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院前急救训练系统技术参数
院前急救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院前急救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院前急救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院前急救信息化系统建设是提高急救服务水平、优化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成功率的关键。
本文从实际出发,就进行探讨。
二、院前急救信息化系统建设目标1. 提高急救反应速度: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院前急救调度、车辆定位、患者信息实时传输等功能,提高急救车辆的出动速度和急救人员的救治效率。
2. 优化急救流程: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 提高急救成功率:通过实时传输患者生命体征数据,为急救人员提供准确、及时的参考,提高急救成功率。
4. 促进医疗资源整合: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调度,提高医疗服务的协同性和连续性。
三、院前急救信息化系统建设内容1. 院前急救调度系统:建立完善的急救调度中心,实现急救车辆的实时定位、调度和管理。
通过GPS定位技术,实时跟踪急救车辆的位置,根据患者需求和车辆位置,智能调度最合适的急救车辆。
2. 患者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在急救车辆上配备便携式医疗设备,如监护仪、除颤仪等,实时采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通过5G、4G等无线网络技术,将数据传输至急救调度中心和院内急诊科,为医生提供准确、及时的病情信息。
3. 院前院内信息共享系统: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患者信息的实时共享。
通过信息化技术,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检查检验结果等信息传输至院内急诊科,为医生提供全面、准确的病情资料,提高急诊科的救治效率。
4. 急救知识库与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急救知识库,包括急救药物、急救技术、疾病诊断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急救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提高急救人员的救治水平。
5. 急救培训与演练系统:利用虚拟现实、远程视频等技术,建立急救培训与演练系统,为急救人员进行实时的培训和演练,提高急救人员的技能水平。
四、院前急救信息化系统建设实施步骤1. 项目筹备:成立院前急救信息化系统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和责任。
自动心肺复苏机技术参数

自动心肺复苏机技术参数
1、★系统的标准化心肺复苏救护,按照国际《心脏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要求设计,同时具有心脏按压、呼吸给氧等功能,模仿人工按压及人工呼吸,一步标准化(ABC)到位,适应各种急救状况需要;
2、数字式电脑芯片控制,智能调节按压通气比,智能调节按压频率,智能调节按压深度;
3、具有开机默认安全状态,符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
按压通气比30:2,按压频率100次/分钟,按压深度2CM。
多模式一键切换,10秒内快速启动心肺复苏系统;
4、★C型旋臂,按压装置由刚性支撑柱调节固定,按压装置定位准确,按压过程中,不发生位移。
以人工经典垂直按压方式标准进行按压。
机身可旋转,方便配合除颤等其他抢救措施。
可检测患者胸厚,适合不同雄厚范围的患者,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确保按压深度准确性,保证按压效果;
5、★气压检测与保护:实时监测气压情况,智能感应调节,保证按压过程不间断;设备具有泄压功能,保证设备应用安全性;
6、采用液晶显示屏,运转转台一目了然,数控操作,不同操作模式及参数设定在转换中瞬间实现;
7、★可视化监测显示:可以实时监测按压深度、气道气压等实时运转状态信息(设置气道阻力报警),帮助医护人员在抢救中随时评估过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实现CPR次数及时间实时监测;
8、分体式设计,安装便捷,可适合院前、院内、转运等各种使用需求。
技术参数确认表

技术参数确认表设备名称:野战医疗所(队)战伤救治策略模拟训练系统一、设备使用需求野战医疗所(队)战伤救治策略模拟训练系统,以下称“案例训练系统”,是陆军卫勤训练基地《野战医疗所(队)战伤救治策略模拟训练信息系统研究》创新课题的一项软件功能。
系统研制主要用于满足野战医疗所(队)战伤救治策略模拟训练业务中的军医单人案例训练。
该系统模拟从伤病员进入救治机构开始至离开的整个救治流程,还能真实模拟受训对象在不同救治环节开展救治时伤病员的表现,模拟伤员的伤情的演化。
此外,为体现实战化,训练系统对救治资源进行限制。
二、主要技术参数★.战伤案例救治训练以“数字化伤病员案例库”中的各类伤病员案例为基础,受训者可以自主交互式学习训练,掌握各类伤病员案例的操作处理。
通过示范演示、示意、实时交互操作等,让受训者快速掌握案例救治操作规程,提高救治水平。
★.战伤案例救治考核以“数字化伤病员案例库”中的各类伤病员案例为基础,在受训者前期交互训练的基础上,对受训者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不仅让受训者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同时通过后台的专家评述,能更好地查遗补漏。
★.战伤动态演化模型及接口案例训练系统中实现在计算机上,通过受训者选择的战时救治干预措施和时间推进等因素驱动模拟伤病员伤情演变。
并提供伤病员的可视化表现。
该训练系统中的战伤动态演化模型,须以“案例编辑系统”编辑的案例与模型为支撑,通过定制案例接口模块,并以在线和离线方式调用和使用相应案例,该模型数据及接口规范要与陆军卫勤训练基地《批量伤员救治仿真推演系统》、《野战医疗所(队)战伤救治策略模拟训练信息系统》相关子系统完全兼容,并能互相调用。
★.设计模式需求整体系统界面风格应符合我军新时代特征,并体现我军卫勤训练的特点。
系统应采用单机方式运行,支持多用户使用,支持案例导入导出。
★.研发标准要求()标准化要求系统设计应符合我军最新《》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军用软件开发通用要求》和《军用软件开发文档通用要求》相关要求以及后勤信息化技术体系结构等相关要求。
智能化灾难营救创伤模拟病人参数

智能化灾难营救创伤模拟病人参数*模拟人及系统,要求必须满足复杂的室外环境:1.模拟人要求使用聚碳酸酯塑料(出于环保考虑)制造,肩膊和髋关节透过不锈钢棒连接至锻铝框上。
2.系统具备电动、液压和气动连接。
3.系统必须被证明通过验证,检测内容包括模拟人在户外操作时执行投掷、翻转、拖拉,以及柔韧、耐用与磨损程度上的表现。
4.系统可以锁定所有电子、液压和气动系统连接,以提供最大限度的户外使用。
*5.系统及模拟人可以在潮湿、多雨、下雪和空气混浊的环境下操作。
*至少可满足13种创伤情景(模块)的需求:*1.可模拟单处和多处腿部截断情况下的创伤情景。
*2.可模拟单处和多处手臂截断情况下的创伤情景。
3.当正确和错误处理出血控制系统时模拟人可以模拟相对的生理反应。
4.模拟人可以在手部与膝部执行加压,应用止血带和限制流血程序的情况,模拟相对的反应。
5.可以为用户提供选配的伤口模块和创伤套件。
*6.可模拟撕裂的耳朵,割裂的眼睛、唇、颈和头皮,流血的鼻子,脸颊刺穿物,脸部挫伤等脸部创伤情景模块。
7.具备汽车安全带挫伤模块,带有复合性锁骨骨折。
8.具备桡骨复合性骨折。
*9.手臂具有1度、2度、3度烧伤。
10.具备带有皮裂伤并暴露腱的手掌。
11.具备复合型大腿骨骨折。
12.具备大腿刺穿。
*13.具有足部的粉碎性骨折-暴露骨头和软组织、断趾。
需满足的整体特征:1.系统可以模拟因正确和错误执行药物治疗程序所导致的效果(包括死亡)。
*2.系统需包括1台模拟病人监护仪,1台无线导师计算机、1台无线模拟人、模拟超声电脑1台、超声探头1套。
3.系统可以完全无线操控。
4.计算机操作系统需为WINDOWS7pro或以上系统。
5.使用强固型计算机操作模拟人,计算机必须适用于复杂室外环境(如:下雨、下雪天气)。
6.模拟人在卸装后和准备使用时,总重量不超过125磅(57公斤),让学员和拯救人员能轻易地移动模拟人。
7.模拟人外部物料不含乳胶成分。
8.模拟人需具有内置电力供应系统和气动力发生装置。
院前急救系统

院前急救系统介绍1、系统简介120医疗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信息系统。
针对急救中心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参数采集和传输需求而产生的。
该系统可以将急救病患在救护车上急救过程中的生命体征、急救视频等传输到急救中心和接诊医院,让急诊医生提前了解病患的状况,并远程指导救护提供技术保障。
2、系统功能➢车载监护仪在救护车侧,主要通过车载监护仪和3G路由器实现前端患者生命体征数据(数值数据、告警数据和波形数据)的采集传输。
通过监护仪输出端口连接到路由器的LAN端口,实现物理连接。
➢监控指挥中心在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由中心服务器和调度系统接口组成系统核心,在中心服务器上的监控软件,对外出执勤的多辆救护车上的监护仪数据收集并存储,并通过调度系统接口将派单信息、病人信息等与生命体征数据进行关联后,再转发到相应医院的LCD终端。
在中心侧采用有线宽带专线接入方式组网。
➢医院急诊室终端医生可通过医院的LCD显示终端可预先知道即将送达的病患基本信息和生命体征数据,以便事先做好急救准备。
在传输方式上采用3G无线宽带方式,拨号登录到急救中心服务器,实时显示指定救护车上采集的数据。
医院急诊室终端在收到中心服务器发出的派单指令后,唤醒终端,通过无线VPN网自动从中心服务器获得相关数据(病人基本信息、生命体征数值、告警和波形),并进行显示和交互操作。
➢传输部分医院LCD终端和车载监护仪通过运营商的3G路由器,接入无线VPN专网;急救中心监控指挥中心通过具有固定IP的ADSL数据专线接入无线VPN专网。
这样,利用高可靠性、高带宽的线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减少时间延迟。
3、系统特点特点一:采用运营商的3G无线数字传输技术,信息传输质量高,有效确保时效性。
♦特点二:采用先进的扩频技术,具有容量大(频率利用率高)、信号质量好、射频辐射小、保密性好(直接序列扩频所固有的特性)以及接口开放性好等特点。
♦特点三:系统独立性强,不依附其他方的“业务服务器”,灵活可靠。
高质量心肺复苏系统技术参数

高质量心肺复苏系统技术参数一、治疔有效性:▲1、按压技术:采用结合胸泵机制和心泵机制、模拟心脏搏动原理的心肺复苏技术,能比徒手CPR更高效率地改善血流动力学效应,减少复苏过程引起的损伤。
▲2、按压频率:默认按压频率>100次/分钟。
▲3、按压频率精度:按压频率允许误差W±1次/分钟。
▲4、按压深度:默认按压深度>5厘米。
▲5、按压深度精度:按压深度允许误差W±0.2厘米。
6、按压释放比范围:50%±5%O▲7、按压通气模式:连续按压模式和30:2模式。
无15:2模式,避免为儿童患者实施机械按压的风险。
▲8、支持非水平按压,最大工作倾斜度:242°。
▲9、适合在任意软担架上使用,在下楼梯、转运途中按压头不移位,能够持续稳定实施胸腔按压。
▲10、额定工作低温环境下性能好:在温度T(TC时,仍能持续稳定实施胸腔按压,确保按压频率允差W1次/分钟,确保按压深度允差W0.2厘米,以满足低温环境院外急救的使用需求。
▲11、额定工作高温环境下性能好:在温度50℃时,仍能持续稳定实施胸腔按压,确保按压频率允差W1次/分钟,确保按压深度允差W0.2厘米,以满足高温环境院外急救的使用需求。
▲12、车载运行性能:通过EN1789《医用车辆和其设备.道路救护车》测试,具有测试报告。
▲13、紧急医疗服务环境适应性:符合医用电气设备IEC60601TT2所定义的EMS环境(紧急医疗服务环境)下使用要求,具有测试报告。
▲14、数据通讯:主机具有蓝牙功能,可无线实时传输CPR数据。
二、安全可靠性:15、驱动方式:电动电控。
16、单块电池供电时间:260分钟。
▲17、动力电池:可充电锂电池,用户自主充放电不少于260次。
18、具有电量指示,低电量指示灯闪烁警示后,仍可连续工作时间210分钟。
19、外部交流电源:可接220V交流电工作,支持热插拔,无需中断按压。
20、紧急关闭:当主机发生错误,不能继续工作时,可暂停、停止按压或关闭主机。
院前医疗急救数智一体化系统项目需求

院前医疗急救数智一体化系统项目需求一、项目概述1.1.项目背景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承担日常急救任务,还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救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社会化急救的重要支援力量。
通过建立健全全省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急救相关信息管理,健全急救系统监测预警水平。
提高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水平,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医院信息系统连接贯通,推动急救调度信息与电信、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及消防救援机构的信息共享与联动,探索并推广急救呼叫定位,提高指挥调度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
1.2.建设目标本项目总体目标为融合发展院前专业医疗急救和社会化急救,深化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建立院前电子病历统一规范和数据归集,完善全省院前医疗急救云调度系统功能,实现“上车即入院”救护车到达预通知功能全覆盖。
切实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可及性和易用性,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危急重症救治水平,提高行业监管能力,更好更快更智能地服务广大民众。
本项目总体目标为本期建设全部目标。
本项目的业务目标为建设社会化急救系统并与院前急救联动。
技术目标实现院前医疗急救数字一体化项目(I期)和(II期)无缝技术衔接升级,通过等保三级、代码评审和密评。
绩效目标为实现院前电子病历统一规范和数据归集,实现救护车到达预通知功能全省覆盖。
1.3.总体建设任务本项目在院前医疗急救数字一体化项目(I期)和(II期)建设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在(I期)和(II期)的技术框架基础上,采用低耦合的技术方案,实现本期的应用场景功能的建设。
1、“快速急救”社会化急救联动系统1.1“快速急救”社会化急救共享系统:基于省域一体化“快速急救”应用已经形成的数据汇聚能力,构建面向社会化急救需要的社会化急救联动平台,实现与急救志愿者、AED等社会化资源的共享融合。
1.2“快速急救”社会化急救居民应用端:面向社会全员开放,提供互联网一键告警入口、急救志愿者报名学习培训、查看AED地图、急救基础知识教学等功能。
院前急救实施效果和评定分数标准

院前急救实施效果和评定分数标准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评估院前急救的实施效果,特制定本评定分数标准。
一、评定指标
院前急救实施效果评定指标分为五个方面,包括:急救反应时间、急救处理质量、急救药品和设备配备、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患者满意度。
1.1 急救反应时间
1.2 急救处理质量
1.3 急救药品和设备配备
1.4 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1.5 患者满意度
二、评分方法
1. 根据各指标评分标准,对院前急救实施情况进行评分。
2. 将各指标得分相加,得出总分。
3. 根据总分判断院前急救实施效果:
三、评定流程
1. 院前急救实施结束后,由救治医生、护士、患者或家属等对急救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2. 按照评定指标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3. 将评分结果提交给医院急救管理部门。
4. 急救管理部门对评分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5. 定期对院前急救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公示。
通过以上评定分数标准,可以对院前急救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为提高急救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同时,有助于发现急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和满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化院前急救训练系统技术参数
一、系统概述
情境化急救训练系统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VR)和图像图形处理技术,模拟不同的急救场景。
学员通过裸眼和VR头盔等不同模式,利用真实的高级抢救模拟人在可视化交互式情境中全面训练急救技能。
★1.交互性:虚拟场景中的虚拟病人与高级抢救模拟人同步,具有相同的病例和生命体征;虚拟场景中施救者对被救者的虚拟操作与学员在真实世界中对高级抢救模拟人的实际操作完全对应。
★2.空间定位:虚拟病人与真实的急救模拟人通过定位系统精准融合。
学员对高级抢救模拟人施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可在VR视野中观察到自己的双手。
3.可编辑功能:开放式情境设计,可自行编辑情境以及高级急救模拟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保存自定义病例。
4.沉浸性:360°全景,沉浸式音影技术,融合声、光、电等技术,逼真表现急救现场情境。
5.急救场景:火灾、交通事故、溺水、地震等院外以及抢救室、门诊室、手术室和ICU等院内场景。
▲6.高级抢救模拟人、监控平板电脑、情景控制器、融合系统以及工作站主机之间均无线连接。
7.可通过情景控制器无线切换不同急救场景,随时显示/隐藏生命体征、场景动画和场景特写等要素。
二、系统功能
(一) 虚拟病人
1.对虚拟病人可进行病史采集(问诊)、心电检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临床干预、药物治疗、器械干预。
对虚拟病人的所有操作,均能自动反馈结果。
2.虚拟病人系统内置独特的生理驱动模拟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处置(如问诊,听诊,吸氧,除颤,心电监护等)实时响应,并表现为生理参数的对应改变。
3.问诊功能:从临床常用分类的项目中选取问题问诊虚拟病人,通过问诊获得对虚拟病人的初步诊断。
3.1在问诊框中选择问诊内容,虚拟病人可同时用文字和语音来回答提问。
3.2每个病例内置至少25种以上问诊问题,含既往病史、用药史、营养情况、现病史等。
病人回答的问题会根据病情的进程而变化。
3.3系统自动评估问诊记录,指出遗漏的问诊内容。
4.体检项目选择:学员可根据不同目的选择体检工具和体检部位,基于临床数据、影像学资料和临床思维做出鉴别诊断。
▲5.临床检查
5.1生命体征监测:监测指标包括ECG、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通过模拟监护仪显示。
5.2物理检查:心肺听诊、脉搏检查、腹部叩诊、瞳孔对光反射、测体温、鼻腔导管观察。
可通过虚拟人体模拟视觉体征和病症,如疼痛,意识,紫绀,胸部起伏运动。
5.3影像学检查:头颅、胸腹部、骨盆CT扫描,CT血管造影,胸部、骨盆、脊柱X线图像,冠状动脉造影,腹部超声,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经食道经胸心脏超声,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等。
影像结果包含真实动态影像视频、图片以及检查报告,视频可回放;可放大、缩小显示。
5.4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生化检查,血培养,血糖,心肌标志物,凝血试验,血常规,血脂,尿常规,尿抗原,痰液检查等。
6.系统会要求学员给出鉴别诊断结论,系统自动评估正确与否。
7.依据鉴别诊断结论,对病人施行相应治疗措施,虚拟病人可实时做出反应,可立即给出操作反馈。
学员诊断的每一个步骤可被记录,便于复盘和加强训练。
8.虚拟病人治疗干预
8.1干预模块:插管,呼吸机,PICC,导尿,中心静脉插管,雾化疗法,除颤,胸外按压,吸氧,输血等。
8.2药物模块:内置完整的药物和液体可按类别、管理模式和剂量选择。
▲9虚拟病人具有全面的生理结构,具有可视化的体征和症状,可以模拟出汗,缺氧紫绀,皮肤干裂,胸廓运动,疼痛意识等症状,包括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和语音系统的功能。
10.虚拟病人内置药理模块,药物浓度完全跟真实临床一致,用药原则遵从AHA的最新指南。
11.虚拟病人具备药代动力学行为。
12.虚拟病体位可采取平躺、坐立、半靠卧等姿势,模拟不同的检查方式,系统可根据病例模拟出不同的诊疗场景。
13.虚拟病人评估
13.1系统内置3种类型反馈报告,可根据时间、顺序和必要性进行记录和评估学员的临床思维。
13.2病例在运行中也可暂停,并查看操作记录和评估报告。
可从中断节点开始继续操作。
病例可以重复。
13.3综合评分系统可直观给出学员操作的最终得分,包括物理检查得分、实验室检查得分、治疗得分及总得分。
(二) 高级抢救模拟人
1.根据2015版AHA心肺复苏指南标准设计,可进行心肺复苏训练及考核。
实时操作曲线显示,语音提示,统计数据打印成绩。
▲2.生命特征模拟:可实时显示HR、SpO2、ETCO2、BP监测波形及数值,也可隐藏其中某个数值,并可自行设置正常范围值,超出后会自动语音报警,输出波形与相对应数值同步输出。
2.1瞳孔示教:操作成功后模型人瞳孔自行由散大变为正常。
2.2模拟颈动脉搏动:按压过程中,搏动频率与按压频率一致,抢救成功可
恢复自主搏动。
▲3.具备心肺音、肠鸣音听诊功能,可通过软件设置多种正常/异常听诊音;模拟病人前胸有≥5个听诊区域,后背有≥6个听诊区域,肠鸣音≥4个区域,心脏听诊区≥4个;
4.软件系统包括“训练”和“考核”两种模式。
4.1可单独添加学员信息,可列举同一学员所有训练、考核成绩,进行成绩分析;
4.2用户可以查询结果并与之前的日期相比较,用户可以打印日期并导出excel表;
5.训练与考核模式
5.1提供“单人操作”、“双人操作”、“单通气操作”、“单按压操作”四个训练模式。
训练时间不限制,操作过程中有语音提示。
语音可关闭。
5.2提供“单人模式”、“双人模式”两种考核模式。
可自行设定“考核时间”、“CPR循环次数”、“倒计时记时”,整个操作过程无语音提示,急救成功后模型人有生命体征反应。
5.3考核结束后,有评分结果和反馈意见,显示考生成绩和合格与否。
考核成绩可保存并回放,可直接打印。
6.表现与数据监测
6.1可设置病人意识确认,呼吸检查,颈动脉检查,呼救,清除异物,AED 抵达,电击等操作,操作会被自动感应和记录在日志中,便于考核评估学员表现。
6.2按压监测
6.2.1按压过程的实时监控,按压不足,按压正确,按压过大,未回弹,有按压曲线并有波形回放。
6.2.2按压时,具备图表和数值同步记录按压深度,按压次数,按压实时频率,按压平均频率,按压终端时间等指标。
6.2.3按压位置的显示:动画界面实时显示按压对应的位置,并以次数显示,位置包括偏左,偏右,偏上,偏下和正确位置。
6.2.4按压中断时间记录:能记录每个循环间的中断时间和平均中断时间。
6.3吹气监测
6.3.1自动监测气道开放操作,并以交互式动画显示气道已开放;
6.3.2吹气不足,吹气正确,吹气过大,吹气进胃,有吹气曲线并有波形回放。
7.成绩统计
7.1按压整体正确率,按压间歇时间,按压次数,平均按压深度,平均按压频率;
7.2按压深度正确,过浅,过深次数及正确率;
7.3按压位置正确,偏左、偏右、偏上、偏下次数及正确率
7.4按压回弹充分,按压未回弹次数及正确率
7.5通气整理正确率,通气次数,平均通气量及平均通气速率
7.6通气量正确,过大,过小的次数及正确率
8.系统设置
各项参数均可自行设置,包括: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通气量、通气频率(单,
双人)、通气率、循环次数、考核时间等指标,以适应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
救指南升级。
▲9.可扩展混合现实MR头盔使用,显示CPR血流动力学改变,显示各种创
口止血包扎教学。
三、虚拟场景
1.高端工程投影机7台
投影机特性3D;投影技术3LCD;显示芯片0.64英寸芯片;分辨率1920×
1200;亮度5600流明;对比度20000:1
2.幕布1套
正投软幕,白色;环境光吸收率80%+;增益系数0.8-1.0;水平视角175-60°
3.融合系统1套
信号类型:DVI/HDMI/Dp;接口数量:7路;输出分辨率:1920×1200@60hz 输入采集卡信号类型:DVI,接口数量:1路;工控机架构;启动速度<10S;显示方
式:画面移动、缩放、开窗、漫游、实时监控等;画面裁切:任意比例、尺寸画面
裁切;切换速度<200ms;开窗数量:单通道16画面,窗口层次任意组合、叠加、
缩放,互不局限影响;移动可视化:通过中控对系统可视化管理;场景调用数量:
128;控制方式:网络控制;控制协议 TCP/IP;控制接口RJ45;控制速率10M/100M;
自适应串口控制控制接口RS232×1,9针D型公接口;波特率115200;特殊方
式:红外遥控,面板按键;使用环境:工作温度-15-60℃;工作湿度10-90%无冷
凝;平均无故障时间>50000小时
4.VR设备1套
主机:八代i7-8700;高频16G 256GSSD+1TB GTX1060 6G独显 WiFi 蓝牙
头戴式显示器:分辨率2160×1200,1080×1200单眼分辨率,90Hz刷新
率,110°视场角,低余晖AMOLED 屏,内置前摄像头、麦克风、3.5mm 立体声耳机操作手柄
空间定位器
5.场景控制器
平板电脑1台,场景控制器软件;9.7 英寸(256G WLAN版/A9X芯片/Retina
显示屏/Multi-Touch技术MLN12C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