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的喂养方法

合集下载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的危害非常严重。

它主要以水稻叶片汁液为食,造成水稻叶片黄化枯死、减产甚至死亡。

褐飞虱还会携带病毒对水稻进行传播,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褐飞虱主要在水稻生长季节为害,孵化后的幼虫主要以嫩叶为食。

受害水稻的叶片出现大片黄化,并逐渐蔓延到整株水稻上,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大量的褐飞虱为害导致水稻生长迟缓,株高矮小,叶片迟迟无法展开,形成“黄秧病”现象。

褐飞虱还会吸取大量养分,导致水稻生长不良,产量严重下降。

褐飞虱还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是水稻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褐飞虱可以携带并传播白叶枯病病毒和黄单胞菌束缚病毒,这些病毒会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化、瘰疹和枯死等症状,给农田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扰。

综合防治褐飞虱是保障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

综合防治可以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三个方面入手。

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合理的田间排水,埋深苗床和翻耕等措施,破坏褐飞虱的卵和幼虫的生长环境,减少褐飞虱的滋生。

及时翻深耕土、栽插前清除茬余物、及时割除田间杂草等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褐飞虱的滋生。

生物防治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褐飞虱的繁殖。

可以引入食草蜂等寄生性天敌,食草蜂以褐飞虱为食,可以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数量。

还可以通过种植一些对褐飞虱有拮抗作用的植物,如苦豆、蓖麻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褐飞虱的为害。

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褐飞虱防治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对褐飞虱有较好效果的农药进行喷洒。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剂量和频次的控制,避免过量使用或使用过多的农药,以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污染。

水稻褐飞虱是水稻种植中的重要害虫,对水稻产量和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综合防治是防止褐飞虱为害的重要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三个方面。

只有科学合理地采取这些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滋生,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的影响。

其主要危害表现为叶片黄化、枯死,严重时还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对水稻褐飞虱的综合防治非常重要。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病害:水稻褐飞虱是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等许多病原菌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唾液中含有大量病菌,咬食水稻叶片时会将病原菌传播到健康植株上,加重病害的发病程度。

2. 吸食叶汁:水稻褐飞虱以水稻叶片的汁液为食,大量吸食会导致植株叶片受损,严重的话会引起叶片黄化、枯死,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导致减产。

3. 分泌物危害:水稻褐飞虱对水稻植株进行咬吸后,会将一些蜜露和虫粪排泄在叶片上,这些分泌物会滋生一些真菌病害,如黑穗病、白粉病等,加重了水稻病害的发生程度。

为了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建立健全的田间管理制度:合理选择水稻品种,增强植株抗虫虫性。

定期清理农田杂草,减少虫源的孳生。

及时清除稻田周围水草,减少虫源迁入的机会。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控制水稻褐飞虱种群数量。

可以运用天敌如蜈蚣、轻盾蜀葵蓟马、寄生蜂等,定期释放到稻田中。

这些天敌可以有效控制水稻褐飞虱的繁殖,减少害虫对水稻的危害。

3. 化学防治:在水稻苗期发现褐飞虱病害时,可以使用绿色无毒的杀虫剂进行防治,精准喷洒,避免过度施用农药,对水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4. 轮作与翻田:水稻褐飞虱有一定的寄主植物,可以选择将水稻田进行轮作,间作一些不同的经济作物,减少虫害的种群数量。

定期翻田,将水稻秸秆和田间残渣深埋,减少害虫越冬条件。

5. 科学灌溉:水稻褐飞虱在干旱炎热的环境下繁殖能力较强,因此科学合理的灌溉管理是防治水稻褐飞虱的重要措施。

避免田间积水,减少虫源的繁殖。

6.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虫能力,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减轻害虫的危害。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健康。

水稻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不容忽视,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防治稻飞虱要讲究法

防治稻飞虱要讲究法

防治稻飞虱要讲究法
近日,有许多农民反映,台风过后当地水稻田稻飞虱发生量很大,用叶蝉散、吡虫啉防治效果不好,每亩用敌敌畏200毫升防效也不好。

其实,叶蝉散、吡虫啉、敌敌畏都对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目前在水稻田大量发生的一般是迁飞性害虫褐飞虱,它对吡虫啉等农药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要远低于灰飞虱等非迁飞性害虫。

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等农药产生很强耐药性的可能性不大。

用上述药剂防治不住褐飞虱,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用药方法不当。

据了解,当地在用药治虫时加水量一般较少,有的用弥雾机施药。

稻飞虱一般集中在水稻基部取食危害,防治用药一定要将药施到稻株基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施药时水量要足,每亩用水量不低于45公斤,保证稻株下部淋到药液,田间保持6厘米左右浅水层(主要目的是让被药击倒的飞虱掉入水中淹死,以免其恢复活力),以提高防治效果。

除上述药剂外,毒死蜱、噻嗪酮、锐劲特、噻虫嗪、乙酰甲胺磷、氟虫腈以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异丙威、丁硫克百威等农药,也是防治稻飞虱的有效药剂。

将这些药复配使用,防效能显著提高,比使用单剂要好得多。

据试验,施药后3天,每亩用乐斯本(48%毒死蜱乳油)52毫升加扑虱灵(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毫升的防效达76.51%,高于两种药剂单独使用的防治效果。

- 1 -。

水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水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褐 飞 虱 为喜 温 性 害 虫 , 在 江 苏 省 不能越冬 。 成虫有趋光性 、 趋 绿 性 和 远 距 离迁 飞 特 性 江苏 省 每 年初 来虫 源 均 由南 方 ( 主要 是 南 岭 地 带及 其 以 南) 随 暖 湿 气 流 长 距 离 迁 飞 而 来 常
3 3 . 5 ℃. 或E l 平均 温度 > 3 0  ̄ C 对 褐 飞虱
水 稻 褐 飞 虱 发 生 规 律 及 防 治 技 术
褐 飞 虱 是 一 种 远 距 离 迁 飞 能 力 入 早 . 增殖 早 , 危 害 时 问长 , 发生重 。
强、 繁 殖 速度 快 的 水 稻 单 食 性 、 常 发 迁 入 量 越 多 . 发生量越大 。 发 生 程 度
性害虫 . 在适 宜 的 环 境 条 件 下 . 易 于 为 基 数决 定 型 淮南 梅 雨 期 长 或 出梅 水 稻 穗期 暴 发成 灾 后 有 台风 倒 槽 : 淮 北 雨 季长 . 均 有 利 本世纪初以来 . 江苏省先后 于2 0 0 5 、 于 褐 飞 虱迁 入 褐 飞虱 生 育 的 最适 温 2 0 0 6 、 2 0 1 2 年 连 续 特 大暴 发 。一 般 危 度 是 2 2 ~ 2 8 ℃. 相对湿度8 0 % 以上 盛 害损 失 1 0 %~ 2 0 %. 严 重 危 害损 失超 过 夏 不 热 、 晚秋 不 凉 , 凉夏 暖秋 、 多雨 湿 5 0 %、 甚 至 绝 收 润 是 种群 增 殖 和 危 害 的有 利 条 件 . 此 发 生规 律 系 气 候 决 定 型 。夏 季 日最 高 温 度 ≥
有 抑 制作 用 . 高 温持 续 时 间 越 长抑 制 作 用 越强 。 但 在 中稻 田 因水稻 群体 生 长量大 , 植 株 下 部 的株 间温 度 比大气

种植技术-褐飞虱如何防治?

种植技术-褐飞虱如何防治?

种植技术-褐飞虱如何防治?治褐飞虱,要根据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特点,适期用药,并根据田间褐飞虱的发生情况选用适当的杀虫剂。

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特点褐飞虱为迁飞性害虫,在北纬25°以北不能越冬,每年虫源逐代、逐区、呈季节性南北往返迁移。

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褐飞虱一般在7月中下旬以后迁入,通常在台风等由南向北的气流过境时形成迁入峰。

每次迁入的成虫,数量一般不会特别大,不足以立即对田间水稻造成大的危害,通常在田间繁殖一两代,虫量才会增加到足以对水稻造成危害的程度。

褐飞虱成虫寿命长,产卵期长,产卵量大。

在温度26~28℃条件下,褐飞虱雌成虫寿命为15~25天(在17~20℃时寿命长达30天)。

雌成虫繁殖力强,每头产卵150~500粒,多的(特别是短翅型成虫)可达700~1000粒;产卵盛期历时10~15天,产卵高峰期通常持续6~10天。

褐飞虱卵完成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与气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在15℃、20℃、25℃、28℃及29℃恒温下卵期分别为26.7、15.2、8.2、7.9及8.5天,在28℃左右卵期最短,在25℃左右温度下孵化率最高。

褐飞虱危害水稻可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方面。

直接危害是直接吸食水稻汁液,消耗稻株养分,造成危害。

褐飞虱的成虫、若虫都能吸汁危害水稻。

间接危害是褐飞虱成虫、若虫刺吸汁液和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和感染菌核病,其排泄物滋生霉菌,还会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褐飞虱防治策略水稻对褐飞虱有较强的耐害能力,田间有少量褐飞虱发生时,水稻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一般不需要用药防治。

但在褐飞虱大发生的年份,如果水稻生长前中期褐飞虱迁入量大,应及早用药控制田间害虫数量,减少害虫基数。

在水稻生长前中期预防性用药,防治指标一般为每百穴500头,也就是一穴有5头左右。

到水稻生长中后期,褐飞虱防治指标一般为每百穴1000头,也就是一穴有10头左右。

离收获期不远的水稻,茎秆等组织老化,耐褐飞虱危害的能力强,防治指标可以适当提高。

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作 物 门诊 ・
褐 虱 生律 防方 飞 发 规 及 治法


豳 咨
126o丰 ’帅 可 电 56¨ 壮 矮保收 干 嗍' -2 5 -53 69壮 本 瞵部 ’ 7 o 话 8n 术 0
编 辑 : 蓉 商
s a go g u n n .e.a h n r n @h io gn t c
褐 飞 虱 在 江 苏 省 发 生 程 度 表 现 为 基 数决 定 型 和 气候 决 定 型两 种 迁 入早 , 殖早 . 害时间长 . 生重 。 增 危 发 迁 入 量 越 多 . 生 量 越 大 . 生 程 度 发 发 褐 飞 虱是 一 种 远 距 离 迁 飞 能 力 为 基 数决 定 型 。 淮南 梅 雨 期 长 或 出梅 淮 均 强、 繁殖 速 度 快 的水 稻 单 食 性 、 发 后 有 台 风倒 槽 ; 北 雨季 长 , 有 利 常 性 害 虫 . 适 宜 的环 境 条 件 下 , 于 于褐 飞 虱迁 入 。 飞 虱生 育 的最适 温 在 易 褐 水稻 穗 期 暴 发 成灾 。本 世 纪 初 以 来 , 度是 2 ~ 8 .相 对湿 度8 %以上 。 22℃ 0 盛 江苏 省 先 后 于 2 o 、0 6 连 续 特 大 夏不 热 、 0 52 0 年 晚秋 不 凉 , 凉夏 暖秋 ” 多 雨 “ 、 暴发 。 般 危 害 损 失 1 %~ 0 。 重 湿润 是 种 群 增殖 和 危 害 的有 利 条 件 . 一 0 2% 严 此 系气 候决 定 型 季 日最 高 温 度 ≥ 夏 危害 损 失超 过 5 % 、 至绝 收 。 O 甚 发 生 规律 3 .℃ . 日平 均 温 度> 0C 褐 飞 虱 35 或 3 ̄对 高温 持 续 时 间越 长 抑 制 褐 飞 虱为 喜 温 性 害虫 . 江 苏 省 有 抑 制 作 用 . 在 但 不 能 越 冬 。 虫 有 趋 光 性 、 绿 性 和 作 用越 强 在 中稻 田因 水稻 群 体 生 成 趋 植 远 距离 迁 飞 特 性 。 苏 省 每 年初 来 虫 长量 大 , 株下 部 的棵 间 温度 比大 气 江 ℃左 右 .秋 季 日平 均 温 度 低 源 均 由南 方 ( 要是 南 岭 地 带及 其 以 主 温度 低3 7℃ 严 5 南 )随 暖湿 气 流 长距 离 迁 飞 而来 常 于 1. . 重 影 响其 生 存 和危 害 。 二、 田间诊 断 年 苏 南 和沿 江 在 6 下旬 初 见 迁 入 . 月 7 月 上 中旬 出 现 第 一 次 迁 入 高 峰 . 月 7 褐 飞 虱 是 累积 性 危 害 水稻 . 主要 2 日左 右 出现 全 省迁 人 高 峰 。 飞虱 危 害 期在 水 稻 圆秆 拔节 期 至乳 熟期 . 0 褐 用 在 本 省 淮 北 及 江 淮 稻 区 能 完 成 两 个 以成 虫 和若 虫 群 集 在稻 株 下 部 . 刺 完 整 世 代 . 江 南 和 沿江 稻 区能 完成 吸式 口器 吸 食 汁液 水 稻 孕 穗 期 受 在 叶 生 甚 三 个 世 代 次 迁 入 的长 翅 型 成 虫 为 害 , 片 发黄 , 长 矮小 . 至不 能抽 初 穗 。 熟 期受 害 , 粒 重减 轻 . 粒 增 乳 千 秕 第 四 f) 。 卵 繁 殖 的 子 代 为 第 五 1代 产 加 . 重 时 引 起 稻 株 下 部 发 黑 . 泥 严 齐 () , 2 代 条件 适 宜 时 第 五 ( ) 羽 化 的 2代 瘫倒 .叶 片青 枯 ,俗 称 “ 冒穿 ” “ 、 透 短 翅型 成 虫 较 多 .再 繁 殖 的第 六 ( ) 3 ;并 引起 纹 枯 病 、菌 核 病 加 重 发 代 是 主要 危 害 代 ( 简称 主 害 代 )从 迁 天 ” 。 入代一繁殖代一 主害代 . 呈隔代暴发 生。 褐飞虱还能传播某些病毒病 。 型 相 。 北及 江淮 中稻 区第六 ( ) 羽 淮 3代 三、 防治 技 术 1防 治 策 略 坚 持 “ 上 压 下 ” . 治 化 的 成 虫 绝 大 多 数 为 长 翅 型 向 外 迁 出 各世 代 成 虫翅 型具 明显 的 长短 长 防 治 策 略 。 践 表 明 . 期 用 药 防 治 实 早 交 替现 象 部 单季 中晚 稻 区第六 ( ) 稻 飞 虱 。 南 3 由于 水 稻 生 长 量 小 . 吸 性 内 代成 虫部 分居 留 , 第 七 () 繁殖 4 代继 续 强 , 因而 用 药量 少 . 治效 果 好 . 以 防 可 危害, 暖秋 年份第 七 ( 代 发生 较多 。 4) 较 好地 控 制 下 一代 的虫 量 . 减轻 下 一

褐飞虱的饲养及抗褐飞虱水稻鉴定方法

褐飞虱的饲养及抗褐飞虱水稻鉴定方法

植物保护 2016年第11期 褐飞虱的饲养及抗褐飞虱水稻鉴定方法张玮珊1,姜虹芮2,吕建群3,(1.成都七中,四川成都610041;2.成都树德中学,四川成都610031;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摘 要:本文简述了褐飞虱虫源饲养的基本工具、条件和方法,并对22份水稻材料进行了褐飞虱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和网室接虫鉴定。

结果表明,抗飞虱对照材料Ptb33及含有纯合抗虫基因(R)或杂合抗虫基因(H)的水稻材料,网室接虫鉴定抗性级别为1~5级,具有较好的褐飞虱抗性;感虫对照TN1及含有感虫基因(S)的材料抗性级别为7-9级,均表现为感虫。

关键词:褐飞虱;饲养;抗性鉴定;分子标记;抗虫基因1 褐飞虱虫源饲养条件及工具褐飞虱的饲养工具主要包括养虫室、养虫架、养虫笼及一些必备的操作用具等。

1.1 养虫室15~20m2温室,装一台冷暖型1.5匹空调机,要求用水用电方便。

1.2 养虫架用角铁焊置成高1m,长1.2m,宽1.1m支架,置放在地上。

1.3 养虫笼在养虫架上面放置长宽均为1m,高为1.5m的框架上,再装上4支50W节能日光灯。

四周和顶部均为纱网,一面为门且要合缝,以防天敌进入(图1)。

1.4 饲养盆在市场上购买的长0.8m,宽0.5m,高0.2m的塑料盆。

1.5 其它用具塑料盒(10cm×50cm×3cm)、定时器、培养架等。

1.6 饲养环境条件温度控制在26~32℃,湿度控制在85%以上。

2 饲养方法2.1 饲养苗培育将感虫品种TN1种子均匀地撒播在事先放有湿润纸巾的塑料盒内,整齐地放在培养架上,盖上薄膜,2~3d后即可出芽。

2.2 褐飞虱饲养将3叶1心的饲养苗放入塑料盆中,加入适当的水,把褐飞虱虫源放在盆中饲养苗上,经过连续繁殖加代获得充足虫源。

图1 部分饲养工具3 抗褐飞虱水稻的鉴定3.1 抗性鉴定材料以公认的抗飞虱水稻材料Ptb33为抗虫对照,以TN1为感虫对照,另选择22份水稻育种材料进行鉴定。

水稻褐飞虱及其防治水稻,褐飞虱,病虫防治

水稻褐飞虱及其防治水稻,褐飞虱,病虫防治

水稻褐飞虱及其防治水稻,褐飞虱,病虫防治褐飞虱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首要害虫,单食性,只能在水稻和******稻上取食与繁殖,以成、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刺吸稻株汁液,使谷粒千粒重减轻,瘪谷率增加,为害严重时能引起稻株倒伏,俗称“冒穿”,导致严重减产或失收。

褐飞虱为害还能加重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的发生。

1.形态特征。

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体褐色至黑褐色,具油状光泽,头顶向前突出,略呈正方形。

颜面中央不凹陷。

额及颊均黄褐色,小盾板暗褐色,有3条隆起线。

短翅型雌虫体长3~4毫米,腹部肥大,腹端钝圆,前翅伸达腹部第5~6节。

(1)卵。

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排列成一条卵条,卵粒香蕉形,长约1毫米,宽0.22毫米,卵粒双行排列。

(2)若虫。

卵圆形,淡褐或黑褐色,分5龄,3龄后胸背面翅芽明显。

2.发生特点。

褐飞虱抗寒力弱,在北纬25度以北我国中北部稻区不能越冬,南方稻区虽有少量过冬虫源,但因春耕春耙最后残存的有效虫源基数甚微,因此我国每年初发生主要虫源,主要由亚洲大陆南部和热带地区迁飞而来。

在我国各地发生代数,从南向北递减,广东每年发生7~8代。

褐飞虱只有取食水稻才能繁殖后代,孕穗期至乳熟期的水稻最适合其生长发育与繁殖。

成虫有长翅型、短翅型两种。

当食料丰富环境适宜时,产生短翅型成虫。

该型为居留型,繁殖能力和对环境适应性强,增殖快。

当食料与环境不适宜时,则易产生长翅型成虫,翅发达,腹较小,具有扩散和远距离迁飞的能力。

成虫多在晚上及清晨羽化,有强烈的趋光性,羽化后2~5天交尾,一生可交尾2~3次。

成虫在下午及夜间产卵,以青嫩的稻株产于叶鞘组织内为多,水稻衰老时,则以叶片基部中脉组织内比例较大。

每头雌虫可产卵300~700粒,最多可达1000余粒。

褐稻虱有好湿趋荫的习性,在田间栖息部位一般以离水面10厘米范围内较多。

生长发育适温为20~30℃,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在80%以上,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是大发生的气候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和方法
昆虫。

褐飞虱,是1997年秋天在中国浙江阜阳县收集的。

这些虫子在26到30摄氏度和百分之八十的相对湿度在与12到14小时的光周期环境下在易受感染的多种NT1型的水稻中培育八代。

现在的研究将以出生一天的第九代褐飞虱若虫为对象。

喂养。

为了设计出最好的人工稻飞虱喂养饲料,我们通过表格正交阵列进行了252次饲料设计实验,最终确定了40种营养物质是所必须的。

结果显示一些营养成分包括蔗糖、大部分氨基酸和一些维他命的代谢平衡是在成长中的稻飞虱所必须的。

在MMD-1的营养物质平衡方面做了些改变之后,我们得到了适合抚养中稻飞虱的化学饲料D-97(表一)。

.
在准备这个饲料是,所有的氨基酸、维他命(除了抗坏血酸外)和微量金属元素(除了FeCl3.6H2O除外)配成2×、10×和100×的储藏溶液,如果一次没用完就起独立的储藏在负二十度冰箱里。

娶一个烧杯加入氨基酸、蔗糖
磷酸二氢钾、六水合氯化镁和六水合氯化铁将混合物搅拌直到所有成分都完全溶解。

之后维他命和微量金属离子储存液和抗坏血酸溶液(用前分别配成10×的储藏液)加进去。

然后用百分之四的氢氧化钾将PH调到6.8,再用蒸馏水将饲料稀释到所要的浓度。

最后用0.45微米细菌过滤器将溶液过滤灭菌再储藏到负二十度冰箱里以备用。

这种确定的化学饲料MMD-1和易受感染的水稻TN1作为控制元件。

饲养程序。

长15.0厘米直径2.5厘米的玻璃圆筒将作为人工饲养褐飞虱的器皿。

人工饲料放在封在喂养室末端的一个开口的两层拉伸的封口膜(大概是原来面积的四倍)之间并每两天更换1次。

喂养室的另外一个开口在将测试的昆虫放进去后用尼龙网布封起来。

喂养室用一片湿的黑色棉布包裹起来,但是有人工饲料的一边要暴露在光下。

昆虫能通过刺穿内层的封口膜的饲料小囊而感觉到饲料的存在。

二十五只出生一天的若虫被放进每个喂养室中,并做四个相同的重复。

没两天记一次死亡率直到第一只成虫出现。

新出现的成虫(在二十四小时内新出现的)每天统计一次并在精确度0.01毫克的天平上对每个个体进行称量。

褐飞虱被培养在不包含稻株的人工饲料中。

出现后的成虫在被转移到产卵室(一只雌虫和一只雄虫被放到每个产卵室)之前用人工饲料喂养在喂养室三天来测量雌性的繁殖能力。

产卵室的直径和喂养室一样,但是它只有3.0厘米长。

产卵室的一个开口用人工饲料小囊封住另外一个开口用包含有由Koyama准备的昆虫能感觉得到人工饲料的存在并将卵产在其中的产卵媒介(百分之五的蔗糖、0.004摩尔每升的水杨酸、PH6.5)的小囊封住。

没两天从媒介中移走所产的卵并将卵在蒸馏水中存放六天之后在潮湿的滤纸上孵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