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语言《爱的故事》教案
中班语言教案:爱的故事

中班语言教案:爱的故事第一章:认识爱教学目标:1. 了解爱的含义,感受爱的存在。
2. 培养幼儿表达爱意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讨论爱的含义,引导幼儿感受到爱的存在。
2. 学习用语言表达爱意,如“我爱你”、“我喜欢你”。
教学活动:1. 讨论: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感受到的爱,如家人、朋友对自己的关爱。
2. 角色扮演: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语言表达爱意。
第二章:爱的传递教学目标:1. 学会通过行动传递爱,关心他人。
2. 培养幼儿分享意识。
教学内容:1. 讨论如何通过行动传递爱,如帮助他人、关心他人。
2. 学习分享意识,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
教学活动:1. 讨论:引导幼儿谈论如何通过行动传递爱,如帮助他人、关心他人。
2. 实践:设置情景,让幼儿亲身体验通过行动传递爱的过程。
第三章:爱的表达教学目标:1. 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爱意,如肢体语言、绘画等。
2. 培养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学习用肢体语言表达爱意,如拥抱、亲吻。
2. 利用绘画表达爱意,创作爱的作品。
教学活动:1. 讨论:引导幼儿谈论如何用肢体语言表达爱意。
2. 实践:让幼儿通过拥抱、亲吻等方式表达爱意。
3. 绘画活动:让幼儿利用绘画表达爱意,创作爱的作品。
第四章:爱的故事分享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倾听和讲述故事的能力。
2. 引导幼儿从故事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内容:1. 分享爱的故事,让幼儿学会倾听和理解故事内容。
2. 讨论故事中的爱的行为,引导幼儿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活动:1. 讲故事: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2. 讨论:引导幼儿谈论故事中爱的行为,如帮助、关心他人。
第五章:爱的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行为习惯。
2.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爱。
教学内容:1. 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爱,如帮助他人、关心他人。
2. 设置情景,让幼儿亲身体验关爱他人的过程。
教学活动:1. 讨论:引导幼儿谈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爱。
爱的故事中班教案通用

爱的故事中班教案通用教材:《爱的故事》适用年级:中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并理解爱的概念;2. 学生能够通过听故事的形式,体验和感受爱的力量;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表达他们对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1. PPT或者图片资料:儿童插图书籍《爱的故事》;2. 爱的符号:“心形”图标;3. 班级中一本寓言书籍,在本课中用来讲述“爱的故事”;4. 讲故事中的人物卡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 打开PPT或出示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爱的符号:“心形”图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代表了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爱的概念,让他们通过回忆和自己的理解,简单说出对爱的定义。
二、讲故事(15分钟)1. 引导学生到集体活动区,让他们坐成圈,自由的选择一个舒适的位置。
2. 使用寓言书籍,向学生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3. 在故事中,引入一些可爱的动物或人物角色,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不同的爱。
可以使用卡片来代表角色,并给每个角色起一个名字。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故事结束后,帮助学生回忆故事内容并表达他们对故事中的爱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体验和感受到爱的力量的?在哪些情况下,他们感受到了爱?他们觉得爱是什么样的感觉?3. 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和回答:- 你们觉得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爱是什么声音?为什么?- 如果你是一种爱,你会是什么样的爱?为什么?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和模仿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爱的理解和感受。
2. 让学生重新坐回座位,并准备一些材料,如彩纸、颜料、画笔等,让学生自由创作一幅表达爱的画作。
3. 学生完成作品后,让他们逐个展示并解释自己的作品,分享他们对爱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总结今天学到的关于爱的知识和感受。
2. 给学生展示其他寓言故事或儿童书籍,让他们选择一本,继续深入探讨爱的主题。
中班语言教案:爱的故事

中班语言教案:爱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能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爱的主题。
能根据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2. 技能目标:能够参与小组讨论,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爱的认识,体验关爱他人的情感。
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故事名称:《猜猜我有多爱你》2. 故事简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爱的主题。
参与小组讨论,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 难点:用简单的语言,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法:通过图片、卡片等教具,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2. 互动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与幼儿互动,解答幼儿的疑问。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爱的情感。
通过歌曲、舞蹈等形式,让幼儿体验爱的美好。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故事课件:《猜猜我有多爱你》图片、卡片等教具角色扮演道具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活动室适当的座位安排,便于幼儿观看课件和参与讨论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一首关于爱的歌曲导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对爱的理解,引出故事主题。
2. 故事讲解:教师使用课件,讲述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
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幼儿关注故事细节。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参与讨论,解答幼儿的疑问。
4. 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鼓励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故事的主要情节。
5.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爱的情感。
通过歌曲、舞蹈等形式,让幼儿体验爱的美好。
七、作业设计1. 回家后,幼儿向家人讲述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爱的故事》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爱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爱的概念和表达方式;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父母、家人和朋友的爱;3.能够听懂并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和经历。
二、教学内容故事《爱的故事》三、教学重难点1.帮助孩子理解爱的概念和表达方式;2.通过故事让孩子感受到各种不同的爱以及体会别人的爱。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或者歌曲唱跳活动,帮助孩子放松身心,进入愉悦的状态。
2. 引入故事教师向孩子介绍故事的主题和要点,引导孩子理解故事中所描述的爱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用一些问题和图片来激发孩子的思考和想象力。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爱吗?”或者“你们曾经感受到过哪些爱呢?”3. 讲故事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和语气向孩子讲述故事,让孩子了解故事所描述的情节和人物经历。
4. 问答互动教师可以针对故事情节中发生的事件进行问答,帮助孩子理解人物的感情和经历,认识到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
例如:“大象因为什么而哭了呢?”或者“母亲为什么会去偷鱼呢?”5. 认知探究教师可以借助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让孩子思考并回答一些问题,帮助孩子理解爱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例如:“你们会怎样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呢?”或者“你们认为朋友之间的爱是什么样的呢?”6. 情感呈现教师可以启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呈现的各种爱和情感。
例如:“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和大象一样的难题?”或者“你们感受到父母对你们的爱了吗?”7. 活动延伸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与故事相关的延伸活动,如绘画、手工、角色扮演等,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故事中所描绘的世界和情感,进一步理解爱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通过教学活动,让孩子了解到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心灵,并培养了他们表达自己情感和想法的能力。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情感状态和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关爱,进而激发出每个孩子的表现潜力。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爱的故事》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爱的故事》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爱”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2.能够通过听故事、角色扮演和绘画等形式,理解爱的情感内涵。
3.能够用简单句子表达自己的爱和对他人的关爱。
教学准备1.教学PPT或黑板、彩色粉笔。
2.《爱的故事》的绘本(可以是老师自己编排的故事)。
3.画纸、颜料、刷子和彩色笔等。
教学步骤1. 热身引导以问答方式来引导孩子们探究“爱”的含义。
•老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爱”吗?•学生:知道。
•老师:那爱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就是喜欢别人,愿意关心和照顾别人。
•老师:那你们觉得爱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学生:可以用言语、行动和思想等来表达。
通过以上的问答,激发孩子们对“爱”的思考和热情,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2. 故事分享通过阅读《爱的故事》或老师编排的其它适合中班儿童的故事,诱导孩子们感受故事中的爱情,以及爱情给人带来的心情和影响。
在阅读故事时,老师要注意把握适当的语调和声音变化,以便引导孩子们产生情感共鸣。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用图片或动作来生动地展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
3. 角色扮演在共同理解故事情节后,老师可以结合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让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
以“爱的故事”为例,可以让孩子们扮演主人公的爸爸、妈妈和小兔子等。
在角色扮演中,老师需要适时地引导孩子们表达出自己的爱和对他人的关心。
4. 绘画创作在角色扮演结束后,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根据故事情节或自己的想法,进行绘画创作。
老师可以提供色彩和形状的启发,给孩子们提供合适的画纸和颜料等。
在画画的过程中,老师要适时地倾听孩子们讲述他们画画的想法和体会。
教学总结通过以上的活动,孩子们可以生动地感受到“爱”的内涵和情感,而且也可以表达出自己对他人或事物的关爱。
为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爱,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更多的语言活动或卡片制作等。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对中班教学有所启示。
爱的故事幼儿园教案

爱的故事幼儿园教案教学内容:爱的故事适用年龄:3-6岁幼儿教学目标:1.学习关于爱的概念,并了解到爱可以表达在行动中。
2.培养幼儿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提高幼儿的情感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教具:幼儿绘本《谢谢你,老爷爷》、幼儿画笔和彩色纸、糖果等小奖品。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教师首先向幼儿介绍本次课程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吧。
”故事讲解:教师向幼儿们讲述绘本故事《谢谢你,老爷爷》。
在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孩子遇到了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老爷爷,老爷爷在公园里遇到困难,孩子看见后主动去帮助他,并且陪着老爷爷玩了一整天。
最后,孩子与老爷爷分别时感到非常的舍不得,但他对老爷爷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谢谢你,老爷爷,谢谢你教给我什么是爱。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幼儿们进行讨论:“大家觉得故事里的孩子是怎样表达对老爷爷的爱呢?”让幼儿自由发言。
引导幼儿们思考,爱可以通过行动来表达,比如帮助别人、陪伴别人、关心别人等。
绘画活动:教师提供彩色纸和画笔给幼儿,让幼儿们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爱的形象,可以是一颗爱心、一张笑脸、一对手牵手的人等。
鼓励幼儿们在绘画过程中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
分享展示:每位幼儿完成绘画后,教师请他们到前面进行分享。
鼓励幼儿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自己画的图案,并分享自己对爱的理解。
奖励互动:教师提供一些小奖品如糖果给幼儿作为奖励,并鼓励幼儿们互相赠送礼物,展示他们对别人的爱和关心。
教师可以提问:“你为什么要送这个礼物给他呢?”结课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并且通过绘画和分享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爱的理解。
爱是一种行动,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关心和陪伴别人来表达爱。
下次,当我们遇到需要帮助和关心的人时,都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哦。
”最后,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唱一首歌曲《爱,收获真多》,为课程画上完美的句号。
评估方式:通过观察幼儿在绘画和分享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课堂讨论中的回答,评估幼儿对爱的理解程度。
《爱的故事》教案

《爱的故事》教案爱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使用与爱的故事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2. 能力目标:通过故事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说能力,提高他们对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爱的敏感性和关怀他人的意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爱的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听说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与爱的故事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爱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爱的故事阅读材料,图片和视频资源。
2.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和分享他们对爱的理解和感受。
2. 提问导入:什么是爱?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Step 2:阅读故事片段1. 教师呈现故事片段并播放: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个故事片段,可以是故事的开头或高潮部分,让学生通过阅读或听力理解故事情节。
2. 阅读理解:教师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故事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Step 3:词汇与表达1. 教师呈现重要词汇:教师介绍和呈现与爱的故事相关的重要词汇,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和意义。
2. 练习运用:教师设计一些与词汇相关的练习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词汇和表达。
Step 4:情感培养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和分享一些真实生活中的爱的故事,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他人的关怀。
2. 资源分享:学生可以选择向全班分享一些自己收集到的或自己创作的爱的故事资源,如歌曲、电影、书籍等。
Step 5:合作任务1. 学生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合作创作一个爱的故事,可以是自己编写的,也可以是改编自其他故事。
2. 呈现与分享:让每个小组上台呈现他们的故事,全班同学进行观看和评价。
爱的故事幼儿园教案

爱的故事幼儿园教案教案:爱的故事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爱的理解,感受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爱”的图片或卡片。
2. 讲故事的道具(例如:玩具动物等)。
3. 班级音乐播放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空白问答:老师展示“爱”的图片或卡片,询问幼儿他们对爱的了解。
鼓励幼儿简单地回答。
2. 讲述爱的故事:老师运用道具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比如小狗和小猫之间的友谊故事,鼓励幼儿聚焦故事中的情感体验。
3. 提问:老师以开放性问题的形式,引导幼儿思考并提出观点:故事中有哪些地方让你感触最深,为什么?活动展开:1. 小组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自由讨论故事中的情感体验,并从所展示的图片中选择一张,代表小组讨论的结果。
2. 情感表达活动: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呈现小组讨论结果,并通过表情、动作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情感体验。
3. 表演:根据故事内容,鼓励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中的情节,并以小剧场的形式呈现给全班。
4. 创作绘画: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爱的理解,绘制一幅描绘爱的画。
鼓励幼儿描述自己的绘画作品。
课堂总结:1. 集体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讨论得出的感悟,并分享绘画作品。
2. 总结讨论:总结教学内容,鼓励幼儿回顾自己对爱的理解和故事中的情感体验。
3. 音乐活动:播放一首关于爱的歌曲,带领全班进行简单的舞蹈或音乐表演。
延伸活动:1. 家园合作:鼓励幼儿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体验带回家,与家长分享,并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创作一幅关于爱的画面,然后在班级展示。
2. 故事创作:鼓励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创作自己的爱的故事,并在班级或学校活动中表演。
评价方法: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观察幼儿创作绘画和表演时的表达和呈现水平。
3. 查看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注: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中班语言《爱的故事》教案
活动要求:
通过真实的“爱的故事”的分享交流,体验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爸爸、妈妈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
活动流程:
情境讨论(初步感受父母的爱)--交流体验(被爱的感受)--师生互动(激发幼儿爱的愿望)
材料与环境创设:
经验准备:听爸爸、妈妈讲小宝宝的故事;物质准备:创设分享交流的环境,提供幼儿表证的实物及背景音乐。
活动指导:
一、情境讨论
1.边听边回忆小朋友想念陈老师时,录下的感人的话。
提问:这些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2.教师讲述《陈老师爱宝宝》的故事。
插问:(1)宝宝这么小,为什么就说他“做夜班?”(2)陈老师和宝宝的爸爸到底爱不爱宝宝?你们是怎么着出来的?
3.小结:陈老师和宝宝的爸爸都是爱宝宝的,爱的方式是不同的,是各种各样的。
二、交流体验
1.启发幼儿自述故事
刚才你们都说陈老师和宝宝的爸爸是很爱宝宝的,你们的眼睛也很亮,你们也有许多爸爸、妈妈爱你们的事情,你们可以讲给大家听听吗?
2.在师生共同的交流中,帮助幼儿理解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
(1)夏一帆的故事--“脚肿了,妈妈哭了”
插问:
①帆帆有脱鞋子的坏习惯,猜猜妈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②妈妈为什么会哭?③夏一帆的妈妈爱不爱他?(幼儿小结)
(2)倪品故事--“我的肚脐”
提问:你从哪里看出来妈妈是很爱他的?
(3)沈佳依的故事--“我一直喜欢到铁轨上去兜一圈”
插问:
①爸爸是怎么做的?②为什么爸爸不带她去公园、超市玩,而带她去看铁轨呢?③说明沈佳依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师生共同小结)(4)朱健宁的故事--“杯子宝宝,我再也不扔你了”
插问:
①爸爸、妈妈骂你,打你时,心里怎么想?②爸爸、妈妈心急了,是不是就不爱孩子了?为什么?(幼儿结合自身经验重点讨论)③现在宁宁扔杯子的坏习惯有没有改掉呢?是怎么会改掉的?④宁宁应该感谢谁?为什么?(幼儿小结)
3.总结归纳
老师听了你们的故事,真感动。
你们的爸爸、妈妈确实是很爱你们的,而且不同的爸爸、妈妈,用了不同的爱孩子的方法。
你们的眼睛也真亮,爸爸、妈妈的爱都被你们发现了,以后老师还跟小朋友一起学学怎么样来爱爸爸、妈妈,好吗?
三、师生互动(激发爱的愿望)
你们看谁来了?(音乐响起)
1.陈老师以爱的神态抱着宝宝步人孩子们中间,让幼儿感受母亲爱孩子的情感。
2.师生交流:
(1)小朋友你们想我吗?我的宝宝可爱吗?
(2)老师,这么小的宝宝你是怎么爱他的?
(3)你们来抱抱他,如果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么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