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大全.doc

合集下载

印度的种姓制度(历史)

印度的种姓制度(历史)

印度的种姓制度(历史)曾有人说,不了解种姓制度就谈不上真正了解印度社会。

种姓制度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起源于公元前1200年。

传统上,印度社会阶层被划为4个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

在首陀罗之下,印度一直还存在着一个没有种姓的群体———贱民,由于其地位远在前4种种姓之下,因此又被俗称为“第五种姓”。

按照印度教教义,贱民被称为达利特人,意为“不可接触之人”,其他种姓不仅不能与他们交往,连喝水都不能共用一口井。

作为印度社会的最底层,数千年来,贱民的生命财产缺乏基本保障,即使在今天,在印度广大农村乃至一些城市,贱民被高种姓人歧视、打骂、蹂躏甚至杀害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贱民的生活相对其他种姓而言,总体上十分悲惨,普遍低于贫困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印度10亿人口中,贱民人数约为1.6亿,半数以上居住在农村。

在他们之中,大约2/3的人目不识丁,只有7%的人能喝到洁净的饮用水。

贱民的实际生活究竟如何?记者一直想去实地看看,但没有当地人陪同,想去也不行。

尽管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但由于贱民群体受教育程度很低,尤其居住在农村的贱民几乎没有懂英语的,除非找到当地人当向导,否则一切采访等于抓瞎。

日前,在几位热心的印度朋友陪同下,记者驱车分别走访了哈里亚纳邦的农村以及首都新德里一些外来贱民居住的区域,对现代印度贱民的生活有了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

卡巴说,她到井边打水,总是第一个到,却最后一个打到水走进哈里亚纳邦一个名为莎姆戈的农村,那里普通简陋的农舍、牧归的牛群和记者以前经过的其他印度小村的景象并无二致。

像记者这样一个外国人突然光临,自然引来很多大人小孩好奇的目光。

走进村里的一口水井,记者询问了一名顶着瓦罐打水的中年妇女。

她叫昌德·卡巴,皮肤黝黑,是一位贱民。

她向记者抱怨,每天到井边打水,她们往往都是第一个到,却最后一个打到水,因为高种姓的人嫌她们先打水会污染了整个水井。

印度法律规定种姓制度(3篇)

印度法律规定种姓制度(3篇)

第1篇一、引言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社会历史的一部分,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它源于古印度的吠陀时期,并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

尽管印度宪法明确规定禁止种姓歧视,但在现实生活中,种姓制度依然根深蒂固。

本文将探讨印度法律规定种姓制度的历史、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1. 吠陀时期种姓制度起源于古印度的吠陀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

当时,印度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1)婆罗门:负责宗教、教育和祭司工作,是社会中的最高阶层。

(2)刹帝利:负责政治和军事事务,是社会中的第二阶层。

(3)吠舍:负责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是社会中的第三阶层。

(4)首陀罗:社会地位最低,主要从事低贱职业。

2. 历史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逐渐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

各种姓内部又细分为若干子种姓,形成了千头万绪的种姓网络。

此外,一些非印度教徒也被纳入种姓体系,如达利特(贱民)。

三、印度种姓制度的现状1. 种姓歧视现象普遍尽管印度宪法明确规定禁止种姓歧视,但在现实生活中,种姓歧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在就业、教育、婚姻、住房等方面,种姓歧视对印度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2. 达利特问题突出达利特是印度社会地位最低的群体,他们长期遭受歧视和压迫。

据统计,印度约有2亿达利特,他们主要从事清洁、拾荒、屠宰等被认为是“不洁”的工作。

3. 种姓暴力事件频发近年来,印度各地频发种姓暴力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由土地、水源等经济利益纠纷引发,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印度法律规定种姓制度1. 宪法规定印度宪法明确规定禁止种姓歧视。

第15条规定:“国家应努力消除所有形式的种姓歧视。

”第16条规定:“国家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所有公民不受种姓歧视。

”2. 种姓歧视法案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案,旨在打击种姓歧视。

如《种姓歧视法案》(The Scheduled Castes and Scheduled Tribes (Prevention of Atrocities) Act)和《达利特保护法案》(The Protection of Civil Rights Act)等。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样的(2)完整篇.doc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样的(2)完整篇.doc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样的印度的种姓制度介绍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

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主教育;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

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

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

种姓世袭,不易更改。

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

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

印度种姓制度的区分印度的高种姓人种,有点像欧洲人。

低种姓人种,典型的南亚人种姓制度在印度到底有多严重印度高种姓一般是白种人,只不过纬度太低晒得比较黑。

婆罗门和刹帝利是高种姓较突出的。

印度教信来世,苦行被推崇,安于当前贱民低贱种姓,修一个更好来世是大部分低种姓人民的普遍选择。

但是其他种姓的人尤其是贱民就没有这么幸福了。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印度目前有1.67亿贱民,占总人口的16.2%。

也就是说,如果你幸运地出生在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那么你大概有六分之一的可能性成为贱民中的一员。

贱民也就是DALIT ,又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或者甘地也称他们为神之子,意指他们也是神的子民。

但是显然多数人不这么认为。

那么,占印度人口六分之一的这部分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1.自带扫帚抚平自己的足迹贱民从事着最肮脏低贱的工作,他们被认为是最肮脏、最不洁的,被称为不可触摸者。

印度种姓制度范文

印度种姓制度范文

印度种姓制度范文种姓制度是指印度社会中的等级制度,按照人们的出生,将他们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并且限制他们在社会中的权益和地位。

这个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直到今日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种姓制度的历史、等级制度的组成以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种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吠陀时代,大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

据传,种姓制度最初是为了便于社会职能的分工而建立的,根据人们的职业和角色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

最初的种姓分为四个主要等级,分别是婆罗门(负责宗教事务和学问)、刹帝利(负责统治和军事)、夏德拉(负责商业和农业)以及首陀罗(负责服务和手工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逐渐变得复杂并扩大,形成了更多的细分等级。

种姓制度的核心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人们的出生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这些等级被称为“种姓”。

种姓主要有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贵族和宗教领袖)、刹帝利(统治者和军事),夏德拉(商人和农民)以及首陀罗(仆人和手工艺工人)。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以及特定的社会地位。

种姓制度基于贞洁性原则,特别注重婚姻和血统的纯洁性,以确保等级的传承不被破坏。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不平等。

种姓制度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限制了他们的权益和机会。

高等种姓享有特权和权力,而低等种姓则被歧视和压迫。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的根本分裂,增加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稳定。

其次,种姓制度对人们的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由于种姓的限制,人们的职业选择和社会流动性非常有限。

高等种姓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职业机会,而低等种姓则被限制在低效率的职业中。

这种限制导致了一些人才的浪费,并阻碍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最后,种姓制度对性别平等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种姓制度中,女性的地位通常比男性低。

尤其是女性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受到更多的束缚和歧视。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浪潮势头强劲,每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但种姓制度作为一种在南亚特别是印度延续了几千年的宗教与文化制度安排,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种姓制度的负面影响依然弥漫在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前900-前600年)形成的,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瓦尔纳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更为低贱的职业。

这四个等级中的前三个种姓属“再生族”,除了经历过一次肉体的出生外,还经历过一次精神上的出生,他们是“洁净的”,地位较高,其中婆罗门的地位最高。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外种姓”或“贱民”,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经过长期演变,印度种姓制度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

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

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

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

印度虽然从1948年就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宪法禁止因为不同种姓而有歧视待遇,并且立法保障社会底层的各级“贱民”,包括“表列种姓”(即一般传统贱民,如贩夫走卒)、“表列部落”(指居住偏远地区且不属原种姓制度内的土著部落),以及其他所有“贱民”,被通称为“其他落后阶级”(包括背弃印度教而皈依其他宗教的“贱民”、游牧民族和地方少数民族等)。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 - 简介暴乱印度种姓制度是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各国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

梵语为瓦尔纳,意为色、种、质。

中国古代的汉译佛经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称为种姓或族姓。

依葡萄牙语音译为卡斯塔,世界上则多用卡斯特一词。

现在已逐渐废除。

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

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印度种姓制度 - 产生贫民窟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简称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后,为了把自己较白的肤色同土著居民较黑的肤色区别开来,开始使用瓦尔纳一词。

在雅利安人占领的地区便出现了雅利安瓦尔纳与达萨瓦尔纳。

随着雅利安人的社会分化,从事祭祀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逐渐同雅利安一般人民大众脱离开来,而成为两个特权等级。

一般人民大众则成为雅利安人社会内部的第三等级。

这样,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社会上便自然地形成4个地位不同的社会等级。

关于这4个等级产生的最早记录,见于《犁俱吠陀》最后一篇的普鲁沙赞歌。

其中依次提到婆罗门、罗惹尼亚(即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四种姓的产生当属后期吠陀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分化,种姓制已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体系。

作为第一等级的婆罗门,独揽宗教事务,形成专门的祭司阶级,有些婆罗门还参与政事。

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大全

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大全

种姓制度制度简介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

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

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

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

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

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许多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诸如:是否吃素、是否杀牛以及是否接触尸体等等这些标准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洁净与不洁的价值观,然而该价值观却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影响。

为此,古代印度的婆罗门发展出一套称为瓦尔那的分类架构,作为解释并简化整个制度的方式。

因此,这两套思维方式大致构成整个种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洁净与不洁洁净与不洁是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其依循的原则主要有二:一种是时效性,一种是互补性:时效性在恒河岸边洗涤的人们:印度教认为水能洗涤不洁与罪恶,恒河河水则有最佳的洗涤效果,因此印度人经常在恒河两岸洗澡或擦拭身体。

不洁可分为两种,即暂时性的不洁与永久性的不洁。

在此,不洁主要指在生活中各种被视为带有危险性,而需要将受此影响者加以隔离的事物或情况,比如经血、生产与死亡等等......。

这些情况之下,即使与之有稍微的接触都算沾染到不洁,需要以慎重的方式隔离或是消除其不洁。

所谓的不洁是一套繁琐的分类体系,这其中最核心者包含《摩奴法典》所规范的人身上的十二种不洁物(如粪便、唾液等)、出生与死亡以及许多次转手过的人与物品。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社会结构的核心,深刻地影响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以及社会秩序。

种姓制度根据人们的出生和社会地位将整个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拥有特定的职责和权益。

本文将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进行全面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复杂而独特的社会制度。

一、种姓制度的起源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起源于早期印度社会的阶层划分,它最初是基于人们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而形成的。

当时,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最高种姓,负责宗教事务和学问)、刹帝利(贵族和统治阶层)、吠舍(商人和农民)、苏达拉(最低种姓,负责卑微的劳动工作)。

这种划分是基于人们的神圣性和分工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角色和义务。

二、种姓的衍生与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进一步发展并分化为更多的细分种姓。

这些细分种姓称为贤者(职责是教育和指导)、士兵、商人、农民、手工艺人等等。

这种细分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劳动分工,同时也加强了种姓之间的差异和地位的决定性。

三、种姓制度的特征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的社会中具有以下特征:1. 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使得每个人的地位和职责都被严格规定,任何跨越种姓的尝试都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

2. 社会封闭:种姓制度使得社会形成了明确的等级结构,并且种姓之间的流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们通常被限制在自己所出生的种姓中,继承父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3. 职业固定性:种姓制度将每个种姓与特定的职业联系在一起,人们通常只能从事与自己种姓相对应的工作。

这限制了人们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

4. 婚姻限制:种姓制度也对婚姻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常,人们只能与同种姓的人结婚,与其他种姓的人结婚被社会视为不道德且不可接受的。

四、种姓制度的影响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社会不平等:种姓制度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种姓地位的不同导致了财富和权力的不均分配。

2. 社会团结与分裂: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但也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阶级之间的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大全
种姓制度制度简介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

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

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

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

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

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
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许多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诸如:是否吃素、是否杀牛以及是否接触尸体等等这些标准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洁净与不洁的价值观,然而该价值观却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影响。

为此,古代印度的婆罗门发展出一套称为瓦尔那的分类架构,作为解释并简化整个制度的方式。

因此,这两套思维方式大致构成整个种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洁净与不洁
洁净与不洁是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其依循的原则主要有二:一种是时效性,一种是互补性:
时效性
在恒河岸边洗涤的人们:印度教认为水能洗涤不洁与罪恶,
恒河河水则有最佳的洗涤效果,因此印度人经常在恒河两岸洗澡或擦拭身体。

不洁可分为两种,即暂时性的不洁与永久性的不洁。

在此,不洁主要指在生活中各种被视为带有危险性,而需要将受此影响者加以隔离的事物或情况,比如经血、生产与死亡等等......。

这些情况之下,即使与之有稍微的接触都算沾染到不洁,需要以慎重的方式隔离或是消除其不洁。

所谓的不洁是一套繁琐的分类体系,这其中最核心者包含《摩奴法典》所规范的人身上的十二种不洁物(如粪便、唾液等)、出生与死亡以及许多次转手过的人与物品。

此外,各种器物之间也有一种比较性的不洁关系,如金比银洁净,银比青铜洁净,青铜比黄铜洁净,上述这些金属又比陶器洁净,这种比较性的关系会影响到器物的使用年限与价格。

同样地,当人与不洁的接触程度与关联性也会牵涉到其被隔离的时间长短,以及处于暂时性的不洁还是永久性的不洁。

以亲人死亡为例,当该状况发生时,其核心家庭的成员被视为最不洁,守丧期最久,不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亲戚则依与死者生前来往的程度决定其不洁程度与守丧期,即与死者生前来往越密切者需守丧越久,反之则越短。

同样的观念用于即将殉夫的寡妇,如果她们正处于经期时,依规定不可殉夫,必须等经期结束后四天并沐浴才可自焚殉夫(称为萨蒂)。

上述这些有时效性的例子都可显示暂时性不洁的情形,而暂时性的不洁通常有直接或间接的化解之道,比如用水清洗(沐浴或洗涤特定部位)、剔除毛发、涂抹牛的五种分泌物等。

然而如果经常性的接触不洁的事物,比如专门替死者或产妇洗涤衣物、埋葬死者,这种情况下便处于永久性的不洁。

换言之,以接触不洁事物为业的人或群体无法摆脱不洁的状态,因此他们与他们的亲人必须被长期隔离于大多数人之外,以防污染到其他人。

如此,他们便成为不可触碰的贱民,其他非贱民的种姓必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甚至迫使他们迁居聚落之外,否则有被污染的危险。

因此,在时效性上可以看见洁净与不洁之间的对立关系:如果要维系自身的洁净,必须远离不洁。

洁净与不洁位在价值观的最高与最低两端,彼此相互排斥,互不相容。

互补性
互补性主要与婆罗门有关,其基础建立在于满足婆罗门对洁净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洁。

作为种姓制度的核心,婆罗门必须保持高度的洁净,才能维持其神圣的地位,因此随着历史发展,婆罗门创造出许多规定与礼仪维系自身的洁净,然而执行这些仪式与规定时如果没有他人协助,多少会沾染不洁而处于不可触碰的状态,因此衍伸出各种处理不洁事务的种姓,这些不洁的种姓之存在也保障了婆罗门的洁净。

换言之,洁净与污秽,婆罗门与贱民,这两者彼此互补,缺一不可。

举个例子,死牛,特别是被宰杀的牛被视为不洁,然而仪式上不可避免需要以牛皮制成的鼓和接触这些不洁物的演奏者,因此许多地方出现以制作皮革或演奏乐器为业的贱民种姓,然而他们的工作却与神圣的宗教仪式紧密相关,甚至必须在其中扮演主祭者的角色。

两者与种姓制度
正因为洁净与不洁在概念上构成既对立又互补的关系,因此一个种姓要确立其地位时,必须同时根据几项标准作为参照,比如丁种姓的成员可能会说因为我们是素食者,所以等级高于辛、壬、癸种姓;但我们容许寡妇再婚,所以等级不如甲、乙、丙种姓。

由于种姓内的成员都不可避免地要同时遵守与违背某些洁净标准,因此可以借由各项由洁净与不洁所衍生的实际标准将所有种姓一分为二,最后这些标准汇合在一起时,便构成一套由高至低的洁净-不洁种姓阶序。

种姓制度的历史起源
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土著达罗毗荼人的,是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的雅利安人。

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

后来,来自中亚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侵入古代印度。

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西北部。

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
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级别的不能通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在尼泊尔,婆罗门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授予当地人较高种姓,大部分土邦国王(maharaja)也成了刹帝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