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6-2025年)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水环境质量达标方案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水环境质量达标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6.29•【字号】穗府〔2017〕16号•【施行日期】2017.06.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水环境质量达标方案的通知穗府〔2017〕1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水环境质量达标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环保局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2017年6月29日广州市水环境质量达标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广州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切实推进广州市水环境质量达标工作,结合广州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大力推进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为动力,以《广州市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为依据,以省考核断面水质达到阶段性考核要求为目标,强化科学决策与系统施治,分析存在问题,针对性提出达标工作的任务措施、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
二、工作目标本方案的工作范围是水质未能稳定达到阶段性考核要求的鸦岗、石井河口、东朗、大坳4个断面及其对应的流溪河白云—花都—从化控制单元、珠江广州段广州中心区控制单元、石井河白云控制单元、白坭河花都控制单元,各控制单元包含的行政辖区见附件1。
按照水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原则,2017年,鸦岗、东朗断面水质分别达到Ⅴ类、Ⅳ类;2019年,鸦岗、石井河口、东朗断面水质分别达到Ⅳ类、Ⅴ类、Ⅲ类标准;大坳断面水质力争达到Ⅳ类;2020年,各断面保持稳定达标(见附件2)。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一)调结构优布局。
1.加快“退二进三”,推进淘汰落后产能。
2017年底前,完成81家企业“退二进三”及落后产能淘汰,2018—2019年完成其余9家淘汰。
基于LEAP模型的广州交通领域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分析

第9卷第1期新能源进展Vol. 9 No. 1 2021年2月ADVANCES I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Feb. 2021 文章编号:2095-560X(2021)01-0069-07基于LEAP模型的广州交通领域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分析*杨森1,2,3,4,黄莹1,2,3,焦建东1,2,3,4,廖翠萍1,2,3†(1.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510640;2. 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3. 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4.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基于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模型,结合情景分析法,模拟广州交通领域未来的能耗及CO、HC、NO x、PM2.5、SO2等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趋势,分析广州交通领域的节能及空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策略。
结果表明:综合情景下,到2035年,广州交通领域将较基准情景节能23.06%,CO、HC、NO x、PM2.5、SO2分别减排30.05%、28.31%、27.86%、23.77%、16.33%;各子情景中,能源结构优化情景的节能减排贡献最大;从运输类型来看,公路货运、私人交通、公路客运、水路货运和航空客运的节能减排贡献较大;要实现城市交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控制,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促进铁路和水路运输的发展,以部分分流私人交通、公路和航空运输的交通需求增长,同时提高能源清洁化率和能效水平。
关键词:LEAP模型;情景分析;节能;污染物减排中图分类号:TK0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5-560X.2021.01.010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Air Pollutant Emission inGuangzhou Transportation Field Based on LEAP ModelYANG Sen1,2,3,4, HUANG Ying1,2,3, JIAO Jian-dong1,2,3,4, LIAO Cui-ping1,2,3(1.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2. CAS Key Laboratory of Renewable Ener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3.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Guangzhou 510640, China;4.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Abstract: Based on 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 (LEAP) model and scenario analysis method, the futur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 trends of major air pollutants such as CO, HC, NO x, PM2.5and SO2in the transportation field of Guangzhou were simulated this paper, and the energy saving and air pollutant emission control strategies in Guangzhou transportation field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scenario, by 2035, Guangzhou’s transportation sector will save 23.06% energy consumption compared with the Business as Usual (BAU) scenario, and the emissions of CO, HC, NO x, PM2.5 and SO2 decreased by 30.05%, 28.31%, 27.86%, 23.77% and 16.33% respectively; among the sub scenarios, the energ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cenario has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in terms of transport types, road freight, private transport, highway passenger transport, waterway freight transport and air passenger transport contribute more to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s reduction;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ntrol of urban traffic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ollutant emissions,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public transport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ailway transportation and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partially divert the growth of traffic demand of private transportation, highway transportation and air transportation, and promote the cleanliness of energy structure and the energy efficiency.Key words: LEAP model; scenario analysis; energy saving; pollutant emission reduction*收稿日期:2020-07-29修订日期:2020-11-24基金项目:能源基金会赠款项目(G-1811-28739)†通信作者:廖翠萍,E-mail:**************70 新能源进展第9卷0 引言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一直是我国能耗和空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
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6-2025年)

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6-2025年)广州市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特大型省会城市,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
近年来,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指标中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存在不同程度超标,属于未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城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粤环〔2016〕51号)等要求,我市作为空气质量未达标城市,需要编制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明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2020年底前实现空气质量6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全面达标。
为促进全市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及污染防控工作,持续改善我市空气质量,制定本规划。
一、空气质量现状与存在问题(一)环境空气质量时空特征。
近年来,我市各项污染物浓度逐步下降。
其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已稳定达标;PM10(可吸入颗粒物)初步达标,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日均浓度超标率;PM2.5(细颗粒物)尚未达标,二氧化氮、臭氧超标天数有上升趋势,污染形势严峻。
2015年,我市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超标17.5%,PM 2.5的年均浓度超标11.4%,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浓度仅初步达标。
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的天数108天,占比39.9%;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天数84天,占比31.0%;首要污染物为PM 2.5的天数66天,占比24.4%。
近3年来,我市二氧化氮、PM 2.5、臭氧为主导的复合型污染特征明显。
在空间分布上,二氧化氮的高值区域集中在市区中西部。
PM 2.5高值分布相对平均,在市区中西部及南部的番禺区尤为突出。
臭氧的高值区则出现在南部的番禺区和北部的花都区。
在时间分布上,秋冬季容易受不利污染物扩散及少雨的气象条件影响,10月至次年1月,二氧化氮、颗粒物的浓度较高;臭氧污染在温度较高的夏、秋二季常见,年度高值通常出现在7月至10月。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建设健康城市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建设健康城市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1.08•【字号】穗府办[2013]1号•【施行日期】2013.0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建设健康城市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穗府办〔2013〕1号)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建设健康城市规划(2011-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卫生局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1月8日广州市建设健康城市规划(2011-2020年)建设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一项全球性战略行动。
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健康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空气和饮用水污染、膳食结构不合理、不良生活方式、人口老龄化、心理压力加大,以及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食品安全事件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建设健康城市是促进和保护城市居民健康,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策略。
目前,创建健康城市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国际趋势,全球已有数千个城市参与其中。
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走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为巩固和完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创建成果,贯彻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关于“推进健康广州建设”的要求,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1+15”系列政策文件,结合建设“幸福社区”、“美丽乡村”等工作,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有关要求,围绕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完善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发展健康产业等目标任务,通过政府组织、部门共建、行业促进、群众参与,全面开展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努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市民健康素质。
广州市近年空气质量现状及趋势分析

广州市近年空气质量现状及趋势分析广州市近年空气质量现状及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广州市的空气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广州市近年来的空气质量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对其未来的趋势进行展望。
一、空气质量现状广州市是中国南部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
由于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加之人口众多和工业经济发达,导致广州市的空气质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1. PM2.5浓度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通常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城市灰尘等。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广州市的PM2.5浓度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2016年,广州市的平均年PM2.5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上升至56微克/立方米。
这说明广州市的空气质量问题仍然存在,且呈现出逐年加剧的趋势。
2. 雾霾日数雾霾是由于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形成的一种气象现象。
近年来,广州市的雾霾日数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的雾霾日数为30天,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已增加至50天。
这表明广州市的空气质量问题显著,市民们呼吁改善空气质量的声音也越来越高。
二、空气质量原因分析广州市的空气质量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排放广州市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大量的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其中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
这些工业排放物的排放量巨大,直接导致了广州市空气质量的恶化。
2. 交通尾气广州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高峰时段。
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颗粒物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后,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大气中形成臭氧和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 城市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州市的建设工地也逐渐增多。
大量的土壤翻动和施工活动导致了颗粒物和有害物质的释放,进而导致了空气质量的下降。
广州空气质量报告

广州空气质量报告引言广州作为中国的大城市之一,其空气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广州的空气质量状况,并提出一些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
数据收集为了提供准确的空气质量报告,我们使用了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实时空气质量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了广州各个监测站点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的浓度数据。
空气质量指数(AQI)分析首先,我们对广州的空气质量指数进行了分析。
根据国家环保局的标准,AQI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
通过对广州过去一年的AQI数据进行统计,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优:占比10%•良:占比30%•轻度污染:占比40%•中度污染:占比15%•重度污染:占比4%•严重污染:占比1%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广州的空气质量整体上处于良好到轻度污染的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情况。
PM2.5和O3分析接下来,我们对广州的PM2.5和O3浓度数据进行了分析。
PM2.5是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而O3是臭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PM2.5浓度每立方米不应超过10微克,而O3浓度每立方米不应超过100微克。
通过对广州过去一年的PM2.5和O3浓度数据进行统计,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PM2.5平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O3平均浓度:80微克/立方米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广州的PM2.5浓度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范围内,而O3浓度略高于标准要求。
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广州的空气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天气条件等。
这些因素都对广州的空气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为了改善广州的空气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减少工业排放: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促使其减少污染物排放,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2.优化交通管理: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数量,推广电动车和无污染车辆。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环境保护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 直 属 机构
》
:
广 州 市 环 境保 护 第 十 三 个 五年 规 划
,
已
经市政府
同
意
,
现印发给你们
,
请认真
组织实施
实施
中
遇到 的
问题
,
请径
向 市环保局
反映
。
广 州 市 人 民 政府 办 公 厅
20
16
年
11
月
28
曰
广 州 市 环 境 保 护 第 十 三 个 五年 规 划
1
十三五 十三五
“ “
“
”
大 气环境 污染 防治 重 点 工程
”
2
水 环境 污 染 防 治 重 点 工 程
土 壤 环境 质 量 改 善 重 点 工 程 项
固体
目
3
十三五
“
”
4
十三五
”
废物 处 理处 置 重 点 工 程
目
5
十 三五
“
”
生 态 保护 与 建 设 重 点 工 程 项
广州 市 人 民 政府 公 报
20
1
7
年第 3 期
广
肺 人 賊 赫 公 厅文 件
穗府办
〔
2016
〕
26
号
广 州 市 人 民 政 府 办 公 厅 关 于 印 发广 州 市
环 境 保 护 第 十 三 个 五 年规 划 的 通 知 各区源自人《民政府
,
市政 府 各部
门
,
(
本 文 与 正 式 文 件 同 等 效力
菲适护肤品有限公司年产化妆品10吨建设项目_环评报告公示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
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广州菲适护肤品有限公司年产化妆品10吨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广州菲适护肤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联系人**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街高沙工业区C4栋二、三楼联系电话** 传真/ 邮政编码511495建设地点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街高沙工业区C4栋二、三楼(项目中心坐标:北纬22.975409°、东经113.295372°)立项审批部门/ 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C2682 化妆品制造占地面积(平方米)1056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100其中:环保投资(万元)6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6%评价经费(万元)** 投产日期 2006年11月工程内容及规模:1、项目概况广州菲适护肤品有限公司年产化妆品10吨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位于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街高沙工业区C4栋二、三楼,项目所在厂址中心坐标:北纬22.975409°、东经113.29537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6-2025年)广州市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特大型省会城市,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
近年来,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指标中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存在不同程度超标,属于未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城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粤环〔2016〕51号)等要求,我市作为空气质量未达标城市,需要编制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明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2020年底前实现空气质量6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全面达标。
为促进全市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及污染防控工作,持续改善我市空气质量,制定本规划。
一、空气质量现状与存在问题(一)环境空气质量时空特征。
近年来,我市各项污染物浓度逐步下降。
其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已稳定达标;PM10(可吸入颗粒物)初步达标,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日均浓度超标率;PM2.5(细颗粒物)尚未达标,二氧化氮、臭氧超标天数有上升趋势,污染形势严峻。
2015年,我市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超标17.5%,PM 2.5的年均浓度超标11.4%,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浓度仅初步达标。
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的天数108天,占比39.9%;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天数84天,占比31.0%;首要污染物为PM 2.5的天数66天,占比24.4%。
近3年来,我市二氧化氮、PM 2.5、臭氧为主导的复合型污染特征明显。
在空间分布上,二氧化氮的高值区域集中在市区中西部。
PM 2.5高值分布相对平均,在市区中西部及南部的番禺区尤为突出。
臭氧的高值区则出现在南部的番禺区和北部的花都区。
在时间分布上,秋冬季容易受不利污染物扩散及少雨的气象条件影响,10月至次年1月,二氧化氮、颗粒物的浓度较高;臭氧污染在温度较高的夏、秋二季常见,年度高值通常出现在7月至10月。
我市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点大部分位于西、中部的市中心,二氧化氮浓度日变化与机动车流量变化相关度较高,呈现双峰值特征,第一个峰值是8时至9时,第二个峰值是19时至20时,与上下班高峰时段重合;PM2.5日变化呈现非显著性单峰值结构,出现时间为20时至21时左右,与多源排放大气化学反应滞后及夜间混合层高度减小相关;夏、秋二季的臭氧浓度在11时开始上升,在15时左右达到峰值,太阳落山后浓度急剧下降。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根据我市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研究结果,2014年,我市排放二氧化硫为7.8万吨,氮氧化物为23.1万吨,一氧化碳为36.5万吨,挥发性有机物为22.2万吨,氨气为2.2万吨,PM10为12.1万吨,PM 2.5为5.7万吨。
其中,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是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占比达72.0%;移动源在氮氧化物排放中占比最大,达67.9%,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前三位依次为道路移动源、船舶和工程机械;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和道路移动源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排放源,三者合计占比达到86%;一次排放的PM10和PM2.5则主要来源于扬尘源和固定源,其中扬尘源在一次排放的PM10和PM 2.5中占比分别达到51.7%和26.2%;氨气主要来源于农业源。
2015年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研究结果显示,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二氧化硫为5.3万吨,氮氧化物为18.7万吨,一氧化碳为28.2万吨,挥发性有机物为18.2万吨,氨气为2.3万吨,PM10为11.8万吨,PM 2.5为5.2万吨。
与2014年相比,除船舶排放污染在二氧化硫排放中占比增大外,其他各主要污染源在各污染物排放的占比变化相差不大:道路移动源、非道路移动源中的船舶和工程机械在氮氧化物排放占比依然较大;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和道路移动源仍然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排放源;扬尘源在PM10和PM2.5一次排放的占比有所增加。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复合大气污染相对严重。
珠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位于核心区域的广州市,二氧化氮、PM2.5浓度较高,同时臭氧污染超标率偏高,复合大气污染问题显著。
2.区域污染传输影响明显。
我市与周边的主要城市佛山、东莞等连为一体,在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下,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
我市与周边城市大气污染积累过程明显同步、相关,需要与周边城市联防联控,共同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并实现目标。
3.二氧化氮达标压力大。
移动源是我市二氧化氮占比最大的排放源,包括道路移动源和非道路移动源。
我市虽然从2012年7月起实施了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措施,但机动车保有量仍然较大,同时存在一定数量外地车本地化使用情况,加剧了交通拥堵,使机动车在氮氧化物污染中的占比逐年快速递增。
我市虽逐步落实和深化非道路移动源控制,但船舶污染控制力度仍有待强化,对施工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源尚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措施。
随着近年来我市电厂和工业锅炉的脱硝工作深入推进,工业源氮氧化物减排空间有限,我市二氧化氮指标能否按期达标,移动源减排至关重要。
4.臭氧短期内整治难度较大。
臭氧是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经由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是具有远距离输送特点的典型区域性污染物,需要珠三角各城市联合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才能有效控制,治理难度远大于一次污染物治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仍然是大气污染治理难题。
2014年以来,臭氧已经超越PM 2.5成为影响珠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挥发性有机物是臭氧生成的前体物,涉及的行业类别广泛,排放基数尚不够完善,单位治理和监测成本较高,全过程治理难度较大,治理工作在国家、省层面处于起步阶段。
5.PM 2.5治理仍须持续强化。
PM 2.5化学组分复杂,主要由一次排放以及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等前体物经复杂的大气化学过程转化形成的二次污染物组成,其治理难度远大于单纯削减一次污染物。
虽然近年来我市PM 2.5浓度持续下降,但要实现稳定达标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同时需要通过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二、空气质量形势预测与达标压力(一)大气污染防治成效。
1.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先后制定实施《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2012-2016空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府办函〔2012〕163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府办函〔2014〕61号)等综合性指导文件,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高污染企业搬迁。
二是强化工业燃煤污染治理,基本完成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改造和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
三是全面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严格控制新车源头污染,建立在用车环保达标管理机制,基本完成黄标车淘汰。
四是推进扬尘污染精细化管理,提升道路扬尘、工地扬尘及运输过程扬尘的监管能力。
五是建立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清单,启动从原辅材料优选、工艺过程到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综合整治。
六是狠抓餐饮业污染整治,创新我市餐饮业油烟治理机制。
七是逐步推进船舶等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控制。
八是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研究,为整治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制定实施了《关于印发广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的通知》(穗环〔2012〕110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函〔2013〕24号),并以工程减排、监管减排、结构减排为主要抓手,全面完成了“十二五”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通过实施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燃煤锅炉整治、黄标车淘汰等减排项目,取得了显著的减排成效。
截至2015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十二五”总量减排任务。
3.空气质量总体逐步提升。
随着空气污染综合整治的深入推进,我市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硫从3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13微克/立方米,降幅60.6%;二氧化氮从5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7微克/立方米,降幅11.3%;PM10从6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59微克/立方米,降幅14.5%;PM 2.5从2013年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5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9微克/立方米,降幅26.4%。
(二)大气污染防治形势。
1.存在的机遇。
绿色发展成为重大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公众对享受优质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公众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日益增强。
2.面临的挑战。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制约的矛盾突出。
根据宏观预测,在不采取进一步严控措施的情形下,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污染控制水平,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PM10和PM2.5的年排放量预计将分别达到9.1万吨、28.3万吨、27.3万吨、13.6万吨和6.6万吨,比2014年分别增加1.3万吨、5.2万吨、5.1万吨、1.5万吨和0.9万吨,我市空气质量将持续恶化。
大气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治理难度日益加大。
工业燃煤和道路移动源污染控制机制不断完善,减排空间有限;能源结构和产业机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船舶、工程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控制刚刚起步;“散乱污”场所清理整顿力度仍需加强。
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难度加大,单位治理成本剧增。
(三)空气质量达标压力。
截至2015年,我市环境空气常规六项污染物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已稳定达标,且浓度值远低于国家二级标准;PM10年均浓度实现了达标,但日均浓度存在超标现象;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有限,距离标准值还有较大差距;PM 2.5年均浓度近3年虽呈下降趋势,并已接近国家标准,但仍未达标;臭氧作为珠三角区域环境空气的首要污染物,我市要实现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超标率下降的目标也面临重大挑战。
2015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5.5%,离2020年达标天数比例90%的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二氧化氮、PM 2.5近3年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是需要优先控制的污染物;臭氧超标率居高不下,影响我市达标天数比例,需要重点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