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历史的变迁

合集下载

韶州—搜狗百科

韶州—搜狗百科

韶州—搜狗百科综合发展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163亿元(数据均为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长6.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4万元、增长5.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12.6:40.6:46.8调整为12.9:37.5:49.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0亿元,下降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亿元,增长1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2亿元,增长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和存款余额分别达732亿元、1533亿元,分别增长9.1%、9.9%;外贸进出口23.9亿美元,增长1.52%;实际利用外资4807万美元,下降74.8%;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00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增长9.2%;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2014年,韶关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2亿元、增长9.5%,增速高广东(7.8%)1.7个百分点、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居第10位,高全国(7.4%)2.1个百分点,在新常态下保持了经济较快发展。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3%,第二产业增长10.7%,第三产业增长9.6%。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亿元,增长14.4%。

其中税收收入54.1亿元,增长15.7%。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6.7亿元、增长18.3%。

第一产业韶关农业优势明显,气候资源优越,人均耕地面积在全省排第一。

由于近几年加强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生产持续增长,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4亿元,农业增加值131.3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584元。

优质水稻、蔬菜、畜禽产品、烟叶、水产品、水果等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如南雄板鸭、张溪芋头、火山粉葛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向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韶关历史_??????

韶关历史_??????

韶关历史韶关历史一、地理位置和概况韶关位于中国广东省北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

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4°44',东经113°36',总面积为18,661平方公里。

韶关地处南岭腹地,北连河源市,东邻惠州市,西界湖南省娄底、邵阳市,南接清远市、广州市。

韶关是广东省的重要地理节点,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南国岭南屏障,交游八县平”之称。

二、历史沿革⒈古代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韶关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周代时期,韶关属韶州,是楚国的分界点之一。

隋唐时期,韶州成为重要的军事边疆要塞。

宋代时期,韶州更名为韶关。

⒉近代历史:韶关在清代属广东省直辖,成为广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20世纪初,韶关成为广东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孙中山先生在韶关发动“韶关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⒊现代历史:韶关是广东省的一座重要工业城市,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韶关也积极参与其中,加速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三、韶关的特色文化⒈岭南文化:韶关是典型的岭南山水名城,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氛围。

岭南文化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和饮食文化闻名于世。

韶关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寺庙和园林景区,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南华寺等,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⒉韶关武术:韶关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尤以南派武术闻名。

南拳和南刀是韶关武术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韶关武术始终受到人们的热爱和推崇,成为韶关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⒊韶关民俗:韶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民俗文化相互融合并得到传承。

韶关的众多民俗节庆和习俗活动,如粤北歌仔戏、女儿红舞等,富有各具特色的文化表演,彰显着韶关独特的风情。

附件:⒈韶关旅游地图⒉韶关历史人物简介⒊韶关文化活动日程表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存在于1644年至1912年。

⒉韶州:旧称,现为韶关市的前身。

韶关城市历史认知

韶关城市历史认知

韶关城市历史认知韶关城市历史认知地形地貌韶关地处南岭⼭脉中段南麓,构造上属华南褶皱带的⼀部分。

三列弧形⼭地组成了韶关市域地形单元的⾻架:(1)⼤庾岭(北)(2)瑶⼭——⼤东⼭(西)(3)滑⽯⼭(东)浈江、武江及其汇流⽽成的北江⼲流在三组⼭地之间发育,与其他⽀流共同带来⼤量泥沙,冲积⽽成“Y ”字形的河⾕盆地成为历史上韶关⽂明和聚落发源与繁衍的主要区域。

丹霞地貌丹霞⼭历史城区1、⾃然环境瑶⼭滑⽯⼭⼤庾岭武江河⾕浈江河⾕北江河⾕韶州府城⽓候、⼟壤和植被韶关地处南、北亚热带的过渡区,为湿润性季风⽓候,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候相当复杂多样,可概括为:冬短夏长,四季分明;夏季炎热,秋⾼⽓爽;各地温差⼤。

年均⽓温在18.8℃~20.7℃,年均降⽔1500~1800毫⽶;⽓温南⾼北低,降⽔南多北少。

——《韶关市志(1988~2000)》相对适宜的⽓候条件为韶关古代⽂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区植被常绿阔叶林为主,由于开发历史悠久,次⽣植被分布⼴泛。

受地形影响,⼭区植被垂直分异分布规律较明显。

——《韶关市志(1988~2000)》马尾松⽑⽵梅柳杉韶关扼南岭交通孔道,地理位置要害,历史上是粤北地区的商贸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

韶关位于⼴东北部,北江上游,浈⽔和武⽔的交汇处,溯浈⽔越⼤庚岭可⾄赣江上源章⽔,溯武⽔过骑⽥岭可接湘江⽀流⽾⽔,从⽽沟通了长江、珠江两⼤⽔系。

⼤庚和骑⽥均有较低平的⼭⼝,前者有梅岭关,后者有摺岭隘,海拔都不过⼆三百⽶,历史上称为梅岭古道和西京古道。

横浦关任嚣城五岭南北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吏当关,万物难出”。

韶关不但⾃古就是中原和岭南经济交流和⼈员往来最便捷的通道,从两汉时期开始就是以⼴州(番禺)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后⽅重要的中转站。

(东汉时)“郡⼜与南海接⽐,商旅所臻,……⾮徒丧宝玩,潜珠贝,流象犀也。

……(开凿之后)⼩溪乃平直,⼤道克通利,抱布贸丝,交易⽽⾄。

”——《韶州府志》卷27周昕传韶关明天顺⼆年(1456年),在保昌县(南雄府附郭)城南太平桥设关榷盐。

韶关

韶关


韶关是广东的北大门,是粤北 重镇。随着大珠三角经济建设 加快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全 面启动,新一轮发展热潮已在 韶关兴起。今天的韶关,投资 环境日臻完善,比较优势更为 明显,是粤港澳辐射内陆腹地 的“黄金通道”,是泛珠三角 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泛珠三角核 心圈的战略通道。韶关要充分 发挥好这些优势,加快与珠三 角的对接与配套,主动承接珠 三角企业扩散转移,坚定不移 地推进“三大战略重点”的实 施。

广东省旅游扶贫工程自2002年初全面启动 以来,全省已确定了87个旅游扶贫重点项 目,共投入资金9000万元,资金投向以山 区为主,覆盖48个县市。韶关先后有乳源 瑶族自治县广东大峡谷、乐昌市龙王潭生 态旅游区、南雄市梅关古道,新丰县云髻 山旅游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始兴县满 堂客家大围等6处成为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 共投入扶贫资金950万元。
小组成员:陈连萍 07 谢晓敏 36 潘虹 32 黄丽香 17
韶关地区简介

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相传舜帝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 处的石峰群中,该处的36石后来统称为韶石山。南朝梁、陈 两代,在今市境内设置两州(衡州,东衡州)。隋开皇九年 (公元589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的韶石山的“韶” 字为名。到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于河西武水边开 设税关,名为“遇仙桥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 将南雄的“太平关”移到东河浈水边,并在北门外增设“旱 关”,统称“三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得。明清两代设韶 关府,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韶关为曲江县太平、武城两 镇。1949年10月25日成立韶关市。1950年5月5日归并曲江 县,为韶关镇。1951年6月恢复韶关市。1977年1月韶关市 升格为省辖市,辖曲江县。1983年6月韶关地区和韶关市合 并,合并后,韶关市管辖12个县和3个市辖区。1987年将韶 关市五个县划归清远,成立清远市;广州划一个县给韶关市。 目前,韶关市管辖8个县3个市辖区。

韶关本土历史知识点

韶关本土历史知识点

韶关本土历史知识点韶关,位于中国广东省北部,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关于韶关本土历史的知识点:1. 韶关的地理位置:韶关地处粤北山区,是广东省与湖南省、江西省的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商贸重镇。

2. 韶关的历史沿革:韶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地名“韶”最早见于《尚书·禹贡》。

秦朝时期,韶关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是广东最早的行政区划之一。

3. 韶关的古文化:韶关地区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如南越王墓、韶关博物馆等。

4. 韶关的民族融合:韶关是多民族聚居地,主要有汉族、瑶族、壮族等,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5. 韶关的革命历史:韶关在近现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许多革命历史事件在此发生。

6. 韶关的名胜古迹:韶关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丹霞山、南华寺、韶关古城墙等,这些地方不仅风景秀丽,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7. 韶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韶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包括韶关瑶族盘王节、韶关花鼓戏等,这些都是韶关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8. 韶关的经济发展:随着历史的推移,韶关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韶关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9. 韶关的现代发展:进入21世纪,韶关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致力于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

10. 韶关的环境保护:韶关地处山区,生态环境优美,近年来,韶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

了解韶关的本土历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座城市,还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

转给每一位散落在天涯的韶关家人,极其珍贵的韶关老照片!

转给每一位散落在天涯的韶关家人,极其珍贵的韶关老照片!

转给每一位散落在天涯的韶关家人,极其珍贵的韶关老照片!横跨北江上流浈江水,旧称南门桥。

1944年前后,遭到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破坏主桥近韶市5跨梁和4个墩,1948年经过了多次修复扩建。

建成了现在的曲江桥。

1953,当时城里的平民...1951年,韶关,小女孩,大概是纺织厂的童工。

五十年的中山公园,今市政府东院1950年,韶关火车站,那时候还没有那么严格的安检,亲人间总是站在站台送别╮(╯╰)╭1960年的中核七四一矿车队1961年的韶关市区旧貌中山公园前身韶关公园,是曾经的飞机制造厂。

飞机制造厂。

华辰影像韶关曾被国务院确定为“华南重工业基地”有过仅次于广州的辉煌工业史可以说,韶关孕育了丰厚的工业文明广东(曲江)铝厂车间 1975年。

李民摄十六冶成立于1965年1月29日当时冶金工业部为了加强凡口铅锌矿和韶关冶炼厂的建设力量凡口铅锌矿井下凿岩台车。

韶关冶炼厂。

在原广东冶金建设公司基础上组建成立“冶金工业部第十六冶金建设公司”(简称十六冶)广东十六冶建设有限公司。

而当时韶关大规模的工矿开发让十六冶有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以至于包揽了韶关半数以上的大型工矿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有了“工矿之母”的美称20世纪80年代的韶关火车站80年代的曲江县委县政府大门韶关电焊条厂国际船级焊条生产线 1986年。

黄日有摄韶关钢铁厂第3座炉容为305M?的高炉落成,并于1992年1月10日炼出第一炉铁水。

1988年,韶关市红星小学的文艺队在排练节目。

1987年,图书馆门前学生们在这里丰富了知识后兴高采烈地步出。

1993年的田家炳中学大楼1995年节日里一片灯火辉煌的韶关之夜1993年风度园大酒店,华美达酒店的前身1993年的韶城市区一角1992年,粤北韶关浈江河畔昔日的荒滩,如今建起了鳞次栉比的新城,新扩建的跨江大桥如彩虹飞架,雄伟壮观。

1991年,粤北山城——韶关市的市政建设日新月异,新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

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

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

相传舜帝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处的石峰群中,该处的36石后来统称为韶石山。

根据考古发现,粤北的人类历史可以远溯到距今十万年前。

1958年在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里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化石,是目前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

“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走马岗遗址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鱼网坠、陶纺轮、各种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遗物、遗迹,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粤北先民劳动生息的风情画;展示了“马坝人”开户的粤北地区的远古文明,后继有人,绵延不断。

青铜文化的遗址,在本市各地亦有发现。

它表明粤北地区从周代起已经步入青铜时代,只是发展较中原地区缓慢,尚未形成奴隶制社会。

春秋时期,韶关地地理方位上分属荆州和扬州地域;战国时期,当强大的楚国势力扩展到岭南时,粤北遂为楚国之南疆。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平定两广,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

今市属各县皆属南海郡管辖,当时虽然没有县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嚣已在今韶关市南郊莲花山下修筑了一座城堡,后人称之为“任嚣城”。

西汉初年,赵佗割据两广,建立了南越国。

赵佗将前南海郡管辖的粤北地区并入了南越国版图。

当时仍未不置县。

粤北设县,始于南越国灭亡之后。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汉王朝鉴于南越国割据的教训,设置了地跨骑田岭南北的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

桂阳郡共辖十一个县,其中桂阳、阳山(后汉省阳山入阴山)、阴山、含诓、浈阳、曲江等六县,在今韶关市境。

东汉时期仍相沿袭,未作变更。

今南雄,始兴地带,两汉时则属豫章郡南林(后汉称南野,县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内)县地。

三国末年,吴主孙皓于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阳郡南部地区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今韶关市区),是为韶关立郡之始,将今市属各县第一次统一在一个行政区(郡)内。

韶关介绍-韶关简介PPT(经典版)

韶关介绍-韶关简介PPT(经典版)

黑皮鸡枞菌煲本地鸡
市面上的蘑菇种类有很多,大家经常吃到的也 就是香茹、金针菇之类的,黑皮鸡枞菌也是食 用蘑菇类的一种,因这种菌具有很高营养价值 和独特的名字而备受人喜爱。黑皮鸡枞菌内含 人体所需的钙、磷、铁、核黄酸等多种营养成 份、对经常熬夜、体弱、病后、中老年人以及 一般人群用于补充营养,增强人体免疫力。
3、旅游景点
南华寺
坐落在韶关市马坝镇曹溪之畔,这里依山面水, 峰峦奇秀,南华寺是广东六大寺庙之一,南华 寺又称宝林寺,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亦是佛 教禅宗六祖慧能宏扬“南禅宗法”的发祥地。
3、旅游景点
乳源必背瑶寨
必背瑶寨是乳源民俗风情观光的好去处。必背, 原叫“鳖背”,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的一 个镇,位于乳源县城东北的大瑶山腹地。必背 瑶族属过山族,是瑶族的一个分支,是旅居美 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等地的瑶族发祥 地。
2
城市概况
2、城市概况
韶关城市概况
别 名:韶州、韶城;下辖地区:3区、5县、代管2县级市;面 口:299.7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343.9亿人民币。
积:18218.06平方千米;人
2、城市概况
韶关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 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金融生态市和生态文明建 设试点地区。
高山笋炒瑶包烟肉
竹子刚从土里长出的嫩芽,味道鲜美,可以做 菜。必背瑶寨地处高山,出入不便,不适宜储 存鲜肉,故自养家猪,宰杀置于炉灶烟窗悬挂 凭烟熏干,全年享用,保鲜时间甚长,有的甚 是五年之久,取之食用,味更非凡。
谢谢大家
3、旅游景点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与湖南交界处。其主峰石 坑崆海拔1902米,是广东省的最高峰,有“广 东屋脊”之称。 其间保留了广东省最完整、最大片的原始森林, 是岭南天然生态保护屏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韶关历史的变迁组长:甘力(高一4班)组员:冯锦荣(高一4班)指导老师:董福雄一、问题的提出1、韶关古代的经济有哪些贡献?2、韶关古代文化有哪些?3、韶关的城址变迁二、研究目的韶关,有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勤劳通用性的粤北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令人羡慰的古代经济、文化……将韶州称为韶关。

我们将进一步了解韶关当时的经济、文化……三、研究方法上网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查找相关图片四、研究结果①韶关古代的经济:韶关,有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勤劳通用性的粤北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令人羡慰的古代经济,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马坝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十多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这一带就穴而居,石峡文化遗址及其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展示了远在七、八千年前,粤北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狩猎、捕捞、采集。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碳化稻谷颗粒和石器、玉器的出土,证实了早在四、五千年前,粤北的先民就已经懂得人工栽培稻谷,制作各种石制工具和装饰品。

尔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时出现了私有财产,剩余的劳动产品已经作为商品互相交换了。

在此后数千年的历史中,粤北与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区在经济上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左传》《荀子》等古籍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羽、毛、革等热带特产,曾经粤北传入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区,而北方先进的铁制农具和牛羊畜种也经粤北流入岭南。

粤北成了岭南岭北商品交换的通道,在客观上促进了粤北地区的较早开发。

(韶关市曲江县)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略定岭南,设置南海、桂林和象郡,汉人有组织地从黄河、长江流域迁移三郡,和越人杂居。

此后,这种迁移过程一直没有间断。

特别是在晋永嘉年间,唐安史之乱及南宋靖康年间,中原一带的汉人为避战乱而大规模南迁,带来了中原原灿烂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粤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公元三世纪时已有阿拉伯商人从海道来中国,广州成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而粤北则成了我国南北交通的要冲,历史上几条著名的南岭通道中,有三条通过粤北。

这三条大通道分别是大庚岭通道,骑田岭通道和萌诸岭--九嶷山通道。

水路交通干线一为浈水,逾大余岭山隘过江西为小北江,逾骑田岭上湖南。

到了东汉时期,桂阳太守周昕整治了第三条沟通岭南岭北经济交流的大动脉。

南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粤北地区的开发进程。

如果说两汉时期是粤北经济的起步阶段,那么,晋末南朝则是长足发展时期,到了唐宋时期,粤北的文明已经辉映岭南了。

东晋末年,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动荡的生活迫使大批中原居民南迁入粤,而入粤的流民又大都先在粤北驻足,然后才定去留。

因此,粤北地区的人口骤增。

据史书记载,两晋南朝时期,粤北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大超过了粤东地区和珠江三角洲。

北方劳动人民大批南迁,给粤北地区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他们和粤北人民一起,开垦农田,交流耕作经验,传播了某些农作物的品种,促进了粤北山区的开发。

南北朝时的梁朝在曲江已置有银场,《宋书.徐豁传》中“始兴郡有银民三百户”的记载。

广州是古代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到了唐代,这里的贸易更盛。

而韶州又是广州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有唐人皇甫堤的《韶阳楼记》为证:“岭南之属州以百数,韶为大,其色清南北之所同,贡朝之所途”。

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形势,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命开凿大庚岭道,变梅关天险为江广交通孔道,“转输以之化劳,商深为之失险”,成为联系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交通纽带,内地的蚕丝、茶叶等货物,多经这里运往广州出口,国外的香料、工艺品、沿海的盐等货物,我经这里北运。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使韶州商业之发达仅次于广州。

到了宋代,由于国势较弱,西北对外的通道被西夏等部族所截断,阻塞也宋朝与西文的经济交往。

因此,朝廷更加重视南方海道,扩大对外贸易。

韶关、雄等作为粤北重镇因而越加繁荣。

据史载,宋代税收额五千贯到一万贯的城镇在南雄州就有六处。

当时的南雄城曾是“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风吹尽”的繁华之地。

每天来往客商不下千人。

宋皇佑年间,韶关大宝山开采铜矿,年收购铜五、六百万斤,至少需挑夫10万人北运铸币,亦从南雄通过;北运公盐,也以南雄为干线,挑夫亦达10万人。

可见当年的雄州已成广东重镇。

而处于南北交通要冲的韶州,也成了宾客辐凑,商业繁荣的州郡。

(韶关浈江区)唐宋时期,粤北的农业、手工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矿冶业已达到一定水平,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化韶州土项钟乳。

宋代的矿冶业就更加发达了,各种冶炼场遍布各县。

《宋史.地理志》中说,曲江有灵溪等三银场和中子铜场,翁源有大湖银场,大富铅场,乐昌有黄坑等两银场、太平铅场,仁化有大众,多田两铁场和多宝铅场。

说明至宋代,粤北的矿藏已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北宋庆历末年,韶城天兴铜大发,年采铜25万斤。

宋王朝在韶州置永通监(即铸钱局),当时全国有铜监19处,以韶州永通监和惠州阜民监的规模最大,这两处铸钱150万贯,占全国的十分之三左右,宋代韶州的岑水铜场(今曲江大宝山一带),从开采规模到冶炼技术,均为全国铜冶炼业中的佼佼者。

宋代粤北土布生产、印染、针绣也达到一定水平,韶州和南雄是当时织布和丝绸中心。

瑶族人民织造和用蓝料染成的花布也很受欢迎,叫“瑶斑布”,布身之细花“灿然可观”。

其制作方法,在当时是先进技术。

(韶关市市区,风度广场)明清时期,粤北的经济进入缓慢发展阶段,渐渐落后于广州等沿海地区。

但粤北的工农业仍有新的发展,采矿业在广东地区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代据韶州、南雄州、连州府志载,今韶关市共有官民田地山塘等税2,568,910亩,应征丁银5,982两,折色改征民米21,600石(担)。

可见田丁赋税之重。

在韶州设有三关(太平关、遇仙桥关、旱关)一厂(含光厂)收关税、木税、湖丝税,合共年征收税银134 ,825两。

粤北矿产的开采仍达十多种之多,在曲江灵溪,设有铁厂,在乳源、翁源等地亦设建铁炉炼铁。

粤北的土纸制作毛笔生产等手工业都曾盛极一时。

据韶州府志及南雄、连州等府志记载,当时有造纸、造船、织布、制香粉、烧炭、烟墨、冬茹、松香、皮革和铜、铁、锡、陶器等手工业生产活动以及制糖,酿酒,腌制和烟丝等农副产品加工。

织布业不仅利用棉花,而且能利用麻类及野生植物纤维,采用宋机生产棉布、麻织布、蕉布、葛麻布和络麻布等。

尤其始兴县的家织布“不特远胜洋棉,即较诸广花亦回然特别”。

手工业的产品销向清远、三水、广州、佛山、肇庆、江门等地。

可见,粤北在古代岭南的开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②韶关古代文化:粤北文化的起始可以上溯到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石峡文化遗址的发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时代粤北文化生活画卷。

石峡文化遗址按其内涵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为距今约四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除出土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器工具外,还挖掘出大量在陶面上有饰物的陶器制品。

另外,在陶泥烧制成的纺织工具上发现有米字纹、十字纹或花瓣等图案。

这说明,粤北先民在制造工具和生活用具时,已经能够把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起来。

纺织技术的掌握,使粤北先民在穿着方面有条件朝着多样化和美观化方向发展。

爱美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并能制造诸如琮、壁、环、璜、管、珠、坠饰、图片、绿松石等装饰物来精心打扮自己,美化生活。

中文化层年代相当于夏商之际。

其文化牲与下文化层相比有了明显进步。

出土的陶器品种繁多,纹饰复杂。

主要陶器种类有圈底器、三足器、凹底器等。

敞口、折沿、高领、折户或广户是其器形的特征之一。

纹饰有曲尺纹、方格纹。

重圈纹。

复线长格纹、双线方格纹、双线方格凸点纹、云雪纹、叶脉纹以及几种纹饰组成的组合纹,纹样清晰。

纤细、工整。

这说明粤北先民在用美的法则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方面向前迈开了一大步。

种类繁多的陶器制品既是生活用具,也是美术创作的结晶。

(韶关市武江区)上文化层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粤北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在马坝河两岸山岗遗址中,就挖掘出这一时期的铜斧、铜篦刀、青铜小提梁等铜器制品。

说明粤北先民在工具制造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陶器制品改素面为外施一层黄绿油彩,纹饰种类更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青铜的出现,为粤北先民制造装饰物来美化人类本身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人们的审美意识趋向复杂和多样化。

从石峡遗址中还发现了这一时期的人类舞蹈图,表明粤北先民开始从蛮荒时代步入文明时代。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迁徙内地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人杂居,从内地迁徙而来的汉族人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而且带来了发达的文化。

使粤北文化与中原文化开始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的趋势从挖掘的西汉墓中得到了大量实物证据。

出土的陶器无论品种、形状和质地,均与中原地区相关无几。

同时,还挖掘出铜器制品,如铜镜、铜币等。

铁器制品也有少量发现。

说明粤北也进入了铁器时代。

东汉时期,粤北文化有了新的发展。

从曲江县樟市区东汉墓中出土的青铜镜上,发现有八鸟兽腾飞奔跑状的图案,形象生动美丽。

图案上还刻有篆体铭文,共27字,上书:“尚书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食,口口天下口口四海。

”据《韶州府志》载,汉代有浈阳人(今英德)何丹和曲红人(今曲江)郭苍受举为茂才。

表明粤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距离缩小。

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粤北土地上产生出象辅助南陈皇帝陈霸先开国的大将军侯安都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

据《韶州府志》记载:“安都工隶书,能善骑射。

”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

侯安都这样人物的产生说明,南北时期,粤北的封建教育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南朝时,佛教文化在粤北也极其盛隆。

著名的南华寺(在曲江马坝)、月华寺(在曲江乌石)、灵*寺(在韶关)等,均在此时建成。

据南朝刘宋王韶之《始兴记》载:“灵*寺,台殿宏丽,画像巧妙,岭南寺以此为最。

”唐代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封建教育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在祖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据《韶州府志》记载,唐时韶州府(含今曲江、乐昌、仁化、乳源、翁源县)共有张九龄等8名进士,5名乡项。

据《南雄州志》记载,唐时有孔闽、李金马两位进士。

其中尤以“开元之治”的功臣张九龄和晚唐贤相刘瞻为后人所称道。

可以说,这个时期,粤北是岭南有名的“文化之乡”。

与此同时,一批在粤北为官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对唐代粤北文化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突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韩愈、刘禹锡等。

粤北作为南朝派禅宗的发源地,曾是佛门弟子朝拜的圣地。

禅宗南派的创造人六祖慧能,于唐仪凤年间(公元676年)来到南华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阂(即南宗),南华寺因此盛极一时,有“祖庭”之称。

慧能死后,唐代名从王维、柳宗元。

刘禹锡等先后为其撰写碑铭,他的弟子将其生前说教汇编成《六祖法宝坛经》,成为后来禅宗的“宗经”。

两宋时期,粤北的文化继唐代之后盛久不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