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胃微生物的活动和功能
瘤胃切开术实验报告

瘤胃切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瘤胃切开术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瘤胃切开术实验,探究瘤胃在消化系统中的结
构和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动物的消化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实验原理:
瘤胃是一个大小不一的胃室,通常位于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中。
瘤胃内有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纤维素,将其转
化为能够被动物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
瘤胃切开术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瘤胃的结构和功能。
通
过切开瘤胃,我们可以观察到瘤胃壁的厚度和组成成分,以及瘤
胃内微生物的存在情况。
实验步骤:
1. 对动物进行麻醉和固定。
2. 手术部位消毒。
3. 对瘤胃进行切开。
4. 观察瘤胃内部的结构和微生物。
5. 对瘤胃进行缝合和包扎。
实验结果:
通过瘤胃切开,在动物静脉注射补液的同时,我们观察到了瘤胃的结构和内部微生物的存在情况。
瘤胃壁厚度较薄,主要由肌肉和粘膜层构成。
瘤胃内有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将植物纤维素分解为营养物质,为动物提供能量。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瘤胃的结构和功能。
瘤胃内存在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纤维素,为动物提供能量。
瘤胃切开术可以为研究动物消化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

学号:TS09028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动物消化道微生物考试论文)耿文诚微生物是动物消化道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
初生幼畜的消化道是无菌的,数小时后随着吮乳、采食等过程,在消化道内即出现了微生物,其中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便从此在动物肠道内与寄主共处终生。
1 反刍动物消化的主要特征反刍动物是哺乳动物中比较特别的一个类群,他们的日粮主要由植物材料组成。
反刍动物即使在不进食时也频繁地咀嚼,这一咀嚼活动称为“反刍”。
反刍是反刍动物从植物细胞壁(即纤维)中获得能量过程的一个步骤。
反刍减小了纤维颗粒的尺寸,暴露出糖以供微生物发酵;另外,唾液中缓冲物质(碳酸盐和磷酸盐)中和了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酸,以便维持一个有利于纤维降解和瘤胃微生物生长的中性偏酸的环境。
与单胃动物不同,反刍动物的胃由4部分组成,即网胃、瘤胃、瓣胃、真胃。
瘤胃是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器官,它是反刍动物体内的饲料处理工厂,饲料中约有70~85%可消化物质和50%粗纤维在瘤胃内消化,因此,瘤胃(包括网胃)消化在反刍动物整个消化过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瘤胃和网胃是位于反刍动物消化道最前端的2个胃,网胃内含物几乎持续地与瘤胃内含物相混合(每分钟混合1次),这两个胃常又称为网-瘤胃,他们共同具有高密度的微生物群系(细菌、原生动物、真菌)。
瓣胃是个具有极大吸收能力的小器官,水和矿物质如钠和磷在瓣胃中吸收,经唾液重回到瘤胃中。
由于瘤胃和真胃的消化方式有极大的不同,瓣胃是一个连接瘤胃和真胃的过渡器官。
真胃相当于非反刍动物的胃,分泌强酸和许多消化酶。
非反刍动物摄取的食物首先在胃中被消化,但是进入反刍动物真胃中的食糜主要由未被发酵的饲料颗粒、一些微生物发酵终产物以及生长在瘤胃中的微生物有机体本身所构成。
反刍动物与非反刍动物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纤维或半纤维并消化吸收,而非反刍动物在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盲肠等器官可消化分解部分纤维)。
瘤胃发育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和microRNA的调控作用

瘤胃发育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和microRNA的调控作用王磊【摘要】传统的藏羔羊生产方式因营养因素造成羔羊胃肠道发育迟缓、断奶过渡期长,影响了羔羊生产潜力发挥及断奶后的育肥.成年动物瘤胃已建立了十分成熟稳定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瘤胃宿主与微生物菌群之间存在很强的特异性,外源性干预一旦停止,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发酵谱又恢复到初始状态或干预前的状态.然而,新生或出生早期反刍动物瘤胃的发育为改变或干预瘤胃微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唯一的机会.因此,羔羊瘤胃的发育规律及瘤胃与瘤胃微生物和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反刍动物研究的热点.【期刊名称】《家畜生态学报》【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瘤胃发育;微生物菌群;microRNA;调控【作者】王磊【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1.5藏羊养殖是青海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对青海地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藏羊存栏量达1 100多万只,年出栏589万只,年产藏羊肉7.5×104 t、藏羊毛1.72×104 t。
但由于青藏高原缺氧、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牧草生长期短暂而枯草期漫长,导致牧草产量和营养供给能力下降,再加上牧民养殖知识贫乏和饲养管理粗放,藏羊的生长、生产和繁殖性能受到严重制约[1]。
传统天然放牧条件下,由于过长的哺乳期(150 d),母乳已无法满足羔羊的生长发育需要,造成羔羊胃肠道发育迟缓,进而影响羔羊后期的生长发育和母羊的繁殖性能[2]。
早期断奶技术虽在牧区已开展应用,但其对羔羊瘤胃发育(尤其是瘤胃上皮细胞的分化)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楚,同时对羔羊后期的生长发育、生产繁殖性能也缺乏长期的追踪性调查。
因此,通过运用分子手段和基因组测序技术,了解清楚羔羊瘤胃的发育规律及瘤胃与瘤胃微生物和相关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才能为羔羊的断奶和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瘤胃(内消化代谢过程)

(1)糖类的分解和利用:反刍动物饲料内的糖类物质均能被微生物发酵,其中可溶性糖类的发酵速度最快,淀粉次之,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最慢。
反刍动物饲料中的糖类物质主要是纤维素,其中40%—45%在瘤胃内被细菌和纤毛虫分解,其他糖类由不同细菌和纤毛虫发酵。
发酵的终产物主要是挥发性脂肪酸(VFA)、CO2和甲烷(CH4)。
VFA主要是乙酸、丙酸、丁酸,可以经动物瘤胃壁吸收进入血液,被机体利用,其中乙酸和丁酸是泌乳期反刍动物合成乳脂的主要原料。
瘤胃微生物在发酵糖类的同时,还能把分解产生的单糖和双糖转化成糖原,储存于细胞内。
微生物随食糜进入皱胃和小肠后能被消化,糖原可被宿主吸收利用,是反刍动物机体葡萄糖的来源之一。
(2)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反刍动物能利用饲料中的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合成微生物自身的蛋白质,供宿主利用。
饲料蛋白进入瘤胃后50%—70%被微生物的蛋白酶分解为多肽和蛋白酶。
氨基酸经脱氨基酶的进一步分解,生成有机酸、氨和CO2。
微生物也可以直接利用氨基酸和多肽合成蛋白质,储存于微生物内,所以瘤胃中游离氨基酸很少。
瘤胃内的微生物还能分解饲料中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如尿素、铵盐、酰胺等,产生氨和CO2。
一部分氨作为氮源,可被微生物利用,用来合成菌体蛋白,储存在微生物体内;一部分可被瘤胃壁吸收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运输到肝,经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
一部分尿素分泌到唾液中,进入瘤胃后被细菌分泌的脲酶分解为CO2和氨。
氨被瘤胃壁吸收后,可重新合成尿素,这一过程称尿素再循环。
糖类的分解产物和挥发性脂肪酸可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碳源,并可提供能量。
因此饲料中必须有足够的糖类物质,如给骆驼投喂几乎不含蛋白质的饲料时,其代谢产生的尿素并没有从尿中排除,而是在瘤胃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微生物随食糜进入皱胃后,微生物蛋白可被宿主利用。
在畜牧生产过程中,常用尿素替代日粮中约30%的蛋白质,尿素在瘤胃内脲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氨的速度为微生物利用速度的4倍。
犊牛瘤胃的发育和功能有何特点

犊牛在1~2月龄时,几乎不能进行反刍,到3~6周龄时,瘤胃内开始出现正常的微生物活动,3~4月龄时开始反刍,6月龄时建立完全的消化功能。
此期间对精料和干草只能少量摄取,同时消化这些固体饲料则以第四胃(真胃)和肠道为主,因为前胃都没有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只有真胃能分泌消化液,所以在前三个胃的功能没建立之前,主要靠真胃来进行消化犊牛刚出生时,瘤胃的容积很小,占四个胃的33%,10~12周时增长至67%,四月龄时至80%,1岁半时达到85%,完成全部发育过程犊牛除饲喂适量的全乳外,应及早饲喂植物性饲料,可促进瘤胃迅速发育,饲喂干草等粗饲料,对提高瘤胃容积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除物理性作用外,其中还包括精料和干草两方面共同发生的营养作用,因瘤胃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这些脂肪酸的产生也是刺激瘤胃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瘤胃**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瘤胃上皮组织的发育。
而植物性饲料中的粗纤维有助于瘤胃容积的发育。
所以,植物性饲料的供给时间、类型和给量对瘤网胃的发育至关重要。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随着母犊牛的生长,乳腺中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逐步增加。
到初情期时,乳腺的导管系统开始生长,形成分支复杂的细小导管系统,而腺泡一般还没有形成,这时**的体积开始膨大。
母牛妊娠时,乳腺组织生长比较迅速,乳腺导管的数量继续增加,并且每个导管的末端开始形成没有分泌腔的腺泡。
到妊娠中期,腺泡逐渐出现分泌腔,腺泡和导管的容积不断增大,逐渐代替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
到妊娠后期,腺泡的分泌上皮开始具有分泌机能。
临产前,腺泡分泌初乳。
分娩后,乳腺开始正常的泌乳活动。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经过一定时期的泌乳活动后,腺泡的容积又重新逐渐缩小,分泌腔逐渐消失,与腺泡<?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直接相连的细小乳导管萎缩,乳腺组织被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所代替。
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区系及作用

反 刍动 物 的胃包 括瘤 胃、 网 胃、 瓣 胃和 皱 胃 , 其 中瘤 胃是 最 大 的 隔 间 ,又 进 一步 分 为 不 同 的
囊。
甲烷 古菌 的数 量 为 1 0 ~ 1 0 m L瘤 胃液 , 其 数 量 的变化 很 大程度 上取决 于 日粮 类型 。这 些 甲烷
菌 都 有 一 个 共 同 的特 征 ,那 就 是 有 辅 酶 F 4 2 0 ,
反 刍 动 物 瘤 胃微 生 物群 落 由 不 同 类型 的细 菌、 古 细 菌、 真菌 以及纤 毛原 生动物 等组成 。这些
F 4 2 0 作为甲酸脱氢酶和 甲酸氢化酶 的辅酶参与
甲烷 的生 成 。 甲烷 古 茵 只 能 在严 格 厌 氧 的环 境
n o mi c r o b i u m mo b i l e , Me t h a n o s a r c i n a b a r k e r i 和
Me t ha n o c u l l e u s o l e n t a ng i i 。
3 瘤 胃 真 菌
厌 氧 真 菌 在 反 刍 动 物 和 非 反 刍 草 食 动 物 的 胃肠 道 内存 在 , 其产 生 的 多种 水 解 酶 , 在 纤 维 降
, y
彦
一
纛 五 商
步成 熟 化。
目为优 势菌群 。 迄今 为止 , 只有 7个 甲烷菌 种进行
过体 外培 养 , 他 们 分别 是Me t h a n o b a c t e r i u m f o r mi c
i c u m, Me t ha no b a c t e r i u m b x Ta n t i , Me t ha n 0 b r e v i b a c t e r r u mi n a n t i u m, Me t ha n o br e v i ba ( : t e r s mi t hi i , Me t ha —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微生物是动物消化道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
初生幼畜的消化道是无菌的,数小时后随着吮乳、采食等过程,在消化道内即出现了微生物,其中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便从此在动物肠道内与寄主共处终生。
1 反刍动物消化的主要特征反刍动物是哺乳动物中比较特别的一个类群,他们的日粮主要由植物材料组成。
反刍动物即使在不进食时也频繁地咀嚼,这一咀嚼活动称为“反刍”。
反刍是反刍动物从植物细胞壁(即纤维)中获得能量过程的一个步骤。
反刍减小了纤维颗粒的尺寸,暴露出糖以供微生物发酵;另外,唾液中缓冲物质(碳酸盐和磷酸盐)中和了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酸,以便维持一个有利于纤维降解和瘤胃微生物生长的中性偏酸的环境。
与单胃动物不同,反刍动物的胃由4部分组成,即网胃、瘤胃、瓣胃、真胃。
瘤胃是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器官,它是反刍动物体内的饲料处理工厂,饲料中约有70,85%可消化物质和50%粗纤维在瘤胃内消化,因此,瘤胃(包括网胃)消化在反刍动物整个消化过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瘤胃和网胃是位于反刍动物消化道最前端的2个胃,网胃内含物几乎持续地与瘤胃内含物相混合(每分钟混合1次),这两个胃常又称为网-瘤胃,他们共同具有高密度的微生物群系(细菌、原生动物、真菌)。
瓣胃是个具有极大吸收能力的小器官,水和矿物质如钠和磷在瓣胃中吸收,经唾液重回到瘤胃中。
由于瘤胃和真胃的消化方式有极大的不同,瓣胃是一个连接瘤胃和真胃的过渡器官。
真胃相当于非反刍动物的胃,分泌强酸和许多消化酶。
非反刍动物摄取的食物首先在胃中被消化,但是进入反刍动物真胃中的食糜主要由未被发酵的饲料颗粒、一些微生物发酵终产物以及生长在瘤胃中的微生物有机体本身所构成。
反刍动物与非反刍动物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纤维或半纤维并消化吸收,而非反刍动物在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盲肠等器官可消化分解部分纤维)。
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复杂糖(纤维或半纤维)不能被非反刍动物利用,相反,在瘤胃和网胃中生活的微生物群系则可使反刍动物从纤维中获得能量。
牛四个胃的功能

牛四个胃的功能
牛的消化系统是由四个胃组成的,分别是瘤胃、网胃、书胃和瘤疆胃。
每个胃都有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对植物纤维素的消化。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牛四个胃的功能。
首先是瘤胃,瘤胃是牛的主要发酵室,也是牛消化系统中最大的胃。
它的功能主要包括食物分解和发酵。
瘤胃内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将其转化为可消化的物质,例如脂肪酸、维生素和蛋白质。
此外,瘤胃还能够吸收部分水分和电解质,为牛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接下来是网胃,网胃的主要功能是过滤食物颗粒,并将细小的颗粒重新分散到瘤胃中进行发酵。
网胃内有一层网状结构,这些网状结构可以帮助牛将食物进一步细化,提高瘤胃内微生物的工作效率。
然后是书胃,书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牛将食物再度细化。
书胃内生活着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够分解食物中剩余的纤维素,并将其转化为有营养的物质供牛消化吸收。
此外,书胃还能够吸收部分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最后是瘤疆胃,瘤疆胃主要起储存和排空的作用。
当食物通过瘤胃、网胃和书胃进行分解和发酵后,进入到瘤疆胃。
瘤疆胃可以储存大量的食物,在需要时逐渐排空,供牛继续消化和吸收。
总的来说,牛的四个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植物纤维素的消
化。
通过发酵和分解食物,牛能够从植物纤维中提取出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可供消化吸收的物质。
此外,四个胃还能够帮助牛吸收水分、电解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牛的消化系统的特殊构造保证了它们能够有效地消化植物纤维,并从中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瘤胃微生物的活动和功能
日期:2003-08-19 00:00编辑:来源:现代乳牛学查看:9次
瘤胃微生物区系可分为细菌和纤毛原虫两大类。
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细菌的种类及作用据研究证明:瘤胃内的细菌有60余种,绝大部分属厌氧菌。
这些细菌,大多数能发酵饲料的一种或多种糖,为其生长提供能量来源。
而有些细菌则不能发酵糖类,但它能利用糖类水解后的简单产物或糖类代谢的主要终产物,如乳酸、甲酸或氢等获取能量。
瘤胃细菌的主要功能是分解纤维素、果胶等,产生甲酸、乙酸等,其次它还分解淀粉和糖类。
瘤胃饲料中的糖类,在多种细菌的协同或持续作用下,将其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VFA)、二氧化碳(CO2)及甲烷(CH4)等,气体通过嗳气及呼吸作用而排出体外,挥发性脂肪酸经胃壁吸收参与机体代谢。
瘤胃微生物细菌种类中,存在有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菌群。
有些菌群,既能分解纤维素又能利用尿素。
实践证明,在粗饲料中添加尿素,可提高其消化率。
添加尿素的作用是为细菌合成菌体蛋白提供了充足的氮源而并非增加了粗蛋白。
但应注意,添加尿素时不能将尿素溶于水让乳牛饮用,而应以固体的形式适量添加。
(二)纤毛原虫的种类及作用瘤胃中的纤毛原虫有40余种之多,属厌氧。
纤毛原虫体内有许多酸类,故可分解糖类,产生乙酸、丁酸、乳酸以及丙酸、二氧化碳和氢。
大多数纤毛原虫都作用于淀粉和植物中的果胶、半纤维素等糖类。
另外,纤毛虫具有水解脂类不饱和脂肪酸、降解蛋白质等能力,纤毛虫能显著提高饲料的消化率与利用率,并能促使挥发性脂肪酸(VFA)的产生。
纤毛虫体蛋白质的生理价值与菌体蛋白相同,但消化率比菌体蛋白高。
纤毛虫体蛋白质还含有相当丰富的氨基酸。
当这些细菌、纤毛虫等下行到皱胃、小肠时,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微生物死亡后被机体吸收利用。
瘤胃微生物区系一细菌和纤毛原虫对营养物质的分解及合成作用称作瘤胃发酵。
瘤胃微生物依靠瘤胃内饲料的营养物质生存和繁殖,而反刍家畜又以依靠瘤胃的代谢产物及瘤胃增殖的微生物在皱胃、小肠分解后所形成的菌体蛋白来获得正常的营养。
由此可见,反刍家畜与瘤胃微生物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共生关系。
而细菌与纤毛原虫相互制约,维持着微生物区系生态系统的协调。
另外,瘤胃内的微生物还能合成B族维生素,所以,反刍家畜一般不会出现B族维生素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