i n s , 1 9 9 9: 1 3 9 5 —1 4 1 8 .
1 22 .
方式 比较健康 , 且 女性优于男性 。有 7 8 . o H的公务 员每天都
吃早餐 , 4 O 周 岁以上公务员 吃早餐 习惯好 于 4 O周 岁以下公 务员, 其 中年轻 男性公 务员 吃早餐 情况 最差 ; 浙 江省公 务员
平 均每天睡眠时 间为 7 . 4 h , 9 8 . 1 的公务员 每天睡眠时间大 于6 h ; 浙 江省公务员不饮酒 的比例 为 3 3 . 5 , 其 中女性 比例 明显大 于男 性 , 0 . 8 的公务员处于几 乎每天 喝酒的状态 中;

我国体育传播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我国体育传播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我国体育传播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作者:周骏来源:《今传媒》2023年第12期摘要:为探究体育传播研究热点,梳理学科发展脉络,本研究以2010年-2021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体育传播主题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作者、机构、主题、关键词进行了共现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体育传播领域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平稳,研究热点集中在以新媒体、媒介融合为背景的跨文化传播以及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等内容,体育文化、互联网体育发展新格局逐渐成为研究前沿;研究范式仍以经验主义传播学范式为主,研究方法逐渐多元。

关键词:体育传播;文献计量;知识图谱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12-0033-06基金项目:西安外事学院2022年度校级一流课程《传播学》课程建设研究成果。

传播学在我国经历了40余年的本土化历程,成为了我国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传播学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交叉学科的进步[1]。

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传播学相关研究开始快速发展,但是对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知识体系的认识仍然存在着混乱不清、不断泛化等问题。

由于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理论的注入,体育传播学出现了边界不断消解的趋势[2]。

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元宇宙体育传播、大数据体育传播、区块链体育传播等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我国体育传播学领域研究什么样的内容、研究热点是什么、未来应如何重构体育传播学研究,成为了亟待梳理和总结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研究以体育传播为主题,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10年-2021年有关体育传播的论文进行了检索,经过数据清洗、筛选得到文献668篇,并运用文献计量法,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3]。

CiteSpace软件能够帮助我们观察分析某个领域的研究趋势与动向,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作者、机构、关键词和热点话题,并且可以建立知识基础到知识前沿的映射路径,可视化地呈现基本观点,针对性地进行主题检索[4]。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我国体育的举国体制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我国体育的举国体制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我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作者:薛月孟倩倩来源:《体育时空》2017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1摘要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举国体制的构建。

举国体制特指中国体育的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由于时代的发展,不同学者对举国体制持截然不同的观点。

为了明确当下举国体制的合理性和判断其未来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对举国体制概念进行了梳理,论证了举国体制的价值,认为举国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初创、形成和完善与调整阶段不断向前发展,并预测由于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体育体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会是举国体制,但是其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会向降低政府干预、注重普通项目、运动员生涯规划和与民族文化结合等方面变化。

关键词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社会背景一、研究方法本文使用了中国知网对“举国体制”这一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检索,文献发表日期限制在2000年之后,文献语言限制为中文。

为了提高可信度,本文剔除了非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

此外,与举国体制的内涵、历史背景相关性不高的文献也被剔除。

二、举国体制的概念与社会背景(一)举国体制的内涵与特点200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在《体育科学词典》中将举国体制定义为:“由国家集中、支配和调动一切可能的体育资源,推动体育发展的体育管理体制。

”具体而言,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其实就是指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以及我国目前竞技体育水平,通过集中相对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上下的积极性,有效地配置竞技体育资源,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力,提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以及国际综合竞争力。

(二)举国体制的社会背景举国体制的社会背景主要可以分为3个阶段:1949年到1965年的初创期、1979年到1994年的形成期和1995年至今的调整与完善期。

1.初创期阶段在初创期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经济生产能力低下,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一切建设工作都才刚刚开始起步。

体育新闻书单

体育新闻书单

专业方向类10种1.《体育新闻报道》,马克·塞伯加克等,郝勤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2.《体育新闻学》,郝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体育媒体关系营销》,威廉·尼克斯等著,易剑东等译,辽宁科学出版社,20054.《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杰·科克利,管兵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重点第12章:体育与媒体)5.《美联社体育新闻报道手册》,史蒂夫·威尔斯坦,郑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6.《体育记者谈体育新闻》,中国体育记者协会,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受众研究读本》,英,罗杰·迪金森等,华夏出版社,2006(重点第2章:从远处近观:媒体与板球文化)8、《大众媒介与社会》,英,詹姆斯·库兰等,华夏出版社,2006(重点第三编17节:没有收入就没有比赛——传媒与体育)9、《在另一个赛场——直击体坛周报现象》,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10、《媒体遭遇战—全国32家报纸世界杯全程策划精解》,宋建武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B 专业基础类10种1、《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林达,三联书店2.《新闻报道与写作》,梅尔文·门彻,展江译,华夏出版社,20033、《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卡罗尔·里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舆论学》,李普曼,华夏出版社,19895、《人的延伸媒介通论》,麦克卢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6、《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1998、37、《明星引爆:传媒·娱乐·经济》,张小争等,华夏出版社,20058、《全球传播》,叶海亚·R·伽摩利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蔡骐等,新华出版社10、《世界著名记者经典报道》,郝勤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C 至少常看以下报刊南方周末体坛周报足球报《中国记者》杂志《人大复印材料·新闻传播》。

成都体育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成都体育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理论
出版社,2003 年版等。
注:我校无参考教材出售,请自行购买。
02 体育史与体 育文化
3005 文化学与体育文 2004 中国史与体育史

03 体育经济与 产业
2005 产业经济学
3006 体育管理学
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
01 西南民族传 统体育
02 武术教学训 练理论与实践
2006 民族学
3007 民族传统体育理 论
2001 教学论
3007 民族传统体育理 论
人民体育出版社,2019 年;
4、《体育新闻学》,郝勤,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第
二版等。
2004 中国史与体 育史
1、《体育史》,郝勤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年; 2、《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主编,商务印书馆,2010 年; 3、《中国近代史》李侃,中华书局,2004 年,第四版等。
1、《文化人类学》刘其伟编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
2 康教育
3002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教程》,刘海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等。
1、《系统解剖学》,丁文龙等,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年,
2002 系统解剖学与 第三版等;
3 运动干预与健康促进
生物化学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查锡良,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年,第八版等。
3003 生理学
2006 民族学
《民族学通论》,林耀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第 一版 ,1997 年等。
3007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周伟良,高等教育
理论
出版社,2003 年版等。
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实
2001 教学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欟 欟 欟
郝勤∶ 论体育与体育文化
第3 期
期间, 还要在赛场外举行各种文学 、 艺术、 诗歌、 戏剧等活动。 如果以今天的概念看, 古希腊奥运会的竞技比赛是体育, 而上 述其他活动则属于体育文化。 1896 年, 顾拜旦正是在古希腊奥运会的启发下, 围绕现代 奥运会的比赛而设立了开闭幕式、 点燃圣火仪式、 发奖仪式等, 设计了奥运会的会标、 会旗、 会歌、 格言、 口号和纪念邮票等; 他 还创立了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写下了脍炙人口 《体育颂》 , , 制定了《奥林匹克宪章 》 成立了国际奥委会组 的 织, 创办了杂志等。如果说各类项目的比赛是奥运会的核心, 开闭幕式、 会标、 会旗、 会歌等则属于现代奥运会特有的体育文 是现代奥运会的一大特色, 化。体育与体育文化的完美结合, 并对现代体育实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 体育就是人直接参与的 、 有目的的身 体活动。 体育文化是体育在其他文化形态与样式中的延伸 。 体育与体 育文化是核心文化与衍生文化的关系。 之所以说体育文化是体育在其他文化形态与样式中的延 指的是诸如哲学、 仪式、 新闻、 电视、 电影、 文学、 戏剧、 雕塑、 伸, 音乐、 美术、 舞蹈、 演出等均是独立的、 与体育平行的文化形态 与样式。当我们运用这些文化形式来表现和传播体育时, 就形 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显然, 公众在欣赏和享受这些体育 文化衍生品时, 并未真正参与体育实践; 因为公众既没有亲身 参与到某一体育项目的比赛或活动中, 也没有产生有目的的身 体动作。 “体育 ” “体育文化 ” 从上述意义来说, 现代体育是由 与 共 现代体育有其 同构成的社会现象与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看到, 稳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即健身活动与竞技比赛 。 所有的体育比 赛与体育活动都必然附有鲜明的体育文化色彩与要素: 从思 想、 观念、 精神、 规则、 组织、 管理, 到标识、 口号、 旗帜、 开闭幕 新闻、 宣传、 广告、 服饰、 纪念品、 宣传手册、 啦啦队等等。 可 式、 以说, 今天只要去参加体育比赛或体育活动, 哪怕是观看一场 球赛, 我们都必须与体育文化产生关系, 从服装、 用品、 器械、 场 馆到所有宣传品。 体育文化不仅构成了现代体育亮丽的风景线, 更重要的 是, 体育文化将体育比赛与体育活动进行了艺术化和商业化包 装, 产生了大量体育的文化衍生产品。如大型赛事的开闭幕式 演出、 比赛期间的啦啦操、 电视或网络视频的体育赛事转播、 体 育新闻报道、 体育电影、 体育杂志、 体育书籍、 体育电子游戏、 电 子体育竞技等。体育文化使体育变得更加愉悦和更具魅力, 更 容易作为艺术品和商品推向市场和公众。
[2 ] ” 胜负。 其三是欧盟委员会 2007 年 11 月颁布的《体育白皮 [1 ]
文化的概念及其关系。 分析学术界使用的体育文化概念与体 并重点论述当前中国体育文化 育实践中体育文化概念的差别, 建设的内涵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 体育文化; 概念; 体育文化建设 G8005 文献标志码 A 中图分类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12 年 5 月出版)
第 36 卷第 3 期
2012 年 5 月
Vol. 36 No. 3
May 2012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专题论坛
论体育与体育文化
郝 勤
( 成都体育学院 新闻系, 四川 成都 610041 )
书》 中对体育( sport) 的定义:“自发或有组织地参与, 旨在改善 体能或促进心智健康, 融洽社会关系或在各级竞赛中夺标的所 ” 有形式行用 sport 一词来表达“体 。在上述 3 例有关 “体育” 育” 的定义中, 前 2 例将 sport 定义为 “制度化的竞技活动 ” , 或“有组织的竞技性活动 ” 代表了欧美 即体育的主体是竞技; 而后者将 sport 的 传统对 sport 的定义, “所有形式的身体活动” , 内涵扩大到了 认为只要是为了增进身 心健康、 促进社会和谐及在比赛中夺取胜利的身体活动, 均属 于 sport 的范畴。 无论竞技在体育中占有何种位置, 体育有 3 个最核心的概 念属性: 目的性、 身体活动和直接参与。 换言之, 当我们说某人 参加体育活动或某人喜欢体育时, 指的就是此人亲身参与到某 种旨在增进健康或者取胜的身体活动中。 强调目的性、 直接参与性和身体活动性对于我们界定体育 与体育文化的关系异常重要; 因为正是这种界定, 我们能够把 运动者与观赏者区分开, 同样也能够把体育比赛及体育健身活 动与体育新闻、 电视转播、 体育电影、 体育雕塑、 体育建筑、 体育 标志、 体育广告以及大型赛事的开闭幕式、 啦啦操、 发奖仪式等 区分开。笔者认为, 前者是体育, 后者则是体育文化, 即体育在 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延伸, 或者是体育的衍生文化。 为了进一步说明体育与体育文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以古希 腊奥运会为例。古希腊奥运会是以竞技比赛为核心的, 但奥运 会并不仅仅只是竞技。希腊人在比赛前举行隆重、 庄严的祭典 仪式, 比赛期间举行冠军发奖仪式。 另外, 为了纪念和歌颂那 些伟大的优胜者, 还要请最著名的雕塑家为其塑像。 在奥运会
[6 ] [5 ] [4 ]
关于文化的特征, 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文 化是人类创造的和持有的; 文化具有共享性; 文化是可传承与 行为与内隐的思想、 制度、 习 可习得的; 文化包括外在的物质、 信仰、 历史、 艺术等; 文化具有共性与特性; 文化是人类社 俗、 包括国家和民族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深层来源, 是人 会, 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体育文化” “作为文化视角的体育 ” 最早主要是 这样一个 A · L · 克罗伯与 概念而为学术界使用, 即根据爱德华 · 泰勒、 C·克拉克洪等人的文化定义, 从历史传统、 社会形态、 生活方 式、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等角度阐释和研究体育 。 根据通行的 文化定义, 结合体育的一般定义, 我们大致可以认为: 广义的体 育文化是指由思想和行为构成的,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 以 健康和娱乐为目的的社会现象与文化样式。 “体育文化 ” 学术界所说的 一般都是广义的。 通常就是将 体育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综合运用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方法 研究体育的思想、 观念、 制度、 历史及其他相关问题。 由此可 “体育文化” 学术界所说的 实际上是一种宏观视野下的体育 见, 概念, 或者与其说它是一种概念, 不如说是一种研究视野和方 “体育文化” 法, 这与体育实践中所说的 实在大相径庭。 “体育文化 ” 另外还须指出的是, 在欧美语汇中, 最与汉语 “身体文化 ” ( physical culture ) 与“竞技文化 ” ( sports 接近的是 culture) , 但这些概念与我们所说的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体育 “锻炼身体” 文化都有所不同。physical culture 原在德语中指 之 “身体文化 ” “体育文化 ” 。在 19 世纪末 意, 后在日本被译为 和 physical culture 在欧洲主要是指一些带有艺术表演性质的 期, 身体展示活动与健美运动。sports culture 这一词汇在东欧使用
1
体育是人直接参与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是什么? 体育文化又是什么? 体育与体育文化的关
“体育文化 ” 系是什么? 这 3 个问题大概算得上是研究和实践 0206 ; 修回日期: 20120327 收稿日期: 2012), 作者简介: 郝勤( 1955男, 山西大同人, 成都体育学院教授, 博 mail: hc99 @ 士 生 导 师; Tel: ( 028 ) 85052348 ,Esina. com
运用文化学、 社会学、 历史学、 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研 究体育, 很少从体育实践的角度关注体育文化究竟是什么。 我 们应将学术界研究的“体育文化 ” 与体育实践中操作性的“体 “体育文化工作 ” 或 区分开来。 一般而言, 前者为 育文化建设” 广义的或者理论层面的体育文化, 后者则是狭义的和操作层面 的体育文化。 我们先来看学术视野下广义的体育文化概念。 , 要说明什么是“体育文化 ” 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什么是 “文化” 。与 “体育” “文化” 一样, 关于 的定义与概念, 在学术界 也有多种解释与观点。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 美国文化人类学 《文化: 各种定义与概念的 者 A·L·克罗伯与 C·克拉克洪在 就列举、 归纳了当时出现的 160 多种有关文化 评述》 一书中, 的定义。 学术界一般较为公认的文化定义是 19 世纪英国著名人类 学家爱德华 · 泰勒在其《原始文化 》 一书中提 出来的 :“文 化, 或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 乃是包括全部的知 识、 信仰、 艺术、 道德、 法律、 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 ” A · L · 克罗伯 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文化 ” 与 C·克拉克洪综合、 比较和研究了各种有关 的界说后 通过符号的使 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 用而习得或传授, 并且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此成就包括 他们制造物品的具体式样和由传统或历史衍生、 选择得到的思 ” 想观念及价值组成的基本核心, 其中尤以价值为最重要。
5498 ( 2012 ) 03000304 文章编号 1000-
On Sports and Sports Culture ∥HAO Qi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sport and sport culture as w 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m. Also , it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of definition on sports culture in literary circle and sport practice. Finally , it focuses on the deeper meaning in Chinese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as w ell as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Key words construction Author’ s address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China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 中国进入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阶段。 在 2009 年 12 月于绍兴召开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 国家 竞技体育和体 体育总局局长刘鹏首次将体育文化与群众体育、 育产业等并列为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与任务。2011 年 7 月, 国家体育总局在成都召开了全国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会议。 同年 10 月在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 党中央提出了推动社会 推动和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和目标。 在新的形势下, 促进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与目标。 “体育文化 ” ? 什么是 “体育文化建设 ” “体育文 然而, 什么是 和 ? 它们与全民健身、 化工作” 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关系是什 么? 这些是从学术界到实践工作中长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本 文力图结合学术界关于体育文化的研究与当前中国的体育文化 建设, 探讨和梳理体育与体育文化的概念及其关系。 sports; sports culture; concept; sport cul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