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pdf
初中语文八下教案电子版

初中语文八下教案电子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村、关心农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辈的艰辛,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台阶》。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遇到生字词做好笔记。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交流各自的看法。
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父亲的性格特点,如:坚韧、朴实、善良等。
3. 教师点评学生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辈的艰辛,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课堂拓展(10分钟)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父母辛勤付出的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感受亲情,珍惜家庭幸福。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主题:通过父亲的努力,展现了农村人民的艰辛生活。
2. 学生表示要努力学习,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2. 预习下节课文《芦花荡》,做好学习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亲情,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父辈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梅岭三章》优秀教案.pdf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 2 梅岭三章课时1课时一、课标要求1.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陈毅的经典之作,字里行间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者投身革命、勇于献身的凛然正气。
体裁上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游击战争的艰难不是很了解,所以背景的渗透很重要。
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在九年级上学期中有所了解,第一课中也是教学重点,本节课继续拓展加深。
四、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诵读诗歌,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理解诗歌中多种意象的含义。
3. 体会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意象,赏析修辞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六、教学过程一、学习方法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下面我们将进行诗歌《梅岭三章》的学习,这是陈毅的一组现代诗,我们用一课时完成学习。
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作者陈毅元帅,一生极具传奇色彩。
他在赣粤边梅岭开展革命斗争的传奇经历令人难忘。
他不仅身经百战,而且写诗甚多,郭沫若先生称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初中语文word教案

初中语文word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背影》、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顾父爱的主题。
2. 提问:你们对父爱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感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背影》,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式。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形象。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感恩情怀。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课文《背影》。
2.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背影》,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形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正确的家庭观念。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中教学设计(教案Word)语文8上 17 昆明的雨

17*昆明的雨一内容解读本文主要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及一些令作者印象较深的人与事。
作者选择这些昆明雨季中最能触动自己情思的事物,写出了自己离开昆明后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课文共十一段,文章由宁坤求画写起,以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来突出昆明多雨湿润的特点,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
第2段,仅以“我想念昆明的雨”一句话为一段,在内容上,点明了文章中心,奠定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这个独立成段的句子又承接了上文的画面介绍,引起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抒写。
第4、5段写出昆明的雨给作者的感受,“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第6段描写了仙人掌。
第7段描写了各种菌子。
第8段描写的是雨中的杨梅。
第9段写雨中的缅桂花。
第10段写作者对一段往事的怀念。
第11段再以“我想念昆明的雨”独立成段,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在结构上,照应第2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深情。
二技法总结1.条理清晰,线索分明。
本文叙述条理清晰,线索分明。
作者以“我想念昆明的雨”为线索,为我们叙述了昆明雨季给人的感受和昆明雨季的特点,以及雨季中的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和一些令作者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汪曾祺撷取了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情味的世界当中。
2.选材精当,描写灵活。
课文所选的事物、素材都是与昆明的雨有关的,并且都比较能够突出昆明的雨的特点。
作者对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进行多角度、多手法的描写,事事亲切,物物关情。
3.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内心情怀。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爱得醇厚。
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杨梅、缅桂花等,作为作者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其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曾祺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完整word版)《我的好朋友》教学设计.docx

1、我的好朋友一、教学目标:1、在介绍自己好朋友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对与伙伴友好相处的美好体验。
2、通过说对好朋友特点的了解,初步学会关心朋友,乐于帮助朋友。
3、通过开展“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加强班集体里同学之间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1、在介绍自己好朋友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对与伙伴友好相处的美好体验。
2、通过说对好朋友特点的了解,初步学会关心朋友,乐于帮助朋友。
三、教学准备1.我的好朋友”中的三幅图片和磁带。
2.组织学生表演“在家中招待好朋友”和提醒好朋友别跑太快的两个场景。
3.学生每人准备一份自己制作的小礼物。
四、教学方法:交流讨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五、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活动一:唱唱快乐的歌曲1、教师:今天老师给咱们班的同学们带来一首很好听的歌曲《找朋友》,喜欢吗?那就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唱起来。
2、教师:从你们的歌声中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是一群爱交朋友的好孩子。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吧!(板书课题)活动二 :说说我的好朋友1、让学生说说自己好朋友的名字,可以是一个或几个。
2、你们的好朋友真多啊!老师真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结识上这么多好朋友的。
先请同学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再说说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例如:我和王新是好朋友,因为我们两家住得很近,每天早上我们都一起来上学,放学后,我们也经常一起玩。
我和夏梦妮是好朋友,因为我每次忘了带橡皮的时候,她都会借给我,我们下课也在一起玩。
我和李敬学、贾洪雨是好朋友,因为我们都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我们经常在一起画画。
3、教师:老师知道一些小伙伴是好朋友,让我们仔细看看他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4、学生交流图意。
第一幅图:一群小朋友在球场上踢足球,他们你踢我抢,玩得多起劲啊!瞧,他们都是小球迷,他们都是好朋友。
第二幅图:小女孩云云被大黄狗吓哭了,多么需要帮助,丁丁勇敢地站出来:别怕,我走在前面。
于是他们成了好朋友。
第三幅图:同桌一起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加油。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word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环境描写,理解作者铺设情节的匠心。
过程与方法:1.任务驱动法:以“帮杨志再闯一次关”的任务来推动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导读导议:以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辩、悟。
3.合作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形成较完善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品评人物。
2.理解农民起义的可贵之处和局限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众人的言行。
2.赏析精妙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农民起义的可贵之处和局限性。
三、教学策略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导读导议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辅助以多媒体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这一天正是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酷热难当。
南山北岭,崎岖小径之间,一行十五人押着十一担金珠宝贝,走上黄泥冈。
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光天化日,在众位看官的眼皮子底下,一场八个人打劫了十五个人的好戏就这么发生了。
这就是令无数读者拍案叫绝的一场著名劫案:“智取生辰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背景介绍1.因为这篇课文是长篇小说《水浒传》的节选,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水浒传》。
2.根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我们来看看“这场劫案的背景资料”。
(1)什么是“生辰纲”?纲,为运送大批货物而编的队,如茶纲,盐纲。
“生辰纲”指成批运送的生日礼物,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生日礼物,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
在这之前,杨志曾经押送丢失了花石纲。
宋徽宗皇帝要盖万岁山,差遣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
杨志押送花石纲走黄河水路上京时,被大风把船吹翻了,丢失了花石纲,杨志因此畏罪逃跑。
可见,不论是皇帝要的“花石纲”,还是贪官要的“生辰纲”,都是搜刮民脂民膏供统治者享乐的财物,本来就是不义之财。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8黄生借书说》word教案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课文研究】一、课文朗读【暂缺】二、字词研究1、正音:(1)塞(sāi)(2)摩(mó)(3)俟(sì)(4)辄(zhé)(5)俸(fèng)(6)庋(guǐ)(7)惴(zhuì)(8)省(xǐng)(9)蟫(y ín)(10)夫(fú)2、词义理解(1)授:交给(2)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
(3)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
(4)汗牛塞屋:搬运起来累得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
这里形容藏书很多。
(5)祖父:祖父和父亲(6)无论:不用说,不必说(7)夫人:那人(8)强:勉强(9)假:借(10)虑:担心(11)惴惴:内心不安的样子,忧惧的样子。
(12)摩:抚摸(13)玩:欣赏、玩弄(14)已:停(15)不得:不能(16)若:假使(18)束:捆扎(19)庋:搁起来(20)姑:姑且(21)俟:等到(22)异日:他日,以后有一天(23)云耳:如此等等,句末语气词。
(24)好:喜欢(25)致:得到,此指购买(26)与:给(27)归:回家(28)形:显露(29)形诸梦:在梦中出现这情况。
(31)览:阅读(32)辄:就(33)省:思考(34)俸:俸禄(35)落落:堆集在一起的样子(36)素:白色(37)蟫:蛀蚀书籍的虫(38)时:经常(39)蒙:布满(40)卷轴:指裱好带轴的书画等(41)吝:吝惜,舍不得(42)固:原来三、篇章研究【注释】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①:全文第一段是全文的首领段,以平日常见之事发端,交代黄生借书,缘事而发引出下面的议论。
①生:古代对读书人的通称。
文中的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
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
《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
2024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部编版(教案Word)语文9下 12 词四首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文本库一内容解读1.上阕写秋景:围绕“异”展开。
(“异”字统领下文的具体描写,又是作者的主观感受)(1)异在肃杀凄凉。
边塞广漠,本来就很荒凉,加之秋风萧瑟、草枯叶败,更显得肃杀凄凉,与家乡清朗的秋景迥然不同。
(2)异在雁无留意。
大雁都避寒而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候鸟依时迁徙,秋雁南飞,本是极正常的自然现象,“无留意”三字写出了塞下天气的寒冷。
(3)异在边声苍凉。
城头号角吹动,四方的边声随之而起。
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
李陵《答苏武书》:“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这真是悲切苍凉的一部交响乐。
(4)异在落日孤城。
远处是千嶂万峰,丛山中孤城紧闭,茕茕孑立;放眼望去,暮霭苍茫,落日只剩下惨白的余晖。
这种充满森冷气氛的荒漠景象,使守卫孤城的将士感到心境凄凉而又孤独。
一个“孤”字,写城亦写人。
秋色肃杀凄凉是整体感觉之异,大雁的决绝是气候条件之异,四面边声是听觉之异,落日孤城是视觉之异。
2.下阕写思情:思乡之浓。
(暗含报国之心)(1)浓在万里思家。
“浊酒一杯家万里”,此句为词人自抒情怀之句。
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生乡关之思,然而一杯浊酒,又怎能消除浓浓的万里思乡之愁?(2)浓在归家无计。
“燕然未勒归无计”道出有家却不能回的原因:边患未平,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词人的心理矛盾,一方面思乡,另一方面边患未平。
虽然当时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但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的矛盾使词人充满了苦闷与悲愤。
引用典故“燕然未勒”,通过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故事,说明戍守边关的将士还没有平定边患、建立功业,那么只有强行压住对家乡的思念。
词人用典,突出了戍边将士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心。
(3)浓在羌笛愁人。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接上阕由黄昏写到深夜,表现将士们寒夜戍守的悲壮情境:白霜铺地,寒气袭人,偏偏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戍边将士的愁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格式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沁园春 ?雪》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学生
课时: 一课时
提供者:黄元
一、教学内容分析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 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静写动的手法。同时,作者在 景物描写时,还运用了互文、 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合 作学 习 的 过 程中,相互讨论, 相
互 启发,充分发挥学 生的互补作用, 培养 学生交流、 倾听、评 价意识和自主学习 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分 析:
1、词的下阕。 2、 “ 惜 ” 惜中含褒:肯定 他们是英雄;惜中含贬:批评 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时 今朝的革命英雄,新时代的人 民群众。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 对革命英雄必将主宰山河的无 比坚定的信心。
学生了解词作创作背景。
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
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
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
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
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
念,豪情激荡的写生深入阅读,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分
解思想和艺术
析:
教学上阕:
1、词的上阕。
1、诗人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雪
试比高)。展开想象的翅膀,把 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 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
后描述给大家听。 3、 重点赏析 “山舞银蛇,原
驰蜡象 ” 4、以《江山如此多娇画卷》
引出上阕末尾三句,并由学生进 行想象描绘,对写景及其中蕴含 的情感加以分析。
5、小结上阕。 6、学生对上阙进行男女分节 朗读。 教学下阕: 1、由历史背景及柳亚子的词 作引出对过渡句的理解。柳亚子 词作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 人共折腰 ”想想看,它是由《沁 园春 ·雪》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 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 雄竞折腰) 2、诗人写到了那些历史英 雄?毛泽东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由那个字总领的?(惜) 3、文章中的 “风流人物 ”指 的是什么样的人?最后三句流露 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 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在大家 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通过学生谈总结)在大
学生活动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 的看法。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 造宽松的学习氛 围,且使学生对毛泽 东又一个整体的认 识:既有雄才武略,
二、范读、听读、谈感受
教师配乐诵读,提出要求:
学生认真听读,然后谈听读
认真听准每一个字音,领会诗词 表达的感情。
感受。 1、学生尝试齐读
2、学生对齐读的朗读加以
三、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提出要求:( )注意押 1 韵( 2)注意:停顿 节奏 重音 感情 (打出幻灯片)
评价; 3、教师引出创作背景; 4、大声自由朗读,体会诗
````````````````````
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
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
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 “须”可以看 出。 其中蕴含了诗人乐观、必 胜的信心,抒发了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热爱之情。
5、作者首先总写,然后分 写。作者在分写时运用了虚实
结合的手法,先写作者看到的 景色,再写作者想到的。在写 作者看到的景色时,作者又运 用了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
````
景?是怎样的景?用作品中的语 句回答。(千里 / 冰封,万里 / 雪 飘)
2、指导前三句的朗读并重点
品析 “千里、万里、封、飘 ”这
几个词。 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
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 “领字 ” 或“一字领起 ”。你能从上片中
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 话?(望长城内外 ,, 欲与天公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
整体感受诗歌的 风格、气势。
通过多种形式的 朗读,加强学生对诗 歌朗读技巧的把握, 加深对作品感情、 意 境的体会和理解, 为 学生更好地理解这 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加深学生对作 品的感情的理解。
````````````````````
````
2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诗作前,已经接触过毛泽东同志的一些作品,初步了解了毛泽东诗词 的风格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的领悟、品味已 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诗词意境的把握还会比较肤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 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 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 中成长。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诗词,分析词中语言形象、精辟、优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1、在诵读词的过程中, 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描写的形象性, 蕴含的深刻性。 2、学习本文正确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诵读词,体会词所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 2、领略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
````
1
````````````````````
````
又有出众才华。 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比较多
的注意到他的雄才武略。其实,
他的诗词也同样堪称一绝,著名
诗人臧克家说: “毛泽东诗词是
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
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
---- 《沁园春 · 雪》
歌蕴含的情感; 5、指名朗读;并让朗读比
较成功的学生自谈经验。
四、简介作品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 1936 年 --- 抗战前
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
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
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
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
存亡的危急关头。 1936 年 2 月,
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