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中语言石化现象论文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一、中介语与中介语石化中介语理论发展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发展起来,是目前外语教学中用来解释和分析学生在二语习得中产生偏误的理论基础。

”[1]在这一理论当中,我们首先要提及的是中介语概念。

中介语是由Selinker 提出的,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但这个系统发展不完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

就像是独立的语言系统所构成的连续体,其两端分别为母语和目的语。

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但永远不可能是目的语。

中介语具有几个特点比如系统性、创造性、过渡性、石化性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系统性和过渡性,同时石化性会让人们感到不解。

Selinker 首次提出了石化现象:“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化,并且这种状态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而起作用。

”[2]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出现石化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而且它会出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阶段。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达到了一定的状态后很难在后续学习中出现显著的再提高,处于一种瓶颈的状态。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有果必有因,首先要分析石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研究教学对策,这样在以后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地预防中介语石化。

本文将出现石化现象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并从这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内因1.学习动机学习者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者为什么要学习目的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或历史等方面充满兴趣,进而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语言更加加深对其的认识和了解。

另一类是工具性动机,学习者的学习其实并不是为了学习兴趣,而是想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或达到某一实用功效。

两个动机相比,学习者若持有工具性动机更容易被外在环境所影响,并且二语习得的动力和效果不稳定。

有些持有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过程,一旦达到了自己想要的学习目的就会减缓学习进程,不再继续学习。

论二语学习者语言石化的成因和预防

论二语学习者语言石化的成因和预防
英语 学 习 失 去兴 趣 。 ( ) 因 二 外
现。 二 、 言 石 化 产 生 的 成 因 语
( 交际压力 1 ) 焦 急压力是 由于各种心理 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 。如果学习者经常 处于交际压力 之中, 即其语 言能力不能满 足交 际任务的需要 时, 在他们 由于交 际中出错而得 到否定 的评 价或者受 到批评 之后会 产生情 感问 题, 导致语言学 习石化的产生。 () 2 训练迁移 在课堂教学 中,教师所进行 的不 当训练 或错误训 练会对学生的二 语学 习产生负面 的影响 。 这一点在教学条件差 的地方尤 为明显 。 由于缺 乏必要 的学习设备 , 缺少受过正规训练 的英语教 师 , 这些地区的外 因此 语学习者只能模仿当地教师的不正确 的发音 , 长此 以往 , 不正确 的语音 被 固定下来 , 形成语言石化。再如 , 学习者 过分练 习某一结构 , 如定语从 句, 以至于在很多不必要或不应使用的地方也使用定语从句 , 也是训 这 练迁移所造成的典型的语 言石 化现象 。

学 习动机可 以分为综合性 动机 和工具性 动机。综合性动机是指学 习者希望 与 目 标语使用者交流 ,或对其 民族 文化 和历史等方面感兴趣 而产生 的动机 。 工具性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该种语言为 了某一 目的。 一 般情况下 ,具有综合性动机 的学 习者不会 因环境 的改变而影响学习动 机, 比工具性动机更强 、 更持久 。此外 , 由于社会 和心理 因素 , 习者不 学 愿意接受 目标语的文化规范 , 因而本身不愿付 出努力 , 这种 缺乏 融入文 化 的愿望 , 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 习动机 , 导致石化现象的发生。因此 , 学 习动机对于学习第二语言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 f1 4情感 因素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者 的学 习也会产 生重 大影响 ,主要 包括兴趣和意志力等因素。 一般来说 , 浓厚 的学习兴趣可使学习者在学 习过程 中充满好奇心和求 知欲 , 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 习。相反 , 当学 习者对学习该语言的兴趣减 弱甚至产生厌烦时 , 学习就会失去动力 , 从 而引起了石化现象。意志力指 自 觉性 、 制力和坚持性。当学习者在学 自 习过程 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 意志力不强会使其半途而废 , 习必然停 学 滞不前。 在课堂上表现 活跃 的学生往往都是那些学习成绩很好 的学生 , 他们对学习英语 也有着 很浓 厚的兴趣 ;而学 习成绩较差 的学生 由于对 自己缺乏 自 , 信 则羞于表 现 自己, 放弃 了大好的操练机会 , 逐渐就会对

语言石化现象及反石化策略

语言石化现象及反石化策略

语言石化现象及反石化策略作者:孟彩华来源:《时代经贸》2011年第22期【摘要】语言石化——一个在二语习得中日益普遍的现象,指的是语言习得者遇到很严重的瓶颈,水平停滞不前。

即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很难达到目的语言应用者的水平。

本论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语言石化原因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语言石化;原因;影响因素;策略语言石化作为一个在二语习得中常见的现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打个比方,石化就是类似物质在温度非常低的情况下的冻结过程。

它会阻止我们——非母语学习者——改善语言学习,并很难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因此,如何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外语学习者们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语言石化的原因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原因多种多样,大致分来包括内因和外因两部分。

1.1 语言输入语言输入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知识的来源。

但是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会妨碍我们进一步改善语言的学习,而欠佳的语言输入便是其中之一。

1.1.1 欠标准的语言输入方式对于我们英语学习者来说,接触本色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环境是非常困难的。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英语出版物,电视节目,录音带和相关的英语类参考书外,最常用的英语学习资源就是多年学习的课堂。

然而教授英语课程的老师更多的也是第二语言习得者,他们在发音及表达方面也很难达到英语本族语言使用者的水平。

因此,我们学到的更多的是中国式英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种环境下习得的非正规语言将会在我们的心中潜移默化而又固不可摧地石化,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1.1.2 文化输入的欠缺文化输入欠缺也是导致第二外语习得石化的另一重要原因。

下面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一位英语学习者到一个讲英语的国家去旅游。

在餐馆里他向服务员点了菜。

用到了像“牛肉给我”这样的句子结构,在英语语言中这种结构是不可接受的。

然而他却成功地享受到了他需要的午餐。

这种现象可以明确地解释语言学家舒曼的观点:“语言的石化现象取决于第二语言习得者希望融入外国语言和社会的程度。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摘要】本文旨在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通过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概述、影响因素分析、表现形式、应对策略、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该现象对第二外语教学的挑战。

提出了教学改进建议,包括引入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等。

未来展望中,我们还需要探索更多关于中介语石化的规律和特点,以更好地指导第二外语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本研究对深化第二外语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第二外语教学,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影响因素分析,表现形式,应对策略,案例分析,挑战,教学改进建议,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多语种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存在给第二外语习得带来了一定困扰。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时出现中介语石化的情况,即开始使用第一语言的语法、词汇等结构来替代第二外语的表达。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还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

深入研究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探讨其成因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介语石化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提高第二外语学习水平和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对应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中介语石化现象进行详细解析和讨论,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提高第二外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希望通过本研究对中介语石化现象进行系统梳理,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促进第二外语教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和应对策略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和应对策略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和应对策略语言石化现象是中介语最主要的特征,而在第二语的习得过程中,中介语言是一个普遍且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然后分析了语言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最后根据语言石化现象出现的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避免石化现象的应对策略。

希望通过该研究,可以使广大的语言学习者能更好地学好第二语言。

很多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学了十几年的外语了,怎么现在想要提高但却总感觉到自己的外语水平仍然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仍然停滞不前?怎么自己的外语越学水平越低呢?以上所描述的现象就是人们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经历的一个过程。

这些现象就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

语言石化现象反映出了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种的不足之处,并很大程度地牵制其目的语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语言石化现象,提高学习者目的语水平,是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介语和语言石化现象概念在1969年的剑桥国际会议上,著名语言学Larry Selinker最早提出了中介语的概念,并在1972年的他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次正式使用“interlanguage”来指称中介语这个术语。

从此,中介语作为语言学及语言教学中的术语而诞生了。

中介语又称过渡语、语际语,它是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不同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但同时又具备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是介于两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缺陷或还不是很地道的语言,是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临界体(《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得出中介语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

每个外语学习者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中介语阶段,才可能达到如本族语者般熟练使用目的语的水平依据。

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分析

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习得呢? 或者在何种程度上 , 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二语习 得呢? 尽管乔氏提 出利用“ 语言输人” 语言输出” 和“ 看待学习者获得的语言知识是来自 语言输 ^ . 还是语言习得机制 , 即如果学习者 了 触到的语言输入中获得的, 那么这种规则只能来自于学习者大脑中固有的语 言习得机制 , 但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并不—致 , 只是—般都认为: 第二语言学 1 ) 习者具有某种形式的普遍语法知识, 但不如本族语那么完备。2普遍语法对 ) 二语习得影响不大, 第二语言习得者与普遍语法的关系和年龄很有关。3 ) 第 语言的参数至少在—段时间内影响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认识, 某些迁移性 的错误就是这么来的。 不管怎样“ 对比分 馏泱二语习得 已 析’ 退出了历史舞台。 1 偏误分析。 O 2 2 世纪 6 年代末, o e提出了‘ 0 Cr r d ‘ 偏误分析” r r nl s e o aa ) r  ̄ 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对 比研究’ 与‘ l 不同, 它的着眼点是学习者的语毒 哭进 镤 , 而对产生错误的原因开展探讨和研究 , 且 并 认为某些偏误可以从“ 语际” n (— i 介语的—般特点和中介语最显著的特点: 石化。 d ) 而另外一种偏误贝 是由“ 4 语内”i n i u) ( t n a ndg 1 对 比研究。“ . 1 对比研究”cn atea a s ) 由 Ld (9 7提出的, t iga 影响的角度加 以解释 , (ot s v nl i 是 r i ys ao 15 ) e nu1 Ld 认为, ^ ao 们倾向于将 自己的母语的语言形式及其意义以及与其相联系 因素导致的。 所谓语际影响 , 即语际干扰性误差或母语干扰性误差, 指的是把 这个房间 的文化迁徙到另—种语言( 通常是第二语言) 的学习中去。 语言之间的差异是 本族语或方言的语言习惯带到第二语言中从而造成了错误。例如“ 第二语言习得的障碍和阻力 ,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 , 学习中 最为困难的地 有人” 犯语际错误的学习者会说成:h o a po l( T i l m hs ep . so e 实际 t : e 是 T r h e 方就是第二语言与母语差别最大的地方。 语言迁移”1 g aet nfr 以“ (a ug as ) n r e 为 a ep i r m 。 r p ol i t s o )犯这种聿i 显然悬眩 e enh o {昊 } 汉语模式硬造出 来的句子。 所 即语内干扰误差, 非母语干扰误差 , 目的语干扰误差 , 指的是由 理论基础的这一观点强调外语教学的关键是预测母语体系对第二语言学习 谓语内影响 , 的影响, 并相应地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两种语言的差别上。 于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规则未掌握好或理解有误或—知半解而导致的错误。 “ 对比研究” 体现了‘ 为主义” e ai i ) 钎 ( hv r m 的语言习得观: b os 即刺激一反 例如初学英语的 ^ 会说出“ eicm &这实际 E H o e” s 混淆了‘iicmn. 'e s o i ” l g和“ 应理论。因此, 外在的语言学习环境因素( 包括学习者已 经掌握的 母语) 是第 H o e 两个句式。 e ms c ” 另外—个例子在表达‘ ‘ ^ 那个 快要死了” 的意思时, 初学 语的人就好 ‘ ) 宣 南 人c 死尢 、 ” 弓。 , 而实际 E 应该是“ 人 搋 l 南 I : 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所在。 根据这一观点, 二 第 语言习得就是克服 母语干扰, 形 日 成—蚕斩的语言习惯自 过程。 g 这似乎说明 学外 一南弓。” 这是因为混淆了“ 和“)) ) 。 0为” ,,南为” 的用法。 中去学习最佳。 因此 , “ 对比分析” 是行为主义的产物 , 偏误分析” 而“ 则是认知心理语言 到了 2 世纪 6 年代, O 0 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 受到了心灵_  ̄( e a 学在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体现。 : mml E — i ) s 语言习得观的批评和挑战。 m 其代表 ^ 、 C o sy C o sy 物是 h m k 。 h m k 认为行为 “ 偏误分析 ” 的贡献之一是改变了不少教师对“ 语言偏误” 的典型看法 , 主义的观点无法解释语言习得中的两个基本事实 : 儿童能够创造性地使用 即: 1 ) 语言偏误是需要彻底根除的学习障碍。 o e' , Cr r d  ̄ 学习者的语言牖 吴 {反 语言, 能够理解和蝴 j 以前从未听到过或接触过的语言;) 使是在有缺陷 映了学习者当前所掌握的语言体系, 2即 对我们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具有积极 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依 然可以系统地获得母语。 因此, 外在因素无法充分解释 意义。“ 语言偏误’ 提学习者试图对语言体系进行判断的庠现, r听 是他f b 语言习得, 包括第二语言习得。 心灵主义对语言习得作出的解释是, 类生来 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并试图 ^ 使之规范的体现。从这点上说, 学习者的 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认知机制,即:语言习得机制 ( n aeaq it nd— 偏误不仅对语言教学研究有启示, 目对心理学和语言学也有重要的研究价 1 g g c usi e au io 而 引言 经常有人这么问道 : 了 学 十多年的外语了, 现在想要提高但总感觉到停 滞不前, 不知如何提高才好? 怎么我的外语越学越退步了 起栅 呢? 地 拿起教科书准备对 自 己的外语大动一番手术, 过了几天 , 就停止了, 反正都十 多年了, 就这么样了。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有兴趣的坚持下去呢? 总之学外 语还得需要环境, 最好到国外呆着, 学不好的, 国内 不是吗? 以上问题我1经常听到 , 门 现以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为分析的突破 口, 针对以上的问题逐一试图 进行解答 , 希望能对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 同时也希 望躯对促进学习者 自 身的外语水平上的提高提供一点帮助。 1 石化这—术语是怎么来 的 既然淡到石化, 我们有必要对它这一定义提出的历史作一简单的回顾。

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及对策

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及对策

摘要: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地一个瓶颈期。

本文分析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并且探讨其解决对策来帮助学习者避免石化现象。

关键词:中介语; 石化; 原因; 对策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过渡语,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的语言体系。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是朝着目的语的前进方向发展,但是大部分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就是中介语石化。

selinker首先提出了中介语石化(fossilization)这个概念。

中介语石化现象在外语学习中是个普遍的现象,其可能存在于习得的任何一个阶段。

外语学习者会在书面或口头表达中伴有不正确的语言形式。

如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会出现母语的发音和用词、或者是语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二语习得者掌握目的语的熟练程度。

一.产生原因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五个因素:母语迁移、培训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目的语过度概括。

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如果源语与目的语相似形成的正迁移会使语言习得的过程更加容易,如果源语和目的语存在较大差异,形成的负迁移回阻碍语言习得。

培训迁移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不规范的语言现象而产生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这种语言误解往往产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

培训迁移还可以由教材的学习策略的失败也会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指将目的语简单化,尤其体现在句法上。

学习者在无意识中使用学习策略将目的语简化以便交流,但使语言失去了多样性,从而不能使学习者不能灵活运用目的语。

如一些英语学习者为了追求目的语的准确性而把目的语简化,长期使用简单句而避免使用长句从而导致语法方面学习的石化。

另一种是学习者过度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从而产生了一些典型的语法错误。

如冠词和时态的使用错误。

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之后,学习者运用如回避(avoidance)、简化(simplification)等交际策略达到交流目的。

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是妨碍语言习得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是外语教学课堂上的组织者,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探讨了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然后联系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

浅谈教师如何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帮组语言习得者有效地进行语言习得,改进外语教学。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成因;外语教学一、中介语的相关概念1.中介语理论发展由来在外语教学与语言习得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些无法用母语习得理论来解释外语学习者学习目标语的程中产生的现象。

即,外语学习者学习目标语时,说和写了一种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标语的语言。

经研究和分析,这种语言依赖于母语,带有母语的许多特点,但不是母语。

同时它也不是目标语,却向目标语靠拢。

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是一种母语与目标语间的过渡语言。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大量研究。

结果显示这是外语学习者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外语学习的一个特殊阶段。

2.中介语基本概念及“石化”现象的定义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种非延续性的语言体系。

它是二语习得者完全掌握目标语之前所处于的一种过渡性的语言状态,因此中介语也称“过渡语”。

在目标语学习过程中,中介语依托母语,逐渐向目标语靠拢。

研究揭示绝大部分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在稳步提高达到某种程度后,由于种种原因,在总体上或某些方面会进入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

似乎无论采取怎样的学习方法都不能取得进步,甚至有所下降。

这让很多外语学习者困惑不解,外语学习上产生挫败感,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严重妨碍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学者们称之为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关于“石化”现象如何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两种划分,ellis 认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①内在原因:年龄的差异、学习目的语兴趣的浓厚;②外在原因:社会环境、语言环境。

而 selinker认为“石化”现象的成因主要是以下五点:①母语迁移;②训练迁移;③二语学习策略;④二语交际策略;⑤目标语过度概括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日语教学中的语言石化现象
摘要:本文试阐述了大学日语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石化的语言项目,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针对语言石化现象的教学策略,促使学习者最大程度地掌握日语知识和延缓或避免石化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语言石化日语教学教学策略
在语言学上,我们将凝固在中介语中的顽固性错误称为语言石化。

它可存在于语音、词汇和语法中。

由于语言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普遍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者目的语水平的提高。

本文以大二学生为例,试分析了大学日语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石化的语言项目,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语言石化现象的教学策略。

一、石化的概念
简单地说,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与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语言,也就是学习者的语言。

石化是中介语的一个重要特征,石化也称为僵化,是指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停滞状态或者错误反复重复出现的状况。

据统计,只有5%的二语习得者最终能达到母语使用者的语言水平,大多数人都是在向母语使用者的水平无限靠近。

二、大学生学习日语过程中易产生石化的语言项目
1、语音石化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习得一段时间的日语之后,无法克服“中式日语”的发音。

在读单词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无意识地把单词全部读成平音。

日语的词调是单词语音的高低、强
弱配置表现,具有简单明快的特征;有的时候出现长短音不分,清浊音不分,甚至会用汉语相近的音去代替日语某些音的现象。

中国学生在朗读日语时,往往不遵循日语的节律读成中式日语,在语音节律上造成石化。

还有些南方来的同学,日语的な行音和ら行音不分,很难纠正。

2、词义石化
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虽然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都属于亚洲文化圈,都使用汉字。

但是,汉日两种语言中还是有很多语义不完全对等的词语。

因此,学习者很容易在词义使用上出现石化现象。

比如“娘”在日语中是“女儿”的意思,我们的学生总认为是“母亲”的意思。

又如日语“大丈夫”是结实的意思,学生常常会望字生义,按照汉语去理解。

三、石化产生的原因
1、隐性因素
大二学生在日语学习认识上存在误区,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继而影响学习者学习动机和情感因素。

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大学学习日语期间,只要把日语的能力考试合格证书拿到手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平时只把知识的积累当成大学日语学习的唯一目标,而置技能学习、能力培养于不顾。

比如单词发音不规范也不予纠正,认为只要能写出来能看懂就可以了,不在读音上下达功夫,长期下来就造成了语音的石化。

2、显性因素
文化迁移模式石化现象的显性因素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影响。

在文化迁移模式的影响下,如果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与所学语言的文化差异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距离。

这样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记忆和操作的过程就会受到限制。

学习者无法容入目的语的文化中,长期以不完善的中介语为基础处理语言,也就导致了中介语的石化。

由于文化的差异,汉日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不尽相同,表现出对时空的概念,人生观念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通过语言形式体现出来。

如果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就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日语这门语言,更不会自觉地运用日语思维去使用这门语言。

根深蒂固的母语文化形成了深沉的心理积淀,要想摆脱母语的影响用日语思维是极不容易的,因此这部分错误更容易发生石化。

四、针对语言石化现象的教学策略
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语言石化现象研究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其本质的基础之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延缓或防止石化现象的产生,使之更加接近目的语。

1、学习策略的训练
研究表明,在整个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外语学习的主体。

在接受语言输入时,学习者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并从中“悟”出规则,加以吸收。

在语言输出时,学习者
在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自我监控等一系列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异常活跃的状态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对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学习策略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学习目的语的认识,帮助学生确立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定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努力摸索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运用多种学习策略,由被动转为主动自觉学习。

这样,学习者在交际时心理压力减轻,增强了信心和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努力创新。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语言石化的形成。

2、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错误
鼓励学生的语言输出,正确对待输出中的石化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多说多练。

同时要正确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石化。

石化根据其特性,可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

暂时性石化只要发现及时,措施得当,会较容易消除,否则转换成永久性石化就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消除。

当我们发现学生出现语言学习上的石化现象时,应告诉学生这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紧张和急躁。

重要的是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3、创立良好的日语学习外部环境
现阶段,日语能力等级考试成为大学日语能力测试的一个标准。

学生为了应试,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一旦考试通过,便放松学习甚至放弃学习,所学的知识就很快被遗忘或石化。

分数并没有
带来实际能力的提高,相反,却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潜能的发挥。

我们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观摩原声电影、学唱日文歌曲等形式激起学生对日语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日语学习的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selinker,l.,1972.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要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6):8-12.
[3]束定芳,2006.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4)。

[4]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