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具价值和育人价值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的困境及改进策略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的困境及改进策略作者:邵建勋邓海漫来源:《科教导刊》2024年第02期摘要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具有政治价值、育人价值和工具价值。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组织管理缺乏规范和制度保障、质量评价结果的呈现与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高校应统筹全局,规范活动的方式方法,构建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体系,优化完善支持保障制度,不断提高第二课堂活动质量,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质量评价;困境与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4.2.003The Dilemma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SHAO Jianxun, DENG Haiman(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Abstract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has political value, educational value, and instrumental value.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universities, such as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in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single present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quality evaluation result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s. Universities should coordinate the overall situation,standardize the methods and methods of activities, establish a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support and guarantee system,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quality evaluation;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既是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人才培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体论和工具论: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诉求的辨析

本体论和工具论: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诉求的辨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一直存在着本体论和工具论的辩证关系。
本体论强调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劳动者的人格和精神,而工具论则强调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劳动者的技能和能力。
本文将对本体论和工具论进行辨析,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
一、本体论和工具论的基本概念本体论是一种哲学观念,强调人的本质和存在。
本体论认为人的本质和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劳动者的人格和精神,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本体论强调劳动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将劳动者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本体论和工具论在劳动教育中的体现工具论则强调劳动者的客体性和功能性,注重培养劳动者的技能和能力,使其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实际能力。
工具论将劳动教育视为一种职业培训的过程,强调培养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体论和工具论价值诉求都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体论价值诉求是为了培养劳动者的人格和精神,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劳动者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来说,本体论和工具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本体论和工具论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劳动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本体论和工具论的融合。
要注重培养劳动者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劳动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和实际工程实践,培养劳动者的创业精神和实用技能,提高劳动者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要注重培养劳动者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感。
在劳动教育的环节中,要注重培养劳动者的智慧和品德,使其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也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论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实践惰性及其超越

论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实践惰性及其超越[摘要]当前,在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中存在着诸多惰性因素。
文章首先分析了这些惰性因素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越高职教育价值选择中的实践惰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惰性超越当前,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中还存在种种惰性因素,它们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消极、保守与落后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进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当前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中存在哪些惰性因素?其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哪些解决措施?这对促进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实践惰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
高职教育有它自身的定位和时代的特色,它不是一种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别,对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愿景。
所谓价值取向的选择,就是对事物价值问题的倾向性认识,既是目的性问题,又是超越性问题,与社会和人的需要紧密相连。
归根结底,“价值选择的实质是对人的本质的选择”,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是各个时代哲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没有一个人能给出让人信服的十全十美的答案,不过在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都主张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因此,高职教育的价值选择,就是主体符合客体与客体符合主体需要条件下的价值选择,既是价值主体的自主选择,又会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制约,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和文明程度。
价值选择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我们把这种制约高职教育价值选择的因素称之为实践惰性。
高职教育价值选择的实践惰性,主要是指家庭、学校、教师与学生自己倾向于维护已有的对“精英教育”价值选择的状态,对高职教育持消极、瞧不起、保守、无其他途径可走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态度与特征。
二、影响高职教育价值选择的惰性因素分析1.从高中学校教育的价值选择的角度看,受制于沉淀已久的向“精英教育”培养模式进军的心理定式与思维方式。
热点思考 高等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热点思考高等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摘要】高等教育必须要抛弃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功利性教育行为,不仅应注重教育的效果,更应当关注教育过程中人的价值,以健全人格体系、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人,而不是把人作为简单承载知识的容器。
大学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教育者自觉地在大学教学实践中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出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具理性价值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担负着传承、创新文化及提高学生精神境界的双重任务。
毋庸置疑,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对象是人,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分析人类社会活动的合理性时,把人的活动分为“工具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合理性行动”,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这个思想是对人类社会活动价值合理性分析的经典注解,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理论依据。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析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分析人类社会活动的合理性时,把人的活动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作为实现满足欲求目标的工具,只关心这一实现过程的程序与条件,而不思考这一目标的价值意义,特别是不进一步深入研究或评估这一目标在人生与人类整体中的地位;而价值理性的目标在于对自己活动目标作出整体性与终极性的意义价值评估。
(一)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强调功利性、手段的有效性,关心的是事物实现的手段和目的,它要求精确的计算和预测,不仅将自然物质而且把人作为一个个体放在可置换、控制和管理的地位。
可以说,工具理性本质上是一个规范有序的物化世界,它强调目的与手段相分离,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重视工作效率而忽略精神价值。
这一思想虽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使人一味追求功利和个人欲求,漠视感情和精神价值,造成了人的物化和异化。
因此,追求最高效率、最佳问题解决途径的有效性思维是工具理性的显著特征。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哲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哲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注:找到所考试题直接看该试题所有题目和答案即可。
查找按键:Ctrl+F一.判断题1.(2分)教育哲学和教育科学都是人们认识教育的两种方式,只是所属范畴不同。
参考答案:正确2.(2分)自然人在本性上是与大自然相同的,因此自然人“以自然为师”。
参考答案:正确3.(2分)人生的境界,只有一层含义,是指人生活于其中的“心境”或“意义领域”。
参考答案:错误4.(2分)Critical的基本含义:“解读”、“讨论”、“评价”、“判断”。
参考答案:正确5.(2分)现代知识的性质包括:1,主观性;2,普遍性;3中立性。
参考答案:错误6.(2分)21世纪的教育哲学研究所有的教育问题,可以以任何一个具体的教育问题为起点。
参考答案:正确7.(2分)师生关系有必要从“功能性”关系深入到“存在性”关系。
参考答案:正确8.(2分)知识是“价值中立”和“文化无涉”的,只是无国界。
参考答案:错误9.(2分)知识的旁观者理论认为知识主题和认知客体是统一的。
参考答案:错误10.(2分)现代师生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功能性关系”。
参考答案:正确二.多项选择题11.(2分)与社会生活背景相关的课程:A.烹饪B.木工D.历史参考答案:C,D,12.(2分)陶行之的教育思想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超越表现在:A.社会共同教育B.农村地区教育C.对农民、小商人的教育D.教育规划的普遍性参考答案:A,B,C,13.(2分)杜威总结教育即:A.生长B.生活C.经验改造D.不断学习参考答案:A,B,C,14.(2分)杜威的伦理学是建立在对()的伦理学的批判上的。
A.斯宾诺莎B.康德C.穆勒D.黑格尔参考答案:B,C,15.(2分)杜威认为改造中国的教育面向的标准是()。
A.中国需要实验主义的教育B.中国需要民主主义的教育C.中国学校教育需要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D.中国教育需要新旧结合,照本宣科。
参考答案:A,B,C,三.单项选择题16.(2分)永恒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杰克C.杜威D.阿奎那参考答案:B17.(2分)与传统的认识论不同,新的认识论是基于()。
具有的育人价值 和现实意义

具有的育人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育人价值与现实意义愈发受到广泛关注。
在我国,育人始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而现实意义则体现在教育实践中。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育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内涵及应用。
首先,育人价值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这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育人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孝顺、友爱等。
2.文化传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等,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其次,现实意义是指育人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备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
2.就业前景: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3.人际交往: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事。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育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结合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个案例分享:某高校在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时,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通过实践项目、企业实习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如书法、国画等,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了文化素养。
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育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结合。
总之,育人价值与现实意义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努力将育人价值融入现实生活,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教育哲学》学习要点(2014)

《教育哲学》学习要点与练习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科群中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
二、填空题1.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__2.教育哲学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 。
3.现代教育哲学分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两大派别。
4.__教育哲学____ 是哲学和教育学结合的产物。
5.教育哲学是用_哲学_____的观点和方法研究_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__ 的一门学科。
三、选择题1.教育哲学是哲学的_____c____学科。
A.具体 B.基础 C.应用 D.一般2.教育哲学是________c_______结合的产物A.哲学和科学 B.哲学和社会学 C.哲学和教育学 D.哲学和人类学3.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______c_________的一门应用学科。
A.教育具体问题 B.教育一般问题 C.教育理论问题 D.教育方法问题四、辨析题1.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具体问题的一门学科。
错的是研究教育理论问题第二章教育基本问题(包括本质论、要素论)一、概念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教育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二、填空题1.教育的基本问题是问题和问题。
2.教育的内部构成因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根据教育系统的存在空间划分,教育形态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选择题1.教育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 c ”的问题而展开。
A.人的发展 B.社会发展 C.培养人 D.教育实践第三章教育历史发展论一、填空题1.__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心理起源论 _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传递_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4.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错误在于否认了教育的_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______ 。
简析教育的工具与育人价值

简析教育的工具与育人价值教育价值是指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价值可划分为工具价值和育人价值。
学生通过教育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的谋生创造了条件,即教育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这体现了教育的工具价值;学生为了满足个体需要而并非为了外在目的而接受教育,即教育传授“为何而生”的本领,则体现了教育的育人价值。
本文旨在对教育价值这两个方面在我国当代教育环境中的现状和应有的方向做分析。
1 现阶段我国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重教育的工具价值而轻教育的育人价值。
其理由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我国学校教育表现出知识本位的特征,其表象是学校追求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功利性,忽视了育人价值和主体性,从而缺乏对学生“为何而生”即生命价值意义的培养和关注。
这点,我们从学校课程可见一斑。
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几乎均把与升学紧密挂钩的科目视为重中之重,而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兴趣发展的课程却一再“让路”。
特别是本为道德教育的品德课常常变成刻板的说教或枯燥的背诵。
在这样课程中,既缺乏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少有道德情感的生成。
尽管这样的学校教育明确强调为了学生的“德育”发展,但学生却不能从中感受到切合实际的人文教导。
这些情形在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几乎俯拾皆是。
其次,长久以来,人们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无论是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将目光锁定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
学生在重压下几乎耗尽所有时间去应对题海和考试,他们不得不把获取各种奖项、证书作为日后升学和寻找工作的敲门砖。
在这里,“何以为生”的工具价值得到了放大和彰显,而“为何而生”的育人价值则客观地被忽视或丢弃。
第三,不可否认,当代生活存在着无可回避的激烈竞争。
但在“何以为生”的指导下,育人教育这一与之相对应的哲学层面上的涵义,实在不该成为前者的附属品!尤其当寻找一份工作上“安定的级的在上述意识指导下,老师、家长都在“旗帜鲜明”或潜移默化地强化竞争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工具价值与育人价值王珩安,赵礼娜,张奇心,文金教育,长久以来作为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项实践活动,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也是人类一直以来研究并作为教育活动指向标的重要课题。
以教育作用之对象不同来区分,教育价值被公认分为工具价值和育人价值。
本专题试图对这两种价值分别讨论,并论述其关系及意义,提出对未来的研究反思。
一、题目解读对于该专题,笔者认为切入点应是“价值”二字。
了解何为价值,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通过价值进一步对题目包含的核心概念进行解读,是本研究问题之始。
题目可认为包含四个核心概念:价值,教育价值,教育的工具价值,教育的育人价值。
1.价值从哲学层面来看,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代表着客体的内在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表现为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所在。
从经济学层面来看,价值更多的倾向于表现为交换价值,即价格,经济学中使用价值类似于哲学层面的价值,即物对于人的有用性。
在本研究中,价值无疑是一种哲学的解释。
2.教育价值教育价值从字面上进行简单的解读,即教育对其主体的意义,教育所具有的属性对其主体需要的满足性。
这里将其与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二词进行比较,对教育价值进行进一步的界定。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这种实践活动和教育本身的系统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包含了在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的指引下,教育在实际运行之中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或一种非预期的结果。
教育目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是主体对教育这一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一种预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3.教育的工具价值教育的工具价值代表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满足性。
从其主体来看,社会发展的主体必然是创造性的能动的人。
教育的工具价值是在由其培养的人来实现的,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培育出主观能动的人,创造性的人进入社会的各个子系统,对其产生了各类影响。
本研究中,人参与的社会子系统主要分为三种:文化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政治子系统。
4.教育的育人价值教育的育人价值体现着教育的灵魂所在,教育是灵魂的工程,其面向的对象就是可塑性极强,创造性丰富的鲜活的人。
育人价值即教育满足人的需要,是教育与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纠葛不断又亘古不变的主题。
教育的育人价值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人不仅是教育起始面向的对象,同样也是教育活动的产物。
二、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不能直接对社会的各个子系统产生价值,但是它可以通过培养特定的人,间接的对社会子系统产生价值。
我们选取了以下四个子系统: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分别探讨教育的工具价值。
1.教育的文化价值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教育对人类文化发展与交流的价值。
教育和文化是社会事业发展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重要领域,究其历史源头和学术关系更是密不可分。
教育影响文化发展,文化也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的文化保存价值(纵向&横向)纵:教育对文化的继承和传递价值。
(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
人类的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它不能通过遗传延续,只能通过继承传递方式发展。
而教育则是继承传递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
(教育既是文化继承的工具,也是文化传递的工具。
)教育通过选择文化、确定教育内容,把人类文化中最基本、最精华的内容传授给下一代。
Eg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珠算入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基本上大多数小学都已经开设珠算课,通过教育使我们中国古老灿烂的文明继承下去。
横:是教育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价值。
(文化在空间上的延续)。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通过教育的形式,使人类文化从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传播,实现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Eg:唐代,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留学,他们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等;孔子通过私家讲学本属于上层奴隶主贵族的官学传播给广大贫民百姓,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
(2)是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和更新价值。
教育通过发展人的思想和观念,形成新的社会文化。
教育也为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培养人才,实现文化创新和更新价值。
Eg:陈独秀,胡适等人领导发起的新文化运动,通过发展民主与科学观念,形成新的社会文化。
(3)教育的文化价值对教育具有反作用价值。
人类发展中形成了教育的文化价值,也体现了教育自身的教育文化观念、教育文化习俗、教育文化价值等,并直接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
Eg: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强调“学而优则仕”、“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导致形成中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高度关注学生成绩,不惜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
2.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效益优化的价值。
教育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是教育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价值,提高经济生产效率,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次:普通教育(中小学),虽然不直接培养,但是是为劳动者良好素质奠定基础,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其次是专门的职业的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某一方面专门的人才,成为社会生产的直接劳动力。
再次职后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针对生产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对于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改进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具有直接意义。
(2)教育的科技生产和再生产价值。
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
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功能;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最有效的形式。
因此,教育的科技发展价值也是教育经济性价值的一部分。
Eg:我国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等,都体现了教育的这种经济性价值。
(3)教育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教育通过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创新发展管理科学,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3. 教育的政治价值教育的政治价值是伴随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具有极其鲜明的阶级性质。
教育在受控于政治、依赖于政治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政治价值。
教育的政治价值是指教育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实现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教育的政治价值相对于政权主体的满足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的政治育人价值。
通过教育手段培育具有政权阶层和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劳动者,培养选拔政权接班人。
自教育制度化以来,教育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Eg:从中外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历来的统治阶级总是利用教育来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和服从统治的“良民”。
孔子培养君子,孟子力求培养大丈夫。
(2)教育的政治宣传价值。
通过教育宣传功能,把政权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方针、路线和政策进行传播。
Eg 我们的政治课就是对我党的纲领方针路线......进行传播。
(3)教育的政治进化发展价值。
教育在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也促进政治理论思想的研究和发展。
现代教育对推进政治的进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推进了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通过对以上三种工具价值的介绍,我们也可以总结出教育对宏观的社会这样一个价值,教育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和完成社会的改造。
三、教育的育人价值1. 教育促进人个体的发展价值。
无论何种教育流派、何种教育目的,教育的基本功能都是促进人的个体发展。
教育的其他功能和价值都是建立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的基础上的。
[4]育促进人个体发展的价值实现,要尊重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实现促进人个体的科学发展的价值。
2. 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价值。
3. 教育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价值。
教育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价值主要体现在形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上。
终身教育是20 世纪 60 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
在“知识爆炸”时代,教育的任务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人持续学习的能力。
使学习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而且将成为人的终身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终身教育和学习拓展了教育价值,形成了教育促进人的持续发展的教育性价值。
4. 胡志明是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和政府总理,越南共产党的创始人,是越南的一名政治家、思想家、作家、诗人等。
被称为越南国父。
至今胡主席的思想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育人方面。
胡主席育人方面的思想主要在以下的三个方面:(1)主张有全面的教育,重视人的人品与道德:胡主席很讲究人的品德,他曾说:“有才而没有德是没用的人,有德没有才要做什么都难。
”这句话引起了越南多年以来的青年去学习知识,修养自己的品德,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2)育人要从儿童做起:胡主席认为每一个国家的命运未来都要靠那个国家新一代的人。
儿童的年龄小,容易接受教育的所有方面,所以首先要教他们如何修养品德,要不然他们成长之后虽然有一身本领但却不知日常的道德礼仪。
(3)发挥传统道德在育人过程中:胡主席认为在育人过程中要多发挥自己国家的传统道德,因为那些都是多年以来所积累的美德,年轻人吸收了那些之后会向一个健康的学习方向更加努力学习。
胡主席的育人思想对越南的整个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力,每一个现代的越南人在他们辈子中从年少到成长都反复地从很多方式地吸收他的思想,让育人得到了其真正的目的。
四、教育的工具价值与育人价值的关系事物总是在与外界的关系以及与自身的关系之中确立自身,教育的两种价值内部所蕴含的逻辑构成了其本身存在的合理性。
而两种价值之间的关系则印证了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规则。
笔者将从两个方向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1.育人价值对工具价值首先从一个为人熟知的问题入手,何为教育?古往今来,对教育的理解层出不穷。
例如(1)概念界定式: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外延理解式: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了另一个灵魂。
笔者倾向于借苏格拉底的思想对教育外延进行理解,即教育唤醒了一个孩子生来已知却被尘封的记忆。
诸如此类解释多如牛毛,但其外延之中必然蕴含一种共性——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必要条件。
因此,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就是其本体价值,教育培养出人,人作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主体,参与到社会的各个子系统中发挥其能动的作用。
教育培养的人,也必然在实践中方可展现其能动的作用。
通过上述解释,笔者提出两种价值的两种关系:(1)工具价值是由育人价值派生而出的;(2)工具价值是育人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
2.工具价值对育人价值从上述说明中易了解的是,人是教育的主体。
这就引出了一个亘古不变话题——何为人?自然派哲学家时代的结束之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开始引入了理性的世界。
从此,人不自觉的成为哲学的重要话题。
对人的解释,哲学历史上有三位伟大的思想家有着较深的认识——马克思,萨特和卡西尔。
黑格尔认为自由是人类虽有所丧失,却不断追求并完善的质的规定性,萨特也相信人之本质即自由,人之存在即价值,人会在其存在中不断创造其存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