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犹太人纪念馆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建筑分析

流亡之轴——流亡花园
另一条轴线通往室外 的霍夫曼公园,由倾 斜的不垂直于地面的 方格形平面的混凝土 方柱组成。步入其中, 由于斜坡地面及不垂 直的空间感觉,使人 感到头昏目眩,步履 艰难,表现犹太人走 出国境在海外谋生的 艰苦历程。每根混凝 土排柱顶上种植一棵 树木,表示犹太人生 根于国外,充满着新 生的希望。
命运多舛的犹太人
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巴勒斯坦的土地上。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勒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占领者 的起义,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在这1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罗马 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还把余者全部赶出巴勒斯坦土地,使他们流散 到西欧,犹太人逃往西欧后,当地的封建主们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 地,只许他们经营商业。不知是历史过错教育了他们,还是生死磨难砥砺了他 们,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的机遇,总之,由这一切所构成的历史集合体, 铸就了犹太人的特质,使得他们聪明起来,坚强起来。他们不仅在困境中顽强 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地富有了。
这一待就是十二年。
这期间,统一后的德国政坛风雨不断,多亏了他那擅长政治的另一 半,才能挺过风风雨雨,顺利完成这项别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务。
十二年不畏外界质疑,全心投入,连建房子的工人都受到感召。李 伯斯金回忆说,有一天他在工地巡视,切割玻璃的组长走到他身 边,把手搭在他肩上。博物馆用到约一千片玻璃,其中大概除了 五片,所有玻璃的形状都不一样。每一块玻璃都是这位仁兄亲自 切割,花了一整年的时间。
「这栋新建筑最离经叛道的地方是没有前门。参观者 必须先进到柏林博物馆原来的巴洛克建筑,再走进地 面下的三条通道。这两栋建筑物所涵纳的历史,彼此 之间的联系虽然不是一眼可辨,但实则密不可分,而 且留在柏林的根柢永不磨灭。」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考据

欧洲行建筑资料收集、思考记录与模仿设计────────────────────────────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里伯斯金──────李乐基本资料: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德语: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亦称为浩劫纪念碑。
它位于柏林,由彼得·艾森曼及布罗·哈普达设计,纪念浩劫中受害的犹太人。
它占地19,000 平方米(4.7 英亩),安放了2711块混凝土板,在一个斜坡上以网格图形排列。
混凝土板长2.38米,宽0.95米,高度从0.2米到4.8米不等。
2003年4月1日开始,2004年12月15日结束。
它开放于2005年5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的两天后。
它位于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南部的一个街区,在弗雷德里希附近。
建筑成本约为2500万欧元。
概念:根据艾森曼的计划,混凝土板被用来产生有一种心神不安缠扰不清的气氛,而且整个雕塑打算代表一个原有秩序因人为因素而远离人类。
建筑师及其设计感受:大屠杀的巨大的恐怖和滔天的罪恶,任何想用传统方式表达它的尝试都是不足的。
我们的纪念碑试图提出一个新的想法不同与一般的怀旧今天,我们只能通过现金的一种表现来知道过去。
————彼得·埃森曼,1998年关于彼得埃森曼:自从他第一次作为建筑理论期刊《oppositions》编辑的经历后,彼得·艾森曼开始反复处理建筑的基本问题,出版物中的设计理论以及作为一个教师的问题。
他是耶鲁大学的“路易·康”建筑学教授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
对于他的工作生活中,他被授予了2004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令人印象深刻的系列出版物和多次国际学术活动,讲座和荣誉,使他成为了在建筑领域最有趣的风云人物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艾森曼反复涉及了先现代建筑中的历史内涵。
在他关注的哲学问题的基本立场上,他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批判性对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旅游景点介绍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旅游景点介绍景点地址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景点介绍1933—1941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三万名为逃离纳粹的搏斗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
在虹口提篮桥地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中,曾生活着近两万名犹太难民,他们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
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仍较为完好地保留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
一、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原华德路62号),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两个展示厅组成,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见证和纪念犹太难民在上海这段历史。
1. 摩西会堂旧址摩西会堂旧址是上海仅存的两座犹太会堂旧址之一,1928年由俄罗斯犹太人修建,二战期间是在沪犹太难民们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1994年参不雅时留言感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
2007年3月,虹口区人民政府依据从档案馆发现的原始建筑图纸斥资对其进行了全面补葺。
摩西会堂旧址现已恢复为1928年作为犹太会堂时的建筑风貌,内部结构也按照图纸进行了调整,此建筑图纸的复制品现被安设于一楼。
三楼设有游客签名仪、犹太难民数据库和视频节目等。
2. 二号展示厅于2007年底完工,共展示图片140余幅,并在上海首次运用了多幕多媒体播放系统。
内容丰富的短片配合情景雕塑、圆雕和油画等艺术品,生动再现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这段历史,此外还展有难民护照和上海犹太早报等实物复制品、刻有拉宾题词的大型石片等。
历史学家和艺术家的携手努力,使这一展厅令不雅众流连忘返。
3. 三号展示厅于2008年5月完工,经常有各种主题新颖的展览在此展出。
二、霍山路、舟山路建筑群霍山路71—95号、舟山路1—81号是于20世纪20年代末建造的欧洲古典风格毗连式建筑。
犹太难民纪念馆观后感

犹太难民纪念馆观后感
我最近去了犹太难民纪念馆,这是一次非常震撼和感人的体验。
馆内展示了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受的迫害和屠杀,以及他们的抵抗和求生。
整个展览通过文字、照片、影像和物品的展示,向观众讲述了这段黑暗历史和人类的悲惨遭遇。
我一进入展览区,就看到了一堆大小不一的鞋子,里面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的鞋子。
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和不安,因为这些鞋子代表了那些无辜的生命。
我看到了犹太人遭受的各种残酷迫害,包括被关进集中营、被迫劳动、被剥夺公民权、被禁止进入公共场所等等。
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犹太人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比如藏匿、逃亡、抵抗和反抗。
这些人的勇气和坚定让我非常感动和钦佩。
除了展览区,我还参观了一个专门讲述安妮·弗兰克的展览,这个十三岁的女孩是一位在纳粹统治下被迫藏匿在阁楼里的犹太人。
我看到了她的日记、照片和一些家庭物品,这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她的故事和她所遭受的一切。
这次参观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的悲惨遭遇和历史的残酷。
我们必须珍惜和维护和平、自由和人权,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正目标。
我希望这个纪念馆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从而更好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 1 -。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观后感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观后感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一座集纪念、教育、研究、展览为一体的现代历史博物馆。
它旨在通过陈列展览,介绍犹太难民们在上海的生活、工作和文化,以及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参观者可以通过馆内丰富的图文资料,更好地理解犹太人二战时期的历史遭遇和生活经历,体会他们在上海所得到的人道主义援助和庇护。
对于我这个AI来说,这些展品都是无感情的事实,但在理性
方面,我认为这座纪念馆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11——城市与
人类居住点的包容和融合——进行了有力的推动,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人道主义援助和庇护的力量。
总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和了解的地方,如果您对历史有兴趣,可以考虑到这里游览,您将会对历史的认知有更深入的理解。
上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历史纪实

上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历史纪实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遭受迫害的民族之一。
在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实施反犹太政策,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寻找避难之地。
然而,在当时,大多数国家对难民的接纳态度冷淡,对此绝望的犹太人们开始寻找竭尽全力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避难地点,那就是中国的上海。
上海是唯一一个在二战期间免签证的国际大都市,不需要签证和特殊的许可证就能够进入。
这个简单的政策改变了许多犹太人的命运,成为了他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上海上海的犹太难民纪念馆,见证了这段动人的历史。
上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上海虹口区,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由原上海犹太人避难所和犹太风范小学改建而成。
纪念馆于2007年9月公开,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照片,生动地展现了上海犹太难民避难生活的点点滴滴。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以黑白照片为背景的巨幅地理分布图。
这幅地图标出了犹太难民的起源地和流亡路径。
从东欧的波兰、奥地利、匈牙利到德国,再经由俄罗斯等地,最终他们抵达上海。
这个简单的地图,让人不由得想起犹太人为了生存不断迁徙的艰辛历程。
进入纪念馆后,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橱窗,展示着难民生活的实物和图片。
这些实物是由幸存的犹太人捐赠的,包括家庭用品、犹太教的圣物和照片等等。
这些物品见证了难民的艰苦生活条件,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犹太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纪念馆的第二层,通过一条螺旋楼梯所连接,更为详细地展示了上海犹太难民的历史。
这里有大量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向游客展示了犹太人在上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
这个展示区域还复制了一个犹太家庭的生活场景,让游客感受当时的家庭情景。
此外,还展示了犹太人在上海期间所创办的各种社团和组织,如犹太救济会、犹太学校等。
纪念馆的最后一部分是一个多媒体展示区,通过影像、音频和文字等形式,向游客再现了犹太难民的历史。
在这里,游客可以听到当年难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相互帮助的感人故事,可以看到难民在上海时期的生活照片和录像。
参观犹太人纪念馆通讯稿

.
’.
铭记历史,守望互助
——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之行7月23日,外国语学院“奔跑的少女队”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以“纪念
抗战胜利70周年”为主题,参观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纪念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居住历史的主题纪念馆。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通过大量的影像,照片,手记,回忆录等等资料,深刻体会了在二战时期,中国居民与犹太难民朝夕相处,成为了朋友和亲人的温情画面。
对于犹太难民来说,在上海的每时每刻,与亲友街坊相处的每分每秒都令人动容。
在参观的同时,我们有幸对几位参观者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参观者无一不对纳粹残忍迫害犹太人的手段感到愤慨,无一不对上海人民尽其所能给予犹太难民以各种形式的帮助感到欣慰和骄傲。
在纪念馆入口处,有一座镌刻了13000多犹太难民的名单墙,在这些名字的背后,烙下的,是无数犹太人艰难岁月中的血与泪。
尽管19世纪中叶的中国人和犹太人一样历经磨难,但这份守望互助的真情还是冲破了漫无边际的黑暗,划过了历史长河,闪烁出了人性的熠熠光辉。
《犹太人纪念馆》课件

05
CATALOGUE
犹太人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犹太人在商业和科技领域的贡献
犹太人在商业和科技领域有着卓越的 贡献,他们以独特的商业头脑和创新 能力,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犹太人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也有 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为世界文 化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
犹太人在建筑、绘画等领域也 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和历史价值。
犹太人在文学、音乐、电影等 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他们 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纪念馆的展品和展示方式
01
展品包括历史照片、文 物、艺术品等,用以呈 现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 。
02
采用多媒体展示方式, 如投影、音效等,以增 强参观者的沉浸感和体 验感。
03
特别展区展示了一些重 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如集中营的生活、抵抗 运动等。
04
纪念馆还设有教育区域 ,为参观者提供学习和 了解历史的平台。
《犹太人纪念馆》 ppt课件
目 录
• 犹太人历史背景 • 犹太人大屠杀 • 犹太人纪念馆的建立 • 犹太人的文化与信仰 • 犹太人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01
CATALOGUE
犹太人历史背景
犹太人的起源
犹太人起源于古代以色列地区 ,是闪米特语系民族的一支。
他们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 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代以色列 国家。
犹太人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他们为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医 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获得了 许多诺贝尔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验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馆张吉/张宏建争议作品柏林曾被人们称作是上世纪欧洲最大的建筑工地,索兴当我在这个城市里来回穿梭时,已是21世纪的某个夏天,就好像我如期赴约,参加了一场门票全免的建筑展,而在这场展出中,刚刚新鲜出炉的、也是最具争议的就是由彼得•艾森曼设计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馆。
它是这场建筑展中,最具创新思想的,并且伴随着激烈的争议而存在。
建筑故事对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馆,在去柏林前已有所耳闻,身处异地时,我所能关注的仅仅是建筑的物质空间,但是当时间和空间的力量把我淹没在参观它的人群中时,那些决定它存在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要素,不得不与物质空间一样,占据对其思考的同等重要位置。
建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故事,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馆这个故事可以从下面说起。
2003年8月17日某网站关于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馆动工的消息:德将在二战希特勒总理府遗址上建犹太人纪念馆经过多年反复斟酌,德国政府8月16日终于决定,将在二战希特勒总理府的遗址上修筑一座犹太人纪念馆,以祭奠当年在纳粹大屠杀中不幸遇难的600万无辜犹太人。
……据负责设计纪念馆的美国建筑师彼得•艾森曼介绍,纪念馆工程的主体部分将是一座大型的露天广场。
该广场的地面非常有特色,它将由2752块高矮不齐的水泥板铺成,远看上去就像是一片被微风抚过的麦田。
届时,广场上将竖起一座扬声器,昼夜不停地朗诵400万记录在册的大屠杀遇难者的姓名。
同时,遇难者名单还将被输入一个专门的电子设备,存放在未来的纪念馆里,供世界各地的游客查阅。
当初,关于在柏林市中心兴建这样一座犹太人纪念馆的提议曾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前柏林市长艾伯哈•迪根在批评这项提议时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这岂不是要把柏林变成悼念之都?”而其他人则认为,在如此抢手的黄金地段修建一座大型“集体墓地”,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奢侈之举。
据了解,纪念馆所在地的地价的确贵得惊人,粗粗估算一下约值2亿英镑;另外,纪念馆本身的造价也高达1800万英镑。
这也正是德国政府为何16年来迟迟不肯下决心的重要原因。
但是,一直支持这项计划的人强调,柏林应该成为全世界哀悼二战遇难者、尤其是犹太人的地理和精神中心;几百年后,这座纪念馆仍会向后人警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从而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
另外,修建这座富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也将向世人展示当代德国推行民主改革的信心和成就。
其实这并不是有关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馆的第一则消息,如果将相关人物的文字呼吁开始算起,甚至可以追溯到17年前。
1988-89年:政论家蕾阿•罗施女士发出了建立一个《醒目的纪念地》的呼吁。
1994-95年:为纪念地艺术设计公开招标,未果而终。
1997年夏:经公开讨论,在被邀请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中进行新一轮纪念地设计招标。
1998年初:科尔总理选中艾森曼/塞拉的设计,但因联邦议院选举而推迟了决定日期。
1999年6月25日:德国联邦议院作出了建立纪念地和建立基金会的基本决议。
2003年4月1日:开始施工2004年7月1日:为信息厅工程举行上梁仪式2004年12月15日:安置最后一个纪念碑2005年5月12日:对外开放曲折道路纪念馆的建立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正是由于以下的一系列原因:1)选址纪念地位于Ebertstraße大街和Wilhelmstraße大街之间,占地1.9万平方米,曾是巴洛克式阿德勒宫后面一被称为“部委花园”的一部分,即纳粹的政府中心。
如此选址在过去是有着极大争议的,毕竟当年希特勒的千军万马曾在此伫立;而在那些花园下的地堡中,纳粹的高级将领曾在猛烈的炮火下躲藏其中;“元首地堡”位于Voßstraße大街附近,就在纪念地以南200至300米处,希特勒在让情人艾娃•布朗服毒自尽后开枪自杀;而在其地面上,就在今天的纪念广场视线范围内,希特勒的侍从将他的遗体放入一口简易的棺材,随后浇上汽油,付之一炬。
在纪念碑群的东北角有戈培尔的官邸地堡,但施工工程没有对其产生任何影响。
但是纪念馆位于柏林的中心地区,在其边上是勃兰登堡门、议会及政府区和使馆区,紧临在波茨坦广场及莱比锡广场的文化设施、商店及居民住房和Tiergarten公园,这充分体现了纪念地的公共性。
2)形式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馆实际由两部分组成:地面的纪念碑群和地下的信息厅。
纪念碑纪念碑群就位于象征柏林的勃兰登堡门附近,在参观纪念碑群前,我虽然对它的地理位置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当它忽然跃入眼帘时,还是不由为之震撼。
毕竟这是市中心位置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小的广场,相对于这一地段至少3到4层的楼房来说,最高仅为4.7米的纪念碑群构成的只是露天广场上的一些雕塑。
纪念碑的形式,一直以来各方都有不同意见。
1994年,德国政府、柏林市政府公开招标征集设计方案,到10月招标期截止时,建筑师、雕塑家们总共提交了528个方案。
其中曾有两个入选,但后来被时任总理科尔否决。
1997年6月,重新征集设计方案,4个方案入选,科尔敲定了艾森曼的设想,但同时又要求他修改。
1998年2月,以君特•格拉斯为首的一批知识界人士发表公开信,呼吁放弃纪念碑的修建,认为它难以表达德国反省历史罪行的立场,难以传达纳粹罪行的深重,难以表达对牺牲者的悼念。
几经反复,1999年6月25日联邦议院作出赞同修建这座纪念碑的决议。
方案最初由4000个2.13米×0.91米的混凝土块——其外形看上去如同一个棺木——构成,在每排混凝土块间仅留出0.91米宽的通道;整个基地被完全撑满,一条6.40米深的通道将观者引向其内——随着参观者沿通道缓缓进入内部,不断加强的昏暗、方向的迷失以及一片死寂的感受便随之袭来;内与外,一个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阴森地,另一个则是一片秩序井然的废墟;一边明确的警示着进入通道便意味着迈向一个恐怖的坟场,而另一边则回荡着法西斯将一切都归入其整齐划一的统治下的冷血与残暴。
科尔在选定了获胜方案后又提出要求修改。
理查德•塞拉因此退出而彼得•艾森曼则同意满足科尔的要求——减少混凝土块的数量并降低高度,加宽通道,在一侧加出一条三车道的路,包括一个巴士车站,以及增加一个敬献花环的地方。
而所有这些科尔的指示,正从某种方面毁掉了塞拉与艾森曼原方案所具有的力量。
尽管在此仍会有全然个人的体验,但那些树木以及清晰可见的坟墓还是让人感到它像个公墓。
而所有这些都将导致意义与气氛的改变——从明确的“被残杀的欧洲犹太人”纪念广场,到含混不清的、似乎任何曾在希特勒统治下受到创痛的人——包括德国人——都可来此分担悲伤的地方。
最终艾森曼的设计从根本上打破了纪念碑的概念,且放弃了任何一种象征性符号的使用。
纪念碑群由2711个水泥碑组成,网状通路有许多出入口并可供参观者任意穿行。
2711这个数字是建筑师根据纪念地的面积而定的,它没有任何象征意义,与被害者数目也毫无关联。
纪念碑群有关数据纪念碑群面积:19073平方米纪念碑的数量及大小:碑群由2711个高质量水泥碑组成,每个碑宽0.95米,长2.38米,空心,倾斜度为0.5度至2度。
其中:303个的高度超过4米;569个的高度在3至4米之间;491个的高度在2至3米之间;869个的高度在1至2米之间;367个的高度在0至1米之间;112个镶嵌在路面平地上。
最大的碑高4.7米,重16吨,每个碑的平均重量约为8吨。
路面面积: 13100平方米,内有13条为残疾人设计的通路和41棵树。
信息厅面积:展厅:778平方米; 报告厅:106平方米; 书店:46平方米信息厅0、序言1、程度室2、家庭室3、姓名室3.1、亚德瓦谢姆纪念页4、地点室5、纪念地总览6、厕所7、电梯8、书店9、信息台10、报告厅11、存衣处信息厅位于地下,平面类似于一正、一扭转两个正方形的叠套。
叠套处,一个正方形的边缘是出入口的两部楼梯,它将空间分为展览区和服务区两部分。
从入口进入信息厅的第一个展览空间为一狭长的走道。
它首先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展示了1933年至1945年欧洲犹太人被纳粹杀戮以及其他种族人种被迫害和被残杀的历史过程。
序言室后包括4个相互贯通的主题室。
由于这4个主题室处于地下,且不利用高窗或天窗采光,而是结合展览重点利用灯箱采光,故此,参观者在相对昏暗的环境下往往不自觉地被展览的内容所吸引。
第一至四个主题室的展览重点分别是15个犹太人在受迫害期间写下的自述、15个犹太家庭的遭遇、全欧洲被害和失踪犹太人的名单及简历以及整个欧洲历史纪念地及研究机构的现状。
地面上的纪念碑群和地下信息厅在结构和展陈布置上是有所呼应的。
但是,或许是地面上的纪念碑群给人的印象太过深刻的原因,地下信息厅似乎没有达到参观者在地面排队等待进入信息厅时,普遍期待的效果,有些令人意犹未尽。
3)费用为建设纪念地,德国联邦议院从联邦经费中共拨款2760万欧元,其中1480万欧元用于纪念碑群的建设,1280万欧元用于信息厅的建设,明确地体现出德国对其犯下的历史罪行深切的忏悔和对其历史责任毫不推卸的态度。
4)可能导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防止碑体损毁、被涂鸦尽管在纪念碑群建成2年后,一些碑体还是出现了未曾预料到的自然开裂的现象,但是碑体的建造还是颇为讲究。
碑体的材料是十分坚硬的灰色自动密封式混凝土,碑体的生产是在柏林附近。
为保证碑体表层的质量长久不衰,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多层加工方案,这样也可方便地清除涂鸦痕迹。
残疾人在欧洲,每座建筑对残疾人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
纪念碑群设有13条为残疾人设计的通路,最大坡度为8%;并配有直接从地面至地下信息厅的电梯。
紧急疏散纪念馆除了出入口各一部楼梯外,4个主题室还分别配备一个直接通往地面的紧急疏散口。
可能存在隐患地面上如此特殊但又24小时完全开放的雕塑群,存在的隐患是比单纯的从视觉上得到的效果要多得多的。
当我在等待进入地下信息厅的短短几分钟,问题很快暴露出来。
首先,人们应该以怎样的运动方式出现在纪念碑群中?这里实际上并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公共活动空间,人可以自由出入其中。
然而,它却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人活动的范围是被密布的混凝土块限定的。
它可以很快地被联想为一个儿童捉迷藏的场所。
由此可见,人们于其间的视野范围是极其狭小的。
其次,怎样的活动是不被允许的?高度在0.45米左右的混凝土块很容易被视为座凳,而低于这一高度的混凝土块就很容易招致踩踏行为,当两块相似高度的混凝土块在人可跨越的距离(纪念碑群的通道宽度为0.95米,符合成人的跨越距离)并排存在时,跨越行为就会不自觉地出现。
而当这样的混凝土块在一级一级升高,地面却又在降低时,刚刚完成跨越动作、站在其上的人会发现自己已经身处较高的混凝土块上,跳下去有一定的危险性,于是便骑虎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