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建筑分析

流亡之轴——流亡花园
另一条轴线通往室外 的霍夫曼公园,由倾 斜的不垂直于地面的 方格形平面的混凝土 方柱组成。步入其中, 由于斜坡地面及不垂 直的空间感觉,使人 感到头昏目眩,步履 艰难,表现犹太人走 出国境在海外谋生的 艰苦历程。每根混凝 土排柱顶上种植一棵 树木,表示犹太人生 根于国外,充满着新 生的希望。
命运多舛的犹太人
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巴勒斯坦的土地上。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勒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占领者 的起义,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在这1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罗马 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还把余者全部赶出巴勒斯坦土地,使他们流散 到西欧,犹太人逃往西欧后,当地的封建主们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 地,只许他们经营商业。不知是历史过错教育了他们,还是生死磨难砥砺了他 们,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的机遇,总之,由这一切所构成的历史集合体, 铸就了犹太人的特质,使得他们聪明起来,坚强起来。他们不仅在困境中顽强 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地富有了。
这一待就是十二年。
这期间,统一后的德国政坛风雨不断,多亏了他那擅长政治的另一 半,才能挺过风风雨雨,顺利完成这项别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务。
十二年不畏外界质疑,全心投入,连建房子的工人都受到感召。李 伯斯金回忆说,有一天他在工地巡视,切割玻璃的组长走到他身 边,把手搭在他肩上。博物馆用到约一千片玻璃,其中大概除了 五片,所有玻璃的形状都不一样。每一块玻璃都是这位仁兄亲自 切割,花了一整年的时间。
「这栋新建筑最离经叛道的地方是没有前门。参观者 必须先进到柏林博物馆原来的巴洛克建筑,再走进地 面下的三条通道。这两栋建筑物所涵纳的历史,彼此 之间的联系虽然不是一眼可辨,但实则密不可分,而 且留在柏林的根柢永不磨灭。」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考据

欧洲行建筑资料收集、思考记录与模仿设计────────────────────────────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里伯斯金──────李乐基本资料: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德语: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亦称为浩劫纪念碑。
它位于柏林,由彼得·艾森曼及布罗·哈普达设计,纪念浩劫中受害的犹太人。
它占地19,000 平方米(4.7 英亩),安放了2711块混凝土板,在一个斜坡上以网格图形排列。
混凝土板长2.38米,宽0.95米,高度从0.2米到4.8米不等。
2003年4月1日开始,2004年12月15日结束。
它开放于2005年5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的两天后。
它位于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南部的一个街区,在弗雷德里希附近。
建筑成本约为2500万欧元。
概念:根据艾森曼的计划,混凝土板被用来产生有一种心神不安缠扰不清的气氛,而且整个雕塑打算代表一个原有秩序因人为因素而远离人类。
建筑师及其设计感受:大屠杀的巨大的恐怖和滔天的罪恶,任何想用传统方式表达它的尝试都是不足的。
我们的纪念碑试图提出一个新的想法不同与一般的怀旧今天,我们只能通过现金的一种表现来知道过去。
————彼得·埃森曼,1998年关于彼得埃森曼:自从他第一次作为建筑理论期刊《oppositions》编辑的经历后,彼得·艾森曼开始反复处理建筑的基本问题,出版物中的设计理论以及作为一个教师的问题。
他是耶鲁大学的“路易·康”建筑学教授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
对于他的工作生活中,他被授予了2004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令人印象深刻的系列出版物和多次国际学术活动,讲座和荣誉,使他成为了在建筑领域最有趣的风云人物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艾森曼反复涉及了先现代建筑中的历史内涵。
在他关注的哲学问题的基本立场上,他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批判性对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欧洲被屠杀犹太人纪念碑_柏林_德国

欧洲被屠杀犹太人纪念碑,柏林,德国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BERLIN, GERMANY, 1998阿道夫・卢斯说建筑就是纪念碑和坟墓。
就是说,每一个生命都可以用石头、墓碑、十字架等做纪念。
而这一切被大屠杀和广岛事件这样的大规模屠杀所改变。
由于这种事件的发生,使得个体的死亡不再一定代表特定个性生命的终结,它可能代表着更大的悲剧。
从而建筑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去纪念某个逝去的生命。
以前那种为个体而建立的生存和消亡的符号标志必须改变。
这种改变对于记忆和纪念物的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屠杀恐怖波及程度是传统语言所无法表达的。
对于大屠杀的记忆不堪回首。
我们的纪念设计身处一个充斥平庸的世界。
这意味着,当似乎理性和有序的体系以超乎其宗旨的尺度和比例发生,它实际上已与人类理性绝缘,从而暴露看似有序的所有系统的内在的不安与潜在的混乱。
所有僵化的秩序都注定失败。
我们的这一方案即表现一种看似理性的网格系统中存在的不定与混乱,和它将随着时间而解体的潜在可能。
在看似稳定的系统中寻找不定性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从一套严格的网格开始。
它包含2 700多个混凝土柱,每个柱为92cm,宽2.3m长,而高则介于0 ̄7.5m之间。
柱间距92cm,只能容纳一个人穿行。
柱阵的地平面与顶部形成的波浪形式间看起来随机而混乱,纯粹为了形式,但事实并非如此。
每个个体都取决于这一柱网格和柏林城市网格相交错的断面。
这两套系统相互作用,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定关系。
这种不定性或不规则性叠加于基地地貌与混凝土柱阵的顶面之上,创造出地表与柱顶面之间在视知觉和概念上的差异。
这样地面与柱顶形成面之间记录了时间的差异。
这种时间差异,如伯根所说,是编年与叙事时间和物理时间的差异。
实际上,这种网络结构的变异导致原本规则网格中模糊空间的出现。
实际的空间密集、狭窄、深遂,在任意一点的感受都是多层次的。
打破了格网轴线的统治地位,使得这一网格具有多向性。
犹太人纪念馆

楼梯上空穿插的互相之间没有明 显关联的混凝土梁就好似缝合用 的线脚,致密地牵连着颠沛流
离的犹太人历史 Path of salvation
自救之路
Berlin Jewish Museum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Path of salvation
自救之路
Berlin Jewish Museum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plan
坚硬而不可动摇地任凭光影在其灰蓝色表面模糊的流淌 平面
Berlin Jewish Museum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由三条相互交又的轴线构成的地下部 分各自指示了柏林犹太人不同的命运
“死亡”的大屠杀之塔
“流放”之霍夫曼花园
直通三层展厅的的楼梯引导众人探寻“共生”
Berlin Jewish Museum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Window as scar
窗户
Berlin Jewish Museum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Window as scar
窗户
Berlin Jewish Museum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Window as scar
窗户
Berlin Jewish Museum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Window as scar
1. 被压扁变形的星形图案
2.
用建筑来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 东西
3.
永远铭记那些被遣送或者失 踪的柏林人
4.
受 瓦尔特.本雅明《 单向 街 》的启发,60个场景对应 着60个连续断面。
summary
简介
Berlin Jewish Museum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Site plan
总图
Berlin Jewish Museum
德国犹太人纪念馆

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设 计 人 简 介
• 丹尼尔· 列别斯基: 故乡波兰,从6岁起学弹钢琴, 后来移居以色列,成为精通钢琴的音 乐名人。曾经赢得美国-以色列文化 基金会举办的著名的音乐竞赛(同赛 的有伊萨克。帕尔曼、P。祖克尔曼、 巴伦伯伊姆)。后来其音乐天才移向 了建筑设计 建筑师:丹尼尔· 列别斯 基。
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纪 念 馆 建 筑 立 面
德国柏林犹太人林犹太人纪念馆
纪 念 馆 参 观 路 线
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丹尼尔· 列别斯基(D.Libeskind)
历 史 背 景 简 介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历史博物馆,其目的是要记录与展示犹太人 在德国前后共约两千年的历史,包括德国纳粹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历史,而后者是展览 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包括对于大屠杀(Holocaust)的追念,其展品以历史文 物与生活记录为主,多达3900件,其中1600多件是原件。博物馆多边、曲折的锯齿造 型像是建筑形式的匕首,为人们打开了时光隧道,全面展示了德国犹太人两千年的生活 历程,他们对德国艺术、政治、科学和商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及在20世纪经历的那段悲 惨历史。
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建 筑 风 格 简 介 •
•
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像具有 生命一样满腹痛苦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令人深感不快。 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柏林博物馆(犹太人博物馆)”的整个建 筑,可以称得上是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作品。 丹尼尔· 列别斯基(D.Libeskind)称该博物馆为“线状的狭窄空间”。 理由是在这座建筑中潜伏着与思想、组织关系有关的二条脉络。其一 是充满无数的破碎断片的直线脉络。其二是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这 二条脉络虽然都有所限定,却又通过相互间的沟通,而在建筑和形式 上无限地伸展下去。
柏林的被害欧洲犹太人纪念馆

柏林的被害欧洲犹太人纪念馆7月10日第11天周二:走了大半天,有点儿累了,回到公寓休息了一下,从窗口就能看见下面不远处的大屠杀纪念碑。
今天不想做饭,晚餐就到楼下的正宗德餐馆,柏林的美食丰富多彩,典型的柏林饭菜丰盛而充满乡土气息,其中名气比较大的有柏林煎肉饼(Buletten)和咖喱香肠(Currywurst)。
还有柏林的特色啤酒---柏林白啤(Berliner Wei?e),说是白啤酒其实颜色是中黄色,只是德国太多深色的啤酒,和它们比也就算白色了吧!晚餐就点这几样东西了,美味可口哦,一共才45欧。
2003年开始建造的被害欧洲犹太人纪念馆(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俗称大屠杀纪念碑(德语: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
纽约建筑设计师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及布罗·哈普达设计,纪念浩劫中受害的犹太人。
纪念碑位于柏林市中心地带,距柏林的标志性建筑勃兰登堡门仅一箭之遥。
正如美国的犹太学专家詹姆斯·杨格所说,毕竟没有第二个国家把它对其罪行的回忆置于其首都地理位置的中心。
德国联邦议院议长沃尔夫冈·蒂尔泽在接受德国《犹太汇报》采访时说,这一纪念碑不是为幸存下来的犹太人而修建的,而是为德国人、为自己集体的记忆而修建的。
它占地19,000 平方米,安放了2711块混凝土板柱,在一个斜坡上以网格图形排列。
混凝土板柱长2.38米,宽0.95米,高度从0.2米到4.8米不等,各个混凝土板柱间距96厘米。
从稍高的地方望去,这个纪念碑形同一片由棺椁组成的波浪,这种手法,用高低不同的水泥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栅格,让它抽象地象征风中麦田。
游客可从任何一点进入这一奇景,还能自己穿行其中。
这是录自于2009年它正式开放时媒体的评论“徜徉在水泥块之间,踏在同样是波浪般起伏的地面上,无论是向天空望去,还是环顾前后左右,人们感受到的是某种难以言说的被冰冷的灰色挤压的逼仄。
解构主义的经典作品_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 " 传达强烈视觉感染力的入口处 #$%& " 室内的展示设计
参考资料: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 —清华大学出版社 《 )*+,-.//0,1-23,+4 564,278-2 962-69 :-;.,+》
空 间
!"#$%
!" !#
解构主义的经典作品: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 !#
&%’(!)*+,!%,+*(-*.%/0(撰文 1 摄影 范 云 #,2)3/4")323**5#-*6,-
一行二十多位建筑师踏进柏林。 如同上 #’’# 年 ( 月, 海, 柏林到处是新建筑与建筑工地, 各种风格的建筑汇聚 一城。来之前, 查阅了很多资料, 总想在匆匆而过的几天 里, 找出众多建筑中的精华。《德国 当 代 博 物 馆 建 筑 》引 人遐想的封面吸引着我。这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 物 丹 尼 尔・利 保 斯 金 德()*+,-. /,0123,+4 )的 代 表 作 — ——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不容错过, 建 议 同 行 们 参 观 此 博 物 馆, 得到一致认同。 柏林犹太博物馆扩建工程国际竞赛, 在 !5(5 年 6 月,
古典繁琐的旧造型, 雕塑般地隐喻着什么; 曲折不 平 的 新 平面, 与平整四方的旧层面, 又仿佛描述着什么; 丹尼尔 将绘画、 雕塑及文学与建筑融合在了一起。 工 程 %’’( 年 动 工 , 在建造过程中, 遭受连续不断的 波折和人们种种不同的评价。因为他的方案从 根 本 上 震 撼了形态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是摆脱和谐、 明净, 代之以 不和谐、 神秘; 其次是不强调完美、 统一, 代之以破坏完 美、 破碎。 在没有任何展品的情况下, 新馆举行了 %’’’ 年年初, 开幕典礼,这本身也是对这幢独具象征意义建 筑 物 的 张 扬与肯定。也许是建筑太有性格的缘故, 室内的展示设计 总让人感到不尽人意,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设 计 者 用 心 良苦地去协调与建筑的关系。
柏林的旅游景点

柏林的旅游景点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繁荣的城市。
以下是柏林的一些主要旅游景点:1. 柏林圆顶(Reichstag Dome):柏林圆顶是德国议会大厦的一部分,在顶部可以俯瞰整个城市景色。
2.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勃兰登堡门是柏林最著名的地标之一,是一座新古典主义的巨大城门。
3. 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 Berlin):该博物馆介绍了德国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大屠杀期间的犹太人遭受的迫害。
4. 柏林国立艺术馆(Berlin National Gallery):这是德国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世界级艺术品。
5. 塞西利恩公园(Tiergarten):这是柏林最大的市中心公园,提供了放松散步和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
6. 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y):建于1810年的这所大学是德国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提供了一流的学术氛围。
7. 柏林墙纪念碑(Berlin Wall Memorial):这个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分裂柏林的墙壁,展示了墙壁的历史和影响。
8. 黑门广场(Potsdamer Platz):这是柏林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拥有摩天大楼、购物中心、电影院和餐厅。
9. 独立钟楼(Gendarmenmarkt):这是柏林最美丽的广场之一,拥有独立街的古老教堂和宏伟的景观。
10. 纳粹集中营纪念馆(Topography of Terror):这个纪念馆位于纳粹集中营原址上,展示了纳粹恐怖统治期间的历史和罪行。
这些只是柏林众多旅游景点中的一部分,游客还可以参观德国历史博物馆、洪堡箱根建筑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作
纪念馆鸟瞰图纪念馆侧立面图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柏林犹太人纪念馆的建设历史、设计理念、建筑外形以及细部设计,分析建筑所表达出来的犹太人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来解析这栋建筑所表达的设计精神和它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犹太人、解构主义、建筑、里柏斯金
正文: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也称柏林犹太博物馆是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历史博物馆,现在已经成为柏林的代表性建筑物,其目的是要记录与展示犹太人在德国前后共约两千年的历史,包括德国纳粹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历史,而后者是展览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包括对于大屠杀的追念,其展品以历史文物与生活记录为主,多达3900件,其中1600多件是原件。
博物馆多边、曲折的锯齿造型像是建筑形式的匕首,为人们打开了时光隧道,全面展示了德国犹太人两千年的生活历程,他们对德国艺术、政治、科学和商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及在20世纪经历的那段悲惨历史。
该博物馆占地3000平方米,投资1.2亿马克,设计者为丹尼尔·里柏斯金(Daniel Libeskind)初建于1992年11月9日,1998年底竣工,全部设施到2000年10月才安装完毕,2001年9月9日正式开馆。
但实际上在此之前,这座未正式开放的造型新颖的建筑已吸引了35万名慕名者前去参观。
许多人认为这个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无声的纪念碑。
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它无论从空中,地面,近处,还是远处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博物馆不再是照片展览的代言词,而是更多通过建筑的设计给人一种身历其境的震撼和感受。
设计师里柏斯金出生于波兰的犹太裔建筑师,从6岁起学弹钢琴,后来移居以色列,成为精通钢琴的音乐名人。
曾经赢得美国——以色列文化基金会举办的著名的音乐竞赛,后来其音乐天
才移向了建筑设计。
耗时七年完工的柏林犹太博物馆,公认是他生涯的转折点和代表作品,其他作品还有丹麦犹太博物馆、洛杉矶当代犹太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湖博物馆、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等。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我们从鸟瞰图中看到,它曲折蜿蜒状,走势则极具爆炸性,墙体倾斜,就像是把“六角星”立体化后又破开的样子,将犹太人在柏林所受的痛苦、曲折,表现于以六角的大卫之星切割后、解构后再重组的结
建筑外墙上不规则的裂缝
果,展现在建筑上,使建筑形体呈现极度乖张、扭曲而卷伏的线条。
但是建筑中依然潜伏着与思想、组织关系有关的二条脉络,即充满无数的破碎断片的直线脉络和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
也就
是说柏林犹太人纪念馆一方面是直线的组合,如平面上我们看到的笔直的毫无柔和感的冷酷外轮廓,建筑外墙以及顶部细碎的直线型侧窗、天窗;建筑内部错乱严实的通道、墙壁;都给人一种“直”的感受,让人不禁感叹,那些细部简直如刀刻画出来的一般。
另一方面,我们所看到的“折”,如外轮廓上夸张、怪诞、不合逻辑的多重锐角;外墙和建筑顶部带有的棱角尖形的透光缝。
以及建筑内部的扭曲的非水平亦非垂直的结构、线、面、空间等;这些都让人在无限的曲折的廊道与空间中去感受犹太人曾在德国所遭受的不同寻常的苦痛与磨难。
建筑折叠多次、连贯的锯齿形平面线条被一组排列成直线的空白空间打断,航空俯视照片让人清楚地看到锯齿状的建筑平面和与之交切的、由空白空间组成的直线,这些空白空间代表了真空,不仅仅是在隐喻大屠杀中消失的不计其数的犹太生命,也意喻犹太人民及文化在德国和欧洲被摧残后留下的、永远无法消亡的空白。
陈列着犹太人档案的展廊沿着像锯齿型的建筑展开下去,而穿过展廊的空空的、混凝土原
色的
建筑内部扭曲的空间
空间没有任何装饰,只是从裂缝似的窗户和天窗透出模糊的光亮。
那些穿过展廊的裂缝似的玻璃窗、狭窄的通道及锐角的房间,都增加了陈列上的复杂性。
我认为这种裂缝似的开窗设计真的是非常巧妙而且更加贴近主题,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给人一种破碎的想法,似线非线的线性设计,拼拼凑凑的零碎的几何图形,即像是牢笼的窗户,又像是一处处透光的铁栏杆,达到了设计师让人们感受的一种牢笼的氛围。
建筑内部无秩序的开窗
博物馆外墙以镀锌铁皮构成不规则的形状,带有棱角尖的透光缝,由表及里,所有的线条、面和空间都是破碎而不规则的,人一走进去,便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馆内几乎找不到任何水平和垂直的结构,所有通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的角度,可以说没有一处是平直的。
设计者以此隐喻出犹太人在德国不同寻常的历史和所遭受的苦难,展品中虽然没有直观的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或场景,但馆内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调和灯光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撞击。
虽然从外来看,普通的旧门庭似乎与一边的新现代派建筑毫无关联,事实上,两者通过设计巧妙的通道相连。
里柏斯金让观
众们只有通过建于1735年,前身为柏林博物馆旧馆的地下室方可进入。
在地下一层中参观者将在岔口处做出选择,三条走廊将通往不同的场所,也隐喻犹太人最初的选择,通往死难、逃亡或者艰难共存,而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尚前途未卜。
大屠杀塔与流亡者花园的仰视
其中,一条走廊通向一个沉重的金属门,打开后是一个黑暗的、有回声的塔的基层,里柏斯金为塔取名“大屠杀塔”,以纪念成千上万被屠杀的人,沉重铁门,阴冷黑暗的狭长空间,微弱的光线,使参观者无不感受大屠杀受害者临终前的绝望与无助,藉由此混乱的图形表达出欧洲集体意识中最痛苦回忆之可怖。
供选择的道路岔口
另一条走廊通向霍夫曼公园,也称“逃亡者之园”,位于外院的一块倾斜的平面上,由49根高低不等的混凝土柱体构成,表
现犹太人流亡到海外谋生的艰苦历程,由于斜坡地面及不垂直的空间感觉,使人感到头昏目眩,步履艰难,使人联想到犹太人流离失所、漂泊不定的沉重经历。
每根混凝土排柱顶上均植有树木,表示犹太人生根于国外,充满着新生的希望。
最后一条走廊末端是在一个高高的陡峭的楼梯旁,从那里可以去一般展厅。
霍夫曼公园
参观者最后转回地下室,从那儿离开。
“没有最后的空间来结束这段历史或告诉观众什么结论”,里柏斯金说,正是这种“空缺”,将使“一切在他们的头脑中持续下去。
”
学号:42110720
姓名:赵海彤
专业:景观设计参考资料:“柏林犹太人纪念馆”百度词条、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豆丁网、百度图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