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传统乐器改良述略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拥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内容:
1. 赫哲族传统歌舞:赫哲族有许多独特的歌舞形式,如活龙舞、熊皮鼓、半山长鼓等,这些形式在赫哲族的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赫哲族传统服饰:赫哲族传统服饰富有民族特色,主要有草鞋、熊皮大衣、当红身、麻披风、棕织毯等。
3. 赫哲族传统住房:赫哲族的传统住房是木制的破肚子房,这种房屋结构独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4. 赫哲族传统饮食:赫哲族人的传统饮食以狩猎、打渔为主,其特色菜品有烤鱼、烤鸡、鱼头汤、柿子饼等。
5. 赫哲族狩猎文化:赫哲族狩猎文化的特点是尊重自然、崇敬动物。
他们同时也擅长制作弓箭、陷阱等狩猎工具。
6. 赫哲族民间医学:赫哲族人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主要使用天然药材、骨头和动物内脏等制成的药物,治疗常见病和慢性病。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了该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生产技术和传统医学等方面的特点,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呼玛县、塔河县和漠河县等地。
赫哲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赫哲族民歌:赫哲族民歌是赫哲族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他们祖先们在长时间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珍贵财富。
赫哲族民歌主要表现赫哲族的生产生活和传统风俗习惯,歌曲中往往夹杂着丰富的奇闻异事和传说故事。
赫哲族民歌通常由一人或多人合唱,节奏独特,歌曲抒情、悠扬。
常见的歌曲有《繁星》,《林海情思》,《秧歌之弦》等,它们是赫哲族人民心中最重要的旋律。
2.赫哲族舞蹈:赫哲族舞蹈是赫哲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舞蹈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赫哲族舞蹈通常是相关民俗活动的一部分,如婚礼、农忙时节的集体劳动等,也是一种展示自然环境和部族生活风采的表演艺术。
赫哲族的舞蹈风格以活泼、舒展、大方为主,动作轻盈、优美,音乐和舞蹈相得益彰,营造出独特的风景线。
3.赫哲族传统民居:赫哲族的传统民居是他们的文化遗产之一,反映了赫哲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意识。
赫哲族传统民居多为木板结构,以棕榈叶为屋顶覆盖面积大,具有较强的隔热保温和防止雨水侵入的功效。
赫哲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多为马蹄形或者“凉亭”式的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合理,适宜生活需求,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4.赫哲族民间工艺:赫哲族民间工艺是赫哲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为编织、刺绣、木雕、研磨等传统手工艺。
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产生源于赫哲族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方式,因此,这些手工艺品往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民族特色。
例如,赫哲族编织的羊毛围巾和手套都是具有很高实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受到了广大游客朋友的欢迎。
以上就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简要介绍,它们是赫哲族人民长期在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
赫哲族伊玛堪的音乐艺术探讨

赫哲族伊玛堪的音乐艺术探讨赫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
赫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的音乐艺术更是引人注目。
赫哲族的音乐艺术中,伊玛堪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它承载了赫哲族人民的心声和情感,具有独特的魅力。
伊玛堪音乐是赫哲族民间音乐的一种,属于以口传心授方式流传于民间的音乐形式。
它常在集会、宴会或其他社交场合演唱,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伊玛堪音乐在形式上分为男声和女声两种,男声伊玛堪曲调高亢豪放,女声伊玛堪曲调柔婉婀娜。
在传承和演绎上,伊玛堪通常由长者传授,通过口头转述和经验交流,使得音乐艺术得以代代相传。
伊玛堪音乐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曲调和歌词。
歌曲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赫哲族人的饮食、服饰、生活、劳作等各个方面。
歌词表现了赫哲族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然、家园和生活的热爱。
而音乐的旋律则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回荡着神秘而悠扬的人声,给人一种抒发情感的力量。
伊玛堪音乐在演唱时通常是由一位歌手带领,其他人则合唱。
合唱的方式非常有特色,男女声分担各自的部分,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独特的和谐感。
歌手的情感表达和动作配合也是伊玛堪音乐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身体语言和音乐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增强了音乐表现的魅力。
伊玛堪音乐的乐器是其重要的伴奏。
赫哲族民间音乐的乐器丰富多彩,主要有牧羊笛、蒙古胡琴、小提琴、扁铛、大锣等。
这些乐器在伊玛堪音乐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歌曲增添了丰富的节奏和声韵,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
伊玛堪音乐艺术在赫哲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赫哲族人民的日常娱乐活动,更是他们传承历史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音乐中,赫哲族人表达了他们对家园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伊玛堪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音乐艺术本身,更是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赫哲族的音乐艺术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者:张永全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期摘要:赫哲族音乐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更是我们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赫哲族音乐文化,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重大的变化,由于赫哲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歌的传承也只是在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授的,但是赫哲族音乐文化多的那些独特的魅力是永恒的。
我们要将它发扬和传承下去,为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查到一份力量。
关键词:音乐;文化;传承;发展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
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
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信仰萨满教。
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
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赫哲人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
狗拉雪撬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个分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其族称来源于赫哲人的自称“赫真”,意为“下游”、“东方”。
这与赫哲族及其祖先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密切关系。
1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习惯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
“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米+查)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
“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
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品,可以分成:1)生食。
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
鱼干是把瘦鱼剔除骨头,把鱼肉割成条、块或刻成鱼披子晒干,储存起来,吃时用木棒捶软即可,兽肉也用此办法加工成肉干。
新鲜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
生鱼片,赫哲人叫“拉铺特克”,是把活鱼肉剔下来,横切成薄片,蘸醋、盐面和辣椒油吃;燎烧鱼片“达勒格切”,也把活鱼肉剔下来,横切成薄片,鱼肉片联在鱼皮上,然后从一端串上木签,在旺火上面燎烧成四、五成熟,再切成小段,蘸醋、盐面和辣椒油吃。
赫哲族伊玛堪的音乐艺术探讨

赫哲族伊玛堪的音乐艺术探讨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及周边地区。
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民族歌曲,它以淳朴、自然、优美的风格闻名于世。
伊玛堪的演唱通常是两人或多人对唱的形式,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爱情等情感的诉求和表达。
伊玛堪的音乐基础伊玛堪的音乐基础主要来自于赫哲族传统音乐和自然环境的体验。
赫哲族传统音乐中,琴、胡琴、二胡等乐器的演奏被赫哲族视为一种娱乐活动,同时也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自然环境中,赫哲族人在打猎、驯鹿、割草等活动中,也会产生各种声响,如脚步声、动物呼吸声、草木摩擦声等等。
这些声音被赫哲族人赋予了节奏、旋律和情感的含义,成为了伊玛堪的音乐素材。
伊玛堪的艺术特点伊玛堪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音乐元素。
伊玛堪中融合了赫哲族传统音乐和自然环境中的声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元素。
音乐中常见的有持续的音符和颤音,抑扬顿挫的节奏,多段式的旋律,以及以人声为中心的和声。
2. 自然而真实的表现方式。
伊玛堪歌曲通常以自然、生活、情感等内容为主题,采用简单直白、朴实真实的表现方式。
歌曲中提到的动物、植物和自然景观等,往往是赫哲族人生活中身临其境的场景,贴近现实的描绘,使其具有感染力和真实性。
3. 多种歌唱形式。
伊玛堪歌曲常用的歌唱形式有两人或多人对唱、合唱、独唱等。
歌曲的节奏感强,歌唱形式多样,使得伊玛堪具有魅力和动听的表现效果。
4. 含蓄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
伊玛堪歌曲以其淳朴、质朴和自然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歌唱者通常运用含蓄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仅凭简单的音乐和歌词,就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伊玛堪的文化价值伊玛堪是赫哲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赫哲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所积累的文化,还反映了赫哲族人民对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情感表达。
因此,伊玛堪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1. 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灵感和启示。
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与研究

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与研究作者:黄任远彭芊芊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13期摘要:赫哲族艺术类文物主要有陶罐、口弦琴、鱼皮画、桦皮工艺品、风俗画等,这些文物是其长期渔猎生活的产物,该民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原始艺术创作,展现了该族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原始审美意识。
关键词: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研究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13.032人类的劳动是艺术的源泉。
艺术反映了人类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反映了其周围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也反映了古代先人的精神世界和原始信仰。
赫哲族造型艺术发达,主要有图案、雕刻、剪纸等,主要文物代表有口弦琴、陶罐、鱼皮画、桦皮画、风俗画、剪纸等,这些文物是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实际生活需要相结合的文化产物,展现了该民族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原始审美意识。
赫哲族艺术文物有以下特点:一是因地制宜。
多采用当地的鱼皮、鹿皮、桦皮、鱼骨等载体进行原始艺术创作,尤其是鱼皮镂刻画传承至今,让人拍案叫绝。
二是就地取材。
源于赫哲族渔猎生产和渔猎生活,他们秉持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这些艺术文物反映了三江流域生态环境和当地民俗风情。
三是深受萨满文化的影响。
这些艺术文物表现出浓厚的生殖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意识,实现了现实生活和精神观念及艺术审美的完美统一。
四是这些艺术文物是其民族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
这些艺术文物在博物馆内保藏展示,向人们述说它的前世今生,其精巧的艺术被现在的人们喜爱珍藏。
陶罐(图1),赫哲语称大莫梭,现收藏于佳木斯博物馆。
该陶罐是过去赫哲族人盛放鱼子、鱼块的生活器皿。
罐高9.88厘米,口径9.14厘米,腹径8.61厘米,底径6.16厘米,重226.02克。
此罐为夹砂陶罐,质地粗糙,灰色,素面。
造型雅致,陶罐表面饰有花纹和鱼鳞纹。
刘玉亮《中国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赫哲族卷》①刊有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出土的陶器和陶片的照片,上面“饰有鱼鳞纹、扎压纹、压印纹、花瓣纹、鱼鳍纹等,造型雅拙、朴实、雅致”。
赫哲族萨满乐器及其音乐的文化意蕴探析

赫哲族萨满乐器及其音乐的文化意蕴探析摘要: 赫哲族音乐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半与赫哲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萨满音乐在赫哲人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
赫哲族的萨满信仰及其仪式,萨满舞蹈及其乐器彰显着素朴的音乐文化艺术精髓,现在的萨满仪式已经不再是请神、送神,而更像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关键词: 赫哲族; 萨满; 萨满乐器; 萨满音乐; 萨满舞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北方民族的先民曾在贝加尔湖沿岸,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等处的岩壁上,刻画了萨满巫师手执萨满鼓( 温图文) 舞蹈的形象。
到了元代,萨满歌舞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步入巅峰时期。
至今这种使用神鼓表演萨满歌舞的带娱乐性质的祭祀活动,一直在赫哲族中盛行。
萨满作为千百年来被赫哲人所崇拜、笃信的一种原始宗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宰着赫哲人的思想。
当时当地政府为赫哲的所有萨满举行了一次集体萨满仪式———送神,意为将萨满自己身上所带的神灵送走,活动结束后烧掉了所有萨满的神衣。
之后经过了三十多年,直到 1990 年,应研究赫哲民族民间艺术的民族学者们的田野考察,以及中央电视台摄制相关主题的电视片的邀请,赫哲族几位萨满举行过几次萨满祭祀仪式。
在采访中关扣尼老人说: 现在的萨满仪式已经不再是请神、送神,而更像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尽管萨满音乐与传统民歌相似,很多萨满音乐直接来源于传统民歌,但二者之间仍存在不同之处。
传统民歌在调式和音阶上多以“五声”音阶为主,但萨满音乐则是以“三声”、“四声”音阶为主,“五声”音阶的运用非常少见。
常以“re misol la”为主音。
同时受到萨满活动场合的神秘、庄严的氛围,萨满音乐逐渐变成一种吟诵式、呼号式或者是呢喃式的曲调,更加突出萨满仪式的神秘色彩。
萨满音乐只有在举行萨满祭祀活动时才能演唱,平常生活中是不允许演唱的。
1.赫哲族的萨满乐器1.1温图文温图文汉译“手鼓”,萨满跳神时手持的乐器。
温图文成扁圆形或者蛋卵形,宽边木框,蒙驼鹿皮或者狍子皮,它的直径在 50-60 公分,木框边多是用落叶松木制成,驼鹿皮面用四根干皮条固定在鼓框上,然后用一个直径大约 4、5 公分的铜圈或者铁圈把四根皮条连接起来,这一铜圈用作萨满持鼓跳神时的抓手,在木制的鼓框边缘,挂上几个铁环或者小铃铛。
赫哲族“伊玛堪”与鄂伦春族“摩苏昆”比较研究

赫哲族“伊玛堪”与鄂伦春族“摩苏昆”比较研究作者:李鸿姝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1期关键词:“伊玛堪”;“摩苏昆”;曲艺;说唱音乐;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150 — 03我国曲艺音乐历史悠久,广为民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来源甚广基础厚重,彰显出丰富的人民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真实艺术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群众生活情景和社会发展状态,是祖国各族人民精神财富的瑰宝。
鄂伦春族、赫哲族是黑龙江省历史悠久的两个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音乐,即赫哲族“伊玛堪”和鄂伦春族“摩苏昆”,其中赫哲族“伊玛堪”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黑龙江省的首项世界文化遗产。
“伊玛堪”和“摩苏昆”,是赫哲族和鄂伦春族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刻画了多彩的艺术形象,成为记载民族历史的“教科书”,为广大少数民族人民所热爱。
鄂伦春族、赫哲族是黑龙江省历史悠久的两个少数民族,同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属地环境相近、宗教信仰大致相同、主要以渔猎为生,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却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
赫哲族“伊玛堪”,是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省境内的松花江下游、自松花江至乌苏里江的右岸及西岸赫哲族聚居区的一种曲艺形式,最迟形成于清末民初。
“伊玛堪”是赫哲族语,含义为“鱼”,也有的认为是故事之意或表示赫哲族这个捕鱼民族的歌。
大约在氏族社会末期,赫哲族在神话、传说、故事、民歌、萨满歌、祝辞基础上产生了伊玛堪,成为艺术水平较高的民间大唱,成为赫哲族传统文学的经典形式。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积淀、不同文化成分的影响渗透,深深浅浅地烙印在赫哲族“伊玛堪”某些曲目中。
“伊玛堪”形式说唱结合,类似汉族的大鼓、苏滩和蒙古族的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赫哲族传统乐器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口弦和萨满仪式中所用的击节乐器萨满鼓。
在当代社会,虽然这两样乐器都失去了传统社会的实际功能,可出于文化符号的考虑和艺术表演的需要,它们都在悄然发生着形制和功能上的变化,这无疑是一种良性改革,本文针对笔者所见,略作综述。
关键词:赫哲族传统乐器;口弦;萨满鼓
1 口弦乐器概述
口弦这件小型乐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作“口琴”。
我国各少数民族中口弦并不鲜见,也都有自己的称呼,如彝族叫“洪洪”,傈僳族叫“玛哥”,白族叫“毕协”,傣族叫“拜”,景颇族叫“掌共”,佤族叫“合朗”,拉祜族叫“阿沓”,羌族叫“阿珠”,锡伯族叫“玛肯”,独龙族叫“芒锅”,高山族称“嘴琴”。
口弦的品种较多,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有竹制和金属制两种;根据簧片数目的不同,有单片弦和多片弦;因演奏方法的不同,又有用手指弹拨和用丝线抻动的口弦。
口弦的演奏方法有用手指拨动和抻动两种,分别流行于不同的地区。
演奏口弦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弦柄,多片弦则使其呈扇形,将簧舌部分置于两唇间,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来回拨动口弦尖端,引起簧舌振动,便发出明亮的叮咚之音。
另外的一种抻动口弦,在每个簧片的尖端系有一条丝线,演奏时将线头套在右手指上,以指牵线使簧片振动发音。
演奏者利用双唇向前突出呈筒状增加共鸣、扩大音量,并借以口型交换和控制呼气等方法,变化出不同的音色。
2 赫哲族口弦
赫哲人将口弦琴称作“空康吉”,由金属材质折成外壳,中间有细长的钢片,含在口里演奏。
口弦琴琴盒形似小鱼,形如“丁”字,两端饰彩线,平时放置鱼形木雕琴盒中。
琴身有中指那么长,现在都是用钢片弯曲成外壳,中间嵌上细长的钢簧制成,放在唇齿间吹奏,同时用手指拨弦。
用它既能吹出欢快的曲调,又能吹出悲哀的调子,姑娘、小伙儿常常用口弦琴来传递心声。
赫哲族口弦属于弹奏乐器,它的发声原理是:用口腔做共鸣,依靠口腔与舌的变化改变音色,同时用手指拨动琴弦。
它的演奏方法是:用左手的大指、食指、中指握住口弦圆柄部位,用牙齿顶住琴身,用嘴唇包住琴身尾部,右手食指向后方拨动簧片。
第八届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明新老人将赫哲族口弦加以改良,经过30多次的试验、改装、制造,他自认为能够演奏旋律,这一效果的实现实际上是依靠口腔的空间变化得以实现的,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和突破。
改良后的琴体为铜质结构,甚至构成了系列成品样式,增加了双簧口弦琴、三簧口弦琴。
3 萨满鼓概述
温特,汉译“神鼓”。
历史上,温特在赫哲人的生活中不仅作为祭器使用于萨满祭祀仪式中,也作为乐器在民间流传。
温特,是赫哲族萨满祭祀仪式中的标志性乐器。
3.1 温特的传说
在赫哲人那里,鼓声的象征意义最为古老的解释是“雷”。
萨满借助于雷的力量,驱魔逐妖、惩恶扬善。
温特还是萨满的运输工具,它象征着船或马。
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考察赫哲族时搜集的《一新萨满》故事中,就记载了一新萨满过河无桥遇阻,将手中神鼓抛入河中变为一艘小船而得以过河的故事。
3.2 温特形制
赫哲族温特为木框,以狍皮或鱼皮蒙制并用鼓槌击打的单面鼓。
温特,是赫哲族萨满的象征。
从田野考察的情况来看,赫哲族萨满的温特形制最为独特,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材料上,都很古朴、奇特,较多保留了渔猎经济时代的原始风格。
(1)圆弧――长方形萨满鼓。
鼓身很大,口上下呈圆弧状,鼓身左右为直线形,鼓面中间有明显的接缝痕迹;其尺寸接近于近代民族学者较早的记述,纵径为52~77cm,横径为40~
48cm;这种形制的萨满鼓份量较重,制作工艺比较粗糙。
(2)椭圆形萨满鼓。
鼓身较重,鼓圈厚达2.5cm,纵径为60~78cm,横径为37~51cm。
这种形制的萨满鼓,形状接近于长方形圆弧形鼓,但鼓圈弧度较大,上下左右浑圆为一体,所以还是属于椭圆形。
鼓面中央设一铁质圆形抓环,用以持鼓。
鼓槌为木制,槌身裹带毛的兽皮,木柄缀以彩绸为穗。
(3)蛋卵形萨满鼓。
鼓身比较轻盈,呈“上圆下尖”的形状,纵向直径为48cm,鼓身中间最宽的横径为27.5cm。
值得注意的是,这面鼓没有东北地区诸民族萨满鼓上常见的用于持鼓的“抓环”和连接抓环与鼓圈的“鼓绳”;鼓面为大鲜鱼皮,是用一排密密麻麻的圆头铁钉固定在萨满鼓的鼓圈上,鼓圈为柔性较强的柳条弯制而成。
萨满在演奏时,用手抓持神鼓尖形的底部。
与这面鼓相配的一只鼓糙,是用桦木削刻而成,一面为光板,一面粘贴毛皮。
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记载了3面温特,其中两面为椭圆形(有形制数据),一面为圆形(无形制数据),鼓的背面以一铜圈为中心,用4条皮带分结于鼓缘,铜圈即为持鼓的把手。
鼓面以兽皮蒙之。
其材质,鼓圈用黄柏犁、松木、槐木、柏木、揪松等木料。
鼓槌用旱柳木、桦木等做槌心,槌面包以水獭皮或狍皮,槌背刻有图案。
3.3 温特鼓点和演奏方法
赫哲族神鼓的可信的演奏方法基本失传,所以现在我们只能借助于前辈学者的描述来考察。
据《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记述:“舞时手持鼓槌击鼓,击法与普通击鼓不同,其鼓槌非直下,是斜击鼓面。
”这种“斜击鼓面”的方法,是由于赫哲族使用的萨满鼓鼓面较大。
斜击与直击相较,斜击时,鼓槌触击鼓面的面积和部位更大一些;同时,也是由于鼓面面积较大而演奏者的臂长有所限制所致。
4 当代萨满鼓改良和应用
据笔者采风发现,由于经济生活的变迁,皮毛制品的稀缺,新型材料以廉价、易得、神似的优点,取代了传统鼓类乐器繁冗的制作程序,复合鼓面、纤维鼓面、塑料鼓面,甚至以玻璃钢为替代原料的乐器制作让人目不暇接。
另外,鼓的功能失去了原始祭祀、萨满乐舞的伴奏神器作用,而通常是文艺表演的道具,也被作为载体,绘制了很多象征性的图腾或图案,用以展示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小小的民族乐器所产生的变化,以及由民族内部个体自觉性地创造和改良,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诉求,即变化求新!赫哲族同胞也更多地认识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自身繁衍的作用。
因此,小小的改良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一种意识上的自觉回归和自我认同的体现。