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26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公开课)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及其在威尼斯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威尼斯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威尼斯小艇的特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关注世界文化遗产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威尼斯小艇的特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威尼斯小艇与我国江南水乡的船只的区别。
(2)如何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展示威尼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美丽的水上城市。
(2)简介威尼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城市的特点。
2.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注意读音、书写。
(2)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4.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威尼斯小艇的特点。
(2)分组讨论:威尼斯小艇在威尼斯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多媒体教学(1)展示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
(2)播放威尼斯小艇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艇的魅力。
6.课堂小结(2)强调威尼斯小艇在威尼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威尼斯小艇的画。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段落,进行仿写。
3.收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其在威尼斯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威尼斯的小艇》教案【优秀8篇】

《威尼斯的小艇》教案【优秀8篇】五年级下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A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标志,同学们,看看这些资料,猜猜它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播放课件,如: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北京的天安门等,最后出示了威尼斯的小艇。
)2.这是意大利的一座水上城市,出门见水。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师板书课题)3.谁来说说你在课前所了解到的威尼斯。
(在意大利北部的亚德里亚海滨,蔚蓝色的海水中散布着一百多个小岛,勤劳勇敢的威尼斯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些小岛上营建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家园,整座城市内107条水道纵横交叉,117座桥梁横跨水道,连接着108个小岛。
因此,威尼斯水城有“千桥之城”“水上城市”之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威尼斯耸立小艇桥梁纵横交叉静寂雇定祷告保姆操纵自如2.自由放声读课文,看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请文章的叙述顺序。
师随机板书:小艇样子,速度,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用途。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1.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把你认为和小艇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并用笔画出小艇的简图。
2.汇报: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像我们街头的汽车。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前半句与后半句之间的关系。
谁用一个恰当的关联词把它连起来?(因为河道纵横交叉,所以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3.威尼斯的小艇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画小艇,画完并介绍小艇的样子。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10篇】

《威尼斯的小艇》优质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本文范文为您带来的10篇《《威尼斯的小艇》优质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1、学习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那么,从课题“威尼斯的小艇”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从课文我们可以知道,课文重点写的是小艇;我补充一点,课文中写的小艇,是威尼斯的小艇。
因为威尼斯是一个水上城市,小艇特别重要;)2、很好,威尼斯是一个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3、那么,从课文的重点词“小艇”,如果你是,会围绕小艇写些什么呢?(生思考,回答:会写小艇的样子;会写威尼斯独特的水上风光;会写人们坐小艇的感受;会写小艇的重要性……)4、说得真好!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是一座闻名遐迩的水上城市,下面请大家一睹威尼斯的迷人风光。
(☆学生端坐,播放VCD影蝶。
)5、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下面谁能用一两句话谈一谈威尼斯给尼的印象。
(威尼斯很美,有纵横交叉的河流,有饰有雕塑的高大建筑物,有形状各异的桥梁,还有奇特别致的小船。
看了这美丽风光,我简直陶醉了。
)二、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1、说的很好,当我们置身于威尼斯的小艇中,会有一种“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感受,那么就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造型别致、乘坐舒适的小船。
2、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船的样子和特点的?(学生读,教师准备投影片)3、下面请大家看投影: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这也是对威尼斯小艇样子和特点的描写,和刚才()读的课文比较,那一段写得生动。
4、我们一致认为课外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那么怎么生动呢?请看投影: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优秀7篇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优秀7篇《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篇一温馨寄语:文字的美在于朗读,在读中细细品味,才会有所发现。
一、学习目标:1、认识艇、艄、舱、姆、祷、雇六个生字,会写尼、艇、叉、艄、翘、舱、姆、祷、雇、桦十个字。
2、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1、认识艇、艄、舱、姆、祷、雇六个生字,会写尼、艇、叉、艄、翘、舱、姆、祷、雇、桦十个字。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结合问题,边读边思考,在书上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反复朗读,理解文段。
四、知识连接: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的美是水和桥构成的。
今天,它是世界上没有汽车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水城大街小巷的特殊风光。
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还要狭窄,两条船不能并开,只能单行。
街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层大多为居民的船库。
连接街道两岸的是各种各样的石桥或木桥。
它们高高地横跨街心,一点也不妨碍行船。
威尼斯的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四面贯通,人们以舟代车,以桥代路,陆地、水面,游人熙攘,鸽子与海鸥一齐飞,形成了这个世界著名水城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
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公朵拉(意大利语gondola,又译为贡多拉或刚多拉)。
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
【自主学习】(问题导学)1、读一读,注上拼音。
艇()艄()舱()姆()祷()雇()2、看拼音,写词语。
niacute; tǐng chā shāo qiagrave;o威()斯小()纵横交()船()()起cāng mǔ dǎo gugrave; huaacute;船()保()()告()定()笑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老人()的河道()的桥梁()地走()地穿过()地入睡4、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填空。
这段话是围绕来写的。
《威尼斯的小艇》公开课教案范本

《威尼斯的小艇》公开课教案范本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威尼斯及其独特的小艇产生兴趣。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探求欲望。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展示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让学生对其有直观的认识。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威尼斯的风景和小艇的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威尼斯和小艇的了解和印象。
第二章:小艇的历史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掌握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结构。
2.2 教学内容:介绍威尼斯小艇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讲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包括船体结构、动力系统和航行方式。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威尼斯小艇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
第三章:小艇的驾驶和操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驾驶和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对水上交通安全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讲解威尼斯小艇的驾驶和操作方法,包括起航、靠岸和转向等。
强调水上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讲解相关规则和注意事项。
3.3 教学方法:使用模拟小艇设备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驾驶小艇的感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水上交通安全的认识和经验。
第四章:小艇的文化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在当地的culture 中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威尼斯小艇在当地文化中的意义,包括交通工具、旅游观光和节日庆典等。
介绍威尼斯小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影响和作用。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威尼斯小艇在不同场合的运用和文化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看法和体验。
第五章:实践活动:乘坐小艇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体验乘坐威尼斯小艇的感觉。
培养学生对水上交通安全的实践操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乘坐威尼斯小艇,亲身体验其在水上的行驶和操作。
《威尼斯的小艇》的教案设计优秀7篇

《威尼斯的小艇》的教案设计优秀7篇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
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范例。
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力图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小艇在威尼斯的独特作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这些特点写具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通过对重点段的朗读、想像、班级讨论交流,并设计多种学习方法,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突破重、难点教学。
教学前的准备:让学生读通课文,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弄懂生字词的意思,上网查找有关小艇的资料。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画面初步感知威尼斯及小艇。
使学生对威尼斯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
接着,以“作者为什么要选小艇写”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全文,理清脉络。
然后,精读这三个重点段落,落实训练点。
1.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默读、画批、朗读、等具有层递性的训练,自读领悟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写;接着利用电脑演示,体会作者运用比喻表现特点的独到之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欣赏作者描绘的精彩。
2.教学课文第4自然段时,给学生时间自学,并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动手设计一个提纲或表格,来表现船夫高超的技术。
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这段的过程中,还穿插介绍了威尼斯的着名景点。
3.教学课文第5、6自然段“小艇作用大”部分,让学生自由读,再从欣赏的角度,观看图片,让学生体会威尼斯月夜的“静”,之后再追本求源,引导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静”与小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悟出:作者通过描绘威尼斯月夜的“静”,是为了突出小艇与威尼斯的关系密切,衬托出小艇作用大这一特点。
最后总结课文,并让学生把训练点向课外迁移。
《威尼斯的小艇》的优秀教案优秀10篇

《威尼斯的小艇》的优秀教案优秀10篇《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五年级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
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特点,介绍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及小艇的作用,显示了这个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二、设计意图该文形神兼备,文句灵活多变,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训练的好例子。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给学生创设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孩子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读中体会小艇的作用,读中感受威尼斯动态美和静态美。
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写得生动、具体是与作者的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描绘分不开的。
三、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作用以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它在威尼斯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观赏风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每座城市都有它的重要标志,(出示课件)法国著名的艾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北京雄伟的天安门,还有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的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水上城市,有无数条水道和姿态各异的桥梁,因此具有“水城”和“百岛城”之美称。
今天我们这节课继续跟随马克。
吐温先生一起去游览威尼斯,去感受威尼斯小艇的魅力。
(板书:26威尼斯的小艇)2、复习。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作者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小艇特点的?生:比喻。
比作独木舟,写出小艇长、窄、深的特点。
(板书:长、窄、深)生: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
(板书:翘起)生: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行动轻快的特点。
师过渡:是的,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不同的特点,把小艇描写的很精彩。
使威尼斯小艇那新月一样的美丽外形、水蛇一样的灵活行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威尼斯的小艇》教案公开课

《威尼斯的小艇》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通过展示威尼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威尼斯的地理、文化和历史背景。
1.2 学生分享他们对威尼斯的印象和期待。
1.3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阅读理解2.1 教师分发《威尼斯的小艇》课文,学生自主阅读。
2.2 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三章:词汇学习3.1 教师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学生自主学习和记忆。
3.2 学生通过造句、词义猜测等方式,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3.3 教师组织词汇游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章:口语表达4.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威尼斯的小艇之旅。
4.2 学生通过口语表达,展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4.3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章:写作练习5.1 教师分发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5.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写作练习。
5.3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六章:小组讨论6.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小艇描写片段进行深入讨论。
6.2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小艇的特点和氛围。
6.3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第七章:图片展示与描述7.1 教师展示威尼斯小艇的图片,学生轮流进行描述,尽量使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7.2 学生通过描述,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7.3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更生动、准确地表达。
第八章:文化探索8.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小艇在威尼斯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等。
8.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观看视频,加深对威尼斯小艇文化的理解。
8.3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讨论威尼斯小艇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第九章:创意活动9.1 教师提出一个与威尼斯小艇相关的创意活动,如设计一款小艇或编写一个小艇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威尼斯的小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静寂、雇定、哗笑、停泊、纵横交叉、操纵自如”。
重点指导“哗笑、停泊”的读音,指导“艇”的书写,理解“操纵自如”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艇的的特点,感受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3、引导学生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运用准确的词语,恰当的比喻描写小艇的表达方法。
4、引导学生感悟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进而体会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上一课,我们从季羡林先生的笔下,看到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德国风光,感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个城市——威尼斯。
2、出示威尼斯风光图片(PPT),学生朗读小资料(PPT)。
3、那么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指导“艇”的书写。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PPT)
纵横交叉静寂雇定祷告操纵自如哗笑停泊
师:哗笑停泊这两个词的读音要特别注意,我们一起来读。
2、请4位同学接读课文,生1:第一自然段生2:2-3自然段生3 :4自然段生4:5-6自然段。
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围绕小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师随机板书:样子,驾驶技术,与生活的联系。
三、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我们刚刚从图片中看到了威尼斯的景色非常美,可作者为何要单单写小艇呢?(PPT)
(因为小艇对于威尼斯来说非常重要)
2、你是从那句话知道的呢?(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小艇的重要性的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于威尼斯而言,“大街”指的是什么?(生:河道)
汽车指的是?(生:小艇)
是啊,多么巧妙的比喻啊,作者用短短的一个句子生动的向我们展示小艇的重要作用。
四、研读课文,畅谈感受
(一)小艇的样子(2自然段)
1、同学们,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想看看吗小艇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吗?(PPT )
2、那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艇的样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找一找,看看谁能发现。
(PPT)
3、你发现作者在描写上有何特点吗?(用了三个比喻句)
4、这三个比喻都是写小艇样子的,去掉一个不也一样吗?
(生:不行,三个比喻是从三个角度来写的,写出小艇的三个特点:比作独木舟,写出了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
去掉一个就少了一个特点。
) (PPT)
5、小结。
作者用三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把小艇三个主要的特点融合在了一起,展现了小艇独特的样子。
可见作者是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小艇的特点,所以才描写得很精彩。
6、指导分角色朗读。
哪三位同学能够把小艇独特的样子通过朗读展示出来?(ppt)
建议:突出重点词语。
像新月读的美一些。
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读的轻巧一些,语速稍快。
(二)坐在小艇中的感受(3)
1、坐上这样的小艇感觉一定非同一般,请同学们静静地和老师来一次奇妙的旅行吧!
(师深情朗读: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
小艇缓缓前进,忽而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忽而挤进“小巷”。
那些哥特式的尖顶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竞相涌入眼帘。
来来往往的小艇穿梭在河道中,大家都在跟对面的朋友热情地打招呼。
微风习习,水波荡漾,令人惬意,徜徉其中,真是有说不完的情趣!)
2、同学们,这次旅行,有什么感受啊?你想说些什么呀!
生:非常惬意、舒服。
富有情趣。
具有威尼斯的特色,体验威尼斯特有的风情。
3、请同你们也带着这美好的感觉,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船夫的技术
1、我们坐上小艇后可以看到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可以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真是很有情趣。
这就不能不提到船夫,请同学们默读描写船夫的段落,看看船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快、驾驶技术熟练、老练)
2、是啊,文中有一个词就准确的写出了船夫不一般的驾驶技术。
(操纵自如)
3、从哪里能看出船夫驾驶小艇时操纵自如呢?
指名说,互相补充。
来往船只很多,他会怎样?平稳驾驶,毫不手忙脚乱
河道上非常拥挤,他会怎样?左拐右拐挤过去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会怎样?平稳穿过,速度极快
遇到拐弯时,他会怎样?做急转弯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
4、船夫的驾驶技术真是不简单!请同学们看看这两段话,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能不能去掉?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能平稳地穿过,速度非常快,能作急转弯。
“总”说明,不是一次两次,只要遇到极窄的地方,就能平稳的穿过。
“而且”“还”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更进一步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非同一般,用上这些词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赞叹、敬佩之情!
5、大家再看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不知看哪一处好。
”这句话没有直接写船夫,去掉它可以吗?(不行,因为最后一句话是侧面描写,衬托了船夫的技术高。
)
6、(PPT展示第三自然段)我用三种颜色把这段内容分成了三部分,你知道为什么吗?(先总写驾艇技术高超,再具体些,最后侧面描写)
7、让我们一起带着赞叹之情,分组朗读,再现船夫那高超的驾驶技术。
(四)小艇与人们的关系(5-6)
1、船夫的技术这样高超,那人们会坐着小艇干什么呢?快速浏览最后两段,根据表格提示,筛选主要信息。
(PPT出示表格)
2、想一想,还有哪些人会乘坐小艇干什么?(找几名学生想象)
3、师这么多人都会乘坐小艇,难怪作者说它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人们不仅白天离
不开小艇,就连晚上也同样离不开小艇。
半夜,戏院散场了……(引出第六自然段,学生齐读)。
4、想一想:当小艇怎样时,威尼斯充满活力;当小艇怎样时,威尼斯寂静入睡?
(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晚上,当小艇载走最后一批客人,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
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艇动城闹
艇停成静
5、这样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手法,让你感受到了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么关
系?
生:小艇对于威尼斯来说非常重要,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6、小结:作者在这里通过描写白天和夜晚情景,将描写事物与人们的活动联系起来、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相结合,真是十分巧妙。
7、配乐朗读。
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
老师配上音乐,男女生分角色来读一读,(男生读威尼斯沉睡之前的喧闹部分,女生读威尼斯小艇停泊后归于寂静的部分)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威尼斯的夜景!
(五)总结
师:课文学到这里,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收获。
内容上:小艇的特点、小艇与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
写作方法上: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节描写、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相结合、将描写事物与人们的活动联系起来写、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拓展
法国作家乔治桑也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威尼斯之夜》。
《威尼斯之夜》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
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景物描写特点突出。
课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比较两篇文章写法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