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伤与过冷过热的影响
化学灼伤处理原则

化学灼伤处理原则化学灼伤是指人体接触到或接触了某些化学物质后引起的损伤。
化学灼伤的处理原则主要包括立即脱离接触、迅速冲洗、中和酸碱、缓解疼痛、保护伤口等。
1. 立即脱离接触:当发生化学灼伤时,需要尽快脱离与化学物质的接触,避免继续造成损伤。
可以通过迅速将受灼伤部位移出污染区域或将化学物质从皮肤上刷掉等方式进行。
2. 迅速冲洗:在脱离接触后,需要立即将受伤部位用大量清水进行冲洗。
冲洗的时间应持续20分钟以上,不能因为疼痛或其他原因而中断。
冲洗的水流应保持连续,保持一定的水压力。
冲洗的目的是将化学物质稀释、稀释和冲走。
3. 中和酸碱:在化学灼伤中,对于酸碱灼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中和酸碱。
一般情况下,对于酸性灼伤,可以用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NaOH)溶液进行中和。
对于碱性灼伤,可以用酸性物质如硼酸溶液进行中和。
需要根据化学物质的具体性质选择合适的中和剂,并要注意中和过程中会产生剧烈反应,需要保护好自己。
4. 缓解疼痛:化学灼伤常伴随剧烈疼痛,可以通过口服镇痛药或局部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同时,也可以冷敷患处,用冷水或冷湿毛巾冷敷,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5. 保护伤口:在化学灼伤后,需要保护伤口,防止感染和进一步损伤。
可以使用无菌敷料进行覆盖。
对于面积较大或严重的化学灼伤,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进一步诊断和处理。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灼伤处理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 不要使用中性物质中和酸碱。
虽然中性物质在酸碱中能够中和,但其会产生大量热,加重烧伤。
因此,中和酸碱时应按照酸碱性质选择相应的物质。
2. 注意安全防护。
在处理化学灼伤时,需要佩戴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防护设备。
同时,需要将患者迅速移出污染区域,并确保自己的安全。
3. 避免剧烈冲洗。
尽管冲洗是化学灼伤处理的重要步骤,但应避免用过热或过冷的水进行冲洗,以免造成烫伤或冻伤。
综上所述,化学灼伤处理的原则包括立即脱离接触、迅速冲洗、中和酸碱、缓解疼痛、保护伤口等。
高温烫伤危害特性包括

高温烫伤危害特性包括高温烫伤危害特性包括高温烫伤是常见的意外伤害,它的发生往往带来严重的后果。
了解高温烫伤的危害特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此类事故。
以下是关于高温烫伤危害特性的详细讨论。
1. 严重疼痛:高温烫伤会导致剧烈而持续的疼痛。
当皮肤和身体组织与高温物质接触时,热能迅速传递给周围组织,破坏细胞结构和神经末梢。
这种疼痛可能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加剧了受伤者的痛苦程度。
2. 皮肤组织破坏:高温烫伤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组织破坏。
轻微的烫伤往往只导致皮肤表面红肿和疼痛,但严重的高温烫伤可能造成深层组织损伤、烧伤、甚至组织坏死。
这种皮肤组织破坏不仅影响外观和自尊心,还可能导致功能障碍和长期身体伤害。
3. 感染风险增加:高温烫伤后的皮肤破损为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提供了进入体内的途径。
由于皮肤的防御层被破坏,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
感染可能导致皮肤感染、炎症、蜂窝织炎、疖肿和烧伤部位的脓肿等并发症。
4. 烫伤后的瘢痕和疤痕:严重的高温烫伤可能导致较大的烧伤和皮肤损伤,进而形成瘢痕和疤痕组织。
这些瘢痕和疤痕可能导致身体功能障碍、关节僵硬、皮肤收缩和外观变化。
此外,瘢痕和疤痕组织的存在也可能给受伤者带来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5. 呼吸道伤害:高温烫伤不仅仅是皮肤和身体组织受损。
如果高温物质滴入口腔、鼻腔和喉咙中,它们可能引起呼吸道的严重烫伤。
这种烫伤可能导致喉部狭窄、气道壁损伤、呼吸困难和肺部感染等严重后果。
6. 神经损伤:高温烫伤可能损伤周围神经。
这种损伤可能导致感觉异常、疼痛加重、麻木和活动障碍。
神经损伤可能对受伤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总结起来,高温烫伤具有严重的疼痛、皮肤组织破坏、感染风险增加、瘢痕和疤痕形成、呼吸道伤害和神经损伤等危害特性。
这些后果不仅对受伤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有长期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经济和心理负担。
因此,了解高温烫伤的危害特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例如加强对高温工作场所的安全培训、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定期检查和维护火源和热源等。
高温和低温损伤

4、烧伤与其他损伤的鉴别
对烧伤所致裂创、骨折和硬脑膜外 热血肿等应注意与机械性损伤鉴别。
一般根据案情、现场勘查和损伤特 征,多可作出正确判断。
5、烧死方式的确定
烧死方式以意外事故和灾害最为多 见。
偶有将汽油等易燃物倒在身上进行 自焚者,此类自焚者一般有明显自杀动 机,尸体上部烧伤程度较下部严重。
(1)呼吸道损伤 吸人火焰或高温气体,可致呼吸道损
伤,出现喉、会厌、气管及支气管粘膜充 血、水肿、出血或坏死,有时尚可形成水 泡或白喉样假膜;肺充血、出血、水肿、 气肿或肺不张,有时可见肺泡上皮细胞坏 死、脱落,渗出的蛋白性液体形成透明膜 ,覆盖于肺泡壁上。
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
呼吸道损伤所致的急性喉水肿、急性 坏死性咽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支气 管周围炎等,统称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
高温和低温损伤
四川大学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刘敏
高温损伤
一、高温损伤的概念
高温损伤的分类
包括烧伤 烫伤 日射病 热射病
火焰或高温的固体(如炭块、金属 块等)引起的损伤称烧伤(burn)。
蒸汽或高温液体引起的损伤称烫 伤(scald)。
二者的致伤机制与基本病理改变 无异,仅致伤物性状不同,故合 并讨论。
偶有用纵火手段进行他杀者。凶手常 趁被害者熟睡或醉酒之机,将易燃液体洒 在其衣被上点火或投掷燃烧的汽油瓶、或 纵火焚烧房屋进行他杀。
尚有采用其他手段杀人后,纵火焚尸 灭迹。
烧伤方式的确定须通过案情调查、现 场勘查和尸体剖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方能 确定。
6、个人识别
对尸体炭化、面容毁损和肢体 离断的难以辨认的受害者,需进行 个人识别。
一般40℃~50℃温度短时间 作用于局部即可引起I度烧伤。
小学生防止灼伤安全教育(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
灼伤作为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尤为严重。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预防灼伤事故的发生,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灼伤安全教育。
二、灼伤的危害1. 皮肤损伤:灼伤会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疼痛、水泡等症状,严重时还会留下疤痕。
2. 肌肉损伤:灼伤可导致肌肉组织受损,影响肌肉功能。
3. 骨骼损伤:高温灼伤可能导致骨骼受损,严重时会引起骨折。
4. 感染:灼伤后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感染。
5. 神经系统损伤:灼伤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影响感觉和运动功能。
6. 生命危险:严重灼伤可能危及生命。
三、预防灼伤的措施1. 家庭安全(1)家长要加强对厨房、浴室等易发生灼伤的场所的管理,将高温物品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2)教育孩子不要触摸炉灶、热水器等高温设备,不要在厨房玩耍。
(3)厨房做饭时,尽量让孩子远离火源,避免发生意外。
2. 学校安全(1)学校要加强对实验室、食堂等易发生灼伤的场所的管理,确保安全。
(2)教育学生不要在实验室、食堂等场所玩耍,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3)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外出游玩安全(1)外出游玩时,不要触摸高温物品,如热石头、热水壶等。
(2)游泳时,注意水深,避免溺水。
(3)在户外活动时,避免在阳光下暴晒,防止皮肤晒伤。
4. 日常生活安全(1)不要用火玩火,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使用电器时,注意安全,避免触电。
(3)不要在阳光下暴晒,避免皮肤晒伤。
四、紧急处理方法1. 发现灼伤后,首先要立即将受伤部位用冷水冲洗,以降低温度,减轻疼痛。
2. 对于小面积的灼伤,可用消毒剂消毒,然后涂抹烫伤膏。
3. 对于大面积的灼伤,应立即就医,避免感染。
4. 如遇严重灼伤,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助。
五、总结灼伤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预防灼伤事故的发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烧烫伤处理注意事项

烧烫伤处理注意事项烧烫伤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和护理烧烫伤,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
以下是关于烧烫伤处理的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首先,在处理烧烫伤时,我们要保持冷静。
紧急情况下,我们应该首先停止灼伤源,例如远离火源或关闭热水龙头,以避免进一步烧伤。
然后,我们需要迅速冷却受伤部位,将受伤的皮肤放在凉水中冲洗。
这样可以迅速降低伤口温度,减少伤害的程度。
其次,冷却伤口的时间应该控制在15分钟左右。
这是因为过久的冷却可能会造成伤口过度冷却,导致伤口的治愈速度变慢。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选择适宜的冷却温度,不要选择过冷或过热的水,以免进一步损伤皮肤。
接下来,我们需要评估伤口的严重程度。
轻度烧烫伤通常表现为红肿或水泡,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方法来处理伤口。
例如,清洗伤口后,可以使用非粘性敷料来保护伤口,以防止感染。
同时,我们应该避免挤压或弄破水泡,以免引起感染或疼痛。
对于较为严重的烧烫伤,我们应该尽快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在前往医院的路上,我们可以首先用干净的绷带或干净的纱布轻轻覆盖伤口,以防止继续感染。
如果是化学烧伤,我们应该迅速清洗伤口,并避免接触到更多的化学品,以免加重伤害。
在处理烧烫伤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含有酒精或刺激性成分的药品,以免刺激伤口。
其次,我们应该避免用毛巾或棉签等材料清洗伤口,以免留下纤维或细菌。
另外,我们应该注意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避免感染。
此外,烧烫伤后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补水,因为受伤后身体容易脱水。
同时,我们应该避免食用辛辣食物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伤口。
其次,我们应该注意伤口的保湿和护理,可以使用一些含有保湿成分的护肤品来帮助伤口愈合。
最后,我们也要关注烧烫伤的预防。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避免火源或热源,特别是在厨房或接触火源的场所。
同时,我们应该学习正确使用和存放热水、油烟机等设备,以避免烫伤发生。
低温烧伤重点人群、易导致物品、低温烧伤表现和高温烧伤区别、未重视原因、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

低温烧伤偏爱人群、易导致物品、低温烧伤表现和高温烧伤区别、未重视原因、治疗措施及预防措施低温烫伤低温是指44-51℃热源持续作用于人体,造成皮肤、皮下及深部组织的烧伤。
低温烧伤偏爱人群低温烧伤一般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青少年人群,尤其患有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及昏迷患者,由于皮肤感觉异常,对热刺激反应敏感性低。
婴幼儿皮肤娇嫩,加之表达能力欠佳,使用保暖物品时未细心照顾极易导致低温烧伤;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越来越薄,保护功能越来越弱,使用保暖用具不当,极易导致低温烧伤;越来越多青少年也成为低温烧伤的高危人群,女性多于男性,青少年学习压力大,思想过度集中或过度疲劳,导致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
易造成低温烧伤物品低温烧伤是因使用保暖物品不当导致,如热水袋、新型保暖物品取暖器、高温地面等导致低温烧伤。
低温烧伤哪些表现和高温烧伤区别低温烧伤面积一般不大,但烧伤深度却比较深,以深II度、III 度为多见,皮肤表面可见红斑、红肿、水泡、脱皮或苍白等现象。
低温烧伤和高温烧伤有很大区别,导致高温烧伤重要因素是初始温度,当高温致热原接触身体的瞬间,皮肤及皮下甚至深部组织受损,机体能感受到剧烈的疼痛并做出本能的反应,迅速脱离致热原,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损害,如立即给患处降温、及时就医等。
低温烧伤多发生于熟睡等感觉功能减退的状态,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低温烧伤致伤因素是因一定温度的致热原持续作用于身体的某个部位,温度源源不断通过皮肤传导至皮下组织及深部组织,因深部组织散热缓慢,温度在深部组织内蓄积,致使组织细胞变性、蛋白凝固、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水肿,酶活性降低,气体与物质交换障碍,产生有害的炎性介质,造成组织渐进性坏死,低温烧伤不仅可以损伤皮肤及皮下组织,甚至损伤肌肉、肌腱及骨骼。
未重视原因当人体局部与高于体温但低于45℃的致热原接触时,并不会产生明显的痛感,反而感觉很舒适,但长时间接触后,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会因适应而麻痹,低热持续作用会使人体表层组织缓慢脱水,热容量大,向深部组织传导热量多,使深部组织热损伤逐渐累加,导致低温烧伤。
高温与低温损伤

II度烧伤(blistering burn)
分浅II度和深II度。
(1) 浅II度烧伤
累及表皮全层及部分真皮乳头层。 水泡位于表皮或表皮与真皮之间。真皮层间质水肿, 血管充血,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可见中性粒细 胞浸润。 如无继发感染,一般1~2周痊愈,不留疤痕,有短时 间的色素沉着。 对于死后不久的尸体受热作用也可出现水泡形成,但 通常渗出液量较少,无炎症反应。
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高温、散热受阻
热量蓄积、体温上升
神经系统、内分泌功能障碍 循环功能衰竭
头疼、晕眩、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
昏迷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内分泌功能加强 。周围循环衰
竭,各器官组织缺氧,功能紊乱,结构破坏。缺氧导
致毛细血管壁损伤,可促进血栓形成,或引起播散性
血管内凝血。
三大征象(过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
2.热适应 指人体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的适应 反应。 热适应产生:从事高温作业数周后 表现为:体温调节能力增强,机体产热减少,出汗量 增加,汗液蒸发率提高,心率减低,血压稳定,每搏 输出量增加,肾小管和汗腺对氯化钠重吸收功能增强。 热适应是人体的一种耐受性表现,此耐受性具一定限 度,超出此限度便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发生中 暑。 脱适应:停止接触高温一周左右 , 热适应可消退. 即脱适应。
6、拳斗姿势(pugilistic attitude)由于肌肉 遇热凝固收缩,而肢体屈肌较伸肌发达,使尸 体常呈屈曲状,类似于拳击手在比赛中的防守 状态。 7、假裂创 (false split)高温使皮肤组织中 水分蒸发,干燥变脆,皮肤凝固收缩,沿皮纹 裂开,形成梭形裂口,酷似裂创,称为假裂创。 伤口较浅,多个,位于靠近火焰部。
[新版]烧伤烫伤冻伤
![[新版]烧伤烫伤冻伤](https://img.taocdn.com/s3/m/89b8665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11.png)
05
烧伤烫伤冻伤的案例分析
家庭烧伤案例
01
02
03
案例描述
一位家庭主妇在厨房做饭 时,不慎将热油溅到皮肤 上,导致烧伤。
案例分析
家庭烧伤通常是由于热液 、火焰等高温物质与皮肤 接触时间过长,导致皮肤 组织受到损伤。
预防措施
在做饭时要注意热源和高 温物质的危险性,保持安 全距离,避免意外发生。
工业烫伤案例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疼痛 、肿胀等,需要及时向医生反映并处理。此外,患者还需要 注意观察伤口和肢体情况,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04
烧伤烫伤冻伤的预防与教 育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公众安全意识是预防烧伤烫伤冻伤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 对烧伤烫伤冻伤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新版烧伤烫伤冻伤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目 录
• 烧伤烫伤冻伤概述 • 烧伤烫伤冻伤的急救处理 • 烧伤烫伤冻伤的康复治疗 • 烧伤烫伤冻伤的预防与教育 • 烧伤烫伤冻伤的案例分析
01
烧伤烫伤冻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烧伤、烫伤和冻伤是常见的皮肤 伤害,分别由热力、热液和低温 引起。
分类
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展览等,让公众了解烧伤烫伤冻伤的危 害和预防方法。
利用媒体资源,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发布烧伤烫伤冻伤预防知识,扩大宣传覆 盖面。
加强学校安全教育
学校是安全教育的关键场所,应 将烧伤烫伤冻伤预防知识纳入学
校教育体系中。
开展安全课程,向学生传授烧伤 烫伤冻伤的危害、预防和急救知 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案例描述
一位工厂工人不慎接触到 高温蒸汽管道,导致烫伤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灼傷與過冷過熱的影響壹、灼傷一、灼傷的定義灼傷可由不同種類的熱、電流、化學物質、放射線等,所造成的人體有機體表面局部或全面的損傷;嚴重的灼傷會破壞皮膚及皮下組織而影響皮膚的功能,沒有皮膚的保護,細菌容易侵入體內而造成感染,體液流失造成蛋白質降低及電解質不平衡,以及喪失體溫的調節能力,以上種種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甚至導致死亡。
二、灼傷的原因身體接觸火焰、乾熱、電、日曬、化學物質、放射線等所導致體表的損傷,稱為灼傷。
接觸燙的液體、蒸汽等溼熱而導致體表的損傷,稱為燙傷。
一般合稱之為灼燙傷或灼傷; 因為二者的急救、治療及護理非常類似。
三、灼傷的嚴重度:灼傷的嚴重性和灼傷的深度、面積、部位、傷患的情況、原因等有密切的關係,分別說明如下:(一)灼傷深度:1. 一度灼傷:僅表皮受傷,皮膚紅、腫、疼痛。
約一星期痊癒無疤痕,如日光的灼傷。
2. 淺二度灼傷:傷及表皮及真皮乳頭層,傷處紅、腫、水泡、疼痛,約需二星期痊癒,可能不留疤痕或留下不明顯的疤痕。
3. 深二度灼傷:傷及表皮和真皮深層,傷處淺紅或泛白、有水泡、稍痛不敏感,約需三星期以上始痊癒,會留下疤痕。
4. 三度灼傷:傷及全皮層及皮下脂肪、肌肉及骨骼。
傷處白色或焦黑,乾硬如皮革,感覺消失,需植皮治療,否則會留下疤痕及功能障礙。
(二)灼傷的面積:成人灼傷面積可用「九的規則」來評估(圖一),把身體分成不同區域,每個區域代表身體總面積約九%的倍數:頭與頸部九%,前面的軀幹一八%,後面的軀幹一八%,左右上肢各九%,左右下肢各一八%,生殖區一%。
(三)灼傷的部位:手、腳、臉、頸、會陰部等之灼傷,即使面積不大,如果處理不當,可能造成斑痕收縮,而致畸形或功能喪失。
所以以上部位的灼傷不論面積大小均應送醫治療。
(四)傷患的情況:老年人、幼兒、病人、藥物成癮者,灼傷時應盡速送醫。
(五)灼傷的原因:如電、化學物質或放射線傷害,則比熱水燙傷要嚴重得多,如果是在一個密閉的火災現場救出來的傷患,身上雖然沒有嚴重的灼傷,但可能會吸入熱氣、一氧化碳、化學性毒煙或濃煙等而造成的吸入性傷害,是急救時應考慮的重點。
阖一辰人灼傷站積圏(九詁机貝可〉四、一般灼傷的急救(一)目的1. 解除疼痛。
2. 預防與治療休克。
3. 預防感染。
(二)第一、二度灼傷急救:1. 盡快冷卻灼傷處,迅速將受傷的部位浸泡在冷水中,或以流動的冷水沖洗,或以冷溼毛巾冷敷灼傷處,約二十至三十分鐘;達到冷卻及止痛的效果。
但要注意如果灼傷面積廣大,或傷患年齡較小,則不必浸泡過久,以免體溫降得太低,或延誤治療時機。
2. 在充分泡溼後,再小心除去或剪開衣物,或暫時保留黏在傷處的部分。
如果傷肢戴有戒指、手表或手鐲等飾物,應盡速脫除; 但要注意在去除衣物或飾物時,小心不可弄破傷處的皮膚或水泡。
3. 在浸泡冷水及去除傷處衣物時,要注意不可讓傷患發生寒顫,以毛毯或衣物保持傷患的溫暖,以免體溫降得太低,而導致其他合併症的發生。
4. 以清潔敷料將傷處水分吸乾,覆蓋紗布或布類代用品並鬆鬆地包紮。
5. 將傷肢抬高,使高於心臟部位。
6. 注意評估呼吸及維持呼吸道暢通,尤其是由密閉火災現場救出的傷患,要供給百分之百的氧氣。
7. 儘快送醫,嚴重者必須送往有附設燒傷中心或病房的醫院。
(三)第三度灼傷的急救:1. 如果衣服著火立刻滅火或脫掉衣服,將傷患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沖水或用外套或溼的毛毯包裹滅火,如果臨時拿不到可用衣物,又無人協助時,可以立刻臥倒滾動身體把火熄掉,絕不可站著或奔跑,否則會助長火勢,引起頭髮著火及吸入火焰或濃煙。
不可使用合成纖維的衣物滅火,因其易燃且會熔化成塑膠殘留物黏在皮膚上繼續灼傷皮膚。
2. 評估傷患的生命徵象:呼吸道、呼吸、循環。
維持呼吸道的暢通,依需要進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復甦術。
3. 自火災現場救出的傷患,可能因吸入熱、一氧化碳、毒性化學物質或濃煙而造成吸入性傷害,應儘快供給百分之百的氧氣及儘速送醫。
4. 吸入性灼傷是灼傷患者中可引起立即死亡的原因,凡看到有燒焦的鼻毛、痰中有碳粒、呼吸有煙燻味、口內有灼傷、呼吸困難等任一情況,都要懷疑有吸入性灼傷。
5. 檢查傷患全身傷勢及有無出血、骨折等合併症,並及時予以處理。
6. 黏在傷口處的燒焦衣服不可硬撕下來,可小心地由四周剪掉7. 用消毒的或清潔的厚敷料保護傷口,並將灼傷部位墊高。
8. 移去所有的裝飾品、皮帶或眼鏡,以免壓迫到腫脹部位而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
9. 毛毯覆蓋傷患維持其體溫,預防休克。
10. 儘速送醫,並將傷患脫下已燒焦的衣服一起送醫。
情況嚴重者必須送往附設燒傷中心或病房的醫院。
(四)急救時的禁忌事項:勿刺破水泡、塗擦油膏、油脂類在灼傷處,或勉強拉掉黏在傷處的衣物。
五、特殊灼傷的急救(一)化學物質灼傷的急救:化學灼傷最常見的是強酸、強鹼,其嚴重程度因化學品的種類、量、濃度、接觸的時間和部位而不同。
1. 首先保護自己的安全,最好能戴上保護手套,沖洗時注意不可把毒液濺到自己的眼睛、皮膚及衣服上。
2. 立刻連同衣物一起沖水,一面沖水一面脫除衣物、鞋襪及佩戴的珠寶或裝飾品。
脫除後繼續沖水,水的流量愈大愈好,但沖力要溫和。
3. 粉狀的化學物質如石灰粉、結晶狀的通樂等,與水混合會產生腐蝕性;急救時應先將乾粉自皮膚上刷掉,並將污染的衣物脫除,再用水沖洗。
4. 強鹼灼傷時沖洗的時間要比強酸久,繼續沖洗至少二十至三十分鐘;完全沖洗之後以消毒紗布或清潔的布類覆蓋,儘速送醫。
5. 化學物質進入眼睛,要仔細沖洗,臉向一側。
灼傷的眼睛在下面,沖洗時眼睛必須打開,用水由傷眼的內角往外角沖洗,小心不可汙染健康的眼睛; 如果戴有隱形眼鏡應拿掉以免妨礙沖洗,仔細沖洗眼瞼內側,沖洗至少二十分鐘以上。
完全沖洗之後,包紮雙眼,告訴傷患不可揉眼睛。
6. 儘速送醫,如有需要在送醫途中仍要繼續沖洗眼睛。
7. 化學性灼傷,最重要的是儘速用水完全地沖洗,千萬不要用化學物品或中和溶液如醋、蘇打水中和,否則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最好能將化學物質的名稱記住,或將化學物質的容器一起送醫。
(二)電灼傷的急救:電灼傷的嚴重程度是因通過組織電流的強度及接觸的時間、部位及電流的形式來決定。
常見的傷害包括反膚的灼傷、電流通過身體時會造成進入的傷口和出去的傷口,同時造成深部組織如肌肉、血管、神經等之破壞;由於肌肉的嚴重收縮或跌倒而導致關節脫臼或骨折,嚴重者呼吸及心跳停止。
1. 首先確定自己和其他急救者的安全,在施救之前應先切斷傷患身上的電源,如果是家用電氣要關掉總開關或拔掉插頭,如果是高壓電絕不可靠近,應請電力公司專業人員處理。
如果是被閃電擊到,要把傷患移到能避雷雨的地方。
2. 仔細評估呼吸及心跳,依需要儘快進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復甦術。
若可能的話,儘快供給氧氣。
3. 評估灼傷情況及其他外傷,傷處以消毒敷料或清潔布類覆蓋包紮4. 如果可能,在移動傷患之前先固定骨折,尤其是脊椎骨折。
5. 儘量使傷患保持安靜並躺臥休息。
6. 儘速送醫。
貳、過熱的影響環境溫度過高可引起三種狀況: 熱痙攣、中熱衰竭和中暑;這三種急症和氣溫的適應有很大的關係。
一、氣溫的適應出汗是人體在不改變體溫之情況下最有效的散熱方法,只要有適當的水分及鹽分供給則流汗不停的人即能耐熱,所以只有在身體之排汗機轉出現問題時,才容易發生熱急症。
二、各種過熱引起的急症(一) 中暑:1. 原因: 發作較突然,由於天氣中溫度過高且有乾而熱的風,體溫調節中樞失常,無法控制體溫,汗腺失去排汗功能,以致不能散熱。
2. 症狀:(1) 體溫高達攝氏41 度或更高。
(2) 皮膚乾而發紅。
(3) 脈博快而強,逐漸轉為快而弱。
(4) 可能有神志喪失或木僵現象,隨即可能昏迷不醒。
3. 急救:(1) 將患者送至陰涼通風的地方,解開衣服,束帶、墊高頭肩部仰臥休息。
(2) 儘快減低患者之體溫,可用毛巾或海棉浸溫水(38 °C —40° C),拍拭身體,使體溫降至攝氏38度以下,脈搏每分鐘100 次以下。
(3) 如清醒,可供給生理食鹽水,勿給任何酒精等刺激性飲料。
(4) 立刻送醫,途中應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
4. 預防:(1) 儘量避免直接曝露於陽光下。
(2) 在炎熱的天氣時,出外要戴草帽或撐傘,穿著淡顏色的衣服。
(3) 如果出汗太多,應喝生理食鹽水。
( 二) 中熱衰竭:1. 原因: 環境悶熱、濕度太高、不通風、出汗太多;造成體內水份及鹽份之不足。
2. 症狀:(1) 大量出汗,體溫略低。
(2) 臉色蒼白,皮膚濕冷。
(3) 脈搏快而弱。
(4) 疲倦、頭痛、暈眩、噁心,可能發生嘔吐,很少有失去知覺的現象。
3. 處理:(1) 將患者移到通風的地方,平躺。
(2) 供應生理食鹽水,保暖。
(3) 嚴重的患者,需送醫治療。
4. 預防:炎熱及濕度高的氣候,對於擔任笨重工作者,最可能引起不良的影響,因之必須注意通風。
夏天出汗過多時,喝鹽水補充損失的水份和鹽份。
( 三) 熱痙攣:1. 原因: 於高溫下工作,因出汗過多,致使體內電解質,尤以氯化鈉喪失過多,造成隨意肌的痛性痙攣; 常發生於腹部和四肢部位。
2. 急救:(1) 加敷溫濕毛巾。
(2) 用穩定的壓力加於痙攣處。
(3) 供給生理食鹽水。
3. 預防: 夏天出汗多時,補充水份與鹽份,可以預防熱痙攣的發生。
參、過冷的影響人體如長期曝露於寒冷的環境中,會使體表受傷,造成局部組織損傷,也可深入人體使全身體溫下降而導致死亡。
一、凍傷: 暴露在低溫環境下造成身體局部的冷凍,使組織局部損傷與壞死的現象。
如果凍傷部位溫度回升後又再被凍傷,那麼損傷程度會更嚴重。
(一)原因:1. 環境改變,溫差變動極大2. 衣著不夠溫暖者。
3. 喝酒或生病不能禦寒者。
( 二)症狀: 其嚴重性可受溫度、曝露時間與風速之影響。
1. 通常初發的凍傷,凍傷部位很小。
常發生於耳尖、鼻、面頰的顴突部位,其皮膚突然轉白,常不易察覺( 除非別人提醒凍傷者,或他自己觀察到蒼白、光滑的皮膚,否則患者往往不會察覺凍傷。
) ,在恢復時會有麻刺感而轉為紅色。
2. 表面凍傷: 涉及皮膚表面及皮下組織而呈光滑的白色,觸摸有堅硬感,可能會有腫脹,患部會有發熱及麻刺的感覺,嚴重時會起水泡。
3. 深陷凍瘡: 受傷的組織冰冷蒼白、硬化,其傷害常深入皮膚及皮下各層組織有時可能會使這些組織壞死。
如果繼續下去,則:(1) 步履蹣跚。
(2) 視力模糊。
(3) 判斷能力降低,失去知覺。
(4) 出現休克現象。
(5) 呼吸可能停止。
(6) 死亡( 通常是因為心臟衰竭而死亡)。
(三)急救:1. 覆蓋凍傷部位,保護凍傷部位。
2. 提供額外的衣物和毛毯,恢復凍傷部位正常溫度。
3. 儘快將患者帶到室內,溫和加熱,不可直接靠近火源,不可摩擦患部,不要使用電熱器或熱水袋。
4. 供應患者熱飲料,禁止抽菸、喝酒。
5. 將凍傷部位浸入溫水(不是熱水)內,水溫維持在38.8 - 40.5 °C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