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里伯斯金与柏林犹太博物馆

合集下载

丹尼尔.李布斯金

丹尼尔.李布斯金

观景窗
o 在整个建筑面对河水的立面上,只在“天空”展览馆的观景室和 “水”展览馆的休息大厅设置了两处观景窗。“天空”展览馆的 窗口以纵向打开窗为主,通过与倾斜构架的搭配,造成不稳定建 筑结构的假象,已达到增强展览效果的目的。
“水”壳和“地”壳
o “水”展览馆的建筑体块较为灵活,横向窗为主,保持景观视线 的连续性。所有的展品都集中在一个巨大的展览空间里——“陆 地”展览馆。巨大的不规则的展览空间用不规则的隔板隔开来陈 列展品。展厅内很暗,在展品和参观路线导向处都有重点照明, 设计者是要通过建筑和建筑内部环境对参观者产生影响,使参观 者仿佛脱离日常生活而进入另一个情景世界。此博物馆尽管外观 上比较独特但在平面上与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还是很有点“相似”。
秋之落叶
步进宽耸空荡的空间后, 就会看到满地的圆形铁 铸人脸,人脸直径大小 如一个手掌,张口圆瞪, 表情幽怨、仿佛一个个 呐喊的灵魂。 踏步行其上,人脸交叠 碰挤发出声音,,仿佛 在唤醒人们对柏林历史 中犹太人被消弭去的记 忆。
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
建构思想
o 设计的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以曲折变形的画廊将博物馆空间分成 许多“碎片”,以期使参观者想到纳粹对几千年的犹太文化所造 成的断裂。同样,他在设计帝国战争博物馆北馆时想突出的也是 这种“悲剧”效果。战争博物馆宣扬的不是战争, 而要表现的是 争取和平的艰难,建筑要表现的就是这种矛盾与冲突。博物馆外 形呈简洁的几何图形,巨大的曲面块体相互交错在一起,外墙是 深色的混凝土几乎看不到窗户。这是李布斯金第一次设计这种薄 壳式混凝土屋面建筑,他以曲面壳体隐喻“当今世界已被各种矛 盾冲突撞击成许多碎片”。
o 屠杀塔是独立于馆体之外的一个附属建筑,呈不规则的四边形, 高塔里空荡荡,底面大约有20平方米,四面墙壁向中间收紧。只 有一个光源,是在十几米高的一侧墙角开了个小口。在这束唯一 的自然光下,整个纪念塔都显得阴森、晦暗而且紧张。 每个游客走到塔中,都会向空中凝望。一侧是遥远的光明,另一 侧,在数米高的空中有铁质的梯子,但是爬上去是不可能的。除 了梯子,整个纪念塔中再无任何展示物和装饰。

柏林犹太博物馆建筑分析

柏林犹太博物馆建筑分析

❖在通道中并没有过多的展品,有五个被刻意用 墙面封闭起来的空间,叫做“虚空”,如不细心 留意,游客也可能完全不会察觉馆里有着一个这 么诡异的空间。但是细心的游客偶而能透过一些 洞开的窗口瞥见这些不能进去却垂直贯穿了整栋 建筑物的虚无空间,只有建筑顶部的玻璃天窗投 下光来 。
内部空间
❖这些虚空的“展览厅”并不开放给游客参 观,却还是有一个处在尾端被称为记忆的空 间,能让人进内一窥其秘。 这里展示着一件名唤“秋之落叶”的现代艺 术品。步进这宽耸空荡的空间后,只见地板 上铺天盖地地铺叠着一个个圆形的铁铸人脸, 人脸直径大小如一个手掌,张口圆瞪,似呆 还怨,仿似一个个呐喊的灵魂。
❖建筑表达了两个几何线形。 一个多样化的片断组成的直线 和一个趋于无穷的折线相互交 织,但各有自己的方向。表达 了空间的联系和序列的破碎。
与旧馆间关系 —— 高度
❖新馆与老馆之间仅在地下的出入 口相接。除了出入口之间的联系, 在高度上,檐口高度大致相同。
与旧馆间关系 —— 风格
❖旧馆与新馆风格迥异。形成 强烈对比。 ❖如天外来物,在混乱的城市 肌理中起到调和作用。
设计灵感 Between The Lines
❖被压扁的六角星 ❖未完成的歌剧
❖遇难者的原址
设计原型 非理性的原型 大卫盾(六角星)
以色列国旗
❖纳粹强迫每个犹太人佩 戴“耻辱名牌”
❖折射出民族的血泪和辛 酸
设计原型 非理性的原型 大卫盾(六角星)
外观设计 Between The Lines
❖德国闪电战 柏林犹太人博物 馆锯齿形的形态让人联想到德国 闪电战。
立面设计 ——立意
❖对柏林犹太名人的地址连线的 引用及乐谱语汇的建筑转化,在 墙壁上留下伤口一般的不规则指 向的开窗

关于柏林犹太博物馆的非理性

关于柏林犹太博物馆的非理性

. 失但 却仍 是十分丰 富 的犹 太 文化 遗产 。而 当扭 曲的折线 被 断裂 12 逃 亡命 运 线 现实命运线 的右边是 一条代表流放 在外 的犹太人命 运线 , 行 的直线 打破时 , 也就是犹 太人 的历 史与生活 , 跨越着辉 煌与灾难 , 当门自动敞开后, 便到达位 穿过那空 白, 向着未来绵 延不断 的发展而 去。两种线 型 的穿 插交 至终点是一大片明亮 的落地玻璃门, 逃亡” 之轴尽 端 的 “ 夫曼 花 园 ( . A. of n adn ” 霍 E T. H f nG re ) : ma 叠最 终构成了犹太博物馆爆裂 的建筑形 体 , 而烙印着 犹太人 痕迹 于“

终 线, 象征着在 不 断的 扭 曲和 转 向 中的生 还 , 持 续生 命 的 历程 。 直通向三层展厅 的最顶一层 , 点是一 面 白墙 。建筑师希 望通 过 并 这一特 殊的建筑譬喻手法 , 民众 去省思 这一历 史事件 的意义 强迫 其涉及到的地形学概念 代表 着犹 太 民族 的名人 和柏 林 的德 国人 再下来该怎么走?白墙的左手边有一 曾生活工作过 的地方 , 中包括莱斯特 ( ls , 涅 ( e e和密 以及考虑决定未来的方向: 其 Ket 海 i) Hi ) n 由此进入 博物馆的主要展览空 间。 斯・ 德・ M e vndr oe等, 凡・ 罗( i e R h) 把这些组合在一起, sa 便形成 开 口, 而在 这条命运 线 的上 空 。 穿着 一些不 规则相互 交叉 的混凝 贯 了变形 的大卫十字 。 但 直线空间纵贯了整个博物馆的公共区域; 折线空间则占据着 土构件 。尽管据说这些都是 有结构 作用的梁 , 按照直 观的结 构 逻辑却很难让观者理解, 并且感到随时会受到那些来历不明的 博物馆的使用空间 。断 裂 的直线 穿越 扭 曲的折 线所 产生 的 冲突 刀光剑影 ” 的侵犯 , 怕那些粗野 的空 中异物 随时会塌 落下来 因惧 的结 果 , 是那些 被 掏 空 的“ 空” 间。它们 贯 穿在 整个 博 物 馆 “ 虚 空 不安正是 当时幸存 下来 的犹太 人 的心 理 中, 成为博物馆的核心结构, 也是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空白神秘物。 而心中不安 。这种担忧 、 也是建筑师想要参观者了解的。 它所表 现的虚无与断裂 隐 喻着柏 林历 史 中那些 物质 形态 虽 已消 状态,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分析ppt课件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分析ppt课件
他的创作不仅是建筑, 亦被视为艺术, 其展览遍及欧洲、以 色列、日本与美国, 轰动一时的纽约现代美术馆建M筑O师M:A丹所尼展尔示·里伯斯金 的「解构主义建筑展」中, 他是其中重要的展览者之用一建。筑现疗居伤 于柏林, 并积极的参与国际竞图。
主要设计有柏林的犹太人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犹太人博物 馆、英国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伦敦城市大学的研究生
流亡之轴:
“流亡之轴”-通往明亮玻璃的甬道可以去到外面,花园四周包围着水泥墙,倾 斜的石片地面上,如迷宫般交错竖立着49根倾斜的水泥柱,参观者可以在其 间穿行。每墩空心方柱里都种有橄榄树,艰难地争取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奋 力从顶上长出。抬头能看到青灰色的天空被无情地撕裂,象征着那些遭放逐 的犹太人的艰难处境-
展厅
进入展厅,游客便不由自主地被卷 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馆内所有通 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的角度, 可以说没有一处是平直的。错中复 杂的交通流线,黑色墙体界定的反 复出现都给参观者感官上强烈冲击, 并且显示出令人震撼的力量,它的 出现阻挡了空间的连续感,把空间 秩序压缩扭曲,仿佛都在隐喻着那 个时期人们对于战争的恐惧和对生 活近乎绝望的心态。
沿着通道来到尽头,前方是一连迭耸飞起 来的梯级,直通建筑的顶层,相继把游客 引向地面层及以上各层的展览厅。延续不 断的台阶象征着,犹太民族的延续,灰暗 的灯光和顶部不规则的水泥横梁分割空间、 创造压迫感,象征着犹太民族延续历程中 的苦难和不屈。
在通道中并没有过多的展品,有五个被 刻意用墙面封闭起来的空间,叫做“虚 空”,如不细心留意,游客也可能完全 不会察觉馆里有着一个这么诡异的空间。 但是细心的游客偶而能透过一些洞开的 窗口瞥见这些不能进去却垂直贯穿了整 栋建筑物的虚无空间,只有建筑顶部的 玻璃天窗投下光来 。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分析描述课件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分析描述课件

博物馆的藏品和展品
藏品
博物馆的藏品种类丰富,包括艺术品 、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等,涵盖了犹 太文化的各个方面。
展品
博物馆的展品以主题展览为主,涉及 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 展示犹太人的生活、文化和历史,让 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犹太文化。
柏林犹太人历史背
02

犹太人在柏林的历史
犹太人在柏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7世纪,当时一些犹太人定居在 柏林,主要从事商业和金融活动

在19世纪,随着德国经济的繁荣 ,犹太人在柏林的社会和经济地 位逐渐提高,他们成为文化、艺
术和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然而,在纳粹时期,犹太人的权 利被剥夺,许多人被驱逐或杀害

纳粹时期犹太人的遭遇
纳粹德国在1933年上台后,开始对犹太人实施种族歧视和迫害。 犹太人被限制从事某些职业,被迫搬到特定的居住区,甚至被送往集中营和屠杀。
开放与包容
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强调开 放与包容,旨在为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一个交 流和学习的平台。博物馆的展陈方式Fra bibliotek实物展示
博物馆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图片、影 像等资料,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更 直观地了解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
互动体验
博物馆设置了一些互动体验项目,如 虚拟现实、互动游戏等,让观众更加 深入地了解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分析 描述课件
目录
• 博物馆概述 • 柏林犹太人历史背景 • 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和展陈方式 • 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和意义 • 参观博物馆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博物馆概述
01
博物馆的起源和历史
起源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建立源于对 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受迫害和屠杀 的反思,目的是纪念和传承犹太 文化。

犹太人纪念馆分析

犹太人纪念馆分析

分 析
博物馆的平面呈曲折蜿蜒状,馆内 所有通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 的角度,可以说没有一处是平直的 。 博物馆的入口在一楼右侧,由两道 楼梯扶手引导至地下室,楼梯到达
处同时也是整个地下层的最深点,
从此最深点缓缓向上爬升,参观者 眼前展开三条象征着三种不同命运 的路线。
供选择道路的岔口
三种不同的命运路线
被屠杀的犹太人的命运线
此线的终点通向一个独立于博物馆本体之外的黑色 塔体,若在进入此塔前回头向后看,就会看到建筑 师精心安排在此线另一端点的一面黑墙。封闭的塔 高24米,里面没有光线照明及暖气设备,靠近屋顶 有一细小窗户,是塔内唯一的开窗口。
大屠杀塔与流亡者花园的仰视
“空 隙”
“空隙”是犹太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元素,代表着空无、失落。最 典型的也是最大的一处空隙底部,铺满了呐喊的面孔,令人不敢从 上面踩过去。
总结 感想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震撼的建筑!如果说建筑是人的 身躯,展览艺术是灵魂,那么这座建筑即使不放展览品, 也是有血有灵魂的,而非一副臭皮囊。因为这座建筑本身 就具有灵魂,它通过自身外在和内在的结构,透露着一种 神秘的气息,让人行走在其中,就有一种压迫感,有着与 犹太人的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心灵上的冲击,远远比视觉上的冲击更容易让人铭 记!
犹太人博物馆
姓 名: 班 级: 学 校: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指导教师:



点: 德国柏林
建造时间:1989年——1999年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建 筑 师:丹尼尔· 里柏斯金
建筑风格:解构主义Fra bibliotek外 观 图
分 析
• 这个建筑的本身就是一个无声的纪念碑,作为解构主义建 筑的代表作,建筑无论从空中、地面、近处、还是远处, 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博物馆不再是照片展览的代 名词,而是更多通过建筑的设计给人一种身历其境的震撼 和感受。

柏林犹太博物馆

柏林犹太博物馆

建筑设计的 来源于犹 太人与柏林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历史柏林市政府给他送去了两 大捆档案,里面有柏林犹太人 的名字、出生日期、驱逐日期 及地址。他亲自考察了这些历 史遗迹,并在城市图上描绘出 来,相互之间还连上线,得到 了他称之为“一个非理性的原 型”:一系列三角形,看上去 有点像纳粹时期强迫犹太人带 上的六角的大卫之星的标志。 他的另一灵感来源于现代音乐 史上一位著名作曲家阿·舜勒贝 格。当年,由于希特勒的上台, 他未能完成自己创作的唯一一 部歌剧。他的前两个乐章“华 丽辉煌”,第三乐章只是重复 演奏,然后是持续的停顿。这 部歌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未 完成”,里柏斯金深深地为这 种“空缺”所打动
大屠杀塔与流亡者花园的仰视 内部奇幻的光影空间
每个灯下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铁块做成的人脸----缅怀仙逝的犹太人
如犹太人和柏林一般纠缠 不清的历史
总结与思考
这个项目官方名字是“柏林犹太博物馆”,而在丹尼尔心中,项目的名字是叫 “灵魂与记忆线的交织融合”。整个设计由两条线段组成,一条是直线但被切 割成零碎的片段;另一条是连续的线但充满了曲折与不确定 。这两条脉络虽然 都有所限定,,却又通过相互间的沟通,而在建筑和形式上无限的伸展下去。 依据相互离散、游离的手法,形成了贯穿整个博物馆整体的不连续空间。这两 条脉络是“犹太人博物馆”的特征,同时又是李博斯金所特有的“二元对立, 二律背反”的观点。柏林的痕迹,不仅仅是物理的,据说其中还有说不清因果 的根源,或者是既往夹杂在里面。从德国人和犹太人的外在关系来观察,他下 了这样的理论,他执着的追求曾对犹太人的传统和日耳曼文化作出贡献的作家, 音乐家和艺术家们的生活踪迹,并将其模式化。 在丹尼尔·李博斯金的笔下,一个有着不屈历史的民族和一个同样有着一样灵魂 的城市之间的爱恨纠葛,就这样在我们面浮现出来。

解构主义的经典作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解构主义的经典作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解构主义的经典作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范云
【期刊名称】《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2002年8月,一行二十多位建筑师踏进柏林。

如同上海,柏要到处是新建筑与建筑工地,各种风格的建筑汇聚一城。

来之前,查阅了很多资料,总想在匆匆而过的几天里,找出众多建筑中的精华。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引人遐想的封面吸引着我。

这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丹尼尔·利保斯金德(Danicl Libeskind)的代表作——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不容错过,建议同行们参观此博物馆,得到一致认同。

【总页数】4页(P78-81)
【作者】范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5
【相关文献】
1.论音乐在建筑中的文脉演绎--以“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为例 [J], 吴淏;邵阳;郁舒兰
2.破土而生:建筑中的历史与记忆--丹尼尔•李伯斯金及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J], 刘羽
3.李伯斯金解构主义建筑设计风格探究与运用——以柏林犹太人纪念博物馆为例
[J], 刘和琴;
4.李伯斯金解构主义建筑设计风格探究与运用——以柏林犹太人纪念博物馆为例[J], 刘和琴
5.陈列艺术的情感表达——以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及三星堆博物馆为例 [J], 付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尼尔· 里伯斯金
柏林犹太博物馆 的平面呈曲折蜿蜒状, 馆内所有通道、墙壁、 窗户都带有一定的角 度,可以说没有一处 是平直的。设计者以 此隐喻出犹太人在德 国不同寻常的历史和 所遭受的苦难,展品 中虽然没有直观的犹 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 或场景。但馆内曲折 的通道、沉重的色调 和灯光无不给人以精 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 的撞击。
丹尼尔· 里伯斯金
馆内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调和 灯光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 上的撞击。
丹尼尔· 里伯斯金
步入其中,由于斜坡 地面及不垂直的空间感觉, 使人感到头昏目眩,步履 艰难,表现犹太人走出国 境在海外谋生的艰苦历程 。
丹尼尔· 里伯斯金
里伯斯金称该博物馆为“线状的狭窄空间”。理由是在这座建 筑中潜伏着与思想、组织关系有关的二条脉络。其一是充满无数 的破碎断片的直线脉络。其二是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这二条脉 络虽然都有所限定,却又通过相互间的沟通,而在建筑和形式上 无限地伸展下去。依据相互离散、游离的处理手法,形成了贯穿 这座博物馆整体的不连续的空间。这二条脉络是“犹太人博物馆” 的特征,同时又是里伯斯金所特有的“二元对立,二律背反”的观 点。柏林的痕迹,不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物理的,据说其中还有说不清因果关 系的根源,或者是既往性夹杂在里面。
Daniel libeskind 丹尼尔· 里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丹尼尔·里伯斯金)1946年出生于波兰一个纳粹大屠杀幸 存者的犹太人家庭。他的双亲以及10名兄弟姐妹都经历过奥斯威辛集中营的 迫害,最后只有其父和一个姑妈熬过苦难,得以幸存。1959年,当时年仅13 岁的利贝斯金德跟随家人迁往以色列,以后又乘船移民美国,来到纽约。利 贝斯金德在纽约读完中学后,进入大学先学习音乐,后来转到建筑系。毕业 后,利贝斯金德以德国柏林为基地,组建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所。
丹尼尔· 里伯斯金
丹尼尔· 里伯斯金
建筑外墙以镀锌铁皮 构成不规则的形状,外院 有一组由49根高低不等的 混凝土柱体构成的雕塑。 使人联想到犹太人沉重、 艰难的经历,雕塑顶上茂 密的树木显示出犹太人生 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丹尼尔· 里伯斯金
反复连续的锐角 曲折、幅宽被强制压 缩的长方体建筑,像 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 苦表情、蕴藏着不满 和反抗的危机,令人 深感不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