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触摸美丽》教案
触摸美丽张狄青

《触摸美丽》教案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学教师:张狄青教学目标:1、了解材质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
2、使学生通过认识、感受材质的过程,基本掌握、运用材料的形式特征创作表现。
3、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材质的形式语言及运用材质形式特征进行创作表现。
教学难点:材质与形式特征的和谐与对比原则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以清洁工人的身份出现,并用废旧电线表现作品《死了都要喝》。
(设计意图:教师成为演员,趣味性导入并示范,学生初步感受材料的特殊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展现教师的特点。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很多不起眼的物体都能给人美的享受。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发现美丽,触摸美丽,留下美丽。
板书课题《触摸美丽》:书写“美丽”两字(一笔连字),“触摸”用一只小手套材料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运用与板书想结合的方式,既表现了教师的板书能力,又与本课重点学习的材料的利用相呼应,使学生视觉感知本课学习的信息,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
)二.新课教授1、视觉感受生活中材料的美多媒体出示几张美的图片。
学生感受学生回答:色彩美、形状美、纹理美……教师小结:什么是肌理?即纹理。
物质表面给人以触觉感受或视觉感受。
(粗糙、光滑、柔软、晶莹剔透)(学生视觉感受生活中各种材料的魅力,启发学生打开发现美的眼睛,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2、触摸生活中材料的美教师准备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放于百宝袋中。
请学生尝试触摸,感受材质的肌理、质感。
(学生直接感受材料的特征,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触摸、撕扯、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肌理质感特征。
在触摸阶段,说出各种材料不同的肌理及质感,找出它们的特性。
)小结:大自然所赋于我们的各种材质,都有它们的特征,岩石的粗糙坚硬、丝绸的光滑细腻等等。
材质的美感除了视觉上的感受外,通过实物的触摸,我想肯定给许多的同学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当然生活中还有许多更吸引人的材质所存在。
美术教案触摸美丽

触摸美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绘画基础:学习绘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艺术欣赏: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3. 创作实践: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绘画技巧的掌握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美转化为艺术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绘画技巧和艺术理论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和手工制作过程。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创作。
4.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艺术感受。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美术教材。
2. 教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3. 参考资料:国内外优秀美术作品图片、艺术家简介等。
教案示例:第一节:绘画基础——线条的运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线条在绘画中的基本作用和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表现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条的种类和特点:直线、曲线、粗线、细线等。
2. 线条的运用:勾勒轮廓、描绘细节、表现质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条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线条表现形象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线条的种类和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线条的运用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运用线条进行绘画。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美术教材。
2. 教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线条,如建筑、自然景观等,激发学生对线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线条的种类和特点,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3. 示范演示:教师示范线条的运用方法,如勾勒轮廓、描绘细节等。
初中美术《触摸美丽》教案两篇

初中美术《触摸美丽》教案两篇教案一:《触摸美丽》一、教学目标1. 知道如何用线条、色彩、形状表现美丽的事物;2. 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中寻找美的灵感;3. 了解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4. 通过绘画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造诣,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彩色纸张、画笔、颜料、调色盘等绘画材料;2. 展示美术作品的图片,包括自然风光、艺术作品等;3. 教学课件、视频素材等辅助教学资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让学生留意画面中的颜色、线条和形状,让学生表达对这幅画的感受和想法。
2.主题阐释:触摸美丽通过像《人民艺术家李德伦的故事》、《魏绍轩的野外冒险》等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于美的追求。
3.作品展示通过展示伦勃朗、梵高、莫奈等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向学生讲解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通过作品欣赏来让学生了解绘画中的不同表现手法。
4.实践部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色,如海滩、山高原、森林等作为表现美的主题,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己对于美的感受。
5.总结教学结合学生的作品,向学生讲解艺术作品的评论方法,让学生了解艺术评论的基本点,例如颜色运用,形式表现等等。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美,从中吸取艺术所需的素材。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以触摸美丽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艺术欣赏和实践,了解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造诣,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
教案二:美感的体验一、教学目标1. 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巧去表达自己对美的认知和理解;2. 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感知和表现美的能力;3. 带领学生步入创造与感知的过程,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4. 鼓励学生在自由探索表达,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准备1. 各种颜色的画笔、颜料、纸张、素描工具等;2. 展示美术作品的图片,包括自然风光、艺术作品等;3. 教学课件、视频素材等辅助教学资料。
触摸美丽教学设计

《触摸美丽——感知材料,变“废”为宝》教学设计株洲市第十二中学杨荣一、教材分析湘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的第四课《触摸美丽》,属于美术课程四个领域中“设计·应用”类型。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标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环境,特别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事前进行预案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定位重点在于直接利用材质本身的肌理和质感进行造型、创作,具体说来,本课就是想通过帮助学生关注材料本身具有的形式美感,懂得利用生活中的边角余料来“变废为宝”,制作成精美且富有个性的装饰艺术品,达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把握这点是处理好本课教学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前提下,怎样更好地保护环境,怎样更好地利用和节约资源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我看来,本课之所以选择“触摸美丽”这个与生活、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目,就是想引发学生对材料与我、自然与我、环境与我、创作与我的关注。
八年级学生虽然已有一定的知识面和审美经验,而且受现代工艺品DIY(自己动手)潮流的影响,对动手创作装饰品兴趣挺浓的。
只是因为他们年龄和经验的局限,往往是看得多,做得少,或者仅限于运用现成的材料来制作。
也就是说普遍缺乏资源再利用的意识和行为。
同过采用游戏导入,材料质感联想、装饰作品赏析等方式促使学生在现场改造装饰画时掀起一股“头脑风暴”式的创作热情,再通过打油诗的赏析激发学生对材料、自然、环境与我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
1、知识目标:初步体验常见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增强对其形式美感的认识;2、能力目标:能运用自己喜好的材质设计并制作较为个性、精美的装饰作品;提高其感受美、创造美的愿望和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到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以及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节约资源,关注环境的意识。
二、重难点的突破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至关重要以学生是否热情参与探究,能否在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我将本课重点放在初步体验常见材料的质感特点,赏析相应的艺术作品。
触摸美丽

《触摸美丽》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它是与生活、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平凡、朴实的物质材料,并从中发现由不同材质本身的肌理、质感产生的形式美,并利用材质的美感进行创作、制作装饰品。
探索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能初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能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直接利用材质本身的肌理与质感进行造型,探索适合材质形式美感表现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欣赏、分析、讨论、制作加工、展示、评价相结合四、学法指导要点:本课可分为三个环节,①动手触摸感受环节;②视觉欣赏环节;③动脑体验环节。
本课以创设情景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美,让学生在触摸材料中感受各种不同材料的特性;多媒体手段展示材料肌理及肌理组合创造的美,引导学生感受其形式美感与生活情趣,并判断其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怎样制成的?着重分析制作材质的形式美感,引发学生探求形式美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肌理或者质感特性,并进行讨论。
五、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学资料,各种不同材料及制作材料的工具,多幅作品。
六、教学程序:①动手触摸感受环节;小活动:由一副照片引起强烈地挑战欲。
用温总理视察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照片,眼睛近视的同学是否其他感觉比较灵敏,比如说触觉。
近视和不近视的同学比赛用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肌理,以词最多者为胜。
总结近视的同学要好好保护眼睛。
教师引导:触摸各种材料所用的词可能是A软硬粗细脆韧轻重B规则与不规则粗糙与细腻总结:今天我们用手感知了很多材料,接下去我们将再用手学习并感受美丽——多媒体字幕:第4课触摸美丽•肌肤人的皮肤•肌理物体的肌肤,自然的造化中有平滑光洁,粗糙斑驳,或轻软或厚硬。
触摸美丽教案设计

触摸美丽教案设计第一章:美丽的定义教学目标:1. 了解美丽的多样性,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美丽。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丽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美丽观,增强自信心。
教学内容:1. 美丽的多样性: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等。
2. 欣赏美丽的方法:观察、感受、体验、思考等。
3. 美丽的价值观: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美丽的标准等。
教学活动:1. 讨论:什么是美丽?2.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类型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3.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美丽的类型,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触摸自然的美丽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之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高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与自然互动,体验自然的美丽。
教学内容:1. 自然之美:山水、花草、动物等。
2. 观察自然:学会观察自然之美,发现自然的规律。
3. 体验自然: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丽。
教学活动:1. 讨论:你对自然之美有什么看法?2. 图片展示:展示自然之美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3. 户外活动:组织学生走进自然,进行自然观察和体验。
第三章:欣赏艺术之美教学目标:1. 了解艺术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艺术之美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培养艺术欣赏的习惯。
教学内容:1. 艺术之美: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2. 艺术欣赏的方法:观察、聆听、感受、分析等。
3. 艺术之美与生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讨论:你对艺术之美有什么看法?2. 图片展示:展示艺术之美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3. 艺术欣赏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演出。
第四章:感受人文之美教学目标:1. 了解人文之美,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高对人文之美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人文之美。
教学内容:1. 人文之美:文化、历史、传统、价值观等。
触摸美丽教案

触摸美丽教案触摸漂亮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P14--15页内容教学目的:1、使同学能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材质的特性,感受材质的美感,培育关注材料的意识。
2、能初步理解材料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与表达主题、表达情感具有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对材质特性的认识。
教学难点:材质与表现主题的关系。
教学方法:争论法、观测法。
教具:装饰画作品。
教学过程:一、复习你所见过的装饰画是用什么材料制作成的.?二、导入新课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有它自身的美感,如玻璃的透亮之美、麻质品的粗犷之美,木材的质朴之美......在你运用这些材料,细心制作一幅装饰画悬挂在家里时,你将会是何等满意,何等满意!三、讲授新课1、观看教材14页图片,对三种以上不同材料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并分析其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或现象。
A、可以自己动手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
B、争论不同材料各有什么特性,如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韧与坚、粗糙与光滑等等。
C、这些材料各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或形象。
同学争论,老师巡回指导。
2、针对同学的发言,老师适当归纳,并展示自己制作的装饰画,引导同学观赏,看看作品是怎样利用材质之美表现主题与情感的。
3、老师演示不同材料的制作方法。
四、课堂小结。
不同的材料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五、布置作业将一幅绘画作品改为用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画。
触摸漂亮教案2一、教材分析《触摸漂亮》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在整套教材中与八班级下册《五角星》知识的内在联系最为亲密,两课共同组成了一个关于材料及形式美探究的教学单元《触摸漂亮》,但是又有各自的教学侧重。
假如说《五角星》定位重点更多在画出肌理与质感,那么,《触摸漂亮》的定位重点更多在于径直利用材质本身的肌理与质感进行造型,探究适合材质形式美感表现的技巧。
把握这个基本定位是处理好这两课教学的关键,也更有利于老师自觉建立单元教学的整体观念。
中学美术教案8班级上:04课触摸漂亮本课选择“触摸漂亮”这个与生活、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目,指导同学制作装饰作品,援助同学认识材料的肌理、质感特性,感受材质的形式美感,探究不同材质在装饰作品中的运用技巧。
初中美术《触摸美丽》教案(通用2篇)

初中美术《触摸美丽》教案(通用2篇)初中美术《触摸美丽》篇1一、教材分析《触摸美丽》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课文旨在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感受美的同时培养想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对艺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
教学内容:认识材质和材质的演泽运用。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事物充满好奇感,有独特的见解,表现欲望较强烈,能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喜欢探究问题,这样便于学生运用不同的材质进行创作,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认识、感受材质,基本掌握运用材质来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材质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四、教学重点材质的形式语言及运用材质形式特征来进行创作。
五、教学难点材质与形式特征的和谐对比原则的运用。
六、教学准备教具:教科书、卡片、多幅不同材质制作的范作、各种材料。
学具:搜集多种制作材料,准备制作工具。
七、教学方法教法:开放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练习法,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参与集体、综合创作的活动能力。
学法:欣赏中理解、比较中总结、练习中创新、讨论评价与反思。
八、教学程序教学结构师生交流活动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欣赏作品导入新课(4分钟)1、出示国画《猫头鹰》和装饰画《猫头鹰》,问:这两幅作品表现的都是猫头鹰,但它们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分析其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一个是用毛笔画的中国画,一个是用芦苇、竹节、布、扣子等材料做成的猫头鹰)1、吸引学生的目光,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3、初步了解装饰画的特点。
2、欣赏作品:(1)出示装饰画《风车》,问: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2)出示装饰画《乡村美景》,问:这幅作品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问题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触摸美丽》体验探究认识材质(4分钟)1、认识材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美术《触摸美丽》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触摸美丽》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课文旨在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感受美的同时培养想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对艺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
教学内容:认识材质和材质的演泽运用。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事物充满好奇感,有独特的见解,表现欲望较强烈,能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喜欢探究问题,这样便于学生运用不同的材质进行创作,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认识、感受材质,基本掌握运用材质来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材质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四、教学重点
材质的形式语言及运用材质形式特征来进行创作。
五、教学难点
材质与形式特征的和谐对比原则的运用。
六、教学准备
教具:教科书、卡片、多幅不同材质制作的范作、各种材料。
学具:搜集多种制作材料,准备制作工具。
七、教学方法
教法:开放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练习法,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参与集体、综合创作的活动能力。
学法:欣赏中理解、比较中总结、练习中创新、讨论评价与反思。
八、教学程序
教学结构师生交流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欣赏作品导入新课(4分钟)
、出示国画《猫头鹰》和装饰画《猫头鹰》,问:这两幅作品表现的都是猫头鹰,但它们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
分析其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一个是用毛笔画的中国画,一个是用芦苇、竹节、布、扣子等材料做成的猫头鹰)、吸引学生的目光,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3、初步了解装饰画的特点。
2、欣赏作品:(1)出示装饰画《风车》,问: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2)出示装饰画《乡村美景》,问:这幅作品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问题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触摸美丽》
体验探究认识材质(4分钟)
、认识材质。
问:你手中的材料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石头、布、毛线等不同材质的软与硬、光滑与粗糙等质感特点。
学生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增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问:日常生活中的材质在人们心中有什么感觉?例:石头在我们心中是什么感受?棉花是什么感受?要表现现代感用什么材质?要表现古朴感用什么材质?
学生举例说明,讨论不同材质在人们心中的感受。
(石头都很坚硬,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棉花轻盈柔软、温馨;不锈钢可表现现代感;木质材料自然质朴,可表现古朴感。
)
3、师生共同小结:材料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用不同的格料表现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学习探究材质运用
(8分钟)1、出示装饰画《生命之泉》,问:用菱角、毛线、扣子组合而成的《生命之泉》,为什么要如此选择材质?能不能换作别的材料?比如:树叶能不能做鱼?(出示
“树叶鱼”)问:哪幅表现得更形象?学生欣赏、讨论、回答问题了解材料的形式美
2、师生共识:材质的选择要符合对象的本身的特点。
(板书)
3、欣赏装饰画《牛》,问:为什么非要选择棕色的而不是红色的、粗糙的而不是细腻的材料?学生欣赏作品思考回答问题(棕色的粗麻绳表现的《牛》效果更好)了解材质
4、师生共识:材质的选择,色彩的选择要和谐。
(板书)
5、出示两幅分别用竹签、红布制作的装饰画《风车》,问:它们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学生欣赏、讨论、分析、回答问题了解材质给人的感受
6、师生共识:通过对比,不同材质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
(板书)
讲授新知(2分钟)1、讲:刚才我们欣赏的用不同材质制作的作品称为装饰画,装饰画偏重于表现形式的装饰性,注重形象的平面处理。
2、讲授装饰画的制作步骤。
以《葡萄》为例,老师分步示范,讲解(板书:①构思设计,画出草图;②材质的选择;③制作。
)学生观看、思考通过老师示范、讲解,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装饰画的制作步骤,为下面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布置作业
(1分钟)每人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将一幅绘画作品改用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作品或根据不同材料形式特征运用和谐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
(老师在黑板上画几幅简笔画供学生参考。
)(放音乐)1、小组确定制作某种装饰品;
2、组长分配任务;
3、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制作。
提倡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巡视辅导(20分钟)1、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指导装饰画制作,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2、注意调控学生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学生进行制作,采取自我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1、调动学生不断完善设计、不断优化制作工艺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堂的活跃性,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与环境卫生。
3、督促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最好的作品。
4、适时参与学生制作,帮助学生一起完善创意,提出一些制作改进的建议,不深度介入某个小组的制作过程。
2、容入学生思想,与之产生共鸣。
3、体现教师的亲和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品展示评
价
(5分钟)老师不参与评价,只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建议同学们评价作品后利用课余时间将作品完善,把它们挂在教室里供欣赏。
(老师引导学生从立意、材质、色彩、构图、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后,教师总结归纳学生装的出色表现,表扬同学们,重点表扬某一小组一起完成了较为复杂的装饰作品,肯定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强。
)每组组长一起上台展示本组假冒作的作品,每组推荐一个同学简单介绍本组作品的设计意图与构思过程,满意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又不足,然后同学们互相评价,提出对作品中肯的看法,提出宝贵的意见。
1、进行集中的作品展示与评价来提升教学效果。
2、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
3、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课堂总结(1分钟)总结语:不同的材料给予了装饰画不同的生命,装饰画也给予人们不同的美感世界。
正如米罗所说:“装饰艺术有如生活的彩链,如果失去了色,人灯将失去光彩。
”今天这节课老师感到很欣慰,同学们认识了美、发现了美、并且创造了美。
世界上的美是到处存在的,只是缺少发现,平凡中发现美,让我们的生活因我们的创造面变得更精彩!学生课后欣赏、完善作品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
附:(板书设计)
作
品
展
示
第4课
触摸美丽
装饰画:
、材质的选择要符合对象的本身的特点。
2、材质的选择、色彩的选择要和谐。
3、不同的材质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
装饰画的制作步骤:
、构思设计、画出草图
2、材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