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枯鉴原文加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是唐代李义山写的一篇寓言故事,内容质朴,教诲深刻,被誉为中国寓言
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从一棵青松说起,它非常自豪地向路过的人夸耀自己的美丽和坚韧,然而这棵青
松并不知道,他的美貌与长寿都是短暂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松渐渐失去了生机,最终
倒下。
故事接着转到一棵桃树身上,桃树年轻时也非常美丽,但当它的果实成熟后,它就被
砍倒了。
同样的,桃树也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最后,故事提到一棵菜花,它虽然不如青松和桃树那么高大美丽,但它懂得珍惜生命,把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因此,菜花得到了自然的眷顾,生命也延续了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而无常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好好生活。
不要过
于自负或贪图外表的虚荣,要懂得尊重生命的存在,好好珍惜它。
The Mirror of Honour and Disgrace
The Mirror of Honour and Disgrace is a fable written by Li Yishan in Tang Dynasty. The story is simple but carries a profound moral, making it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Chinese fables.。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是一篇文章,最初出自于中国古代史家范仲淹的《渔父词》,他想用它来教育其子孙,让他们认识到荣辱得失之间的微妙关系。
文章把荣辱、成败、好坏等概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下面是原文和译文:原文:荣者无处不在,而枯者亦一如然;一个人可以走得很高,但总有让他低头的原因;但人若有德行,可以望其上,不会有太大的跌落。
译文:荣誉存在于各处,而枯萎也同样随处可见;虽然一个人可以升得很高,但也总有让他垂头丧气的因素;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品德,就可以看更高了,不会有太大的失败。
范仲淹提出的荣枯鉴,是以一种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了对荣耻、成就和失败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
文中指出,荣耻与枯萎可以并存,一个人的成就不可能永远持续,有时他们可能有荣辱得失的体会,但如果这个人有品德,他就可以避免失败,并有机会成功取得更高的地位。
范仲淹的文章提供了一种视角,去看待荣辱得失之间的一般规律。
荣辱、成败、时好时坏以及抑或是成功与挫败之间,都具有辩证关系。
从这个教育视角出发,把荣耻作为最高境界,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道德准则,而反之,枯萎也是一种警醒,提醒人们不要把自己拉的太高,因为总有低头的时候。
范仲淹的荣枯鉴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中国有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从古代到今天,这篇文章一直都被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它能够以深刻的视角揭露出社会的真相,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身,追求人生的正义。
范仲淹的荣枯鉴,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迪,一种多元的视角,去探索其中的辩证关系,去学习如何避免失败,学习如何取得更大的荣誉。
总之,《荣枯鉴》给了人们智慧,让我们学会如何看待荣耻,振作精神,坚定前行,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获得最终的成功。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上流之人,患不为善;下流之人,恶人之不善。
细民之行,多类此。
若夫贤人之业,不使可欲而乱其心,不使无益而弃其力。
恬然清净,安于定守,怀悦有常,邪气不能干。
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
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心之所好,不可纵也;心之所恶,不可苟也。
节仪卷二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
寡合则非涉世之道,寡过则不失为君子。
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君子自难而易彼,小人自易而难彼。
君子临难而不却,当利而让;小人临难而苟免,得利而居。
君子知义,小人知利。
君子审于义,小人审于利。
君子不计小人过,小人必计君子嫌。
君子恃道而消,小人恃力而亡。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君子不责人所不及,小人反是。
闻达卷三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
荣不上达,孤峰绝顶;祸不下移,薪火永传。
以义佐上,名显于君;以邪媚上,利归于己。
忠臣不私,私臣不忠。
君不私赏,赏必加功;君不私罚,罚必当罪。
君子知微,小人知彰。
知微者通,知彰者蔽。
通者不失人,蔽者不失事。
不失人者智,不失事者明。
君无智则国乱,臣无明则政衰。
解厄卷四厄者,人之本也。
锋者,厄之厉也。
厄欲减,才莫显。
才显而运蹇者,厄之罪也。
厄难不除,才高德重,其祸必酷。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是以动而不括,出而有获。
小人于才,知用而不知藏。
怀才而遇知己者,幸也;怀才而遇嫉贤者,厄也。
厄者,身之障也。
才者,厄之冲也。
才高者厄于妒,德厚者厄于谤,行端者厄于邪,名显者厄于众。
善者厄于恶,贤者厄于愚。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第一部分:原文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无罪,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名可易事难易也。
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
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为奸行为耻。
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求名者非仕,位非名也。
求官者莫名,得非荣也。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解恶卷三无忧则患烈也。
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上下离心,非小人难为。
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
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
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交结卷四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
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
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矣。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
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非止。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
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
小人阴结,惟患阴不致的。
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节义卷五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
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
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
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字面意思是通过看花亭和高楼,观察人世间的荣枯成败。
下面是《荣枯鉴》的完整原文及译文。
原文:花叢亭柳外,苦竹架空楼。
翠幕珠箔卷,瓜棚藜杖柔。
蘭摧一夜絶,桃設五会羞。
漠漠山杳然,荣枯同跋扈。
全经青女指,残响夕阳侯。
倏寒涂地石,遥观暮天柱。
游鱼曝蚌里,窥雀寝蛇巢。
万状思疏通,五蕴无忝忸。
君子如鉴盛,失道僧于修。
丈醉昌欲醒,醉耶未受讜。
愧岩为心慎,诚贞不能抻。
一气凌东宅,冷翠衬南斗。
勝处喜病让,荣非诚所厌。
肆辙谁不备,令操途穷绝。
山光欲名假,篡色固若悔。
羊裘堪裁雪,麦粒易书刀。
家世秪中举,隶贵何荣瘁。
莫候凋朱绦,门巷乞穿匏。
飞去月大明,湮涂香羽蕉。
想教形势懂,过半愧市姝。
译文:花丛亭外,苦竹架起高楼。
翠色的帐幕和珍珠的帷幕徐徐展开,瓜棚上爬满葛藤柔韧。
兰花凋谢一夜,桃树绽放五回羞红。
遥远的山峦朦胧不见,荣华和衰败同样傲慢。
这一切景象,尽在绿衣仙子的指引下,残渣的余音抵达夕阳侯的耳中。
一朵失意的花朵落在寒冷的地砖上,远远望见夕阳如柱。
游动的鱼儿晒在蚌壳中,窥视睡在蛇巢里的鸟儿。
万般景象思考着相互的通透,五蕴却没有一丝羞愧。
君子应当以这种景象为鉴,不要像失去了道的僧人一样自得其乐。
丈人虽然醉了也渴望清醒,可酒性啊,他还未抵挡住诱惑。
惭愧岩石心摇摆,真诚贞洁却不能抵挡诱惑。
一股气势居高临下,冷翠与南斗相映衬。
成功之处应当谦让有病,荣华并非真正被排斥所厌弃。
四方的路谁不理备呢?让人的行径不断退化。
山光欺诳欲名显,篡走色彩可悔恨。
羊裘可成为衣袍,粒粒麦子易于破划。
家世的事只是局中之一,仆倡的名声何曾荣富成功过。
不要等待绚烂的红袍凋谢,到街巷中去乞求葫芦瓢。
飞去月亮大明,湮没在匀满芳香的草木中。
想要使人明白环境变化,已经半数以上的市井美女感到羞愧。
(完整版)《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原文加译文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道写成。
道〔882~954〕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交河东北〕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虽说善恶有它的定义,但具备真正智慧的人在做事时,绝对不会被善恶的观点束缚〕。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天下事都有它的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自然规律〕。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道理是圆融的,什么是圆融?就是通达的去顺应变化〕。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珍惜名声的人名誉反而最容易受到损害,爱惜自己的人那么可以得以保全自己〕。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名利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追逐名利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以此来批评别人只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不同而已〕。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尊贵的人其实没什么值得尊贵的,老百姓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并缺乏以称道于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社会地位高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什么,老百姓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失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名誉都是虚的,只有利益才能真正诱惑人,这是人难以抗拒的本性〕。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成功富足了的人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失败贫困的人肯定会沦落到小人之列〕。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社会地位高的人永远是少数,老百姓永远是多数,多数人的力量永远不能轻视〕。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名誉是过眼云烟很容易发生变化,不要异想天开去改变客观现实,思想境界可以发生变化,但随着因缘果报流转的命运却难以更改〕。
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社会地位的高和低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被名利束缚着活得很累,就不如做个小老百姓去过自由自在的日子〕。
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做官或升职的标准,根本不是以善恶或忠奸来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枯鉴原文加译文《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
冯道(882~954)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虽说善恶有它的定义,但具备真正智慧的人在做事时,绝对不会被善恶的观点束缚)。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天下事都有它的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自然规律)。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道理是圆融的,什么是圆融?就是通达的去顺应变化)。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珍惜名声的人名誉反而最容易受到损害,爱惜自己的人则可以得以保全自己)。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名利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追逐名利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以此来批评别人只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不同而已)。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尊贵的人其实没什么值得尊贵的,老百姓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并不足以称道于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社会地位高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什么,老百姓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失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名誉都是虚的,只有利益才能真正诱惑人,这是人难以抗拒的本性)。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成功富足了的人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失败贫困的人肯定会沦落到小人之列)。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社会地位高的人永远是少数,老百姓永远是多数,多数人的力量永远不能轻视)。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名誉是过眼云烟很容易发生变化,不要异想天开去改变客观现实,思想境界可以发生变化,但随着因缘果报流转的命运却难以更改)。
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社会地位的高和低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被名利束缚着活得很累,就不如做个小老百姓去过自由自在的日子)。
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做官或升职的标准,根本不是以善恶或忠奸来决定的)。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jian、跛意、不顺利)(能和领导搞好关系的,日子必定过得很滋润,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困难肯定不少)。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品德高尚的人能让老百姓高兴,可领导会因此而不高兴了)小人悦上,下不惩恶(喜欢讨好领导的人,群众可能会反感,但这样的反感并不能对你有任何损伤)。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老百姓喜欢道德高尚刚直不阿的人,可领导会把喜欢谄媚、顺应的人当做忠诚)。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道德高尚但不懂得去顺应领导,领导就会怀疑你的忠诚;但是当你无原则的去顺应领导,老百姓就会抛弃你了)。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领导怀疑你的忠诚是灾祸的根本,老百姓抛弃你对名誉有影响,所以功成名就的人都难免名声不好,就是他们把实际利益看得比名声重要)。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富贵的规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
福祸非命,其道乃察(其实祸福并不一定是命中注定的,关键看你是否有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就不要受那些虚名的束缚。
善于去观察判断,就不要以奸诈为耻辱)。
无羁无耻,荣之义也(有没有名声的羁绊和耻辱感的束缚,就是能不能显贵发达的根本原因)。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要是真想追求名声就不要去当官,因为好名声不是当官可以得到的)。
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想当官就别管什么名声,因为道德高尚跟荣华富贵是矛与盾的关系)。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追求道德高尚就必须讲究人格定位,追求荣华富贵的人没有这种道德理念,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不同,结果当然不一样)。
解厄卷三无忧则患烈也(什么都不劳心,大烦恼就会上身了)。
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不过,为国家劳心的人,有可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上。
只为自己操心的人,却能快乐地安身立命)。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灾祸之事不是人想要的,但有些灾祸之事的确是自找的;虽然每个人都讨厌灾祸之事,但每个人都难免碰上)。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
小人不贤,余庆弗绝(虽说道德高尚的人不做坏事,但灾祸之事接连不断。
而人品低下的人不干好事,却能够快快乐乐左右逢源)。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因此,如果让领导对自己完全放心,不做小人就肯定做不到。
但是要想让老百姓不怨恨自己,没有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谈都别谈)。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
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所以,领导要找自己麻烦的时候,就不要去为自己辩护,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但如果是出了事故可能会追究责任时,就只能抢先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才能不承担责任)。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
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要知道道德高尚的人不爱拉帮结伙,所以灾祸之事一旦发生,愿意伸手拉一把的人非常少。
而因为小人善于交结,有一大帮朋友,所以发生灾祸之事时不乏尽全力帮忙的人)。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从某些方面来说,不讲道义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实际的不利,而有了灾祸之事没人帮忙可就必然倒霉。
因为做道德高尚的人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别人选择去做小人,的确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
交结卷四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具备真正智慧就不会拒绝好人,也不会疏远坏人,因为这两种人都可以帮助你成就事业)。
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一般说来,都会拿顺应自己的人当朋友,拿反对自己的人当敌人,其实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因为由于时间、地点、需要的不同,朋友和敌人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用尊重的心态去对待别人,肯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同样的道理,用轻贱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日后难免遭受别人的轻贱)。
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如果受到别人的尊重而不自重,如果贫贱的人也不自己看不起自己,时间长了,贵和贱就该互相掉换了)。
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如果尊贵的人永远不会看不起别人,如果潦倒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去尊重别人,贵贱就有可能这么一直延续下去)。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如果有人希望别人愚痴而自己聪明,但他还是成天装愚痴给人看,这样的人可能是城府极深)。
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如果有人不满意别人比自己更有聪明才智,就自己耍小聪明,这样的人纯属自己找不自在)。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和愚痴的人交朋友,因为和愚痴的人交朋友,绝对不会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但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去跟别人结仇,因为一旦结仇,他们不会因为你有智慧就怕你)。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
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道德高尚的人用仁义与人交朋友,而且还惟恐自己做得不够尽善尽美。
道德不怎么高尚的人与人交往喜欢耍阴谋诡计,因为不耍阴谋诡计,目的就达不到)。
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那些讲究道德底线的人,一般斗不过那些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而且常常要吃他们的亏,就是因为如此)。
节仪卷五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表一幅真人君子道貌岸然的作派,而内心全是阴谋诡计的人,就是真正的小人)。
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做事手段并不比喜欢耍阴谋诡计的人差,但内心却有着慈悲情怀的人,才配称之为真君子)。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道德高尚的人以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为底线,所以就不知道保重自己。
而看重仁义的人因为太重仁义,所以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以及可能面对的伤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们都仰慕道德高尚的君子,但其行为又都是小人所为,这是因为做君子会非常非常累,很难做到)。
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同样的道理,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憎恶小人,实际上做的事却不仁不义,因为做小人会非常自在)。
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这样一来,道德高尚的人因为道德高尚而守穷,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因为无所顾忌占尽便宜,所以,大家都没有道德底线而去做小人了)。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有人说社会地位越高,气节越低,这是因为要保住地位。
而人贫穷了,也就顾不上义气了,这是因为首先要活下去)。
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道德高尚者最受不得诽谤、屈辱,而道德不怎么高尚的人,他所追求的却是身体感官上的快活,最怕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
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受到屈辱就躲起来隐居去了,道德不怎么高尚的人却会因此而显达于朝廷)。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的确,人格操守的气节比不上金钱实在,所以,人穷了便讲不起气节)。
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同样的道理,义气也没有活着重要,所以,为了活命也就没有办法不做小人)。
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这样一来,就会不管别人怎样说,而自己的利益存亡才是硬性指标。
真的,这不是讲不讲气节仁义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明鉴卷六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生在福中不知道珍惜就不是福气,福气也不会长久,但如果祸事来临还不知道躲避,那就肯定要倒霉)。
福祸先知,事尽济耳(假如福祸都能提前预知,就可以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小事情上讲信誉,就能使大阴谋得逞,多注意细节,大决策就能搞定。
)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凡事不可做绝,凡言不能吐尽,即使是至亲好友也要小心)。
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心里有气也要忍着,假装畏惧,心里在恨也得藏着,假装恭敬,如果能这样做,纵是喜欢耍阴谋诡计也会被迷惑)。
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si、等待机会)变则存矣(知道假装畏惧就可以得到好处,懂得假装恭敬就可以远离灾祸,这样的人再遇到什么变故都没有危难)。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只要跟用得上的人都套交情,就可以长远的对你自己有利)。
天恩难测,惟财可恃(别指望永远得到领导的保护,因为在利益面前谁都靠不住)。
以奸治奸,奸灭自安(用恶人去整治恶人,坏人被治服后,整治恶人也知道了厉害,照样也就变老实了)。
伏恶勿善,其患不生(治服恶人以后,就再不重用被治服了的这个恶人,这样他就再也干不成什么坏事了)。
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计策不管用就不能一条道走到底,自己没有聪明才智就不要去耍阴谋诡计,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切记切记)。
谤言卷七人微不诤,才庸不荐(对职位比自己还要低的人,没必要给他提意见,同时,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不要给领导推荐)。
攻其人忌,人难容也(如果想攻击别人,就找到他最遭人羡慕、嫉妒的那一个点,这样的话,所有的人容不下他)。
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或者想办法把他推到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别人就会替你攻击他,这是最简单也最行之有效的诽谤办法)。
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再就是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因为他们早晚会攻击他,而且别人还不知道跟你有关系,这应当说是算一个诽谤人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