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诗英译

合集下载

从目的论看唐诗英译_以_月下独酌_为例_胡筱颖

从目的论看唐诗英译_以_月下独酌_为例_胡筱颖

从目的论看唐诗英译———以《月下独酌》为例胡筱颖[摘要]英语国家对唐诗的译介一直呈繁荣上升的趋势,二战后更是如此。

各种版本的唐诗英译各具特色。

本文试图通过翻译目的功能学派理论,用细读的方法,对同一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本做出对比分析,旨在揭示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最终译品的影响。

[关键词]目的论;唐诗;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1)11—0201—04作者简介:胡筱颖(1978-),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实践,外语教学研究。

四川成都610016唐诗不仅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同时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遗产,其作为世界文学璀璨的明珠一直吸引着一代代的诗人、学者和翻译家。

他们纷纷致力于将唐诗译成本国语言,以期将唐诗的魅力呈现给本国读者。

上溯至16世纪末,英国汉学家已经开始翻译唐诗。

时至今天,英美已经出现大量的选题不同,特色各异,风格不同的唐诗英译版本。

本文从翻译目的功能学派理论着手,通过《月下独酌》四个典型英译本的平行文本对比分析,探究不同的翻译目的导致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差异以及不同译本的特点。

一、翻译目的功能理论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skopos the-ory)兴起于德国。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

其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

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是人类的一种具体形式的行为,凡是行为皆有目的(purpose)的,翻译行为也不例外,同样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或目标,要在译语体系中产生结果和影响。

翻译这项具体的活动是以源语文本(source text)作为行动的基础,译文文本在译语文化体系中所承担的功能(func-tion)为目的,译品(translatum)为行动结果的。

浅谈“唐诗英译”

浅谈“唐诗英译”

浅谈“唐诗英译”赵圣芳【摘要】唐诗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直独领风骚,其造诣达到了中国文学的顶峰。

对于唐诗的学习,基础教育阶段教会我们的不过是“隔雾看花”的本事,离“人在画中游”的境界还相去甚远。

如果想要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恰切地翻译唐诗,只能是“痴人说梦”,生硬翻译出来的也只能叫“文字的堆砌”,根本谈不上是唯美的诗歌作品。

如果在英汉唐诗翻译中不失唐诗的“原汁原味”,只有综合学习多种翻译方法,才能在唐诗英译中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5【总页数】2页(P78-79)【关键词】唐诗;翻译策略与手段;“信”“达”“雅”;创新【作者】赵圣芳【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6.05.035中国是诗的国度。

对于一个唐诗初学者来说,想要了解唐诗的博大精深是一件极其困难但充满趣味的事情。

“唐诗英译”是每位英汉翻译者要潜心研究的一门学问。

笔者基于对唐诗研究和翻译理论的初步了解,粗略谈一些唐诗英译中的翻译方法问题。

(一)归化与异化首先要注意到的是,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在英译唐诗时的运用。

在唐诗翻译中为方便读者理解,有时候需要采取归化翻译的方法。

所谓“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strangeness)降至最低。

以《长恨歌》“临邛道士鸿都客”中的“道士”为例,杨宪益先生与张炳星先生都把它翻译为“priest”(牧师,神父,教士),许渊冲先生翻译成“sorcerer”(魔术师,男巫师)。

在这里,“道士”的翻译均采用了“归化”的方法,一是因为“道士”一词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二是这样一来也使得译文更受读者的欢迎。

再如,比较明显的一例“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与“黄泉”,杨宪益先生译为“up to the heavens”(到天堂)与“below the earth”(在地下),许渊冲先生译为“in heaven and on earth”(在天空和在地下),这两处翻译都有些偏向于形式上的“异化”和结构上的“简化”,对于读者来说就不太好理解。

浅谈唐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互换

浅谈唐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互换

校园英语 /浅谈唐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互换大连科技学院/党振发【摘要】随着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输出和传播成为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唐诗作为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创造人类文明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一席之地,应该得到广泛传播。

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这种传播涉及到唐诗英译如何精准表达的问题。

本文通过论述唐诗英译的重要性、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唐诗英译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翻译策略等来探究唐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互换。

【关键词】唐诗英译 人称代词 互换一、前言唐诗英译中的一个显著问题是人称代词的翻译。

以语言凝练而著称的中国古诗因其含蓄、韵律、格式的特点,要求省略人称代词。

为了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同时受英语形合特点的影响,译者在英译古诗时,必须补出人称代词来准确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中国古诗的灵魂是意境。

确定恰当的英文人称,对正确理解与再现原诗的意境至关重要。

但因为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人称代词使用存在很大差异。

二、唐诗英译的重要性鲁迅曾说:“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唐诗之所以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是因为其精练的语言,特殊的表达技巧,严谨的题材,多变的风格等都达到了巅峰。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只有将魅力无穷的唐诗作品转换成同样魅力无穷的英语译文,才能更好地被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分享。

寻找美与展现美的过程在翻译唐诗时缺一不可。

译者应先将身份转换为读者、诗人,深入解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仔细揣摩诗句,发挥想象力,根据诗人透露的蛛丝马迹,充分运用想象力,透析诗人深层的情丝。

要展现唐诗的美,译者要适当地展现诗人的情感事理,最大限度地展示原作的艺术美。

这样才能将古诗的意境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由于语言结构、思维方式、文化不同,唐诗这一人类文化遗产尚未得到广泛认识。

为了让唐诗走向世界,国内外先后有多位学者(如许渊冲、杨宪逸、孙大雨等)为唐诗的英译与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的论唐诗英译

目的论唐诗英译

目的论唐诗英译译文一:Deer-Park HermitageThere seems to be no one on the empty mountain…And yet I think I hear a voice,Where sunlight, entering a grove,Shines back to me from the green moss.——Witter Bynner & Kiang Kand-hu, 1929这个译本传递出了诗歌大意,但是在细微处的品味还是有些瑕疵。

王唯在作此诗时是以一个局外人或旁观者的姿态描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所以作者的口吻是那种轻描淡写类的,但是于此同时,读者立刻就被带进了那个美妙的意境当中。

但是英译时很明显地用了第一人称I,就感觉是I 主动带着读者来游荡这里的美景,原文中飘逸的感觉在此有所逊色。

译文二:Deer Forest HermitageThrough the deep wood, the slanting sunlightCasts motley patterns on the jade- green mosses.No glimpse of man in this lonely mountain,Yet faint voices drift on the air.-Chang Yin-nan & Lewis C. Walmsley, 1958该译文中将原有的顺序做了调整,这对原来的内容及景物描写几乎没有影响。

另外,空山译成empty mountain 要比译成longly mountain 更能表现出空灵的感觉,而且longly 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孤寂感,这里用来形容山似乎有些勉强。

Motley pattern 和jade-green mosses 都是具体化的物象,规定死了的画面,虽然美,但是也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况且,原诗的作者王唯不是仅仅想要表现这个意象吧?drift 在英语中的解释是:to move along smoothly and slowly in water or air. 作者想要描写的人语声不会是在空气中弥漫的那种,那样反而不会让人静下心来好好欣赏美景。

论古诗英译的三种方法

论古诗英译的三种方法

论古诗英译的三种方法作者:张莎莎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10期[摘要]诗词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要将诗歌的结构,韵律以及意境准确而完美的传达出来。

本文就翻译诗歌所面临的困难,分析了三种翻译诗歌的方法,即省略与添加,三位一体、意译与直译的结合。

通过对以往译者作品的分析,从而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翻译的技巧。

[关键词]翻译诗歌意境诗短小而精炼,很容易描述人类的情感与生活,同时它们还可以用简洁的方式来传达丰富的内容。

在某种程度上讲,翻译诗歌也就变成了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考虑到这一点,诗歌的翻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都知道诗歌要求形式严格,韵律和谐,以及意境优美。

翻译者不需要完全忠实于字面含义,但是却要求尽可能地传达它的内在含义。

因此必须遵循两点:忠实原意的同时要保留其美学概念;必要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使其翻译格式整齐,韵律和谐。

然而同时做到这两点对翻译工作者是极其严峻的考验,下面介绍三种翻译方法。

省略与添加省略与添加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一般来说译文不能对原文的意思任意增加或减少,但这并不是说译文在文字上不能有任何的增减。

因为英汉这两种语言的特点不同,在表达同一概念或同一思想时差异很大,如果拘泥于原文形式,字字翻译,会影响译文风格和文体,不能收到篇章表达顺畅的效果。

因此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需要在译文里作必要的文字上的增补或省略,但这绝不是不顾原文随意地添加或省略,要掌握好分寸,不能凭空想象,要做到增词不增意,减词不减色。

例如在唐诗李白的《送友人》中就体现了这个方法。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With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we wave and you start on your way,your horse still neighs:“Adieu! Adieu!” (By Xu Yuanchong).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加了一些重要的代词:I, you, we and your horse. I 指的是作者,you 指的是作者的朋友。

从一首唐诗的英译谈起

从一首唐诗的英译谈起
关键词 : 诗的本质 ; 汉诗英译 ; 诗性汉语; 差异性
Ab t a t e a s n l h a d C i e e a fdf r n a i d C ie e i o w t o t a r ,w sr c :B c u e E gi n hn s r o i ee tfm l a hn s s b m i a p ei n t e s e yn h c u e
h o s o ’ u d n b rig,w ih h as T e h ued g Ss d e akn hc er
t e w c e o h kt , i g
美期待视野影响下 的认知差异 , 还有不同译者 不 同语言风格的差异 , 这些差异的合力使译语
文本各具特色 , 现摘录其 中比较有代表性 的四

天寒 白屋贫, 柴 门闻犬 吠 , 风雪夜归人。
A i trS e e W ne c n
1 《 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 意境与英译 唐朝诗人刘长卿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分 别被数位 中外译者译成英文。综观这些译文我
们会发现 , 它们之间既有 中西方译者作为原诗 审美主体的文化视角差ytnl o hns ls ot t Egi ;ot hns;ie ne e od : u p t ;astno Cieec sipeyio n s pecC ie dfr c h a r f or r a i f a c r n l h i e e s
T e d yih a s d w ig a ns e p rl h al tfri a nn c )st upe g h
h l, i l An ht e h u e fte p o t ne ’ d w i t o ss o o r h w tr S eh h i w i b e t ig c i . ra n h l h 1

从目的论角度探析唐诗英译策略

从目的论角度探析唐诗英译策略
造 成 的 。时至 今 日也 没 有 一 个 统 一的 标 准 来衡 量 荚 译唐 诗 中 该采 用 何 种技 巧 本 文 旨在 从 甚 的 论 的 角度 出发 并 结 合 唐诗 自 身 的 特 点 . 讨 不 同译 者 在 唐 诗 英译 中采 取 的策 略 及 各 自译 本 的得 与 失 。 探
摘要 : 唐诗 , 这一 中华文化 的瑰 宝, 中华文明中占有攀足 轻重的作用 自 十世 纪以来, 在 二 西方掀起了 译介唐诗的 热潮 , 且译 文
版本居 多。 但在 中西方文化 的交流 中, 英译唐诗历 来是・个难 , 最l 这主要是 由于唐诗独特的创作手法; 意象 音韵、 节奏、 句式等
关键词 ; 目的 论 唐 诗 英译 诗 歌 翻 译 。 有 不 同 的 语 言 体 系 . 语 所 有 特 色 不 可 能 一 一 传 递 . 来 对 于 文 汉 二 化 环 境 不 一 样 的外 国读 者 而言 , 诗 不 一 定 会 被很 容 易 地 接 受 . 译
唐 诗 是 汉 语 中 最 美 好 的语 言 之 一 . 古 至 今 . 多 人 都 痴 迷 从 很

西 方 翻译 点是 : 其 反 对 翻 译 是 纯语 言 间 的 转 化 .强 调译 者 在 翻 泽 过 程 中的 主 观 能 动 性 , 者 不 再 只 是 关 注 译 文 的语 言 交 换 , 是 更 多 的 关 注 译 文 , 译 而
《 柴 》 唐 代 诗 人 王 维 的 山 水 诗 中 的 代 表 作 之 一 , 他 隐 鹿 是 是 居 辋 川 时 的 作 品 这 首 诗 描绘 了 鹿 柴 附 近 的空 山深 林 在 傍 晚 时
译 文 读 者 以及 译 文 预 期 的社 会 效 应 和 交 际 功 能 功 能派 翻 译 理 论 兴 起 于 德 国 . 要 代 表 人 物 有 凯 瑟 琳 娜 . 主 赖 斯 、 斯 . 密 尔 . 斯 塔 . 次 - 塔 里 。弗 密 尔 所 提 出 的 目的论 汉 弗 贾 霍 曼

浅论唐诗英译的方法

浅论唐诗英译的方法
超 的译 者 以恰 当 的方 式 成 功 的译 出 。 2 唐 诗 的省 略
唐 诗 的语 言 是 高 度 浓 缩 的 . 可找 出大 量 的省 略 现 象 。唐 诗 中常 见 的有 主 语 省 略 、谓 语 省 略及 结 构 语 省 略等 等 。主 语 省 略
在篇 章 结 构 上 , 注重 意 合 , 缺乏 显 性 功 能 语 码 , 文章 的逻 辑 关 系 须
前 省 略 主语 “ ”以 及 表 示 时 间 的 状 语 省 略 整 句 式 为 : 我) 我 , ( 当 “ 小 ”的 时候 ) 当我 ' 老大 ” 时 候 1; 有 定 语 省 略 和 表 示 转 少 ( , ( ) ‘ ‘ ( 的 还 折 关 系 的连 词 省 略 : 然)( 的) 音 无 改 , 是 )( 的 ) 毛 ( 虽 我 乡 ( 但 我 鬓 ( 衰。 已)
幅美 妙 的 意境 来 。 一方 面 体 现 了 唐诗 的博 大 精 深 , 一 方 面 这 另 又 给译 者 造 成 了很 大 的 困难 。古 人 说 : 无 达诂 。意 为 一 个 词或 诗 词 组 可能 有 多 种解 释,仁 者 见仁 ,智 者见 智 同 时 , 由于 汉 语 组
合灵活, 自由 , 行文 重 意 合 , 流 散;而 英 文 句子 以谓 语 动 词 为 中 偏 心 搭构 主谓 框 架 , 构严 谨 。 结 因此 , 在很 多 情 况 下 , 语 中 省 略 的 汉
英 汉 两 语 分 属 不 同 的 语 系.两 种 语 言 之 间存 在 一 定 的 差 异 性 。 语 民族 向来 强调 “ 人合 一 ” 浑 然 一 体 的 曲线 思 维 方 式. 汉 天 、
随 着 时代 的进 步 ,语 言 的 发 展 以及 人 们 表 达思 想 的各 种 语 言 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诗英译一具有辉煌艺术成就的我国唐代诗歌,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李白和杜甫等伟大诗人的诗篇传遍了各个大陆,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据今所知,西方最早大力进行唐诗英译工作的是18世纪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其遗作经后人整理,编成《唐诗三百首选读》及《续集》(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A further 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于本世纪40年代在伦敦出版。

最早英译唐代诗人专集的是小tián@①薰良(S.Obata),其《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于1922年在纽约出版。

最早英译唐诗选本的是宾纳(W.Bynner)和江亢虎合译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BeingThree Ha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为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的全译本,1929年在纽约出版。

自上世纪末以来,其他著名的唐诗英译家有戴维斯爵士(Sir J.F.Davis)、翟理斯(H.A.Giles)、庞德(E.Pound)、克兰默一宾(L.CranmerByng)、韦利(A.Waley)、洛维尔(A·Lowell)、弗莱彻(W.J.Fletcher)、洪业(煨莲,William Hung)、柳无忌、欧文(S.Owen)等等,他们做了大量的唐诗英译工作。

唐诗的英译工作不仅把唐诗艺术介绍给英语世界,使西方读者得到美感享受,而且还对英语世界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现代派诗人庞德、艾略特(T.S.Eliot)就深受唐诗艺术的影响,从中寻找欧美新诗运动的推动力,为世人所共知。

美国批评家卡茨(M.Katz)就注意到意象派女诗人洛维尔的诗《凌晨两点:一条伦敦大街》(A London Thoroughfare:2 a.m.)与杜甫《月夜》的关系[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在闺房中倚窗望月的妇女形象。

美国当代诗人雷克斯洛斯(K.Rexroth,中文名字叫王红公)曾说:“我认为中国诗对我的影响,远远大过其他的诗。

我自己写诗时,也大多遵循一种中国式的法则(a kind of Chinese rule)”[2]。

他曾大量翻译唐诗并予以发表。

1969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当代诗选《赤裸的诗:近年美国开放体的诗歌》(Naked Poetry:Recent American Poetry in Open Forms),选录16首他的诗作,其中14首其实是杜甫等人诗的英译,由于他年辈较早,所以他的诗作列于书首,诗评家们诙谐地感叹道,美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序幕原来竟是由中国唐诗开启的[3]。

当代诗人勃来(R.Bly)也承认他自己以及他朋友们的确受到白居易、李贺等唐代诗人的影响[4]。

在我国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今天,面对世界东西方日益增强的文化交流,我国的唐诗英译工作正处于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80年代以来,国内已大量出版发行由我国学者、译家翻译的唐诗译本,如杨宪益的《唐宋诗文选译》(与格雷蒂斯Gladys合译)、徐忠杰的《唐诗二百首新译》、王守义的《唐宋诗词英译》(与诺弗尔J.Neville合译),吴钧陶的《杜甫诗英译》、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新译》、《李白诗选译》、《唐诗一百五十首英译》、张廷琛的《唐诗一百首英译》(与魏博思Bruce M. Wilson合译),以及翁显良的《古译英译》等。

众所周知,把不同民族的文学、特别是诗歌,从语言形式到思想感情进行翻译,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因而西方流传一句意大利谚语:“翻译者即叛逆者”(Traduttore traditore)。

许多诗人、理论家们也持有“诗不可译”观点,诗人雪莱(P.B.Shelley)在《诗辩》(Defense of Poetry)中认为,企图把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搬移到另一种语言,就好比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来化验出它的颜色和香味的数据,“因此,译诗是徒劳无功的”[5]。

弗罗斯特(R.Frost)也认为诗一经翻译就会失去它自身的特质(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语言学家雅各布森(R.Jakobson)断定诗严格说来是不能翻译的[6]。

话虽然说得令人沮丧,但自詹尼斯以来的优秀译家的唐诗英译实践证明,诗是可以趋近准确而传神地译成另一种语言形式,在另一国度传诵。

唐诗英译工作还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歌德(J.W.Goethe)在1827年7月写给苏格兰作家卡莱尔(T.Carlyle)的信中说:“无论说翻译有什么不足之处,它仍然不失为世界上各项事务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项工作。

”[7]我们今天更应该重视唐诗英译工作,弘扬祖国古代灿烂文化,以利于世界文学的发展。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应当走什么样的途径?用什么方法最合适?从公元前古罗马的西塞罗(M. T. Cicero)、贺拉斯(Horace),到本世纪初意大利的克罗齐(B. Croce)、德国的本亚明(W.Benjamin),人们从理论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英国翻译理论家诺克斯(R. Knox)曾把历史上的翻译理论归纳为两个问题:是文学翻译还是逐字翻译?译者是否有权选择任何文体与词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8]?这是很恰切的。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指出:“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一项数学任务,把一首抒情诗翻译成外语好比解一道数学题,……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并无系统的解决办法”。

[9]唐诗英译的实践及理论探索正是如此,它们一直在提出问题:是忠实地体现唐诗原文的形式、韵律,还是重视传达唐诗原文的思想、精神?是追求精炼、含蓄的传情达意,还是保全原诗的真实与精确?学者、译家们一直在问题的两端之间艰难地走着钢丝,追求着某种完美的“合格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及“等值效果”(equivalent effect)[10],各持不同的宗旨和方法,弯弯曲曲地走过近百年的唐诗英译进程。

回顾历史,面对现状,考察这些翻译实绩,总结经验,会强有力地促进这项有益的工作健康地发展。

二唐诗的光辉不仅体现在它具有壮丽的诗境、清新的笔墨以及深沉的情感,而且还体现在它富于变化的格律形式、流畅而顿挫的音韵,它充分利用了汉语所能提供的各种手段──节奏、平仄、押韵、对仗、用典等。

唐诗翻译家们首先碰到的就是这些形式美,人们意识到了这项工作的艰难。

连法国的唐诗翻译家埃尔韦—圣—德尼候爵(le marquisd'Herveg─Saint─Denys)在1862年出版的法译本《唐代诗选》前言中说:“这项工作是很冒险的,也是艰辛而痛苦的,因为我们发现那些真正的优美之处无法用任何一门欧洲语言传达出来”[11]。

唐诗英译的先行者詹尼斯也感叹道:“诗的美不仅存在于诗人说了些什么,还存在于他怎样地去说。

而且这种具有诗人个性的表达是那样精致,就好比一朵花不能接枝到另一株树上一样。

诗的内容也许可以被再现,但诗的动态肯定要在翻译中失掉,几乎很难做到两全其美。

当把一部辞典放到桌上时,诗的美就会从窗户飞出去”[12]。

但是,翻译家们还是勇敢地接受了这项“冒险”任务。

正如上世纪末法国大作家福楼拜(G.F.Flaubert)的朋友路易·布耶(L.Bouilhet)打算在法译本中重现唐诗形式或找出其对应形式,采用当时很少人使用的七音步形式译唐诗一样(法国学者认为这大概是源于在唐诗中被奉为经典的七言与五言律诗形式)[13],早期的唐诗英译者也试图用英语诗律来再现或对应唐诗的形式美。

但布耶等法国人的尝试是有限的,而英国人却迈出了一大步。

翟理斯在1898年出版的《用英语诗律翻译的中国诗歌》(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就将唐诗内容注入英语诗律形式中。

如译王昌龄的七言绝句《闺怨》:At The WarSee the young wife whose bosom ne'er has ached with cruel pain!─In gay array she mounts the tower when spring comes round again.Sudden she sees the willow trees their newest green put on,And sighs for her husband far away in search of glory gone.(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押韵用整齐的ABABCDCD形式;单数行用四音步,双数行用三音步,这是英语诗的常用诗格。

但英诗八行诗(Ottawa Rima)一般为五音步,法国体八行诗(Triolet)也是如此,而这首译诗却用三、四音步。

译诗双数行首字不大写,退行写起,可见译者有让读者把这首译诗当成四行诗看待的意思,如果这样,就成为每行七音步,这在当时英诗创作中是罕见的,这种节奏的安排有可能是有意对应唐诗绝句四行七言的形式,译者运用抑扬格,也有可能是对应唐诗形式中的平仄安排。

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看做成译者把英诗格律与唐诗格律融合的结果,正如吕叔湘所指出:翟理斯的译诗“多少都受了中文诗体的影响”。

[14]当然,他对这首诗的诗题内涵的翻译不甚准确,并且为了英诗格律的整齐而颠倒一些词语,但总的说来,翟理斯的唐诗英译韵律流畅,至今还有学者建议选入英语教材或作为精读,让中国学生“细品深摹”[15]。

韦利在1918年出版的《中国诗歌170首》(A Handred and SeventyChinese Poems)中,也尝试了一种1916年至1923年间流行的霍普金斯(G.M.Hopkins)称为“跳跃式格律”(Sprung rhythm)的诗格来翻译唐诗,在英语译文中用重音来体现唐诗中的每个汉字发音效果,在重音之间嵌入非重读音节,如译白居易的《病中五绝》其五:IllnessDear friends,there is no cause for so much sympathy.I shall certainly manage from time to time to take my wallks abroad.All that matters is an active mind, what is the use of feet?By land one can ride in a carrying-chair; by water,be rowed in aboat.(交亲不要苦相忧,亦拟时时强出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