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操作规程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操作规程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检测建筑材料或制品在单体燃烧试验(SBI)中的对火反应性能的方法。

2.编制依据《GB/T 20284—2006》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SBI-1型建材单体制品燃烧试验装置使用说明书》3.使用设备及设备工作条件使用设备:南京上元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原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分析仪器设备厂)生产的SBI-1型建材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炉。

设备工作条件(1)环境温度:(20±10)oC(2)电源电压:AC220V±10% 50HZ(3)功率:≤3KW(4)燃料:商用丙烷气体,纯度≥95%4.检测程序4.1 检测准备4.1.1 试件的数量:同一厂家、同一规格建筑材料或制品三组。

4.1.2 试件要求:角型试样有两个翼,分别为长翼和短翼。

试样的最大厚度为200㎜.板式制品的尺寸如下:a)短翼:(495±5)㎜×(1500±5)㎜b)长翼:(1000±5)㎜×(1500±5)㎜4.1.3除非在制品说明里有规定,否则若试样厚度超过200㎜,则应将试样的非受火面切除掉以使试样厚度为200㎜.4.1.4应在长翼的受火面距试样夹角最远端的边缘、且距试样底边高度分别为(500±3)㎜和(1000±3)㎜处,画两条水平线,以观察火焰在这两个高度边缘的横向传播情况。

所画横线的宽度值≤3㎜.5.试验步骤概要将试样安装在小推车上,主燃烧器已位于集气罩下的框架内,按下列步骤依次进行试验,直至试验结束。

整个试验步骤应在2H内完成。

试验操作(t)设为(0.60±0.05)m3 /s5.2.1 将排烟管道的体积流速V298。

在整个试验期间,该体积流速应控制在0.50 m3 /s -0.65 m3 /s的范围内。

5.2.2记录排烟管道中热电偶T1、T2和T3的温度以及环境温度且记录时间至少应达到300s。

建筑节能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节能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节能检测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ZY-2010.003版本号:第一版发放编号:受控状态:编制:审核:批准:发布日期:2010年09月01日生效日期:2010年12月01日************建筑材料检测有限公司一.对《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介绍《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依据现行国家有关工程质量和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管理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为了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统一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提高建筑工程节能效果。

主要突出了工程验收中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并充分考虑了我国现阶段建筑节能的实际情况。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中墙体、幕墙、门窗、屋面、地面、采暖、通风与空调、采暖与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和附属设备及其管网、配电与照明、监测与控制等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

二. 检测术语、检测方案及检测流程2.1 检测术语2.1.1 进场验收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和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及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并形成相应验收记录的活动。

2.1.2 进场复验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取试样送至试验室进行部分或全部性能参数检验的活动。

2.1.3 见证取样送检施工单位在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代表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取试样,送至有见证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的活动。

2.1.4 现场实体检验在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代表的见证下,对已经完成施工作业的分项或分部工程,按照有关规定在工程实体上抽取试样,在现场进行检验或送至有见证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的活动。

简称实体检验或现场检验。

2.1.5 质量证明文件随同进场材料、设备等一同提供的能够证明其质量状况的文件。

通常包括出厂合格证、中文说明书、型式检验报告及相关性能检测报告等。

进口产品应包括出入境商品检验合格证明。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操作规程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操作规程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1.1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检测建筑材料或制品在单体燃烧试验(SBI)中的对火反应性能的方法。

2.编制依据2.1《GB/T 20284—2006》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SBI-1型建材单体制品燃烧试验装置使用说明书》3.使用设备及设备工作条件3.1使用设备:南京上元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原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分析仪器设备厂)生产的SBI-1型建材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炉。

3.2设备工作条件(1)环境温度:(20±10)ºC(2)电源电压:AC220V±10% 50HZ(3)功率:≤3KW(4)燃料:商用丙烷气体,纯度≥95%4.检测程序4.1 检测准备4.1.1 试件的数量:同一厂家、同一规格建筑材料或制品三组。

4.1.2 试件要求:角型试样有两个翼,分别为长翼和短翼。

试样的最大厚度为200㎜.板式制品的尺寸如下:a)短翼:(495±5)㎜×(1500±5)㎜b)长翼:(1000±5)㎜×(1500±5)㎜4.1.3除非在制品说明里有规定,否则若试样厚度超过200㎜,则应将试样的非受火面切除掉以使试样厚度为200㎜.4.1.4应在长翼的受火面距试样夹角最远端的边缘、且距试样底边高度分别为(500±3)㎜和 (1000±3)㎜处,画两条水平线,以观察火焰在这两个高度边缘的横向传播情况。

所画横线的宽度值≤3㎜.5.试验步骤5.1概要将试样安装在小推车上,主燃烧器已位于集气罩下的框架内,按下列步骤依次进行试验,直至试验结束。

整个试验步骤应在2H内完成。

5.2试验操作(t)设为(0.60±0.05)m3 /s5.2.1 将排烟管道的体积流速V298。

在整个试验期间,该体积流速应控制在0.50 m3 /s -0.65 m3 /s的范围内。

5.2.2记录排烟管道中热电偶T1、T2和T3的温度以及环境温度且记录时间至少应达到300s。

燃烧性能(不燃性能)指导书(3)

燃烧性能(不燃性能)指导书(3)

燃烧性能(不燃性能)试验作业指导书一、试验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筑材料及制品术语和定义、燃烧性能等级、燃烧性能等级判据、燃烧性能等级标识和检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及制品等的燃烧性能分级和判定。

不二、执行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 8624-201《塑料用氧指数法测定燃烧行为第2部分:室温试验》GB/T 2406.2-2009《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GB/T 5464-2010《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GB/T 5464-2010《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氧指数法》GB/T 5454-1997《建筑材料燃烧或分解的烟密度试验方法》GB/T 8627-2007《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燃烧热值的测定》GB/T 14402-2007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GB/T 20284-2006《硬质泡沫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垂直燃烧法》GB/T 8333-2008 三,检测设备四、基本规定4.1、试样应从代表制品的足够大的样品上制取。

4.2、试样为圆柱形,体积(76±8)m3,直径(450-2)mm高度(50±3)mm.4.3、材料厚度不满足(50±3)mm,可通过叠加该材料的层数和/或调整材料厚度来达到(50±3)mm的试样高度。

4.4、每层材料均在试样架中水平放置,并用两根直径不超过0.5mm 的铁丝将各层捆扎在一起,以排除各层间的气隙,但不应施加显著压力。

松散填充材料的试样应代表实际使用的外观和密度等特性。

4.5、一共测试五组试样。

4.6、试验前,试样应按照EN13238的有关规定进行状态调节。

然后将试样放入+(60±5)℃的通风干燥箱内调节(20~24)h然后将试样置于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

试验前应称量每组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01g。

五、操作流程5.1、加热炉温度平衡。

5.2、验前应确保整台装置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如空气稳流器整洁畅通插入装置能平稳滑动、试样架能准确位于炉内规定位置。

燃烧性能 (单体燃烧)指导书(1)

燃烧性能 (单体燃烧)指导书(1)

燃烧性能(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一、试验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各种类型的纺织品(包括单组分或多组分),如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布、涂层织物、层压织物、复合织物、地毯等(包括阻燃处理和未经处理)的燃烧性能检测。

二、执行标准《纺织品的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GB6529-1986《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GB/T 20284-2006《塑料用氧指数法测定燃烧行为第1部分:导则》GB/T 2406.1-2008 《塑料用氧指数法测定燃烧行为第2部分:室温试验》GB/T 2406.2-2009三、检测设备四、基本规定4.1 、续燃时间: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移开(点)火源后材料持续有焰燃烧的时间。

4.2、阴燃时间: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当有焰燃烧终止后,或者移开(点)火焰后,材料持续无焰燃烧的时间。

4.3、损毁长度: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材料损毁面积在规定方向上的最大长度。

4.4、极限氧指数: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氧氮混合物中材料刚好保持燃烧状态所需要的最低氧浓度。

五、操作流程5.1、试验装置检查:打开气体供给部门的阀门,并任意选择混合气体浓度,流量在10L/min左右,关闭出气和进气阀门,并记录氧气、氮气、混合气体的压力流量。

放置30min在观察各压力计及流量计所示数值,与前记录值核对,如无变动,说明装置无漏气。

5.2、试验温湿度:试验时在温度为10~30℃和相对湿度为30%~80%的大气中进行。

5.3、试样氧浓度的初步选择:当被测试样的氧指数值完全未知时,可将试样在空气中点燃,如果试样迅速燃烧,则氧浓度可以从18%左右开始。

如果试样缓和地燃烧或燃烧得不稳定,选择初始氧浓度大约 21%。

若试样在空气中不能继续燃烧,选择初始氧浓度不小于25%.据此推定的氧浓度,从附录B中查出相应的氧流量和氮流量。

变化浓度时应注意混合气体的总流量在10~11.4L/min之间。

5.4 将试样装在试样夹中间并加以固定,然后将试样夹联同试样垂直安插在燃烧玻璃筒内的试样支座上,试样上端距筒口不少于100mm,试样暴露部分最下端离筒底气体分配装置顶面不少于100mm.5.5、打开氧、氮气阀门,调节从附录B中查出相应的氧气和氮气流量,让调节好的气流在试样点火之前流动冲洗燃烧筒至少30s,在点火和燃烧过程中保持此流量不变。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检测原始记录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检测原始记录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检测原始记录试验项目:建筑材料或制品单体燃烧试验试验目的:评估建筑材料或制品的燃烧性能和火焰蔓延能力。

试验方法: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或制品的燃烧性能和火焰蔓延能力试验方法》(GB/TXXXXX-XXXX),采用单体燃烧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试验设备:1.单体燃烧试验装置: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由试验柜、燃烧室、点火装置等组成。

2.试验目标建筑材料或制品:规格为XXXXX,具体材料参数如下:试验参数设置:1.点火源:采用XXX点火器点火。

2.点火位置:参考国家标准要求,在建筑材料或制品表面XXX位置进行点火。

3.试验环境条件:恒温XX℃、相对湿度XX%。

4.试验持续时间:从点燃到熄火,并观察120秒。

试验过程:1.安装试验目标建筑材料或制品于试验柜内,并连接好相应的电气设备。

2.调整试验环境温度和湿度至规定的试验参数。

3.用试验设备测量并记录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尺寸和重量。

4.检查试验装置和试验目标建筑材料或制品是否完成安装,并确保安全。

5.启动试验设备,将点火器放置于预定的点火位置,进行点火。

6.记录点火时间和点火后建筑材料或制品燃烧的表现,包括火焰高度、火焰蔓延速度等。

7.在试验持续时间内,观察建筑材料或制品燃烧情况,并记录。

8.试验结束后,关闭试验设备,拆卸试验目标建筑材料或制品,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和分析。

试验结果记录:试验目标建筑材料或制品燃烧表现如下:-点燃时间:XX秒-熄火时间:XX秒-火焰高度:XX厘米-火焰蔓延速度:XX厘米/秒-火焰形态:(描述)-燃烧性能评价:(根据国家标准进行评价)分析与结论:根据试验结果和相关标准要求,对建筑材料或制品的燃烧性能和火焰蔓延能力进行分析与结论,包括是否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以及对试验目标建筑材料或制品进行评价和建议。

备注: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操作失误等需要记录,并进行说明。

同时,需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确保试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SBI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SBI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SBI单体燃烧试验装置操作规程一、预热状态预热,是设备正确运行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序,必须依以下步骤进行:1.1依次打开设备控制柜上端的“总电源”、“分析仪”、“抽气泵”、“除湿器” 开关。

1.2打开控制柜下端锁式总电源开关。

同时按下上方绿色的“流量测量” 和“光通量按钮”按钮,使其处于点亮状态。

1.3观察除湿器的工作温度设定状态是否处于5℃度。

30分钟后观察工作温度是否恒定为5℃±1℃1.4打开氮气瓶,然后将“旁路流量”开关打至“预热”并调节流量为100L/h,“氧气样品流量”开关打至“校对”并调节流量为30L/h。

注意事项:1.4.1预热时,要注意观察U23(二氧化碳表)状态,因为在预热30分钟左右,U23表会自动重新启动,有时候会出现假死状态,必须手动按下表盘上的“ESC”键,恢复仪表的重启。

1.4.2预热初期,调节好的“旁路流量”和“氧气样品流量”会出现浮动,及时调整流量计的流量,使之流量处于平稳状态。

至此,设备处于预热状态、预热最少进行90分钟。

预热结束后可进入下一步“工作状态”。

二、工作状态2.1打开设备电脑,双击桌面上的“单体燃烧”图标,进入软件操作界面。

2.2将样品按照标准的要求装夹在燃烧炉上(试样具体安装方式见附表一),对装夹好的样品长翼正面粘贴编号并进行拍照,然后燃烧炉推进燃烧室,关闭燃烧室门。

分别将丙烷气体软管和点火线连接到燃烧炉上的指定接口上。

2.3开启U23表(二氧化碳表)的工作状态,开启顺序为:点击仪表盘上的“£设0J按钮,按方向键选择,依次选择仪表中的"Configuration” -“Special Functions” ―"ELAN/PROFIBUS/Interf” —“ELAN ext,interfer” (4 -2 ―3—2)顺序移动确认"Enter”,调整光标选中Interferences的项目,按“Enter” 选中OFF,按方向键的上,使得OFF变为02再按下空玳0厂”。

建筑材料燃烧性能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材料燃烧性能检测作业指导书

XXXXX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主题:作业指导书第75页共154页作业指导书燃烧性能检测作业指导书一、试验目的为了更好地指导燃烧性能检测实验,减少试验偏差,提高数据准确度更好地完成燃烧性能的控制过程。

二、试验范围适用于燃烧性能的检测。

三、试验依据《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GB/T20284-2006《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燃烧热值的测定》GB/T14402-2007《塑料用氧指数法测定燃烧行为第2部分:温室试验》GB/T2406.2-2009《建筑材料可燃性试验方法》GB/T8626-2007《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GB/T5464-2010四、试验准备4.1可燃性试验4.1.2试验前的仪器准备4.1.2.1可燃性试验仪(燃烧箱:由不锈钢钢板制作,并安装有耐热玻璃门,以便于至少从箱体的正面和一个侧面进行试验操作和观察。

燃烧箱通过箱体底部的方形盒体进行自然通风,方形盒提由厚度为1.5mm的不锈钢制作,盒体高度为50mm,开敞面积为25mm×25mm。

为达到自然通风目的,箱体应放置在高40mm的支座上,以使箱体底部存在一个通风空气隙。

箱体正面两支座之间的空气隙应予以封闭。

在只点燃燃烧器和打开抽风罩的条件下,测量的箱体烟道内的空气流速应为(0.7±0.1)m/s。

燃烧箱应放置在合适的抽风罩下方。

燃烧器:燃烧器的设计应使其能在垂直方向使用或与垂直轴线成45°角。

燃烧器应安装在水平钢板上,并可沿燃烧箱中心线方向前后平稳移动。

试样夹:由两个U型不锈钢框架构成,宽15mm,厚(5±1)mm。

框架垂直悬挂在挂杆上,以使试样的底面中心线和底面边缘可以直接受火。

为避免试样歪斜,用螺钉或夹具将两个试样框架卡紧。

采用的固定方式应能保证试样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会移位。

挂杆:挂杆固定在垂直立柱(支座)上,以使试样夹能垂直悬挂,燃烧器火焰能作用于试样。

计时器:计时器应能持续记录时间,并显示到秒,精度≤1s/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版本号:
分发号:
编制:
批准:
生效日期:年月日
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了解材料的热物理特性,为合理使用与选择有关的功能材料提供依据。

2、范围
适应于测定匀质保温及墙体材料。

3、执行标准
3.1《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GB/T 20284-2006
4、仪器设备
4.1建筑材料或制品单体燃烧实验室SK-JZDTS40,测温精度:0.5℃;热流:0-10kW/㎡。

4.1.1设备要求:
a)燃烧室,实验设备,排烟系统,常规测量装置。

b)小推车下方进入燃烧室空气应为新鲜的洁净空气。

c)商用丙烷,纯度≥95%。

4.2所用仪器设备应保证经过相关部门的检定,且应检定合格达到相应的精度,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5、人员和环境要求
检验人员应是通过培训合格且取得相应上岗证书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公司的《质量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的质量要求,能熟练操作检验仪器设备并能处理一般例外情况的发生。

试验环境:温度15~35℃。

6、试样要求
6.1试样最大厚度200mm。

除非制品说明另有规定,否则超过200mm样品非受火面切除以使其厚度为200-10mm。

6.2短翼(495±5)mm×(1500±5)mm;长翼(1500±5)mm×(1500±5)mm。

在长翼受火面距试样夹角最远端的边缘、且距试样底边高度分别为(500±3)mm和(1000±3)mm处画两条水平线,以观察火焰在这两个高度边缘的横向传播情况。

所画横线宽度值≤3mm。

6.3对实际使用自立无需支撑的板进行试验时,板应自立于距离背板至少80mm处,实际应用后面有通风间隙的板其通风间隙宽度至少为40mm,上述两种背后均敞开不封闭。

6.4实际应用固定于基材的板,应采用合适紧固件紧固在基材上试验。

6.5有水平接缝的接缝应设置在长翼上,且距样品底边500mm,有垂直接缝的,应设置在长翼上,且距夹角棱线200mm。

6.6试样数量三组长翼加短翼。

6.7材料需依据EN13238进行状态调节
6.8从状态调节取出后2h内完成试验。

7、试验步骤
7.1记录大气压力,相对湿度。

7.2记录开始1500s内,在500mm-1000mm之间任何高度,持续火焰到达试样边缘,火焰横向
传播应予以记录。

火焰在试样表面边缘持续至少5s为该现象依据。

7.3记录开始受火600s内及仅当燃烧滴落物滴落到燃烧器区域外底板上时才记录滴落现象。

记录给定时间和区域内滴落后仍在燃烧10s内和10s外滴落情况。

接触到燃烧区域外底板仍在燃烧的视作滴落物,即使其与试样为一整体。

7.4记录现象:表面闪燃,烟气未被吸入集气罩而溢出,部分试样脱落,夹角缝隙扩展,试样变形坍塌,及其他对正确解释实验结果或应用领域有重要性的情况。

7.5有下述任一情况,试验提前结束,记录时间和原因。

7.5.1试样热释放数率超过350kW,或30s期间平均值超过280kW;
7.5.2排烟管道温度超过400℃,或30s期间平均值超过300℃。

7.5.3滴落物明显干扰燃烧器火焰或堵塞燃烧器致使火焰熄灭,若滴落物堵塞一半燃烧器则可认为燃烧器受到实质性干扰。

7.6计算,比对。

8、注意事项
8.1安装好试样后,底边缘遮住部分高度约20mm。

8.2注意用火用气安全。

8.3提前结束,分级试验结果无效。

9、相关记录表格
9.1《建材制品单体燃烧检测原始记录》
9.2《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登记表》
9.3《试验环境记录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