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韶关古道的千年历史文化
韶关历史_??????

韶关历史韶关历史一、地理位置和概况韶关位于中国广东省北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
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4°44',东经113°36',总面积为18,661平方公里。
韶关地处南岭腹地,北连河源市,东邻惠州市,西界湖南省娄底、邵阳市,南接清远市、广州市。
韶关是广东省的重要地理节点,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南国岭南屏障,交游八县平”之称。
二、历史沿革⒈古代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韶关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周代时期,韶关属韶州,是楚国的分界点之一。
隋唐时期,韶州成为重要的军事边疆要塞。
宋代时期,韶州更名为韶关。
⒉近代历史:韶关在清代属广东省直辖,成为广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20世纪初,韶关成为广东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孙中山先生在韶关发动“韶关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⒊现代历史:韶关是广东省的一座重要工业城市,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韶关也积极参与其中,加速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三、韶关的特色文化⒈岭南文化:韶关是典型的岭南山水名城,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氛围。
岭南文化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和饮食文化闻名于世。
韶关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寺庙和园林景区,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南华寺等,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⒉韶关武术:韶关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尤以南派武术闻名。
南拳和南刀是韶关武术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韶关武术始终受到人们的热爱和推崇,成为韶关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⒊韶关民俗:韶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民俗文化相互融合并得到传承。
韶关的众多民俗节庆和习俗活动,如粤北歌仔戏、女儿红舞等,富有各具特色的文化表演,彰显着韶关独特的风情。
附件:⒈韶关旅游地图⒉韶关历史人物简介⒊韶关文化活动日程表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存在于1644年至1912年。
⒉韶州:旧称,现为韶关市的前身。
善美韶关宣传语

善美韶关宣传语
1. 引言
宣传是一种有效的宣扬和传播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宣传语,可以激发人们对某个地方的兴趣和好奇心。
韶关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城市,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我们需要制定一组具有吸引力的宣传语,突出韶关的善美之处。
2. 韶关是何等善美的地方
2.1. 炎帝故里
•世袭上炎帝之称,这个故乡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开国之祖。
•韶关作为炎帝故里,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2.2. 江南园林之乡
•韶关拥有众多美丽的江南园林,如佛都山庄、流花湖、惠山园等。
•这些园林保留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3. 自然风光优美
•韶关位于岭南山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
•环绕着韶关的群山环抱,形成了壮丽的自然风光。
3. 善美韶关宣传语
3.1. 描述炎帝故里之美
1.传承千年的炎帝文化之都
2.启迪智慧的炎帝故里
3.追寻中华文明之源,踏上炎帝故里之旅
3.2. 弘扬江南园林之美
1.世外桃源,江南园林之最
2.赏心悦目的江南园林盛宴
3.宛如仙境,探寻江南园林之美
3.3. 颂扬自然风光之美
1.神秘壮丽,韶关山水画卷
2.山青水秀,自然之美韶关无尽
3.亲近自然,感受韶关山水之美
4. 总结
韶关是一个充满善美之处的地方,炎帝故里、江南园林之乡以及自然风光优美的特点,使得它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旅游和投资目的地。
希望通过精心设计的宣传语,能够更好地将韶关的善美传递给更多的人们,吸引他们来到这个城市,探寻韶关的魅力。
让世界了解、喜爱、并传播韶关的魅力与善美。
大庾岭的古道往事

大庾岭的古道往事大庾岭,位于广东省韶关南雄市北部。
在大汉帝国初建之时,大庾岭沿线满山梅花,岭上镇守横浦关的是刘邦手下的大将梅鋗,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梅岭”。
从秦代开始,大庾岭就是中原连接两广的要道,但是,山道的险峻却让太多人望而止步,那时候的岭南地区,依然是蛮荒之地,瘴疠之乡……这样的情况,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被改变,这个人就是唐代的丞相张九龄。
张九龄是大庾岭古道的开辟者,这之后,“山高皇帝远”的局面不仅有所改善,而且古道在历朝历代大规模修铺之后,成为岭南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生命之路”……古道崛起从大秦帝国到唐朝丞相张九龄绵延200多公里的大庾岭山脉,横亘在粤赣两省之间。
上古时期,这里人烟稀少,车马不通。
最初的山道开辟和2000多年前的一场战争有关。
当时,秦始皇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派遣50万大军分5路南征百越,其中一路经过江西南安(今大余)越过大庾岭时,看见岭上遍布荆棘,到处是悬崖峭壁,只好停下来劈山开道……经过数月的努力,一条从豫章(江西)越岭至东粤(广东)的简便山路才得以诞生。
不过,当时虽然有了山路,但道路崎岖,行走其中,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深谷。
这样的情况,直到那位有着“岭南千年第一流”之称的大唐丞相张九龄出现,才得以终结。
公元716年,张九龄告病归乡时经过大庾岭,看见岭路险峻,百姓苦不堪言,便上奏玄宗,请求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
他还在奏折中强调,大庾岭道路的重新开辟对帝国财政将有很大帮助,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才能顺利运进中原内地,朝廷收到的税赋才能够“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
听闻有税收,唐玄宗下诏,命令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
于是,大唐历史上一场重要的道路工程就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史料记载,接旨之后,张九龄亲自前往大庾岭,履险攀岩,勘测开凿线路。
为了不影响山民的农业生产,他选择在农隙的时候开工,没有炸药,就把木柴堆积在石头表面,用火烧后再引水灌石,使坚硬的崖石裂破之后,再将一块块大石凿开搬走……工人们忙碌开凿了近两年时光之后,一条宽一丈,长30里的山间大道诞生了。
广东韶关市丹霞山韶音亭简介

广东韶关市丹霞山韶音亭简介
广东韶关市丹霞山韶音亭是位于广东省韶关市的一座古建筑。
它位于丹霞山山上,建于唐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韶音亭是中国山区古建筑中极为典型的一种,被誉为"中国古代山头亭
殿第一名"。
韶音亭的建筑设计独特,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园林
建筑风格,体现了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
韶音亭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
它的建筑形式是典型的天井式四进四合院,主要由正厅、东西两廊和东西两厢房组成。
整个建筑采用仿木结构,宛如一座传统的古代宫殿。
韶音亭的屋顶采用瓦片覆盖,层层檐瓦,犬牙交错。
正厅的屋顶采用了彩绘工艺,绚丽多彩,给人一种非常华美的感觉。
整个建筑的外墙则采用了红色的墙砖,与山区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韶音亭内部设有多个展厅,展示了丹霞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座山的魅力。
亭内还设有音乐演出场所,时常会有传统音乐表演,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丹霞山韶音亭作为广东省的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
它不仅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也为游客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同时还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山头亭殿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韶关介绍-韶关简介PPT(经典版)

黑皮鸡枞菌煲本地鸡
市面上的蘑菇种类有很多,大家经常吃到的也 就是香茹、金针菇之类的,黑皮鸡枞菌也是食 用蘑菇类的一种,因这种菌具有很高营养价值 和独特的名字而备受人喜爱。黑皮鸡枞菌内含 人体所需的钙、磷、铁、核黄酸等多种营养成 份、对经常熬夜、体弱、病后、中老年人以及 一般人群用于补充营养,增强人体免疫力。
3、旅游景点
南华寺
坐落在韶关市马坝镇曹溪之畔,这里依山面水, 峰峦奇秀,南华寺是广东六大寺庙之一,南华 寺又称宝林寺,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亦是佛 教禅宗六祖慧能宏扬“南禅宗法”的发祥地。
3、旅游景点
乳源必背瑶寨
必背瑶寨是乳源民俗风情观光的好去处。必背, 原叫“鳖背”,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的一 个镇,位于乳源县城东北的大瑶山腹地。必背 瑶族属过山族,是瑶族的一个分支,是旅居美 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等地的瑶族发祥 地。
2
城市概况
2、城市概况
韶关城市概况
别 名:韶州、韶城;下辖地区:3区、5县、代管2县级市;面 口:299.7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343.9亿人民币。
积:18218.06平方千米;人
2、城市概况
韶关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 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金融生态市和生态文明建 设试点地区。
高山笋炒瑶包烟肉
竹子刚从土里长出的嫩芽,味道鲜美,可以做 菜。必背瑶寨地处高山,出入不便,不适宜储 存鲜肉,故自养家猪,宰杀置于炉灶烟窗悬挂 凭烟熏干,全年享用,保鲜时间甚长,有的甚 是五年之久,取之食用,味更非凡。
谢谢大家
3、旅游景点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与湖南交界处。其主峰石 坑崆海拔1902米,是广东省的最高峰,有“广 东屋脊”之称。 其间保留了广东省最完整、最大片的原始森林, 是岭南天然生态保护屏障。
壮锦的故事

壮锦的故事
韶关,一座以青山碧水为背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她曾经是清朝官府行政中心,也曾经是南宋等朝代的重要城市,历经无数风雨,如今韶关仍然活跃着昔日的活力。
芳草的熏陶、凉风的吹拂,一缕清风,便可唤起广大市民对古城深厚的感情。
每当夏日午后,一切灰暗的记忆都在清风中消散,而我所经历的古城历史,正在我心中慢慢变得清晰。
沿着古城墙壁,一面亭台,一抹芳草,一路蜿蜒,穿过青石街,我们来到了名为“壮锦”的古城角落。
“壮锦”之名,源自古时人们对这里的美好感受,它有着一套复古的服装,传承着古老的文化,这里有中国古典的戏曲、曲艺、舞蹈等,而且这里的一切实物,都充满了古朴而优雅的气息,令人赞叹不已。
坐在壮锦的老牌店旁边,我感受到了古城历史的沉淀,曾经,这里曾经是皇室尊贵人士入住的地方,这里曾经有宫廷剧院、摆渡车、街坊酒家、茶楼、宗教教堂等一切文化景观,而这些精美的景观,也伴随着“壮锦”的老牌店,依然存在,壮锦的老牌店古朴而又淳朴,把古城的历史沉淀又带回到现今的生活中。
伴随着夕阳西下,古城的声音逐渐消散,长街的游客也慢慢散去,而路旁壮锦的老牌店,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宁静。
偶然有旅客来到“壮锦”老牌店,老板便会满怀愉悦地热情接待,在门口繁花盛开最浪漫,给人一种绵延永恒的美好场景。
如今,“壮锦”老牌店仍然安宁、安详,一如当年,它把古城的历史和文化缓缓流淌,把古城的风貌镌刻在此地,宛如一件精美的壮锦,令古城的色彩更加多彩。
“壮锦”老牌店以其独特而古朴的魅力,虽然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热闹,但它依然留存着古城的风貌,令人流连忘返。
它不仅是古城历史的一段可见的痕迹,也是一件可以让人沉醉在古城文化魅力中的“壮锦”。
韶关西京古道

这些景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 俗、习惯和信仰,是研究中国 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5
保护与开发
保护与开发
为了保护韶关西京古道的文 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当地政 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对古道进行修 缮和维护、加强对历史遗迹 和文化景点的保护和管理、 推广环保旅游等。同时,当 地政府也积极推动对韶关西 京古道的开发利用,将其作 为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
推广和开发
总之,韶关西京古道作为一 段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 的古道,不仅见证了古代中 原王朝向南扩张和经营岭南 地区的历史,也反映了不同 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 和发展。如今,它已经成为 了一处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文 化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 来欣赏和探索
-
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事情也不会在一成不变的,想要完成自己的事业必须能够洞察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
一
在宋朝时期,由于南方的商业繁荣 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韶关西京古道 的地位更加重要。这个时期,许多 商人、旅行者和官员都经过这条古 道前往岭南地区进行贸易和行政事
务
2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
1
韶关西京古道位于南岭山脉的山区,地形复杂, 地势险峻
2
这条古道穿越了高山、峡谷和森林等艰险地区,
沿途的风景和气候变化多端
这要求我必须熟悉经济方面的知识,这要求我在平时自己学习和研究 人生之路必须经历挫折才能看到幸福之花的盛放,我将一点点成长,变得勇敢,果断,坚强!
韶关西京古道
➢ 韶关西京古道,则是西京 古道的一段,位于广东省 韶关市。这段古道穿越了 南岭山脉的艰险山区,连 接了中原与岭南,是古代 中原人向南迁徙和贸易往 来的重要通道
1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韶关西京古道在古代是中国中原王 朝向南扩张和经营岭南地区的重要 通道之一。这条古道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秦朝时期,当时秦始皇派兵进 攻岭南地区,开通了这条通往岭南 的通道。在后来的汉朝和唐朝时期, 韶关西京古道成为了中原王朝向南 扩张和经营岭南地区的主要通道之
韶关的历史典故

韶关的历史典故韶关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历史悠久,有着许多的典故和传说。
1. 小布公神话:相传很久以前,韶关市区有一只狼藏身在一个农户家里的小房子里,这只狼既不吃鸟也不吃狗,就吃些剩饭糠。
有一天,当地民间来了一个道士,他看到了那只狼,立即就用法术将它变成了一个老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布公。
2. 岭南第一石:在韶关市东北部的松岗镇有一块奇石,被人们称作“岭南第一石”。
传说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DEYANG的著名画家在这里游历时,看到了这块石头,被它奇妙的造型所吸引,就在这里创作了一幅名作《石树仙雅图》,这幅画被誉为中国画史上玉壶楼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3. 肇庆走和珅:和珅是乾隆时期的著名大臣,他常常到肇庆旅游,喜欢到肇庆的景点旅游。
有一次,他到了曲阳水晶矿洞的时候,导游让他穿过一条很窄的水晶矿洞,和珅从矿洞里走了出来,抬头看到翠云山的山峰,只见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
此后,和珅从曲阳水晶矿洞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走进了一座神秘的洞穴,这是他生命中旅游的高潮。
4. 光雄夜泊:光雄是韶关昔日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曾经在韶关琴江河畔一带居住过,有一次他在夜间独自泊舟于琴江之上,他感受到了深夜的荡漾与委婉,挥毫于舟之上,写下了传世佳作《夜泊琴江》。
这段历史给韶关市带来了诗文之美。
5. 李冰父子传说:李冰是南越国的精英追随者,他带着他的儿子搬到了十弯(现在的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开始了漫长而辛苦的生活。
但是他没有放弃,始终保持着自己一贯的精神风范,最终在南竹山建成了七彩楼和桂子山庄等景点。
6. 大彩石传说:相传,韶关市翁源县大洋镇有一块大彩石,全州闻名。
这块大彩石,据说有些神奇,因为石头中埋藏有一段历史故事。
两千年前的秦朝末年,一位名叫吕雉的著名萨摩耶被放逐到了这里,因为吕雉很有才华,善于削竹,所以他在这里开发了翁源山地,栽植竹木,民间称之为“南山木麻衣”。
7. 羊城会战传说:羊城会战是南下作战的中央红军在广州获得第一次一次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寻韶关古道的千年历史文化【核心提示】韶关古道促进了古代岭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也见证了近现代革命事业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往来于韶关古道的有军人、官员、文人、商人、僧人和普通民众,其中文人、官员和僧人的南来,给岭南地区传输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在古道沿线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
即使到了近现代,韶关仍然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古道因此也见证了近现代革命事业的发展。
凿岭开路惠泽岂止一方农历九月的粤北,空气清爽,在当地社科学者的陪同和指引下,记者上山岭,行古道,实地感受了韶关古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韵。
古道行首日,记者和当地社科学者乘汽车驶过省道再绕乡道,翻过好几座山头,才到达第一个目的地——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这里较好地保存着一段西京古道——梯云岭段,约三公里,步行大约需要两小时。
古道逶迤在山脉间的一片农田中,据学者考证,历史上多个朝代,岭南朝贡均由此进京。
套用现在的说法,西京古道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
行走约一个小时,只见路边淹没于草丛中的古公馆、古驿站和基石,却没有见到一个行人。
这时只见一个带拱券式门洞的石亭立于眼前,古道穿亭而过,原来这就是记载中的“梯云岭亭”。
亭中靠门处残留着几块石碑,其中“重建梯云岭碑”上记载着与这条古道有关的历代名人:“昔唐昌黎韩公,宦游岭南,道经此地,迨后地以人传。
名贤经过之区,并其地而俱馨。
至国朝康熙年间,有邑侯裘公……曾建祠于梯之巅。
”此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主要记载了重修梯云岭路段的历史。
“昌黎韩公”即韩愈,他被贬广东时,正值寒冷季节,秦岭云封雾锁,行马踌躇。
于是在见到侄孙韩湘时写下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流传久远,后人对蓝关究竟何处也有不同说法。
西京古道上也有一个叫蓝关亭的凉亭,位于大桥镇白牛坪天顶壳的山坳中间。
据当地学者考证,人们最早把蓝关亭与韩文公联系起来的说法,见于清康熙二年(1663)的《乳源县志》。
过了梯云岭,古道立刻陡峭起来。
记者不禁感慨,这一条通京之道,不知往来多少名人,而从岭南上京都和从京都下岭南,心情却是截然不同!倒不如梯云岭亭门两侧刻着的对联写得实在:“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
”古道行的第二天,我们来到大庾岭道,也就是今天常说的梅岭道或梅关古道。
梅岭之名据说与梅绢有关,大庾岭、小庾岭的得名则源于汉代守关属将庾胜兄弟。
但到了大庾岭道,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当年开凿扩建岭道之人张九龄。
据学者刘斯翰的《张九龄年谱简编》记载,唐玄宗开元四年(716)秋,张九龄“守左拾遗,因封章直言,与宰相姚崇不协”,辞官归养。
但他关心梓里事务,经过深究后,“献状奏请开凿大庾岭路”,为朝廷所批准,“诏委开凿”。
张九龄不辱使命,于同年十一月奉旨开工。
他亲临现场,披荆斩棘,“执艺营度”,在山巅险谷探测度量,制定工程实施方案。
然后趁农隙召集民夫,填谷劈险,加以整治。
今天立在梅岭脚下的雍正八年《重修岭路记》碑,开篇即记张九龄重开岭路之事。
大庾岭道成功扩建后,在陆路上把浈水和赣江连接起来,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取代西江—桂江—灵渠—湘江道成为南北水运交通的主要干道。
时人和后人因此对张九龄多有感念。
公元718年,张九龄“以修大庾岭路之功,拜左补阙”。
沿梅岭上行一段,有一座夫人庙。
一位当地导游告诉我们,韶关梅岭一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张九龄妾氏戚宜芬为开凿新路而献身的故事,夫人庙重建后,经常有人来瞻仰拜祭。
正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历史名人无论出于何种缘故经过古道,他们的足迹、诗文和思想,都在古道留下抹不去的痕迹,留在时人和今人的记忆中,经年以往,累积成丰富的古道文化。
慧通南北流播佛教文化佛教文化通过岭南地区从印度传入我国,中国禅宗在这里积淀、发展并从这里走向全国。
韶关地区处于岭南之北,拥有三个佛教宗派的祖庭。
顺梅岭古道一路北上,过了夫人庙,生机勃勃的卓锡泉便映入眼帘。
再向北,一块大石头上耀眼的大红字“六祖寺”十分抢眼。
六祖寺石碑上写道,据《直隶南雄县志》记载,相传六祖得衣钵南来,慧明追至,六祖掷衣钵石上,明举不动。
这一记载在《坛经》中也有体现:“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
”这两处记载都提及惠能到过大庾岭。
据《张九龄年谱简编》记载,张九龄于“玄宗开元四年”开凿大庾岭道。
玄宗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而对于惠能生平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公元638年至713年。
由此看来,惠能当年所走古道,显然不是张九龄所开凿。
现在的衣钵石、衣钵亭等是否在当时位置,已无从考证。
然而这并不重要,梅关古道之所以闻名,在于经过古道的文人和思想家们带来的文化。
在惠能的推动下,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并形成五家七宗。
如今,南华寺为禅宗祖庭已是公认,云门寺为七宗之中的云门宗祖庭也是众所周知。
据乳源社科联副主席许化鹏介绍,七宗之中的沩仰宗祖庭之一——正觉寺也在韶关。
从西京古道乳源瑶族自治县梯云岭段向南看,越过南水水库有个山坳,据介绍,那里就是正觉寺遗址所在地。
据史料记载,正觉寺位于东平山,东汉时期开凿的西京路西南支线经由此,以正觉寺为起点,北三十里是龙溪(今南水水库),东南三十里是江湾(今韶关市武江区辖)。
在正觉寺遗址,有一块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残碑,碑上载:“乳治之西六十里有名山焉,号曰东华,乃祖师小释迦如来成果处也。
”这里的“东华”即东平山,“祖师”即沩仰宗祖师之一慧寂禅师。
慧寂在韶州东平山驻足二十年,正觉寺是其住持时间最长、徒众弟子最多、弘法最为隆盛的一处。
有关专家也对正觉寺进行过相关考证,学界与教界已经达成共识,此为沩仰宗祖庭之一。
正觉寺自唐以来,历代都有重修记录,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坍塌。
古道边寺庙遗址不少,梅关古道上的云封寺如今只留有墙基。
但从文字资料中看到,至少宋代就有此寺庙——宋朝探花李昂英曾在云封寺题诗两首。
古道沿途也有根据当年记载复建的庙宇,比如梯云岭祠。
梯云岭祠里供奉着韩愈,在保留下来的清代石碑碑文中可以找到相关记载,这足以体现古代文人思想对一方文化的影响和当地人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站在梯云岭上北望茫茫高山,遥想当年诸多文化自这条古道由北而来,也有许多文化从这里走向中原,而且影响深远。
比如南北朝时期印度和尚达摩经海路进广州,又北上开封启传佛教禅宗。
唐朝六祖惠能经梅关北上黄梅学法,又南下开创中国禅宗南宗。
其实惠能思想引起更多关注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年(714),菏泽神会在“明定南北宗是非大会”上胜过神秀门人,使“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以后。
荷泽神会是惠能十大弟子之一,湖北襄阳人,十四岁时投于六祖惠能门下,后来离开曹溪(现韶关南华寺)。
菏泽神会如何从北方来到岭南,又是如何从岭南回到北方,至今没有人发现相关历史记载。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何方耀表示,保存下来的文字多是记录菏泽神会与六祖惠能在岭南的活动,对于他北上的足迹几乎没有记载。
禅宗人物研究缺乏史料这一现象,不仅发生在菏泽神会一人身上,即使对禅宗六祖惠能的活动足迹也缺乏记载,这是禅宗史研究遇到的一大困难,学者希望随着古道研究的深入,能有新的发现。
古道烽火见证革命岁月史书所说的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自东向西排列,都在南岭山脉一线之上。
有学者表示,南岭山脉起自云南云岭,东入贵州苗岭,再东经两广和湖南、江西、福建等省边界而东达于海,其间大小山岭不计其数,而史书单举五岭之名,是因为它们与秦军的进军路线有关。
自古以来,五岭皆为军事要道,其中大庾岭由于地势险要,“据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控带群蛮,襟会百粤”,韶之雄州“枕楚夸粤,为南北咽喉”——韶关是名副其实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在探访古道的几天中,记者看到了革命岁月留下的痕迹,也听到不少关于古道烽火的故事。
记者顺韶关南雄段现存的梅岭古道而上,首先看到的就是陈毅元帅次子陈丹淮少将题字的“北伐军出师处”碑石。
为了维护革命成果,统一中国,孙中山先生发动南方革命力量,武装反抗北洋军阀。
1926年7月9日,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国民革命军8个军10万余人分三路出师,其中以共产党员李富春为领导的第二军取道南雄梅关进入江西。
第三次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据导游介绍,2003年8月28日,陈毅元帅次子、时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的陈丹淮少将追寻父辈的革命足迹,在梅岭挥毫写下了“北伐军出师处”几个字。
古道行的第三天,记者在当地人的带领下,一路披荆斩棘,手脚并用地爬上荒草没人、几乎看不到道路痕迹的山坡。
过了两个山头,才到达小庾岭宜乐古道的蔚岭关。
一同上山考察的乐昌本地学者告诉我们,宜乐古道有三种路段,这只是其中之一,还有一条水路——九泷十八滩,从乐昌泷口沿武江九泷十八滩西岸,经罗家渡韩泷祠到坪石镇,再弃船骑马经宜章北可达中原(昔称南船北马)。
那是一条险道。
据学者介绍,九泷十八滩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泷中有滩,滩中有泷,滩处连泷,总落差达65米。
但是艰险并不能挡住革命者的脚步。
1925年秋,毛泽东就是从老坪石乘船,闯过九泷十八滩,再经韶关,前往广州农讲所的。
艰险的古道成为革命伟人勇气和魄力的见证。
粤北古道也是红军长征的征途。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赣南建立革命根据地。
1929年至1934年,在长征前,红四军、红五军、红七军等部队就多次转战进入粤北南雄、仁化、乳源、乐昌等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除留下部分部队坚持游击战外,主力红军8万人从江西出发,途经粤北,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开始了伟大的长征。
此前一天,在探寻乌迳古道的途中,韶关市社科联的一位工作人员就指着远处的山脉对我们说,那里是油山,就是当年陈毅率领部队坚持游击战争的地方。
他说自己就在那里插过队,当地百姓对陈毅元帅打游击的事迹耳熟能详,有些人甚至参加过游击战争。
1936年冬,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写下三首诗,即著名的《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诗碑现立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
在梅关古道的中段路旁,记者也看到一块《梅岭三章》手迹诗碑,再次领略了一代元勋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岁月无声,足迹有痕。
韶关地区的古道经过了历代烽火,也见证了伟大的革命事业,终于迎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