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与南亚其他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起源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土著达罗毗荼人的,是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的雅利安人。
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
后来,来自中亚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侵入古代印度。
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西北部。
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级别的不能通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在尼泊尔,婆罗门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授予当地人较高种姓,大部分土邦国王(maharaja)也成了刹帝利。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相关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包括瓦尔那制度和后来从中衍生出的阇提制度)的泛称,玄奘又曾将它译称族姓制度,西方通常把印度的这种制度称为喀斯特制度。
它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在后期吠陀时代。
最初,雅利安人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雅利安含有“高贵”之意,瓦尔那含有“颜色”、“品质”的意思),而称当地居民为“达萨瓦尔那”(含有“雄者”、“男人”之意)。
这样就有了自以为高贵的雅利安人和把当地居民当作敌对集团的区别。
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在早期吠陀时代末期,逐渐发生了平民与氏族贵族的区别,。
平民称为“吠舍”(是氏族成员的意思),而贵族称为“罗阇尼亚”(是“灼热发光”的意思,引申为显贵的首领的意思)。
从事祭扫的氏族贵族则称为“婆罗门”(意思是梵天所生)。
从雅利安人与当地居民的一分为二,到雅利安人部落中平民与氏族贵族的一分为二和贵族内部的军事贵族与祭司贵族的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胚胎。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介绍在古印度的种姓中,婆罗门是祭司阶层,他们出生于雅利安人的僧侣阶层,掌握神权,主持祭祀,负责占卜祸福,社会地位最高,社会地位最高。
能够主宰一切。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和各级武士,官吏,掌握国家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利,是世俗的统治者。
婆罗门和刹帝利是高级种姓,属于统治阶级。
这两个种姓占有社会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其他两个种姓为生。
吠舍是雅利安人的中下层阶级,是普通的劳动者,主要从事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
他们是自由民,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也有贫困的雅利安人,从事手工业和农牧业,他们是奴隶阶层。
各个种姓之间等级深严,界限分明,职业世袭。
各种性之间不能通婚,如果不同种姓之间男女通婚,他们和他们所生的子女不属于任何种姓,被称为贱民,也叫不可接触者。
贱民在四个种姓之外,地位最低。
最受鄙视和压迫。
只能从事那些被认为是最低贱的工作。
在农村只能做雇工或者在城市抬尸体,清理粪便和垃圾,屠宰,洗衣,清扫等等。
他们的身体和用过的东西都是被视为是最龌蹉的,不能与婆罗门接触,不能与其他种姓共用一口井,共进同一座寺院。
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会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情,回去以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贱民则要佩戴特殊的标记,出去时要敲打一些破瓦罐之类的东西或者嘴里面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提醒其他种姓的人及时躲避。
为了维护高种姓的利益,婆罗门宣称把人分为四个种姓是梵天(造物主)的意志。
印度教的圣经《吠陀》中说,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造出了刹帝利,用双腿造出了吠舍,用双脚造出了首陀罗。
婆罗门僧侣们还宣称:凡是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都会降为较低种姓。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个世袭阶级制度,影响了印度社会多个方面,并持续存在了几千年之久。
这个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即婆罗门(最高种姓)、刹帝利亚(军人和行政官员的种姓)、贤者种姓、以及最后是工人和奴隶的种姓。
这个种姓制度深深地渗透到了印度社会中的各个层面,包括家庭、婚姻、职业和社会地位等。
婆罗门是古印度最高的种姓,他们主要从事宗教和学问方面的职业,他们被认为是最接近神灵的人。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传授吠陀经典,并在宗教仪式中担任神职人员。
他们享有特权,包括从农民和其他种姓收取税收和捐款。
他们可以拥有财富和土地,并且在社会地位上得到最高的尊重。
刹帝利亚种姓是印度的军人和行政官员。
他们的责任是保护国家和统治者,并且他们享有特权和荣誉。
他们的职责是执行国王的命令,维护法律和秩序,并保护国家的利益。
在印度历史上,刹帝利亚种姓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贤者种姓是古印度的商人和农民。
他们主要从事商业和农业活动,并为社会提供商品和食物。
贤者种姓被认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他们为国家贡献了丰富的税收和粮食。
贤者种姓在社会地位上略低于婆罗门和刹帝利亚,但仍然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尊重。
最低的种姓是工人和奴隶。
他们从事手工劳动和服务行业,并为其他种姓提供劳动力。
他们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几乎没有权利和特权。
他们经常被歧视和辱骂,他们的生活非常困难,并且很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个种姓制度还包括子种姓和职业群体。
子种姓是在主要种姓之间的一种再细分,它们是按照职业和地域差异来划分的。
每个子种姓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并且与特定的职业相关联。
职业群体则是根据具体的工作来分类,包括农民、手工工人、商人、牧民等等。
这个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给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选择带来了限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不平等。
许多人生来命中注定,无法改变自己的种姓和社会地位。
这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不公正,同时也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社会结构的核心,深刻地影响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以及社会秩序。
种姓制度根据人们的出生和社会地位将整个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拥有特定的职责和权益。
本文将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进行全面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复杂而独特的社会制度。
一、种姓制度的起源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起源于早期印度社会的阶层划分,它最初是基于人们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而形成的。
当时,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最高种姓,负责宗教事务和学问)、刹帝利(贵族和统治阶层)、吠舍(商人和农民)、苏达拉(最低种姓,负责卑微的劳动工作)。
这种划分是基于人们的神圣性和分工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角色和义务。
二、种姓的衍生与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进一步发展并分化为更多的细分种姓。
这些细分种姓称为贤者(职责是教育和指导)、士兵、商人、农民、手工艺人等等。
这种细分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劳动分工,同时也加强了种姓之间的差异和地位的决定性。
三、种姓制度的特征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的社会中具有以下特征:1. 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使得每个人的地位和职责都被严格规定,任何跨越种姓的尝试都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
2. 社会封闭:种姓制度使得社会形成了明确的等级结构,并且种姓之间的流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们通常被限制在自己所出生的种姓中,继承父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3. 职业固定性:种姓制度将每个种姓与特定的职业联系在一起,人们通常只能从事与自己种姓相对应的工作。
这限制了人们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
4. 婚姻限制:种姓制度也对婚姻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常,人们只能与同种姓的人结婚,与其他种姓的人结婚被社会视为不道德且不可接受的。
四、种姓制度的影响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社会不平等:种姓制度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种姓地位的不同导致了财富和权力的不均分配。
2. 社会团结与分裂: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但也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阶级之间的对立。
世界古代史考点3古印度种姓制度

世界古代史考点3古印度种姓制度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也被称为“吠檀多制度”或“吠檀多种姓制度”。
它是古代印度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影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种姓制度将整个印度社会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社会阶层,分别是婆罗门(学者和祭司)、刹帝利(统治者和军人)、吠陀(商人和农民)和达维达(仆从和奴隶)。
每个阶层有自己特定的职责和义务,而且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固定的,不容易改变。
婆罗门阶层是最高的阶层,由学者和祭司组成,他们负责宗教仪式、教育和学术研究。
他们享有特权,并享有社会尊重和敬畏。
其次是刹帝利阶层,他们是统治者和军人阶层,负责统治和防御社会。
吠陀阶层是商人和农民阶层,他们负责经济活动和农业生产。
达维达阶层是最底层的阶层,由奴隶和仆从组成,负责为上层阶层提供助手和服务。
种姓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各尽其责”,每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职责和义务,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种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吠檀多思想的发展。
吠檀多思想认为人类的社会地位是由先天决定的,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职责和义务。
这种思想的影响使得种姓制度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一部分。
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存在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首先,种姓制度对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种姓的人有各自的职责和职业,每个人都在固定的岗位上工作。
这种分工和专业化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种姓制度也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特别是对低种姓的人造成了不公平和不平等。
其次,种姓制度对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婆罗门作为种姓制度的最高阶层,能够掌握宗教仪式和知识,对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规范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刹帝利阶层则负责统治和维护社会秩序。
种姓制度也导致了统治者的世袭问题,政权往往是通过血脉传承的,而不是通过能力和才干来决定。
种姓制度对宗教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婆罗门阶层负责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他们在社会中享有特权和尊重。
简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

简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将人们按照其出生家族的身份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称为“种姓”。
这种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存在了数千年,并且对印度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种姓制度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贵族和祭司)、刹帝利(军人和统治者)、吠舍(商人和商人)和苏达拉(劳动者和奴隶)。
这些种姓是根据人们的职业、社会地位以及与神圣文本《吠陀》有关的传说而划分的。
婆罗门种姓被认为是最高的种姓,他们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他们负责宗教仪式和祭祀,并在知识、哲学和文学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刹帝利种姓是统治者和军人,他们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国家安全。
吠舍种姓主要是商人和商人,他们从事商业和贸易活动,并且在经济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苏达拉种姓是最底层的种姓,他们是劳动者和奴隶,被视为社会的最低层。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导致了社会的严格等级化,限制了个人的社会流动性和职业选择。
一个人的种姓是由其父亲的种姓决定的,没有出生在不同种姓的人之间的通婚,种姓之间的联系非常有限。
这种制度导致了种姓之间的隔离和歧视,以及社会不平等的存在。
尽管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的法律中已经被废除,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仍然存在,并且在一些地方仍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推进,
种姓制度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印度社会逐渐朝着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被称为“种姓制度”,它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分层系统,将人们按照他们的出生、职业和社会地位划分为不同的阶层。
这个制度在古印度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种姓制度的起源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起源于《吠陀经》时期,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
种姓制度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组织劳动分工,将社会职能按照人们的能力和技能进行分配。
种姓制度主要将人们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分别是婆罗门(贵族、学者)、刹帝利亚(军人、统治者)、夙罗亚(商人、农民)和贱民。
二、种姓等级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逐渐演变成为更为复杂的等级制度。
除了四个最基本的种姓,人们又被细分为更多的亚种姓和职业群体。
这种细分使得社会地位更加固化,上层种姓享有更多的特权和权力,而下层种姓则面临更多的限制和不平等。
三、种姓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种姓制度将人们的社会地位与出生直接联系起来,使得社会的上升和下降几乎变得不可能。
这导致了社会中的不公正和不平等,许多下层种姓的人们被迫接受贫困和剥削。
其次,种姓制度影响了就业和经济发展。
按照种姓制度,每个种姓都有其专属的职业,移动种姓是禁止的。
这限制了人们的选择和流动性,阻碍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许多职位和机会只对特定的种姓开放,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资源的浪费。
此外,种姓制度也对印度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影响。
种姓制度与印度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被视为命运和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这种联系导致了人们对种姓制度的接受和支持,使其在印度社会中持续存在了数千年。
尽管种姓制度在现代社会已经大大减弱,但它仍然对印度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然存在,虽然法律和政策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要根除种姓制度的影响仍然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结束语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社会分层系统,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介绍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介绍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根据人们的出生和职业来划分不同的社会阶层。
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
根据古印度教的经典《吠陀经》的记载,种姓制度最初被分为四个主要的阶层,即婆罗门(Brahmins)、刹帝利(Kshatriyas)、吠舍尼(Vaishyas)和贱民(Shudras)。
每个阶层都有不同的责任和特权。
婆罗门是社会最高阶层,负责宗教事务和祭祀活动。
他们被认为是智者和知识分子,因此享有很高的尊重和特权。
刹帝利是统治阶层,负责国家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他们是王室和贵族家族的成员。
吠舍尼是商业和农业阶层,负责商业和农业活动。
贱民是最低阶层,被认为是劳动阶层,为其他三个阶层提供服务。
除了这四个主要阶层,种姓制度还包括了很多次要的社会群体,如婆羅門之下的相对低下的文職和武職,以及各种各样的职业和手工业者。
这些次要的社会群体被称为“茹西”(Jatis),它们在古代印度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它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依据。
每个人在出生时被赋予了特定的身份,无法改变。
这种制度也为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框架。
然而,种姓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公平之处。
一方面,它限制了社会流动性,使得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种姓制度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歧视。
贱民和次要种姓群体常常受到歧视和剥削,他们被排除在社会主流之外。
在现代印度,种姓制度仍然存在,但被法律禁止歧视和剥削。
印度政府实施了各种措施来提高贱民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福利。
尽管如此,种姓问题仍然是印度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并需要长期的努力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孔明熙学号:201000011006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10级历史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摘要:种姓制度,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的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的泛称。
玄奘又称它为族姓制度,西方称为喀斯特制度。
①种姓制度的产生有它特定的历史社会根源,同时,种姓制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自身的调整,但是最终还是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障碍,尽管如此,种姓制度,还是给印度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印度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最早要追溯到早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种姓制度形成以后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自身的调整。
种姓制度在古印度社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消极作用越加明显。
总而言之,种姓制度对于整个印度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种姓制度的形成
种姓制度的正式形成是在后期吠陀时代,但是在早期吠陀时代的末页就出现了社会等级的划分。
早期社会等级划分是由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征服当地的土著居民。
而雅利安人则以征服者自居,根据肤色将居民分为两个瓦尔那:“雅利安瓦尔那”,“达萨瓦尔纳”。
雅利安意思是“高贵”、“富有”,雅利安人则以高贵者自居,瓦尔那本意是颜色的,而由于后来种姓制度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瓦尔那也慢慢的失去了颜色的意思。
而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称为瓦尔那制度,即社会等级制度。
最初只有“雅利安”和“达萨”两个等级,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瓦尔那又派生出三个等级集团,分别:即婆罗门(僧侣阶级)、刹帝利(武士阶级)、吠舍(平民)。
而当地的土著居民则称为首陀罗,它的前身是达萨瓦尔那,但是与达萨瓦尔那也有不同之处。
他们不在雅利安公社以内,首陀罗大部分也不是雅利安人,由于没有公社成员的身份,也就不具有第二次生命(宗教生命)。
从开始的雅利安人与当地土著居民一分为二,到雅利安人内部中将平民与氏族贵族一分为二,贵族阶层又将军事贵族与祭祀贵族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等级集团,初步具有了瓦尔那制度的雏形。
②
①①《世界古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版主编吴于廑齐世荣95页
到后期吠陀时代,形成了四瓦尔那制度,他们的地位不同,同时他们享受的权利和要承担的义务也是有明确的区分的。
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他们主要掌管祭祀,他们具有超自然力,可以和神交流。
同时婆罗门的教义也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解释,当然只是一种欺骗性的解释,在维护王权的统治。
第二个瓦尔那刹帝利,国王一般是刹帝利,刹帝利是掌握着军事和政治权利。
第三个是吠舍主要从事农业、商业和牧业没有政治特权,但是也是雅利安人,属于“再生族”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他与前三个等级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是属于“非再生族”是社会最低下的,同时也饱受以上三个等级的欺压。
种姓制度形成的原因
种姓制度正式形成虽然是在后期吠陀时代,但是种姓制度的形成是有很深刻的历史根源的。
后期吠陀时代是印度从世系部落向国家转化的时期,同时也是也是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的发展时期,而婆罗门教的社会实践就是种姓制度,同时种姓制度也维护了婆罗门教在国家和社会的地位。
③笔者认为种姓制度的形成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后期吠陀时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增加,这就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而这种分化,不仅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分化,同时也带来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
社会等级分化明显,等级的特权往往掌握在社会上层手中,使得社会等级,流动性差,各等级基本固定在原有的社会等级上。
在吠陀雅利安内部刹帝利和吠舍的分化和对立构成了瓦尔那制度的核心。
而这个分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部落成员是不会那么轻易的就放弃平等权利的。
难免与即将成为统治阶级的集团抗争。
而在瓦尔那制度中,最高的阶层却是婆罗门,他们掌握着与神交流的祭祀活动,被认为具有超自然能力。
对于王权,他们从世俗王权那里得到大量的财富,而他们要做的是位王写赞歌,辅助王权。
种姓制度的特点
瓦尔那等级制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各阶级的人口不得流动,各阶级间不得通婚。
界限严格,不得逾越,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瓦尔那地位高的男子取地位比他低的女子为妻是允许的,而地位低的男子娶比自己瓦尔那地位高的女子则是绝对不允许的。
④各种姓有不同的职业,人职业是世袭的,这就固定了社会等级,各阶级的人不能随意的流动。
而到了列国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个种姓的人都有贫富分化的现象。
有的婆罗
③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施治生、徐建新主编
④《世界现代史古代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主编吴于廑齐世荣96页
门和刹帝利去从事农业或者商业,而有的吠舍则通过经商或者放高利贷,成了有钱有社会地位的人。
但是首陀罗只有一小部分人通过经商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大部分的首陀罗都是生活的十分艰辛。
但是,在种姓制度中,是不以其拥有的财产多少而变化的,即使是贫困的婆罗门也是属于最高等级的,即使是富裕的首陀罗仍然是低下的。
显然,种姓制度,到了列国时代已经成为了奴隶制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
种姓制度的影响
印度种姓制度是历史上最完善、最持久的社会等级制度。
在古印度的社会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后来的印度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种姓制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调整,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种姓制度从产生后,便与宗教、法律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统治者的重要工具。
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联系在一起,在维护王权的同时,也发展了婆罗门教。
⑤而种姓制度也与印度法相联,成为印度法的依据,使古代印度法完全成为种姓的法律,成为对各种姓间不同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
这种法律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而印度种姓制度的独特性,说明它必然产生于一个独特的历史环境。
它是吠陀社会向国家过渡的产物,是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转变的产物。
种姓制度从它产生开始有它的积极作用,即稳定了社会各阶级,但是在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则日渐明显。
但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对于印度的影响却是十分的深远,因为它已经深入到了印度的政治、法律,最重要的是深入到了社会生活,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这种等级制度。
所以在印度独立后,宣布废除种姓制度了,种姓制度还是在影响着印度社会。
⑤饶鑫贤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